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1,492篇文章
< 1 2 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代西北边塞军人的“猎兽”行为
1
作者 王子今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55-63,共9页
汉武帝《轮台诏》注意到西北边防吏卒职任不能切实履行的问题,症结在于“猎兽”。边塞军人“猎兽”行为,于简牍资料“野羊脯”“鹿”进入饮食生活的情形有所体现。“雉”“凫”“鸿”等被猎杀的禽鸟,于简文可见其价位记录,可知经历市场... 汉武帝《轮台诏》注意到西北边防吏卒职任不能切实履行的问题,症结在于“猎兽”。边塞军人“猎兽”行为,于简牍资料“野羊脯”“鹿”进入饮食生活的情形有所体现。“雉”“凫”“鸿”等被猎杀的禽鸟,于简文可见其价位记录,可知经历市场流通,直接与“利”相关联。于烽燧遗址出土汉简可见“兔”与野兔奔走的图画形象并出的情形。而汉代“雉兔”是常见猎物。烽燧遗址出土的“夹”“网”“投石”等猎具,也提示了当时边塞吏卒“猎兽”的方式。分析汉代西北边塞军人的“猎兽”行为,固然应当注意到汉武帝指责的“猎兽”行为导致正常防务弛怠的危害,但是也应当理解军中士兵通过“猎兽”或可改善日常饮食生活条件的动机。我们更为重视的,是通过相关考察认识当时边地社会生活的景象,了解丝绸之路交通的生态环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塞军人 猎兽 丝绸之路 边地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晋文学二题
2
作者 刘跃进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40-44,共5页
西晋文学二题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皇甫谧杂考,重点讨论皇甫谧的生卒年。此问题与世传皇甫谧为左思《三都赋》作序有关,而皇甫谧是否为《三都赋》作序又关系到《三都赋》的写作年代,不可不辨。通过考证,《晋书》所载皇甫谧卒于太康三年(28... 西晋文学二题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皇甫谧杂考,重点讨论皇甫谧的生卒年。此问题与世传皇甫谧为左思《三都赋》作序有关,而皇甫谧是否为《三都赋》作序又关系到《三都赋》的写作年代,不可不辨。通过考证,《晋书》所载皇甫谧卒于太康三年(282年)可信,只是其年岁有误,其卒时最大为六十四岁,而世传皇甫谧为《三都赋》作序之说则不可信。二是慕容廆《阿干之歌》的考述。据《晋书》《魏书》载,慕容廆与吐谷浑因“二部马斗”事件导致兄弟嫌隙,甚至“因马而别”,吐谷浑遂率所部离开辽东,经阴山迁徙至今青海地区,与当地羌人错居融合,逐渐扩大势力。咸和四年(329年),其后人叶延正式建立了吐谷浑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甫谧 《三都赋》 《阿干之歌》 慕容廆 吐谷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者说,远者来”:孔子治理愿景的德政实质与人本关怀
3
作者 肖群忠 尹春心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24-31,共8页
孔子与儒家的德政思想实质是以民为本,关心民生是其重点。学界把“近者说,远者来”仅解释为孔子理想中的国家治理状态,却未能从“近者”“远者”的角度探讨孔子治理愿景的德政实质和人本关怀。结合孔子和儒家后学的思想,我们发现“近者... 孔子与儒家的德政思想实质是以民为本,关心民生是其重点。学界把“近者说,远者来”仅解释为孔子理想中的国家治理状态,却未能从“近者”“远者”的角度探讨孔子治理愿景的德政实质和人本关怀。结合孔子和儒家后学的思想,我们发现“近者”“远者”的流动不是单纯的移民问题,也不仅仅是治理效果的表现,其内在实质和根据是关心民众生存和利益的德政,对远近民众的民生有根本关切。孔子以人为本的德政思想为理解人口问题、人才问题提供了独特的伦理视角,呈现出更清晰的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思想和德政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者 远者 移民 德政 人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文起源与文明的诞生
4
作者 冯时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5-13,共9页
中华文明至少八千年的历史充分体现了其以道德成人、知识立身与礼仪治世的三要三本,三要之中以道德体系为核心,形成于观象授时。证据表明,科学的兴起以天文学、数学和力学最为古老,其起源无不关系到人工栽培农业生产方式的出现,这意味... 中华文明至少八千年的历史充分体现了其以道德成人、知识立身与礼仪治世的三要三本,三要之中以道德体系为核心,形成于观象授时。证据表明,科学的兴起以天文学、数学和力学最为古老,其起源无不关系到人工栽培农业生产方式的出现,这意味着为决定农时的观象授时实际已成为三大古典科学中最根本的工作。事实上,天文的诞生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准确的时间服务,更重要的是因先贤通过对时间的观测逐渐产生了诚信的认知,从而形成以信为核心内涵的道德体系,并最终成就了中华文明。天文的起源与文明的起源大致处于同一时期,重建己身文明的理论与中华文明的信史,必须从对作为文明之源的天文的探索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 时间 文德 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钟嵘《诗品》论陶渊明新解
5
作者 吴怀东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2期100-107,共8页
钟嵘《诗品》将陶渊明纳入诗史给予系统解读和正面评价,强调陶渊明“田家”身份、隐逸之士与诗人身份三者的统一,从而发现陶诗特色,肯定陶诗成就,陶渊明从此得以进入诗史。钟嵘的见解深刻,影响深远。“风华清靡”实为两个概念,分指陶渊... 钟嵘《诗品》将陶渊明纳入诗史给予系统解读和正面评价,强调陶渊明“田家”身份、隐逸之士与诗人身份三者的统一,从而发现陶诗特色,肯定陶诗成就,陶渊明从此得以进入诗史。钟嵘的见解深刻,影响深远。“风华清靡”实为两个概念,分指陶渊明之行为与诗歌,却又有联系,兼及其人、其文,“风华”肯定陶渊明言行举止的脱俗,而表现在陶诗内容上正是“清靡”的特点,此论揭示陶诗继承、发扬建安以来诗歌重视抒情、重视形式美的传统而又有自身特点。钟嵘发现陶诗及其特色,实基于其独特的诗歌理念,出于其不合流俗的思想性格。陶诗是文学传统与现实生活共同孕育之结果,钟嵘将陶诗纳入诗歌传统考察,突出陶诗与诗歌传统之互动,而宋代以来恰恰欣赏陶诗与时代之异——对其时代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品》 陶渊明 田园诗 风华清靡 诗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布局与北齐文学的差异化发展和一体化趋向
6
作者 李德辉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45-54,共10页
晋阳、邺都、洛阳是北齐的三个中心城市,这种多中心的城市布局给北齐文学发展带来两种趋向:一种,三地文学在风格上呈现出差异化发展情状,盛行于晋阳的霸府文学旨在服务军国大政,成长于邺都的台省文学以诗歌为主要样式,产生于洛阳的行役... 晋阳、邺都、洛阳是北齐的三个中心城市,这种多中心的城市布局给北齐文学发展带来两种趋向:一种,三地文学在风格上呈现出差异化发展情状,盛行于晋阳的霸府文学旨在服务军国大政,成长于邺都的台省文学以诗歌为主要样式,产生于洛阳的行役文学和怀古诗文以吊古兴悲为感情基调。另一种,三地文学在文体文风上相近,表现出一体化趋向。文体上,由重文轻诗转变为重视作文而又不忽视诗;诗风上,由各有旨趣转变为对情采和丽辞的普遍追求;审美上,由重实用转变为重感悟;写作手法上,由重写实转变为重抒情。差异化发展多为集体写作,一体化趋向则属个人创作,两者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北齐文学的基本面貌,并对隋唐文学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齐 文学 城市布局 差异化 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乾隆朝的朱熹《社仓事目》讨论——兼论朱熹社仓思想的历史影响
7
作者 常建华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2期42-50,共9页
南宋朱熹设计、试行《社仓事目》15条,影响深远。清乾隆五年(1740年)皇帝要求各省督抚探讨朱熹《社仓事目》,选择了其中的11条,未被讨论的则是时过境迁不合时宜以及琐碎之条。从陕西、甘肃、山东、云南、福建、浙江、江西7省地方督抚奏... 南宋朱熹设计、试行《社仓事目》15条,影响深远。清乾隆五年(1740年)皇帝要求各省督抚探讨朱熹《社仓事目》,选择了其中的11条,未被讨论的则是时过境迁不合时宜以及琐碎之条。从陕西、甘肃、山东、云南、福建、浙江、江西7省地方督抚奏折来看,已设立的社仓制度与朱熹《社仓事目》比较名异实同,督抚认为因地制宜适当调整即可,乾隆帝则认可地方官的实践。此后又有地方官员不断讨论社仓问题,涉及朱熹《社仓事目》。乾隆帝在康熙、雍正二帝强调民生、试行社仓的基础上,继续借鉴朱熹社仓法,正是在朝廷要求关注民生的背景下,地方官推行社仓。清朝君臣对于社仓的重视,延续了朱熹等宋儒的思想并聚焦于民生问题,形成更加明确具体的民生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社仓 乾隆朝 民生观 历史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文册命命服与西周官职爵位研究
8
作者 王晖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111-120,共10页
学术界早期研究西周金文册命礼多以韨衡类去确定西周爵位,但韨衡只是服饰配饰,只起辅助性的作用,并不完全具备判断爵等的功能,以致后来一些学者怀疑西周册命赐服旂是否与爵位有关。本文认为,金文所见西周册命礼中命服才是衡量爵位等级... 学术界早期研究西周金文册命礼多以韨衡类去确定西周爵位,但韨衡只是服饰配饰,只起辅助性的作用,并不完全具备判断爵等的功能,以致后来一些学者怀疑西周册命赐服旂是否与爵位有关。本文认为,金文所见西周册命礼中命服才是衡量爵位等级的主要条件。织绣彩纹而成的“织衣”是册命礼上大夫级命服,并以“■巿”“赤■巿”等韨衡调节其爵位的高下。单色无绘绣的“玄衣”是中下大夫级命服,而以“■巿”“赤巿”“素巿”等韨衡调节其爵位的高下。依据衣服类命服赐品基本上可以把西周爵位的等级划分为三个大类,服饰的配饰可在三大类中进一步区分等级情况。春秋以后诸侯、卿士大夫命服与官爵的配合有了很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金文 册命礼 命服 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什么夏不是一个问题
9
作者 陈胜前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2期5-12,F0002,共9页
夏之有无是学科内外的热点问题。分析其立足的观念基础、研究范式与学术背景,可以发现这个问题已经过时且已丧失学术价值。该问题立足的观念基础是作为实证主义的“科学”,而这在考古学中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从研究范式来看,相... 夏之有无是学科内外的热点问题。分析其立足的观念基础、研究范式与学术背景,可以发现这个问题已经过时且已丧失学术价值。该问题立足的观念基础是作为实证主义的“科学”,而这在考古学中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从研究范式来看,相关争议源于文化历史考古学范式内在的矛盾性;如果拓展范式考察,就会发现夏之有无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夏之有无曾经与中国文明起源关联在一起,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推进,这种联系已经不存在。夏属于青铜时代的文明,是王朝政治的开端。在夏之前,中国文明已经存在一千多年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之有无 实证主义 范式 学术史 考古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托与重构:《禹贡》冀州与有夏之墟
10
作者 周书灿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121-128,共8页
战国秦汉时期的学者普遍认为,冀州应在河东及两河之间的河内一带,西周春秋时期的晋国所辖区域,即司马迁所说的“天下之中”之地。《禹贡》九州并非按照治水先后排序,宋儒一方面确信《禹贡》为大禹治水的历史文献,另一方面又用大禹时代... 战国秦汉时期的学者普遍认为,冀州应在河东及两河之间的河内一带,西周春秋时期的晋国所辖区域,即司马迁所说的“天下之中”之地。《禹贡》九州并非按照治水先后排序,宋儒一方面确信《禹贡》为大禹治水的历史文献,另一方面又用大禹时代尚未形成的五行说来解释《禹贡》九州的排列顺序,自相矛盾,疑点重重。20世纪学术界对《禹贡》冀州与夏墟之间关系的探讨,逐渐接近部分历史真相,但仍存在诸多疑惑。大禹传说的发生和流变有一个多元并起与层累积聚的过程。《禹贡》一书是战国时期儒者在魏地禹都等传说基础上重构的一部非纪实著作,一幅治理天下的蓝图,《禹贡》中的山川地理、九州、五服之制,和大禹毫无关系。《禹贡》九州、五服制自然无法和龙山时代的考古学资料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禹贡》 冀州 夏墟 魏国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朱熹评述王安石的取向
11
作者 肖建新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103-110,共8页
朱熹对王安石的为学、为政、为人的评述较为全面深刻,分别侧重经学、变法、性格方面的内容,并指向义理、致治、品性角度的考量和评判。朱熹肯定王安石的才学,但又认为他的经学“不正”“不纯”,不明格物复礼,不别道德刑名,借“三经”阐... 朱熹对王安石的为学、为政、为人的评述较为全面深刻,分别侧重经学、变法、性格方面的内容,并指向义理、致治、品性角度的考量和评判。朱熹肯定王安石的才学,但又认为他的经学“不正”“不纯”,不明格物复礼,不别道德刑名,借“三经”阐发,勾兑“老释”,夹杂“申商”,带有外儒内法的色彩;朱熹赞同变法,“易乱为治”,同时强调适应时代需要,乘势而为,并肯定熙宁变法中青苗法、方田法等一些具体内容,但又不同意王安石以“新学”为理论基础,变法逐利,无视民生,导致民穷国弱,远离了治世;朱熹认为王安石为人执拗,基本上认同二程等对王安石性格的评判,但又能对王学、变法进行深究,寻找其偏执、固执的根源,是由重利轻义、重君轻民所致。朱熹这些方面的评价取向,以及与王安石在经学、变法、品性上的认知差异,应是朱、王思想或新学、理学分歧的重要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王安石 义理 致治 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与五代两宋时期民族迁徙的初步考察
12
作者 齐德舜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2期78-84,共7页
五代两宋时期是我国气候冷暖变化异常频繁的时期,突变的气候导致北方草原草场萎缩和生态失衡,世居在草原上的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迫于生计而不得不内迁以求生存。其中就包括在寒冷和干旱气候的双重压力之... 五代两宋时期是我国气候冷暖变化异常频繁的时期,突变的气候导致北方草原草场萎缩和生态失衡,世居在草原上的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迫于生计而不得不内迁以求生存。其中就包括在寒冷和干旱气候的双重压力之下契丹族大举南迁,在冷暖气候的交替影响之下女真族南下并最终入主中原。13世纪持续的寒冷气候产生的风雪灾害和干旱气候使北方畜牧业原有的自然环境产生了显著的变化,蒙古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从而不得不向外迁徙以寻求生存空间,以成吉思汗为首的部落集团选择以向外征伐的方式化解危机,最终导致了区域性人口的大规模迁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民族迁徙 契丹族 女真族 蒙古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节的文化根性与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13
作者 萧放 所揽月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2期61-67,共7页
春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典型例证,彰显了中华文明和平、和睦、和谐的价值追求。首先,春节是顺应物候变化、安排生产生活的自然时间,不论是中华民族时间意识的形成、春节节期的设置,还是年节礼俗中的... 春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典型例证,彰显了中华文明和平、和睦、和谐的价值追求。首先,春节是顺应物候变化、安排生产生活的自然时间,不论是中华民族时间意识的形成、春节节期的设置,还是年节礼俗中的自然观念和生态伦理,都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其次,春节也是调整人际关系、促进社会联结的社会时间,有助于自我涵养、家庭和睦、社区团结,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最后,春节是中华民族情感所系、交流共享的文化时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呈现出人类文明共通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多元文化之间交流互鉴、和平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节 和平性 文化根性 中华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绸之路开启与昆仑神话书写的演变
14
作者 李炳海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2期93-99,共7页
《山海经》记载的昆仑神话,分属于两个区域、两个时段。《西次三经》的昆仑指河套地区阴山,写定于先秦时期;《海经》的昆仑山指喀喇昆仑山,写定于西汉陆上丝绸之路开启之后。昆仑神话从《山经》到《海经》的历史演变体现在四个方面:水... 《山海经》记载的昆仑神话,分属于两个区域、两个时段。《西次三经》的昆仑指河套地区阴山,写定于先秦时期;《海经》的昆仑山指喀喇昆仑山,写定于西汉陆上丝绸之路开启之后。昆仑神话从《山经》到《海经》的历史演变体现在四个方面:水道名称从河套向西域的迁移,深渊巨池的从无到有,从天然之都到富丽堂皇的帝宫,守护之神从跳跃巡游到东向固守。丝绸之路的开启为昆仑神话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动力,在此过程中,昆仑神话纳入许多西域文化的因素,由纯粹的中土神话演变为中土西域神话的交融,其中与古印度佛教阿那婆答多池传说的关联尤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昆仑神话 早期书写 历史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中的未变与继承——以村落为中心的考察
15
作者 马新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14-23,共10页
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中,村落社会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无论是授田制取代井田制,还是国野制的消泯与编户齐民的出现,无不具有重大转折意义。但这场变革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制度与政治体制,村落基本结构与居民生存状态并未发生大的改变。村落... 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中,村落社会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无论是授田制取代井田制,还是国野制的消泯与编户齐民的出现,无不具有重大转折意义。但这场变革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制度与政治体制,村落基本结构与居民生存状态并未发生大的改变。村落原有空间格局未变,构成要素依然存在,村落居民依旧生活在传承已久的村落空间;作为基本地域单位与社会单位的村落地位依然延续,只是由宗法血缘组织载体转变为地缘行政组织载体;村落内部宗法血缘关系继续递延,宗族依然是乡村社会较为普遍的存在;村落文化传统与价值取向未变,从神灵信仰到村落精神,都在原有基础之上接续发展。这是聚落时代以来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基因得以传承的重要前提。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大变革所造就的新的社会机制,不仅与之未见违和,反而还带有明显促进因素,其有效地实现了农耕文明基因的递延。这充分说明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实质是原有文明体内的内生性变革,是传承与扬弃的有机统一。唯此,方可造就源远流长、连续一体的中国古代农耕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战国 社会变革 村落 未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孔子时代的书籍与经典
16
作者 徐建委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2期108-118,共11页
书籍的功能在古代是多元的,并非所有书籍都是为了阅读而制作。通过研究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等考古资料,可以观察到早期书籍形态的演变。从甲骨文所提供的各种证据,包括甲骨上遗留的用毛笔写的文字、表示书籍的“册”、文字书写方向、甲... 书籍的功能在古代是多元的,并非所有书籍都是为了阅读而制作。通过研究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等考古资料,可以观察到早期书籍形态的演变。从甲骨文所提供的各种证据,包括甲骨上遗留的用毛笔写的文字、表示书籍的“册”、文字书写方向、甲骨上模仿竹简的格线等证据,我们可以知道在公元前14世纪已经有了书籍。公元前9世纪,一些仪式和祭祀中的歌诗、先王的诰命、世系的历史等与祖先祭祀相关的文献被视作教化的文本而被选择出来,被赋予重塑信仰、身份认同、维系宗族和昭示等级的功能,这些文献是中国历史上最初的经典书籍,是知识、观念和文化的载体,纳入了贵族的教育,以重塑周代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籍史 书籍形态 阅读行为 篇目次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太祖“以孙为子”考辨——兼析王继恩等“谋立太祖之孙惟吉”传言
17
作者 顾宏义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93-102,共10页
宋太祖尝将其年幼之孙(即德昭之子)迎入宫中抚育,并以孙为子,赐名德雍,与其父叔“联名”。太宗亦疑似存在同样情况。如此抚育皇室幼儿于宫中之事,其初衷似与太祖宋皇后、太宗李皇后未有子嗣相关。但此一“紊乱昭穆”之举,在宋初皇位授... 宋太祖尝将其年幼之孙(即德昭之子)迎入宫中抚育,并以孙为子,赐名德雍,与其父叔“联名”。太宗亦疑似存在同样情况。如此抚育皇室幼儿于宫中之事,其初衷似与太祖宋皇后、太宗李皇后未有子嗣相关。但此一“紊乱昭穆”之举,在宋初皇位授受之际产生微妙之影响,故太宗此后遂改德雍名为惟吉,恢复其皇侄孙身份。当太宗驾崩,王继恩等大臣谋阻止真宗继位而未成,但此后遂有其欲“谋立太祖之孙惟吉”之传言流布于世,神宗时与两宋之际分别发生的宗室异动事件,以及高宗选择太祖后裔继位,皆受此传言或显或隐之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太祖 以孙为子 王继恩 赵惟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权之辨:儒家在法典化问题上的道德智慧
18
作者 吴先伍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32-39,共8页
功利主义和义务论主张道德法典化,认为道德应该借助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为人们提供决策程序和行为指南,而美德伦理学则拒绝道德法典化,认为法典化忽视了人的品格因素。儒家的“执经用权”则为解决道德法典化问题提供了一种调和模式:“执... 功利主义和义务论主张道德法典化,认为道德应该借助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为人们提供决策程序和行为指南,而美德伦理学则拒绝道德法典化,认为法典化忽视了人的品格因素。儒家的“执经用权”则为解决道德法典化问题提供了一种调和模式:“执经”就意味着通过道德原则来制定系统的道德规范,为人们提供行为指南;“用权”则强调道德规范的局限性,人们不能拘泥于道德规范,而是需要发挥人们的主动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变通,从而在道德法典化的同时为人们保存了自由的空间。“执经”意味着仁道原则的坚定性,这是对人性尊严的捍卫;“用权”强调了现实的复杂多样性,肯定了存在的现实性,两者的综合实现了特殊的个体存在与普遍人性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经用权 法典化 仁道原则 道德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审“楚公逆”器群的归属——兼论先秦“异族同号”问题
19
作者 赵庆淼 田佳茗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2期119-128,共10页
传世楚公逆钟和北赵晋侯墓地M64出土的楚公逆编钟,长期被视作西周晚期楚君熊咢自作之器。但绛县横水西周墓M2055出土的楚公逆剑,年代却相当于西周中期,而短剑的造型及人面纹饰,也带有鲜明的北方地域色彩,这便从考古学上否定了作器者为... 传世楚公逆钟和北赵晋侯墓地M64出土的楚公逆编钟,长期被视作西周晚期楚君熊咢自作之器。但绛县横水西周墓M2055出土的楚公逆剑,年代却相当于西周中期,而短剑的造型及人面纹饰,也带有鲜明的北方地域色彩,这便从考古学上否定了作器者为熊咢的认识。基于“楚公逆”器的出土背景,并结合生史簋、益公钟、小臣夌鼎诸铭所提供的人群与地理线索,可知西周陕晋地区大概同样存在一个以“楚”为名的国族,与周王朝的关系颇为密切。“楚公逆”诸器归属的重新审视,可为探讨先秦“异族同号”问题提供相应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公逆 楚公逆剑 族属 异族同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石器时代的食物与宴饮对文明演进的推动
20
作者 薛小林 焦建平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2期13-24,共12页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工用火遗迹大规模出现,人类较为稳定地食用熟食,火塘成为原始人生存空间的中心。熟食有助于人类的大脑发育与体质进化,火塘成为石器时代人类的交流空间,促进了人类语言能力提升、群体凝聚力增强和自我意识萌发,助推了...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工用火遗迹大规模出现,人类较为稳定地食用熟食,火塘成为原始人生存空间的中心。熟食有助于人类的大脑发育与体质进化,火塘成为石器时代人类的交流空间,促进了人类语言能力提升、群体凝聚力增强和自我意识萌发,助推了人类文明的第一次演进。进入新石器时代,大多数聚落修建了宏大精良的大房子,用作部落举行公共集会与宗教仪式的场所。陶器、酿酒与烹饪技艺的发展以及大房子的修建,促成历史上最早宴会的诞生,部落首领利用大房子酿酒并举行宴会,实现了地位和权威的提升。与军事暴力不同,宴会是竞逐权威的方式,在文明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持续推动人类文明的演进。从火塘到大房子的演变,是食物与宴饮对中国早期文明发生影响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塘 大房子 群体交流 文明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