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735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分级诊疗政策的协同性研究——基于中央和省级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1
作者 傅利平 董雨 王瑞臻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共22页
分级诊疗既是五项基本医疗制度之首,又是新医改“强基层”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分级诊疗制度落地离不开科学完善的政策体系指引,分级诊疗政策研究有利于剖析现有政策的价值导向和演进逻辑,确保顶层设计与社会进程有效衔接。文章以中央和省... 分级诊疗既是五项基本医疗制度之首,又是新医改“强基层”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分级诊疗制度落地离不开科学完善的政策体系指引,分级诊疗政策研究有利于剖析现有政策的价值导向和演进逻辑,确保顶层设计与社会进程有效衔接。文章以中央和省级层面出台的分级诊疗政策为研究对象,建立政策工具—政策目标—政策力度的三维分析框架,探究我国分级诊疗政策体系的内部协同性。研究发现,政策工具“供给—需求—环境”协同性较差,强供给、轻环境、弱需求;政策目标“规模-效率”协同性有所欠缺,各阶段政策目标的辐射规模先扩大后减小;政策力度“行政效力-内容效力”协同性较好,制定主体间有较大协同空间;“工具—目标—力度”三要素协同性不足,与现实存在偏差,尤其在推广期和突破期,工具、力度可能无法为实现目标价值提供有力支持。分级诊疗政策文本厘清了医疗利益传输链条中各方主体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约束并指导现实实践。因此,要优化政策工具结构、合理把握政策力度、协调工具目标价值、紧随现实调适政策。研究对完善分级诊疗政策体系、推进我国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实现理论与实践双重突破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级诊疗 协同性 政策工具 政策目标 政策力度
原文传递
社区自组织的社会资本结构化与制度化探究——基于社区冲突治理中民间互助组织的扩展案例研究
2
作者 程秀英 刘孟翔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5-168,共14页
随着单位制的解体,中国城市的居住空间、社会组织形式,以及基层政府的管理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如何解释社区中的居民自组织行为与基层政府的社区嵌入性之间的关系成为理解我国新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关键。本文基于参与观察与深度... 随着单位制的解体,中国城市的居住空间、社会组织形式,以及基层政府的管理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如何解释社区中的居民自组织行为与基层政府的社区嵌入性之间的关系成为理解我国新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关键。本文基于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对一起长达六年的社区冲突事件进行扩展案例研究,从社会资本建构的视角来分析社区自组织的形成过程、发展机制,及其制度局限。研究发现国家提供的法制等无形资本有助于个人的人力资本向社区社会资本的转变,从而促进社区自组织的形成。圈层嵌套的网络结构,线上线下的共同体构建,以及民主协商规范的形成促进了自组织基于融合性以及链合性社会资本的结构化过程,以此克服了自组织的脆弱性。自组织发展后期与居委会及业委会的互动未能成功建立和国家之间的联结性社会资本,揭示出自组织在当前社区治理体系中持续发展的制度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自组织 社会资本 社区冲突 国家嵌入
原文传递
政务服务标准化改革的协作治理难题与优化——基于“SMBI”框架的分析
3
作者 许飞 孔繁斌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7,共13页
政务服务标准化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重点问题。文章通过引入“结构—机制—行为—互动”(SMBI)框架,结合S省N市政务服务标准化改革历程,对比省、市、区县面对标准化改革不同的态度和做法,指出政务服务部门事权的差异化配置是政... 政务服务标准化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重点问题。文章通过引入“结构—机制—行为—互动”(SMBI)框架,结合S省N市政务服务标准化改革历程,对比省、市、区县面对标准化改革不同的态度和做法,指出政务服务部门事权的差异化配置是政务服务标准化改革出现协作治理难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基础上,标准化与绩效考核机制的强关联性易导致改革成为组织“自我证明”的工具,增添基层政务服务部门工作负担并加剧政府间关系矛盾。然而,基层官员却能通过更多地与公众接触,率先突破科层权威寻求创新变通,推动服务型政府发展。政务服务标准化在实践中同时具备技术工具和行政过程两种属性,要以“积极辅从性”为原则协调政府间矛盾,加强政务服务部门与外界的联系。本文在分析政务服务标准化过程中增添了中观结构、机制和微观行为、互动对改革影响的讨论,研究组织制度设计和个体行为的关系,有助于更加真实地把握标准化这一行政改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 政务服务 绩效考核 服务型政府 行为公共管理
原文传递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国蓝天保卫战中的地方政府政策调适
4
作者 李延昊 王健慧 +2 位作者 徐曼迟 张勤 苏竣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5,共22页
以政策调适为切口,补充对政策执行偏差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选取我国的蓝天保卫战为具体情境,通过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和多项逻辑回归模型(Mlogit)定量检验了政治压力、公众参与、工业经济占比、地方政府环... 以政策调适为切口,补充对政策执行偏差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选取我国的蓝天保卫战为具体情境,通过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和多项逻辑回归模型(Mlogit)定量检验了政治压力、公众参与、工业经济占比、地方政府环境注意力与地级市环境政策调适结果类型之间的关系,揭示出地方政府在实践中展现出“上有政策,下有政策”而后再“下有对策”的可能。研究发现,政治压力与审慎型政策调适负相关,地方政府环境注意力分配与敷衍型政策调适负相关,地方政府环境注意力负向调节政治压力对保守型政策调适的作用,且正向调节公众参与对审慎型政策调适的作用。此外,工业经济占比并未显著稳健地影响政策调适结果,表明其相对于政治因素而言处于靠后的价值排序。论文为大量分析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进行政策调适过程的案例研究,提供了关于政策调适实然结果的比较分析,加入了基于正式过程和正式影响因素的讨论,补充了聚焦于地级市政府层面的经验证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调适 环境政策 政府注意力 政治压力 公众参与
原文传递
“硬协调”与“软协调”:县级部门间关系的形成逻辑及协调机制——基于浙江省L区的案例研究
5
作者 周展 田先红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52,共15页
如何增强部门间整合与合作,是县域治理的难点。当前,受科层制与条块体制影响,我国县级部门的碎片化问题较为突出,难以满足基层治理事务的综合性需求。围绕县级中心工作的开展,县级部门间的互动频繁,这为本文研究部门间关系提供了一扇观... 如何增强部门间整合与合作,是县域治理的难点。当前,受科层制与条块体制影响,我国县级部门的碎片化问题较为突出,难以满足基层治理事务的综合性需求。围绕县级中心工作的开展,县级部门间的互动频繁,这为本文研究部门间关系提供了一扇观察窗口。根据不同部门对于资源的支配和依赖程度,将县级部门分为四种类型:资源强支配强依赖型、资源强支配弱依赖型、资源弱支配强依赖型和资源弱支配弱依赖型。部门间基于资源及权力的长期互动建立了稳定的部门关系,而不同关系叠加形成了圈层化的“主导-边缘”部门关系网络。处于主导位置的部门为强势部门,处于边缘位置的部门则为弱势部门。研究发现,部门关系存在两种协调机制,即“硬协调”机制与“软协调”机制,二者在协调的主体、资源基础、手段和效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部门协调机制有效化解了基层治理体制与治理事务需求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基层治理体制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治理 部门关系 “硬协调” “软协调”
原文传递
政府处置媒介如何影响公众满意度?——基于中国某市12345政务服务平台的实证研究
6
作者 金惠杰 王刊良 付东普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86,共18页
有效处置公众诉求是在线政务服务的核心环节,改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过程对提升公众诉求体验尤为重要。作为沟通信息的载体,政府处置媒介是影响政民互动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本文旨在探究处置媒介丰富度特征对公众处置满意度的作用。基... 有效处置公众诉求是在线政务服务的核心环节,改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过程对提升公众诉求体验尤为重要。作为沟通信息的载体,政府处置媒介是影响政民互动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本文旨在探究处置媒介丰富度特征对公众处置满意度的作用。基于媒介丰富度理论和中国某市12345政务服务平台工单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和有序逻辑回归模型,本文分析了政府处置公众诉求过程中,处置媒介丰富度对公众满意度的影响及其边界条件。研究发现,处置媒介丰富度正向影响公众对处置的满意度,且受处置人员和诉求公众特征的影响。其中,处置人员的管理层级越高、公众的诉求渠道为社交媒体平台(相比于官方平台)时,媒介丰富度的积极效应被削弱;公众诉求的情感效价越积极,媒介丰富度的积极效应越强烈。本研究识别了政民互动情境下公众满意度的过程影响因素,拓展了媒介丰富度理论的应用场景,并为政民互动相关政策的制定以及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处置媒介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具体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政务 政民互动 媒介丰富度 公众满意度
原文传递
政策再生产的嬗变与超越:概念演进、过程模型与影响因素
7
作者 钱蕾 余思玉 龚宏龄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68,共14页
政策创新对于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至关重要,现有研究以政策扩散理论为主导,聚焦于政策创新的传播和采纳,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政策采纳后的政府行为研究。事实上,政策创新被采纳后的行为,与创新动机密切相关。政策再生产理论,通过对政... 政策创新对于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至关重要,现有研究以政策扩散理论为主导,聚焦于政策创新的传播和采纳,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政策采纳后的政府行为研究。事实上,政策创新被采纳后的行为,与创新动机密切相关。政策再生产理论,通过对政策文本的研究,揭示政策创新采纳后的政府行为机制,因此,政策再生产理论的演进研究,对于完整理解政策创新过程尤为重要。政策再生产是一级政府在上级或者同级政府的政策原型上进行细化或改造,并在其辖区内出台相应公共政策的过程。现有研究大多将“再生产”视作“政策扩散”的一个阶段,因此,在概念界定和过程机制等方面,存在交叉重合。本研究认为,政策再生产在过程机制上,与政策扩散存在差异。因此,本文通过概念比较,厘清了政策再生产的概念内涵;通过对政策再生产过程研究的梳理,构建了完整的政策再生产生成过程模型;结合再生产的影响因素,共同解释政策再生产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在政策扩散的过程中,本土化阻力造成的紧张关系成为触发再生产的诱因;再生产的核心是学习机制,不同学习途径产生了共情、概念、协商与确定四类知识。政策维度、再生产者维度与环境维度等因素影响着再生产的生成及程度。时间作用与地理空间影响等问题尚存争议。政策再生产为解析地方政府的创新提供了独特视角,未来研究可继续深化政策再生产与相关概念的区分,探索不同情境下的生成机制,以丰富政策创新研究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再生产 生成机制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专题引论
8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共1页
公共政策是一个悠久的命题,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兴起和发展而产生,在历史进程中展现出不同的内涵和形式。当前,我们身处快速变迁与高度不确定的时代,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塑、技术革命的深化、气候变化的威胁,以及全球化进程的断续与逆转,正在... 公共政策是一个悠久的命题,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兴起和发展而产生,在历史进程中展现出不同的内涵和形式。当前,我们身处快速变迁与高度不确定的时代,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塑、技术革命的深化、气候变化的威胁,以及全球化进程的断续与逆转,正在挑战传统公共政策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工具。因此,公共政策研究需要以更开放、更创新的姿态重新审视政策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专栏的四篇论文以公共政策理论为基石,分析和反思了公共政策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为发展扎根于中国实践的公共政策理论展开了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政策理论 公共政策研究 气候变化 历史进程 社会经济结构 实践工具 挑战传统 全球化进程
原文传递
扣动公心之弦:公共服务动机激发机制适用性与稳定性研究
9
作者 胡悦 孙宇飞 陈子怡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71,共19页
对社会成员公共服务动机的广泛动员既是通过多元治理路径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核心动力,也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有效运行的基础条件。然而,现有研究存在样本量级、多样性和代表性方面的诸多局限,且多囿于对公务员群体的考察。... 对社会成员公共服务动机的广泛动员既是通过多元治理路径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核心动力,也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有效运行的基础条件。然而,现有研究存在样本量级、多样性和代表性方面的诸多局限,且多囿于对公务员群体的考察。这使得现有研究难以回答如何进行广泛激发、何种激发机制更有效,以及激发效果的跨群组稳定性等问题,难以有效为多元治理实践提供借鉴。针对现有研究局限,本文在Mogens Pedersen于2015年发表的公共服务动机经典研究基础上进行理论和操作优化,加入新的激发机制和比较设计,并基于全国代表性被试样本对研究发现进行复刻检验。实验结果表明,原研究未包含的政策影响机制,其激发效果不仅最好,而且明显优于利他主义和自我价值机制。在稳定性上,集体主义和自我价值机制显示出了更小的跨群组差异。在激发机制效果的条件因素上,性别和年龄因素显示出了超越家庭收入、教育水平等社会经济变量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动机 合作生产 集体主义 利他主义 自我价值 调查实验
原文传递
变与稳:危机事件触发政策系统的差异化调适——基于机器学习的省级环境政策文本分析
10
作者 廖燕珠 莫桂芳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54,共16页
危机情境中的政策调适涉及政策系统要素的多维变动,既有研究重在笼统论述危机事件与政策走向的整体关系,疏于考察危机引致的政策系统内部波动。本文从政策范式理论提取观察维度,选取2011—2020年省级“较大”和“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开... 危机情境中的政策调适涉及政策系统要素的多维变动,既有研究重在笼统论述危机事件与政策走向的整体关系,疏于考察危机引致的政策系统内部波动。本文从政策范式理论提取观察维度,选取2011—2020年省级“较大”和“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开展具象研究,通过网络爬虫构建省级生态环境部门的政策数据库,利用监督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自动编码,根据统计结果比较常态与危机时期的政策系统要素调整。研究发现危机事件驱动政策规模、政策工具的调整幅度高于常态水平,且调整幅度随危机事件等级提高而相应提升;政策目标调适多表现为对重点任务的动态微调,危机事件并未诱发政策目标调整幅度高于常态化水平。政策系统内部要素呈现的堕距性变动可概述为“差异化调适”,其揭示了危机语境中政策要素存在“变”与“稳”的持续张力与序贯变换,为解码高效能风险治理的政策性应用提供了学理依据,有助于政策制定层注重平衡系统内生性稳定与外生性冲突,保持政策执行的灵活适应与稳健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机事件 政策系统 差异化调适 突发环境事件 监督机器学习
原文传递
运动式安全监管何以持续?一个“剪刀差”模型——对湖南长沙“4·29”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的过程追踪
11
作者 钟开斌 沈雨晴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116,共16页
安全监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监管型国家建设过程中,我国各级政府做好安全监管的努力与仍然比较薄弱的安全监管现状并存。本文构建一个监管水平与风险状态的“剪刀差”模型,基于“灰犀牛”式渐变型风险的演化性和监... 安全监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监管型国家建设过程中,我国各级政府做好安全监管的努力与仍然比较薄弱的安全监管现状并存。本文构建一个监管水平与风险状态的“剪刀差”模型,基于“灰犀牛”式渐变型风险的演化性和监管的适配性,描述安全监管供给与风险治理需求剪刀差的形成过程,解释安全监管努力与仍显薄弱的安全监管现状并存的悖论。该框架将风险看作是一个不断累积叠加的动态演进过程,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动态调适监管行为模式;传统的运动式监管模式能暂时性地管控风险,但无法长期稳定地把风险控制在或降低到较低水平;在此过程中,风险动态演进状态与政府监管行为之间形成了一个波动“剪刀差”,风险不断累积叠加,在特定因素触发下可能酿成重大安全事故。基于该分析框架,本文选取湖南长沙“4·29”特别重大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作为典型案例,运用过程追踪方法,描述“常规化监管-运动式治理-新一轮常规化监管”过程中监管水平与风险状态差距缩放动态变化、安全监管供给与风险治理需求形成“剪刀差”的过程,验证安全监管“剪刀差”模型的适用性和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监管 常规化监管 运动式治理 剪刀差模型 “4·29”倒塌事故
原文传递
情景剧式说服:基层执法的策略组合与生效逻辑
12
作者 甘甜 王盈盈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107,共20页
基层执法人员如何采取策略来应对执法的冲突性和不确定性是关注的焦点,但是已有研究多从权力、行为和情境展开分析,较少揭示被执法者从抵抗到遵从的心理变化机制。论文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基于Hovland的说服理论,对X市Y街道城管说服占道... 基层执法人员如何采取策略来应对执法的冲突性和不确定性是关注的焦点,但是已有研究多从权力、行为和情境展开分析,较少揭示被执法者从抵抗到遵从的心理变化机制。论文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基于Hovland的说服理论,对X市Y街道城管说服占道商贩的场景、行为、话语等策略开展参与式观察,进而提出了基层执法的“情景剧式说服”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基层执法者在街头执法时,会通过角色扮演、台词交替、场景切换等方式对被执法者进行说服;被执法者从抵抗转变为遵从的态度,是由于信息学习、相符机制、情感迁移和反驳机制的相继作用。这一心理转变机制在街头开放场域中社会弱势群体的行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反映出在“短时期爆发对抗”和“彼此知情”情境中,基层执法人员通过经验积累而形成的耐心资本。同时,它打破了基层执法人员内部“铁板一块”的均质假定,揭示了在岗位(服务或监管)、性别(男或女)、职务(高或低)、场景(新或老)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论反映了基层执法人员在执法行为策略及组合上的自由裁量动机应变过程,并为提高基层执法效果提供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心理参照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头官僚” 执法策略 情景剧式说服 心理转变机制 耐心资本
原文传递
剪不断理还乱:公共组织繁文缛节感知和罗生门困境
13
作者 彭珮文 杨一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24,共17页
繁文缛节即组织中冗余、无效且造成额外负担的规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将公职人员从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真正落实简政放权,但这一桎梏却始终难以被破除。为理解这一顽疾难以被削减的原因,本文以R大学为例,从组织内低-中-高全... 繁文缛节即组织中冗余、无效且造成额外负担的规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将公职人员从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真正落实简政放权,但这一桎梏却始终难以被破除。为理解这一顽疾难以被削减的原因,本文以R大学为例,从组织内低-中-高全层级的角度(青年教师—学院领导—学校领导)出发,聚焦于“完成教师培训课程”的职称评审要求,通过参与式观察、对103名青年教师问卷调查及与22名教学及管理人员的深度访谈,分析这一被青年教师视为繁文缛节的规则为何难被撼动。我们发现,组织中不同层级成员的繁文缛节感知存在层级间差异,这种差异成为“繁文缛节罗生门现象”出现的基础,即不同层级就产生繁文缛节感知的责任归属上“顾而言他”“互踢皮球”,就削减繁文缛节感知的责任归属上“袖手旁观”“自我辩护”。该罗生门现象有碍组织内的各层级采取有效的行动来化繁为简,是繁文缛节难以被根除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文缛节 利益相关者繁文缛节 罗生门 组织全层级 沟通
原文传递
以受众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组织声誉研究:构建、重塑与感知的三重视角
14
作者 李红霞 陈思丞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9,共15页
组织声誉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对于政府获得广泛公众支持和应对外部冲击至关重要。有关组织声誉研究,强调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能为高效能政府治理提供新理念,是近年来国际公共管理的前沿领域。过去20年间,公共部门组织声誉研究成果... 组织声誉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对于政府获得广泛公众支持和应对外部冲击至关重要。有关组织声誉研究,强调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能为高效能政府治理提供新理念,是近年来国际公共管理的前沿领域。过去20年间,公共部门组织声誉研究成果数量不断增加,但其研究大多从组织层面出发,忽略了受众层面的主观特征和组织-受众之间的互动。为此,不同于以往以组织为核心的声誉综述,本文以受众为核心进行声誉文献梳理。首先,回顾以Carpenter为核心人物的组织声誉理论,指出政治学和组织学视角下理解公共部门组织声誉的主要理论观点;其次,从组织和受众,这二者互动的整体性视角出发,系统探析公共部门组织声誉的“构建-重塑-感知”内在机制;最后,提出组织声誉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实践的政策启示,并给出未来三个潜在研究方向:常态化情境公共部门组织声誉构建、领导者与组织-受众互动关系对组织声誉的影响、组织“建构声誉”与公众“感知声誉”偏差研究。本研究丰富了组织声誉理论,可为我国声誉管理实践与政府创新治理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部门 组织声誉 组织-受众互动 感知 声誉管理
原文传递
控制与竞争:安全生产目标考核的指标治理逻辑及实证检验
15
作者 王凡凡 管兵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7-134,共18页
理解目标考核的运行逻辑对于安全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安全生产目标考核的有效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其运行逻辑尚未得到有效发掘,也缺乏经验证据的支持。本文从目标考核设计的基础出发,认为控制与竞争构成了安全生产目标考核指... 理解目标考核的运行逻辑对于安全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安全生产目标考核的有效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其运行逻辑尚未得到有效发掘,也缺乏经验证据的支持。本文从目标考核设计的基础出发,认为控制与竞争构成了安全生产目标考核指标治理逻辑的解释框架。本文收集了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数据,并匹配宏观经济数据和党政“一把手”的个体特征数据,发现基于指标控制和指标竞争的目标考核显著改善了安全生产治理效果;指标控制对指标竞争的影响产生替代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政治周期和官员处于关键晋升期强化了指标竞争对安全生产治理效果的积极效应,但对指标控制与安全生产治理效果关系的影响相对有限。同时,地下采煤方式强化了指标控制和指标竞争对安全生产治理效果的积极效应。本文从指标治理的角度拓展了关于目标考核运行的理论解释,并提供了安全生产目标考核指标治理逻辑的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考核 安全生产治理 指标控制 指标竞争 替代效应
原文传递
互联网使用如何影响差序政府信任?——基于CSS2021的实证分析
16
作者 詹绍文 王一钟 杨燚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100,共14页
“央强地弱”的差序结构是我国公民政府信任的典型特征。作为塑造公民政府信任的重要途径,互联网使用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差序政府信任的研究较为匮乏。因此,本文运用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有效处理内生... “央强地弱”的差序结构是我国公民政府信任的典型特征。作为塑造公民政府信任的重要途径,互联网使用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差序政府信任的研究较为匮乏。因此,本文运用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有效处理内生性问题后,互联网使用强化了差序政府信任,主要通过提高中央政府信任和降低地方政府信任来实现,且采用改变测量标准、倾向得分匹配法和熵均衡法来进行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会显著降低地方政府绩效评价及削弱权威主义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制度主义和文化主义的解释逻辑。文章为互联网使用与差序政府信任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更有效度的解释,并为改善数字时代的政治信任结构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差序政府信任 制度主义 文化主义
原文传递
创新断裂:创新过程视角下“伪创新”的发生机制——以L区社区议事会创新为个案
17
作者 王瀚 朱健刚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8,共13页
当下基层治理创新存在着伪创新频发的困局,厘清“伪创新”的发生机制是破局的关键。文章聚焦于条块结对类型下的基层治理创新,以L区社区居民议事会治理创新为个案,通过文书档案与访谈资料展示出“伪创新”的发生机制。“伪创新”的发生... 当下基层治理创新存在着伪创新频发的困局,厘清“伪创新”的发生机制是破局的关键。文章聚焦于条块结对类型下的基层治理创新,以L区社区居民议事会治理创新为个案,通过文书档案与访谈资料展示出“伪创新”的发生机制。“伪创新”的发生往往是几个阶段性偏差组合作用下的产物。“制度环境—条块组织—创新企业家—创新策略”作用机制链条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呈现出动态差异性。创新断裂路径展示出基层治理创新如何从真创新转变成伪创新:即使基层治理创新在前期可以规避阶段性偏差,但关键节点事件导致阶段性偏差的出现,并最终造成伪创新的结局。创新断裂机制融合了过程性因素与结构性因素,有助于推动基层治理创新理论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断裂 基层治理创新 伪创新 创新过程
原文传递
多元主体行动视角下低碳城市试点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
18
作者 刘炳胜 全沥沥 薛斌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5-154,共20页
为应对气候变化、践行国际碳减排承诺,中国自2010年起,分三批次进行了一系列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当前尚缺乏对政策实施能否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此,本研究基于2007—2020年中国28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三次... 为应对气候变化、践行国际碳减排承诺,中国自2010年起,分三批次进行了一系列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当前尚缺乏对政策实施能否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此,本研究基于2007—2020年中国28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三次低碳城市试点建设行动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政策实施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影响。同时,从多元主体的视角出发对其中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政策实施的溢出效应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过程中,城市企业主体的绿色技术创新和公众主体的绿色生活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传导作用,政府主体的环境规制力度对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此外,低碳试点的政策效应还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性与城市异质性。研究结论能够为进一步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城市试点 可持续发展 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空间计量
原文传递
接诉即办中干部担当作为的动机与行为及其关联模式
19
作者 辛自强 李于凡 +3 位作者 肖必鸿 周文晴 刘宁 薛钦水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7,共16页
担当作为是对新时代干部政治品格与工作表现的要求,它对做好接诉即办工作同样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25名干部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提炼出干部在接诉即办中担当作为的动机类型和行为维度。结果显示,干部的动机分属于压力型、工具型... 担当作为是对新时代干部政治品格与工作表现的要求,它对做好接诉即办工作同样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25名干部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提炼出干部在接诉即办中担当作为的动机类型和行为维度。结果显示,干部的动机分属于压力型、工具型、认同型、使命型和沉浸型五类,这些动机构成一个自主性依次增加的序列。其驱动的行为表现涵盖工作定位、工作风格、工作方法和工作创新四个维度,每个维度都涉及高低两个解释水平的行动。并且,随着动机从受控到自主,干部在四个行为维度上均呈现出从低解释水平向高解释水平行为的转换。本研究细化了对担当作为动机类型和行为表现的理解,揭示了二者的关联,对干部的培育和选拔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诉即办 担当作为 行为 动机
原文传递
通过监督进行治理:县域政府治理的监督机制及其效能——中部T县的案例分析
20
作者 吴春来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5-168,共14页
从县域可观察国家监督权力在基层的实践性转向,并探究国家权力监督与县域体制回应之间的张力。在T县个案经验基础上,围绕县域监督机制与治理机制的关联性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在遵从国家监督话语的基础上,县域监督权力实现主体功能拓展、... 从县域可观察国家监督权力在基层的实践性转向,并探究国家权力监督与县域体制回应之间的张力。在T县个案经验基础上,围绕县域监督机制与治理机制的关联性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在遵从国家监督话语的基础上,县域监督权力实现主体功能拓展、监督协作互嵌和监督结果运用多样化等特征,是县域体制对基层监督体系的再构与优化;依托于体制权威,监督注意力从党的纪律、专项事责拓展到县域泛化的中心工作责任,并突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权力主体监督。监督权实践在县域体制运行过程中凸显出来,这意味着县域体制在遵循国家政治话语的前提下拓展了基层监督权力的内涵,并依靠差异化和融合式监督机制使基层监督常态化、程序化,县域治理呈现出“通过监督进行治理”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监督体系 基层治理 党政体制 县域治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