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57篇文章
< 1 2 2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轨道交通轨面短波不平顺谱实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房建 王宏轩 +3 位作者 郑稳稳 涂祥国 雷晓燕 练松良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5,共10页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诱发的振动噪声问题,对轨面短波不平顺进行研究.首先,对上海市轨道交通线路轨面短波不平顺实测数据进行零均值化、剔除异常值、消除趋势项等预处理.其次,利用改进的协方差法计算得到轨面短波不平顺功率谱,分析轨道类型...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诱发的振动噪声问题,对轨面短波不平顺进行研究.首先,对上海市轨道交通线路轨面短波不平顺实测数据进行零均值化、剔除异常值、消除趋势项等预处理.其次,利用改进的协方差法计算得到轨面短波不平顺功率谱,分析轨道类型、曲线半径及钢轨接头对轨面短波不平顺功率谱分布规律的影响.然后,基于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轨面短波不平顺谱进行拟合.最后,提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轨面短波不平顺统计谱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直线段接头区轨面短波不平顺功率谱密度曲线在整个分析波长范围内具有较多特征峰值;直线段接头区上、下行短波不平顺功率谱密度值随波长的分布特征和数值相差不大,说明上、下行的轨面不平顺状态基本相同;钢轨的磨耗程度与曲线半径呈负相关,内、外轨面不平顺功率谱密度的差异随曲线半径的增大而减小,曲线半径是影响轨面不平顺状态的主要因素之一;线路类型对轨面短波不平顺功率谱的影响不大,不同曲线半径、焊接接头影响明显,在对轨道进行维护和养护时需关注小曲线半径区段以及焊接接头区段的不平顺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轨面短波不平顺 功率谱密度 改进协方差法 焊接接头区 曲线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路段识别 被引量:1
2
作者 段莉珍 何明卫 +1 位作者 何民 申科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99,共8页
在全面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背景下,针对如何选取差异化收费路段的问题,建立一种基于多源数据的差异化收费路段识别方法.首先,基于高速公路门架数据、收费站出入口流量、普通国省道交通流量自动观测站数据等多源数据,从路段沿线社会... 在全面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背景下,针对如何选取差异化收费路段的问题,建立一种基于多源数据的差异化收费路段识别方法.首先,基于高速公路门架数据、收费站出入口流量、普通国省道交通流量自动观测站数据等多源数据,从路段沿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网络化水平、交通运行特征、交通可转移性、交通负荷均衡性5个维度,构建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路段识别指标体系.然后,基于k-means聚类和分类回归树算法(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CART)建立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路段识别模型.最后,以云南省130条高速公路路段为例,提取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路段细分规则及关键特征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路段细分的关键特征指标分别为路段成网率、收费站节点度、出行成本偏差率、路段全天小时拥挤度、可替代路径数量;根据决策树细分规则可将差异化收费路段划分为差异化上浮型、不适合差异化、差异化下浮型3种,符合高速公路实际收费运营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输经济 高速公路 差异化收费路段 聚类分析 多源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轻量化YOLOv8s的轨道扣件状态检测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武福 蒋鹏民 +2 位作者 李忠学 杨喜娟 吕金旺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68,共10页
铁路基础结构设施长期遭受车辆荷载以及外在环境因素影响,沿线的轨道扣件容易产生弹条丢失、偏移、损坏等问题,严重威胁轨道线路的安全运营.针对目前依赖人工目测和采样抽检等主观性强的检修方式所导致的检测效率低、漏检率高以及在边... 铁路基础结构设施长期遭受车辆荷载以及外在环境因素影响,沿线的轨道扣件容易产生弹条丢失、偏移、损坏等问题,严重威胁轨道线路的安全运营.针对目前依赖人工目测和采样抽检等主观性强的检修方式所导致的检测效率低、漏检率高以及在边缘设备上无法实时检测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YOLOv8s的轻量化轨道扣件状态检测模型FTEL-YOLO,旨在提高检测准确率和实时性.首先,参考FasterNet-Block的思想设计C2f-Faster模块以减小模型参数量;然后,为解决网络轻量化导致的模型检测精度下降的问题,在空间金字塔池化(Spatial Pyramid Pooling Fast,SPPF)模块之后引入三元注意力机制(Triplet Attention),并引用EIoU作为边界框回归损失函数来提升对复杂背景下轨道扣件不同状态的特征提取能力;最后,对改进后的模型进行基于层自适应幅度的剪枝(Layer-Adaptive Magnitude-based Pruning,LAMP)操作,进一步压缩模型以减小冗余,提高其在边缘设备上的应用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FTEL-YOLO检测精度仅损失0.3%,但计算量、参数量和模型大小分别下降63.1%、65.6%和66.2%,在保持准确性的同时实现了轻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故障检测 轨道扣件 YOLOv8s 三元注意力机制 模型轻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令数据的城市群空铁联程客流识别及预测框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艳艳 张野 +3 位作者 张云超 李永行 李臣 赖见辉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共10页
针对城市群空铁联程客流需求获取困难、客流规律难以把握的问题,提出一套集成空铁联程客流识别及预测模块的综合分析框架.首先,考虑交通枢纽的空间范围及旅客出行的时空特征,提出一种基于信令数据的空铁联程客流识别方法,并挖掘其时空... 针对城市群空铁联程客流需求获取困难、客流规律难以把握的问题,提出一套集成空铁联程客流识别及预测模块的综合分析框架.首先,考虑交通枢纽的空间范围及旅客出行的时空特征,提出一种基于信令数据的空铁联程客流识别方法,并挖掘其时空分布规律.然后,在双向门控循环神经网络模型(Bidirectional Gated Recurrent Unit,BiGRU)的基础上,引入时间周期编码,构建具有时间周期性的双向门控循环神经网络模型(Temporal-Bidirectional Gated Recurrent Unit,T-BiGRU)对空铁联程客流进行预测.最后,以京津冀城市群为实例,对研究框架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空铁联程客流呈现出明显的聚集分布特征,其中北京南站—天津站—天津滨海机场和北京西站—正定机场站—石家庄正定机场两个场景的联程客流占比最高,超过联程客流总量的65%;T-BiGRU模型可以对联程客流的需求进行精准预测,对两个主要场景的双向联程客流的预测精度均超过了89%,优于多个基线模型.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群空铁协同发展及空铁联程服务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交通 空铁联程 客流识别 T-BiGRU模型 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出行偏好的城市群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建军 李景涛 +1 位作者 张宇辉 龙雪琴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31,共10页
针对城市群旅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影响机理不够明晰的问题,开展旅客城市群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设计问卷对关中城市群内出行行为进显性偏好(Revealed Preference,RP)调查,并对调查数据的效度、信度进行检验,基于调查所得出行数... 针对城市群旅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影响机理不够明晰的问题,开展旅客城市群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设计问卷对关中城市群内出行行为进显性偏好(Revealed Preference,RP)调查,并对调查数据的效度、信度进行检验,基于调查所得出行数据,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模型构建了考虑出行偏好的出行方式选择预测模型,并采用可解释机器学习框架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模型对预测结果进行解析,所构建模型结合旅客实际决策逻辑将出行方式多元选择行为解构为多次二元选择行为,以增强模型的可解释性.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考虑出行偏好的GBDT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旅客城市群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私家车与公共交通之间的二元选择行为,会受到小汽车拥有状况,旅客对方便性、安全性、快捷性、舒适性的偏好程度、家庭居住区位、出行距离的显著影响;高速巴士与铁路系统、普通铁路与高铁动车之间的二元选择行为,均会受到出行距离、旅客对舒适性、安全性、快捷性、准时性的偏好程度的显著影响;小汽车拥有状况、家庭居住区位会显著影响高速巴士与铁路系统的选择行为,收入状况会显著影响普通铁路与高铁动车的选择行为.研究成果可为决策者从旅客出行偏好的角度进行更加切实有效的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行行为 城市群 交通方式选择 出行偏好 行为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观地块服务设施可达性评价及路网优化影响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汤文 佘越宇 +3 位作者 郑小毅 陈玲娟 王竹 徐琳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1-152,共12页
针对现有的服务设施可达性评价方法分析尺度大、数据精度低且无法依赖网络地图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评价路网规划方案等问题,提出一种可用于规划方案评价的微观地块综合服务设施可达性评价方法.依... 针对现有的服务设施可达性评价方法分析尺度大、数据精度低且无法依赖网络地图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评价路网规划方案等问题,提出一种可用于规划方案评价的微观地块综合服务设施可达性评价方法.依据土地利用性质将研究区域划分为565个微观地块,利用实际居住建筑物空间分布测算各地块的人口分布;基于实际路网构建地铁-公交加权复合网络模型和小汽车网络模型,并设计通行时间的计算方法;利用改进潜力模型精确地计算各地块的医疗、教育、就业、商业和文化休闲5类设施的可达性,加权得到综合可达性.此外,考虑路网规划方案对交通网络的更新,以评价规划方案对可达性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可达性与服务设施及交通网络的空间分布呈现强相关性,公共交通网络的合理布局可有效缓解由服务设施和路网差异引起可达性分布差异;优化路网能有效提高可达性水平,但这种改善效果在不同区域间存在差异,设施密度较高的区域提高幅度较大.此评价方法可以为城市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交通网络的规划与优化,以及社会公平性的增强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网络 微观地块 服务设施 可达性 潜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相关的道路网络短时交通流预测模型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俊溪 曲仕茹 +1 位作者 张志腾 毕杨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82,共9页
为有效解决复杂路网短时交通流预测问题中涉及的时空特征挖掘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Improved Long Short-Term Memory, ILSTM)的交通流预测模型.首先,通过改进的遗传算法对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 为有效解决复杂路网短时交通流预测问题中涉及的时空特征挖掘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Improved Long Short-Term Memory, ILSTM)的交通流预测模型.首先,通过改进的遗传算法对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模型初始参数进行优化获得最优参数组合,解决LSTM初始参数设置对输出结果影响较大的问题.其次,针对复杂路网多路段交通流预测中遇到的空间特征提取问题,通过挖掘相关路段对目标路段交通流预测的影响程度,重新构建LSTM模型的损失函数,采用路网中相关路段对目标路段的影响系数,以损失函数输出值最小为终止条件,构建ILSTM模型.最后,选择加州公路局交通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实验,采用遗传算法优化LSTM模型(Genetic Algorithm-LSTM, GA-LSTM)和单纯LSTM模型,以及皮尔森相关系数与LSTM组合模型(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LSTM,PCC-LSTM),对工作日和周末数据的多次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ILSTM模型能够充分考虑复杂路网交通流的时间和空间特征,预测平均误差约为1.16%,在收敛效率和预测精度方面均优于其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短时交通流预测 时空相关 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 损失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能源汽车政策下居民出行意向多群组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建军 柳倩 +1 位作者 卢霄娟 程思晨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3,共9页
为研究新能源汽车政策对不同群体居民出行意向影响存在的差异性问题,提出新能源汽车政策下居民出行意向多群组模型.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整合居民对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态度、响应程度以及低碳理念,构建新能源汽车政策下居民出行意向模型... 为研究新能源汽车政策对不同群体居民出行意向影响存在的差异性问题,提出新能源汽车政策下居民出行意向多群组模型.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整合居民对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态度、响应程度以及低碳理念,构建新能源汽车政策下居民出行意向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及修正,划分多群组,对修正后的模型进行多群组分析,研究新能源汽车政策对不同出行方式偏好群体影响机理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居民对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态度、响应以及低碳理念对出行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以及行为意向的影响在不同出行方式偏好下存在显著差异;居民对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态度越积极、低碳理念越强,则选择新能源汽车或公共交通出行的意向越强;居民对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响应越积极,则选择新能源汽车出行的意向越强;改善居民对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态度、响应,可促进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通过提升居民的低碳理念,可提高居民采用公共交通或新能源汽车出行的意向.研究可为通过交通政策调整居民出行意向以及制定交通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出行意向影响机理 结构方程模型多群组分析 新能源汽车政策 计划行为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心理偏好的枢纽抵站旅客接续出行方式选择模型 被引量:1
9
作者 翁剑成 马靖媛 +2 位作者 潘晓芳 孙宇星 柴娇龙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42,共11页
为掌握枢纽抵站旅客的出行方式选择特征,解决接续运输运力配置协同优化与效率提升问题,基于高铁枢纽接续出行问卷调查数据,引入上次接续属性、接续方式主观重要度、枢纽服务满意度、接续出行选择倾向特征等潜在变量因素,构建考虑心理倾... 为掌握枢纽抵站旅客的出行方式选择特征,解决接续运输运力配置协同优化与效率提升问题,基于高铁枢纽接续出行问卷调查数据,引入上次接续属性、接续方式主观重要度、枢纽服务满意度、接续出行选择倾向特征等潜在变量因素,构建考虑心理倾向的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和抵站旅客接续出行方式选择多项Logit(Multinomial Logit,MNL)模型相融合的SEM-MNL模型,定量计算枢纽抵站旅客接续出行分方式选择效用函数,预测不同时段旅客接续出行方式选择概率,并对比分析SEM-MNL模型与MNL模型命中率.研究结果表明:引入心理倾向潜在变量后,模型的整体命中率提升了4.6%;对枢纽环境服务满意度越高、接续方式服务重视程度越高、上次出行的时间和距离更短且使用公共交通的出行者,更倾向于选择公共交通方式.通过方式选择模型预测分方式的接续出行需求,开展对外客运枢纽接续运输保障和多模式运力的协调调度,对于实现枢纽接续客流与运力资源的供需平衡,继而提升接续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出行方式选择 结构方程模型 接续运输 城市客运枢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枢纽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流线仿真与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程龙 宁哲 +2 位作者 薛小钰 张霁扬 刘志鹏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52,共10页
针对高铁枢纽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流线优化问题,以南京南站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全过程仿真模型,识别换乘瓶颈,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法(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确定参数重要度,提出改善方案.首先,分解换乘过程的行人与设施流线... 针对高铁枢纽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流线优化问题,以南京南站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全过程仿真模型,识别换乘瓶颈,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法(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确定参数重要度,提出改善方案.首先,分解换乘过程的行人与设施流线,分析高速铁路到达客流与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分布特征.其次,使用AnyLogic软件建立高铁枢纽换乘城市轨道交通的全过程仿真模型,分析现状仿真结果,识别空间瓶颈.然后,设计不同优化类型下的措施参数及调整范围,形成不同参数组合方案.采取梯度提升决策树算法,识别不同措施参数的相对重要度,并据此确定改善措施的优先级.最后,依据措施的优先级,确定不同类型下的优化组合方案,选择机器学习全局可解释性方法对其进行优化效果分析,为不同场景下的服务改善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换乘瓶颈主要集中于楼/扶梯通道设施以及闸机、售检票机等服务设施处;乘客换乘城轨的购票比例对平均换乘时间和单位时间最大换乘人数均起到重要影响,对于平均换乘时间,城轨自动售票机数量、购票时间、城轨进站服务时间、城轨进站闸机数量的影响相对较大,对于单位时间最大换乘人数,购票时间与城轨进站闸机服务时间的影响相对较大.为提高高铁枢纽换乘效率,建议推广电子客票和多种支付方式,优化购票及检票设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交通系统 交通枢纽 换乘全过程优化 AnyLogic仿真 梯度提升决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轨道板振动加速度的钢轨振动加速度反演估计与现场验证
11
作者 何庆 曾楚琦 +3 位作者 王启航 付彬 吴军 王平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6,共13页
为研究高速铁路轨道板与钢轨之间的时空关联规律,提出变分模态-转换器(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Transformer, VMD-T)反演模型,该模型通过分解轨道板振动加速度来反演估计钢轨振动加速度.首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并利用双门限法检... 为研究高速铁路轨道板与钢轨之间的时空关联规律,提出变分模态-转换器(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Transformer, VMD-T)反演模型,该模型通过分解轨道板振动加速度来反演估计钢轨振动加速度.首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并利用双门限法检测振动端点,分离振动信号与静默信号、干扰信号,再将提取后的振动信号整合输入到VMD-T模型.其次,利用VMD模型将轨道板振动加速度数据分解成一系列不同的子模态,并网格遍历搜索与钢轨振动加速度相关系数最大的子模态,以降低原始数据的复杂度以及非平稳性,提升Transformer模型的特征抽取能力.然后,通过Transformer模型对搜索出的轨道板振动加速度子模态与钢轨振动加速度数据进行反演估计训练.最后,将该模型应用于某城际高速铁路轨道板与钢轨实测振动加速度数据反演估计试验.现场高铁试验结果表明:与单一Transformer模型相比,VMD-T模型均方根误差(RootMean Squared Error, RMSE)、绝对平均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 MAE)及决定系数(R2_score)分别提升近20%、11%及48.1%,特征学习能力更强,反演估计效果更佳,初步实现钢轨垂向振动加速度幅值非接触式监测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变分模态分解 Transformer模型 轨道板 钢轨 振动加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定位榫盾构隧道管片接头剪切力学行为研究
12
作者 林刚 易丹 +2 位作者 罗世培 晏启祥 张君臣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139,共10页
外套于盾构隧道管片螺栓的空心圆锥筒定位抗剪构件定位榫能有效控制盾构管片错台量和错台值,与管片、螺栓共同形成“管片-定位榫-弯螺栓”接头.为探明盾构隧道管片受压工况、“管片-定位榫-弯螺栓”接头在剪切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力学特征... 外套于盾构隧道管片螺栓的空心圆锥筒定位抗剪构件定位榫能有效控制盾构管片错台量和错台值,与管片、螺栓共同形成“管片-定位榫-弯螺栓”接头.为探明盾构隧道管片受压工况、“管片-定位榫-弯螺栓”接头在剪切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力学特征和破坏机理,以内径7.5 m、外径8.3 m、弯螺栓连接的盾构隧道衬砌环的纵向接头为例,首先,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轴力分别为196、392、588和784 kN4种工况的接头剪切破坏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然后,对接头剪切破坏过程、定位榫和螺栓力学及变形特征、管片接缝面变形破坏特征进行分析;最后,采用原型剪切破坏试验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印证和补充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盾构隧道“管片-定位榫-弯螺栓”接头剪切破坏全过程分为接触面静摩擦、定位榫弹性变形、定位榫塑性错动和螺栓剪切破坏4个阶段;定位榫弹性变形阶段,定位榫表现为“压扁”形态,定位榫塑性错动阶段,定位榫拱顶外侧首先出现塑性屈服区,随着剪切荷载的增加,塑性区将扩展到定位榫端部和横断面内大部分区域,塑性破损过程中定位榫将超过其承载能力的外部剪切荷载转移给螺栓;螺栓杆体受力从定位榫塑性错动阶段开始,最终加载侧杆体将发生“拉直”破坏、固定侧杆体将发生弯剪破坏;管片接缝面混凝土从定位榫塑性错动阶段后期出现塑性区,初始位于榫槽内水平两侧,随着剪力增加,塑性区将向周边扩展,最终与管片内弧面手孔塑性区连通,形成“手孔-螺栓孔-手孔”塑性破坏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定位榫 管片接头 力学行为 数值模拟 原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云平台的铁路无线电信号DOA跟踪算法
13
作者 代赛 孙宵芳 +4 位作者 左莹 吴欣蒙 丁建文 孙斌 钟章队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21,共7页
在高速铁路场景下,准确估计和跟踪无线电信号的波达方向(Direction of Arrival, DOA)能够有效提升无线通信服务质量.然而,高速移动的无线信道具有快速时变特性,对信号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针对传统的基于信号子空间的DO... 在高速铁路场景下,准确估计和跟踪无线电信号的波达方向(Direction of Arrival, DOA)能够有效提升无线通信服务质量.然而,高速移动的无线信道具有快速时变特性,对信号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针对传统的基于信号子空间的DOA估计算法,由于巨大的计算量而无法应用于高速铁路快速时变系统中进行DOA跟踪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卡尔曼滤波和正交压缩近似投影子空间跟踪(Kalman Filter-Orthonormal Projection Approximation and Subspace Tracking of deflation, K-OPASTd)的DOA算法.首先,搭建基于云平台的铁路信号动态测向系统;然后,建立列车接收信号模型,提出K-OPASTd算法对DOA进行动态跟踪;最后,将本文提出的算法与OPASTd算法所得到的估计角度的均方根误差进行仿真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信噪比均为10dB时,本文所提算法的均方根误差比OPASTd算法低约60%;阵元均为20时,K-OPASTd算法的均方根误差比OPASTd算法低约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达方向跟踪 正交压缩近似投影子空间跟踪 卡尔曼滤波 云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编解码多尺度特征优化的图像去雾算法
14
作者 邵小桃 郭燕 +1 位作者 申艳 钱满义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46,56,共11页
真实雾气不均匀分布的特点会导致基于合成数据集训练的网络对真实雾气下拍摄的图像的复原质量不佳.此外,现有去雾模型较大的网络参数量会影响去雾的实时性.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一种参数量较低的基于编解码多尺度特征优化的图像去雾算法... 真实雾气不均匀分布的特点会导致基于合成数据集训练的网络对真实雾气下拍摄的图像的复原质量不佳.此外,现有去雾模型较大的网络参数量会影响去雾的实时性.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一种参数量较低的基于编解码多尺度特征优化的图像去雾算法以去除真实场景下图像的雾气.首先,在编码部分利用跨通道上下文注意力隐式地建模像素间的关系,以恢复去雾后图像中物体的结构.然后,设计信息调节子网弥补编码器遗漏的浅层信息,解决细节恢复粗糙的问题.最后,在解码部分设计特征矫正子网,采用相减式残差结构减少噪声,保证输出结果的正确性.在多种真实雾数据集上,对所提方法的普适性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REVIDE真实雾数据集中,与MSBDN方法相比,所提方法在参数量降低46%的基础上获得了PSNR 1.25dB的提升;在OHaze、I-Haze以及RTTS多种室内外真实雾测试集中,与其他去雾方法相比,所提方法都取得了更好的PSNR结果和视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与信息处理 图像去雾 深度学习 真实雾 编解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雷视融合的轨道三维点云重构研究
15
作者 何庆 付彬 +4 位作者 王启航 曾楚琦 郝翔 王平 袁泉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77,共9页
针对激光雷达无法采集真实色彩信息、图像三维重构点云精度低等单一传感器面临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激光点云与图像对轨道进行三维重建的方法.首先,通过平滑和映射紧耦合的激光雷达惯性里程计(Lidar Inertial Odometry via Smoothing and... 针对激光雷达无法采集真实色彩信息、图像三维重构点云精度低等单一传感器面临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激光点云与图像对轨道进行三维重建的方法.首先,通过平滑和映射紧耦合的激光雷达惯性里程计(Lidar Inertial Odometry via Smoothing and Mapping,LIO-SAM)进行实时轨道激光点云建图;然后,利用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SIFT)算法提取多幅图像上的特征点,并通过匹配相同特征点的方式计算多视角图像之间的几何关系,由运动结构恢复(Structure From Motion,SFM)和多视角密集匹配(Multi-View Stereo,MVS)算法寻找、聚簇和生成包含轨道纹理色彩信息的稠密图像点云;最后,将轨道板的平面特征和钢轨线性特征作为索引特征,采用迭代最近点(Iterative Closest Point,ICP)算法将图像点云与激光点云进行合并配准,并以激光点云空间位置信息为基准,融合图像点云纹理色彩信息得到精准且真实感强的轨道三维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配准算法,改进算法的形状参数和最近邻点分布指标分别提升83.4%和85.9%;对轨道点云进行目标识别时,融合点云的总体精度较原始点云提升7.7%,在平均精度和均值交并等指标上表现更优;通过轨道融合点云计算得到的轨距、高差与实测数据的对比误差在3 mm以内,证明了轨道三维点云重构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轨道建模 雷视融合 数据融合 轨道点云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铁路隧道工程与区域环境耦合协调状态优化
16
作者 闫林君 陈慧鑫 +4 位作者 鲍学英 王起才 李亚娟 沈杜华 张程皓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42,共13页
为实现山区铁路“隧道-环境”复合系统的良好协调演化发展,从微观要素视角构建“隧道-环境”系统耦合要素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其协调水平,采用双层复杂网络模型甄别提升隧道工程绿色化水平的主控要素,并构建“隧道-环境”耦合... 为实现山区铁路“隧道-环境”复合系统的良好协调演化发展,从微观要素视角构建“隧道-环境”系统耦合要素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其协调水平,采用双层复杂网络模型甄别提升隧道工程绿色化水平的主控要素,并构建“隧道-环境”耦合协调非线性优化模型(Non-Linear Programming, NLP),运用模拟退火算法(Simulated Annealing, SA)以主控要素为调控变量对其演化形态进行调控优化.以某山区铁路隧道工程为例分析其与隧址区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隧道-环境”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初始值为0.675 8,系统处于初级协调状态,其耦合调控主控要素为隧道断面尺寸、洞渣利用率、洞口植被恢复率、衬砌渗透系数、注浆圈渗透系数、风机功耗,当各要素优化比例分别为12.72%、38.40%、44.06%、71.25%、30.00%、23.56%时,耦合协调最优演化值为0.799 0,达到良好协调状态;所构建的模型能够有效探析“隧道-环境”的协调演化路径,可为优化隧道工程绿色设计、促进山区铁路“隧道-环境”绿色协调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隧址区环境 耦合协调 主控要素 调控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碰摩的长轴承-双盘转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
17
作者 尹凤伟 王学明 薛海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132,共11页
针对长轴承支撑的复杂转子系统,建立一类含非对称非线性弹簧阻尼耦合支撑的双盘转子系统的力学模型.首先,计算润滑油膜力和转定子因碰摩产生的碰摩力等非线性力,并将两端轴承和底座之间等效为非线性的弹性阻尼耦合作用.其次,基于多目标... 针对长轴承支撑的复杂转子系统,建立一类含非对称非线性弹簧阻尼耦合支撑的双盘转子系统的力学模型.首先,计算润滑油膜力和转定子因碰摩产生的碰摩力等非线性力,并将两端轴承和底座之间等效为非线性的弹性阻尼耦合作用.其次,基于多目标协同、多参数耦合仿真分析,采用变步长四阶Runge-Kutta法数值计算,分析一类长轴承双盘转子系统的周期碰摩振动的模式类型、分布区域及分岔特征.最后,揭示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与模型参数的关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转子系统随定子刚度比或转速比的增大而表现出典型的非光滑特性,系统的多种周期类型共存现象频发,当定子刚度比、间隙阈值、转速比等多参数耦合变化时,系统的非线性振动特性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化特征;随着定子偏心比增大,系统发生的最大碰摩力和碰摩占空比值均随之增高;系统的摩擦系数变化对系统的周期振动的模式类型、分布规律、最大碰摩力和碰摩占空比值的影响相对较小;亚谐周期振动、混沌等复杂的周期碰摩振动随系统转速比增大而持续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动力学 长轴承 周期振动 碰摩振动 分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NC-EPNet的多模态融合3D目标检测
18
作者 冯霞 梁宇龙 +1 位作者 卢敏 左海超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87,共10页
针对目前多模态融合3D目标检测方法难以有效融合目标对应图像特征的问题,通过引入近邻修正(Nearest Neighbor Correction,NNC)方法减轻目标点云稀疏和非目标点云的影响,提出一种多模态3D目标检测方法NNC-EPNet.首先,设计近邻修正模块NNC... 针对目前多模态融合3D目标检测方法难以有效融合目标对应图像特征的问题,通过引入近邻修正(Nearest Neighbor Correction,NNC)方法减轻目标点云稀疏和非目标点云的影响,提出一种多模态3D目标检测方法NNC-EPNet.首先,设计近邻修正模块NNC,利用增强后的近邻点云特征修正采样点云,减少点云数据中的噪声,增强目标点云特征,从而更好地融合目标图像特征;其次,设计基于Transformer的多模态特征融合编码器(Mutil-Modal Fusion Transformer,MFT),采用交叉注意力机制融合图像特征和点云特征,并且引入点云注意力机制聚合全局上下文信息,以提升特征表达能力;最后,分别在自动驾驶标准数据集KITTI和Waymo上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NNC-EPNet方法在KITTI数据集上的平均精度均值达到84.47%,与基线算法相比,在容易、中等和困难3种难度场景下的检测精度分别提高了2.00%、3.25%和5.68%;在Waymo数据集上的加权平均精度达到74.48%,与基线算法相比,提升了2.49%.研究结果证明了设计的两个模块NNC和MFT能够有效提升3D目标检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目标检测 多模态 特征融合 点云修正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乘务交路方案编制的禁忌搜索优化方法
19
作者 邓连波 谢子若 +2 位作者 甘书怀 张颖 任绍坤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4-171,共8页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普遍采用轮乘制、日班和两头班混合等特点,对城市轨道交通乘务交路方案编制问题进行研究,旨在降低乘务成本并提高乘务效率.首先,通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乘务交路方案的构成要素,考虑值乘时长、值乘片段接续时间和接续地...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普遍采用轮乘制、日班和两头班混合等特点,对城市轨道交通乘务交路方案编制问题进行研究,旨在降低乘务成本并提高乘务效率.首先,通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乘务交路方案的构成要素,考虑值乘时长、值乘片段接续时间和接续地点等要求,构建值乘片段、值乘任务构成和乘务规则约束,由此建立以乘务组数量和总接续时间等综合指标最小化为目标函数的多目标0-1整数规划模型.然后,针对该模型设计禁忌搜索(Tabu Search,TS)算法进行求解,以先到先走(First-In-First-Out,FIFO)的就近指派原则得到初始解,并设计4种邻域变换策略,以提高邻域解的多样性,并构建基于多邻域结构的禁忌搜索求解算法,实现对乘务交路方案的优化.最后,以广州地铁7号线的乘务交路方案为例进行实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方案较实际运营方案的乘务作业段数和总接续时间分别降低了20%和4.94%,每个乘务作业段值乘列车数量从8.2列增加到10.3列,有效驾驶时间从5.4 h增加到5.8 h,优化方案的各项指标均得到显著提升.研究成果可以为城市轨道交通乘务计划编制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乘务交路计划 多目标0-1整数规划 禁忌搜索算法 多邻域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智能网联车队要素的交通震荡特性研究
20
作者 杨龙海 车婷婷 +2 位作者 熊月程 章锡俏 吴淑晶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4-114,共11页
针对智能网联汽车(Connected and Automated Vehicle,CAV)的加入所引发的交通震荡问题,以不同CAV市场渗透率的异质交通流为研究对象,引入CAV车队规模和强度,对异质车队组成进行划分并仿真复现交通震荡现象,采用时空轨迹图和加减速波传... 针对智能网联汽车(Connected and Automated Vehicle,CAV)的加入所引发的交通震荡问题,以不同CAV市场渗透率的异质交通流为研究对象,引入CAV车队规模和强度,对异质车队组成进行划分并仿真复现交通震荡现象,采用时空轨迹图和加减速波传播速度可视化交通震荡的演变情况,同时选用加速、减速持续时间衡量交通震荡周期,速度标准差衡量交通震荡振幅.通过设计考虑CAV车队规模、强度和渗透率因素以及头车不同变速模式的交互实验,探究CAV车队要素和头车不同变速模式对交通震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AV车队规模、强度和渗透率的提高均对震荡周期的减小具有积极影响;车队规模的扩大会增加震荡振幅,而车队强度的增强会减小震荡振幅;随着CAV渗透率的提高,震荡振幅先上升再下降,当渗透率为0.5~0.6时,震荡振幅达到峰值;头车急减速-急加速模式下的交通震荡周期和振幅最小,头车缓慢减速-缓慢加速模式下的交通震荡周期和振幅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交通震荡 智能网联车辆 异质交通流 CAV车队规模和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