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352篇文章
< 1 2 1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农耕文化赋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1
作者 李建军 李硕 古今农业 2024年第3期8-14,共7页
农耕文化泛指与农耕生产相关的综合性的知识形态和文化表征,其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显著的地域性、意义和价值的多层面性以及低成本的可叠加性等特征而具有强大的使能性,是赋能乡村产业融合发... 农耕文化泛指与农耕生产相关的综合性的知识形态和文化表征,其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显著的地域性、意义和价值的多层面性以及低成本的可叠加性等特征而具有强大的使能性,是赋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有力杠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同质化竞争等严峻挑战,亟需发挥农耕文化的赋能作用。农耕文化赋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行动策略可以概括为三大步骤,即“普查”“链接”和“激活”。通过对农耕文化的“普查”并将其与现代生活和乡村产业发展相“链接”,有助于“激活”农耕文化和农业农村资源的巨大潜能,让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进而赋能乡村农工文旅产业融合创新,整体推动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化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赋能 链接 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北方地区粟米的生产、流通及价格
2
作者 朱琳 古今农业 2024年第3期33-47,共15页
粟是北方地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清代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但仍为许多地区居民的主要食物来源,清中期粟谷年产量估计可达1亿余石;每年参与流通的数量为9600余万石。就整体价格而言,清代粟米价格接近小麦价格;从... 粟是北方地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清代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但仍为许多地区居民的主要食物来源,清中期粟谷年产量估计可达1亿余石;每年参与流通的数量为9600余万石。就整体价格而言,清代粟米价格接近小麦价格;从价格长期变动趋势来看,其涨幅低于麦价,这与粟米商品化程度更低有关。通过对粟米市场整合的考察可知,北方各省粟价变动的同步性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说明从余粮区向缺粮区有着频繁的米粮输出,市场效率比较高;这也反映出清代粮食市场的发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地区 粟米 流通量 价格 市场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与融合:20世纪50年代中国海带养殖技术体系的建立
3
作者 王斌 古今农业 2024年第2期1-16,共16页
中国并非海带的天然产区,解放前只能依靠进口海带。20世纪50年代,位于青岛的山东水产养殖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水产部黄海水产研究所等机构成功探索出一套海带全人工养殖技术,主要包括海带筏式人工养殖法、海带夏苗自然光培... 中国并非海带的天然产区,解放前只能依靠进口海带。20世纪50年代,位于青岛的山东水产养殖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水产部黄海水产研究所等机构成功探索出一套海带全人工养殖技术,主要包括海带筏式人工养殖法、海带夏苗自然光培育法和海带施肥法等,实现了商品海带的生产,并通过南移养殖扩展到中国南部沿海。大跃进运动中,海带养殖发展成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生产运动,海带养殖技术得到广泛深入的推广,由此也带动了中国第一次海水养殖浪潮。海带全人工养殖技术的成功,实现了海带在自然分布区之外的生长,也改变了中国依靠进口海带的历史,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带 养殖 大跃进 海带筏式养殖法 海带夏苗自然光培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太岳区林业建设述论
4
作者 贺文乐 古今农业 2024年第1期100-108,共9页
太岳区是华北地区战略要地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林区。民国前期,阎锡山政府施行“六政三事”,该区林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受战争影响,太岳区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发展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太岳区是华北地区战略要地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林区。民国前期,阎锡山政府施行“六政三事”,该区林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受战争影响,太岳区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发展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开展了以植树造林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林业建设。通过采取出台政策、广泛宣传与典型示范等革命化举措,太岳区林业建设在增加森林面积与保持水土流失等方面产生了一些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该区生态环境并未得到根本性改观,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岳区 林业建设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糯稻的功用
5
作者 王宇丰 古今农业 2024年第3期15-22,14,共9页
糯稻在今天是小宗作物,在古代却有着重要而广泛的用途。在自然属性层面,熟糯米的优异理化性质使其成为理想的酿料、食物、粘合剂及药物,糯禾则因抗逆性强而成为一种先锋作物;在社会属性层面,糯米的神圣文化内涵又使其成为必需的祭品、... 糯稻在今天是小宗作物,在古代却有着重要而广泛的用途。在自然属性层面,熟糯米的优异理化性质使其成为理想的酿料、食物、粘合剂及药物,糯禾则因抗逆性强而成为一种先锋作物;在社会属性层面,糯米的神圣文化内涵又使其成为必需的祭品、礼品和标志物。梳理古代糯稻的功用对理解古代糯稻的栽培和加工颇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稻 功用 理化性质 文化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邝璠“农务女红图”与明代日用类书中的耕织图
6
作者 杜新豪 古今农业 2024年第3期128-136,59,共10页
学界围绕邝璠是否是“农务女红图”的作者以及日用类书中的耕织图是否源自《便民图纂》这两个问题仍存在些许争议。本文结合版本学、书籍史与技术史的进路进行考证,认为根本不存在一个早于《便民图纂》的“农务女红图”版本,邝璠确系是... 学界围绕邝璠是否是“农务女红图”的作者以及日用类书中的耕织图是否源自《便民图纂》这两个问题仍存在些许争议。本文结合版本学、书籍史与技术史的进路进行考证,认为根本不存在一个早于《便民图纂》的“农务女红图”版本,邝璠确系是“农务女红图”的作者,他所开创的“耕织图+竹枝词”模式被明人视作继楼璹之后的又一次创新。之后,随着弘治本《便民图纂》被建阳书坊所翻刻,其中的“农务女红图”成为明代中后期诸多日用类书中耕织图像与农业竹枝词的来源,这从日用类书中的“题农务女红之图”与农业竹枝词部分皆可得到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民图纂》 农务女红图 耕织图 日用类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民要术》农学思想内涵、价值与应用
7
作者 李兴军 古今农业 2024年第2期124-136,共13页
以农业哲学思想和农学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农业思想,形成于中国传统哲学与生产生活的融合发展。学界对《齐民要术》的研究重于传统农业科技,而疏于农学思想的系统研究。本文通过文本研究,综合学界相关成果,结合当代农业发展,系统探析... 以农业哲学思想和农学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农业思想,形成于中国传统哲学与生产生活的融合发展。学界对《齐民要术》的研究重于传统农业科技,而疏于农学思想的系统研究。本文通过文本研究,综合学界相关成果,结合当代农业发展,系统探析其农学思想内涵、价值,及指导和转化为实用技术的应用,认为《齐民要术》农学思想是继承中国传统哲学和农业哲学思想,创新发展为以农本和民本为本体,技术创新和综合经营致富为根本,系统相关为核心,用养结合、良种选育、防护与生态思想为支撑,勤俭节约为原则的完整体系,可为传统文化“两创”,服务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民要术》 农学思想 传统农业哲学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特色还是环境选择?--对稻作景观笐架和乔扦的历史考察
8
作者 曾雄生 古今农业 2024年第4期18-24,共7页
以古农书和黔东南等民族地区至今仍然存在的笐架(禾晾架)和乔扦为研究对象,考察农业技术景观所发生的原因,发现笐架、乔扦等技术设施的使用系与谷物收获、雨水环境及对后熟作用的认识和看守联系在一起。它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更是农业与... 以古农书和黔东南等民族地区至今仍然存在的笐架(禾晾架)和乔扦为研究对象,考察农业技术景观所发生的原因,发现笐架、乔扦等技术设施的使用系与谷物收获、雨水环境及对后熟作用的认识和看守联系在一起。它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更是农业与环境互动的产物。除了民族文化传承的结果之外,笐架和乔扦等稻作农业技术景观的存续,更多的是遵循着同样的底层逻辑,那便是基于环境、技术与社会文化的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景观 笐架(禾晾架) 乔扦 民族特色 环境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州湖羊养殖发展简论
9
作者 韩玉芬 古今农业 2024年第4期38-47,共10页
湖羊(Hu sheep)是中国特有的白色羔皮用优良绵羊品种。湖州是主要养殖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州地区的湖羊养殖从饲养管理方式到选育、饲料都有可观的变化和演进。迅速发展的规模化、标准化、数字化、生态化养殖技术是进入21世纪以后... 湖羊(Hu sheep)是中国特有的白色羔皮用优良绵羊品种。湖州是主要养殖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州地区的湖羊养殖从饲养管理方式到选育、饲料都有可观的变化和演进。迅速发展的规模化、标准化、数字化、生态化养殖技术是进入21世纪以后的突出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羊 养殖技术 饲料 羊肥 规模化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山立夏文化空间的建构与当代文旅发展
10
作者 袁瑾 古今农业 2024年第4期115-123,共9页
半山立夏节是以杭州半山地区民众在立夏节气前后,世代传承的系列送春迎夏民俗活动为主体形成的节气型节日。传承地位于杭州城市中心,独特的城中山地景观、悠久的立夏习俗与半山娘娘庙积淀深厚的民间信俗、蚕桑生产习俗与民间艺术构成了... 半山立夏节是以杭州半山地区民众在立夏节气前后,世代传承的系列送春迎夏民俗活动为主体形成的节气型节日。传承地位于杭州城市中心,独特的城中山地景观、悠久的立夏习俗与半山娘娘庙积淀深厚的民间信俗、蚕桑生产习俗与民间艺术构成了鲜明的市井气韵与生活气息,同时也奠定了立夏节会文化空间结构的独特肌理。当代,半山立夏节在延续传统文化积淀的同时,也应城市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需求而日益呈现出公共化、娱乐化、审美化特征,也体现了当代半山立夏节发展的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山立夏 文化空间 传统节会 传承 城市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至消寒会考论
11
作者 贺少雅 古今农业 2024年第4期124-134,37,共11页
消寒会是主要传承于古代王公贵胄、富商巨贾和文人群体中的一种冬日消寒习俗。消寒会始见于唐代,主要表现为冬日饮酒驱寒、娱乐消遣,后延传至宋元时期。明代以后,消寒会不仅直接与冬至节气相融合,还增加了文人诗会活动,习俗内容更加丰富... 消寒会是主要传承于古代王公贵胄、富商巨贾和文人群体中的一种冬日消寒习俗。消寒会始见于唐代,主要表现为冬日饮酒驱寒、娱乐消遣,后延传至宋元时期。明代以后,消寒会不仅直接与冬至节气相融合,还增加了文人诗会活动,习俗内容更加丰富,诸如撰文赋诗、品评诗文、欣赏书画等。清中后期,消寒会既是文人雅士们的休闲娱乐方式,也成为其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途径。民国以降,消寒会经过改造后,融入到现代教育和社会运动中,彰显出岁时节令民俗适应社会发展、推动社会建设的强大生命力。当前,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冬至消寒习俗再度进入公众视野,重构着现代都市人的日常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至 消寒会 诗会 雅集 民俗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大米的图景
12
作者 李皓(译) 古今农业 2024年第4期12-17,共6页
亚洲水稻种植的历史通常被描述为一个日益集约化的故事,这是一个线性叙事,其中日益复杂的灌溉多作物系统支持了国家的崛起和经济的扩张。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太集约的水稻系统,如旱地丘陵水稻(swiddens)的轮垦,似乎是历史变化边缘的原始... 亚洲水稻种植的历史通常被描述为一个日益集约化的故事,这是一个线性叙事,其中日益复杂的灌溉多作物系统支持了国家的崛起和经济的扩张。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太集约的水稻系统,如旱地丘陵水稻(swiddens)的轮垦,似乎是历史变化边缘的原始幸存者。然而几个世纪以来,它们一直与集约型系统并存,形成一幅庞杂无序的马赛克拼图,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如果我们不把这幅马赛克拼图看作是由一个个各自独立的单元组成的,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融为一体的组合,那么亚洲各种水稻种植类型的长期共存或相互依存就讲得通了。要了解特定时间点任何单个元素的配置,我们需要分析塑造它的种种联系,以及它在区域甚至全球网络中的联动。无论是在精心灌溉的稻田还是山坡上的水浇地种植,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水稻生产和流通都将令人印象深刻的文明和偏远的小社区联系起来,并形成了一个个商业网络,而随着早期近代和近代世界经济的壮大,这些商业网络也均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大米 图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物馆教育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作用探析——以中国农业博物馆的具体实践为例
13
作者 曾艺 付娟 古今农业 2024年第2期117-123,共7页
重视并保护、利用好农业文化遗产,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内涵和智慧哲理,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农业强国、文化强国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博物馆教育是社会教育大背景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从... 重视并保护、利用好农业文化遗产,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内涵和智慧哲理,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农业强国、文化强国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博物馆教育是社会教育大背景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从博物馆教育的特性入手,分析其对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作用,并以中国农业博物馆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实践为例,提出博物馆教育如何更好地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建议,以期为博物馆与农业文化遗产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教育 科学普及 农业文化遗产 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晋南朝南方地区铁犁牛耕的形制演化和推广使用
14
作者 郑遥 赵越云 古今农业 2024年第2期32-44,共13页
通过整理目前所见汉晋南朝南方地区出土的铁犁和牛耕画像石以及内部配置铁犁牛耕的水田模型,佐之必要的文献资料,本文对汉晋南朝南方地区铁犁牛耕的形制演化和推广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南方地区铁犁牛耕技术历经两汉时期的“二... 通过整理目前所见汉晋南朝南方地区出土的铁犁和牛耕画像石以及内部配置铁犁牛耕的水田模型,佐之必要的文献资料,本文对汉晋南朝南方地区铁犁牛耕的形制演化和推广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南方地区铁犁牛耕技术历经两汉时期的“二牛抬杠”式长辕犁到两晋南朝时期的“单牛挽拉”式短辕犁的形制演化过程,呈现出曲轭、绳索牵引耕犁等“软配套”技术特征,有利于南方水田耕作。南方地区铁犁牛耕推广程度有限且存在区域差异,并以豪强庄园地主为使用主体。汉晋南朝南方耕犁与唐代曲辕犁和农业组织方式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晋南朝 铁犁牛耕 形制演化 推广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就与不足:澳大利亚殖民地时期农业发展研究
15
作者 肖璐娜 张箭 古今农业 2024年第1期109-119,共11页
1788至1901年的110余年间是澳大利亚历史上的“殖民地时期”。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澳大利亚农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取得了“养羊业的大跃进式发展”“一大批农业精英的涌现”“资本主义农业的成形”等方面成就,对当世和后世的经济... 1788至1901年的110余年间是澳大利亚历史上的“殖民地时期”。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澳大利亚农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取得了“养羊业的大跃进式发展”“一大批农业精英的涌现”“资本主义农业的成形”等方面成就,对当世和后世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缺点和不足,如“对原生植被的破坏”“对引进物种影响的忽视”。人们在引进物种的同时也较易忽视绵羊、兔子、狐狸等外来物种对本土物种及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很多危害在不经意间已然酿成且不容易根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 殖民地时期农业 成就 不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养鹰史考略
16
作者 岳洋 李群 古今农业 2024年第1期9-19,共11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狩猎活动的国家之一,鹰作为人们捕猎的重要帮手,驯养历史至少已有七千多年。古人在长期的狩猎生产活动中,对鹰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完善,对于养鹰法的把握也不断成熟。即便随着时代发展,狩猎在传统社会生产中的比重越...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狩猎活动的国家之一,鹰作为人们捕猎的重要帮手,驯养历史至少已有七千多年。古人在长期的狩猎生产活动中,对鹰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完善,对于养鹰法的把握也不断成熟。即便随着时代发展,狩猎在传统社会生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养鹰主要成为王室贵族的一种喜好和娱乐,但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仍对养鹰相当重视,相当多人以此为生。该文立足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史料,从畜牧史的角度出发,以古代鹰科猛禽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国养鹰的起源,养鹰体系的进步以及养鹰法的发展与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鹰史 养鹰法 畜牧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绿色理念赋能当代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17
作者 陶妍洁 古今农业 2024年第4期25-37,共13页
绿色发展理念是乡村振兴的主旋律,也是乡村绿色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动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绿色发展理念。本文初步梳理了乡村绿色产业相关理论,总结归纳其发展现状及取得成就,剖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短板... 绿色发展理念是乡村振兴的主旋律,也是乡村绿色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动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绿色发展理念。本文初步梳理了乡村绿色产业相关理论,总结归纳其发展现状及取得成就,剖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短板,以问题为导向,探讨如何以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绿色发展理念赋能乡村绿色产业发展,将绿色发展理念更好地落实到具体领域,为乡村绿色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路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 中国传统文化 绿色发展理念 乡村绿色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地图法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应用前景研究
18
作者 薛嘉成 孙业红 古今农业 2024年第4期85-94,37,共11页
目前,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尚属初步阶段,研究视角尚需进一步多元化、研究内容需进一步深化、研究方法需进一步丰富。基于此背景,认知地图法作为一种新视角、新方法,探讨其在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中的应用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本文首先通... 目前,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尚属初步阶段,研究视角尚需进一步多元化、研究内容需进一步深化、研究方法需进一步丰富。基于此背景,认知地图法作为一种新视角、新方法,探讨其在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中的应用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本文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归纳认知地图法的三个特点: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媒介、作为意象与情感的探知工具以及作为空间信息获取的渠道。其次,结合三个特点,本文发现认知地图法可应用在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多元群体交流、“权力”关系表征、冲突原因探索、人的情感表达、旅游发展提升和空间分析等研究。最后,本文总结了认知地图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限制因素,并提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中减少限制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地图法 农业文化遗产 应用前景 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社会视域下二十四节气类商业广告价值探析
19
作者 邱缘 朱一鸣 胡泽学 古今农业 2024年第4期107-114,共8页
在消费社会视角下,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文化属性与消费社会的符号性在诸多方面达成价值契合,并在商业广告这一载体中实现商品的消费转化。当前,二十四节气元素在商业广告中的呈现,主要是将节气的时间属性、气候特征、... 在消费社会视角下,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文化属性与消费社会的符号性在诸多方面达成价值契合,并在商业广告这一载体中实现商品的消费转化。当前,二十四节气元素在商业广告中的呈现,主要是将节气的时间属性、气候特征、民俗元素嫁接到商品之上,并结合多元传播形式刺激商品消费转化、助力品牌价值跃升及推动优秀文化传播。在未来,广告创意团队还可通过深挖非遗文化哲思、开发创意表达及形成周期宣传方式,更大程度实现为商品“赋值”“增值”“创造环境”的功能,从而推动文化传承成为消费社会运转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社会 商业广告 二十四节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农业与水利关系史研究
20
作者 王雨莹 王铭 古今农业 2024年第4期95-106,123,共13页
农业是中国的重要产业之一,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历史演进。水作为农业生产的必需品,其利用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北京地区自然条件最优渥的区域,农业发展与水利建设的关系源远流长。史前至两汉,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 农业是中国的重要产业之一,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历史演进。水作为农业生产的必需品,其利用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北京地区自然条件最优渥的区域,农业发展与水利建设的关系源远流长。史前至两汉,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河流附近最早出现农业生产活动,农业与水利初步建立联系,并伴随着城市诞生与发展。魏晋隋唐时期,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出现大规模农田水利,农业需求推动水利工程建设。辽代至清代,北京政治地位提升,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引进更多物种、培育优质农产品,农业活动的政治示范性增强,其范围和可行性很大程度受水利工程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保存至今的农业文化遗产仍在展现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农业与水利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 农业 水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