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289篇文章
< 1 2 1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湾海峡东部海域海樽类被囊动物的分布 被引量:20
1
作者 张金标 连光山 +2 位作者 王云龙 徐兆礼 陈亚瞿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79-285,共7页
本文根据对1997至1999年3个航次在台湾海峡东部海域(23°30'~25°30′N,118°30′~121°00′E)采集的大型浮游动物样品的分析,首次专文报道了该海域浮游海樽类(Thaliacea)被囊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其中夏季... 本文根据对1997至1999年3个航次在台湾海峡东部海域(23°30'~25°30′N,118°30′~121°00′E)采集的大型浮游动物样品的分析,首次专文报道了该海域浮游海樽类(Thaliacea)被囊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其中夏季的种类最多(11种),数量最大,平均丰度达7445×10-3个 m3,优势种是东方双尾纽鳃樽(Thaliademocraticaorientalis)、软拟海樽(Doliolettagegenbauri)和韦氏纽鳃樽(Weeliacy lindrica),而冬季的种类和个体数量最少,仅小齿海樽(Doliolumdenticulatum)的出现率较高.文章讨论了海樽类分布与水温、盐度及浮游植物丰度的关系,并与邻近海域海樽类的分布状况作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海樽类 被囊动物 海洋生物学 数量分布 海洋浮游动物 胶质浮游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粒级结构及碳流途径 被引量:17
2
作者 黄邦钦 洪华生 +3 位作者 王大志 林学举 张钒 刘媛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3-30,共8页
本文研究了 1 997年 8月、1 998年 2~ 3月、8月和 1 999年 8月台湾海峡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粒级组成、各粒级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变动 (包括年际变动 )及其影响因子 .结果表明 ,台湾海峡微型 (简称NANO)和微微型浮游植物 (简称... 本文研究了 1 997年 8月、1 998年 2~ 3月、8月和 1 999年 8月台湾海峡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粒级组成、各粒级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变动 (包括年际变动 )及其影响因子 .结果表明 ,台湾海峡微型 (简称NANO)和微微型浮游植物 (简称PICO)占优势 ,贡献率分别达 3 4 %~ 48%、3 4 %~ 40 %,小型浮游植物 (简称MI CRO)仅占 1 2 %~ 2 7%.粒级组成和各粒级生物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如1 997年夏季三种粒级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明显低于其它年份 ,PICO和MICRO组份呈 1 998年夏季高于 1 997年和 1 999年夏季 ,而NANO组份则呈 1 998年夏季低于1 997年和 1 999年夏季 .PICO组份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最大 ,达 45%~ 50 %,而NANO和MICRO组份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相近 ,为 1 9%~ 3 2 %;PICO组份的同化系数明显高于NANO和MICRO组份 .初步分析了初级生产的碳流途径 ,表明台湾海峡初级生产的碳将有 2 5%经异养细菌的“二次”生产而进入微食物环 ,3 6%通过原生动物 (主要是异养鞭毛虫 )摄食“打包”作用后进入微食物环 ,即近 60 %的初级生产的碳经微食物环的两个起点分别进入微食物环 ,表明微型生物食物网在该海域生源有机碳转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碳流途径 微食物环 粒级结构 台湾海峡 初级生产力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水文特征研究概述 被引量:45
3
作者 肖晖 郭小钢 吴日升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26-138,共13页
本文对近 50a来台湾海峡海洋水文特征研究进行了概述 ,重点介绍了近 2 0a台湾海峡水温、盐度、海流、水团、跃层、海洋锋等调查研究成果 .
关键词 台湾海峡 水文特征 调查研究 水温 盐度 海流 跃层 水团 海洋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1997年夏季和1998年冬季两航次颗粒有机碳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刘占飞 彭兴跃 +1 位作者 徐立 洪华生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0年第1期95-101,共7页
1997~ 1 998年台湾海峡两个航次的数据表明 ,颗粒有机碳 (POC)的平均含量为 0 .1 2 0± 0 .0 0 9mg/dm3 ,表层POC浓度在夏季和冬季分别存在几个高值区。POC在随深度变化的剖面分布图中 ,最大值出现在 1 0m层 ,底层水明显受再悬浮影... 1997~ 1 998年台湾海峡两个航次的数据表明 ,颗粒有机碳 (POC)的平均含量为 0 .1 2 0± 0 .0 0 9mg/dm3 ,表层POC浓度在夏季和冬季分别存在几个高值区。POC在随深度变化的剖面分布图中 ,最大值出现在 1 0m层 ,底层水明显受再悬浮影响 ,这一剖面的变化规律普遍存在于整个海区及不同季节。夏季POC的深度变化幅度要显著大于冬季 ,这与垂直混合作用有关。POC与Chl a相关性较差 ,暗示以Chl a估算浮游植物的不确定性及POC产生及来源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季节变化 台湾海峡 海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南部的海洋锋 被引量:40
5
作者 李立 郭小钢 吴日升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通过近期水文观测 ,结合卫星遥感和历史水文资料 ,对台湾海峡南部海域的海洋锋现象进行了整体分析。结果表明 ,由于多种水系在此交汇 ,台湾海峡南部冬、夏季均有明显锋面发育。受季风气候影响 ,锋面发育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夏季影响本海... 通过近期水文观测 ,结合卫星遥感和历史水文资料 ,对台湾海峡南部海域的海洋锋现象进行了整体分析。结果表明 ,由于多种水系在此交汇 ,台湾海峡南部冬、夏季均有明显锋面发育。受季风气候影响 ,锋面发育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夏季影响本海区的水系主要有韩江冲淡水、上升流、南海水、和黑潮水等。它们的交汇形成了韩江冲淡水羽状锋、台湾浅滩上升流锋、黑潮锋、以及陆架 /陆坡锋等复杂的三维锋面结构。韩江冲淡水和上升流对夏季海峡南部浅海锋面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冬季影响本海区的水系主要为浙闽沿岸水和南海水 ,两种水系的交汇形成贯穿海峡南部的变型的沿岸锋。以中线为界海峡西侧受沿岸水支配 ,东侧澎湖水道一带为南来暖水盘踞 ,锋带与等深线走向一致 ,呈三段结构。隆冬季节东北风强盛时锋面可南移到陆架坡折 ,形成陆架 /陆坡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锋面 台湾海峡南部 韩江冲淡水 上升流 海洋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二氧化碳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远辉 黄自强 +2 位作者 王伟强 黄宣宝 陈忠阳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63-169,共7页
本文根据 1 994年 8月和 1 995年 2月在台湾海峡进行的综合调查资料 ,对海水TCO2 、PCO2 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参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并利用通量模式估算了海 气CO2 的净通量。结果显示 ,表层TCO2 、PCO2 的分布呈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 本文根据 1 994年 8月和 1 995年 2月在台湾海峡进行的综合调查资料 ,对海水TCO2 、PCO2 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参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并利用通量模式估算了海 气CO2 的净通量。结果显示 ,表层TCO2 、PCO2 的分布呈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由于夏季受海峡暖流的影响 ,台湾海峡表层TCO2 、PCO2 普遍较高 ;冬季受浙闽沿岸水的影响 ,表层TCO2 、PCO2 呈海峡西部低 ,东部高的分布趋势。台湾海峡可视为大气CO2 的净汇区 ,CO2 由大气输入海洋的平均通量为 1 .45± 0 .5 1mol/ (m2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二氧化碳 海-气通量 台湾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1989年初冬海面温度场和流系的卫星遥感初析 被引量:9
7
作者 林敏基 洪启明 +4 位作者 陈世敢 李木荣 林荣盛 潘德炉 张鸿翔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2年第3期262-267,共6页
应用NOAA卫星AVHRR热红外遥感数据,通过计算机运算处理获得的海面温度专题图象,对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1989年初冬海面温度场及流系(黑潮、台湾暖流、浙闽沿岸流、南海暖流及台湾浅滩上升流)进行初步分析,利用卫星遥感手段佐证了过去用... 应用NOAA卫星AVHRR热红外遥感数据,通过计算机运算处理获得的海面温度专题图象,对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1989年初冬海面温度场及流系(黑潮、台湾暖流、浙闽沿岸流、南海暖流及台湾浅滩上升流)进行初步分析,利用卫星遥感手段佐证了过去用传统海面船测方法得出的一些结论,并获得了一些与过去有异的结果,得出1989年初冬浙闽沿岸流可达福建泉州湾和厦门港附近等结论,同时发现了该海域流系边界形成的几处波长在30~100km不等的切变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海面 温度场 流系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潮汐数值计算 被引量:9
8
作者 朱佳 胡建宇 +4 位作者 张文舟 曾淦宁 陈德文 陈金泉 商少平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5-176,共12页
建立二维潮波模式,模拟了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18-30°N,110-130°E)八个主要分潮(M2、S2、K1、O1、P1、Q1、K2、N2),并利用中国大陆及环台湾岛20多个潮位站的实测资料进行验证,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良好.此外,给出了八个主要... 建立二维潮波模式,模拟了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18-30°N,110-130°E)八个主要分潮(M2、S2、K1、O1、P1、Q1、K2、N2),并利用中国大陆及环台湾岛20多个潮位站的实测资料进行验证,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良好.此外,给出了八个主要分潮的同潮图,并逐个讨论了潮汐特征.结果显示:⑴台湾海峡中的潮波运动是北部蜕化了的旋转潮波系统和南部的前进潮波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⑵半日分潮南、北两支潮波在台湾海峽中部汇合,而全日分潮则在台湾海峽南部海域汇合后继续朝西南方向传播.⑶半日分潮振幅最高值发生在福建省湄洲湾—兴化湾一带,全日分潮最高值则出现在雷州半岛以东一带近岸海域.⑷N2、K2和O1、P1、Q1分潮的振幅、迟角分布分别同M2与K1分潮的整体分布趋势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 潮汐特征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大气微量金属的化学特征及其入海通量 被引量:7
9
作者 张远辉 詹建琼 +5 位作者 陈立奇 杨绪林 李伟 林奇 杜俊民 林红梅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7-454,共8页
2006~2007年,利用大容量气溶胶采样器在台湾海峡采集79个大气气溶胶样品.采用ICP—MS分析法测定了样品中Pb、Cu、Cd、V、Zn、Fe和Al等金属元素的含量.分析结果显示,台湾海峡大气微量金属含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对大部分元素而... 2006~2007年,利用大容量气溶胶采样器在台湾海峡采集79个大气气溶胶样品.采用ICP—MS分析法测定了样品中Pb、Cu、Cd、V、Zn、Fe和Al等金属元素的含量.分析结果显示,台湾海峡大气微量金属含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对大部分元素而言,含量最低值出现在夏季,而最高值出现在冬季,气溶胶中微量金属的含量变化与海峡的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通过富集因子、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对微量金属的来源进行了判别.台湾海峡大气微量金属的来源特征为:Cu、Pb、Cd、V主要来自污染源,而Al、Fe、Zn则主要来自地壳源.比较和分析了台湾海峡海域微量金属的大气与河流输入,Cu和Zn的大气输入低于九龙江和闽江的输入,而Pb、Cd的大气输入则超过了这2条河流的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大气化学 微量金属 入海通量 台湾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西部海域冬春季的水螅水母类和管水母类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金标 徐兆礼 +1 位作者 王云龙 陈亚瞿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9年第1期76-82,共7页
本文首次报道了台湾西部海域冬、春季水螅水母类和管水母类的种类组成,其中水螅水母类16种,管水母类26种。对我国首次记录的两种水螅水母的形态特征作了记述,并比较和讨论了整个台湾周围海域这两类水母组成的特点。
关键词 水螅水母类 管水母类 台湾海峡 冬季 春季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南部海洋线虫种类组成及其取食类型 被引量:15
11
作者 蔡立哲 洪华生 +3 位作者 邹朝中 方少华 吕小梅 张跃平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0年第2期212-217,共6页
1997年 8月对台湾海峡南部 4个取样站进行了海洋线虫调查 ,获得了海洋线虫 85种 ,隶属于 3目 2 5科 75属。密度较高的种有变异矛咽线虫 (Dory laimopsisvariabilis)、萨巴线虫 (Sabtieriasp .)、(Vasostomasp .1 )、(Vasostomasp .2 )和... 1997年 8月对台湾海峡南部 4个取样站进行了海洋线虫调查 ,获得了海洋线虫 85种 ,隶属于 3目 2 5科 75属。密度较高的种有变异矛咽线虫 (Dory laimopsisvariabilis)、萨巴线虫 (Sabtieriasp .)、(Vasostomasp .1 )、(Vasostomasp .2 )和 (Xyalasp .)等 ,其平均密度分别为 1 .1 4、1 .1 2、0 .6 1、0 .87和 0 .34× 1 0 4个 /m2 ,分别占海洋线虫总平均密度的 1 1 .7%、1 1 .5 %、6 .2 %、9.2 %和 3.5 %。与其他海域相比 ,台湾海峡南部海洋线虫优势种的密度低 ,但与大型底栖动物或多毛类相比 ,海洋线虫种类多样性指数较高 ,均在 4.0以上。台湾海峡南部海洋线虫的取食类型以选择性和非选择性食沉积物者类型占多数 ,但刮食性种类也不少 ,这与台湾海峡南部沉积物类型密切相关。台湾海峡南部既有细的陆源沉积物流入 ,又有上升流、黑潮暖流等的作用而形成的较粗沉积物 ,因而构成台湾海峡南部沉积物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线虫 台湾海峡 取食类型 取食类型 种类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海表气溶胶干沉降通量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詹建琼 陈立奇 +5 位作者 张远辉 杨绪林 李伟 林奇 杜俊民 林红梅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7-264,共8页
在已改进的Williams模型中,应用GW03海表动力学粗糙度参数化方案,考虑波浪对干沉降速率的影响,结合卫星资料和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台湾海峡海表气溶胶干沉降速率,并利用2006~2007年走航观测结果计算了台湾海峡总悬浮颗粒物的入海通量.其... 在已改进的Williams模型中,应用GW03海表动力学粗糙度参数化方案,考虑波浪对干沉降速率的影响,结合卫星资料和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台湾海峡海表气溶胶干沉降速率,并利用2006~2007年走航观测结果计算了台湾海峡总悬浮颗粒物的入海通量.其结果表明:台湾海峡海表气溶胶干沉降速率及总悬浮颗粒物干沉降通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台湾海峡海表气溶胶干沉降速率范围为5.83~6.17 cm/s,平均值为6.00 cm/s.其中冬季气溶胶干沉降速率最大,平均值为6.08 cm/s;夏季气溶胶干沉降速率最小,平均值为5.85 cm/s.台湾海峡气溶胶总悬浮颗粒物的干沉降通量也呈现出冬季的高[均值为7.31μg/(m2.s)],夏季的低[均值为2.23μg/(m2.s)]的特征.从空间分布上看,台湾海峡海表气溶胶干沉降速率出现1个高值中心,位于台湾海峡北部海域.总悬浮颗粒物干沉降通量出现2个高值中心和1个低值中心,分别位于台湾海峡北部海域、汕头至厦门海域和南海中北部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大气化学 气溶胶 海表动力学粗糙度 Williams模型 干沉降通量 台湾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区1998年2~3月声速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东升 胡建宇 +2 位作者 许肖梅 王清池 陈天润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88-292,共5页
根据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区 1998年 2~ 3月实测的温、盐资料计算得出的声速 ,分析了该海区存在的几种主要类型的声速垂直分布状况以及声速垂直分布和平面分布的一些重要特征。
关键词 垂直分布 平面分布 台湾海峡 海区 声速场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中北部海洋线虫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分布 被引量:10
14
作者 蔡立哲 洪华生 +3 位作者 邹朝中 方少华 吕小梅 张跃平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1年第2期228-235,共8页
:1 998年 2月对台湾海峡中北部 3个断面 1 3个取样站进行了自由生活海洋线虫调查 ,获得了海洋线虫 1 0 0种 ,隶属于 3目 2 8科 91属 .其中密度较高的种有萨巴线虫 (Sabatieriasp .1 )、变异矛咽线虫 (Dorylaimopsisvariabilis)、Vasosto... :1 998年 2月对台湾海峡中北部 3个断面 1 3个取样站进行了自由生活海洋线虫调查 ,获得了海洋线虫 1 0 0种 ,隶属于 3目 2 8科 91属 .其中密度较高的种有萨巴线虫 (Sabatieriasp .1 )、变异矛咽线虫 (Dorylaimopsisvariabilis)、Vasostomasp .、花斑线虫 (Spilophorellasp .)、吞咽线虫 (Daptonemasp .)、Linhysterasp .1、吸咽线虫(Halalaimussp .1 )和 (Filoncholaimussp .)等 .虽然这些海洋线虫绝大多数只鉴定到属 ,但它们在台湾海峡是新记录 .从断面平均值看 ,海洋线虫密度由围头近海向闽江口外海降低 .从优势种分布看 ,不同取样站其密度差异很大 .海洋线虫的取食类型以选择性食沉积物者 (1A)占优 ,有 38种 ,但刮食性种类 (2A)和非选择性食沉积物者(1B)也分别为 2 9种和 2 5种 ,表明了台湾海峡中北部海洋线虫取食类型的复杂性 .文中还探讨了海洋线虫分布与海流等环境因子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线虫 群落 分布 台湾海峡 种类 海流 底栖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水叶绿素a含量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9
15
作者 康建华 陈兴群 黄邦钦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4-41,共8页
从物理过程和营养输送方面讨论了2006~2007年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水叶绿素a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调控因素.结果表明,台湾海峡表层水体从南至北叶绿素a含量的季节变化存在着明显差异.在北部海区叶绿素a含量平均值以春季居高,冬... 从物理过程和营养输送方面讨论了2006~2007年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水叶绿素a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调控因素.结果表明,台湾海峡表层水体从南至北叶绿素a含量的季节变化存在着明显差异.在北部海区叶绿素a含量平均值以春季居高,冬季最低;中部海区以秋季最高,夏季最低;南部较反常,以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浙闽沿岸流、海峡暖流及上升流所造成的营养盐输入方式的差异可能是决定海峡叶绿素a含量季节分布南北差异的关键因素.分析结果还表明,春、夏季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在南部和北部海域均主要受营养盐限制,秋季叶绿素a含量在南部和北部海域分别主要受到磷酸盐含量和水温的影响,冬季叶绿素a含量在南部和北部海域分别主要受到硝酸盐含量和水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叶绿素A 表层水 分布 季节变化 环境调控 台湾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盐限制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胡俊 柳欣 +2 位作者 张钒 黄邦钦 洪华生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52-458,共7页
2004年7—8月,2005年7月及2006年8月分别在台湾海峡南部海区5个测站进行了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盐限制船基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在调查期间,夏季台湾海峡南部海区浮游植物营养盐的限制状态存在一定的时空差异,氮是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 2004年7—8月,2005年7月及2006年8月分别在台湾海峡南部海区5个测站进行了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盐限制船基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在调查期间,夏季台湾海峡南部海区浮游植物营养盐的限制状态存在一定的时空差异,氮是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并与上升流的存在与否无关;磷的弱限制偶尔会发生,这与涌升水的N/P比值有关.而硅只有在近岸上升流区形成高氮和磷的补充情况下偶尔才会产生微弱限制.在陆架外缘区,浮游植物限制状态较稳定,表现为受N的限制为主导的N、P的共同限制,P限制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营养盐限制因子 台湾海峡 上升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总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7
作者 孙秀武 林彩 +3 位作者 黄海宁 张元标 林辉 暨卫东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2-19,共8页
依据2006年7~8月对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总有机碳(TOC)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讨论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的TOC含量范围为0.54~3.68 mg/dm3,平均值为1.20 mg/dm3.TOC含量平面... 依据2006年7~8月对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总有机碳(TOC)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讨论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的TOC含量范围为0.54~3.68 mg/dm3,平均值为1.20 mg/dm3.TOC含量平面分布呈现由近岸向离岸逐渐降低、由北向南先降后升的趋势.在垂直方向上,随深度的增加TOC含量均值由1.35 mg/dm3降至1.07 mg/dm3,至底层时略有升高,为1.10 mg/dm3.TOC含量高值区主要出现在盐度32以内的区域,这表明径流输入是导致近岸TOC含量较高的主要因素,一方面通过直接输入,另一方面通过浮游植物繁殖间接增加,从而形成近岸TOC含量高值区.叶绿素a含量与TOC含量呈较弱的正相关,表明浮游植物活动对TOC的增加有一定贡献,海流运动以及浮游动物对叶绿素a的摄取可能是导致叶绿素a与TOC含量呈较弱正相关的主要因素.而在东山-南澳附近局部海域,上升流是影响TOC含量分布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台湾海峡 总有机碳 叶绿素A 径流输入 上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晚更新世3次“海侵”依据的探讨 被引量:8
18
作者 周定成 孙全 许志峰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4-329,共6页
晚更新世是全球气候环境与海陆变迁频繁的重要地质时期.通过对上世纪80年代采集的活塞柱状样(长度<6.5 m)的分析研究,曾提出晚更新世台湾海峡存在"金门海侵"、"福州海侵"、"海峡海侵"3次海侵.为提高... 晚更新世是全球气候环境与海陆变迁频繁的重要地质时期.通过对上世纪80年代采集的活塞柱状样(长度<6.5 m)的分析研究,曾提出晚更新世台湾海峡存在"金门海侵"、"福州海侵"、"海峡海侵"3次海侵.为提高台湾海峡第四纪地质研究和认知水平,本文探讨了3次"海侵"的立论依据,认为现有柱状样沉积层是晚更新世—全新世的浅表层沉积.台湾海峡具有开放性沉积条件,该浅表层沉积层的14C年龄数据应用于地层年代可能偏老.此3次"海侵"地层划分依据不足,存在疑点,尤其是"海峡海侵".台湾海峡海底已发现数量及种类丰富的晚更新世各气候带陆生哺乳类动物遗骨,并有古人类遗骨化石,这些表明台湾海峡海底在玉木冰期鼎盛时期曾经出露成陆,并可能成为东亚大陆东缘冰期海退的海滨平原上,惟一有各种气候带古动物与古人类的生存地和避难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晚更新世 台湾海峡 海侵 柱状样 14C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毛颚动物分布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蒋玫 王云龙 徐兆礼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50-154,共5页
本文分析了台湾海峡毛颚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特征 ,并就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结果显示与台湾海峡西部、东海等邻近海域相比 ,本区毛颚动物具种数少 ,数量小 ,季节变化幅度较小等特点 .它的数量分布状况与闽浙沿岸流。
关键词 台湾海峡 毛颚动物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环境因素 季节变化 海洋动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南部二长棘鲷种群生态学参数的变化 被引量:7
20
作者 杜建国 卢振彬 陈明茹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0-196,共7页
本文以2003—2004年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周年12个月的生物学测定资料,研究其群体结构现状和生长与死亡参数,并与此前的研究结果比较,探讨二长棘鲷的种群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4年渔获群体平均叉长和平均年龄都较1976、1... 本文以2003—2004年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周年12个月的生物学测定资料,研究其群体结构现状和生长与死亡参数,并与此前的研究结果比较,探讨二长棘鲷的种群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4年渔获群体平均叉长和平均年龄都较1976、1994和2000年小,L∞和W∞较1982、1994年小,体重生长速率k较1982、1994年大,拐点较1982、2000年提前.雌、雄性初次性成熟的叉长较1976和1994年小,显示渔获个体小型化、低龄化和早熟化,体重生长速率加大,生长拐点提前的变化.这些变化正是二长棘鲷对强大的捕捞压力和环境变化所采取的生态对策,反映了当前二长棘鲷的生态仍较脆弱,资源形势仍较严峻,1994年以来二长棘鲷捕捞死亡系数居高不下,开发比率超过0.5.底拖网渔业的渔获量应控制在估算的最大可持续开发量26.94×10^4t(其中二长棘鲷2.30×10^4t),最大持续捕捞力量2180艘福建标准单拖渔船.最小开捕规格为94.6mm和25.76g.只有强化管理,资源才能得到明显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长棘鲷 种群结构 生长 死亡 参数变化 种群变动趋势 台湾海峡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