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5,94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铀成矿与红层盆地关系再讨论——以湘赣边界鹿井铀矿田为例
1
作者 陈柏林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54,共18页
鹿井铀矿田是我国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硬岩型铀矿田之一,矿田内铀矿床围绕丰州盆地分布,红层盆地与铀成矿的关系已经讨论并争议了近40年。本文开展了铀矿带与丰州盆地红层盖层相关性研究,结合鹿井矿田隆升剥露历史和南雄盆地北缘断裂变形特... 鹿井铀矿田是我国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硬岩型铀矿田之一,矿田内铀矿床围绕丰州盆地分布,红层盆地与铀成矿的关系已经讨论并争议了近40年。本文开展了铀矿带与丰州盆地红层盖层相关性研究,结合鹿井矿田隆升剥露历史和南雄盆地北缘断裂变形特点,认为丰州盆地是晚白垩世—古近纪红层盆地底部沉积的残留,是一个规模大很多的红层盆地的一小部分,其上有约1.5~2.5 km厚的红层沉积物已经被剥蚀了。铀成矿与红层盆地没有必然的成因关系,热液型铀矿床早期成矿作用发生于红层盆地形成之前,成矿后在约95~75 Ma被抬升剥露至地表;然后被红层盆地覆盖保存,至65~55 Ma被埋藏至最深(约1.5~2.5 km);约55~45 Ma再次被隆升剥露降温,至40 Ma左右已至近地表常温状态,40 Ma以来一直稳定在近地表常温状态。而遂川断裂NW侧在约15 Ma的中新世中期才开始快速隆升剥露,北西盘比南东盘隆升幅度更大,反映了遂川断裂的左行走滑特征,该断裂与热水断裂的叠接带以拉分盆地性质减缓隆升剥露幅度,才得以保存现有的丰州盆地。丰州盆地对早于盆地沉积所形成的铀矿床起到了保矿作用。因此,其找矿方向是除了丰州盆地周边以外,丰州盆地底下是铀矿找矿的非常有利区段,极大地拓宽了鹿井铀矿田的找矿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成矿 丰州盆地 隆升剥露历史 保矿构造 找矿方向 鹿井铀矿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寒武系张夏组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
2
作者 张军涛 李松 +4 位作者 金晓辉 周雁 张涛 马强 杨佳奇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6,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寒武纪张夏组沉积期鲕粒滩大面积分布,但储层控制因素尚不清楚,目前仅在少量钻井中见到工业气流。笔者等利用新钻井和野外剖面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的分析,解剖张夏组储层的发育特征,进而揭示张夏组储层主控因素。研究取得...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寒武纪张夏组沉积期鲕粒滩大面积分布,但储层控制因素尚不清楚,目前仅在少量钻井中见到工业气流。笔者等利用新钻井和野外剖面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的分析,解剖张夏组储层的发育特征,进而揭示张夏组储层主控因素。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①张夏组储层岩石主要为(残余)鲕粒—砂屑云岩、细—中晶白云岩,储集空间有溶蚀孔洞、裂缝及扩大溶孔、粒间孔。②张夏组白云岩厚度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变化较大,多呈现出“上多下少,南多北少”的特征。白云岩多具有较粗、相对自形的晶体,与海水相近的碳氧和锶同位素值,与海水相似配分模式,较高的锶含量;裂缝内充填白云石有鞍状结构,略微的Eu异常。白云岩化作用主要发生在浅埋藏期,白云岩化流体主要是海水。③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原古隆起周缘张夏组受怀远运动和加里东—海西运动岩溶作用影响较强。而远离镇原古隆起区,储层主要受怀远运动断裂活动影响。断裂活动一方面产生大量的裂缝,形成储集空间;另一方面裂缝还为浓缩海水、热液流体和大气降水改造储层提供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鲕粒 白云岩 断裂 张夏组 寒武系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建筑高度和地层厚度的城市地下空间占用深度快速评估方法——以杭州市为例
3
作者 杨洋 苏晶文 +6 位作者 郑红军 蔡磊 蔡小虎 王睿 邢怀学 李云峰 程光华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7-264,共8页
城市高密度的建筑物事实上占据了位于其下部一定深度的地下空间资源,其占用深度对城市地下空间(UUS)网络化开发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UUS规划前,需要掌握规划范围内地下空间占用深度和空间分布格局。UUS占用深度除地下建筑物深度外还包... 城市高密度的建筑物事实上占据了位于其下部一定深度的地下空间资源,其占用深度对城市地下空间(UUS)网络化开发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UUS规划前,需要掌握规划范围内地下空间占用深度和空间分布格局。UUS占用深度除地下建筑物深度外还包括下部地基持力层深度,其与建筑高度和场地地质条件相关。笔者等提出基于建筑高度和地层厚度的UUS占用深度快速评估方法,以杭州主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建筑高度数据和收集建筑基础数据建立评估数学模型,利用百度建筑数据和杭州三维地质模型生成的地层厚度数据,并基于GIS平台的空间分析,实现了对杭州市主城区建筑地下空间占用深度的快速评估。研究成果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所需的大范围地下空间占用情况提供了高效的评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高度 地层厚度 地下空间 占用深度 快速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莎车拗陷晚白垩世吐依洛克组古盐湖卤水浓缩阶段及成钾指示——来自石盐流体包裹体的证据
4
作者 刘亿东 李亚萍 +1 位作者 王军 曹养同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1-180,共10页
石盐流体包裹体成分记录着古盐湖卤水的成分信息,可以揭示古盐湖卤水浓缩是否达到钾盐沉积阶段,从而进行盐湖成钾预测。新疆莎车拗陷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部,晚白垩世末期发育的吐依洛克组上部为石盐岩透镜体,已知最大纯盐厚度264 m,被认... 石盐流体包裹体成分记录着古盐湖卤水的成分信息,可以揭示古盐湖卤水浓缩是否达到钾盐沉积阶段,从而进行盐湖成钾预测。新疆莎车拗陷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部,晚白垩世末期发育的吐依洛克组上部为石盐岩透镜体,已知最大纯盐厚度264 m,被认为是找钾的有利层位。近年来,中国大部分古蒸发岩盆地中石盐流体包裹体成分已获得并进行成钾预测,但唯独没有对莎车拗陷石盐中流体包裹体成分开展测试。笔者等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莎车拗陷中喀拉塔勒盐点和塔什米里克盐点的石盐中流体包裹体成分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喀拉塔勒盐点和塔什米里克盐点的Br平均含量分别为65.50 mg/L、243.95 mg/L;Mg^(2+)/Ca^(2+)值分别为0.43、0.32,反映了拗陷晚白垩世古盐湖沉积处于地质历史上的“方解石海”时期;平均溴氯系数分别为0.11和0.39,揭示了莎车拗陷晚白垩世古盐湖卤水演化在塔什米里克盐点区域达到了钾盐沉积阶段。因此塔什米里克盐点所在区域具有良好的成钾前景,对今后在该拗陷钾盐成矿靶区圈定及古盐湖卤水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车拗陷 塔里木盆地 石盐 流体包裹体 卤水 浓缩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壳地震波速的三维图像研究
5
作者 杨文采 刘晓宇 +1 位作者 瞿辰 石战结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3,共9页
地震波速度的三维层析成像,是研究地壳上地幔三维结构和动力学作用的重要方法。笔者等研究中国西北部地震波速度的三维层析成像,表明研究区的岩石圈波速结构反映了显生宙多个老陆块拼合形成的构造模式。这些老陆块,包括塔里木、准噶尔... 地震波速度的三维层析成像,是研究地壳上地幔三维结构和动力学作用的重要方法。笔者等研究中国西北部地震波速度的三维层析成像,表明研究区的岩石圈波速结构反映了显生宙多个老陆块拼合形成的构造模式。这些老陆块,包括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吐哈、银根、腾格里和鄂尔多斯等,在岩石圈地幔上层都具有高速特征。三维层析成像还表明,印度次大陆对亚欧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影响到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土哈盆地抬升,但是形成的激烈变形主要作用在上—中地壳。结合地面重力和航磁的高精度数据综合研究,还可以对研究区拼合作用的特征和拼合早期的洋—陆转换带的遗存,提供准确的动力学作用类型的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速度 三维层析成像 中国西北部 动力学作用 陆块拼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井井子沟组微裂缝微观特征及成因
6
作者 陈晓轩 李雯 +4 位作者 徐倩茹 耿梅 王智忠 韩宝 赵晓东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1-191,共11页
笔者等利用岩芯、薄片、扫描电镜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开展了吉木萨尔凹陷井井子沟组致密砂岩储层微裂缝特征分析,并揭示了微裂缝成因。研究表明:①基于裂缝与颗粒之间的分布关系,将井井子沟组致密砂岩储层微裂缝分为粒内缝、粒缘缝和穿粒... 笔者等利用岩芯、薄片、扫描电镜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开展了吉木萨尔凹陷井井子沟组致密砂岩储层微裂缝特征分析,并揭示了微裂缝成因。研究表明:①基于裂缝与颗粒之间的分布关系,将井井子沟组致密砂岩储层微裂缝分为粒内缝、粒缘缝和穿粒缝3种类型,其中粒内缝最发育,穿粒缝次之,粒缘缝最不发育;利用延伸长度、面密度和开度等参数评价了3种类型微裂缝分布,研究区开启性裂缝占60%以上,以穿粒缝开启性最好。②微裂缝发育控制的因素主要有构造作用、岩石成分和结构等,微裂缝主要发育在中砂岩、细砂岩中,颗粒粒度越粗、分选越好,微裂缝越发育;储层抗压能力较弱,致使粒内缝和穿粒缝的成为主要微裂缝类型;点—线接触使得颗粒间的接触面积较小,有利于微裂缝发育。③研究区微裂缝成因主要为原生、成岩和构造成因,粒内缝为原生成因和成岩成因,粒缘缝为成岩成因和构造成因,穿粒缝为构造成因,穿粒缝有助于储层渗流能力的发育,是优质储层发育的有利因素之一。研究成果对于准噶尔盆地致密砂岩储层微裂缝的成因及优质储层评价具有指导意义,并对类似地质条件的致密储层油气勘探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裂缝 成因类型 致密砂岩储层 井井子沟组 吉木萨尔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岷县维新镇锶矿泉水形成机理
7
作者 闫成云 陈立萍 +2 位作者 刘如珍 李爱军 张宏星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6-232,共7页
通过溯源追踪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内不同地层锶元素丰度、主要岩土体矿物组成及含锶矿物进行分析,探究流域水体中锶元素的形成原因。研究区板岩类、长石石英砂岩等岩层及碎石土锶含量相对于区域表现为高、较低、较高等特征;板岩类、碎石土... 通过溯源追踪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内不同地层锶元素丰度、主要岩土体矿物组成及含锶矿物进行分析,探究流域水体中锶元素的形成原因。研究区板岩类、长石石英砂岩等岩层及碎石土锶含量相对于区域表现为高、较低、较高等特征;板岩类、碎石土等岩土体中主要黏土矿物中元素易被性质相近的锶替代、置换,形成了含锶较高的矿物。降水入渗到岩土体的裂隙、孔隙中,进行溶解、离子交换等水岩反应,水体中溶入较多的Sr^(2+),形成了锶矿泉水。本文对水源区岩土体矿物成分分析、矿物结构、离子交换和运移的研究方法,对各类矿泉水勘查和形成机理分析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岷县维新镇 丰度 水岩反应 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印支期花岗岩与钨锡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8
作者 张云飞 许国锋 +1 位作者 徐先兵 刘磊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5-277,共13页
华南中生代陆内环境成矿大爆发在区内形成了东部钨锡高温成矿省和西部金—锑—铅—锌低温成矿省,造就了世界级金属成矿区。华南中部的南岭成矿带是世界上钨锡多金属矿床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南岭在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都发育有与... 华南中生代陆内环境成矿大爆发在区内形成了东部钨锡高温成矿省和西部金—锑—铅—锌低温成矿省,造就了世界级金属成矿区。华南中部的南岭成矿带是世界上钨锡多金属矿床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南岭在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都发育有与钨—锡成矿相关的成矿花岗岩,区内印支期的成矿强度明显弱于燕山期,对区内印支期岩体的研究相对滞后。笔者等在对比了南岭印支期钨锡花岗岩与不成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前人的研究发现可以结合花岗岩的高度的结晶分异、低镁、铁含量、高REE+Y、Nb+Ta值和Ti、P的强烈亏损来区分印支期钨—锡花岗岩与不成矿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成矿带 印支运动 高分异花岗岩 岩浆热液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德西村地热水的成因分析——基于水文地球化学和音频大地电磁的方法
9
作者 刘祥 吕国森 +4 位作者 骆志红 贾志泉 张云辉 赵鹏涛 王斯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1-353,共13页
为揭示川西白玉县德西村地热水的成因机制。本研究基于德西村6组和周边12组地热水的水化学数据,综合利用水化学、同位素、地热温度计、音频大地电磁等方法探究了德西村地热水的成因机制。结果显示:德西村地热水为以地温梯度和断层摩擦... 为揭示川西白玉县德西村地热水的成因机制。本研究基于德西村6组和周边12组地热水的水化学数据,综合利用水化学、同位素、地热温度计、音频大地电磁等方法探究了德西村地热水的成因机制。结果显示:德西村地热水为以地温梯度和断层摩擦生热增温为主要热源的岩溶型热水,补给来源为东侧高程4073~4162 m处的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Na^(+)·Ca^(2+)型,主要水化学过程为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和阳离子交换作用,与其周边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差异显著。德西村地热水地处杂马岗向斜南西翼,受德西村断裂与杂马岗向斜控制,岩溶裂隙和溶蚀孔洞以及上下两套千枚岩、板岩为主的隔水层组成了地热水的运移通道,其循环深度约1284~1576 m,热水在运移过程中受西侧德西村逆冲断裂阻断,沿次级断裂和张性、脆性等构造破碎带向上传递,在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的岩溶裂隙层中富集形成温度约为75.0~89.6℃的热储。本次研究成果可为川西白玉县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玉县德西村地热水 水—岩作用 氢—氧同位素 音频大地电磁 成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准噶尔老爷庙地区流纹岩晚石炭世时代的确认、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0
作者 熊双才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6,共13页
东准噶尔是中亚造山带(CAOB)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对东准噶尔老爷庙地区出露的流纹岩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和成岩时的构造环境。结果表明老爷庙流纹岩具有高硅、高钾、富碱,贫钙、磷、铁、镁、钛的... 东准噶尔是中亚造山带(CAOB)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对东准噶尔老爷庙地区出露的流纹岩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和成岩时的构造环境。结果表明老爷庙流纹岩具有高硅、高钾、富碱,贫钙、磷、铁、镁、钛的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Th、Nb、Ta及高场强元素Zr、Hf,相对亏损Ba、Sr、P、Ti。轻稀土富集明显,且轻稀土元素内部分馏相对较强,重稀土元素元素内部分馏较弱,Eu负异常较强(δEu=0.12~0.65),呈右倾海鸥型。锆石饱和温度平均878℃,属于高温花岗岩;形成压力<0.8 GPa,深度<30 km。与典型A型花岗岩相似,成因类型上属A2型流纹岩,产于后碰撞环境。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其形成于311.6±3.1 Ma,属晚石炭世,地层归属为巴塔玛衣内山组。综合本文数据及区域地质特征,老爷庙地区在晚石炭世已经拼贴到西伯利亚板块,进入后造山向板内转化的过渡期,结束了地壳的侧向增生,但由于大量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使该区仍在垂向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准噶尔 老爷庙 A2型流纹岩 后碰撞环境 锆石U-PB年龄 晚石炭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东南玉苍山—彭溪碱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类型
11
作者 潘少军 陈小友 +3 位作者 吕鹏飞 张建芳 曾凡飞 马俊祥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70,共15页
玉苍山—彭溪岩体位于东部沿海花岗岩带北端,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制约。笔者等以该岩体碱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锆石U-Pb测年,获得其加权平均年龄为96.50±1.81 Ma和98.27±0.39 Ma,表明该岩体为晚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该岩... 玉苍山—彭溪岩体位于东部沿海花岗岩带北端,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制约。笔者等以该岩体碱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锆石U-Pb测年,获得其加权平均年龄为96.50±1.81 Ma和98.27±0.39 Ma,表明该岩体为晚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该岩体主要矿物组成为钾长石(60%~70%)、石英(25%~35%),少量斜长石(<5%)、黑云母(<2%)等,呈中细粒花岗结构。该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上呈现高硅、富碱、低铝,镁、钙、磷、钛、铁等元素含量极低,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h、U、Zr、Hf等高场强元素富集,亲铁元素Co、Ni、Cr、V等含量较低;K/Rb值低,Rb/Sr、Rb/B值高;稀土元素总量高,且轻稀土元素富集程度远大于重稀土元素,同时具有明显的铕负异常,分异指数高;反映了该岩体具有强烈的壳源特征,且形成时岩浆演化分异程度高,存在斜长石、磷灰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系列。认为该岩体属于A型花岗岩,为晚白垩世时期板内伸展构造环境下软流圈地幔上涌、部分地壳参与熔融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测年 岩石地球化学 花岗岩类型 构造环境 玉苍山 浙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麻江羊跳寒武系底部烃源岩SiO_(2)成因及定量分析研究
12
作者 谭金萍 谢小敏 +2 位作者 王张虎 史旭凯 刘于民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55,共19页
早寒武世早期,贵州麻江羊跳剖面发育了一套灰黑色优质烃源岩,目前,针对该烃源岩中SiO_(2)成因及定量分析缺乏系统研究,笔者等综合有机岩石学、扫描电镜、主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分析测试,探讨了该剖面SiO_(2)成因类型,并建立相关模型,对... 早寒武世早期,贵州麻江羊跳剖面发育了一套灰黑色优质烃源岩,目前,针对该烃源岩中SiO_(2)成因及定量分析缺乏系统研究,笔者等综合有机岩石学、扫描电镜、主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分析测试,探讨了该剖面SiO_(2)成因类型,并建立相关模型,对不同来源SiO_(2)含量进行定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①羊跳剖面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底部烃源岩样品中发现热液活动的岩石学证据,即玉髓和热液生物(海绵骨针和须腕动物),表明牛蹄塘组底部烃源岩沉积过程受热液影响。②硅质岩与硅质页岩的Fe/Ti平均值分别为51.04、17.24;Al/(Al+Fe)平均值分别为0.41、0.65,同时硅质岩系ΣLREE/ΣHREE整体大于1,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Eu正异常、Ce负异常的特征,表明硅质岩受热液影响较大,硅质页岩不受或受热液影响较小。③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烃源岩中,碎屑硅平均值为30.52%;热液硅平均值为34.67%;生物硅平均值为34.81%,这表明羊跳剖面牛蹄塘组底部烃源岩主要为生物成因和热液成因。研究结果将为确定该地区有利的页岩气富集和开采层段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_(2)成因 SiO_(2)定量分析 寒武系底部 沉积环境 烃源岩 有机质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北昭通地区寒武系筇竹寺组碎屑锆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13
作者 刘建清 何利 +3 位作者 胡志中 冉敬 陆俊泽 何佳伟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36,共18页
锆石是一种高度稳定矿物,一旦形成,将会保留形成时源区的信息。即使再次受到部分熔融或变质作用影响,所携带的源区信息也不易全部丢失,还能再次记录地质变化的信息。因此,碎屑锆石在沉积地层年代学、沉积物源及源区构造属性研究方面发... 锆石是一种高度稳定矿物,一旦形成,将会保留形成时源区的信息。即使再次受到部分熔融或变质作用影响,所携带的源区信息也不易全部丢失,还能再次记录地质变化的信息。因此,碎屑锆石在沉积地层年代学、沉积物源及源区构造属性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具体实践不仅可以丰富其地质年代学理论,对于重塑盆—山格局及古地理演化也具有重要意义。康滇古陆周缘筇竹寺组已有的研究主要从传统沉积学角度开展了岩相古地理分析,尚未开展碎屑锆石年代学及锆石原位微量元素分析。在古地理研究基础上,笔者等首次开展了康滇古陆东缘滇东北昭通地区筇竹寺组碎屑锆石年代学及锆石微量元素研究。研究表明,筇竹寺组碎屑锆石最新年龄为521 Ma,与中国地层表一致,代表了筇竹寺组底部沉积年龄和中国南方古生代最大海侵时限。筇竹寺组底部黑色泥岩碎屑锆石年龄具有2511~2462 Ma、2061~1700 Ma、1200~550 Ma 3个集中区域,与康滇地区Kenorland古陆、Columbia古陆、Rodinia古陆的聚合、裂解有着密切的关系。筇竹寺组碎屑锆石富集重稀土,一般具正Ce和负Eu异常,Th/U值大多大于0.4,具岩浆锆石特征。其中,格林威尔造山运动及Rodinia古陆裂解产物为筇竹寺组碎屑锆石主要物源。灯影组是筇竹寺组源区最新层位,但岩性为白云岩不能提供碎屑锆石,其上梅树村组地层则缺失。该组碎屑锆石具有花岗岩、基性岩主要来源,且有钾镁煌斑岩、正长岩物源,并反映出多期S型花岗岩作用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北 筇竹寺组 碎屑锆石 年代学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北川河流域孔隙水水化学特征及源贡献解析
14
作者 陆丹 陈京鹏 +3 位作者 闫燕 杨询昌 刘春伟 耿昭克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244,共12页
根据2020年采集的53个青海省北川河孔隙水样品,利用ArcGIS10.7、SPSS20.0、Origin2022等软件,基于APCS-MLR模型研究了北川河流域孔隙水水化学特征及并定量分析来源贡献率,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孔隙水pH介于7.0~8.0,呈中性~弱碱性。沿水流方... 根据2020年采集的53个青海省北川河孔隙水样品,利用ArcGIS10.7、SPSS20.0、Origin2022等软件,基于APCS-MLR模型研究了北川河流域孔隙水水化学特征及并定量分析来源贡献率,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孔隙水pH介于7.0~8.0,呈中性~弱碱性。沿水流方向,Ca^(2+)和HCO_(3)^(-)质量浓度逐渐降低,Na^(+)、Cl^(-)和SO_(4)^(2-)质量浓度逐渐升高,水化学类型逐渐由HCO_(3)^(-)-Ca^(2+)和HCO_(3)^(-)·SO_(4)^(2-)-Ca^(2+)转化为HCO_(3)^(-)·SO_(4)^(2-)-·Cl^(-)-Na^(+)·Ca^(2+)和HCO_(3)^(-)·SO_(4)^(2-)·Cl^(-)-Na^(+)型,与上游相比,TDS及Na^(+)、Ca^(2+)、Cl^(-)、SO_(4)^(2-)等主要离子质量浓度均明显增高,下游水质变差。②北川河流域孔隙水水化学特征总体受矿物溶滤作用的控制,硅酸盐岩、碳酸盐岩矿物溶解是地下水化学组分的主要来源,同时阳离子交换作用强烈,上游到下游,蒸发浓缩作用显著增加,人类活动增加,对孔隙水水化学特征有一定影响。③北川河流域上游孔隙水主要受天然状态下的水文地球化学进程控制,APCS-MLR模型表明,碳酸盐岩矿物溶滤,岩盐钾盐溶解和离子交换,蒸发浓缩的贡献率分别为35.93%,29.68%,26.54%。下游孔隙水中硅酸盐岩溶解、蒸发浓缩作用、工业活动,农业活动,碳酸盐岩矿物溶解的贡献率分别为41.27%、27.73%、22.91%,应加强下游流域水源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川河流域 孔隙水 水化学特征 APCS-MLR模型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临沂段地热水溶性氦气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15
作者 李兆营 张建太 +7 位作者 李付全 胡彩萍 康鹏宇 肖丙建 胡自远 程龙 周亮宇 路晓平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8-340,共13页
绝大部分氦气矿藏赋存在油气矿藏中,对于地热井、温泉井中水溶性氦气的研究相对较少,郯庐断裂带(郯城—庐江断裂带)作为一条巨型走滑断裂,分布多处含氦气的地热井、温泉,而查明地热水中氦气的来源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等利用在郯庐断裂带... 绝大部分氦气矿藏赋存在油气矿藏中,对于地热井、温泉井中水溶性氦气的研究相对较少,郯庐断裂带(郯城—庐江断裂带)作为一条巨型走滑断裂,分布多处含氦气的地热井、温泉,而查明地热水中氦气的来源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等利用在郯庐断裂带临沂段地热井、温泉内氦气的样品分析结果,分析了郯庐断裂带临沂段地热井和温泉地下水中伴生气体氦含量、分布特征,探讨了地热水中氦气来源。结果显示:在郯庐断裂带临沂段地热水中首次发现8处明显氦含量高值点,以15×10^(-6)作为氦含量的背景值,高值点明显高于背景值11.1~1360.0倍,主要分布在郯庐断裂带内及两侧;氦同位素显示氦气主要来源于地壳,少量来源于地幔,幔源氦含量最高为10.75%,这不仅为郯庐断裂带深达地幔提供了证据,而且为地下热水的热源并非直接来源于地幔而是来源于深循环地温加热或放射性生热提供了依据。因此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带将地壳深部、基底岩体中U、Th等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大量气与热带到地表,运移过程中同时生成了部分氦气,从而形成了氦气资源、地热资源富集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气 地热 温泉 郯庐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论评》刊头图案说明
16
作者 《地质论评》编辑部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F0004-F0004,共1页
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并创办了《The Bul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即《中国地质学会志》,主要为英文,包括德文、法文等),标志着中国地质学家已经成长起来。至1936年,先辈们觉得“但中文刊物,至今尚付缺如,实为遗憾... 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并创办了《The Bul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即《中国地质学会志》,主要为英文,包括德文、法文等),标志着中国地质学家已经成长起来。至1936年,先辈们觉得“但中文刊物,至今尚付缺如,实为遗憾。夫一国学术之发表,岂能尽恃外国文字,此乃事理之至明者”(谢家荣,地质论评发刊辞),遂创办了第一个中文地质学定期刊物——《地质论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论评 谢家荣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志》 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论评》刊头图案说明
17
作者 《地质论评》编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F0004-F0004,共1页
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并创办了《The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即《中国地质学会志》,主要为英文,包括德文、法文等),标志着中国地质学家已经成长起来。至1936年,先辈们觉得“但中文刊物,至今尚付缺如,实为遗憾。... 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并创办了《The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即《中国地质学会志》,主要为英文,包括德文、法文等),标志着中国地质学家已经成长起来。至1936年,先辈们觉得“但中文刊物,至今尚付缺如,实为遗憾。夫一国学术之发表,岂能尽侍外国文字,此乃事理之至明者”(谢家荣,地质论评发刊辞),遂创办了第一个中文地质学定期刊物一《地质论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论评 谢家荣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志》 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论评》刊头图案说明
18
作者 《地质论评》编辑部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F0004-F0004,共1页
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并创办了《The Bul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即《中国地质学会志》,主要为英文,包括德文、法文等),标志着中国地质学家已经成长起来。至1936年,先辈们觉得“但中文刊物,至今尚付缺如,实为遗憾... 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并创办了《The Bul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即《中国地质学会志》,主要为英文,包括德文、法文等),标志着中国地质学家已经成长起来。至1936年,先辈们觉得“但中文刊物,至今尚付缺如,实为遗憾。夫一国学术之发表,岂能尽恃外国文字,此乃事理之至明者”(谢家荣,地质论评发刊辞),遂创办了第一个中文地质学定期刊物———《地质论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论评 谢家荣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志》 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论评》刊头图案说明
19
作者 《地质论评》编辑部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54-354,共1页
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并创办了《The Bul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即《中国地质学会志》,主要为英文,包括德文、法文等),标志着中国地质学家已经成长起来。至1936年,先辈们觉得“但中文刊物,至今尚付缺如,实为遗憾... 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并创办了《The Bul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即《中国地质学会志》,主要为英文,包括德文、法文等),标志着中国地质学家已经成长起来。至1936年,先辈们觉得“但中文刊物,至今尚付缺如,实为遗憾。夫一国学术之发表,岂能尽恃外国文字,此乃事理之至明者”(谢家荣,地质论评发刊辞),遂创办了第一个中文地质学定期刊物——《地质论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论评 谢家荣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志》 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论评》刊头图案说明
20
作者 《地质论评》编辑部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F0004-F0004,共1页
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并创办了《The Bul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即《中国地质学会志》,主要为英文,包括德文、法文等),标志着中国地质学家已经成长起来。至1936年,先辈们觉得“但中文刊物,至今尚付缺如,实为遗憾... 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并创办了《The Bul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即《中国地质学会志》,主要为英文,包括德文、法文等),标志着中国地质学家已经成长起来。至1936年,先辈们觉得“但中文刊物,至今尚付缺如,实为遗憾。夫一国学术之发表,岂能尽恃外国文字,此乃事理之至明者”(谢家荣,地质论评发刊辞),遂创办了第一个中文地质学定期刊物--《地质论评》。《地质论评》创刊之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东北沦陷于日寇,西南被英帝国主义(当时印度尚未独立,系英国的殖民地)炮制的“麦克马洪线”划走了我90000余km2的国土,为表达我地质学者的爱国之心和忧愤之情,设计了东北受侵吞(缺右上角)、西南遭蚕食(左下有缺口)的刊头图案,自创刊号一直沿用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论评 谢家荣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志》 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