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1,181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观遗传学视域下《白虎》对帝国优生学的批判
1
作者 蒋天平 外国语文研究 2025年第1期24-37,共14页
表观遗传学是指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基因表达发生的可遗传变化,其中,环境的改变诱发表观遗传变异,产生与环境相适应的表观基因组。印度作家阿拉文迪·阿迪加的小说《白虎》讲述了印度的底层青年巴尔拉姆的成长故事,于2008年荣... 表观遗传学是指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基因表达发生的可遗传变化,其中,环境的改变诱发表观遗传变异,产生与环境相适应的表观基因组。印度作家阿拉文迪·阿迪加的小说《白虎》讲述了印度的底层青年巴尔拉姆的成长故事,于2008年荣获布克奖。本文从表观遗传学——社会基因的视角,分析主人公巴尔拉姆从一个受遗传及环境影响的低种姓阶级,跨越到精英阶级的故事,从而证明:个体能够通过努力去克服不利的遗传与环境因素,实现阶级跃升,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并进一步批判西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及帝国优生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遗传学 《白虎》 种姓制度 鸡舍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翻译理论视域下布拉日金娜《孔子家语》研译互促实践研究
2
作者 杨蕊 外国语文研究 2025年第1期58-71,共14页
儒家典籍《孔子家语》的翻译与传播,对于深化儒家思想的全球理解与促进跨文化对话具有深远意义。本研究围绕布拉日金娜有关《孔子家语》的儒家思想学术成果及其俄语全译本,以深度翻译理论为研究进路,通过厘定、挖掘和阐释其对儒家思想... 儒家典籍《孔子家语》的翻译与传播,对于深化儒家思想的全球理解与促进跨文化对话具有深远意义。本研究围绕布拉日金娜有关《孔子家语》的儒家思想学术成果及其俄语全译本,以深度翻译理论为研究进路,通过厘定、挖掘和阐释其对儒家思想的研究与翻译实践的逻辑关联,揭示其以“研译互促”的学术引擎为核心的儒家典籍深度翻译策略,以期为儒家典籍的学术翻译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为儒家文化在俄语国家的翻译、传播与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拉日金娜 《孔子家语》 深度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拓文学空间研究新领域——评方英著《文学空间批评》
3
作者 陆扬 外国语文研究 2025年第1期105-112,共8页
随着西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空间转向”,“文学空间研究”不断发展和兴盛。在此背景下,方英教授的专著《文学空间批评》为中国的文学研究贡献了一部力作,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领域。该书结合多学科空间理论,提出“文学空间批评”,并重... 随着西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空间转向”,“文学空间研究”不断发展和兴盛。在此背景下,方英教授的专著《文学空间批评》为中国的文学研究贡献了一部力作,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领域。该书结合多学科空间理论,提出“文学空间批评”,并重点讨论了该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学空间批评的研究范式和问题域、文学空间研究中的几个前沿话题(处所意识、文学绘图、地理批评等)、文学中的主要空间类型、空间与权力、空间与存在、空间与意识形态、空间与性别、空间与伦理等;并对经典文本展开空间批评;由此建构起该研究领域的初步理论体系。该书具有一定前沿性和创新性:提出了新问题,引入了新理论,探索了文学批评新路径,提出了有价值的新观点。此外,该书还具有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空间研究的新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空间批评》 方英 研究范式 问题域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翻译中致使语义的跨语表征
4
作者 时坤坤 刘华文 外国语文研究 2025年第1期94-104,共11页
语言间致使概念的语言表征形式有共性也有不同。由于汉语意合和英语形合的不同特点,汉英翻译中致使概念的表征方式常会发生变化。本文对汉语分句型致使结构的跨语转换进行了详细考察,并基于空间隐喻,根据表征使因事件和受因事件的句法... 语言间致使概念的语言表征形式有共性也有不同。由于汉语意合和英语形合的不同特点,汉英翻译中致使概念的表征方式常会发生变化。本文对汉语分句型致使结构的跨语转换进行了详细考察,并基于空间隐喻,根据表征使因事件和受因事件的句法形式之间的距离来衡量汉英致使结构所承载的致使语义的强度(即致使度的高低)。研究在此基础上发现,译者在选择译文的致使结构时,要对致使度的变化进行充分考量,尤其是在翻译多重致使句时,不同致使结构的选取应将致使度的维持考虑在内。此外,译文致使结构的变化也可能源于译者对同一致使情境的不同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英翻译 分句型致使结构 致使度 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明威东方书写中的抗日战争叙事
5
作者 谭晓亮 董洪川 外国语文研究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海明威在中国抗战期间撰写的东方书写,不仅反映了他个人对战略态势的所思所想,也流露出作家的国际人道主义关怀。海明威有关抗日战争的叙事细节,通过文史互证式阅读,可以还原抗... 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海明威在中国抗战期间撰写的东方书写,不仅反映了他个人对战略态势的所思所想,也流露出作家的国际人道主义关怀。海明威有关抗日战争的叙事细节,通过文史互证式阅读,可以还原抗日战争叙事的历史背景,从而向读者展示抗日战争不仅与中华民族休戚与共,而且与美国的国家战略安全唇齿相依。结合海明威在中国之行前出版的作品不难发现,海明威的抗日叙事,包括他对全球战略布局和国共两党关系的思考,代表了其政治思想的另一个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明威 抗日战争 人道主义 抗日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国语文研究》投稿指南
6
作者 《外国语文研究》编辑部 外国语文研究 2025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外国语文研究》(ISSN 1003-6822,CN42-1863/H)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和认定、华中师范大学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外语类学术理论期刊,双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采取同行匿名审稿,主要刊登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外国语文研究》(ISSN 1003-6822,CN42-1863/H)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和认定、华中师范大学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外语类学术理论期刊,双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采取同行匿名审稿,主要刊登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文学与文化的翻译与传播研究、世界文学教育研究等领域的原创学术论文。欢迎海内外学者赐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理论期刊 匿名审稿 华中师范大学 海内外学者 学术论文 ISSN 外语类 翻译与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疗还是控制?《可怜的东西》中的医学实践与身体政治
7
作者 李璇 外国语文研究 2025年第1期38-46,共9页
在苏格兰当代作家阿拉斯代尔·格雷的小说《可怜的东西》中,女主角贝拉被诊断出患有“色情狂”和失忆症。以往的研究忽视了疾病与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小说中的疾病不仅是个人困境的表现,更是权力结构的反映。在身体政治背景下,疾... 在苏格兰当代作家阿拉斯代尔·格雷的小说《可怜的东西》中,女主角贝拉被诊断出患有“色情狂”和失忆症。以往的研究忽视了疾病与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小说中的疾病不仅是个人困境的表现,更是权力结构的反映。在身体政治背景下,疾病展现出多重含义。医学诊断表面上是治疗和恢复的措施,实则是操纵身体并使其正常化和医学化的工具。医学话语既通过纠正偏差来将女性纳入特定框架,又通过排斥的方式强化权力控制。这部小说表面上呈现了理想的女性主义,实质上却深刻揭示了女性主义幻象及女性的困境,探讨了女性在男性主导的医疗体系中的自我认同和自主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怜的东西》 疾病 身体政治 正常化 医学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大城立裕的中国认识及冲绳自立性的思考
8
作者 忻雨帆 外国语文研究 2025年第1期13-23,共11页
冲绳作家大城立裕对冲绳的思考,是基于“中国”这一形象不断深化的。首先在战后初期,对上海东亚同文书院的认知体现出他试图依靠符号化的“中国”初步建构起冲绳与世界主义的联系,试图给予战后的冲绳新的东亚定位。随着进一步将“中国... 冲绳作家大城立裕对冲绳的思考,是基于“中国”这一形象不断深化的。首先在战后初期,对上海东亚同文书院的认知体现出他试图依靠符号化的“中国”初步建构起冲绳与世界主义的联系,试图给予战后的冲绳新的东亚定位。随着进一步将“中国”纳入“祖国”思考之中,大城发现“祖国的丧失”的最大症结在于主体性的丧失。最后在此基础上,大城将“中国”作为一种思想,汲取出中国近代以来抵抗性精神的能量来克服自我丧失的处境,同时以此为契机,挖掘出以“自立”为核心的冲绳式的世界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立裕 冲绳 中国认识 “祖国” 自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诗如作画:以石涛画论看汉诗英译
9
作者 贾玉嘉 外国语文研究 2025年第1期72-83,共12页
本文在当代汉诗英译实践和研究背景下,以石涛画论为基础,以王维《竹里馆》及斯奈德的译诗为例,对汉诗英译的总体、主体、客体、方法、程序、标准和效果予以较为系统的探讨。用石涛画论演化而成的“一画”法看汉诗英译,它就是译者“我”... 本文在当代汉诗英译实践和研究背景下,以石涛画论为基础,以王维《竹里馆》及斯奈德的译诗为例,对汉诗英译的总体、主体、客体、方法、程序、标准和效果予以较为系统的探讨。用石涛画论演化而成的“一画”法看汉诗英译,它就是译者“我”作为拥有“心”和“腕”特征的翻译主体,将原诗作者审美创造出来的原诗作为具有“质”和“饰”特征的翻译客体,通过贯通形而上的“乾坤之理”和形而下的“笔墨之法”的“一画”或曰“一译”方法,以及相应的“神遇”和“迹化”程序,“变通”为达到与原诗在“形”和“神”层面上的“不似似之”标准,产生“灵气”和“生活”美感效果,是一种译诗审美再创造活动。这种整体式的汉诗英译观对汉诗英译实践和研究具有较为深刻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诗英译 石涛画论 一画 神遇 迹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斯曼帝国的国家翻译实践与国家现代化关系刍议
10
作者 龚颖元 外国语文研究 2025年第1期84-93,共10页
16-17世纪,奥斯曼帝国国力强盛,在外交上表现出迟疑与不屑;18世纪开始衰落之时,在外交上虽主动出击却缺少深谋远虑。帝国晚期外交事务的陡增,培养一支忠于帝国的翻译“国家队”和“正规军”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大事。本文以帝国的国家翻译... 16-17世纪,奥斯曼帝国国力强盛,在外交上表现出迟疑与不屑;18世纪开始衰落之时,在外交上虽主动出击却缺少深谋远虑。帝国晚期外交事务的陡增,培养一支忠于帝国的翻译“国家队”和“正规军”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大事。本文以帝国的国家翻译实践作为考察对象,梳理分析了自帝国建立初期到首个国家翻译机构成立期间国家翻译实践的历史变迁,从翻译馆的历史沿革、出版活动、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探讨了翻译实践与国家现代化的互塑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曼帝国 国家翻译 变迁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互文重构——兼评张智中的《英文阅读与古诗英译》
11
作者 冯全功 外国语文研究 2025年第1期47-57,共11页
文学翻译中的互文重构指译者在翻译一部作品时通过对其他作品的借鉴与引用在目的语文化中建立了新的互文关系的现象,旨在增强译文语言的表现力,提高译文本身的可接受性与艺术感染力。本文通过评介张智中的新著《英文阅读与古诗英译》,... 文学翻译中的互文重构指译者在翻译一部作品时通过对其他作品的借鉴与引用在目的语文化中建立了新的互文关系的现象,旨在增强译文语言的表现力,提高译文本身的可接受性与艺术感染力。本文通过评介张智中的新著《英文阅读与古诗英译》,主要探讨了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互文重构现象,包括互文重构的文本表现、互文来源、动态生成、修辞原则与应用范围。互文重构有利于亲近译文读者,对中国文学“走出去”不无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词 文学翻译 互文重构 《英文阅读与古诗英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英译全景扫描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国月 朱斌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3期62-71,共10页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的英译由英文版文学杂志肇始,逐渐发展到以单行本的英语出版为主流方式。随着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单行本的英译出版也由过去单一的“译入”模式发展到现在的“译入”与“译出”模式并举,昭示了国际社会了解真实中国的...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的英译由英文版文学杂志肇始,逐渐发展到以单行本的英语出版为主流方式。随着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单行本的英译出版也由过去单一的“译入”模式发展到现在的“译入”与“译出”模式并举,昭示了国际社会了解真实中国的迫切需求,也反映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非虚构文学所承载的独有价值与作用。非虚构文学面向事实,依赖真人真事展开叙事,其英译和传播对构建真实的中国国际形象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覆盖整个翻译传播链,开展以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英译为专题的理论研究,以强化我国非虚构文学英译的应有价值和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 英译出版 英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译、写活动中对外来术语的处理与阐释
13
作者 张瑞娥 蔡文娟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5期95-106,共12页
新文化运动期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驱者通过写作和翻译引进了大量外来术语,为中国的思想和语言改革做出了贡献。本文以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期间的翻译和创作作品为语料,探索此期间陈独秀在翻译和写作中对外来术语的处理方式,对比两者之... 新文化运动期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驱者通过写作和翻译引进了大量外来术语,为中国的思想和语言改革做出了贡献。本文以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期间的翻译和创作作品为语料,探索此期间陈独秀在翻译和写作中对外来术语的处理方式,对比两者之间的异同,从个人惯习、语言观、译名观和译写场域等角度对其进行解释性探讨。本文认为这些处理方式体现的不仅是翻译和传播策略,同时也是一种语言策略,是在汉语改革过渡期的一种权宜之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 译写活动 外来术语 处理策略 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转向与表演理论
14
作者 李晶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1期16-22,共7页
表演理论的兴起受益于批评理论的身体转向,实现了批评理论危机之后文学、文化批评理论施行于社会现实的抱负,同时也有注重身份建构、着眼从社会文化意识层面批判和转变社会现实的物质关怀之意。这其中对语言的社会政治功能的关注及其诉... 表演理论的兴起受益于批评理论的身体转向,实现了批评理论危机之后文学、文化批评理论施行于社会现实的抱负,同时也有注重身份建构、着眼从社会文化意识层面批判和转变社会现实的物质关怀之意。这其中对语言的社会政治功能的关注及其诉诸在肉身层面的操演成为表演理论最大的生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转向 表演理论 肉身 操演性 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步与妥协:论“小妇人”三部曲中奥尔科特的伦理道德观
15
作者 马红旗 韩红宇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1期23-33,共11页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伦理道德观在其代表作《小妇人》三部曲中有着集中体现。作为读者眼中的“道德传教者”,奥尔科特的伦理道德观契合了19世纪美国的社会文化语境,显示出她对女性传统身份和家庭角色的关切和肯定。作为进步...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伦理道德观在其代表作《小妇人》三部曲中有着集中体现。作为读者眼中的“道德传教者”,奥尔科特的伦理道德观契合了19世纪美国的社会文化语境,显示出她对女性传统身份和家庭角色的关切和肯定。作为进步女权思想的宣传者,身处第一次女权运动浪潮中的她在作品中表达了争取参政权等女性平等权益的诉求。然而,奥尔科特在表达女性伦理道德进步性观念的同时,其妥协性也得以暴露。奥尔科特的“妥协”可视为她在特定社会条件下表达自己进步主张的一种可行策略。奥尔科特的伦理道德观不仅影响了当时的进步运动,而且对后世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尔科特 “小妇人”三部曲 伦理道德观 进步女权思想 妥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散与文化生产
16
作者 何卫华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在21世纪,流散已成为重要的全球性现象,流散研究同样随之成为理论研究领域的前沿话题,但目前国内学界对这一概念的缘起、发展和理论脉络还缺乏比较全面和深入的探讨。结合萨夫兰、杜洛连和吉尔罗伊等理论家的相关论述,本文从三个方面对... 在21世纪,流散已成为重要的全球性现象,流散研究同样随之成为理论研究领域的前沿话题,但目前国内学界对这一概念的缘起、发展和理论脉络还缺乏比较全面和深入的探讨。结合萨夫兰、杜洛连和吉尔罗伊等理论家的相关论述,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流散进行了探讨:首先,依据流散者的意愿、地区和流散原因等因素,流散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型,但不管就何种类型而言,流散者与故土家园的联系、族群意识和流散者相互间的团结都是必须关注的重要话题;其次,跨疆域的流动意味着更为宏阔的视野,对处于非此亦非彼的中间状态的流散者而言,他们往往更能接受一种反本质主义的身份观;最后,流散同样意味着一种文化生产方式,其代表的独特视角、经历和政治立场都将成为跨国性文化生产的重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散 身份 “双重意识” 文化生产 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汉学家卜立德的周氏兄弟作品翻译及研究
17
作者 邵毅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5期59-68,共10页
世界文学与翻译的关系密不可分,从世界文学的角度透视文学翻译,学术视野会更加开阔。卜立德是当代英国著名汉学家,兼有学者、老师、译者三重身份。他翻译的鲁迅杂文文采出众,文学性与思想性双相并茂,对鲁迅的研究颇有深度;他翻译的周作... 世界文学与翻译的关系密不可分,从世界文学的角度透视文学翻译,学术视野会更加开阔。卜立德是当代英国著名汉学家,兼有学者、老师、译者三重身份。他翻译的鲁迅杂文文采出众,文学性与思想性双相并茂,对鲁迅的研究颇有深度;他翻译的周作人散文出类拔萃,令人称道,对周作人的研究见解独特。本文以世界文学为视角,探讨卜立德关于周氏兄弟的主要译著成就,彰显它们对于二人文作走向世界文学的推动作用,并藉此讨论作为民族文学的作品,在走向世界文学的历程中,译者的任务为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 流通 汉学家卜立德 鲁迅与周作人 翻译与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伯来神话创世叙事的时间优势型时空观
18
作者 张开焱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5期1-14,共14页
上古希伯来创世神话内含时间优势型时空观,它以先创造时间后创造空间、时间贯穿空间为特征,其箭形时间观念从伊甸园射向茫茫无尽的未来深渊。在希伯来创世神话和祖先神性叙事中,伊甸园和迦南两个空间点具有重要的结构性作用。但整体而言... 上古希伯来创世神话内含时间优势型时空观,它以先创造时间后创造空间、时间贯穿空间为特征,其箭形时间观念从伊甸园射向茫茫无尽的未来深渊。在希伯来创世神话和祖先神性叙事中,伊甸园和迦南两个空间点具有重要的结构性作用。但整体而言,时间在叙事中占据更核心的地位。这体现出希伯来祖先的时间优势型思维特征。这种思维的形成,与上古希伯来人所处的地理环境、以游牧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行无定踪的聚落方式和长期漂泊的生活历史有着深层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伯来 创世神话 时间优势型时空观 深层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视听翻译研究的主题与方法
19
作者 胡显耀 陈思泽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5期80-94,共15页
视听翻译是近年来兴起的翻译学次级学科。随着视听产品的全球化,对视听翻译的需求越来越大,视听翻译研究也因此呈现爆发趋势。本文通过对当前视听翻译研究文献的广泛搜集、分类和分析,尝试归纳视听翻译的发展、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并探... 视听翻译是近年来兴起的翻译学次级学科。随着视听产品的全球化,对视听翻译的需求越来越大,视听翻译研究也因此呈现爆发趋势。本文通过对当前视听翻译研究文献的广泛搜集、分类和分析,尝试归纳视听翻译的发展、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并探索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在对视听翻译前沿主题和代表性成果的详细分析后,研究指出:未来视听翻译研究可能呈现多元化、社会化、跨学科化、实证化的总体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听翻译 字幕 配音 无障碍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法被改编的小说”——米兰·昆德拉反图像写作研究
20
作者 梅哲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1期57-67,共11页
以语图关系切入,探究昆德拉的思想理论和写作实践,可以得出其文学作品的反图像性。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抽象议题代替具象情节,成为小说叙述的主体,是谓具象与抽象的颠倒;二是充分利用语言不同于图像的“实指”特色,从而在概述、叙述转... 以语图关系切入,探究昆德拉的思想理论和写作实践,可以得出其文学作品的反图像性。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抽象议题代替具象情节,成为小说叙述的主体,是谓具象与抽象的颠倒;二是充分利用语言不同于图像的“实指”特色,从而在概述、叙述转换以及本质揭露功能上获得自己的相对叙述优势。昆德拉书写体现出的“反图像”性,在当今语图边界变动、图像和语言的关系出现“历史性的颠倒”时,找到了一条独属于文学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反图像 语图关系 图像霸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