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287篇文章
< 1 2 1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品种混合种植对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王敏 胡萌萌 +5 位作者 赖雯 郭玲玲 李露 池宝明 张燕青 李翊阁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1期34-36,59,共4页
为种植大户探索一种简便的增产模式,通过比较伟隆169单播、西农865单播、陕道198单播、1/3伟隆169+2/3陕道198混种、1/2伟隆169+1/2陕道198混种、2/3伟隆169+1/3陕道198混种、1/2伟隆169+1/2西农865混种、1/2西农865+1/2陕道198混种8个... 为种植大户探索一种简便的增产模式,通过比较伟隆169单播、西农865单播、陕道198单播、1/3伟隆169+2/3陕道198混种、1/2伟隆169+1/2陕道198混种、2/3伟隆169+1/3陕道198混种、1/2伟隆169+1/2西农865混种、1/2西农865+1/2陕道198混种8个处理的小麦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发现1/3伟隆169+2/3陕道198混种、1/2伟隆169+1/2陕道198混种产量依次居前2位,分别较陕道198单播增产1.43%、1.38%,且分别较伟隆169单播增产9.43%、9.35%。虽然混种产量与单播产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操作简便,不增加生产成本,对种植大户而言,仍可提高一定的经济效益。建议结合地力、气候选择伟隆169和陕道198混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混种 单种 比较 增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型常规糯稻华糯162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2
作者 李鹏飞 高一博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1期76-80,共5页
华糯162是江苏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以连糯2号为母本,与盐丰47组配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粳型常规糯稻新品种(审定编号:皖审稻2023T017)。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性强的特点,适宜在安徽省中粳稻区推广种植。华糯162在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 华糯162是江苏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以连糯2号为母本,与盐丰47组配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粳型常规糯稻新品种(审定编号:皖审稻2023T017)。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性强的特点,适宜在安徽省中粳稻区推广种植。华糯162在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良好,2020和2021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分别为672.2、655.4 kg/667 m^(2),较对照分别增产9.75%、9.02%;2022年生产试验中,其平均产量为584.1 kg/667 m^(2),较对照增产5.16%。华糯162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尤其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具有一定的抗性。同时,该品种稻米品质较为优良,适合加工食品使用。为确保该品种在实际栽培中的高效生产,总结了华糯162的选育过程、品种特性及其配套的栽培技术,提出了适宜的栽培管理措施,以期促进华糯162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糯162 粳型糯稻 育种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糯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及组分与其他品质性状的关系
3
作者 宋旭东 张舒钰 +8 位作者 马亮 马璐 章慧敏 张振良 周广飞 冒宇翔 陆虎华 陈国清 郝德荣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1期12-17,共6页
探讨蛋白质质量分数和组分对糯玉米品质的影响,可为优质糯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选用8个籽粒蛋白质质量分数差异显著的糯玉米自交系,测定籽粒的营养品质(蛋白质质量分数及组分、淀粉质量分数、脂肪质量分数)和蒸煮品质(RV... 探讨蛋白质质量分数和组分对糯玉米品质的影响,可为优质糯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选用8个籽粒蛋白质质量分数差异显著的糯玉米自交系,测定籽粒的营养品质(蛋白质质量分数及组分、淀粉质量分数、脂肪质量分数)和蒸煮品质(RVA糊化参数、DSC热力学特性和胶稠度)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价营养品质与蒸煮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供试材料中,自交系YBW1和HMZW的蛋白质的质量分数(>15%)显著高于其他自交系,其蛋白质组分也较多。相关性分析发现,籽粒蛋白质质量分数与清蛋白质量分数(r=0.61)、醇溶蛋白质量分数(r=0.86)、谷蛋白质量分数(r=0.73)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决定蛋白质总量的蛋白质组分主要是清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蛋白质质量分数与糊化特性无相关性,而与热力学特性显著相关。清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与热力学特性呈显著正相关,而谷蛋白与糊化特性呈显著负相关。糯玉米籽粒蛋白质质量分数、清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影响淀粉的回生性,而谷蛋白质量分数还影响淀粉的糊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蛋白质组分 糊化特性 热力学特性 糯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贮大麦新品种云贮麦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4
作者 刘列 于亚雄 +8 位作者 王志伟 段江华 乔祥梅 李锦秀 程加省 程耿 黄廷芝 张炳英 王志龙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1期71-75,共5页
云贮麦1号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与鹤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云大麦6号为母本、云啤7号为父本进行杂交,利用系谱法联合选育的青贮专用大麦新品种。在连续2年的品种区域试验中,该品种平均鲜质量为50699.40 kg/hm^(2),居第1位... 云贮麦1号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与鹤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云大麦6号为母本、云啤7号为父本进行杂交,利用系谱法联合选育的青贮专用大麦新品种。在连续2年的品种区域试验中,该品种平均鲜质量为50699.40 kg/hm^(2),居第1位,比对照增产19.27%,增产极显著,丰产稳产性评价为“很好”;平均干质量为17831.1 kg/hm^(2),居第1位,比对照增产16.68%,增产极显著。云贮麦1号表现为分蘖力强、叶片持绿性好、高产稳产、抗倒伏性好和适应性广等优点,于2024年通过国家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大麦(青稞)(2024)530008。该品种适宜在云南省海拔1000~2400 m秋冬播大麦种植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贮麦1号 青贮大麦 品质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对不同糜子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赵云 胡相伟 +7 位作者 吐拉甫·吐合逊 张贵 刘杰 穆亚萨尔·阿里木 吴岳 再吐尼古丽·库尔班 王卉 冯国郡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1期37-43,共7页
为确定内地主栽糜子品种引种到新疆西部干旱区的最佳种植时间,以期为北疆冷凉地区春播糜子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材料为内糜5号、固糜21号、陕糜1号、托里1号,设5个播期,依次为B1(5月15日)、B2(5月31日)、B3(6月15日)、B... 为确定内地主栽糜子品种引种到新疆西部干旱区的最佳种植时间,以期为北疆冷凉地区春播糜子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材料为内糜5号、固糜21号、陕糜1号、托里1号,设5个播期,依次为B1(5月15日)、B2(5月31日)、B3(6月15日)、B4(6月30日)、B5(7月15日),阐明不同播期下糜子品种的生育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奇台当地播期B5(7月15日)糜子不能正常成熟,其余4个播期糜子均能安全成熟,且随着播期的推迟,各品种生育期逐渐缩短。株高、穗下节间长随播期延迟而降低。主穗长、单穗质量、千粒质量、产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在B2处理达到峰值。从产量来看,内糜5号、固糜21号、陕糜1号、托里1号适宜早播,在5月中上旬播种,内糜5号产量最高可达3386.73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糜子 品种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对玉米特性、作物产量和经济收益的影响
6
作者 丁翊东 刘晓飞 +1 位作者 赖上坤 夏前浩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1期18-24,28,共8页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提升我国大豆产能和缓解粮油争地矛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评估带状复合种植体系中大豆玉米行比配置变化(4S2M、4S4M、6S2M、6S4M 4种模式)对玉米植株形态、作物产量和整体经济收益的影响,以期为江苏地区...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提升我国大豆产能和缓解粮油争地矛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评估带状复合种植体系中大豆玉米行比配置变化(4S2M、4S4M、6S2M、6S4M 4种模式)对玉米植株形态、作物产量和整体经济收益的影响,以期为江苏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和玉米品种选择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种植模式的改变不会显著影响玉米植株形态特征,但会通过改变玉米果穗相关性状参数来影响单穗产量;4S4M模式能够产生最高的平均经济毛收益,6S2M模式产生的经济毛效益最低,玉米品种迁玉180能够更加突出4S4M模式的优势,使其经济毛收益达到2144元/667 m^(2)。因此,在苏北地区选用玉米品种迁玉180与4S4M模式配套使用能够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比配置 单穗产量 经济毛收益 带状复合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沿海农区南粳9108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
7
作者 丁颖 晏军 +3 位作者 刘兴华 刘艳艳 贺江 宛柏杰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1期44-50,共7页
为在江苏沿海农区盐土上推广种植优良食味水稻,以迟熟中粳稻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3种氮肥运筹模式——习惯施肥(FFP)、缓释肥料(CRU)和实地氮肥管理(SSNM),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水稻生长、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在江苏沿海农区盐土上推广种植优良食味水稻,以迟熟中粳稻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3种氮肥运筹模式——习惯施肥(FFP)、缓释肥料(CRU)和实地氮肥管理(SSNM),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水稻生长、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实地氮肥(SSNM)处理能够有效减少水稻南粳9108生长前期的无效分蘖,获得较高成穗率(77.19%),并以较低的氮肥投入(220 kg/hm^(2))获得较高的产量(8730 kg/hm^(2)),其氮肥吸收利用率为32.3%;习惯施肥(FFP)下南粳9108产量为8571 kg/hm^(2),其氮肥吸收利用率为30.3%;缓释肥料(CRU)处理下,南粳9108产量为7985 kg/hm^(2),其氮肥吸收利用率仅为22.3%。因此,在试验盐土上推广种植南粳9108,可优先采用实地氮肥模式(SSNM),习惯施肥模式(FFP)也具有一定现实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运筹 氮肥利用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烟后“早秋大麦”避旱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
8
作者 戈芹英 董诗铝 +2 位作者 鲁艳芳 许红丽 程加省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1期25-28,共4页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是云南省烤烟大区,针对粮食和饲料生产与烤烟生产不协调的问题,为保证粮食和饲料的稳定供应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和气候条件,研究发现烤烟连茬“早秋大麦”为该区最佳生产模式。隆阳区山地烤烟连作“早...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是云南省烤烟大区,针对粮食和饲料生产与烤烟生产不协调的问题,为保证粮食和饲料的稳定供应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和气候条件,研究发现烤烟连茬“早秋大麦”为该区最佳生产模式。隆阳区山地烤烟连作“早秋大麦”避旱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种子处理、适时播种、土地整理、肥料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及仓储管理等技术措施,分析了该模式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提出了发展建议,为隆阳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茬 早秋大麦 避旱 栽培技术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稞鞘腐病菌产毒培养基的筛选及发酵产物对植物毒性的探究
9
作者 董瑞芳 陈李一凡 +3 位作者 刘燕 郑昊文 张海峰 姚强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1期51-59,共9页
近年来,青稞鞘腐病在我国的发生范围逐渐扩大且危害程度逐年加重,该真菌病害逐渐上升为青稞产区的主要病害,给青稞的安全生产带来严重挑战。本文针对青稞鞘腐病菌(Dactylobotrys graminicola)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植物毒性研究。通过比较... 近年来,青稞鞘腐病在我国的发生范围逐渐扩大且危害程度逐年加重,该真菌病害逐渐上升为青稞产区的主要病害,给青稞的安全生产带来严重挑战。本文针对青稞鞘腐病菌(Dactylobotrys graminicola)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植物毒性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培养基发酵产物的植物毒性,发现寡营养培养液发酵产物植物毒性最强,明显抑制了青稞种子萌发(萌发率为0)及根、芽的生长(根长、芽长抑制率均为100%);借助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到具有植物毒性的代谢产物能够明显破坏寄主细胞结构;通过对寄主植物酶活性的监测发现,具有植物毒性的发酵产物能够抑制寄主植物的CAT和POD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鞘腐病 次级代谢产物 植物毒性 生物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麦等谷类作物籽粒品质遥感估测研究进展
10
作者 张骁 王雪 +4 位作者 王美玲 丁颖 汤康 陈文斌 丁海荣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作为粮食生产大国,我国粮食稳产保供对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其中主粮的品质管理是稳产保供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估测作物籽粒品质参数,能够优化作物栽培措施,精细划分作物分类收获和分级收购的加工机制,从而提高稻、麦等谷类作物品质... 作为粮食生产大国,我国粮食稳产保供对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其中主粮的品质管理是稳产保供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估测作物籽粒品质参数,能够优化作物栽培措施,精细划分作物分类收获和分级收购的加工机制,从而提高稻、麦等谷类作物品质水平。遥感技术为稻、麦等谷类作物籽粒品质参数估测提供了快速、及时、无损的手段。本文综述了稻、麦等谷类作物籽粒品质遥感估测的研究进展,归纳了稻、麦等谷类作物籽粒品质遥感估测的3种主要尺度,介绍了常用的光谱解析方法,提出了目前存在的挑战,并对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类作物 籽粒品质 遥感估测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微生物菌剂对华麦1028生长发育及产量因子的影响
11
作者 曹元元 王先如 +4 位作者 陈次娥 张安存 刘倩 蔡秋峰 丁文凯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1期60-64,70,共6页
为探究复合微生物菌剂对华麦1028生长发育及产量结构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设置4种处理,探究不施加肥料仅单独使用复合微生物菌剂以及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使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对华麦1028生育期、株高、越冬苗、高峰苗、成穗率、有效穗数... 为探究复合微生物菌剂对华麦1028生长发育及产量结构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设置4种处理,探究不施加肥料仅单独使用复合微生物菌剂以及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使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对华麦1028生育期、株高、越冬苗、高峰苗、成穗率、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千粒质量等田间表型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2产量较CK增加5.3%,处理3较处理4增产15.1%。同时,越冬苗、高峰苗、成穗率及有效穗数、穗粒数较对照显著增加;不施加常规肥料仅添加复合微生物菌剂,小麦生育期较CK晚1 d;正常施肥的情况下添加生物菌剂使生育期提前1 d。可见复合微生物菌剂能够提高小麦的产量结构、提升化肥的利用率并调节小麦生育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微生物菌剂 小麦 产量 田间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城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12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1期I0001-I0001,共1页
盐城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是2024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公办专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整合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盐城生物工程分院(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资源建设,前身为创办于1952年的江苏省盐城农业学校。学校现有学... 盐城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是2024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公办专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整合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盐城生物工程分院(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资源建设,前身为创办于1952年的江苏省盐城农业学校。学校现有学府路校区和盐青路、上冈两个基地,校园面积890.48亩,建筑面积18.16万平方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教育部备案 校园面积 专科层次 江苏省盐城 普通高等学校 生物工程 学府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刊加入有关数据库的特别声明
13
作者 《大麦与谷类科学》杂志编辑部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1期75-75,共1页
为了适应我国期刊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和扩大作者学术交流渠道,实现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网络化与数字化,提高作者所发表论文的被引频次与影响力,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重庆维普... 为了适应我国期刊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和扩大作者学术交流渠道,实现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网络化与数字化,提高作者所发表论文的被引频次与影响力,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重庆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和国家科技学术期刊开放平台等。作者无需另外支付网络编审费。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由本刊编辑部一次性给付作者。如作者不同意编入上述数据库,请务必提供书面说明。所刊载文献被以各种形式转载时请注明来源于本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学术期刊 数字化期刊 中文期刊数据库 中国期刊网 被引频次 期刊编辑 重庆维普 中国学术期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欢迎订阅2025年《大麦与谷类科学》
14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1期11-11,共1页
《大麦与谷类科学》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超星域出版平台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国家科技学术期刊开放平台全文收录期刊、原... 《大麦与谷类科学》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超星域出版平台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国家科技学术期刊开放平台全文收录期刊、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次认定A类学术期刊。江苏省一级期刊、2017年度江苏省精品科技期刊,CACJ中国应用型扩展期刊(2023版),OA开放获取典范期刊(维普资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品科技期刊 科技学术期刊 一级期刊 维普资讯 开放获取 中国学术期刊 核心期刊 开放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15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1期I0002-I0002,共1页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23年,现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A档)建设单位、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历经百年风雨,秉承建校之初的“育心、育脑、育手”的“三育”理念,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创新,学院已发展成为以农业类专业为主体的综合...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23年,现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A档)建设单位、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历经百年风雨,秉承建校之初的“育心、育脑、育手”的“三育”理念,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创新,学院已发展成为以农业类专业为主体的综合型高等职业院校,形成了以本部校区和茅山校区相协同,江苏农博园和江苏茶博园相呼应的办学格局。学院占地面积6000余亩,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在校生12000多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高等职业院校 高职学校 占地面积 办学格局 农业类专业 探索创新 育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与谷类科学》征稿启事
16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1期F0004-F0004,共1页
《大麦与谷类科学》(双月刊)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管、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主办大麦与谷类科学的特色农作物综合性科技期刊,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认定的A类学术期刊。《大麦与谷类科学》创刊于1984年,是中国作物学会大麦... 《大麦与谷类科学》(双月刊)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管、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主办大麦与谷类科学的特色农作物综合性科技期刊,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认定的A类学术期刊。《大麦与谷类科学》创刊于1984年,是中国作物学会大麦专业委员会与江苏省农学会专业技术性期刊。近年来,本刊致力于精品科技期刊建设,立足于报道大麦、小麦、水稻、玉米、高粱、燕麦与谷子等禾谷类作物科研开发与生产加工中的新发现、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与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作物学会 禾谷类作物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综合性科技期刊 精品科技期刊 江苏沿海地区 农业科学研究所 技术性期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播稻“干播湿出”模式不同播种深度条件下水层对水稻出苗的影响
17
作者 陈先东 吴向东 杨万新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1期29-33,共5页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机械化程度提高,水稻机械直播技术得到发展,在水稻直播中出苗保苗是直播稻取得高产的主要技术因素之一。通过室内试验,在直播稻“干播湿出”模式下研究播种深度、水层对水稻出苗的影响,以确认最适的播种深度和水层,...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机械化程度提高,水稻机械直播技术得到发展,在水稻直播中出苗保苗是直播稻取得高产的主要技术因素之一。通过室内试验,在直播稻“干播湿出”模式下研究播种深度、水层对水稻出苗的影响,以确认最适的播种深度和水层,增加直播稻保苗率,最终达到高产的目的。试验表明:播深0 cm、水层深度为0 cm时,隶属函数为0.949,在各处理中表现最好,表明对水稻出苗及苗期生长最有利。直播稻“干播湿出”种植最关键的是保全苗,在此种方式下,水稻出苗率随播种深度及水层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当播种深度为0 cm,水层≤2 cm时水稻出苗受影响较小,当水层到5 cm时,水稻出苗受到较为明显的抑制;播种深度在2 cm时,0 cm水层出苗受影响但不明显,当水层增加至2 cm时出苗率受到抑制,当水层增加至5 cm时,水稻出苗率明显下降,即受到严重抑制,最终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因此,在大田生产播种过浅的情况下,需要考虑种子裸露在土壤表面易受鸟害等因素的影响,且为保证出苗保苗率,在浅播情况下需要适当保持浅水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稻 “干播湿出” 播深 水层 出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刊常用计量单位符号简介
18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1期75-75,共1页
为执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量和单位”系列国家标准(GB3100—1993、GB/T3101—1993和GB/T3102.1~3102.13—1993),现将本刊常用的计量单位符号介绍如下,希广大作者遵照执行。
关键词 计量单位符号 量和单位 《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 国家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优质新品种金粳882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19
作者 顾睿 杨凯 +3 位作者 仲庆钊 孙亚红 裴海祎 周良玉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1期65-70,共6页
金粳882是江苏金色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以苏秀867为母本、12繁46为父本,经人工杂交后采用系谱法,通过多年定向选育而成的优良粳稻新品种。金粳882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10482.8 kg/hm^(2),稻米品质达国家3级标准,中抗稻瘟病、条纹叶枯病,... 金粳882是江苏金色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以苏秀867为母本、12繁46为父本,经人工杂交后采用系谱法,通过多年定向选育而成的优良粳稻新品种。金粳882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10482.8 kg/hm^(2),稻米品质达国家3级标准,中抗稻瘟病、条纹叶枯病,具有高产、优质、抗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基于其选育经过、品种特征特性,从秧苗培育、大田栽插、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环节进行系统总结,旨在为促进金粳882更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以及为此后粳稻新品种选育和栽培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粳882 选育 品种特性 栽培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大麦通讯》至《大麦与谷类科学》的历程——纪念创刊40周年
20
作者 刘兴华 刘艳艳 +1 位作者 丁颖 潘宗瑾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4年第1期78-80,共3页
《大麦与谷类科学》杂志创刊于1984年12月,初定名为《大麦通讯》(江苏省期刊登记证第176号);1988年3月在中国作物学会大麦专业委员会主持下,经请示程序,期刊《大麦通讯》获准改为《大麦科学》(苏期出证字第1165号);2005年11月,在主管单... 《大麦与谷类科学》杂志创刊于1984年12月,初定名为《大麦通讯》(江苏省期刊登记证第176号);1988年3月在中国作物学会大麦专业委员会主持下,经请示程序,期刊《大麦通讯》获准改为《大麦科学》(苏期出证字第1165号);2005年11月,在主管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按既定流程完成更名申请后,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文[新出报刊(2005)1285号]同意将《大麦科学》更名为《大麦与谷类科学》,自此《大麦与谷类科学》走上了新的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通讯 大麦科学 大麦与谷类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