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6,14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出现气管狭窄1例
1
作者 刘江波 杨敏 蒋萍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77-179,共3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主要表现为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症状[1],部分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其主要原因是肺部感染、原有呼吸道疾病加重、继发肺间质病变及肺栓塞等所致,大部分患者可通过胸部CT及临床特...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主要表现为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症状[1],部分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其主要原因是肺部感染、原有呼吸道疾病加重、继发肺间质病变及肺栓塞等所致,大部分患者可通过胸部CT及临床特征鉴别。本文报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出现呼吸困难的1例病例,结合病史、胸部CT、气管镜检查,诊断为COVID-19后气管狭窄,经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好转。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回顾分析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以引起临床对该病的关注,并为临床提供治疗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气管狭窄 呼吸困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美他嗪对棕榈酸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脂毒性凋亡的影响
2
作者 王凯 张子钊 刘彤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30-35,共6页
目的:建立棕榈酸(PA)诱导的H9C2细胞凋亡模型,验证曲美他嗪(TMZ)是否对H9C2细胞脂毒性凋亡产生保护作用及具体机制。方法:在体外培养的H9C2心肌细胞,当细胞密度为90%时分别给予不同时间(0、6、12、24 h)、不同浓度(0、50、100、150、200... 目的:建立棕榈酸(PA)诱导的H9C2细胞凋亡模型,验证曲美他嗪(TMZ)是否对H9C2细胞脂毒性凋亡产生保护作用及具体机制。方法:在体外培养的H9C2心肌细胞,当细胞密度为90%时分别给予不同时间(0、6、12、24 h)、不同浓度(0、50、100、150、200、300、350μmol/L)的PA刺激(n=3),建立脂毒性损伤模型,用CCK8检测细胞活性确定最佳刺激条件,蛋白印迹法证实细胞凋亡。实验共分6组,分别为对照组(CON)、PA(200μmol/L)组、CON+TMZ3(10μmol/L)组、PA(200μmol/L)+TMZ1(0.1μmol/L)组、PA(200μmol/L)+TMZ2(1μmol/L)组、PA(200μmol/L)+TMZ3(10μmol/L)组(n=3),用CCK8检测细胞活性、蛋白印迹测定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量。后续为观察细胞内脂质含量变化,实验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CON)、PA(200μmol/L)组、TMZ3(10μmol/L)组、PA(200μmol/L)+TMZ3组(n=3),通过油红O染色镜下观察。结果:与CON组相比,200μmol/L PA组及12 h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t=15.8、20.82,均P<0.05),使用CCK8检测并最终确定PA 200μmol/L、刺激12 h的条件下,H9C2细胞脂毒性损伤较大、存活细胞最多。与CON组相比,200μmol/L PA组Bax蛋白表达明显升高(t=3.201,P<0.05),150μmol/L PA组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t=2.479,P<0.05),蛋白检测证实细胞凋亡。与PA刺激组相比,PA+TMZ1组、PA+TMZ2组、PA+TMZ3组的细胞活力升高(F=420.1,均P<0.05)、PA+TMZ2组、PA+TMZ3组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升高(t=6.028、8.952,均P<0.05)、Bax表达下降(t=3.392、4.275,均P<0.05),随着TMZ浓度的增加,Bax表达降低、Bcl-2表达增加(F=3.763、7.548,均P<0.05)。与CON组相比,PA组H9C2细胞内脂滴含量明显增多。与PA组相比,PA+TMZ3组H9C2细胞内脂滴含量明显减少。结论:棕榈酸刺激可诱导H9C2心肌细胞脂毒性凋亡,曲美他嗪可抑制棕榈酸诱导的H9C2细胞脂毒性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酸 凋亡 曲美他嗪 BAX/B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肘管综合征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3
作者 曹毅(综述) 郭林(审校)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84-188,共5页
肘管综合征(CuTS)指肘管处尺神经卡压所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之一。准确判断肘管综合征的原因及尺神经卡压部位和程度,有助于辅助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旨在综述高频超声、X... 肘管综合征(CuTS)指肘管处尺神经卡压所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之一。准确判断肘管综合征的原因及尺神经卡压部位和程度,有助于辅助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旨在综述高频超声、X线平片、CT和MRI等检查用于评价CuTS的临床价值及其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管综合征 影像学检查 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帕替尼调控miR-129-5p/PBX3轴抑制食管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研究
4
作者 贺海发 万里新 +3 位作者 李凯 李寅 王媛 杜云辉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26-133,共8页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Apatinib)通过微小RNA(miR)-129-5p调控前B细胞白血病同源盒基因3(PBX3)对食管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CCK-8法和划痕实验检测不同浓度Apatinib处理后KYSE450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将KYSE450细胞分为...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Apatinib)通过微小RNA(miR)-129-5p调控前B细胞白血病同源盒基因3(PBX3)对食管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CCK-8法和划痕实验检测不同浓度Apatinib处理后KYSE450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将KYSE450细胞分为KYSE450组、Apatinib-H组、Apatinib-H+miR-129-5p mimic组、Apatinib-H+miR-129-5p mimic+oe-PBX3组,qRT-PCR及免疫荧光检测miR-129-5p、PBX3表达水平,EdU、Transwell和TUNEL法检测细胞增殖、侵袭和凋亡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水平。将293T人胚肾细胞分为293T+mimic NC组、293T+miR-129-5p mimic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29-5p/PBX3的靶向关系。结果:20、40、60μmol/L的Apatinib均能抑制KYSE450细胞的增殖(t=4.416、11.331、13.121,均P<0.01)、迁移(t=2.277、4.286、6.722,均P<0.05);miR-129-5p与PBX3存在靶向关系;与KYSE450组相比,Apatinib-H组miR-129-5p mRNA水平升高(t=6.327,P<0.01),PBX3 mRNA及蛋白水平降低(t=6.098、10.403,均P<0.05);与Apatinib-H组相比,加入miR-129-5p模拟物可使KYSE450细胞的增殖率、侵袭个数及JAK2/STAT3通路关键蛋白水平降低,凋亡率升高(t=3.112、2.428、4.726、3.619、4.258,均P<0.05),过表达PBX3可逆转上述变化(t=3.698、3.199、4.082、3.563、5.840,均P<0.01)。结论:阿帕替尼可能通过上调miR-129-5p而靶向下调PBX3,抑制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阿帕替尼 前B细胞白血病同源盒基因3 JANUS激酶2 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术后首次化疗患者症状群及核心症状的研究
5
作者 郑存风 刘海静 +2 位作者 高杰 秦娅 张清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61-166,共6页
目的:通过调查结直肠癌术后首次化疗患者症状分布及症状群组成,识别核心症状。方法:便利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的152例结直肠癌术后首次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安德森症... 目的:通过调查结直肠癌术后首次化疗患者症状分布及症状群组成,识别核心症状。方法:便利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的152例结直肠癌术后首次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结直肠癌模块进行调查。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提取症状群;运用R语言构建症状网络,分析中心性指标识别核心症状。结果:结直肠癌术后首次化疗患者症状发生率排名前5位的症状为疲乏(85.5%)、食欲下降(80.3%)、情绪低落(61.8%)、麻木感(60.5%)、苦恼(57.9%)。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2个症状进行分类,得出5个症状群,分别为消化道-心理症状群、病感症状群、结直肠癌特异性症状群、疼痛睡眠障碍症状群、神经毒性症状群,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0.317%、9.930%、9.306%、5.707%、4.687%,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9.947%。在症状网络中,情绪低落和苦恼的强度、紧密中心性、中介中心性均最大,为核心症状。结论:结直肠癌术后首次化疗患者症状群为消化道-心理症状群、病感症状群、结直肠癌特异性症状群、疼痛睡眠障碍症状群、神经毒性症状群,以情绪低落和苦恼为核心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症状群 化疗 核心症状 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紫铆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分子机制
6
作者 刁寒 李申奥 +3 位作者 郭杰 李辉南 张颖 孙天威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99-104,133,共7页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探索紫铆素治疗骨质疏松症(OP)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紫铆素的潜在靶点,并在GeneCards数据库中筛选与OP相关的靶点,最终获得60个交集靶点。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探索紫铆素治疗骨质疏松症(OP)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紫铆素的潜在靶点,并在GeneCards数据库中筛选与OP相关的靶点,最终获得60个交集靶点。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靶点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揭示靶点的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采用分子对接的方法验证紫铆素与核心靶点的结合情况。结果:筛选得到紫铆素与OP共有60个交集靶点,通过PPI网络得到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Akt1)、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类固醇受体辅激活因子(SRC)、雌激素受体1(ESR1)、B细胞淋巴瘤2(BCL2)、低氧诱导因子1A(HIF1A)蛋白是紫铆素治疗骨质疏松的核心靶点。这些靶点蛋白在蛋白质自磷酸化、蛋白质磷酸化、肽基酪氨酸磷酸化及内分泌抵抗、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性、雌激素信号通路途径中发挥关键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进一步确认紫铆素与Akt1之间存在稳定结合。结论:紫铆素通过多靶点和多通路机制治疗O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铆素 骨质疏松症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PNB1抑制剂在小鼠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研究
7
作者 高宇星 李澍妶 +1 位作者 周春雷 穆红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47-53,共7页
目的:探讨核转运蛋白β1(KPNB1)抑制剂入核抑制因子43(INI-43)在小鼠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首先进行体外实验,将Jurkat T细胞分为4组:空白组、活化对照组、INI-43低剂量组和INI-43高剂量组;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INI-43对活化... 目的:探讨核转运蛋白β1(KPNB1)抑制剂入核抑制因子43(INI-43)在小鼠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首先进行体外实验,将Jurkat T细胞分为4组:空白组、活化对照组、INI-43低剂量组和INI-43高剂量组;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INI-43对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与白细胞介素(IL)-2启动子结合水平的作用;双荧光素酶检测INI-43对IL-2启动子报告基因转录活性的影响。而后进行动物实验,将小鼠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环孢素A(CsA)组、INI-43低剂量组和INI-43高剂量组,对实验小鼠进行皮肤移植手术,记录移植物的存活时间;流式细胞技术检测INI-43对小鼠T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25、CD107a的抑制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小鼠外周血IL-2和干扰素(IFN)-γ水平。结果:Western印迹显示,与活化对照组相比,INI-43低剂量和INI-43高剂量组细胞核内NFAT含量均减少(Z=-1.96、t=20.88,均P<0.05),细胞核内NFAT与IL-2启动子的结合水平均降低(t=5.72、12.51,均P<0.01)。与活化对照组相比,INI-43低剂量和INI-43高剂量组野生型IL-2启动子报告基因转录活性降低(t=12.69、27.30,均P<0.001);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延长(Z=-3.71、-3.89,均P<0.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INI-43高剂量组T细胞CD25的表达水平下降(t=2.10,P<0.05);INI-43低剂量和INI-43高剂量组CD107a(Z=-3.40、-3.78,均P<0.01)、外周血IL-2(t=5.35、9.07均P<0.01)、IFN-γ(t=6.16、6.81,均P<0.01)的表达水平均下降。结论:KPNB1抑制剂INI-43能够抑制NFAT跨核转运,抑制移植术后小鼠体内T细胞的活化,缓解排斥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I-43 核转运蛋白β1 活化T细胞核因子 T细胞活化 移植排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小鼠实验研究
8
作者 闻家兴 杨阳 +1 位作者 孟玉静 董林毅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54-59,共6页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60只BALB/c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8)和ACLF造模组(n=52),采用四氯化碳(CCl4)诱导法构建ACLF小鼠模型,ACLF造模组剔除死亡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11)...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60只BALB/c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8)和ACLF造模组(n=52),采用四氯化碳(CCl4)诱导法构建ACLF小鼠模型,ACLF造模组剔除死亡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11)、hBMSCs低剂量治疗组(n=12)、中剂量治疗组(n=12)、高剂量治疗组(n=12)。采用生化分析仪检测小鼠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水平;超敏多因子发光法(MSD)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Iβ、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趋化因子配体1(KC/GRO)水平含量;苏木素-伊红(HE)和Masson染色,评价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AST、ALT、TBIL、TP、ALB水平显著升高(F=5.409、26.27、21.20、23.44、22.81,均P<0.001),AST/ALT比值显著降低(F=3.036,P<0.05)。与ACLF模型组比较,hBMSCs低、中剂量治疗组血清AST、ALT、TBIL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中、高剂量治疗组AST/ALT比值显著升高(均P<0.05);hBMSCs低剂量治疗组血清IL-6、KC/GRO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hBMSCs低、中剂量治疗组IL-1β、TNF-α水平降低(均P<0.05),而在hBMSCs低、中、高剂量治疗组中IL-10均升高(均P<0.05);低、中、高剂量治疗组TP、ALB、IFN-γ、IL-2、IL-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BMSCs低、中剂量治疗组肝组织炎细胞浸润及坏死区域均显著减少(均P<0.05),肝组织胶原纤维阳性面积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hBMSCs对CCl4诱导的ACLF小鼠模型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治疗效果未见剂量依赖,其中低剂量组治疗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慢加急性肝衰竭 炎性因子 肝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M4促进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细胞增殖的研究
9
作者 张春锋 刘沛 韩广业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41-46,59,共7页
目的:探讨微小染色体维持缺陷蛋白4(MCM4)对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细胞的影响。方法:GEPIA数据库分析不同肿瘤MCM4的表达,通过免疫组化染色(IHC)检测ccRCC病理标本中MCM4的表达。将HTB-47和CRL-1932细胞均各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利用RT... 目的:探讨微小染色体维持缺陷蛋白4(MCM4)对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细胞的影响。方法:GEPIA数据库分析不同肿瘤MCM4的表达,通过免疫组化染色(IHC)检测ccRCC病理标本中MCM4的表达。将HTB-47和CRL-1932细胞均各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利用RT-PCR、Western印迹、细胞平板克隆形成实验、CCK-8实验验证MCM4对细胞生长的影响。通过GEPIA数据库建立MCM4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共表达网络,IHC验证ccRCC中MCM4和PCNA的相关性。结果:GEPIA数据库结果显示ccRCC组织中MCM4蛋白有表达,且其高表达提示不良预后(P<0.001)。IHC显示,与正常组织相比,ccRCC肿瘤组织中MCM4表达升高。临床特征显示肿瘤大小与MCM4表达水平相关(χ^(2)=9.199,P<0.05)。在敲低MCM4基因后HTB-47和CRL-1932细胞MCM4蛋白表达下降(T=5.432、4.784,均P<0.05),细胞增殖能力降低(T=4.798、5.278、5.112、4.628,均P<0.05)。在数据库及IHC中均观察到MCM4的表达与PCNA有一致性(R=0.64,χ^(2)=8.414,均P<0.05)。结论:MCM4在ccRCC中高表达,且与不良的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敲低MCM4基因可抑制ccRCC细胞增殖,且其与PCNA基因表达高度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染色体维持缺陷蛋白4 增殖细胞核抗原透明细胞肾细胞癌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Ⅰa型1例
10
作者 胡乃琪 李正娉 +1 位作者 刘戈力 姜丽红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74-176,共3页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PHP)是一种临床上罕见的内分泌遗传疾病,在日本、丹麦的发病率分别约为0.34/10万、1.1/10万,目前我国尚无该病流行病学资料[1]。PHP以低血钙、高血磷及终末器官对甲状旁腺激素(PTH)抵抗为主要特征。根据注射外源...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PHP)是一种临床上罕见的内分泌遗传疾病,在日本、丹麦的发病率分别约为0.34/10万、1.1/10万,目前我国尚无该病流行病学资料[1]。PHP以低血钙、高血磷及终末器官对甲状旁腺激素(PTH)抵抗为主要特征。根据注射外源性PTH后尿环磷酸腺苷(cAMP)的变化,对PHP进行分型:无变化者为PHPⅠ型;cAMP排出增加者为PHPⅡ型[2]。该疾病是由GNAS基因变异所致,GNAS基因位于20q13.2,是一种复杂的印记基因,包括13个外显子和12个内含子,约20 kb。GNAS基因可以转录多个产物,有刺激性G蛋白α亚单位(Gsα)、Gsα特大片段(XLsα)、神经内分泌蛋白55(NESP55)、未翻译的外显子A/B(GNAS exon A/B)和附加反义转录本(AS)[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Albright遗传性骨营养不良 重组人生长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酸盐对炎症性肠病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11
作者 刘佳 赵泽满 +3 位作者 刘雅涵 CA Cristopher 矫政洧 靳小石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探究丁酸盐(BT)在炎症性肠病(IBD)细胞模型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将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FHC)进行培育,用脂多糖(LPS)诱导构建炎症性肠病细胞模型,分为对照组、炎症组及0.25 mmol/L BT+LPS组、0.5mmol/L BT+LPS组、1 mmol/L BT+LPS组... 目的:探究丁酸盐(BT)在炎症性肠病(IBD)细胞模型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将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FHC)进行培育,用脂多糖(LPS)诱导构建炎症性肠病细胞模型,分为对照组、炎症组及0.25 mmol/L BT+LPS组、0.5mmol/L BT+LPS组、1 mmol/L BT+LPS组。其中对照组正常培育,不需额外添加任何试剂,炎症组加入浓度为100 g/mL的LPS刺激FHC细胞24 h;BT+LPS组分别加入相应浓度(0.25、0.5、1 mmol/L)的BT干预FHC细胞24 h,再加入浓度为100 g/mL的LPS刺激24 h。使用不同浓度(0、0.5、1、2、5 mmol/L)的BT作用于FHC细胞24 h和48 h后,通过细胞活力检测确定BT的浓度范围;然后分别使用0.25、0.5及1 mmol/L的BT溶液干预FHC细胞24 h后,加入100 g/mL的LPS作用24 h,RT-qPCR和ELISA分别检测对照组、炎症组、0.25 mmol/L BT+LPS组、0.5 mmol/L BT+LPS组和1 mmol/L BT+LPS组中COX-2、白细胞介素(IL)-6 mRNA以及蛋白的水平,明确BT对FHC细胞的保护作用与浓度的关系;最后电镜观察对照组、炎症组及1 mmol/L BT+LPS组中细胞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BT的浓度在1 mmol/L以下时FHC细胞活力在90%以上,并且作用24 h和48 h后细胞活力无明显变化。RT-q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炎症组中COX-2 mRNA、IL-6 mRNA升高(均P<0.001);与炎症组相比,1 mmol/L BT+LPS组COX-2 mRNA和IL-6 mRNA降低(t=3.384、4.722,均P<0.05);0.5 mmol/L BT+LPS组COX-2 mRNA和IL-6 mRNA水平降低(t=2.817、3.753,均P<0.05);0.25 mmol/L BT+LPS组COX-2 mRNA和IL-6 mR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0.5 mmol/L BT+LPS组比较,1 mmol/L BT+LPS组COX-2 mRNA和IL-6 mRNA(t=4.561、5.196,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炎症组COX-2和IL-6表达水平升高(均P<0.001);与炎症组相比,1 mmol/L BT+LPS组COX-2和IL-6水平降低(t=4.547、3.452,均P<0.001);0.5 mmol/L BT+LPS组COX-2和L-6水平降低(t=2.927、3.265,均P<0.05);0.25 mmol/L BT+LPS组COX-2和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0.5 mmol/L BT+LPS组比较,1 mmol/L BT+LPS组IL-6和COX-2水平(t=4.674、3.217,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电镜下对照组FHC细胞展现出正常且完整的微观结构,实验组FHC细胞微绒毛变稀疏,紧密连接结构被破坏,1 mmol/L BT+LPS组FHC细胞微绒毛呈现部分脱落,紧密连接结构破坏减轻。结论:BT浓度在1 mmol/L以下时,对炎症性肠病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盐 炎症性肠病 脂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及细胞实验探究柚皮苷二氢查尔酮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分子机制
12
作者 范丽文 张宇凡 +1 位作者 李娇 魏丽萍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及细胞实验探究柚皮苷二氢查尔酮在动脉粥样硬化(AS)治疗中的作用靶点和分子机制。方法:通过GeneCards、TTD、OMIM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等数据库获得AS和柚皮苷二氢查尔酮的潜在靶点,利用韦恩图...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及细胞实验探究柚皮苷二氢查尔酮在动脉粥样硬化(AS)治疗中的作用靶点和分子机制。方法:通过GeneCards、TTD、OMIM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等数据库获得AS和柚皮苷二氢查尔酮的潜在靶点,利用韦恩图确定二者的共同靶点,导入STRING在线平台形成蛋白互作(PPI)网络关系图,利用Cytoscape 3.8.2软件生成核心交集靶点图,同时将核心靶点输入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4.2.6软件对药物及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最后,选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通过H2O2诱导建立AS氧化应激细胞模型进行体外生物学验证。结果:经过检索获得2044个AS相关疾病靶点和100个柚皮苷二氢查尔酮作用靶点。韦恩图筛选获得38个交集靶点。PPI网络分析得到10个核心靶点,按MCC评分依次为EGFR、CASP3、ESR1、MTOR、FN1、MMP9、PARP1、PIK3CA、CTSD、CDK2。通过GO和KEGG通路分析显示这些靶点主要涉及炎症、PI3K/Akt信号通路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信号途径等。分子对接分析结果显示,柚皮苷二氢查尔酮和多个核心靶点具有良好的结合效能。细胞实验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H2O2组细胞内活性氧簇(ROS)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升高(F=17.77、73.31,均P<0.001),核因子κB(NF-κB)p65、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的表达上调明显(F=22.65、18.64、9.97,均P<0.05)。与H2O2组相比,高浓度的柚皮苷二氢查尔酮能抑制细胞内的ROS(P<0.01)及剪切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升高(P<0.001),抑制NF-κB p65激活(P<0.01)以及下调MMP-9和TNF-α蛋白的表达(均P<0.01)。结论:柚皮苷二氢查尔酮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治疗AS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皮苷二氢查尔酮 动脉粥样硬化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细胞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天山雪莲药效成分治疗骨肉瘤的分子作用机制
13
作者 陈小雷 孟繁琦 +1 位作者 李心乐 张平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11-119,共9页
目的:探讨天山雪莲药效成分在骨肉瘤治疗中的潜在机制。方法:利用传统中药系统药理学平台(TCMSP)筛选天山雪莲的药效成分和潜在靶点,并通过GEO数据库分析骨肉瘤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韦恩图识别天山雪莲治疗骨肉瘤的潜在靶点,结合蛋白质... 目的:探讨天山雪莲药效成分在骨肉瘤治疗中的潜在机制。方法:利用传统中药系统药理学平台(TCMSP)筛选天山雪莲的药效成分和潜在靶点,并通过GEO数据库分析骨肉瘤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韦恩图识别天山雪莲治疗骨肉瘤的潜在靶点,结合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及拓扑学分析筛选核心靶点。随后进行分子对接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B),验证重要药效成分对核心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识别天山雪莲与骨肉瘤的共同靶点67个,确定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为其中的核心基因。分子对接分析显示,槲皮素与MMP2蛋白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结合能为8.9 kcal/mol)。实验进一步证实槲皮素显著抑制MMP2 mRNA在骨肉瘤细胞系U2OS(7.5μmol/L:t=9.30,P=0.0007;15μmol/L:t=11.97,P=0.0003)及HOS(7.5μmol/L:t=13.09,P=0.0002;15μmol/L:t=21.77,P<0.0001)中的表达水平。此外,槲皮素还显著下调了MMP2蛋白在U2OS(7.5μmol/L:t=9.14,P=0.0008;15μmol/L:t=11.97,P=0.0003)及HOS细胞中的表达(7.5μmol/L:t=20.55,P<0.0001;15μmol/L:t=41.88,P<0.0001)。结论:天山雪莲的关键成分槲皮素可靶向抑制骨肉瘤细胞中MMP2的表达水平,对骨肉瘤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雪莲 槲皮素 骨肉瘤 基质金属蛋白酶2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HT1A受体部分激动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及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14
作者 彭彬彬 刘聪 +1 位作者 赵梦 赵威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85-92,共8页
目的:荟萃分析方法评价5-羟色胺(5-HT)1A受体部分激动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NKI等数据库建库起公开发表的5-HT1A受体部分激动剂治疗FD的随机对照研究(RCT)。RevMan 5.... 目的:荟萃分析方法评价5-羟色胺(5-HT)1A受体部分激动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NKI等数据库建库起公开发表的5-HT1A受体部分激动剂治疗FD的随机对照研究(RCT)。RevMan 5.4软件对纳入的资料荟萃分析,并进行亚组分析、分层分析,评价5-HT1A受体部分激动剂对FD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纳入19项RCT,共计1575例患者(治疗组801例,对照组774例)。荟萃分析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OR=4.18,95%CI:3.05~5.73,P<0.00001),而消化道症状评分(SMD=-1.30,95%CI:-1.95~-0.64,P=0.0001)、焦虑状态评分(SMD=-1.22,95%CI:-1.79~-0.65,P<0.0001)和抑郁状态评分(SMD=-1.52,95%CI:-2.41~-0.63,P=0.0008)均低于对照组,嗜睡(OR=4.78,95%CI:1.80~12.70,P<0.05)、口干(OR=3.07,95%CI:1.31~7.19,P<0.05)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与常规或安慰剂治疗相比,联合应用5-HT1A受体部分激动剂能提高总体疗效,但嗜睡及口干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5-HT1A受体部分激动剂 坦度螺酮 丁螺环酮 荟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金钱草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作用机制
15
作者 马阔 韩广业 +2 位作者 李泽宇 张冠英 李园园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05-110,共6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金钱草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作用机制。方法:查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金钱草的药物成分,使用靶点预测数据库(Swiss Target Prediction)预测药物成分的作用靶点;运用人...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金钱草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作用机制。方法:查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金钱草的药物成分,使用靶点预测数据库(Swiss Target Prediction)预测药物成分的作用靶点;运用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获取BPH的疾病靶点,利用venny 2.1获取交集靶点。使用STRING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并使用Cytoscape构建网络图,利用Metascape进行基因本体富集(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KEGG)分析。使用Cytoscape软件制作“药物-靶点-通路”的网络图。结果:数据分析后得到金钱草的效成分8个,调节多条通路、干预65个疾病靶点以治疗BPH,其中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金合欢素等是金钱草的核心成分,蛋白激酶B(Akt 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1、TP53、BCL2是金钱草治疗BPH的核心靶点。基因富集结果显示相关的生物过程主要涉及对激素反应、细胞对脂质反应、腺发育、对缺氧反应、对氧气反应、对类固醇激素反应、程序性细胞死亡正调控、凋亡正向调节、对活性氧反应等;细胞组分主要涉及转录调控复合体、小窝、质膜筏、膜筏、膜微区、囊腔和RNA聚合酶Ⅱ转录调控复合物等;分子功能主要涉及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转录因子活性、转录共调节因子结合、转录辅激活子结合、核类固醇受体活性、雌激素反应元件结合、一般转录起始因子结合、类固醇结合、RNA聚合酶Ⅱ一般转录起始因子结合和腺苷三磷酸酶结合等。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提示金钱草主要通过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低氧诱导因子(HIF)-1等信号通路调节BPH。结论:金钱草的多个成分能够调节多个靶蛋白,并调控多条信号通路而治疗BP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钱草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吾尔族与汉族假性剥脱综合征性白内障患者房水蛋白质组学分析
16
作者 殷轲 徐钊 +5 位作者 冯强 张丹丹 阿依古再丽·图尔迪麦麦提 李欣怡 东莉洁 刘爱华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60-66,共7页
目的:分析维吾尔族与汉族假性剥脱综合征性白内障(PXEC)患者房水蛋白质表达差异。方法:分别收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在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拟手术治疗的新疆维吾尔族PXEC患者(U组)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拟手术治疗的汉族PXEC患者(H组)房... 目的:分析维吾尔族与汉族假性剥脱综合征性白内障(PXEC)患者房水蛋白质表达差异。方法:分别收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在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拟手术治疗的新疆维吾尔族PXEC患者(U组)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拟手术治疗的汉族PXEC患者(H组)房水样本各6例,采用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两组房水中的蛋白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筛选出差异蛋白并通过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析两组患者房水中差异蛋白的功能及调控的信号通路。利用STRING数据库建立蛋白-蛋白互作(PPI)网络,使用Cytoscape软件中MCODE插件识别PPI中的枢纽蛋白。结果:本次研究共鉴定出629个蛋白。以差异倍数>2且P<0.05为标准共筛选出123种差异表达蛋白,与H组相比,U组下调蛋白92种,上调蛋白31种。GO分析和KEGG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蛋白主要集中在补体及凝血级联通路、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系统性红斑狼疮通路、焦点黏附通路、阿米巴病通路、血小板激活通路、溶酶体通路、胆固醇代谢通路和多种类型的N-聚糖生物合成等通路。通过PPI筛选出17种枢纽蛋白,其中包括纤维连接蛋白(FN1)、载脂蛋白E(ApoE)、淀粉样β蛋白前体(APP)、玻连蛋白(VTN)、簇集蛋白(CLU)、载脂蛋白A-Ⅳ(ApoA4)、补体C4A(C4A)、补体C4B(C4B)、凝血因子12(F12)、纤维蛋白原α链(FGA)、纤维蛋白原β链(FGB)、纤维蛋白原γ链(FGG)、激肽原-1(KING1)、富组氨酸糖蛋白(HRG)、补体C8A(C8A)、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与肝素辅因子2(SERPIND1),MCODE分数为12.375。结论:ApoA4、FGA、FGB、FGG等17种枢纽蛋白主要涉及补体及凝血级联通路与胆固醇代谢通路,提示两民族在胆固醇代谢与炎症调节方面存在生物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剥脱综合征性白内障 房水 蛋白质组学 维吾尔族 汉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目标管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中的临床应用
17
作者 姜博 周娟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67-71,共5页
目的:探讨时间目标管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98例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急救模式,... 目的:探讨时间目标管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98例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急救模式,观察组采取时间目标管理流程。比较两组项目完成合格例数、各环节诊疗消耗时间、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院前准备、CT准备及溶栓准备完成合格例数及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χ^(2)=0.057、22.409、19.753,均P<0.01);观察组入院至急诊接诊时间(DTP)、入院至CT报告时间(DTI)、入院至实验室诊断报告时间(DTL)、入院至溶栓治疗时间(DNT)均短于对照组(t=22.944、13.218、30.415、56.576,均P<0.01)。接受静脉溶栓治疗7、30 d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t=2.453,P=0.038;Z=-2.957,P=0.003);90 d后,观察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Z=-6.557,P<0.01)。静脉溶栓治疗后,观察组颅内出血2(2.02%)例,低于对照组9(9.09)%例(χ^(2)=4.717,P=0.030)。观察组发生脑疝2(2.02%)例,90 d死亡1例(1.01%);而对照组发生脑疝6(6.06%)例,死亡4(4.04%)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时间目标管理能够缩短静脉溶栓各环节时间、提高项目完成合格例数、改善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和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目标管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岁儿童乳牙邻面龋发生影响因素的研究
18
作者 徐元皓 王娇娇 +2 位作者 李佳晔 尹斌 吴丽更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56-160,共5页
目的:分析4~5岁儿童乳牙邻面龋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搜集了2021年1月至12月,于天津市极橙儿童齿科门诊进行口腔诊疗的4~5岁学龄前儿童病例,共纳入4~5岁儿童304人,获取X线咬合翼片检查结果和问卷调查(包括4个饮食习惯和4个口腔卫... 目的:分析4~5岁儿童乳牙邻面龋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搜集了2021年1月至12月,于天津市极橙儿童齿科门诊进行口腔诊疗的4~5岁学龄前儿童病例,共纳入4~5岁儿童304人,获取X线咬合翼片检查结果和问卷调查(包括4个饮食习惯和4个口腔卫生习惯)数据。将数据输入数据库并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共线性诊断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乳牙邻面龋患龋率为70.4%,龋均为5(2,7)。4和5岁年龄组及不同性别组间患龋率及龋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是否饮用碳酸饮料(P<0.05,OR=3.247,95%CI:1.405~7.052)和是否进食含饭(P<0.05,OR=1.958,95%CI:1.126~3.407)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饮用碳酸饮料(P<0.05,OR=3.136,95%CI:1.351~7.281)及进食含饭(P<0.05,OR=1.893,95%CI:1.081~3.317)是4~5岁儿童乳牙邻面龋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饮用碳酸饮料及进食含饭是4~5岁儿童乳牙邻面龋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加强监护人和幼儿的防龋意识和口腔卫生宣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乳牙 邻面龋 碳酸饮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脑卒中患者心理痛苦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19
作者 陈雁南 庄淑梅 +1 位作者 靳世梅 周雪莹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44-149,共6页
目的:构建成人脑卒中患者心理痛苦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2月至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及武警特色医学中心神经科的脑卒中患者428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心理痛... 目的:构建成人脑卒中患者心理痛苦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2月至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及武警特色医学中心神经科的脑卒中患者428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心理痛苦温度计(DT)、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心理痛苦的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和随机森林预测模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脑卒中类型、NRS得分、GSES得分和PSSS得分是心理痛苦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6、22.435、4.953、0.713、0.920,均P<0.05)。Logistic回归模型与随机森林模型的预测准确率、痛苦准确率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93.0%和94.5%、66.7%和87.5%、0.961(0.940~0.982)和0.886(0.789~0.982)。结论:Logistic回归模型与随机森林模型均能预测成人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痛苦,而随机森林模型对于存在明显心理痛苦患者的识别能力和预测效果均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心理痛苦 预测模型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矢状骨面型儿童及青少年腭中缝分期的CBCT研究
20
作者 王金芝 肖丹娜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50-155,共6页
目的:利用CBCT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儿童及青少年腭中缝分期(MPS)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20—2023年天津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600例6~20岁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根据ANB角将其分为Ⅰ、Ⅱ、Ⅲ类矢状骨面型,每组200例;按... 目的:利用CBCT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儿童及青少年腭中缝分期(MPS)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20—2023年天津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600例6~20岁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根据ANB角将其分为Ⅰ、Ⅱ、Ⅲ类矢状骨面型,每组200例;按年龄分为6~10岁、11~13岁、14~16岁、17~20岁4组,每组50例;按照文献方法将MPS分为A、B、C、D、E、F 6期;使用卡方检验分析性别和年龄因素对MPS分布的影响。结果:MPS在不同性别间分布差异显著(χ^(2)=12.872,P<0.05)。C期的受试者人数最多,男性C期103例(34.33%)、女性C期93例(31.%)。A~C期受试者人数男性多于女性。E~F期受试者人数女性多于男性。不同矢状骨面型MPS在同性别中分布无差异(均P>0.05)。6~10岁和17~20岁女性不同矢状骨面型MPS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37、13.63,均P<0.05)。6~10岁MPS的分布主要处于A~C期,17~20岁MPS主要处于E~F期。结论:不同矢状骨面型儿童及青少年MPS在不同性别的分布无显著差异。不同矢状骨面型女性在6~10岁和17~20岁年龄段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中缝 矢状骨面型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