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4,252篇文章
< 1 2 2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外国文学的跨媒介书写与文化阐释——2023年当代外国文学年会综述
1
作者 张哲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1-173,共3页
智媒时代新兴技术推动媒介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文学生产、传播与接受方式持续产生新变,当代外国文学研究迎来新的契机与挑战。为响应国家“新文科”建设关于深化学科交叉融合的号召,探索跨媒介视域下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与方法创... 智媒时代新兴技术推动媒介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文学生产、传播与接受方式持续产生新变,当代外国文学研究迎来新的契机与挑战。为响应国家“新文科”建设关于深化学科交叉融合的号召,探索跨媒介视域下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与方法创新,构筑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与外国文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于2023年10月27—29日在长沙成功举办“2023年当代外国文学年会”,由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协办。会议以“当代外国文学的跨媒介书写与文化阐释”为主题,设置11场主旨发言与10个平行分论坛,特设主编论坛。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莫再树教授主持开幕式,湖南大学副校长谢赤教授致欢迎辞,《当代外国文学》主编杨金才教授致开幕辞。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聚焦当代外国文学跨媒介研究的理论建构、实践路径、技术手段和中国视角等议题,拓展新媒介语境下外国文学研究疆域与深广度,助推新时代外国文学学科高质量发展以及中国特色学术话语的多元建构与有力发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媒介 文化阐释 外国文学研究 杨金才 开幕辞 当代外国文学 学科交叉融合 中国式现代化
原文传递
论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主体间性本质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雪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6-132,共7页
巴赫金倡导的对话精神与主体间性思想在涵义上是一致的,其对话理论的主体间性思想表现为以主体“我”和他者主体存在为基础的对话关系。他以行为哲学为出发点,在承认主体性的基础上探索主体间性问题,拓展和丰富了主体内涵和主体性的理... 巴赫金倡导的对话精神与主体间性思想在涵义上是一致的,其对话理论的主体间性思想表现为以主体“我”和他者主体存在为基础的对话关系。他以行为哲学为出发点,在承认主体性的基础上探索主体间性问题,拓展和丰富了主体内涵和主体性的理解。本文阐发了主体“我”和他者主体存在的共在性和彼此确证的主体间性关系,以及主体间性内在逻辑构建的外位性特征,从而廓清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主体间性实施领域为审美,并将之定性为审美主义的主体间性本质,包括外在主体间性和内在主体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金 对话 主体间性 审美
原文传递
文史互见与互鉴——评《“非常”事件与美国历史小说》
3
作者 曾桂娥 董洵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1-173,共3页
小说如何揭露官方正史遮蔽的秘辛?历史中的“反常一页”又如何影响小说的创作?由虞建华教授领衔撰写的《“非常”事件与美国历史小说——小说再现与意识形态批判研究》以上下两卷、共近千页的宏大篇幅,通过研究25个“非常”事件与33部... 小说如何揭露官方正史遮蔽的秘辛?历史中的“反常一页”又如何影响小说的创作?由虞建华教授领衔撰写的《“非常”事件与美国历史小说——小说再现与意识形态批判研究》以上下两卷、共近千页的宏大篇幅,通过研究25个“非常”事件与33部长篇小说回答“历史与小说关系”之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美国文学乃至美国研究的佳作。该书深刻把握了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小说并非是既定历史叙事的支流,相反,在力图厘清被遮掩的历史真相基础上,历史小说“形成有别于官方历史修辞的‘反记忆’”(虞建华等8)。该书综合运用多种批评视角,着力挖掘小说在意识形态上承担的批判官方话语功能,探究历史小说如何挑战既定官方叙事,重新陈述“有违宪法、国策、律令乃至常理”者的“非常”事件(虞建华等7),让历史的“缺席”化为“在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小说 历史叙事 批评视角 文学与历史 官方话语 历史真相 意识形态批判 历史修辞
原文传递
试论雅各布森《夏洛克是我的名字》中的夏洛克形象
4
作者 王欣 蔡沛珊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80,共7页
《夏洛克是我的名字》是犹太裔小说家雅各布森依据莎剧《威尼斯商人》改写的作品。基于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齐泽克关于“消隐的中介”理论,本文从过去与现在、个体与集体和犹太人与基督徒的三种互动关系解析小说中夏洛克的中介功能。作... 《夏洛克是我的名字》是犹太裔小说家雅各布森依据莎剧《威尼斯商人》改写的作品。基于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齐泽克关于“消隐的中介”理论,本文从过去与现在、个体与集体和犹太人与基督徒的三种互动关系解析小说中夏洛克的中介功能。作为“消隐的中介”,夏洛克来自过去,身世背景、家庭环境和社会境遇都直接复刻了《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设定,但与此同时,他又出现在当代的时空之中,继而能发挥中介的作用,使过去与现在得以联结。另一方面,夏洛克促进故事内叙事进程的发展,帮助斯特鲁洛维奇获得集体认同感,并见证犹太人与基督徒之间的新一轮名誉之战。不过,夏洛克与斯特鲁洛维奇都具有“把我排除在外”的消隐特征,从侧面反映出当代英国社会中流散犹太人所处的边缘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华德·雅各布森 《夏洛克是我的名字》 改写 消隐的中介 犹太形象
原文传递
场域视角下《阿姆斯特丹》的新自由主义反思
5
作者 戴鸿斌 左佳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66,共7页
麦克尤恩的布克奖之作《阿姆斯特丹》以不同场域的混乱失序直指新自由主义改革引发的社会危机。作者借助火葬场、报社和湖区三个微观空间,展现身处不同场域的上层阶级操纵改革方向从而实现阶级力量重建的过程。小说中,火葬场被异化为权... 麦克尤恩的布克奖之作《阿姆斯特丹》以不同场域的混乱失序直指新自由主义改革引发的社会危机。作者借助火葬场、报社和湖区三个微观空间,展现身处不同场域的上层阶级操纵改革方向从而实现阶级力量重建的过程。小说中,火葬场被异化为权力的社交场,表明个人自由的价值理念实则为上层精英攫取个人利益提供合法性话语;以报社为代表的新闻场域遭受市场自由的逻辑宰制,沦为被经济和政治场域共同钳制的符号系统,并以象征暴力的形式压迫着普罗大众;湖区不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风景,所蕴含的民族属性被艺术场域转化为帝国怀旧的意识形态,通过诉诸民族主义情绪以赢得民众对改革的支持。麦克尤恩以精英人物在场域内外的明争暗斗为主线,将撒切尔政府描绘的理想蓝图与堕落腐化的社会现实并置,表达出对新自由主义乃至资本主义文明的质疑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尤恩 《阿姆斯特丹》 新自由主义 场域 上层精英
原文传递
数字时代的肉身之思:论《冲破黑暗》中的批判性后人文主义思想
6
作者 蒋翃遐 韩阳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9,共8页
美国作家理查德·鲍尔斯的小说兼具科幻小说的恣意想象与深刻的社会关怀。在小说《冲破黑暗》中,鲍尔斯试图回答在技术日益介入人类生活的时代,人类如何界定自身、重构与技术的关系及回应永生的诱惑等一系列问题;在现代性神话和技... 美国作家理查德·鲍尔斯的小说兼具科幻小说的恣意想象与深刻的社会关怀。在小说《冲破黑暗》中,鲍尔斯试图回答在技术日益介入人类生活的时代,人类如何界定自身、重构与技术的关系及回应永生的诱惑等一系列问题;在现代性神话和技术必胜信念的潮流中,他逆流而上,重新思考人与自我、科技和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本文从小说所呈现的身体为切入点,借助后人文主义、控制论等相关理论,发掘鲍尔斯对人文主义的批判与反思。鲍尔斯强调以技术介入身体形成的赛博格形象解构人类本体论边界及自由人文主义主体,并积极建构身体、心灵与物质世界和谐共处的后人类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查德·鲍尔斯 《冲破黑暗》 批判性后人文主义 赛博格 具身性
原文传递
论《播种者的寓言》中的资本流动性
7
作者 张建国 张云秀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2,共8页
资本的流动性体现国家空间架构内的要素分配。它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条件,服务于维护资本家的利益,损害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在《播种者的寓言》中,弱势的非裔美国人成为资本流动的受害者。资本在不同空间内的流动将不平等... 资本的流动性体现国家空间架构内的要素分配。它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条件,服务于维护资本家的利益,损害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在《播种者的寓言》中,弱势的非裔美国人成为资本流动的受害者。资本在不同空间内的流动将不平等的权利分配具象化。罗夫莱多城作为空间表征,代表着统治阶级构想中的城市。在这里,资本作为资产阶级加强统治的政治工具,源源不断地向上层阶级积聚。奥利瓦尔城则属于表征性空间,代表着真实的生活体验:资本由工人流向资本家。资本流动并未实现工人的既得利益,反而将其禁锢在社会底层,成为新的“债务奴隶”。因此,巴特勒将“橡子社区”想象为差异空间,用以批判资本主义晚期的新自由主义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克塔维亚·巴特勒 《播种者的寓言》 资本流动性 空间表征 表征性空间
原文传递
《白牙》中的技术、身体与后人类生命伦理
8
作者 王爱菊 殷丽珊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8,共8页
后人类生命伦理的中心议题是技术与身体的关系,究其根源与人类的自我认知紧密相关。英国作家扎迪·史密斯在小说《白牙》中,围绕这一中心议题探讨不同生命伦理观的内涵及可行性。超人类主义者主张利用技术提升身体机能,但对技术的... 后人类生命伦理的中心议题是技术与身体的关系,究其根源与人类的自我认知紧密相关。英国作家扎迪·史密斯在小说《白牙》中,围绕这一中心议题探讨不同生命伦理观的内涵及可行性。超人类主义者主张利用技术提升身体机能,但对技术的盲目崇拜缺乏必要的道德导向。抵制通过技术改造身体的生物保守主义伦理观则因其内在的身体性及时间性矛盾而无法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相较之下,敬畏生命的批判性后人类主义立场以具体且开放的态度看待技术并解构等级化的生命形式,对构建与技术共存、与非人类共生的后人类生命伦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迪·史密斯 《白牙》 后人类生命伦理 技术 身体
原文传递
阿布杰比《巴克拉瓦的语言》中的食物书写与身份的跨国性表征
9
作者 谷红丽 杨楚玥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50,共8页
黛安娜·阿布杰比的《巴克拉瓦的语言》通过描写主人公黛安娜和其父亲巴德对待美国和阿拉伯食物和饮食方式的态度,探讨了当代阿拉伯裔美国人独特的身份意识问题。他们接受美国食物和饮食方式,但在家中更常烹饪和享受阿拉伯食物。这... 黛安娜·阿布杰比的《巴克拉瓦的语言》通过描写主人公黛安娜和其父亲巴德对待美国和阿拉伯食物和饮食方式的态度,探讨了当代阿拉伯裔美国人独特的身份意识问题。他们接受美国食物和饮食方式,但在家中更常烹饪和享受阿拉伯食物。这种对阿拉伯食物在美国的移植和传承,反映出他们对自己双重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平衡。二人更将阿拉伯食物和饮食方式进行改造,与美国和意大利等地的饮食文化进行糅合,完成对双重文化身份的协商和超越,表现出一定的世界主义理想。无论是主人公身份的双重性或世界性,都体现了巴施等学者所定义的“跨国性”,即跨地域、无边界和流动的特点,折射出阿布杰比更加开放和包容的身份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黛安娜·阿布杰比《巴克拉瓦的语言》 阿拉伯裔美国人 食物书写 身份意识 跨国性
原文传递
论当代韩裔美国诗歌创伤主题的“视觉化”再现
10
作者 蒲若茜 宋佳音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52,共9页
20世纪以来,日本殖民与朝鲜战争使韩民族蒙受灾难,形成了韩裔美国诗歌中挥之不去的创伤主题。本文从创伤理论、“视觉化文本”和文本“视觉化”的角度出发,探析当代韩裔美国诗人车学庆、金洙池和金咏梅如何基于民族记忆,再现族裔和战争... 20世纪以来,日本殖民与朝鲜战争使韩民族蒙受灾难,形成了韩裔美国诗歌中挥之不去的创伤主题。本文从创伤理论、“视觉化文本”和文本“视觉化”的角度出发,探析当代韩裔美国诗人车学庆、金洙池和金咏梅如何基于民族记忆,再现族裔和战争创伤。为抵抗美国主流社会对历史的刻意抹杀,诗人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图像记忆、战争场景的复原、蒙太奇手法的运用,重建连续而真实的韩裔美国历史;同时,藉由对创伤主题的“视觉化”再现,诗人将殖民与战争给受害者带来的痛苦公之于世,将个人、族裔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连——这不仅使韩裔美国族群心灵创伤的疗愈成为可能,更为全世界敲响了抵抗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警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韩裔美国诗歌 创伤 再现 视觉化
原文传递
论赫伯特诗歌的民族志书写
11
作者 何宁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73,共7页
作为一位杰出的苏格兰诗人,赫伯特在他的作品中通过语言、风格和主题的双重性揭示了当代苏格兰诗歌和文化的复杂性。本文将赫伯特的诗歌作为当代苏格兰的民族志来予以研究,并探讨他在诗歌创作中对苏格兰性的理解。他用苏格兰语来改写英... 作为一位杰出的苏格兰诗人,赫伯特在他的作品中通过语言、风格和主题的双重性揭示了当代苏格兰诗歌和文化的复杂性。本文将赫伯特的诗歌作为当代苏格兰的民族志来予以研究,并探讨他在诗歌创作中对苏格兰性的理解。他用苏格兰语来改写英国诗歌的经典作品,并从苏格兰的视角来反思当代英国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赫伯特将苏格兰的历史、语言和文化融入了当代英国诗歌传统,在诗歌中呈现了苏格兰的历史发展,并为当代苏格兰创造了文化符号。他的诗歌成就拓展了苏格兰语言和文化在当代英国社会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赫伯特 英国诗歌 民族志 苏格兰
原文传递
论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精神疾患书写
12
作者 任冰 张美杰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110,共8页
精神疾患书写常被用来研究威廉·福克纳的作品,譬如《喧哗与骚动》中个体的隐匿式残损等,这是一种基于病态性考察并兼具批判性的文化追溯。在小说里,疾患表象下倒错的声闻形感知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意蕴。感觉障碍的昆丁沦为大家族... 精神疾患书写常被用来研究威廉·福克纳的作品,譬如《喧哗与骚动》中个体的隐匿式残损等,这是一种基于病态性考察并兼具批判性的文化追溯。在小说里,疾患表象下倒错的声闻形感知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意蕴。感觉障碍的昆丁沦为大家族展演的病态产物,从忧郁的症候走向认知的失能,直至“卡夫卡式的个人判决型自杀”,隐喻旧南方秩序的残败与消亡。然而,被忧郁情状控制的昆丁同时生发了一种“向死而生”的潜能,清醒的“自杀”抹去了“过去”的最后一点灵晕,预示着美国南方新秩序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纳 精神残疾 南方 隐喻
原文传递
论艾尔雅维茨的“文化政治”美学主题
13
作者 彭成广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3-139,共7页
艾尔雅维茨的“文化政治”美学主题主要体现在:一,从“他者”与“自我”的裂隙中考察“东欧”特定时期艺术“言说”的现实境遇和主体化努力,彰显艺术美学话语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政治”意图;二,从“全球”与“地方”的差异出发,认为当今... 艾尔雅维茨的“文化政治”美学主题主要体现在:一,从“他者”与“自我”的裂隙中考察“东欧”特定时期艺术“言说”的现实境遇和主体化努力,彰显艺术美学话语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政治”意图;二,从“全球”与“地方”的差异出发,认为当今艺术概念具有普遍化的遮蔽性,应坚持艺术的“去普遍化”功能,同时指出在全球化语境中,美学与艺术正在走向合一,美学具有“地方性”“去中心化”“去总体化”等后现代特征;三,以“先锋派”为例揭示出艺术、美学与政治、革命之间的复杂辩证关系,认为“先锋派”以介入现实、融入政治、引领革命的姿态发挥着艺术的公共实践性,延续并扩展了“文化政治”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尔雅维茨 文化政治 美学 革命他者
原文传递
论西尔维亚·普拉斯诗歌的“神话情结”
14
作者 曾巍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43,共8页
考察美国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重写神话题材的诗作,可发现诗人内心中深植着一以贯之的“神话情结”。她重返古希腊悲剧舞台,与厄勒克特拉、美狄亚、达芙妮等女性角色共情、共鸣,发掘出家庭神话中三元关系的心理图式。当认识到这... 考察美国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重写神话题材的诗作,可发现诗人内心中深植着一以贯之的“神话情结”。她重返古希腊悲剧舞台,与厄勒克特拉、美狄亚、达芙妮等女性角色共情、共鸣,发掘出家庭神话中三元关系的心理图式。当认识到这正是导致女性成为社会中被迫害者的根源后,她勇敢发起暴力革命,以“弑神”和“驱魔”的惊人举动推翻作为父权制象征的神像,并希望重建自我的新面貌。“变形情结”和“死亡情结”汇聚在她的后期作品中,以操演放弃生命而通往重生的神话仪式展现了“飞翔女神”的诞生过程。普拉斯的诗歌写作,创造了一个女性神话:飞升到终极边界的女神,变成了脱离具体情境的女神的完美抽象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尔维亚·普拉斯 女性诗歌 神话情结 女性神话
原文传递
《让家火燃烧》对《安提戈涅》的再语境化改写
15
作者 李青霜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6,共8页
当代英国作家卡米拉·沙姆希以古希腊经典悲剧《安提戈涅》为素材创作了小说《让家火燃烧》,赋予边缘群体挑战绝对权威以新的内涵。她将安提戈涅与克瑞翁的冲突嵌于全新语境,书写“全球反恐”时代英国穆斯林的生存困境及面临的公民... 当代英国作家卡米拉·沙姆希以古希腊经典悲剧《安提戈涅》为素材创作了小说《让家火燃烧》,赋予边缘群体挑战绝对权威以新的内涵。她将安提戈涅与克瑞翁的冲突嵌于全新语境,书写“全球反恐”时代英国穆斯林的生存困境及面临的公民身份危机;将原剧中的背景人物推至前景,探究西方穆斯林家庭陷入恐怖主义怪圈的深层原因,揭示西方反恐策略的极端主义本质;以“回不回国”的争执替代原剧中“埋不埋”的矛盾,昭示公民权作为特权而存在的事实,大胆评判英国法律范畴的歧视。沙姆希对安提戈涅传统的厚重反思与巧妙利用,彰显出古希腊悲剧的现代内涵,体现了当代作家的时代责任和价值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米拉·沙姆希 《让家火燃烧》 《安提戈涅》 再语境化改写 反恐
原文传递
新世纪法语叙事学特征试析
16
作者 曹丹红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40,共8页
法国是叙事学的发源地。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受到诸多质疑,并似乎逐渐被“后经典叙事学”超越。尽管国际影响力减弱,当代法语叙事学本身仍处于不断发展更新之中。它一方面紧跟国际叙事学主流的步伐,注重叙述研究的跨... 法国是叙事学的发源地。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受到诸多质疑,并似乎逐渐被“后经典叙事学”超越。尽管国际影响力减弱,当代法语叙事学本身仍处于不断发展更新之中。它一方面紧跟国际叙事学主流的步伐,注重叙述研究的跨国别区域合作及其跨学科、跨媒介、重语境特征;另一方面它重视对经典阶段研究成果的继承、修正与发展,借鉴陈述语言学、篇章语言学、话语类型学等法语语言学资源反思叙事学问题,取得了独特的成果,从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方面为当代叙事学发展提供了后经典叙事学路径以外的其他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语叙事学 经典叙事学 后经典叙事学 法语语言学
原文传递
科幻小说《芯片世界》中被智能消费“围困”的社会
17
作者 王建香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4,共8页
当代美国小说家马修·安德森的《芯片世界》延续科幻小说的批判传统,对被智能消费“围困”的现代社会表达了强烈不安。小说中植入人脑的智能芯片为人们“供养”消费欲望和幸福观念,人的个性完全被商品湮没,养成了特有的消费人格;人... 当代美国小说家马修·安德森的《芯片世界》延续科幻小说的批判传统,对被智能消费“围困”的现代社会表达了强烈不安。小说中植入人脑的智能芯片为人们“供养”消费欲望和幸福观念,人的个性完全被商品湮没,养成了特有的消费人格;人与人之间因“芯片”而严重区隔,人与社会被化约成单一的消费关系。智能技术与消费主义合谋,消费至上的价值逻辑宰制社会与人生;这一敌托邦图景在消费主义渐成当代“全球意识形态”之际足以警醒世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修·安德森 《芯片世界》 智能消费 被围困
原文传递
构建生命共同体:奇幻文学的生物符号学研究
18
作者 方小莉 李天鑫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28,共8页
本文借用生物符号学的相关理论来探讨奇幻文学对生命共同体的书写。在奇幻文学中,叙述者可将自我非人类化,从其他生物的视角去观察和体验其主观世界;由于“魔法”,奇幻世界中的他物种可以通过参与人类的符号活动,将不同环境界的符号翻... 本文借用生物符号学的相关理论来探讨奇幻文学对生命共同体的书写。在奇幻文学中,叙述者可将自我非人类化,从其他生物的视角去观察和体验其主观世界;由于“魔法”,奇幻世界中的他物种可以通过参与人类的符号活动,将不同环境界的符号翻译成彼此能识别的符号,与人类共建彼此的环境界;奇幻世界是不同物种栖居之所,它将人类与其他物种的环境界彼此勾连,使不同物种对世界的认知形成互补;奇幻文学书写了一种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既然人与所有生命体都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符号关系网中,那么在建构二度自然时,人类不仅可以将自然纳入自己,也可以将自己融入自然,建构人类与自然界万物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幻文学 生命体 环境界 生命共同体
原文传递
《克拉拉与太阳》中超人类的疾病隐喻与旧物的精神救赎
19
作者 董慧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20,共9页
石黑一雄的小说《克拉拉与太阳》呈现了一幅超人类与机器人相互交织的后人类生活图景。超人类乔西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其身体疾病成为主要描写对象。小说叙述者并未在事实层面描述乔西的病痛,而着重于乔西身体疾病的隐喻意义。乔西的个体... 石黑一雄的小说《克拉拉与太阳》呈现了一幅超人类与机器人相互交织的后人类生活图景。超人类乔西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其身体疾病成为主要描写对象。小说叙述者并未在事实层面描述乔西的病痛,而着重于乔西身体疾病的隐喻意义。乔西的个体疾病不仅反映了技术对生活殖民带来的人与人异化关系的危害,更进一步折射出工具理性与资本逻辑运作下社会生产与消费问题。消费加速反过来又造成人与物关系的异化,机器人成为超人类的消费对象,并被不断更新抛弃。在批判后人类时代人与人、人与物异化问题的同时,石黑一雄在小说中通过旧物回收的方式,想象精神救赎的途径,为我们解决技术带来的人际困扰提供参考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黑一雄 《克拉拉与太阳》 超人类 疾病的隐喻 旧物
原文传递
符号—主体—本体:从陪衬到超越的物性叙事——评《物性叙事研究》
20
作者 龙艳霞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174,共3页
过去15年中,在“后人文主义”和“去人类中心主义”的整体思潮下,国内外学界出现了明显的“物转向”,这一转向被广泛认为是对以“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建构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超越,试图重新回到客体自身,去... 过去15年中,在“后人文主义”和“去人类中心主义”的整体思潮下,国内外学界出现了明显的“物转向”,这一转向被广泛认为是对以“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建构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超越,试图重新回到客体自身,去探索人类理性之外的“物”的本质。国内著名学者傅修延教授在《文学是“人学”也是“物学”》一文中指出,文学批评中的“物转向”,就是将聚光灯对准原先处于陪衬地位的物,使其和人一道成为文学研究的主要对象(162)。唐伟胜教授新作《物性叙事研究》一书区分了物叙事研究的三个维度:一、“文化之物”,或“符号的物”,将物视为一种文化符指,试图揭示物背后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所指以及人类与物的种种镜像关系;二、“主体之物”,或称“行动者的物”,认为物具有生命和灵性,是扮演重要角色的“行动者”;三、“本体之物”,指的是物自身,或物性,指物可能以超然的姿态出现在叙事中。该书置重于“主体之物”和“本体之物”叙事,并将二者合并称为“物性叙事”,是“物转向”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研究 反本质主义 语言学转向 物自身 人类中心主义 建构主义 后人文主义 聚光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