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1,02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传统影响下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形成机制及其逻辑理路
1
作者 祁占勇 王艺霏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0-194,共15页
文化传统作为民族思想规范与观念形态的集合,会以隐性或显性的方式对在个体与社会交互过程中形成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产生影响。文化传统影响下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经过社会范畴化、社会比较和社会表征的过程,不仅实现了从职业教育社会认... 文化传统作为民族思想规范与观念形态的集合,会以隐性或显性的方式对在个体与社会交互过程中形成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产生影响。文化传统影响下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经过社会范畴化、社会比较和社会表征的过程,不仅实现了从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构建到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强化,而且最终实现了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生产与再生产。文化传统对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影响既有在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环境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也有在职业教育实践特性、职业教育发展路径以及工业文化传承延续等方面的消极影响。因此,基于文化传统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建构,一要围绕标签消除,构建平等包容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文化秩序;二要围绕落差调整,构建完整公正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比较优势;三要围绕损害修复,构建相互交流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引导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统 职业教育 社会认同 符号边界 社会认同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长与异化:“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情感劳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2
作者 蒋喜锋 何文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30,共14页
“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合理限度的情感劳动是其职业适应及专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借助情感劳动理论,采用质性访谈法探究“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情感劳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乡村教育情境,以... “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合理限度的情感劳动是其职业适应及专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借助情感劳动理论,采用质性访谈法探究“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情感劳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乡村教育情境,以及这一情境中发生于教育教学、职业发展和行政事务等领域的情感事件,直接影响着“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情感劳动策略的选择,如表层表演、深层表演和自然表达等,同时也造成了他们高强度的情感劳动,这导致他们在获得专业情感成长的同时,亦出现了情感倦怠、情感耗竭等情感异化问题。个体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是“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情感劳动负荷加剧的深层原因,如何使“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的情感劳动保持在合理的限度,促进其专业情感成长、消除情感异化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 情感劳动 教师情感成长 教师情感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适应学习中大数据技术应用的隐忧与省思
3
作者 刘远碧 杨薛琳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8-168,共11页
大数据技术支撑的自适应学习可谓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创新之举,是现代“因材施教”的技术实践。它通过构建学习者模型来规划自适应学习路径、完成个性化学习资源的推送、发挥学习的预测与预警功能,让人不得不折服于技术的无穷魔力。然而... 大数据技术支撑的自适应学习可谓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创新之举,是现代“因材施教”的技术实践。它通过构建学习者模型来规划自适应学习路径、完成个性化学习资源的推送、发挥学习的预测与预警功能,让人不得不折服于技术的无穷魔力。然而,智能的教育技术在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的同时,也潜藏着对学习者主体性的僭越、超越性的消解、社会性的阻隔、生成性的限制等问题,使教育偏离价值轨道。省思大数据技术的可为与不可为,更好地呈现“自适应学习”新样态,需要在人机对话的基础之上建立人机秩序与人机协同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坚守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本质,追求对人完整性与内在性的充分展现与获致,从而实现技术赋能教育,让学习者真正享受到大数据技术所带来的“红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学习 大数据技术 伦理隐忧 教育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怪兽”的消逝:儿童加速成长的代价与出路
4
作者 王乐 林玲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7,共13页
“怪兽”是儿童观察、理解和建构世界的心理语言和文化符号。它不仅诠释了儿童的身份,也为其成长提供生动体验。“怪兽”的寿命是短暂的,儿童终将走出“怪兽世界”。它的退场表征了儿童成长的三种节奏:作为信号的自然退场;作为禁忌的延... “怪兽”是儿童观察、理解和建构世界的心理语言和文化符号。它不仅诠释了儿童的身份,也为其成长提供生动体验。“怪兽”的寿命是短暂的,儿童终将走出“怪兽世界”。它的退场表征了儿童成长的三种节奏:作为信号的自然退场;作为禁忌的延迟退场和作为惊喜的提前退场。在禁忌的约束和惊喜的推动下,“怪兽”正加速退出童年生活。当儿童被提前逐出“梦幻岛”,他们在自我认同、心理准备、创造力训练、人格形塑等方面的成长进程都将被打断。因此,成人要尊重儿童对“怪兽”的着迷,也应坦然看待“怪兽”的退场,在自然成长中呵护儿童的“怪兽王国”,包括设计“怪兽王国”的完整叙事、构建成人与儿童的“共鸣关系”,以及尊重儿童成长的“慢”节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怪兽 加速成长 自然成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系职教 行在跨界——专访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朱德全
5
作者 曹渡帆 朱德全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4,共12页
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中国职业教育实现了从“层次”到“类型”的历史性跨越。这期间离不开一批职业教育学者做出的学术贡献。朱德全教授躬耕于职业教育领域二十余年,致力于开展课程与教学领域和职业教育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围绕着... 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中国职业教育实现了从“层次”到“类型”的历史性跨越。这期间离不开一批职业教育学者做出的学术贡献。朱德全教授躬耕于职业教育领域二十余年,致力于开展课程与教学领域和职业教育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围绕着农村综合中学、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区域职业教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理论与行动研究,形成了“职业教育融通与课程教学统整”的独特研究域。他将课程与教学论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职业教育研究的动力源泉,将“职普融通”与“区域融通”作为职业教育研究的逻辑理路,矢志不移地践行“问题导向、实证取向与社会服务”的学术精神,取得了卓著成就。在长期的学术探索与田野考察中,朱德全教授将课程教学统整于职业教育研究中,鲜明地提出中国职业教育要坚持“跨界共生”的发展理念,要自觉围绕产业人才需要而“转”、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而“变”、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朱德全教授的理论成果与田野实践体现了他“顶天立地”的学术追求。他寄语职业教育领域的广大青年学者:要有一种大思路、大眼界、大胸襟,以超越学科局限的宏观视野,高屋建瓴地做职业教育研究;要有扎根精神,深入田野,面向事实本身和现实问题,做活生生的职业教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 农村综合中学 职普融通 区域融通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跨界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生学习中的“悟”:内涵、机理及其培育
6
作者 徐庆涛 李如密 杜启达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7,共11页
学生学习中的“悟”是学生获得知识本质及各相关知识间联系的学习过程,即学生对知识的本质获得深刻理解(深度)或在不同深刻理解的知识间建立新联系(广度)。从存在论维度看,学生学习中的“悟”具有个体差异性;从认识论角度看,学生学习中... 学生学习中的“悟”是学生获得知识本质及各相关知识间联系的学习过程,即学生对知识的本质获得深刻理解(深度)或在不同深刻理解的知识间建立新联系(广度)。从存在论维度看,学生学习中的“悟”具有个体差异性;从认识论角度看,学生学习中的“悟”常以意会表征方式予以呈现;从场域视角看,学生学习中的“悟”离不开情境架构的支持;从心理学维度看,学生学习中的“悟”与格式塔完形具有内在联系。可见,“情境与实践”是学生学习中“悟”的应然场域;“经验与知觉”是学生学习中“悟”的亲知途径;“结构与完形”是学生学习中“悟”的呈现模式;“时机与启发”是学生学习中“悟”的贯通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学习 “悟” 机理 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与物:现代儿童玩具的物性解读
7
作者 潘跃玲 熊和平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6,共10页
现代儿童玩具作为人工制物,具有典型的现代性。其色彩、构型、材质均有独立的运作机制:色彩是一种风格化的色调氛围;构型是面向普遍儿童的操作程序;材质则以在现代制物中广泛应用的塑胶为主。物性的虚化意味着玩具已经转变为一个全能的... 现代儿童玩具作为人工制物,具有典型的现代性。其色彩、构型、材质均有独立的运作机制:色彩是一种风格化的色调氛围;构型是面向普遍儿童的操作程序;材质则以在现代制物中广泛应用的塑胶为主。物性的虚化意味着玩具已经转变为一个全能的符号,其社会活动的核心在于对现代教育愿景与理想童年景观的拟像。而在这场拟像实践中,真实的物与身体均是缺席的,玩具的教育实践亦是虚假的。以玩具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想要回归儿童生活,重建玩具与儿童的亲密关系,首先需要恢复玩具的“切身性”。玩具需要被儿童完整地感知,才能与之建立起切身性关联并持续发挥其教育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儿童玩具 身体 物性 童年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特征、困境与机制
8
作者 蒲蕊 崔晓楠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9,共11页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内嵌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命题中,具有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职责清晰的育人主体、联动紧密的育人行动、共建共享的教育资源等特征。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在构建过程中遭遇了理念困境、合作困境...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内嵌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命题中,具有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职责清晰的育人主体、联动紧密的育人行动、共建共享的教育资源等特征。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在构建过程中遭遇了理念困境、合作困境、行动困境和资源困境。要突破上述困境,应以价值认同与对话沟通为方式夯实信任机制、以制度规范和制度考核为手段完善责任机制、以培训指导和资源整合为依托强化能力机制、以数字化赋能为引擎建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从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助推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现代化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协同育人新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谈CIPP模型“作为改进系统的策略”
9
作者 林传舜 刘子绮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5-207,共13页
斯塔弗尔比姆的《评估模型》被误读或忽视,以致目前许多研究矮化或误用了CIPP模型。为此,需要重新审视CIPP模型,确定它是如何追求“改进”、针对“系统”和作为“策略”的。CIPP模型注重全面性和客观性,在理论上扩充了泰勒目标模式的内... 斯塔弗尔比姆的《评估模型》被误读或忽视,以致目前许多研究矮化或误用了CIPP模型。为此,需要重新审视CIPP模型,确定它是如何追求“改进”、针对“系统”和作为“策略”的。CIPP模型注重全面性和客观性,在理论上扩充了泰勒目标模式的内容,在实践中强调分阶段地对项目开展评估,切实服务项目“改进”。CIPP模型诞生于大型项目,主要针对大型“系统”。评估者应按照在形式上拆解、在内容上细化、在方法上综合,以及在利益上兼顾的“策略”来应用此模型。近年来,美国评价学界出现了若干新趋势,这应与斯塔弗尔比姆的本意区分开来;我国评价的现实需求日益复杂,经典模型的意义日益凸显,因此,有必要对经典评估模型进行更多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PP模型 斯塔弗尔比姆 泰勒 评估模型 项目评估 评估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长和教研组长何以共同提升校本教研质量——基于H省9238名教师的调查
10
作者 张佳 刘智慧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102,共16页
从普通教师和教研组长双重视角出发,运用描述统计、回归分析和夏普里值分解法对H省9238名教师进行实证分析,考察校长领导力、教研组长领导力及其具体领导实践对校本教研质量的影响。发现H省校本教研质量总体处于中上水平,不同类别学校... 从普通教师和教研组长双重视角出发,运用描述统计、回归分析和夏普里值分解法对H省9238名教师进行实证分析,考察校长领导力、教研组长领导力及其具体领导实践对校本教研质量的影响。发现H省校本教研质量总体处于中上水平,不同类别学校的校本教研质量存在显著差异;校长和教研组长领导力均显著正向影响校本教研质量,且教研组长领导力的影响程度和解释力度显著大于校长领导力;校长在学校层面聚焦“教学管理”“重构组织”“树立愿景”方面强化领导力,教研组长在教研组层面聚焦“推动教师发展”“确定发展方向”“管理考核教师”方面强化领导力,能使二者发挥合力,有效提升教研质量。建议加强教研组长专业领导,强化校长的资源和专业支持,合理划分职责边界以发挥两类领导实践的组合效应,形成协同教研网络以提升薄弱校校本教研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质量 校长领导力 教研组长领导力 夏普里值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社会中被压缩的童年——兼论“双减”问题的时间性根源
11
作者 王志斌 于伟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63,共16页
“双减”问题揭示了儿童的“时间贫穷”困境,童年时间被内嵌到由资本和技术双重宰制的加速社会时间结构中。不断加速的时间暴力使儿童失去了自身与世界整体的共鸣,造成了童年压缩。儿童教育时间和社会生活时间被加速,体现为教育时间的... “双减”问题揭示了儿童的“时间贫穷”困境,童年时间被内嵌到由资本和技术双重宰制的加速社会时间结构中。不断加速的时间暴力使儿童失去了自身与世界整体的共鸣,造成了童年压缩。儿童教育时间和社会生活时间被加速,体现为教育时间的制度化、标准化、倒计时化和社会生活时间的景观化、碎片化、离身化。童年压缩意味着时间加速中启蒙赋予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儿童的自由、创造力的缺失,以及幼态持续作为人类性的生物保护机制的失效。童年时间不再构成人的解放性的力量,不再作为人发展的空间。重构童年的本体价值需要构建以“共鸣”为指向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使学校成为引导儿童与世界关系共鸣的空间;深化“双减”政策落实,建立制度化的教育时间减速机制;发掘儿童作为社会行动者的建构力量,引导儿童通过科学、艺术、哲学的思维、言说和行动开启一场童年生活的革命,重建与世界的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 加速社会 童年 共鸣教育学 童年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堂志:扎根课堂做教学研究——专访杭州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院王鉴
12
作者 安富海 王鉴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2,共20页
20世纪末,王鉴教授针对我国理论教学论沉溺于书斋文献的研究范式及实践困惑提出了实践教学论概念,并带领团队走进中小学课堂,在深入研究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实践教学论的理论体系。21世纪初,王鉴教授在深度参与新课程改... 20世纪末,王鉴教授针对我国理论教学论沉溺于书斋文献的研究范式及实践困惑提出了实践教学论概念,并带领团队走进中小学课堂,在深入研究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实践教学论的理论体系。21世纪初,王鉴教授在深度参与新课程改革实践的基础上,针对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两张皮”问题,指出课堂是课程与教学研究的自然实验室,是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教学活动、师生关系、教学环境等多种教育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运行的场域。他借鉴人类学研究方法,提出了深入课堂,直面研究对象,探索课程与教学发展规律的“课堂志”研究方法,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他立足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课堂研究之路,为中国教学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教学论 实践教学论 课堂研究 课堂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童话中野狼形象变迁的童年隐喻
13
作者 杜传坤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6,共13页
在以儿童为主要目标读者的童话中,往往隐含着成人真实的童年想象。童话中的野狼因其野性而常与文明秩序构成冲突,人们对待野性的态度与对待前社会化的儿童之态度具有某种同构性,因此野狼形象也往往象征着儿童与成人、童年与成年之关系... 在以儿童为主要目标读者的童话中,往往隐含着成人真实的童年想象。童话中的野狼因其野性而常与文明秩序构成冲突,人们对待野性的态度与对待前社会化的儿童之态度具有某种同构性,因此野狼形象也往往象征着儿童与成人、童年与成年之关系。从单一的恶狼到多元化的狼,从可怕的狼到被驯化的狼,从成人化的狼到儿童化的狼,童话中野狼形象的变迁隐喻着现代童年话语颠覆与重构之间、野性与规训之间、欣赏无知与超越无知之间的张力或矛盾。这一变迁也在深层意义上折射出现代童年观的困境与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话 野狼形象 童年观 现代性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样的工作时间及结构更有助于新手教师入职适应——基于工作负担视角的实证分析
14
作者 张罗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6,共14页
入职适应是新手教师职业发展与教学质量保障的关键因素。在“减负”背景下,基于2590份新手教师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潜在剖面分析(LPA)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究工作时间及其结构对新手教师入职适应的影响。结果发现,新手教师入职适应整体水... 入职适应是新手教师职业发展与教学质量保障的关键因素。在“减负”背景下,基于2590份新手教师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潜在剖面分析(LPA)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究工作时间及其结构对新手教师入职适应的影响。结果发现,新手教师入职适应整体水平不高,工作负担较重,日平均工作时间(9.335小时)远超过国家法定时间。识别出“教学投入型”“班主任主导型”“行政参与型”三大工作时间结构类型,并发现不同类型下日平均工作时间与入职适应均有较大差异。影响关系方面,工作时间能显著负向影响新手教师入职适应,“教学投入型”对此负向影响具有显著削弱作用,而“行政参与型”具有强化效应。基于此,得出启示:减少新手教师工作时间,切实减轻其工作负担;优化工作时间结构,增加教学投入时间,降低非教学事务参与;合理调整班主任工作安排,提高制度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工作时间 入职适应 新手教师 工作负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学科主题教学中的教师跨界学习
15
作者 郑鑫 蒋晨曦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46,共16页
中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依靠教师的跨学科主题教学而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倒逼”教师主动进行跨界。基于边界与跨界学习的理论,对一所普通小学的实证研究发现,教师进行跨学科主题教学时面临着知识与能力、人际互动与组织制度等多样... 中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依靠教师的跨学科主题教学而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倒逼”教师主动进行跨界。基于边界与跨界学习的理论,对一所普通小学的实证研究发现,教师进行跨学科主题教学时面临着知识与能力、人际互动与组织制度等多样边界。将这些边界转化为积极的教师学习资源,需要发挥关键课例资源、跨学科协作制度、评价与反馈机制等边界物的作用,校长和教师领导者都扮演着促进教师学习的跨界者角色。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主体,需要得到多方支持,使之持续参与到跨学科主题教学中,从而让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持续推动综合学习改革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主题教学 教师学习 跨界学习 个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市中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生成与维持机制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邓林园 唐逸文 +1 位作者 王婧怡 李蓓蕾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9-173,共15页
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策略分析了20位城市中小学生家长的访谈资料,构建了我国城市中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生成与维持的机制模型。研究表明教育焦虑的产生是一个动态过程,影响我国城市中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的因素包括认知因素(期望评估与... 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策略分析了20位城市中小学生家长的访谈资料,构建了我国城市中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生成与维持的机制模型。研究表明教育焦虑的产生是一个动态过程,影响我国城市中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的因素包括认知因素(期望评估与教育效能感)、环境因素(教育体制、社会环境、同辈影响、学校环境、家庭氛围)、历时因素(个人经历与社会变迁)与行为反馈因素(积极反馈与消极反馈)。其中认知、环境与行为反馈因素对家长教育焦虑有直接影响,环境、历时与行为反馈因素会通过影响家长个体的认知因素影响其焦虑程度,而认知因素又调节了环境和行为反馈因素对教育焦虑的影响。因此,建议从改变家长认知、创设良好教育氛围和制度环境等方面缓解家长过高的教育焦虑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中小学生 家长教育焦虑 生成与维持机制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来教师情绪劳动研究:核心议题与研究启示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虹 邢朝国 +1 位作者 孙通 胡绮梦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7-91,共15页
教师情绪劳动是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交叉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通过对315篇教师情绪劳动文献进行梳理,发现近20年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情绪劳动规则、教师情绪劳动策略、教师情绪劳动影响因素以及教师情绪劳动后果。其中,教师情... 教师情绪劳动是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交叉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通过对315篇教师情绪劳动文献进行梳理,发现近20年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情绪劳动规则、教师情绪劳动策略、教师情绪劳动影响因素以及教师情绪劳动后果。其中,教师情绪劳动的基本规则是热爱学生,展现积极情绪,隐藏负面情绪;教师情绪劳动最常使用的策略首先是真实表达,其次是深层扮演,最后是表层扮演;教师情绪劳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和工作情境因素;教师情绪劳动会影响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教学效果、自我效能感、职业倦怠、组织承诺、忠诚感和离职意向。教师情绪劳动研究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组织层面,要认识教师情绪劳动的两面性,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在教师个体层面,要充分理解教师情绪劳动的特殊性,促进自身身心健康。未来的教师情绪劳动研究需要在研究设计、理论模型、研究主题和实践指导意义等方面做进一步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情绪劳动 教师情绪劳动规则 教师情绪劳动策略 教育教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育国家忠诚与构建人类情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双重使命 被引量:4
18
作者 叶飞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3,共12页
在民族国家发展与世界历史进程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回应国家发展和应对全球挑战的双重使命,彰显了本土化与全球化、国家视野与人类情怀的融合与张力。经由国家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国家利益关切的教育,最终走向国... 在民族国家发展与世界历史进程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回应国家发展和应对全球挑战的双重使命,彰显了本土化与全球化、国家视野与人类情怀的融合与张力。经由国家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国家利益关切的教育,最终走向国家忠诚、民族情感的教育,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要求;同时,促进世界视野和人类共同价值的培育,推动全球危机应对、人类共同繁荣视域下的人类情怀的发展,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主题。基于此,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坚持培育国家忠诚与构建人类情怀的目标导向,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共同价值为核心的价值内容创新,推进情智交融的爱国主义教学,探索知行合一的爱国主义实践,从而更好地培养兼具国家忠诚与人类情怀的时代新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教育 国家忠诚 人类情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何以为“教育实践者”:实践哲学视域中教师专业角色的审思与拓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赟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8,共11页
教师的“教育实践者”身份是长期被学界忽视的一个命题。它既是破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困境的前提,也是教师专业角色定位的基础。基于实践哲学的历史进路,从实践的内涵出发去探求教师专业角色,则不难发现,现实中存在着作为“教育制... 教师的“教育实践者”身份是长期被学界忽视的一个命题。它既是破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困境的前提,也是教师专业角色定位的基础。基于实践哲学的历史进路,从实践的内涵出发去探求教师专业角色,则不难发现,现实中存在着作为“教育制作者”的教师和作为“教育实践者”的教师。“教育制作者”注重教育目的的外在功利性,注重教育过程的生产性,注重技能之知。教师要真正做一个“教育实践者”,则要回归教育的内在目的,面向教育过程的行动性,主动探究实践之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哲学 教师教育 教育实践者 教育制作者 教师专业角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份、锚点、归属:流动青少年社会性生存的自我建构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佳 刁燕洁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32,共13页
随着教育政策改革走向深入,流动青少年社会性生存的制度环境不断向好。已有的主体性视角研究表明流动青少年可以能动地建构流动生活,但对于他们社会性生存中的资源与限制、采取的主体性策略等都有待深入研究。通过对城市公立高中就读的... 随着教育政策改革走向深入,流动青少年社会性生存的制度环境不断向好。已有的主体性视角研究表明流动青少年可以能动地建构流动生活,但对于他们社会性生存中的资源与限制、采取的主体性策略等都有待深入研究。通过对城市公立高中就读的流动青少年进行深度访谈,以扎根理论构建社会性生存的理论分析框架,发现,流动青少年尝试在正式标准、社会交往、象征符号以及情感依恋的多重维度上发展社会性“锚点”。他们虽然在多维“锚点”组合中体验到差异化的归属感,但是都以将身份锚定于安全的位置为生存目标,通过自我适应、反思性的自我表达和目标取向的关系塑造等策略,逐渐实现了社会性生存的自我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青少年 社会性生存 身份理论 社会锚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