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12,12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风灾害不确定性场景下双层循环风光功率预测
1
作者 侯慧 万屹 +5 位作者 王振国 姜凯华 王少华 李特 李正天 林湘宁 电力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6-154,共9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新能源大规模快速发展背景下,气象已成为影响电网安全和电力保供的关键因素之一。提出一种台风灾害不确定性场景下双层循环风光功率预测模型。首先,上层利用Wasserstein生成对抗网络(Wasserstein generative advers...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新能源大规模快速发展背景下,气象已成为影响电网安全和电力保供的关键因素之一。提出一种台风灾害不确定性场景下双层循环风光功率预测模型。首先,上层利用Wasserstein生成对抗网络(Wasserstei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WGAN)模型建立不确定性场景处理模型,通过WGAN与改进的K-means算法结合,得到各不确定性变量典型场景,实现对可再生能源不确定性的合理刻画。然后,下层建立基于多模型融合Stacking集成学习模型及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 term memory, LSTM)模型的台风灾害风光功率预测模型,并以预测准确率为迭代参数,通过上下层模型之间的循环迭代,得出准确率最高的风光功率预测值。最后,以2022年登陆浙江舟山港的台风“梅花”为例,验证了所提模型的先进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灾害 风光功率预测 不确定性 双层模型 循环迭代
原文传递
极端天气下配电网韧性评估及提升研究综述
2
作者 王要强 李午祥 +2 位作者 韩婧 吕忠涛 梁军 电力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共15页
台风、暴雨和地震等极端事件愈加频繁发生,严重停电事故暴露了配电网应对灾害能力的不足。为减少极端灾害造成的配电网故障问题,配电网韧性评估与提升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简要介绍了韧性定义,将韧性与可靠性、安全... 台风、暴雨和地震等极端事件愈加频繁发生,严重停电事故暴露了配电网应对灾害能力的不足。为减少极端灾害造成的配电网故障问题,配电网韧性评估与提升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简要介绍了韧性定义,将韧性与可靠性、安全性、鲁棒性进行归纳区分。然后,依据评估方法的不同侧重点对韧性指标进行分类,梳理了韧性评估指标体系。针对提高配电网韧性这一问题,基于极端天气量化分析和配电网故障建模,分别对配电网灾前、灾中、灾后三阶段韧性提升策略进行论述。最后,从故障表征、韧性评估及韧性提升3个方面出发,探讨了未来配电网韧性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 配电网韧性 故障建模 韧性指标 韧性提升
原文传递
计及新能源出力不确定性的短路特征分析模型与继电保护实时风险评估
3
作者 梁远升 徐征 +3 位作者 李海锋 王钢 陈浩泳 李佳 电力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24,共12页
在柔性直流互联与新能源大规模接入背景下,当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低压穿越控制引起故障特征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继电保护装置不正确动作的风险。为建立准确的继电保护实时风险评估模型,结合低压穿越控制特性构建计及不确定性的短路分析计... 在柔性直流互联与新能源大规模接入背景下,当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低压穿越控制引起故障特征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继电保护装置不正确动作的风险。为建立准确的继电保护实时风险评估模型,结合低压穿越控制特性构建计及不确定性的短路分析计算模型;考虑新能源出力短时随机波动与测量误差,基于随机响应面法构建继电保护装置动作不确定性分析模型,进而评估保护装置不正确动作概率,并提出继电保护装置不正确动作风险评估与预警方法。最后,构建了PSCAD仿真模型以验证计及低压穿越控制的短路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并基于蒙特卡洛抽样验证了基于随机响应面法的保护装置动作充裕度概率与其具有等价效果。通过多个算例场景证明了所提继电保护风险预警方法能够计算保护装置不正确动作的实时风险,为完善保护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穿越(LVRT)控制 故障特征分析 随机响应面法(SRSM) 继电保护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含可逆固体氧化物电池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运行优化
4
作者 李欣 王昌胜 +3 位作者 李新宇 赵伟杰 李阳 郭攀锋 电力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71,共14页
面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对电力系统运行所构成的挑战及电力系统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提出将可逆固体氧化物电池(reversible solid oxide cell,RSOC)和碳捕集系统(carbon capture system,CCS)应用于以混合热电联产(combined heat and power,... 面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对电力系统运行所构成的挑战及电力系统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提出将可逆固体氧化物电池(reversible solid oxide cell,RSOC)和碳捕集系统(carbon capture system,CCS)应用于以混合热电联产(combined heat and power,CHP)系统为主导的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中,旨在实现IES经济、低碳、灵活的全面优化。首先,构建了RSOC和CCS的运行机制和数学模型,利用RSOC将过剩的可再生能源转移至不足时段再利用,同时缓解了风光出力低谷时CCS的能耗压力。其次,构建RSOC和CCS的IES低碳经济模型,以提升模型的碳减排效益,最小化经济运行成本。最后,以西北某市改进的IEEE-40节点电力系统为例,对7种不同配置场景进行算例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可再生能源消纳及碳减排性能方面具备优越性,并显著提升了IES的经济性和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系统(IES) 可逆固体氧化物电池(RSOC) 碳捕集 热电联产(CHP) 可再生能源转移 低碳经济
原文传递
考虑新能源电力系统频率响应时空分布特性的实时分区方法
5
作者 徐艳春 任建新 +2 位作者 宋文宇 席磊 MI Lu 电力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145,共18页
新能源渗透电网使得系统频率响应时空分布特性愈发凸显,现有固定分区方法难以确保任何时段内频率响应的相似性,实时分区方法提供了解决思路,但又存在可能的错误分区和耗时问题。首先,提出一种频率曲线趋势和数值距离,并与动态时间弯曲... 新能源渗透电网使得系统频率响应时空分布特性愈发凸显,现有固定分区方法难以确保任何时段内频率响应的相似性,实时分区方法提供了解决思路,但又存在可能的错误分区和耗时问题。首先,提出一种频率曲线趋势和数值距离,并与动态时间弯曲距离、欧式距离和符号聚合近似距离作对比。然后,使用层次聚类和k-means聚类算法实现系统实时分区,分区数目由silhouette-coefficient(S-C)指数、Calinski-Harabas(C-H)指数和Davies-Bouldin(D-B)指数三个指标评估得到。上述四种距离、两种聚类方法和三种指数互相组合得到24种实时分区模型,对比后选定计算频率曲线之间趋势和数值近似距离,采用层次聚类算法进行聚类,基于峰值S-C指数确定分区数目这一实时分区模型。最后,在IEEE 39系统、IEEE 118系统和实际系统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实时分区模型可在不同时段针对不同扰动类型和位置实时变更分区,确保了区域内频率响应的相似性,有效提高了系统分区的准确性和快速性,且在区域惯量评估方面表现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响应 时空分布 频率曲线趋势和数值近似方法 聚类算法 实时分区
原文传递
考虑电碳耦合和灵活性供需平衡的源网荷储协同规划方法
6
作者 肖白 张清佰 +3 位作者 秦伟东 屈高强 孔译辉 张晓华 电力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6-127,共12页
在电力市场和碳交易市场的背景下,为满足高比例新能源并网所带来的电力系统灵活性需求,且节省投资建设成本,提出一种考虑电碳耦合和灵活性供需平衡的源网荷储协同规划方法。首先,通过电价和碳交易价格建立电碳耦合关系;其次,对柔性负荷... 在电力市场和碳交易市场的背景下,为满足高比例新能源并网所带来的电力系统灵活性需求,且节省投资建设成本,提出一种考虑电碳耦合和灵活性供需平衡的源网荷储协同规划方法。首先,通过电价和碳交易价格建立电碳耦合关系;其次,对柔性负荷可调节潜能进行分析,根据电碳耦合下的自适应分时电价建立价格型需求响应模型;再次,分析电力系统中灵活性资源所具备的灵活性供给能力,建立灵活性供需平衡模型;然后,建立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源网荷储协同规划双层模型,上层模型以电力系统建设投资的等年值综合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下层模型以电力系统年运行成本与年碳交易成本之和最小为优化目标;最后,采用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求解。算例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能够为源网荷储协同规划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规划 灵活性供需平衡 源网荷储协同规划 电碳耦合 碳交易
原文传递
冰灾下考虑灵活应急资源协同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运行
7
作者 孙亮 罗瑞 +2 位作者 鲁延鹏 孙萌萌 张恩源 电力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7,共14页
极端冰灾导致系统停电、停产事故频发,发挥灵活应急资源(flexible emergency resources,FER)互补优势,协调多种FER参与调度有助于系统恢复,提出了冰灾下考虑灵活应急资源协同的综合能源系统运行框架。在灾前-预防阶段,构建鲁棒优化模型... 极端冰灾导致系统停电、停产事故频发,发挥灵活应急资源(flexible emergency resources,FER)互补优势,协调多种FER参与调度有助于系统恢复,提出了冰灾下考虑灵活应急资源协同的综合能源系统运行框架。在灾前-预防阶段,构建鲁棒优化模型,求解FER预调度方案;在灾后-抵御和恢复阶段,建立考虑FER的综合能源系统双层优化模型,上层线路抢修情况与下层节点负荷削减情况实时传递,实现快速抢修的同时,通过移动储能队伍优化系统调度,减小系统综合负荷削减率以提高弹性。算例分析表明,所提框架能够有效使综合负荷削减率减小32.16%,提高了系统抵御灾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灾 综合负荷削减率 灵活应急资源(FER) 综合能源系统 协同优化
原文传递
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煤电机组容量补偿电价核算
8
作者 王永利 郭文慧 +2 位作者 李雨洋 郭璐 张宇泽 电力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0-192,共13页
我国正处于电力市场化改革初期,随着燃煤发电利用小时逐步下降,煤电机组难以仅凭电能量价格收回全部固定成本,易引发电价剧烈波动,进而冲击社会经济。为了弥补煤电作为支撑电源在发电量、利用小时数以及运行状态的损耗问题,文章结合国... 我国正处于电力市场化改革初期,随着燃煤发电利用小时逐步下降,煤电机组难以仅凭电能量价格收回全部固定成本,易引发电价剧烈波动,进而冲击社会经济。为了弥补煤电作为支撑电源在发电量、利用小时数以及运行状态的损耗问题,文章结合国家出台的容量电价政策,构建了以机组补偿容量核算模型为基础的煤电机组容量补偿电价模型,并针对工商业用户提出了容量补偿费用分摊计算方法。首先,基于煤电机组可用容量、煤电厂用电及检修情况构建补偿容量核算模型;其次,利用K-means聚类算法确定煤电机组发电概率范围,构建考虑固定成本、容量补贴因子及盈亏平衡点利用小时的容量补偿电价模型,并形成以此为基础的工商业用户容量费用分摊计算方法。最后,利用算例仿真对G省A、B、C三个电厂的容量电价等因素进行评估,进一步验证了煤电容量补偿电价测算对煤电机组及用户具有深远影响。传统燃煤机组应当把握政策机遇,推动煤电机组向系统调节性和基础保障性电源转型,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保驾护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电容量补偿 煤电容量电价 容量补贴因子 K-MEANS聚类 发电概率
原文传递
基于CEEMDAN-CSO-LSTM-MTL的综合能源系统多元负荷预测
9
作者 王永利 刘泽强 +4 位作者 董焕然 李德鑫 陈鑫 郭璐 王佳蕊 电力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5,共14页
随着综合能源系统的不断发展、负荷侧与源侧资源灵活互动,现有单一负荷预测方法难以把握多元负荷间的耦合特征,导致综合能源系统多元负荷预测精度不足。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完全自适应噪声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omplete ensemble empiric... 随着综合能源系统的不断发展、负荷侧与源侧资源灵活互动,现有单一负荷预测方法难以把握多元负荷间的耦合特征,导致综合能源系统多元负荷预测精度不足。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完全自适应噪声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omplet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with adaptive noise,CEEMDAN)-纵横交叉算法(crisscross optimization algorithm,CSO)-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网络-多任务学习(multi-task learning,MTL)的综合能源系统短期负荷预测模型。首先,对采集的原始负荷数据进行预处理,计算考虑系统能量损耗的实际负荷值;其次,采用最大信息系数(maximal information coefficient,MIC)分析多元负荷之间、多元负荷与天气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提取多元负荷的强相关性变量;再次,将多元负荷的强相关性变量代入CEEMDAN,将负荷数据分解为平稳的子序列;然后,将特征序列代入LSTM-MTL共享层,并利用CSO算法优化预测模型,实现多元负荷的协同预测;最后,以我国吉林省吉林市某化工园区的多元负荷数据集为例对所建模型的性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传统预测模型相比,所建模型能有效提升综合能源系统多元负荷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荷预测 综合能源系统 多元负荷 长短期记忆网络 多任务学习
原文传递
城市安全可靠供电需求下的韧性配电网实践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凯元 于希娟 +5 位作者 杨禹锡 高阳 王立永 刘庆时 陈平 刘崇茹 电力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8,共14页
随着电网形态和运行方式的日益变化,以及国家安全体系和安全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电网韧性建设成为提高电力安全水平的必要手段。首先,通过阐述电网韧性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综述了国内外韧性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经验教训,回顾了韧性增强的典型... 随着电网形态和运行方式的日益变化,以及国家安全体系和安全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电网韧性建设成为提高电力安全水平的必要手段。首先,通过阐述电网韧性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综述了国内外韧性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经验教训,回顾了韧性增强的典型措施和关键技术。然后,以典型受端城市配电网为例,从提升配电网的感知力、协同力、应变力、防御力和恢复力5个角度,概述某典型城市进行韧性配电网建设的典型措施;从网架、电源、负荷与应急手段4个方面评估电网韧性水平现状,从供应安全、系统安全和非常规性安全问题3个方面明确城市电网未来发展面临的制约和挑战。最后,讨论电网韧性建设的基本路径和关键技术,基于电网特性明确提升韧性水平的关键科技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网安全治理 电网韧性建设 受端城市电网 韧性城市
原文传递
极端天气下多灾害地区配电网防灾能力提升技术综述及展望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彬 廖锦霖 电力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21,共15页
我国是多自然灾害国家,极端天气下日益频发的多灾害给配电系统安全运行带来巨大威胁。新型配电系统建设背景下,配电网受灾对象范围拓展、致灾机理更加复杂、供电支撑多元化,多灾害地区配电网应具备对极端自然灾害的预防、感知、抵御、... 我国是多自然灾害国家,极端天气下日益频发的多灾害给配电系统安全运行带来巨大威胁。新型配电系统建设背景下,配电网受灾对象范围拓展、致灾机理更加复杂、供电支撑多元化,多灾害地区配电网应具备对极端自然灾害的预防、感知、抵御、恢复等能力。以配电网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多灾害地区概念及我国多灾害地区配电网地理分布情况,从多灾害地区配电网受灾机理与仿真技术、防灾规划设计技术、防灾运行与复电技术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梳理与讨论。在此基础上,从提升配电网长期本质防灾能力与满足短时应急供电需求的角度,总结多灾害地区配电网防灾能力提升技术的研究趋势,为建设新型配电系统、提升其防灾能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 多灾害地区 配电网 防灾能力
原文传递
计及EV协调充电及奖惩阶梯碳交易的多微网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
12
作者 高雅 徐艳春 +4 位作者 张涛 宋文宇 汪平 席磊 MI Lu 电力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88,共15页
“双碳”背景下,为进一步降低微网系统碳排放量,提出了一种计及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EV)协调充电及奖惩型阶梯碳交易机制的多微网综合能源系统低碳运行策略。首先提出了一种反映用户充电需求的动态紧迫性指标(dynamic urgency ind... “双碳”背景下,为进一步降低微网系统碳排放量,提出了一种计及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EV)协调充电及奖惩型阶梯碳交易机制的多微网综合能源系统低碳运行策略。首先提出了一种反映用户充电需求的动态紧迫性指标(dynamic urgency index,DUI),建立了以微网内总电负荷峰谷差最小为目标的EV协调充电模型;然后构建了两阶段电转气(power to gas,P2G)、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与热电联供(combined heat and power unit,CHP)单元协同运行模型;最后考虑多微网综合能源系统内存在电热交互,加入奖惩型阶梯碳交易机制(ladder-type carbon price mechanism with reword and punishment,LCPMRP)对系统碳排放量进行约束,进一步提高系统的低碳性与经济性。算例仿真表明,在考虑多微网间存在电能与热能交互情况下,LCPMRP可以改善系统的低碳经济运行效果;采用所提DUI对EV进行调度,在满足EV车主充电需求的同时降低了微网内总电负荷的峰谷差;引入两阶段P2G、DG与CHP协同运行模型,在减少微网内碳排放量的同时降低了CHP系统的热电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系统 多微网 电动汽车(EV) 奖惩型阶梯碳交易 混合整数线性优化
原文传递
基于能量共享的虚拟电厂多产消者混合博弈策略
13
作者 漆磊 高扬 艾芊 电力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景下,微电网、商业楼宇等不同规模主体形态的产消者日益增多。而产消者集群聚合互联形成的虚拟电厂(virtual power plant,VPP)能够协同优化灵活性资源,通过电能交互和功率互济实现集群整体的效益提升。为实现多产... 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景下,微电网、商业楼宇等不同规模主体形态的产消者日益增多。而产消者集群聚合互联形成的虚拟电厂(virtual power plant,VPP)能够协同优化灵活性资源,通过电能交互和功率互济实现集群整体的效益提升。为实现多产消者的协同运行,提出了虚拟电厂运营商和多产消者混合博弈策略。首先,构建了虚拟电厂运营商和多产消者的主从博弈模型。虚拟电厂运营商作为领导者动态调整电价,多产消者作为跟随者,考虑到内部新能源不确定性,基于分布鲁棒机会约束进行优化调度。然后,在主从博弈的调度策略和交易结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多产消者的合作博弈模型。提出了基于能量贡献度的合作收益分配策略,实现多产消者合作联盟收益公平合理的分配。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混合博弈策略的合理性与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电厂(VPP) 产消者 分布鲁棒机会约束 混合博弈 主从博弈 能量贡献度
原文传递
双碳目标下基于双时间尺度动力学模型的灵活性机组容量演化
14
作者 李客村 黄振宇 +3 位作者 游星星 邱高 刘友波 刘俊勇 电力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50,共14页
在“双碳”背景下,电力系统逐渐从传统发电向新能源发电转型,给电网的供电稳定性带来了挑战,灵活性机组的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同时电力市场改革不断深化,灵活性机组的自盈利发展趋势尚未探明。传统的发展模型一般缺乏准确的电价生成环... 在“双碳”背景下,电力系统逐渐从传统发电向新能源发电转型,给电网的供电稳定性带来了挑战,灵活性机组的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同时电力市场改革不断深化,灵活性机组的自盈利发展趋势尚未探明。传统的发展模型一般缺乏准确的电价生成环节,提出了将系统动力学与现货市场出清相结合的双时间尺度动力学模型,以实现在更贴近真实电价的情况下对具有灵活性的燃气机组和储能系统的自盈利增长趋势进行模拟。首先,分析了市场要素之间的量化和反馈关系,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来模拟各类发电机组的投资与发展。其次,建立了基于机组组合优化的现货出清模型,验证了系统运行约束条件,并计算了现货出清结果。通过将现货出清模型整合为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的一个主体,构建了双时间尺度动力学模型。最后,设计了不同的灵活性机组补贴方案,并依据仿真结果为电力系统规划者和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机组 储能系统 双时间尺度动力学模型 现货出清 自盈利增长
原文传递
算力综合能源系统中信息与能源技术的融合应用
15
作者 张甜 高建伟 +2 位作者 刘浩宇 刘江涛 檀勤良 电力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4,共9页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和可再生能源的普及,算力综合能源系统(computing power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CPIES)作为一种新型能源系统框架,通过高效整合计算资源与能源资源,实现了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及信息处理的智能化管理。...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和可再生能源的普及,算力综合能源系统(computing power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CPIES)作为一种新型能源系统框架,通过高效整合计算资源与能源资源,实现了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及信息处理的智能化管理。首先概述了CPIES的系统架构与关键组件、发展现状与趋势及算力与能源的互动机制。其次,深入分析信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及物联网等技术与CPIES的融合基础,推动能源系统的智能化和高效化。进而,详细介绍信息与能源技术在CPIES中的应用,展示了其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潜力。最后,列举了国际先进的CPIES项目,识别出当前项目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推动CPIES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也为能源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力综合能源系统(CPIES) 信息与能源技术 人工智能 大数据分析 物联网
原文传递
考虑CCGT-P2HH-CAES与需求响应的电-热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
16
作者 何良策 张逸飞 +1 位作者 卢志刚 蔡瑶 电力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9,共12页
为了促进电-热综合能源系统的风电消纳与碳减排,提出了考虑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combined-cycle gas turbine, CCGT)、电制氢热(power to hydrogen and heat, P2HH)、压缩空气储能(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 CAES)(CCGT-P2HH-CA... 为了促进电-热综合能源系统的风电消纳与碳减排,提出了考虑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combined-cycle gas turbine, CCGT)、电制氢热(power to hydrogen and heat, P2HH)、压缩空气储能(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 CAES)(CCGT-P2HH-CAES)与需求响应的电-热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模型与求解方法。首先,构建CCGT-P2HHCAES的协同运行框架,充分利用CAES的充、放电潜力和P2HH回收的热能。其次,建立电-热综合能源系统的两阶段低碳经济调度模型。第一阶段提出含CCGT-P2HH-CAES的电-热综合能源系统经济调度模型,采用碳排放流理论量化需求侧的碳排放责任;第二阶段应用双边Shapley值法计算需求侧的碳排放范围,以碳排放责任成本与需求响应收益之差最小为目标进行优化。最后,设计两阶段优化模型的求解方法,采用改进的6节点电力系统和6节点热力系统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和方法有助于实现电-热综合能源系统的经济运行、风电消纳和碳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热综合能源系统 需求响应 双边Shapley值 碳排放责任
原文传递
市场条件下新能源大基地储能规划双层经济性分析方法
17
作者 易海琼 赵朗 +6 位作者 李一铮 吴启亮 禹海峰 周专 王梓怡 刘思宇 舒隽 电力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103,共9页
在新能源大基地建设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考虑新能源大基地对受端电力现货市场运行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市场条件下新能源大基地储能规划双层经济性分析模型。该模型的下层是以安全约束机组组合和经济调度为核心的受端长周期电力现货市场仿真... 在新能源大基地建设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考虑新能源大基地对受端电力现货市场运行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市场条件下新能源大基地储能规划双层经济性分析模型。该模型的下层是以安全约束机组组合和经济调度为核心的受端长周期电力现货市场仿真模型,上层为以新能源大基地收入最大为目标的新能源大基地优化调度模型。考虑到该双层模型的复杂性,采用交替迭代的方法进行求解。在此基础上,用投资回收年限分析了配置不同类型储能对新能源大基地经济性的影响,并对储能的容量进行规划。用一个实际电网算例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其中压缩空气电池对新能源大基地收益提升效果最明显,2 h锂电池的投资回收成本最低,且1 000 MW左右为最佳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基地 安全约束经济调度 电力现货市场 储能规划经济性
原文传递
基于用电数据挖掘的企业环保异常识别
18
作者 陈锦涛 张逸 +1 位作者 张良羽 宁志毫 电力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7,共14页
目前污染源企业点多面广,各个企业的生产与治污流程不同,缺乏有效统一的监管指标和预警手段,导致监管困难、实时性差、工作量大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用电数据挖掘的企业环保异常识别方法。首先,采用K-means聚类识别设备运行状态、基于动... 目前污染源企业点多面广,各个企业的生产与治污流程不同,缺乏有效统一的监管指标和预警手段,导致监管困难、实时性差、工作量大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用电数据挖掘的企业环保异常识别方法。首先,采用K-means聚类识别设备运行状态、基于动态时间规整(dynamic time warping, DTW)距离构建企业生产线模型;其次,对历史数据统计进行连续型与间歇型生产线划分、利用傅里叶变换识别生产线的生产周期,建立适合企业的环保工况模型;再次,提出分别针对连续型与间歇型生产线的环保工况识别方法;最后,利用实际污染源企业监测数据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目前基于所提方法研发的电力智慧环保平台已在某省得到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成效,为环保部门掌握企业环保情况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与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电数据 企业环保 连续型 间歇型 K-MEANS聚类 动态时间规整(DTW) 傅里叶变换
原文传递
算电协同探索:HVDC侧储备一体电池灵活性挖掘
19
作者 陈敏 郭庆来 +3 位作者 井汤博 潘宇 翟思成 李子豪 电力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共12页
充分挖掘算力中心中蕴含的负荷灵活性是实现算力电力协同的关键。文章聚焦于算力中心内部通信高压直流电源(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HVDC)侧储备一体电池的闲置灵活性,提出了一种高溢价应用场景:一方面,提升列头柜的算力需求承载量... 充分挖掘算力中心中蕴含的负荷灵活性是实现算力电力协同的关键。文章聚焦于算力中心内部通信高压直流电源(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HVDC)侧储备一体电池的闲置灵活性,提出了一种高溢价应用场景:一方面,提升列头柜的算力需求承载量,从而获得高溢价应用;另一方面,同时考虑向电网提供负荷侧灵活性,以获得电力辅助服务市场补偿并降低电费。文章阐述了该应用场景的原理,并对不同情境下的价值评估进行了讨论,以为HVDC侧储备一体电池的闲置灵活性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最后,展望了未来算力电力协同发展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力电力协同 算力中心 负荷灵活性 储备一体电池 算力需求承载量 电费
原文传递
基于BIM技术的特高压工程数字化建设综述
20
作者 齐立忠 刘定 +5 位作者 张卓群 谢榕桢 荣经国 张苏 苑博 孙毅 电力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73,共13页
特高压工程作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是保障电网安全、促进能源消纳、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为了更好满足特高压工程“大规模集中建设、高强度创新攻关、高质量转型升级”的要求,全面开展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 特高压工程作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是保障电网安全、促进能源消纳、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为了更好满足特高压工程“大规模集中建设、高强度创新攻关、高质量转型升级”的要求,全面开展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的特高压工程数字化建设势在必行。首先,重点探讨了特高压工程BIM标准体系的构建,设计了标准体系框架,并对标准体系的扩展和完善进行了展望;然后,重点介绍了特高压工程BIM管控平台的建设现状,综述了相关子系统的功能和应用情况;最后,重点分析了在特高压工程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BIM技术的典型应用场景。基于BIM技术在特高压工程设计、施工和运维等阶段的应用现状,总结了其应用价值和实践成效,为特高压工程数字化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工程 新型电力系统 数字化转型 建筑信息模型(BIM) 智慧工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