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2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的全面展开,美的层累突创——略论蒋孔阳美学思想
1
作者 马大康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4年第1期12-20,240,共10页
蒋孔阳着眼于人与现实关系的多维性、复杂性、复合性来揭示人的丰富性,探讨审美现象的多样性,其美学思想海纳百川、融汇中西古今。一方面,蒋孔阳熟稔西方古典和现代美学思想;另一方面,他深入钻研和总结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和文学艺术实践,... 蒋孔阳着眼于人与现实关系的多维性、复杂性、复合性来揭示人的丰富性,探讨审美现象的多样性,其美学思想海纳百川、融汇中西古今。一方面,蒋孔阳熟稔西方古典和现代美学思想;另一方面,他深入钻研和总结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和文学艺术实践,从中获得理论新知,进而突破西方美学思想框架,为美学研究注入中华民族智慧和新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孔阳 美学思想 审美关系 主体性 去主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斯拉夫文论与跨文化阐释
2
作者 周启超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4年第1期153-167,247-248,共17页
阐释学在文学研究四大基本范式中,历史最为悠久,形态最为多样。以文学形式、文学结构、文学功能的深耕为其根本旨趣的现代斯拉夫文论,对文学阐释学有其独特贡献。高扬“复调——对话——狂欢化—外位性”的巴赫金,潜心于“文本——符号... 阐释学在文学研究四大基本范式中,历史最为悠久,形态最为多样。以文学形式、文学结构、文学功能的深耕为其根本旨趣的现代斯拉夫文论,对文学阐释学有其独特贡献。高扬“复调——对话——狂欢化—外位性”的巴赫金,潜心于“文本——符号—结构——功能”研究的洛特曼,都对跨文化阐释机制作出具有学理性的开拓。巴赫金在文化哲学界面上展开其阐释学命题建构,提出“阐释即对话”,积极阐释生成于多声部对话,“外位性”视界促成创造性阐释。这是在阐释路径上推进方法论建设;洛特曼则是在符号学界面论证“阐释即翻译”,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动乃不同文本符号代码的转换互译,跨文化互译会生成新涵义。这是在阐释特质上推进认识论探索。从学术史与思想史来看,巴赫金与洛特曼的这些命题实则是对阐释学重镇德国阐释学思想理念的创造性对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学 现代斯拉夫文论 巴赫金 洛特曼 跨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蒋孔阳先生与文艺美学
3
作者 刘俐俐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4年第1期49-68,242-243,共22页
文艺美学在中国发生是历史必然。告别哲学属性的“美的本质”提问方向,转向艺术本体和审美感受及其关系的问题方向,是40余年文艺学美学领域的潮流。尊重审美感受和艺术本体的学者,都有可能以不同方式为文艺美学建设做出贡献。重读蒋孔... 文艺美学在中国发生是历史必然。告别哲学属性的“美的本质”提问方向,转向艺术本体和审美感受及其关系的问题方向,是40余年文艺学美学领域的潮流。尊重审美感受和艺术本体的学者,都有可能以不同方式为文艺美学建设做出贡献。重读蒋孔阳先生的《美学新论》并选取“多层累的突创”为切入口,细致分析后发现具有文艺美学特质,落脚在文学批评理论,可引发文体、审美主体、文本内容、审美功能等多维批评角度。论文继而从文学批评理论的诸种困惑入手,向“多层累的突创”寻取思考的线索,获得了解决困惑的珍贵美学资源。由此初步假设,蒋孔阳先生《美学新论》具有文艺美学特质。确实,蒋先生的性格、审美鉴赏力以及执着的学术追求,让他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深化理论思考,以他美学融合艺术经验之路与文艺美学暗合和默契。首先,在提问方向上暗合和默契。美学性质的美论、美感论、美的规律等大问题,被他分解为小问题群,小问题群紧密贴着艺术本体和审美体验,由此他以“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互结合地阐述,结论均与文艺美学相通相似。其次,他在致思方式上也出现了暗合和默契:问题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中西艺术经验及其利弊有条不紊地编织成论证链等。由此,他收获了诸如“美在创造中”“人是‘世界的美’”等一系列中国学者的学术观点,形成了属于中国文艺美学的学术思想和话语。从文学批评理论→文艺美学→美学的逆向逻辑关系来看,从文艺美学属性的《美学新论》中,汲取文学本体和审美体验及其全部美学思想资源,会更为便利和接地气。这是蒋孔阳先生对当代文艺学美学的独特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孔阳 文艺学 美学“多层累的突创” 文学批评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方法的蒋孔阳美学思想
4
作者 王一川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4年第1期5-11,239,共8页
在中国现代美学谱系中,蒋孔阳是继王国维等第一代美学家、朱光潜和宗白华等第二代美学家之后第三代美学家的杰出代表。他上承第一代和第二代美学家,悉心探寻西方美学范式、苏联美学范式及中国美学传统三者之间的汇通道路。他的美学研究... 在中国现代美学谱系中,蒋孔阳是继王国维等第一代美学家、朱光潜和宗白华等第二代美学家之后第三代美学家的杰出代表。他上承第一代和第二代美学家,悉心探寻西方美学范式、苏联美学范式及中国美学传统三者之间的汇通道路。他的美学研究道路经历了三个时段:一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融合西方美学与苏联美学而形成文艺特征论;二是20世纪80年代致力西方美学史与中国美学史的相互汇通;三是20世纪90年代前期体现走出西方美学话语而构建中国现代美学体系的努力。蒋孔阳是中国现代美学第三代中成就卓著和富于独特学术个性的杰出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具有更加重要的方法论价值:一种由两纵两横交织而组成的美学研究方法构造。这种美学研究方法以西方美学史学和中国美学史学构成两纵、以文艺特征学和美学体系学构成两横,共同组成一种在中西美学史学融通中结合文艺特征研究而构造美学体系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孔阳 中国现代美学 第三代美学家 作为方法的蒋孔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场景与空间建构——地理与麦克白的命运
5
作者 白阳明 王莎莎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4年第1期181-193,249,共14页
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设置许多地理场景,构建出神秘空间和权力空间,命运随着地理场景的不同而变迁,悲剧随着空间的转换而发展,剧中的地理差异反映出麦克白悲惨命运的必然性,呈现地理即命运的观点。研究《麦克白》中的地理场景与空间建... 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设置许多地理场景,构建出神秘空间和权力空间,命运随着地理场景的不同而变迁,悲剧随着空间的转换而发展,剧中的地理差异反映出麦克白悲惨命运的必然性,呈现地理即命运的观点。研究《麦克白》中的地理场景与空间建构,既提供了一种解读作品的新方法和新视角,又可以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如何通过地理空间表达时空体验,展现人物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白》 地理场景 空间建构 命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雅睿智,谆谆善诱——忆蒋孔阳先生
6
作者 曾繁仁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4年第1期1-4,238,共5页
虽然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没有成为蒋孔阳先生的学生,但蒋先生谦逊、友好和热情的待人态度已深深地印在我心中。蒋先生在《美学新论》这本书中提出“综合比较”方法论、“审美关系论”“审美创造论”与“多层累突创论美学”等一系列重要理... 虽然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没有成为蒋孔阳先生的学生,但蒋先生谦逊、友好和热情的待人态度已深深地印在我心中。蒋先生在《美学新论》这本书中提出“综合比较”方法论、“审美关系论”“审美创造论”与“多层累突创论美学”等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是新时期美学研究的新突破与新成果,这也成为蒋孔阳先生对我国美学的新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孔阳 美学 《美学新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钟嵘、刘勰对于晋宋诗学状物追求的真实态度
7
作者 杨柳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4年第1期217-223,252,共8页
面对晋宋诗学呈现出的重视文辞、追求写物的倾向,钟嵘和刘勰均提出了一定的批评意见。长期以来,学界多认为此乃钟、刘对晋宋诗学的形式主义的批判。而实际上,二人并未否定晋宋诗学的状物、尚辞倾向,亦不曾主张以应物斯感的比兴传统来纠... 面对晋宋诗学呈现出的重视文辞、追求写物的倾向,钟嵘和刘勰均提出了一定的批评意见。长期以来,学界多认为此乃钟、刘对晋宋诗学的形式主义的批判。而实际上,二人并未否定晋宋诗学的状物、尚辞倾向,亦不曾主张以应物斯感的比兴传统来纠此写物倾向之“偏”,更未因此否定晋宋诗学的价值。而晋宋诗学也并非是所谓“物”现而“感”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嵘 刘勰 晋宋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以来双重视域下的民间美术概念生发
8
作者 吴昉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4年第1期110-124,245-246,共17页
20世纪初五四运动新思潮引发了“到民间去”寻找新文艺的呼声,一系列学术概念相继形成。民间美术概念的学理发展脉络,遵循民俗学与美术学双重学术视域下的交叉融合与跨学科发展,显示出两种学科理论在实践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性。民俗学... 20世纪初五四运动新思潮引发了“到民间去”寻找新文艺的呼声,一系列学术概念相继形成。民间美术概念的学理发展脉络,遵循民俗学与美术学双重学术视域下的交叉融合与跨学科发展,显示出两种学科理论在实践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性。民俗学通过对民俗事象的发现和界定,呈现、阐释民间美术;美术学则通过学科体系建构,探索其实用生产功能及转化可能。两种学科领域下的融合发展,促进了新时期民间美术关于“民间性”的观念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美术 学理发展 民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逗留让某物完满存在”——兼论马丁·泽尔对海德格尔和波默美学理论的拓展
9
作者 余群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4年第2期16-33,250,共19页
马丁·泽尔所说“审美逗留让某物完满存在”,把鲍姆嘉通、海德格尔等人的理论熔为一炉,实现了新的超越。鲍姆嘉通主张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而泽尔的理论是,美不仅是感性认识的完善,更是感性认识的完满,这种完满也使某物获得了完满存... 马丁·泽尔所说“审美逗留让某物完满存在”,把鲍姆嘉通、海德格尔等人的理论熔为一炉,实现了新的超越。鲍姆嘉通主张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而泽尔的理论是,美不仅是感性认识的完善,更是感性认识的完满,这种完满也使某物获得了完满存在。由于“完满”不是表象性的,而是海德格尔式的存在性的,所以称为物我合一的“完满存在”。当然,它是以审美主体对于审美显现的“审美逗留”为基础的。在审美逗留中,我们感性的完满让审美对象的诸显象,即通过概念所把握的感性特征,处于游戏的状态,从而共同实现了自身存在的完满性,这就唤醒了一种当下情境性的“生活感”。事实上,显现美学由于凸现了审美逗留与审美显现的辩证关系,从而为现象学美学增添了活力,拓展了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美学,以及波默气氛美学的理论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逗留 显象 显现 完满 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华简《五纪》的美学阐释
10
作者 谭玉龙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4年第2期127-140,256,257,共16页
近年公布的清华简《五纪》是一篇失而复得的先秦长篇佚籍。它假托至上神“后”或“后帝”,以“五纪”为基础,配以五算、五时、五度、五正、五章等,构建了一个丰富、宏大的天人系统。其中不仅有关于天文、宗教、哲学等的深刻思想,还存在... 近年公布的清华简《五纪》是一篇失而复得的先秦长篇佚籍。它假托至上神“后”或“后帝”,以“五纪”为基础,配以五算、五时、五度、五正、五章等,构建了一个丰富、宏大的天人系统。其中不仅有关于天文、宗教、哲学等的深刻思想,还存在与美和图画、乐舞相关的论述,提出了“元休是章”“行爱者必美”以及以“度”为美等美学命题和观点,体现出《五纪》抄写者的审美观念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他所推崇的“美”是“休”美或“德美”。这正是对西周美学的传承和发展,并与儒家美学相通,彰显出早期中国美学之崇德的精神特质。所以清华简《五纪》是一篇新发现的早期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文献,是反映当时审美观念的宝贵一手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五纪》 以“休”为美 “善—美” 艺术合于“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魏晋意象批评的主体“在场性”
11
作者 乔东义 陈雅歆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4年第2期153-164,258,259,共14页
“意象批评”是魏晋时期重要的一种文艺批评方式,即从一种意象思维与喻象思维出发,通过营造具体的“意象”,来揭示批评对象的特征。这种批评方式在魏晋时期之所以兴盛,可能需要考虑三点原因:其一,“文艺的自觉”与文学价值的被发现;其二... “意象批评”是魏晋时期重要的一种文艺批评方式,即从一种意象思维与喻象思维出发,通过营造具体的“意象”,来揭示批评对象的特征。这种批评方式在魏晋时期之所以兴盛,可能需要考虑三点原因:其一,“文艺的自觉”与文学价值的被发现;其二,批评主体的“在场”与批评重心的“滑动”,使得文学品鉴和“意象批评”活动中有彰显自我价值的隐情;其三,“以象拟象”构成“意象批评”的简易化“组合结构”和“同质化”特征,使得“意象批评”较为容易例举和随意点染。从叶燮对“意象批评”的“徒取以为谈资”的评价入手,揭示出意象批评这一方法背后的重要价值意义,即意象批评凸显了批评主体的“在场性”,是批评主体通过与他人艺术生命的碰撞,以营构审美意象而实现对自我艺术生命反观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 意象批评 主体性 以象拟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版画图像书写特征研究
12
作者 张勤 董言 徐至荣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4年第2期178-198,260,共22页
图像书写作为一种非语言性的符号系统,通过视觉形式传达特定的含义和意义。版画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反映了特定历史下社会的文化、政治和社会现实。本文以中国古代版画图像为研究对象,结合对中国传统版画发展脉络的梳理,通过对版画图像在... 图像书写作为一种非语言性的符号系统,通过视觉形式传达特定的含义和意义。版画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反映了特定历史下社会的文化、政治和社会现实。本文以中国古代版画图像为研究对象,结合对中国传统版画发展脉络的梳理,通过对版画图像在内容、形式、功能以及与文本的关系的研究,对近现代尤其是晚清时期版画图像的书写特征进行研究,以兹实现对晚清画报中版画图像独立叙事书写功能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版画图像 图像书写 戏剧性书写 表现性书写 象征性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大讨论中实践美学诸概念的意义流变与理论建构
13
作者 邢研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4年第2期211-226,262,共17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第一次“美学大讨论”开启了实践美学的理论发展之路,而“自然的人化”“人本质力量对象化”“实践”等概念不仅是此时实践美学理论的核心,其在美学大讨论中的运用与演变也构成了这一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不断深化...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第一次“美学大讨论”开启了实践美学的理论发展之路,而“自然的人化”“人本质力量对象化”“实践”等概念不仅是此时实践美学理论的核心,其在美学大讨论中的运用与演变也构成了这一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不断深化与发展的主要脉络。正是由于最早一批参与讨论的学者对“自然的人化”概念的自觉引入与运用尝试,才使美学大讨论在最初预设的苏联式反映论美学之外获得了新的理论资源。而随着讨论的展开,李泽厚、朱光潜、蒋孔阳等学者对这些概念的进一步阐释与运用,则使之在与苏联式反映论美学的纠缠之中,逐步成为一种突破预设不足,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基础的理论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大讨论 实践美学 自然的人化 人本质力量对象化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侣物种、“SF”叙事与“特拉波利斯”时空——唐娜·哈拉维后人类主义之生态乌托邦叙事研究
14
作者 周伟薇 吕一杨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4年第2期46-59,252,共15页
受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的影响,著名的后人类学者唐娜·哈拉维在其“赛博格”理论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和超越,进而提出“伴侣物种”理论。“伴侣物种”理论对物种孤立性与纯粹性进行批判,强调物种间相互性,以破除... 受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的影响,著名的后人类学者唐娜·哈拉维在其“赛博格”理论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和超越,进而提出“伴侣物种”理论。“伴侣物种”理论对物种孤立性与纯粹性进行批判,强调物种间相互性,以破除二元对立和人类中心主义,消弭人类与非人类的界限,并成为哈拉维的叙事主题之一。同时,哈拉维极具代表性地将叙事纳入理论,以故事建构理论,进一步延伸“SF”叙事理论的内涵。除此之外,她还在“SF”叙事理论中建立起叙事的乌托邦——“特拉波利斯”时空,身为主角的“伴侣物种”通过基因技术彼此交织,从而形成一套以“伴侣物种”为主题的完整叙事策略,以独特的跨学科视角给生态文学、生态伦理学以及后人类主义等研究带来全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娜·哈拉维 伴侣物种 “SF”叙事 “特拉波利斯”时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艺复兴到新古典主义——“三一律”理论的传播与精神流变
15
作者 李君威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4年第2期101-115,255,共16页
中世纪结束后,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高举时代精神的大旗,将人从宗教神学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但是同时,他们在向古希腊传统的复归上,滑向了泥古的“歧途”。“三一律”作为文艺复兴运动泥古的果实,被法国新古典主义整体地接受下来,而将文艺复... 中世纪结束后,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高举时代精神的大旗,将人从宗教神学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但是同时,他们在向古希腊传统的复归上,滑向了泥古的“歧途”。“三一律”作为文艺复兴运动泥古的果实,被法国新古典主义整体地接受下来,而将文艺复兴运动更具开创的“以人性反抗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的时代精神悬置一旁。在“熙德论战”的大辩论中,法国人将对“三一律”狭隘、机械地遵循,引向了更为广阔的“三一律”与艺术的“近情理性”关系的讨论上来,而论战所讨论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效果,或许远比“三一律”背后的意识形态逻辑更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一律” 文艺复兴 新古典主义 熙德论战 近情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方法的“人生论”美学——王元骧文艺思想的内在理路及启示
16
作者 刘毅青 周天羽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4年第2期199-210,261,共13页
王元骧的人生论美学不仅是其晚年提出的一套美学思想体系,更是贯穿王元骧学术发展的思想主线,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对于王先生不同时期的学术思想而言,审美反映论通过强调审美主体心灵世界的整全性,高扬文艺审美的价值之维,从而埋下了人... 王元骧的人生论美学不仅是其晚年提出的一套美学思想体系,更是贯穿王元骧学术发展的思想主线,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对于王先生不同时期的学术思想而言,审美反映论通过强调审美主体心灵世界的整全性,高扬文艺审美的价值之维,从而埋下了人生论美学的萌芽;文艺实践论将传统意义上以物质生产为核心的实践概念,创造性地扩展理解为一种伦理学、价值论意义上的“人生实践”,为人生论美学的提出提供了关键性的铺垫;文艺本体论与人生论美学都以人学本体论作为价值规范,具备同样的现实指向,享有同样的理论资源。在上述的思想演进过程中,王元骧的“人学观”与美论、美感论不断丰满深刻,吸收和创化的思想资源逐渐遍及古今中外,最终促成了人生论美学的诞生,后者也随之成为王元骧美学思想的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元骧 人生论美学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蒋孔阳先生“1957”的文学定义——以《文学的基本知识》为对象
17
作者 刘锋杰 尹传兰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4年第1期36-48,241,共14页
蒋孔阳先生1957年出版《文学的基本知识》一书,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教材建设与“审美反映论”概念创构的先行者之一。他在书中强调“把人当作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来描写”,肯定人性的存在并主张加以表现,认为要用“美感的感性形式”... 蒋孔阳先生1957年出版《文学的基本知识》一书,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教材建设与“审美反映论”概念创构的先行者之一。他在书中强调“把人当作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来描写”,肯定人性的存在并主张加以表现,认为要用“美感的感性形式”来概括与反映生活,充分体现了运用美学思想来界定文学性质的努力。蒋孔阳先生的上述创新证明杰出学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时代局限而实现自己的理论创新意图,证明创新源自学者的内在追求而非完全受制于外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孔阳 文学理论教材 生命 美感 审美反映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像屈原那样工作,像陶渊明那样生活”——蒋孔阳弟子、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朱立元访谈散记
18
作者 黄海华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4年第1期80-82,共3页
著名美学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孔阳,晚年时曾在《只要有路,我还将走下去》一文中希望自己“像屈原那样工作,不马虎;像陶渊明那样生活,不计较”。这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2023年10月28日,作为复旦大学“致敬大师”系列活动之一,复... 著名美学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孔阳,晚年时曾在《只要有路,我还将走下去》一文中希望自己“像屈原那样工作,不马虎;像陶渊明那样生活,不计较”。这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2023年10月28日,作为复旦大学“致敬大师”系列活动之一,复旦大学中文系与《学术月刊》举办蒋孔阳百年诞辰纪念暨学术研讨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孔阳 朱立元 《学术月刊》 百年诞辰 陶渊明 中文系教授 复旦大学 资深教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审美滋长及其美的创造方式——从蒋孔阳美的创造论谈开去
19
作者 蒋述卓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4年第1期69-79,243-244,共13页
蒋孔阳先生的美的创造论认为美是“多层累的突创”,是建立在中国经验基础上的,他从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出发,认为美是以往全部文化遗产的积累和结晶。这对我们理解美的创造和艺术生产的规律具有极大的启发。由中国文化的积累与创造的关系... 蒋孔阳先生的美的创造论认为美是“多层累的突创”,是建立在中国经验基础上的,他从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出发,认为美是以往全部文化遗产的积累和结晶。这对我们理解美的创造和艺术生产的规律具有极大的启发。由中国文化的积累与创造的关系去看美的创造规律,审美滋长就是审美创造的一种带规律性的审美活动方式。它是审美主体根据文化累积中已有的审美意象,在不同时空中顺势而为,或者有意引申,以新的美学表达方式使原有的美学意象滋生出新的美学意义和文化意义,从而创造出一种或多种的美。古代的“言”“象”“意”理论是审美滋长的学理基础。审美滋长的美的创造方式包括:(一)符号的延伸与意义的生长;(二)“象”与“意象”之间的转化使审美意象得以拓展;(三)语图互仿互动实现跨体裁的意义转化;(四)跨媒介的诗意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滋长 审美意象 蒋孔阳 美的创造论 “言—象—意”理论 文化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下的审美范式转型思考——基于阿多诺“非同一性”美学理论
20
作者 张妮 陈伟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4年第2期34-45,251,共13页
阿多诺“非同一性”的星丛理论,是承载其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其对文艺“总体性”现象的批判思考,在虚拟现实审美范式转型的今天仍保持活力。全新审美范式对工具理性的否定,对感官经验的强调,以及其所蕴含的“身体性”“交互性”“生成性... 阿多诺“非同一性”的星丛理论,是承载其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其对文艺“总体性”现象的批判思考,在虚拟现实审美范式转型的今天仍保持活力。全新审美范式对工具理性的否定,对感官经验的强调,以及其所蕴含的“身体性”“交互性”“生成性”,使人们重新审视审美的本质,从而揭示出部分美学家对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误读,彰显出阿多诺美学视域下虚拟现实审美转型的必然性。“乌托邦式”的审美文化转型使阿多诺曾经看似“乌托邦”的文艺思想,最终实现“现代性”的正名。文章以虚拟现实审美范式下的文艺实践为载体,从数字信息时代的“文化工业”及“逻各斯中心主义”、虚拟现实审美范式的“非同一性”及其于当代美学价值体系的建构等方面,探究阿多诺“非同一性”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现实性发展。在数字文化急遽发展的今天,阿多诺的“非同一性”不再仅仅是一种思想逻辑,更是新时代带有否定辩证主义色彩的美学方法论,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诺 非同一性 虚拟现实 审美转型 美学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