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1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工业野境的遗产价值、生态价值辨析及其公众感知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魏方 班馨月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4年第2期136-143,共8页
在城市化转型更新,城区工业用地腾退再开发的过程中,工业遗产化零为整的保护利用方式,促使人们更多关注历史景观的保护与保留,而工业废弃地在缺乏人为干预的条件下,自然演替出新的物种丰富度高的生境,形成工业遗迹与自然生境并存的状态... 在城市化转型更新,城区工业用地腾退再开发的过程中,工业遗产化零为整的保护利用方式,促使人们更多关注历史景观的保护与保留,而工业废弃地在缺乏人为干预的条件下,自然演替出新的物种丰富度高的生境,形成工业遗迹与自然生境并存的状态。“工业—自然”的复合审美具有极强的特殊性,辨析工业遗产价值与生态价值,明确公众偏好对城市规划师和决策者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全球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进而辨析工业用地更新中的工业遗产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呈现方式,并基于不同更新场景的公众接受度,探讨如何决定后工业景观设计的基本策略和执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城市工业野境 工业遗产 再野化 景观感知
原文传递
重提“影戏”:数字戏剧与影像装置的新物质性
2
作者 孙晓星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4年第2期14-21,共8页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舞台空间呈现出媒介化、虚拟化的倾向,而影像也逐渐突破银幕的界限,向更广阔的物理空间拓展。从物质性的视角来看,这反映了表演艺术的去物质化和影像艺术的再物质化这两个相向而行的过程。该现象促使我们重新审...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舞台空间呈现出媒介化、虚拟化的倾向,而影像也逐渐突破银幕的界限,向更广阔的物理空间拓展。从物质性的视角来看,这反映了表演艺术的去物质化和影像艺术的再物质化这两个相向而行的过程。该现象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影戏”这一兼具历史意义和概念性的称谓。我们有必要呼应当下“新物质主义”的哲学思潮,提倡以“新物质性”的视野来审视“影”与“戏”的关系。所谓“新影戏”,旨在激活各种非生命物体,挑战人类中心主义的经典范式,重新装配人类与非人类、物质与“非物质”的部署,进而理解和推动一种新型展演空间——“新影剧院”,即未来剧场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戏 去物质化 装置艺术 部署 新物质性
原文传递
“大”“融”“变”:上海前滩31演艺中心的生态辩证法
3
作者 王国伟 罗晓敏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4年第2期115-124,共10页
上海浦东前滩31演艺中心是近年来上海新诞生的高品质大剧场。文化艺术引领商业空间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当代城市大型商业体建设的共识。作为浦东前滩大型商业体建设的组成部分,前滩31演艺中心,配合前滩31的整体布局,共同演绎一生二、二生... 上海浦东前滩31演艺中心是近年来上海新诞生的高品质大剧场。文化艺术引领商业空间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当代城市大型商业体建设的共识。作为浦东前滩大型商业体建设的组成部分,前滩31演艺中心,配合前滩31的整体布局,共同演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理念,通过“大”“融”“变”,以艺术方式产生更大的市场虹吸效应。“大”体现在空间规模上,主剧场设有2500个座位,是目前国内高品质剧院座位最多的剧场,还配备一个1500平方米的黑匣子艺术空间。“融”在于空间可变,剧院2500个观众席可以瞬间全部沉入地面,使整个剧场变成一个走秀的大舞台;“融”同时还体现在形态多元的艺术展演上,可分别满足大型音乐会、音乐剧、明星演唱会、模特走秀等各类需求。“变”是剧场定位与演艺市场适配的明智选择。“大”“融”“变”进一步向剧院外部延展,有效联动前滩31区域内其他三大业态,形塑消费者全方位空间消费体验,建构与城市新生活共融共生的新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滩31演艺中心 音乐+产业 艺术多元化 复合消费
原文传递
“创与融”:文化艺术机构商业模式创新探析——基于雅昌文化集团的单案例研究
4
作者 汤晖 张浩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4年第1期123-130,共8页
当前,各类文化艺术机构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对其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本文基于经典冰山理论,提出了基于内外部要素的商业模式反馈系统模型,其中内部核心要素包括创始人、关键技术、品牌扩张、信息来源、拓展渠... 当前,各类文化艺术机构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对其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本文基于经典冰山理论,提出了基于内外部要素的商业模式反馈系统模型,其中内部核心要素包括创始人、关键技术、品牌扩张、信息来源、拓展渠道以及合作关系,外部核心要素包括技术、监管、市场以及行业环境。本文选取雅昌文化集团作为案例进行深入研究,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文化艺术机构探索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和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艺术机构 商业模式 单案例研究
原文传递
上海大剧院:“东方舞台美学”定义艺术地标
5
作者 王国伟 宋子祺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4年第1期131-138,共8页
大剧院作为一座城市的“艺术地标”,一方面体现在由核心的地段位置、突出的建筑形象所传达的物理标识属性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剧院作为艺术创作与展演主体,通过内容策划能力、市场运营能力、教育传播能力,特别是其品牌影响力综合构建... 大剧院作为一座城市的“艺术地标”,一方面体现在由核心的地段位置、突出的建筑形象所传达的物理标识属性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剧院作为艺术创作与展演主体,通过内容策划能力、市场运营能力、教育传播能力,特别是其品牌影响力综合构建的文化属性上。一座城市的艺术地标,代表着一个地方的文化高度和美学品位。从引进、参与制作,到主导创作,经过20年的努力,上海大剧院进入发展的新十年。“东方舞台美学”为第三个十年发展定位,包含秉持世界一流的制作水准,活化中国传统艺术的经典,原创高质量的剧目,向海内外市场输出高质量的中国风舞台艺术,最终建构东方美学的艺术品牌。这种建构路径,是一个融创作运营模式、舞台艺术实践和空间拓展方式三个维度为一体的系统工程。上海大剧院将由此彰显未来艺术地标的新属性,进而重塑城市文化的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大剧院 “东方舞台美学” 艺术地标
原文传递
北疆文化建设背景下乌兰牧骑艺术节的当代价值与创新发展 被引量:3
6
作者 葛丽英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4年第1期103-109,共7页
乌兰牧骑艺术节是内蒙古在乌兰牧骑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为彰显特色、汇集成果、宣传乌兰牧骑精神、推动乌兰牧骑发展而创办的节庆文化活动。乌兰牧骑艺术节充分彰显的乌兰牧骑精神,诠释了北疆文化的精神内核;集中推出的艺术精品,展现... 乌兰牧骑艺术节是内蒙古在乌兰牧骑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为彰显特色、汇集成果、宣传乌兰牧骑精神、推动乌兰牧骑发展而创办的节庆文化活动。乌兰牧骑艺术节充分彰显的乌兰牧骑精神,诠释了北疆文化的精神内核;集中推出的艺术精品,展现了北疆文化的独特样貌;锤炼打造的创作与表演队伍,增强了北疆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内蒙古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新形势下,乌兰牧骑艺术节要创新驱动,打造文艺精品,彰显地域文化魅力,为中华文化在内蒙古大地传承发展注入时代活力;要初心引领,服务基层群众,弘扬乌兰牧骑传统,让北疆文化更加接地气入民心;要功能拓展,激发节庆活力,促进文旅深度融合,让北疆文化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实践的巨大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疆文化 乌兰牧骑 乌兰牧骑艺术节 当代价值 创新发展
原文传递
艺术生产运营管理机制研究:概念解析与学术框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璐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4年第2期58-65,共8页
艺术生产运营管理处于艺术过程管理的首要位置,对其内在结构及运作方式的研究有利于艺术管理实践与理论的精益化发展。艺术生产运营管理机制是指艺术生产运营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内在关系和运作方式,具有引导、激励和约束组织行为,实现... 艺术生产运营管理处于艺术过程管理的首要位置,对其内在结构及运作方式的研究有利于艺术管理实践与理论的精益化发展。艺术生产运营管理机制是指艺术生产运营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内在关系和运作方式,具有引导、激励和约束组织行为,实现生产与运营管理活动良性循环的基本功能。该研究可从机制的“形成依据—外显形态—实现形式”逻辑出发,聚焦于七大议题,既致力于普遍性原理探索,又在相互连接与交叉中观照实际问题。完善与创新艺术生产运营管理机制研究,是当代文化建设和艺术生产繁荣发展的需要,将为艺术机构与企业的现实发展提供原理依据和可能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生产 运营管理 管理机制 研究框架
原文传递
被编码的艺术性:对人工智能生成画作的美学批判 被引量:1
8
作者 陈荣钢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4年第2期5-13,共9页
大型语言模型生成的图像艺术引发了对于美学领域的新思考,例如从历史和技术的角度挑战传统美学观念和理论。艺术创造力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人类独有的特质,然而,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艺术创作的可能性正被重新定义。主张评估... 大型语言模型生成的图像艺术引发了对于美学领域的新思考,例如从历史和技术的角度挑战传统美学观念和理论。艺术创造力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人类独有的特质,然而,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艺术创作的可能性正被重新定义。主张评估美学价值应从观看者和创作者双重角度出发,同时审视人工智能的中立性和自主性。对于人工智能生成的艺术作品,我们应认识到其历史维度和技术背景。换言之,美学理论需要在技术和文化的双重影响下进行反思和更新,以避免陷入技术决定论的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语言模型 人工智能 美学
原文传递
音乐流媒体研究的“平台化”转向——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研究趋势与研究前沿分析
9
作者 刘恋 肖代柏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4年第1期42-56,共15页
作为当下音乐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音乐流媒体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亟待梳理。通过文献计量学研究发现,国内外的研究均较为关注音乐流媒体环境下的数字音乐版权问题。但国内研究更多从个案出发,探索音乐流媒体平台用户功能的开发设计问题;... 作为当下音乐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音乐流媒体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亟待梳理。通过文献计量学研究发现,国内外的研究均较为关注音乐流媒体环境下的数字音乐版权问题。但国内研究更多从个案出发,探索音乐流媒体平台用户功能的开发设计问题;国外研究侧重于从社会学、心理学及政治经济学等角度探讨算法、平台化对音乐产业权利关系的重塑。在研究趋势方面,国内研究首先关注的是数字音乐版权问题,而后开始关注受众端的界面设计与用户体验,再转向以网易云音乐为代表的音乐社交行为研究;国外的研究则经历了从盗版及数字音乐版权,到音乐流媒体对音乐产业和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再到技术转向的演进过程。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外学者们开始转向“平台化”研究。术语“平台”意味着中立,但近年来对于平台的批判性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平台化”的转向为音乐流媒体研究带来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更多维的研究视角,也因此激发出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流媒体 知识图谱 文献计量学 可视化
原文传递
沉浸式戏剧观众互动体验研究——以《不眠之夜》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吕舒欣 彭清如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4年第1期139-145,153,共8页
随着技术发展与文化观念的更新,“沉浸式”展演成为演艺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以沉浸式戏剧代表作品《不眠之夜》为例,运用微观社会学理论,通过“身体共同在场”“局外人屏障”“相互关注焦点”和“情感状态共享”互动四要素,分析其... 随着技术发展与文化观念的更新,“沉浸式”展演成为演艺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以沉浸式戏剧代表作品《不眠之夜》为例,运用微观社会学理论,通过“身体共同在场”“局外人屏障”“相互关注焦点”和“情感状态共享”互动四要素,分析其互动体验方式。积极的互动体验使观众产生自发维护仪式的“道德感”,部分观众的消极体验则源于“情感能量”的不足。本文进而探讨《不眠之夜》体验优化的策略:剧前建构期待情境;剧中通过技术增强,升华在场体验;剧后以社群归类,再生符号记忆。以观众体验为核心,设计唤起“情感能量”,以及把分割的“内容创作+市场营销”模式,变革为一体化的“系统体验设计”,是未来沉浸式展演继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眠之夜》 沉浸式戏剧 观众体验 互动仪式链
原文传递
话剧“戏台三部曲”之《惊梦》
11
作者 周润知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4年第2期166-166,共1页
话剧“戏台三部曲”之《惊梦》是由北京大道文化节目制作有限公司出品、毓钺编剧、著名喜剧艺术家陈佩斯执导并主演的又一部年代大戏。该剧延续《戏台》弘扬民族文化瑰宝的主题思想,以国共之生死决战作为背景,讲述了昆曲戏班和春社在动... 话剧“戏台三部曲”之《惊梦》是由北京大道文化节目制作有限公司出品、毓钺编剧、著名喜剧艺术家陈佩斯执导并主演的又一部年代大戏。该剧延续《戏台》弘扬民族文化瑰宝的主题思想,以国共之生死决战作为背景,讲述了昆曲戏班和春社在动荡时局中历经坎坷,最终迎来和平解放的故事。该剧巧妙地将昆曲有机融入话剧,既还原昆曲之美,又利用昆曲推动剧情发展。该剧在演员阵容上实现全剧实力派演出,立邀“戏骨级”演员——巫刚、何瑜、刘欣然、毕璐娜等共同扛顶出演,陈佩斯、陈大愚父子首次同台献艺,延续陈氏喜剧风格。该剧自2021年上演,口碑载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员阵容 陈佩斯 昆曲 喜剧风格 民族文化瑰宝 节目制作 《惊梦》 三部曲
原文传递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
12
作者 周润知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4年第2期2-2,161-164,共5页
作为首都中轴线上唯一的文化艺术综合体,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自2015年11月20日正式开业以来,始终秉承着“国际、时尚、大众”的品牌定位,以打造一流演艺舞台为己任,已成为世界舞台艺术精品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守正创新、国内外艺术对话交流... 作为首都中轴线上唯一的文化艺术综合体,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自2015年11月20日正式开业以来,始终秉承着“国际、时尚、大众”的品牌定位,以打造一流演艺舞台为己任,已成为世界舞台艺术精品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守正创新、国内外艺术对话交流、艺术普及教育融汇的多元平台。以“琉光戏影”为主题的建筑主体兼容传统与现代艺术气息,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内设大剧场(1600座)、中剧场(1000座)、小剧场(400座)、多功能剧场(300座)四个剧场。其中,大剧场具备国际顶级硬件设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专业音乐剧剧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台艺术 艺术普及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 品牌定位 小剧场 建筑主体 硬件设施 对话交流
原文传递
写在前面
13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4年第2期1-1,共1页
近期,演员考博士,演员发C刊,越来越多的演员在被青年学者视作“荆棘密布”的学术之路“争相上岸”,正在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网络热议,欢呼鼓掌者有之,质疑嘲讽者有之,甚至像《杨幂能发C刊,打了多少博士的脸》《警惕演员歌手等娱乐明星过... 近期,演员考博士,演员发C刊,越来越多的演员在被青年学者视作“荆棘密布”的学术之路“争相上岸”,正在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网络热议,欢呼鼓掌者有之,质疑嘲讽者有之,甚至像《杨幂能发C刊,打了多少博士的脸》《警惕演员歌手等娱乐明星过度进入学术圈》这样类似隔空打擂台的网文也各自拥趸无数。然而,如果真正了解新文科和新目录,起码在国家教育政策的语境内,完全可以说,演员考博士,演员发C刊,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当然,其前提必须达到学术要求与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教育政策 学术圈 娱乐明星 青年学者 过度进入 演员
原文传递
水岸世界:上海市郊护城河价值认定与活化研究
14
作者 刁嘉辉 陆邵明 +1 位作者 卢智灵 王克起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4年第2期125-135,共11页
人类依水而居,因集聚与交流需求,创造了城市,水岸关系一直是城市建构的核心要素。本研究聚焦上海市郊护城河的历史与现状,从人文视角出发,重点揭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1.在建城史中独特的历史价值,特别是通过河流与人类持续的互动,水... 人类依水而居,因集聚与交流需求,创造了城市,水岸关系一直是城市建构的核心要素。本研究聚焦上海市郊护城河的历史与现状,从人文视角出发,重点揭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1.在建城史中独特的历史价值,特别是通过河流与人类持续的互动,水岸记忆场所中体现的岁月价值;2.护城河在建构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方面具有情感价值;3.古代城市选址、规划以及城市营造所反映出的科学价值。这些综合价值表明,护城河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发挥着促进多元和谐发展的关键文化基因作用。面对记忆不可读、水岸不可达和空间缺乏活力等挑战,本研究借鉴了欧洲城市更新的成功案例,提出了以记忆为导向的水岸空间活化理念。本文建议通过凸显城市文化、塑造环河廊道以及拓展旧城功能迭代,来促进护城河及其周边区域的活化与复兴。这些活化措施不仅能够显著丰富上海的本土文化底蕴,还对塑造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品牌形象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市郊护城河 水岸空间 记忆场所 城市更新 文化价值
原文传递
近现代上海公寓形态与家庭生活结构重组
15
作者 曹紫天 汪灏 阮昕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4年第2期144-153,160,共11页
城市空间现代性特征之一是公寓型居住建筑的普及。为探究公寓所创造的空间形态极具多样性的成因,以1930-1940年代发生在上海赛华与乔治公寓(1)内的家庭生活为例,考察上海家庭与城市公寓形成的“人—空间”范式,以此剖析建筑与生活的供... 城市空间现代性特征之一是公寓型居住建筑的普及。为探究公寓所创造的空间形态极具多样性的成因,以1930-1940年代发生在上海赛华与乔治公寓(1)内的家庭生活为例,考察上海家庭与城市公寓形成的“人—空间”范式,以此剖析建筑与生活的供需关系。本文通过探究公寓的引入、公寓空间形态及其与家庭生活的相互作用,以期理解城市公寓与家庭生活的关联性。从对近现代公寓的释读中,本文介绍了与公寓形态多样性匹配的是家庭结构逐步小型化,并揭示了人与空间相互促进的能动关系,为海派文化的诠释与发展提供有益的依据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现代上海 法租界 城市公寓 空间形态 家庭生活
原文传递
Past,Present,and Future: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Digital Performance Arts in German-speaking Countries
16
作者 Lin Yan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4年第2期30-40,共11页
This article characte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heatre in German-speaking countries,spanning the periods before,during,and after the Covid-19 pandemic,and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several representative formats ... This article characte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heatre in German-speaking countries,spanning the periods before,during,and after the Covid-19 pandemic,and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several representative formats for digital performances.These formats encompass various approaches,such as facilit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theatres'social identity through online forum mechanisms,engaging in transmedia production across time and scenes,developing mobile applications,participating in performances via cameras,and live broadcasts of online auctions.It was argued in the article that digital theatre is increasingly solidifying its place within the German-speaking theatre landscape,with the traditional unidirectional linear performance model transitioning into an era characterized by interactive,globalized,virtual,and multidimensional online and offline performance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gital Theatre German-speaking Countries Pandemic Performance Formats FUTURE Participating
原文传递
Key Performance Dimensions of the“Well-Tempered Musician”:A Framework for Artist Management
17
作者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4年第2期76-90,共15页
Artist management or mentoring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a fundamental challenge and contributing element in an artist’s success.This article takes the position that artist management should go well beyond the narro... Artist management or mentoring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a fundamental challenge and contributing element in an artist’s success.This article takes the position that artist management should go well beyond the narrow confines of standard business practice focused on tradi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marketing,accounting and finance,extending into seven dimensions of artist identity.The scope of artist management is broadened and deepened.Artist management is considered more challenging,as there must be open sharing and evaluation of attributes and liabilities associated with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considerations.Further,it is unlikely that a manager has all of the expertise necessary to directly manage in all identity dimensions,so outside expertise might be imperative.Prevalent examples of such cases are sub-optimal artist achievement owing to musical performance anxiety,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such anxiety,and methods of alleviating severe problems and the shortened life expectancy of popular musici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st Management Artist Identity Performance Science Performance Profiling Coaching
原文传递
媒介变迁、技术赋能与生态变革——建构新时代文艺批评话语体系的三重依凭
18
作者 王琦 秦鹏涛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4年第2期22-29,共8页
数媒时代到来后,媒介变迁、技术赋能和生态变革在建构新时代文艺批评话语体系中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数字媒介时代的开启为文艺批评话语的结构转型提供了媒介工具,催生了“数字文艺批评话语”这种独特的话语形态,推动文艺批评话语的结... 数媒时代到来后,媒介变迁、技术赋能和生态变革在建构新时代文艺批评话语体系中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数字媒介时代的开启为文艺批评话语的结构转型提供了媒介工具,催生了“数字文艺批评话语”这种独特的话语形态,推动文艺批评话语的结构转型。技术赋权、赋能的社会现实为文艺批评话语的功能转换提供了技术工具,推动文艺批评话语向“问题引导”“公共参与”“介入现实”的方向发展。文艺生态变革的整体趋势又为文艺批评话语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推动了精英批评话语、媒体批评话语和个体批评话语“三足鼎立”格局的形成,促成了文艺批判话语建构机制的异化。为正确引导文艺批评话语体系的建构,我们须从理论应用、机制革新和战略定位上着眼,立足媒介变迁、技术赋能和生态变革的社会事实,以人民为中心,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批评 话语体系 媒介变迁 技术赋能 生态变革
原文传递
艺术管理多元主体的知识生产机制及其图景——以“未来艺管精英计划”系列讲座为讨论中心
19
作者 章骊玥 郭甜 董峰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4年第2期154-160,共7页
艺术管理教学在逐步走出单纯依赖课堂理论教学的窠臼,同时也面临日益陷入片面依赖现场实践教学的风险。如果理论和实践在教学中未能紧密结合甚至有所脱节,则无法形成有效的艺术管理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难以培养高质量的艺术管理人才,解... 艺术管理教学在逐步走出单纯依赖课堂理论教学的窠臼,同时也面临日益陷入片面依赖现场实践教学的风险。如果理论和实践在教学中未能紧密结合甚至有所脱节,则无法形成有效的艺术管理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难以培养高质量的艺术管理人才,解决之道之一在于构建艺术管理多元主体的知识生产机制并形成多元知识图景。本文以“未来艺管精英计划”系列讲座为讨论中心,借用知识生产模式Ⅱ和三螺旋结构等理论,探讨了艺术管理知识生产的多元主体及其机制,以及所形成的知识图景。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活动组织者作为知识整合交互主导方的概念,并分析了它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管理 知识生产 多元主体 主导方
原文传递
分立、交汇与自立:晚清民国剧场管理体制的现代演化(1866—1937)
20
作者 李金沐 吕怡乐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4年第2期99-107,共9页
晚清民国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使西方现代化剧场进入中国社会,与中国本土剧场业相结合,推动中国剧场业的现代演化。在此期间,剧场代替戏班成为戏剧演出活动的核心,变为官方、群众、表演者的交汇点。管理体制作为自上而下影响行业发展的重... 晚清民国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使西方现代化剧场进入中国社会,与中国本土剧场业相结合,推动中国剧场业的现代演化。在此期间,剧场代替戏班成为戏剧演出活动的核心,变为官方、群众、表演者的交汇点。管理体制作为自上而下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具有被动性发展的特点,但其本身对中国剧场业、演剧业的现代演化起到了定向的关键作用。从1866年至1937年这一时段的诸多史料出发,我们可以清楚发现晚清民国剧场管理体制的现代演化具有中西分立、交汇改良、自在发展三个特征性演变阶段。对于晚清民国剧场管理体制的梳理、审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晚清民国戏剧研究的缺漏,对当代中国剧场管理体制的现代性特征进行了溯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民国 管理体制 管理剧场 现代演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