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6,00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障用药安全 初心历久弥坚
1
作者 甄健存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年第1期1-1,共1页
新岁启封, 祥蛇贺春。《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第六届编辑委员会向各级领导、全体编委、作者、读者及所有为杂志成长壮大贡献智慧与力量的同仁和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新春祝福!
关键词 历久弥坚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用药安全 成长壮大 编委 祝福
原文传递
中华医学会《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25年征订启事
2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年第1期F0004-F0004,共1页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是中华医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报道范围包括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防治临床与基础研究以及安全用药相关研究,其内容密切结合临床,学术性、实用性强。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是中华医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报道范围包括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防治临床与基础研究以及安全用药相关研究,其内容密切结合临床,学术性、实用性强。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并被Elsevier旗下的Scopus数据库、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和《国际药学文摘》等收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OPUS数据库 中华医学会 期刊指南 来源期刊 征订启事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药源性疾病 学术期刊
原文传递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稿约
3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年第1期62-64,共3页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本刊)是中华医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被国内外多个重要数据库收录。本刊主要刊登药物不良事件(药物不良反应和用...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本刊)是中华医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被国内外多个重要数据库收录。本刊主要刊登药物不良事件(药物不良反应和用药错误)药源性疾病和安全用药相关的文章,旨在促进药物安全信息的交流,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维护公众身体健康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源期刊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药源性疾病 中华医学会 学术期刊 安全用药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公众身体健康
原文传递
本刊关于论文一稿两投和二次发表问题的处理原则
4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年第1期43-43,共1页
一稿两投(一稿多投)是指同样的文稿或实质性内容相同的文稿投寄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媒体。二次发表是指同样的文稿或实质性内容相同的文稿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媒体发表,无论是印刷版媒体还是电子媒体。《药物不良反应杂志》不接受一稿两... 一稿两投(一稿多投)是指同样的文稿或实质性内容相同的文稿投寄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媒体。二次发表是指同样的文稿或实质性内容相同的文稿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媒体发表,无论是印刷版媒体还是电子媒体。《药物不良反应杂志》不接受一稿两投或二次发表的论文,读者在本刊上所阅读的论文都是原始的、首发的,除非声明是按作者和编辑的意图重新发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媒体 印刷版 一稿两投 一稿多投 二次发表 实质性内容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文稿
原文传递
2025第十七届药源性疾病与安全用药大会首轮会议通过
5
作者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由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INRUD临床安全用药组主办,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承办的“第十七届药源性疾病与安全用药大会”(简称DID大会)将于2025年5月23日至5月25日在青岛举行。
关键词 药源性疾病 中国药理学会 临床安全用药 大学附属医院 INR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原文传递
基于工作分解结构的围手术期用药路径体系建设与实施效果
6
作者 邢晓敏 韩冰 +4 位作者 刘东华 岳玥 朱莉 冷萍 李静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年第1期30-35,共6页
为促进围手术期合理用药,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采用工作分解结构(WBS)项目管理方法,构建了围手术期用药路径体系。该体系的建立需要完成路径需求调研、药物使用规范制定、药物治疗临床路径制定、临床沟通与培训、效果评价与监管、信息化用... 为促进围手术期合理用药,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采用工作分解结构(WBS)项目管理方法,构建了围手术期用药路径体系。该体系的建立需要完成路径需求调研、药物使用规范制定、药物治疗临床路径制定、临床沟通与培训、效果评价与监管、信息化用药监管和患者用药监测等7项任务,分别由不同专业的药师负责。历时4年,医院完成了抗菌、镇痛、静脉血栓栓塞预防、营养支持、气道管理药物和质子泵抑制剂等6条共性药物治疗临床路径体系的创建,对提升外科科室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优化患者术后疼痛管理和强化患者血栓形成风险评估等产生了显著成效。为心脏外科构建的个性化路径和对麻醉科实施的多维度药学干预也取得显著成效。因此,通过WBS构建围手术期用药路径体系,有助于细化工作任务分工,体现药师价值,提升围手术期药学服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医护 临床路径 药学服务 工作分解结构 体系建设 外科药学 医院管理
原文传递
并用胺碘酮对达比加群酯治疗心房颤动患者出血风险影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7
作者 魏安华 王璐 +3 位作者 曾露 李为 贡雪芃 刘东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治疗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合并胺碘酮治疗后对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22年7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服用达比加群酯的房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将...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治疗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合并胺碘酮治疗后对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22年7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服用达比加群酯的房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是否口服胺碘酮分为合并胺碘酮组和未合并胺碘酮组,选择患者性别、年龄、主要基础疾病和基础疾病种数、基线肝肾功能、达比加群酯用法用量等参数对合并胺碘酮组和未合并胺碘酮组患者按1∶1的比例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比较2组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共纳入878例患者,男性568例(64.7%),女性310例(35.3%),年龄67(59,74)岁;合并胺碘酮组患者252例(28.7%),未合并胺碘酮组患者626例(71.3%)。随访3个月,合并胺碘酮组和未合并胺碘酮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9.0%(48/252)和21.2%(133/626);PSM后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9.0%(48/252)和16.7%(40/23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的出血类型均以轻微出血事件为主[62.5%(30/48)比67.5%(27/40)],出血部位以牙龈、皮肤和鼻较为常见;2组患者出血类型及各出血部位出血发生率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达比加群酯治疗的房颤未合并胺碘酮的患者相比,合并口服胺碘酮患者短期内出血风险未显著增加。达比加群酯治疗期间的出血事件主要为轻微出血,但仍需要临床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比加群 胺碘酮 药物相互作用 心房颤动 出血
原文传递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糖脂代谢及体重影响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肖然 杜小莉 李太生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年第1期36-43,共8页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显著提高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随着患者生存期的延长,药物导致患者血糖升高、血脂异常和体重增加等新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不同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对血糖、血脂及脂肪组织的影响不...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显著提高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随着患者生存期的延长,药物导致患者血糖升高、血脂异常和体重增加等新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不同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对血糖、血脂及脂肪组织的影响不同。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对HIV感染者血糖、血脂代谢及体重影响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相应管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抗HIV药 糖代谢障碍 脂代谢障碍 体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原文传递
口服抗凝药致肾损伤风险: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研究
9
作者 彭文星 陈国权 丁征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年第1期11-16,共6页
目的挖掘不同口服抗凝药物(OAC)在不同人群中引起急性肾损伤(AKI)的风险信号,为临床使用OAC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2004年第1季度至2023年第3季度收到的OAC与非OAC致AKI的报告,采用报... 目的挖掘不同口服抗凝药物(OAC)在不同人群中引起急性肾损伤(AKI)的风险信号,为临床使用OAC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2004年第1季度至2023年第3季度收到的OAC与非OAC致AKI的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贝叶斯置信传播神经网络(BCPNN)法,分析上述药物与患者发生AKI的关系。当目标药物发生目标不良事件的报告数量≥3且ROR的95%置信区间(CI)下限>1或信息成分(IC)的95%CI下限(IC025)>0时,提示目标药物与目标不良事件之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收集到OAC相关AKI报告12402份,包括华法林1313份,达比加群3086份,利伐沙班4730份,阿哌沙班2918份,艾多沙班365份;非OAC相关AKI报告454378份。对OAC的整体分析结果显示,OAC导致AKI的ROR值(95%CI下限)为1.791(1.759),IC值(IC025)为0.813(0.787)。对OAC单一药物致AKI事件的分析结果显示,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艾多沙班均具有引起AKI的风险,其ROR值(95%CI下限)分别为1.220(1.156)、2.386(2.302)、2.044(1.986)、1.375(1.326)、3.003(2.706),其IC值(IC025)分别为0.284(0.204)、1.231(1.178)、1.010(0.968)、0.452(0.399)、1.560(1.407),其中艾多沙班ROR值和IC值最高,华法林的ROR值和IC值最低。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18岁亚组中,华法林和利伐沙班均未显示具有引起AKI的风险;ROR法未显示达比加群具有引起AKI的风险,而BCPNN法显示其有。在18~45岁亚组中,2种挖掘方法均显示阿哌沙班不具有引起AKI的风险,其他OAC均显示有。在45~64岁亚组中,所有OAC均显示具有引起AKI的风险。在≥65岁亚组中,华法林和阿哌沙班均具有引起AKI的风险。性别亚组分析结果显示,2种挖掘方法均显示华法林在男性中具有引起AKI的风险;所有OAC均显示在女性中具有引起AKI的风险。结论OAC有引起AKI的风险,其中艾多沙班风险最大,华法林最低;不同OAC在不同年龄段患者中引发AKI的风险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a因子拮抗剂 急性肾损伤 数据挖掘 药物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抗凝药物相关肾病 口服抗凝药物 直接口服抗凝药物
原文传递
通天口服液与养血清脑丸联用致重度肝损伤
10
作者 牛晓强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年第1期50-52,共3页
1例46岁女性患者因偏头痛给予通天口服液10 ml口服、3次/d和养血清脑丸2.5 g口服、3次/d。服药10 d后出现尿黄,12 d后自行停用通天口服液。继续服用养血清脑丸5 d后发现皮肤及巩膜黄染,10 d后自行停用养血清脑丸。停用养血清脑丸次日患... 1例46岁女性患者因偏头痛给予通天口服液10 ml口服、3次/d和养血清脑丸2.5 g口服、3次/d。服药10 d后出现尿黄,12 d后自行停用通天口服液。继续服用养血清脑丸5 d后发现皮肤及巩膜黄染,10 d后自行停用养血清脑丸。停用养血清脑丸次日患者出现腹胀。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145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429 U/L,γ-谷氨酰转移酶(GGT)290 U/L,碱性磷酸酶(ALP)176 U/L,总胆红素(TBil)94.2μmol/L,总胆汁酸(TBA)365.9μmol/L。根据患者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和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考虑可能与通天口服液和养血清脑丸相关。患者停用养血清脑丸1周后,皮肤及巩膜黄染症状减轻,尿液颜色变浅,ALT 495 U/L、AST 202 U/L、GGT 181 U/L、ALP 120 U/L、TBil 24.6μmol/L、TBA 15.6μmol/L。予异甘草酸镁、促肝细胞生长素、腺苷蛋氨酸等药物治疗7 d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停用上述药物,予双环醇(25 mg口服、3次/d)治疗8 d后,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药疗法 药物性肝损伤 通天口服液 养血清脑丸 中成药
原文传递
依达赛珠单抗逆转达比加群酯所致消化道出血
11
作者 林琦 董淑杰 +3 位作者 李蕾 王琨 史均宝 杨丽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年第1期53-55,共3页
1例82岁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女性患者近6年服用达比加群酯(110 mg、2次/d)抗凝治疗。2个月前患者下肢水肿加重,尿量减少。考虑心力衰竭加重,给予托拉塞米片和螺内酯片利尿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2 d前患者出现全身散在瘀斑,排糊状黑便,尿... 1例82岁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女性患者近6年服用达比加群酯(110 mg、2次/d)抗凝治疗。2个月前患者下肢水肿加重,尿量减少。考虑心力衰竭加重,给予托拉塞米片和螺内酯片利尿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2 d前患者出现全身散在瘀斑,排糊状黑便,尿量减少至200 ml/d。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Hb)63 g/L,凝血酶原时间(PT)39.5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117.2 s,凝血酶时间(TT)>300 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3.64,纤维蛋白原(Fib)无法测出。考虑为达比加群酯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消化道出血。停用达比加群酯,给予依达赛珠单抗注射液2.5 g静脉滴注2次。治疗后消化道出血停止,PT 12.7 s、APTT 42.4 s、TT 18.8 s、INR 1.18、Fib 2.67 g/L。8 d后,患者心功能改善,皮肤瘀斑消退,Hb 84 g/L、PT 14 s、APTT 37.8 s、TT 41.2 s、INR 1.3、Fib 2.26 g/L,粪潜血试验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比加群 胃肠出血 依达赛珠单抗
原文传递
基于医院信息系统数据的药源性运动障碍自动监测模块构建及优化
12
作者 崔利强 郭代红 +5 位作者 朱曼 王天琳 高奥 赵安琪 伏安 肖静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年第2期84-90,共7页
目的:借助临床药物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Ⅱ(ADE-ASAS-Ⅱ)和文本分类技术,基于医院信息系统(HIS)住院患者信息,构建运动障碍自动监测模块,探索其在开展真实世界药源性运动障碍(DIMD)研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整理文献... 目的:借助临床药物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Ⅱ(ADE-ASAS-Ⅱ)和文本分类技术,基于医院信息系统(HIS)住院患者信息,构建运动障碍自动监测模块,探索其在开展真实世界药源性运动障碍(DIMD)研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整理文献综述、个案报道、自发报告和患者病历等资料,基于ADE-ASAS-Ⅱ系统和文本分类技术筛选关键词集,构建自动监测模块。选取2022年10月10至16日解放军总医院(我院)住院患者信息,将人工评价与系统报警病例进行对比,评价自动监测模块的性能,通过反复机器学习对其进行优化。收集2022年我院使用丙戊酸钠住院患者的病历,应用构建的运动障碍自动监测模块,分析丙戊酸钠相关运动障碍的发生情况。结果:共收集到4 918例住院患者(146例出现运动障碍),经过反复模块调试确定了运动障碍自动监测模块最终设置条件,包括纳入标准(文本关键词43个,诊断3个)和排除标准(忽略文本11个,忽略文档标题20个)。2022年我院使用丙戊酸钠的住院患者有1 138例,通过自动监测模块监测到以抽动、震颤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DIMD发生率为1.67%(19/1 138)。结论:基于机器学习和人工评价构建的药源性运动障碍自动监测模块,可用于监测DIMD的发生情况,为临床药物警戒工作提供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障碍 药物性 人工智能 自动监测 文本分类技术 数据挖掘 真实世界研究 丙戊酸钠
原文传递
斯鲁利单抗致免疫性心肌炎伴肌炎和重症肌无力重叠综合征
13
作者 刘淑娟 蔡伟 +2 位作者 袁斌斌 李新 邵凤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年第2期126-128,共3页
1例70岁女性胰腺颈体部癌患者接受紫杉醇+吉西他滨化疗11个疗程,因疾病进展接受化疗(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伊立替康)联合免疫治疗(斯鲁利单抗)。28 d后(免疫治疗共1次),患者出现右侧上睑下垂和胸闷症状,继而出现胸骨后中下段疼痛伴咽喉部... 1例70岁女性胰腺颈体部癌患者接受紫杉醇+吉西他滨化疗11个疗程,因疾病进展接受化疗(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伊立替康)联合免疫治疗(斯鲁利单抗)。28 d后(免疫治疗共1次),患者出现右侧上睑下垂和胸闷症状,继而出现胸骨后中下段疼痛伴咽喉部放射痛,伴构音障碍、吞咽困难、胸闷气喘等症状。实验室检查示高敏肌钙蛋白T 0.551 μg/L,肌酸激酶(CK)3 426 U/L,CK-MB 176 μg/L,肌红蛋白1 702 μg/L。头颈部影像学检查排除颅内病变,心电图检查提示心肌损害。考虑为斯鲁利单抗导致的免疫性心肌炎伴肌炎和重症肌无力重叠综合征。暂缓免疫治疗,予甲泼尼龙、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治疗免疫性16 d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实验室检查示高敏肌钙蛋白I 0.075 μg/L,CK 216 U/L,CK-MB 58 μg/L,肌红蛋白273 μg/L。随访得知,患者改用伊立替康单药或联合雷替曲塞抗肿瘤,未再出现临床症状,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酶等均未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炎 重症肌无力 肌炎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斯鲁利单抗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原文传递
药源性神经系统疾病:从当前诊疗到未来研究
14
作者 姚雪帆 王媛 宋海庆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年第2期79-83,共5页
药源性神经系统疾病(DIND)是指药物引起的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疾病。在我国,药物不良反应/事件中,DIND占比较大,且发病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常见的DIND包括癫痫、运动障碍、脑卒中、周围神经病、脊髓损伤及认知障碍等,因其多属渐进和迟发... 药源性神经系统疾病(DIND)是指药物引起的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疾病。在我国,药物不良反应/事件中,DIND占比较大,且发病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常见的DIND包括癫痫、运动障碍、脑卒中、周围神经病、脊髓损伤及认知障碍等,因其多属渐进和迟发的反应,往往难以辨别其与药物的相关性,容易误诊漏诊,造成不良预后。为减少药物神经毒性的发生,临床应加强多学科合作,对高风险人群实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加强监测,及时识别和诊断DIND。同时,应加强DIND相关研究,以应对其复杂性及不良预后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疾病 异常 药物性 诊断 治疗 药物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Janus激酶抑制剂治疗免疫介导炎症性疾病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赵丹洁 边原 +3 位作者 尹琪楠 王易 唐鹏 韩丽珠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年第1期44-49,共6页
Janus激酶抑制剂(JAKi)是一类通过抑制多种细胞因子的过度反应,治疗多种免疫介导炎症性疾病的细胞内小分子靶向药物。目前JAKi有较好的疗效,但存在导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风险,且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综述了JAKi的药理作... Janus激酶抑制剂(JAKi)是一类通过抑制多种细胞因子的过度反应,治疗多种免疫介导炎症性疾病的细胞内小分子靶向药物。目前JAKi有较好的疗效,但存在导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风险,且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综述了JAKi的药理作用机制和分类及在我国已上市的JAKi(托法替布、巴瑞替尼、芦可替尼、乌帕替尼和阿布昔替尼)相关MACE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导致MACE的风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合并心血管疾病及炎症性疾病,JAKi种类、剂型和疗程等,为临床合理使用JAKi以及更好地预防JAKi相关MACE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nus激酶抑制剂 免疫介导炎症性疾病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托法替布 巴瑞替尼 芦可替尼 乌帕替尼 阿布昔替尼
原文传递
妊娠中晚期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暴露对胎儿/新生儿毒性的文献病例分析
16
作者 马志会 付冬 姬丽刚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年第2期107-114,共8页
目的:探讨妊娠中晚期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暴露对胎儿/新生儿的危害。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截至2024年4月),收集妊娠中晚期ARB暴露的病例报告类文献。从文献中提取患者年龄、ARB药物及其暴露孕周、并用药物、母亲羊水检查、... 目的:探讨妊娠中晚期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暴露对胎儿/新生儿的危害。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截至2024年4月),收集妊娠中晚期ARB暴露的病例报告类文献。从文献中提取患者年龄、ARB药物及其暴露孕周、并用药物、母亲羊水检查、胎儿/新生儿结局等信息。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7篇文献,报告了54例孕妇妊娠中晚期ARB子宫内暴露的55例胎儿/新生儿的结局(1例双胎)。54例孕妇涉及6种ARB,包括缬沙坦(17例,31.5%)、坎地沙坦(14例,25.9%)、氯沙坦(12例,22.2%)、奥美沙坦(6例,11.1%)、替米沙坦(3例,5.6%)、厄贝沙坦(2例,3.7%),其中49例(90.7%)孕妇的ARB使用时间为自孕前或孕早期持续服用至孕中晚期,多为非产科医师(内科或全科医师)处方。46例有妊娠期羊水检查,其中45例(97.8%)存在羊水过少或缺失。54例孕妇中4例自愿引产终止妊娠,50例报告了妊娠的自然结局,包括51例胎儿/新生儿。其中15例(29.4%)宫内或出生后1周内死亡,36例(70.6%)存活出院。新生儿中81.3%(39/48)为早产儿,74.4%(32/43)为低体重儿。55例胎儿/新生儿中48例(87.3%)存在不同程度的疾病和发育缺陷,最常受累的器官为肾脏[72.7%(40/55)],主要病理改变为肾小管发育不良;其次是肺/呼吸系统疾病和发育异常[41.8%(23/55)],是导致胎儿/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再次是颅骨/脑和四肢/手足的发育异常;循环系统异常、凝血异常和视网膜病变等也有报道。结论:妊娠中晚期ARB暴露对胎儿/新生儿危害极大,常导致胎儿/新生儿肾小管、肺、颅骨/脑和四肢发育不全,甚至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母亲暴露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 羊水过少 胎儿异常
原文传递
抗凝药物相关肾病:临床需警惕的风险
17
作者 张进华 牛培广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年第1期2-5,共4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日益增多,口服抗凝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抗凝药物相关肾病(ARN)是口服抗凝药物治疗中的主要不良反应,一般认为是由过度抗凝引起的急性肾损伤,发生机制可能包括肾小球出血、红细胞管型阻塞肾小...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日益增多,口服抗凝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抗凝药物相关肾病(ARN)是口服抗凝药物治疗中的主要不良反应,一般认为是由过度抗凝引起的急性肾损伤,发生机制可能包括肾小球出血、红细胞管型阻塞肾小管、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等。凝血功能和肾功能异常为ARN的主要危险因素;高龄,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也增加ARN发生风险。对ARN的管理应基于患者自身特点。选择口服抗凝药物时应充分考虑治疗获益与风险;用药时加强肾功能监测,尽早发现潜在风险;发生ARN后,建议及时调整抗凝药物,并予对症支持治疗,严重时可采用甲泼尼龙联合血液透析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损伤 抗凝药 华法林 抗凝药物相关肾病 直接口服抗凝药物
原文传递
氨甲环酸注射液严重用药错误病例分析及防范建议
18
作者 李思妍 张青霞 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年第1期17-24,共8页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注射液(TXAI)严重用药错误(ME)的风险因素,并提出防范建议。方法收集全国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监测网)中TXAI相关ME报告;检索国内外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TXAI相关ME的个案报道;检索中国裁判文书网和北大法宝数据库,收集...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注射液(TXAI)严重用药错误(ME)的风险因素,并提出防范建议。方法收集全国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监测网)中TXAI相关ME报告;检索国内外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TXAI相关ME的个案报道;检索中国裁判文书网和北大法宝数据库,收集医方错误的TXAI相关司法案例。所有数据的检索时间均截至2024年5月1日。对监测网中TXAI相关ME报告的ME级别、发生环节、场所和引发人员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收集到的严重ME病例的报告年份、发生国家、临床应用情况、错误内容、发生场所、导致患者伤害的临床特征、患者结局和ME级别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2年9月22日至2024年5月1日监测网共收到TXAI相关ME报告138例,报告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138例ME中79例(57.3%)发生在药品调剂与分发环节;58例(42.0%)发生在处方/医嘱开具与传递环节,错误主要涉及易混淆药物和剂量过大,其中1例(1.7%)为严重ME(E级);1例(0.7%)发生在给药环节,误将碘海醇当作TXAI注入患者关节腔。共收集到TXAI严重ME报告29例,其中24例(82.8%)为给药途径错误(与麻醉药混淆22例,注射通路混淆2例,均导致错误鞘内注射),5例(17.2%)为处方错误(剂量过大3例,血栓高危者用药和血栓高危者联合蛇毒血凝酶治疗各1例);23例(79.3%)发生在手术室,6例(20.7%)发生在病房。24例TXAI错误鞘内注射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剧烈疼痛、神经毒性(癫痫持续状态)和/或心脏毒性(心律失常和心室颤动),其中11例(45.8%)死亡、2例(8.3%)后遗肢体肌肉无力。5例处方错误中4例患者发生严重血栓性疾病,其中2例死亡,2例出现脑血管相关后遗症;另有1例出现心慌、气促、恶心和呕吐。29例严重ME中,E级者2例(6.9%),F级3例(10.3%),G级4例(13.8%),H级7例(24.2%),I级13例(44.8%)。结论TXAI相关ME主要涉及易混淆药物和处方错误,严重ME发生的主要场所为手术室,主要为错误鞘内注射,导致患者发生致命的神经和心脏毒性。TXAI相关严重ME对患者的危害极大,医院应加强手术室看似听似药品管理和处方审核系统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用药错误 高警示药品 用药安全 全国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
原文传递
玻璃体腔注射药物的药学服务专家共识
19
作者 王家伟 宋智慧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年第2期65-78,共14页
玻璃体腔注射(IVI)是利用注射器将药物运送至玻璃体腔的给药技术,目前已有多个IVI药物相继获批用于治疗眼底疾病,包括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药物、眼内缓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同时,也存在多种超说明书用于IVI的药物。目前尚缺乏针对IVI... 玻璃体腔注射(IVI)是利用注射器将药物运送至玻璃体腔的给药技术,目前已有多个IVI药物相继获批用于治疗眼底疾病,包括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药物、眼内缓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同时,也存在多种超说明书用于IVI的药物。目前尚缺乏针对IVI药物临床应用的药学服务指导文件。为推动IVI药物药学服务工作的开展,北京药盾公益基金会眼科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药物治疗管理工作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药学分会组织专家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数据、指南及文献等,制定本共识。本共识对临床应用IVI药物的特点,注射前、注射中及注射后的相关药学服务等内容进行梳理,对5个临床问题形成26条推荐意见,供各级医疗机构开展IVI药物药学服务时使用。使用者为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包括药师、医师、护士等相关工作人员),药事服务目标人群主要是应用IVI药物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学 玻璃体腔注射 药学服务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本刊关于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要求
20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年第1期16-16,共1页
根据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编排格式规范,自2016年第1期开始要求:(1)对于有DOI编码的文章须注录DOI,列于该条文献末尾。(2)中文参考文献采用中、英文双语著录。在文献序号后先列出中文文献,另起行列出该文献的英译文。作者姓名的英译文采用... 根据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编排格式规范,自2016年第1期开始要求:(1)对于有DOI编码的文章须注录DOI,列于该条文献末尾。(2)中文参考文献采用中、英文双语著录。在文献序号后先列出中文文献,另起行列出该文献的英译文。作者姓名的英译文采用汉语拼音形式表示,姓的首字母大写,名按音节首字母大写的缩写形式。中文刊名使用其刊名的英文简称,不使用汉语拼音名称,无规范英文简称者著录英文刊名全称。示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著录格式 缩写形式 中文文献 文献序号 英文刊名 DOI 中华医学会 汉语拼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