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4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治沟造地新增耕地的土壤质量评价——延安宝塔区为例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鹏 段星星 +3 位作者 赵禹 梁楠 杨生飞 白金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9年第1期41-45,共5页
以延安市宝塔区治沟造项目为例,利用39组土壤样品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等测试数据,采用土壤养分地球化学单指标和综合指标评价方法,分析评价治沟造地新增耕地的土壤养分特征。结果显示:治沟造地形成的新增耕地质量等级低;粒径组成与... 以延安市宝塔区治沟造项目为例,利用39组土壤样品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等测试数据,采用土壤养分地球化学单指标和综合指标评价方法,分析评价治沟造地新增耕地的土壤养分特征。结果显示:治沟造地形成的新增耕地质量等级低;粒径组成与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相关关系弱;新增耕地利用时间短,造成有机质、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低,但全氮含量高,并非来自有机质释放。建议在对新增耕地进行土壤培肥时,注重有机、无机肥配合使用,以全面提高土壤养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沟造地 粒径组成 新增耕地 土壤养分
原文传递
复配型土体有机重构技术初探——以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为例 被引量:11
2
作者 韩霁昌 孙婴婴 +1 位作者 张扬 王欢元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6年第1期16-23,共8页
为探明复配型土体有机重构技术对土体改良作用的机理,本文选择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作为典型实例,设置不同砒砂岩与沙的复配比例(1:1、1:2、1:5)田间试验小区与沙地进行对照,于2010-2015年连续监测不同处理土体的质地、有机质、水稳... 为探明复配型土体有机重构技术对土体改良作用的机理,本文选择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作为典型实例,设置不同砒砂岩与沙的复配比例(1:1、1:2、1:5)田间试验小区与沙地进行对照,于2010-2015年连续监测不同处理土体的质地、有机质、水稳定性团聚体、矿质氮以及玉米产量变化。结果表明:砒砂岩的加入能将沙地土体中的粉粒和粘粒含量分别从3.21%和2.73%提升到20%和5%以上,满足作物生长的颗粒需求,因此适宜于作为一种沙地土体有机重构的材料;在6年的耕作管理中,0-30 cm表层的粉粒和粘粒缓慢向下层迁移,增加30 cm以下沙地土体的粉粒和粘粒含量,复配土土体0-30 cm内有机质含量从0.5%以下提升到3.7%以上,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则从18%-28%提升到20%以上,0-120 cm深度土体内矿质氮储量提升4.5倍以上,玉米产量随种植季数稳步提升至11000 kg·hm^(-2);其中,1:2复配比例上经6季种植后玉米产量达到14234.4 kg·hm^(-2),最适宜玉米生长。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系统分析了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的机理,也为其它复配型土体有机重构技术的机制探讨和技术路线制订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体有机重构 砒砂岩 复配成土 土体结构 养分累积
原文传递
土地工程专业设置及培养初探——以长安大学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员学锋 马超群 +8 位作者 张卫华 王欢元 马智民 毛忠安 赵永华 卫新东 吴金华 王晓峰 杨瑾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6年第4期54-57,共4页
专业设置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逻辑起点,也是专业布局结构管理的主要内容,设置合理与否对相应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至关重要。本文从城市化、经济快速发展、土地工程的作用及人才需求等角度,分析了设置土地工程专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综合分析... 专业设置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逻辑起点,也是专业布局结构管理的主要内容,设置合理与否对相应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至关重要。本文从城市化、经济快速发展、土地工程的作用及人才需求等角度,分析了设置土地工程专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综合分析了长安大学设置土地工程的优势,并科学制定出土地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期为全国同类高校开设同类专业提供借鉴,进一步推动土地工程学科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工程 专业设置 培养方案
原文传递
我国可用于能源作物种植的边际土地数量及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陈瑜琦 郭旭东 +1 位作者 刘俊杰 张智杰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7年第7期1-7,共7页
"利用边际土地种植能源作物发展生物能源"是我国可再生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也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认可,但对于我国到底有多少边际土地尚未有统一认识。为回答这个问题,本研究基于我国目前最权威、最基础的第二次土地利用变... "利用边际土地种植能源作物发展生物能源"是我国可再生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也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认可,但对于我国到底有多少边际土地尚未有统一认识。为回答这个问题,本研究基于我国目前最权威、最基础的第二次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从边际土地的范围界定及实际可能供给量的角度出发客观评估该战略的可行性。研究结论提出:从广义上来看,我国边际土地的范围较广,总面积达2.90亿hm^2,但考虑到能源作物种植对气候、地形、土壤的需求,我国可用于能源作物种植的边际土地最大数量为547.87万hm^2,主要地类为灌木林地和其他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藏、山西、甘肃、四川、河北等省份。考虑到大面积改变这些地类种植能源作物可能带来西部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由于这些地类投入产出比较低,在我国当前农业生产处于劣势的社会背景下,通过鼓励农民利用边际土地大面积种植能源作物来发展生物能源的战略存在较大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际土地 能源作物 物理边际土地 生物边际土地 生态环境边际土地
原文传递
陕西潼关矿区土壤污染治理技术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蔡苗 韩霁昌 +2 位作者 魏样 李刚 卢楠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6年第3期77-84,共8页
陕西潼关金矿区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混乱矿业秩序的典型地区,尾矿渣、氰化渣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河道两侧、村前屋后,受大风扬尘、降水淋溶和河水搬运等作用,对河水、农田和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本研究对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特... 陕西潼关金矿区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混乱矿业秩序的典型地区,尾矿渣、氰化渣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河道两侧、村前屋后,受大风扬尘、降水淋溶和河水搬运等作用,对河水、农田和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本研究对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措施选择、不同覆土厚度条件下土壤重金属含量变化、以及不同覆土厚度条件下农作物重金属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潼关矿区土壤中Hg、Pb、Cd等3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显著高于各种背景值,是最主要的污染元素;而重金属Cu和Zn的含量也高于各种背景值,是主要的污染元素。综合比较得到物理隔离法是最为经济合理的矿区恢复治理措施。在覆盖干净的耕植土厚度大于30cm的情况下,土壤中的Hg、Pb、Cd、Cr、As、Cu、Zn等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根据粮食作物、叶菜类和块根类蔬菜在30cm、50cm、70cm和90cm等不同矿渣覆土条件下重金属含量特征综合分析,得到叶菜类不适宜在矿区栽种的结论,同时确定不同农作物安全经济的覆土厚度选取应以不小于70cm最佳。物理隔离法具体覆土措施为底部尾矿渣推平压实、中部覆盖10cm三合土隔离层、上部覆盖40cm净土压实、顶部覆盖30cm净土耕植层。通过矿渣土体有机重构措施,治理区范围内土壤环境得到了改善,一期工程已完成新增耕地1 395亩,新增林地574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潼关金矿区 陕西 土壤污染 土体有机重构
原文传递
土地整治文献定量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员学锋 侯瑞 +1 位作者 邵雅静 应越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7年第12期18-23,共6页
通过对国内土地整治领域研究文献的定量分析,归纳该领域研究现状,总结研究进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Noteexpress软件和Excel软件对1983~2016年CNKI数据库中土地整治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统计分析文献涉及的年... 通过对国内土地整治领域研究文献的定量分析,归纳该领域研究现状,总结研究进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Noteexpress软件和Excel软件对1983~2016年CNKI数据库中土地整治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统计分析文献涉及的年代、作者、研究机构、期刊以及关键词等的分布及变化趋势。所采用的9 764篇文献,涉及作者17 305人次和期刊1 374种;《中国土地》《农业工程学报》《资源导刊》《中国土地科学》等21种期刊构成了土地整治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群。文献分布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土地整治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以及核心期刊群已经形成,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理论研究及工程技术研究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文献定量分析 NOTEEXPRESS
原文传递
密集型农业生产条件下土壤疲劳及其危害性浅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益权 石宗琳 +5 位作者 焦采强 李鹏 魏样 张露 王永建 曲植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6年第1期57-64,共8页
人口剧增,土地面积锐减,人地矛盾尖锐,为了追求粮食高产,人们给土壤施加了施肥、灌溉、使用农药以及农膜等密集型技术、增加复种指数,土壤常年处于高负荷的密集型农业生产状态。针对密集型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为强度干预,土壤机体受损、抗... 人口剧增,土地面积锐减,人地矛盾尖锐,为了追求粮食高产,人们给土壤施加了施肥、灌溉、使用农药以及农膜等密集型技术、增加复种指数,土壤常年处于高负荷的密集型农业生产状态。针对密集型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为强度干预,土壤机体受损、抗干扰能力下降、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变差,呈显著"疲劳"状态,肥料及灌水利用效益递减,威胁粮食安全和环境安全的实际,本文以我国粮食主产区、人为干预强度大且历史悠久、土壤抗疲劳能力较差的关中旱地农田土壤为基础,分析了现代密集型农业条件下土壤疲劳症状发生的原因、探索了土壤抗疲劳的内在机理、总结了土壤疲劳状态特征及其危害性,分析了土壤疲劳的防御与恢复措施。借鉴我国农业文明积淀的历史经验,揭示人为生产经营活动对土壤演化方向与过程的作用规律,提出改革不合理的土壤利用及管理措施,企图获得"替代"传统农业技术中能够维系土壤健康的"新技术与新产品",建立土壤健康、可持续利用的科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疲劳 集约化农业 土壤退化
原文传递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7
8
作者 王珊 马智民 张艳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6年第4期58-64,共7页
通过归纳总结近5年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相关文献,对国内外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并指出当前我国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方法采用归纳总结法和文献综述法。结果表明,本文主要从农用地整治规划... 通过归纳总结近5年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相关文献,对国内外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并指出当前我国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方法采用归纳总结法和文献综述法。结果表明,本文主要从农用地整治规划设计、城乡建设用地整治规划设计和工矿用地复垦设计三个方面对其设计的技术理论、方法模式等进行了研究,目前我国的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在理论方法上还不够完善、技术创新有待提高,景观生态学理论、3S技术的应用将成为未来土地整治规划项目设计的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 研究进展 发展趋势
原文传递
榆林市耕地资源变化及分析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宁松瑞 韩霁昌 郝起礼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6年第2期20-27,共8页
榆林市是陕西省未利用土地面积最大、耕地后备资源潜力丰富的地区。本文根据有关年鉴及文献资料的数据,对榆林市的常用耕地面积以及耕地后备资源量进行了初步分析。总体来看,榆林市的常用耕地面积总体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1949年7.57... 榆林市是陕西省未利用土地面积最大、耕地后备资源潜力丰富的地区。本文根据有关年鉴及文献资料的数据,对榆林市的常用耕地面积以及耕地后备资源量进行了初步分析。总体来看,榆林市的常用耕地面积总体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1949年7.57×105 hm^2减少到2013年的5.95×105 hm^2。榆林市现有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3.98×105 hm^2,宜耕性面积为1.50×105 hm^2,宜耕比例为37.84%。榆林市北部的榆阳区、靖边县、神木县、定边县、横山县和府谷县的宜耕性耕地后备资源量为1.43×105 hm^2,约占全市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市 耕地面积 后备耕地资源
原文传递
不同水氮条件下小麦和玉米秸秆养分释放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琳 张卫华 刘淼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7年第2期57-62,共6页
采用尼龙网袋法,模拟小麦玉米种植模式,研究了不同水氮条件下冬小麦和夏玉米秸秆养分释放特征。研究表明,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腐解情况都表现为前期腐解快,后期腐解速度缓慢;室内培养条件下,腐解前20天为腐解快速期,腐解缓慢期大约为20~6... 采用尼龙网袋法,模拟小麦玉米种植模式,研究了不同水氮条件下冬小麦和夏玉米秸秆养分释放特征。研究表明,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腐解情况都表现为前期腐解快,后期腐解速度缓慢;室内培养条件下,腐解前20天为腐解快速期,腐解缓慢期大约为20~60天,其后为腐解停滞期。玉米秸秆腐解速度比小麦秸秆快。添加氮素对加快秸秆腐解有一定的效果。土壤含水量为16%和20%对秸秆腐解速度无影响。小麦与玉米秸秆中养分释放率均表现为K>P>C>N,小麦和玉米秸秆中养分的释放量均表现为C>K>N>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量 施氮量 秸秆还田 作物秸秆 养分释放
原文传递
紫花苜蓿和黑麦草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徐艳 王曙光 邓富玲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8年第11期29-34,共6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自然条件下紫花苜蓿和黑麦草对不同浓度石油污染土壤中总石油烃及原油族组分的修复效果。试验表明,自然条件下整个生长周期内紫花苜蓿对土壤中总石油烃的降解效果略优于黑麦草。同一生长周期内,黑麦草在生长初期的降解...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自然条件下紫花苜蓿和黑麦草对不同浓度石油污染土壤中总石油烃及原油族组分的修复效果。试验表明,自然条件下整个生长周期内紫花苜蓿对土壤中总石油烃的降解效果略优于黑麦草。同一生长周期内,黑麦草在生长初期的降解优势较为显著,紫花苜蓿在生长中后期的降解优势较为显著。就不同族组分而言,紫花苜蓿对饱和烃的降解效果优于黑麦草,而黑麦草对芳烃、非烃和沥青质的降解效果略优于紫花苜蓿。紫花苜蓿组在生长中后期对饱和烃的降解效果较为显著,均超过10%,而黑麦草在中期有一定效果但不显著;生长末期两种植物对芳烃和沥青质的降解作用较为显著,且随石油污染浓度增加而减小,其中黑麦草H1对芳烃的降解率最高,达3.7%,对沥青质的降解率高达21.2%;生长中期对非烃的降解作用较为显著,其中紫花苜蓿Z1和黑麦草H1对非烃降解较高,均超过10%。在后期修复实践中可将两种作物联合种植,以提高对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修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黑麦草 生长状况 总石油烃 石油族组分
原文传递
植被冠层对降雨空间分布特征及土壤侵蚀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孙增慧 张卫华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6年第6期43-49,57,共8页
植被冠层对降雨的截留,改变了降雨在地表的分布,从而影响地表土壤侵蚀。因此植被冠层的水文作用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焦点。本研究对降雨在玉米行内不同位置的分布进行了测定,玉米行距60cm,在玉米行内布置5个观测位点,分别距玉米种植行0~1... 植被冠层对降雨的截留,改变了降雨在地表的分布,从而影响地表土壤侵蚀。因此植被冠层的水文作用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焦点。本研究对降雨在玉米行内不同位置的分布进行了测定,玉米行距60cm,在玉米行内布置5个观测位点,分别距玉米种植行0~12cm(A)、12~24cm(B)、24~36cm(C)、36~48cm(D)和48~60cm(E)。本研究穿透雨测定均在玉米生育期内进行,玉米株高为50~250cm,叶面积指数为0.4~4.0。结果表明行内不同位点的穿透雨存在空间异质性,2013年与2014年穿透雨测定日期内(每年各测定了7次),行内不同位点穿透雨变异系数范围分别为15.9%~45.4%和8.9%~42.2%,且在两行玉米中间的位置(24~36cm位置)穿透雨量较大。冠层下各位点穿透雨量与降雨量正相关,与叶面积指数、株高负相关(P<0.05)。随着作物生长,穿透雨在冠层下空间分布由均匀逐渐趋向于不均匀,具有趋向于向行中(24~36cm位置)汇集的趋势。该研究揭示了玉米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特征,为农田水分有效利用和坡耕地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冠层 降雨 玉米行间 分布特征
原文传递
土体有机重构技术在黄河滩地的应用——以韩城市下峪口项目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闫波 蔡苗 魏样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6年第4期70-74,共5页
土体有机重构技术在黄河滩地项目上的应用表明:重构后耕作层水分入渗速率为11.84cm·d^(-1),相比原始状态的沙土降低了89%,相比原始状态的黄土降低了86%;重构后土体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处于丰富水平,相比沙土分别增... 土体有机重构技术在黄河滩地项目上的应用表明:重构后耕作层水分入渗速率为11.84cm·d^(-1),相比原始状态的沙土降低了89%,相比原始状态的黄土降低了86%;重构后土体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处于丰富水平,相比沙土分别增加了1.06倍、2.07倍、8.54倍和1.23倍;以容重为1.7g·cm^(-3)的黄土构建5cm厚人造犁底层,以容重为1.2g·cm^(-3)的黄土构建25cm厚耕作层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滩地 入渗速率 土体有机重构 养分含量
原文传递
西南边疆山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中的土地整治规划实施评价——以云南省德宏州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贺一梅 杨子生 余文忠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6年第1期71-78,共8页
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情况评价是当前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的重要分析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以地处我国西南边疆山区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要求,分析了德宏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期间(2006... 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情况评价是当前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的重要分析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以地处我国西南边疆山区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要求,分析了德宏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期间(2006-2013年)土地整治项目和土地整治规划目标任务落实情况,重点是补充耕地任务、耕地占补平衡目标的落实情况;进而评价了德宏州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编制《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方案(2014-2020年)》提供了基础依据,同时也可为其他相关地区研究州(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中的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情况评价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中期评估 土地整治规划 实施 评价 德宏州
原文传递
土地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范王涛 魏君平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6年第3期39-40,共2页
以土地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实际工作与行业的相关理论相结合,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进度、质量、成本、设计变更和签证控制的施工管理体系,对实施工程的相关因素进行详细梳理,系统总结出适应土地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行之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 土地工程 项目 施工管理
原文传递
空心村整治还田地区土壤宜耕性研究——以澄城县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雅 张卫华 马增辉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7年第3期40-45,共6页
空心村整治还田是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一个重要举措,对空心村整治还田后农田的宜耕特性进行评价意义显著。本文运用特尔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结合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构建了宜耕性评价体系,将整治后农田划分为非常适宜、较适宜、... 空心村整治还田是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一个重要举措,对空心村整治还田后农田的宜耕特性进行评价意义显著。本文运用特尔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结合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构建了宜耕性评价体系,将整治后农田划分为非常适宜、较适宜、一般适宜和不适宜四个宜耕等级。研究表明:澄城县废弃宅基地整治还田土壤非常适宜耕作占27%,较适宜耕作占49%,一般适宜耕作占22%,不适宜耕作占2%;各整治还田区土壤质地、土壤厚度、土壤污染和地形坡度这四个指标变异不大,而规模度、土壤养分、灌溉条件、土壤pH值和崎岖指数存在较大差异。针对整治还田项目耕地灌溉条件差、土壤养分不足的问题,提出了提升空心村整治还田地块宜耕性的对策,为后期整治还田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村 整治还田 宜耕性评价
原文传递
土地开发整治中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霞 朱志玲 文琦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6年第1期48-56,共9页
文章以宁夏土地开发整治中生态移民为对象,从不同年龄层次的视角出发,并根据移民者的年龄状况将三个典型村的移民分为18-30岁、31-40岁、41-55岁和55岁以上四个层次。构建宁夏土地整治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性研究框架,分别从经济生产、生... 文章以宁夏土地开发整治中生态移民为对象,从不同年龄层次的视角出发,并根据移民者的年龄状况将三个典型村的移民分为18-30岁、31-40岁、41-55岁和55岁以上四个层次。构建宁夏土地整治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性研究框架,分别从经济生产、生活方式及人际关系三个方面研究探析了不同年龄层次移民的社会适应性及其规律,并通过构建适应策略优化模型,进一步评价分析不同年龄层次生态移民的适应策略。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适应性强、年龄层次差异小。经济生产适应性普遍较差、年龄层次差异性较大;其中31-40岁年龄层次的移民较适应,18-30岁年龄层次的移民适应性适中,41-55岁年龄层次的移民适应性较弱,55岁以上年龄层次的移民适应性最差。31-40岁年龄层次生态移民适应策略优化模型各方面都比较高,其次是18-30岁、41-55岁年龄层次移民,55岁以上年龄层次移民的适应策略模型各方面都比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开展整治 年龄层次 宁夏生态移民 社会适应性 社会适应策略优化
原文传递
不同密度人工柠条林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文文 郭忠升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8年第1期25-31,共7页
研究不同密度人工柠条林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对黄土丘陵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柠条为对象,采用中子水分仪对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多年撂荒地和不同密度柠条林地土壤水分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和分析,研究了不同密度... 研究不同密度人工柠条林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对黄土丘陵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柠条为对象,采用中子水分仪对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多年撂荒地和不同密度柠条林地土壤水分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和分析,研究了不同密度柠条地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性。结果表明:土壤容积含水量变异程度与土层深度成反比,而且林分密度越大,土壤容积含水量变异系数越大;不同密度小区变异系数分层存在差异,依据变异系数可将试验地从地表到地下划分为土壤水分速变层、土壤水分活跃层、土壤水分次活跃层以及土壤水分相对稳定层4个层次。土壤水资源量年内变化受降雨影响也呈现季节性,各密度小区土壤水资源年内变化呈现出"V"字型规律;林分密度与土壤水资源量变化成反比。不同密度试验地(各小区)土壤容积含水量总体变化趋势为"增加-减少-增加",林分密度与土壤容积含水量成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 土壤容积含水量 土壤水资源 密度
原文传递
毛乌素沙地综合开发规模评价指标体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魏样 成生权 赵永华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7年第5期32-35,共4页
本文以恢复毛乌素沙地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功能为目标,提出了毛乌素沙地综合开发规模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毛乌素沙地地形条件、水文与水文地质状况及区位条件等3方面内容,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评价... 本文以恢复毛乌素沙地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功能为目标,提出了毛乌素沙地综合开发规模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毛乌素沙地地形条件、水文与水文地质状况及区位条件等3方面内容,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出各个指标因子在各层次指标中的权重,为毛乌素沙地综合开发评价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层次分析法 专家咨询 指标体系
原文传递
锰毒胁迫下三种豆科作物适应性差异及耐锰途径 被引量:1
20
作者 夏龙飞 蔡苗 李菲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7年第4期60-67,共8页
研究大豆、草木犀和苜蓿在锰毒胁迫下适应性差异,并从不同植株器官分析其耐锰途径。通过水培实验,将20d苗龄的供试植株分别于2.5(CK)、50、100μmol·L^(-1) MnSO_4培养液中培养20d后,收获并测定生物量和植株锰、铁含量。结果表明:... 研究大豆、草木犀和苜蓿在锰毒胁迫下适应性差异,并从不同植株器官分析其耐锰途径。通过水培实验,将20d苗龄的供试植株分别于2.5(CK)、50、100μmol·L^(-1) MnSO_4培养液中培养20d后,收获并测定生物量和植株锰、铁含量。结果表明:过量的锰不同程度地抑制植株的生长,大豆、苜蓿的生长受到极显著抑制,根系受到严重的抑制,根冠比呈下降趋势;草木犀地上部和根系生长均未受到显著抑制,相对生物量变化不显著。草木犀作为相对耐锰毒胁迫作物,锰毒胁迫下锰主要积累于根系(根系锰含量分别是对照植株的10、16倍),地上部主要积累于茎中(茎的锰累积量比例增加了14%)。植株地上部、根系对锰的吸收、分布和累积决定了过量的锰对植株生物性状和生长的影响,根系大量积累锰可能是植株适应高锰的一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作物 锰毒胁迫 适应性 耐锰途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