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东北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
盛丽春
韩梅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23
|
|
2
|
中学网络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潘勇
谢晓花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10
|
|
3
|
从法国对法语的保护看中国汉语教育的现状 |
于湘婷
王丽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10
|
|
4
|
东北方言社会新探——谈东北方言词“忽悠”的语法语义特征 |
杨丽娜
盛丽春
高玉秋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3
|
|
5
|
浅析高师美术教育内涵 |
张波
高丹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5
|
|
6
|
语音隐喻探析 |
魏万德
伊慧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17
|
|
7
|
东北方言的语义分类——以东北方言中带后缀“巴”的词语为例 |
盛丽春
韩梅
俞咏梅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3
|
|
8
|
黑色幽默的典范——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
常文革
张芮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7
|
|
9
|
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再思考 |
许晓晖
王秀荣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6
|
|
10
|
论沃夫尔冈·伊瑟尔的“接受美学” |
张树萍
王翔敏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7
|
|
11
|
中国海军接收日本二战赔偿舰艇的意义和启示 |
黄鑫
陈勇
余卫雄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3
|
|
12
|
略论外语学习中的母语教育 |
王丽
于湘婷
毕宏伟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4
|
|
13
|
近代中国东北基督教教会学校评析 |
高乐才
邹丹丹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3
|
|
14
|
“二人转”音乐中的辅调与专调曲牌——吉林地方音乐研究之二 |
翟继峰
刘清明
姜宇丹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2
|
|
15
|
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本途径 |
王艳华
许以民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5
|
|
16
|
输出假设的心理语言学原理及其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 |
魏蕾
杨红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3
|
|
17
|
高等学校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的实践与探索 |
张献
邓蕾蕾
宋立军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2
|
|
18
|
从两个关系因素看过渡语僵化 |
郭继东
许焕荣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3
|
|
19
|
化妆品商标翻译的语言社会特征之解读 |
喻小继
安坤伟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3
|
|
20
|
从电视剧《刘老根》看东北方言的特点 |
韩梅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