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341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高校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1
作者 许瑞芳 吴语桐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5年第1期86-94,共9页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因其自身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和资源调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应积极发挥高校作为政策理论阐释者、教学研究破题者、师资培养承担者和...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因其自身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和资源调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应积极发挥高校作为政策理论阐释者、教学研究破题者、师资培养承担者和优质资源开发者的引领作用,从理念、主体、内容和方法四方面入手,着力破解目前高校在引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时面临的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衔接性不足、理论成果向教学实践转化薄弱、学段间互动交流缺乏三大问题,进而切实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小学思政课 一体化建设 高校
原文传递
“3·18”重要讲话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重要论述的新发展 被引量:1
2
作者 佘双好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2期3-5,共3页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3·18’重要讲话”)。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持续关注思政课建设,围绕思政课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指示批示。这些重要讲...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3·18’重要讲话”)。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持续关注思政课建设,围绕思政课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指示批示。这些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既坚持和继承“3·18”重要讲话的思想观点,又根据思政课深化发展情况提出新的要求,对思政课教学进行理念的提升和思想的深化,极大地丰富了对思政课的理解,为思政课改革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在“3·18”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重温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及其之后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重要论述的新发展,对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列重要讲话 思政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持续关注 基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 新的要求 新征程
原文传递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创新发展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伟光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创新发展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第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实现“两个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互动创新的产物;第二,要全面理解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提...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创新发展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第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实现“两个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互动创新的产物;第二,要全面理解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提出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两个重要提法的科学内涵;第三,要深刻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人民的伟大斗争实践及阶段性主题;第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进行了“两次结合”,实现了“两个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两个结合”
原文传递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内容设计与实践策略 被引量:1
4
作者 阮一帆 吴冬艳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2期113-119,139,共8页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应然之举,是厚植青年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路径。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应深刻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质,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应然之举,是厚植青年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路径。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应深刻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质,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容要点。具体来说,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应坚持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原则;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应深刻把握“两个结合”重大论断的深刻内涵;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应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变革;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应准确把握历史主线与历史规律;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聚焦理想信念教育与价值观培育。就实践策略而言,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统筹全局,系统设计,优化融入布局;以问题为导向,筑牢“三大保障”;拓展课堂广度,创新“六类方法”,提升融入的整体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 融入 高校思政课教学
原文传递
用习近平文化思想铸魂育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5
作者 吴宏政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3期11-13,共3页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对学校思政课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部署、提出要求,为我们办好思政课、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对学校思政课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部署、提出要求,为我们办好思政课、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 时代新人 文化自信 系列重要讲话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铸魂育人 民族复兴 习近平文化思想
原文传递
教师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6
作者 段妍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3期21-23,共3页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并进一步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五年来,这支思政课教师...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并进一步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五年来,这支思政课教师队伍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与期盼,沿着指明的方向踔厉奋发,在铸魂育人的事业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不断打造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推动高校思政课向“新”发力、以“新”提质的内在要求,更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培育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思政课 立德树人 思政课教师队伍 中国式现代化 生产力发展要求 高素质人才 加快推进
原文传递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本质观的三维考察
7
作者 王中汝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2期66-82,共17页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考察。在人的发展维度,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社会生产维度,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力、生产资料与劳动产品;在经济调节机制维度,是根据社会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社会生产。充分吸...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考察。在人的发展维度,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社会生产维度,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力、生产资料与劳动产品;在经济调节机制维度,是根据社会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社会生产。充分吸收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立足于实践,紧紧围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是科学理解、充分呈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本质 人的发展 社会生产 计划调节 实践
原文传递
穿透“伪具体世界”的幻象——论科西克对辩证法批判本质的阐释
8
作者 高广旭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1期101-110,共10页
科西克对辩证法批判本质的阐释奠基于对“伪具体世界”及其形而上学认识模式的批判。辩证法之所以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是因为“具体总体”的辩证法穿透了资产阶级拜物教化实践塑造的“伪具体世界”,不仅以“精神—实践”的具体观点超越理... 科西克对辩证法批判本质的阐释奠基于对“伪具体世界”及其形而上学认识模式的批判。辩证法之所以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是因为“具体总体”的辩证法穿透了资产阶级拜物教化实践塑造的“伪具体世界”,不仅以“精神—实践”的具体观点超越理性主义的“思维内在性原则”,还原实在的结构及其存在意义;而且以“具体历史实践的奥德赛”的总体观点瓦解资本形而上学对人的“抽象统治”,实现人在世界中的具体存在及其自由。科西克对于辩证法批判本质的阐释,既将生存解释学、拜物教批判等融入辩证法理解中,拓展了当代辩证法理论形态研究的视域,也深入到《资本论》理论性质的重新理解中,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推进辩证法当代价值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西克 辩证法 伪具体世界 具体总体 人的自由
原文传递
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
9
作者 王福生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1期42-54,共13页
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前提,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概括地说,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思想的核心,包括学说、运动和社会形态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但它必须有一个康德意义上的调节性理念作为引导,那就... 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前提,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概括地说,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思想的核心,包括学说、运动和社会形态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但它必须有一个康德意义上的调节性理念作为引导,那就是关于人的社会主义理念,即一种作为人的自我意识的哲学理念,二者的紧密结合(沟通二者,进而处于中间位置的是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是马克思思想的核心要义。这一结合意味着没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将是盲目的;而没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将是空洞的。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在于这一结合的必然性,而这一结合是开放性的,即结合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应该而且必须根据现实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 整体性
原文传递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形态
10
作者 王伟光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4期1-10,40,共11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以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理论依据,科学理解、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建设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以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理论依据,科学理解、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述。基于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可以判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什么别的文明,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坚持继承、发扬和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坚持兼收并蓄国外先进文明;始终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始终坚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中国特色,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唯物史观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原文传递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适应图景、适应尺度及适应优化
11
作者 吴增礼 黄阳博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4期95-104,114,共11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适应不适应”。在新时代背景下,分析高校思政课的适应图景,深思高校思政课的适应尺度,探寻思政课的适应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蕴。高校思政课的构成要件描绘出思政... 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适应不适应”。在新时代背景下,分析高校思政课的适应图景,深思高校思政课的适应尺度,探寻思政课的适应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蕴。高校思政课的构成要件描绘出思政课的适应图景,内含思政课目标衔接、教师主导、把脉学生、介体调适与环境顺应五个要素。适应尺度标示高校思政课适应性的现实状况。当前高校思政课适应性的总体状况良好,同时在思政课教师角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话语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面对高校思政课适应性存在的问题,要通过树立适应性思维、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促进大学生与思政课双向适应、明确思政课适应性评价标准四个方面增强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 适应性 适应图景 问题与策略
原文传递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价值章”的教学探赜
12
作者 陈良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3期123-130,共8页
《思想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随着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发展深化,“价值章”中所涉及的理论问题亟待深化。一方面,要明确“着力培育... 《思想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随着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发展深化,“价值章”中所涉及的理论问题亟待深化。一方面,要明确“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尤其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实践要求;另一方面,要在充分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反映世界人民共同愿景的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在比较视野中揭开西方“普世价值”的虚伪面具,揭示出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本质属性上的超越性。进而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引导学生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体系中系统学习与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新征程的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促使学生勇于担当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文化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 “价值章” 习近平文化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原文传递
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探微
13
作者 陈飞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1期131-139,共9页
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逻辑,使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充分掌握“原理”课的课程属性、基本观点和知识体系,把中国式现代化与“原理”课的相应知识点有机结... 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逻辑,使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充分掌握“原理”课的课程属性、基本观点和知识体系,把中国式现代化与“原理”课的相应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理论与现实的对接。这具体包括在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相应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质和宗旨等,从而向大学生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融入“原理”课教学,有助于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结合,克服“原理”课教学中存在的抽象理论与具体现实相脱节的难题,增强“原理”课教学的时代性和亲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 教学 融入
原文传递
文化“综合创新”论与“第二个结合”
14
作者 张允熠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2期16-26,共11页
“综合创新”论的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四百年前,但这一理论的真正开创者是张申府、张岱年二位先生。二张先生的“三学合一”与文化“综合创新”论就是要把“马中西”三派学术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文化生命体。方克立先生提出的“马... “综合创新”论的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四百年前,但这一理论的真正开创者是张申府、张岱年二位先生。二张先生的“三学合一”与文化“综合创新”论就是要把“马中西”三派学术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文化生命体。方克立先生提出的“马魂中体西用”论是对文化“综合创新”论的充实和发展,前者是综合命题,后者是分析命题。值得重视的是,无论是“综合创新”论还是“马魂中体西用”论,始终贯穿着一条思想主线,那就是“第二个结合”。方克立先生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界较早明确提出“两个结合”主张的学者,他坚定地表示要把“第二个结合”作为自己的“终生职志”。在我国哲学界有一个始终贯彻着“第二个结合”思想宗旨的学术思想流派,可以称之为“综合创新”派,也就是中国哲学界的马克思主义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创新 马魂中体西用 “第二个结合”
原文传递
全社会参与“大思政课”建设机制研究
15
作者 代玉启 陈金慧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3期115-122,共8页
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重要命题,“大思政课”立足国家发展、具身社会现实,集整体性与系统性于思政体系建构之中。全社会参与“大思政课”建设,应激发基层党委政府的职能动力、高等院校的育人动力、社会组织的自我... 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重要命题,“大思政课”立足国家发展、具身社会现实,集整体性与系统性于思政体系建构之中。全社会参与“大思政课”建设,应激发基层党委政府的职能动力、高等院校的育人动力、社会组织的自我革新动力、企业的发展动力,提供政策与制度、物质资源、信息资源、舆论安全等保障,促进全方位、多维度教育合作体系的有效建构。通过拓展空间场域推进“大思政课”联动互补、整合丰富资源推进“大思政课”共建共享、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大思政课”全员育人,实现全社会参与“大思政课”建设的整体优化,助力课程发展守正创新、课堂育人与时俱进,为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 全社会 建设机制
原文传递
“两个结合”视域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论断的三重阐释
16
作者 谭亚莉 王则晖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4期20-28,共9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江山人民论”的阐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已经形成真理性认识,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江山人民论”从主体维度突出了从...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江山人民论”的阐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已经形成真理性认识,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江山人民论”从主体维度突出了从民为邦本到人民至上的转化,从价值维度突出了从为政以德到立党为公的发展,从方法维度突出了从君主秩序到全过程人民民主、自我革命的升华;实现了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虚幻共同体、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生活境况的三重批判,到建立社会主义真实共同体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演进。二者熔铸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建立人民联合意识、在建设中树立人民主权意识、在改革中唤醒人民主体意识、在复兴中凝聚人民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江山 人民
原文传递
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藏,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17
作者 刘书林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学校思政课守正创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指示,需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藏,进一步增强思政课课堂讲授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办学兴教、化民成俗的传统,借鉴促进提升办学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学校思政课守正创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指示,需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藏,进一步增强思政课课堂讲授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办学兴教、化民成俗的传统,借鉴促进提升办学思想;挖掘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的传统,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铺垫历史知识的基础;挖掘古代民本思想传统,加深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文化理解;挖掘中华文明的史学财富,为思政课提供大历史观的视野;挖掘中华文明主动对外交流交往的历史传统,加深青年学生对开放历史的科学理解和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思政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原文传递
马克思“自由个性”理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
18
作者 余金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1期55-64,共10页
马克思从人的生产能力角度阐释的历史三阶段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关于“自由个性”的理想社会涉及两个基础条件:一是“个人全面发展”,二是“人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从人的生产能力角度阐释的历史三阶段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关于“自由个性”的理想社会涉及两个基础条件:一是“个人全面发展”,二是“人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作用针对前者,政府作用则彰显后者,双方从实践层面补充了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逻辑环节,确证了“自由个性”的社会必然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自由个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原文传递
使用价值批判之理论转向的方法论反思——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异化权力批判
19
作者 翁寒冰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4期60-69,共10页
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使用价值概念不仅表现为商品的超历史的自然属性,更因其与价值所构成的矛盾运动,在拜物教理论与经济危机理论中发挥了独特的理论功能,呈现出独特的社会历史批判效应。而当代西方左翼社会批判理论主要关注使... 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使用价值概念不仅表现为商品的超历史的自然属性,更因其与价值所构成的矛盾运动,在拜物教理论与经济危机理论中发挥了独特的理论功能,呈现出独特的社会历史批判效应。而当代西方左翼社会批判理论主要关注使用价值因为交换价值的中介而产生的异化权力批判,放弃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整体思路。表面看来,这种理论转向似乎将使用价值导向一种更激进的批判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资本主义阶段的商品形式的新变化,但实质上它更深刻地表现出西方左翼社会批判理论整体立场的退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用价值 政治经济学批判 异化权力批判
原文传递
数字经济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契合性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胡莹 方太坤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1期65-75,共11页
数字经济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内在契合性,数字经济的开放性和普惠性、数字技术驱动、要素快速优化流动、供需精准匹配、多元主体参与合作分别从经济运行的主体、动力、机制、结构和保障方面契合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共建共享原则、创新发... 数字经济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内在契合性,数字经济的开放性和普惠性、数字技术驱动、要素快速优化流动、供需精准匹配、多元主体参与合作分别从经济运行的主体、动力、机制、结构和保障方面契合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共建共享原则、创新发展理念、绿色高效要求、经济协调目标和协商治理优势,这本质上是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历史规律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国的具体演运与呈现。我国拥有发展数字经济的诸多有利条件,要充分发挥我国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同时利用数字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高质量发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