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2篇文章
< 1 2 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orean Picture Brides in Hawaii: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Narratives
1
作者 Younho OH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7年第12期1632-1644,共13页
Korean "picture brides" who migrated to Hawaii a century ago are reborn in stories through literary works produced in 21 st-century Korea and the USA. The literary value of picture bride stories is an important star... Korean "picture brides" who migrated to Hawaii a century ago are reborn in stories through literary works produced in 21 st-century Korea and the USA. The literary value of picture bride stories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raising awareness of the reality of Korean migration to the US a century ago and for understanding the status of the 20th-century Korean diaspora beyond national borders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picture brides in Hawaii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so as to research that the life of Korean picture brides was much harder than those of other Asian picture brides. The stories of picture brides, gleaned from various oral narratives, news articles, poems, plays, and novels, not only represent in great detail the patriarchal and nationalistic discourse prevalent in the period in the US on Korean and Asian picture brides, but also provide important details on these women's daily living, independent efforts to make new lives in Hawaii, and the transboundary hybrid culture that emerged as a result. The comparative-literary approach of the study also captures the value of the transnationalist thread in the literary works under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ture brides Hawaiian history Korean diaspora literary transnationalism Your Paradise Song of the Wind Honolulu (Picture Bride Jin) ARIRA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写文明史”视域下的中国文学史编纂
2
作者 肖瑞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5,228,共8页
“重写文明史”的倡议已得到中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响应。将中国文学史的编纂工作置于“重写文明史”的视域下加以观照,可以引发一些新的思考:要在中国文学史编纂上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就必须在域内、域外两个空间内同时奋力拓展。域内,... “重写文明史”的倡议已得到中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响应。将中国文学史的编纂工作置于“重写文明史”的视域下加以观照,可以引发一些新的思考:要在中国文学史编纂上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就必须在域内、域外两个空间内同时奋力拓展。域内,将各少数民族非汉语写作的古代文学作品列为研究与书写对象,以体现当代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所拥有的文学史的完整性与丰富性;域外,则将衍生与演进于东亚各国的汉文学作品列为研究与书写对象,以扩大中国文学史的延伸度与覆盖面,揭示以汉语写作为主要形式的中国文学的影响力与包容性,在一定程度上折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写 文明史 文学史 域外汉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拓展·交融·打通——论宗教文学研究的目的、界域与方法
3
作者 张培锋 《长江学术》 2025年第1期51-57,共7页
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研究,是对传统文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同时也是对传统宗教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拓展。中国历史上的儒道佛三教不是三种不同的宗教,而是华夏民族同一宗教的三个层面和三个组成部分;以三教为核心的宗教信仰,既与世界其他... 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研究,是对传统文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同时也是对传统宗教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拓展。中国历史上的儒道佛三教不是三种不同的宗教,而是华夏民族同一宗教的三个层面和三个组成部分;以三教为核心的宗教信仰,既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宗教有相通之处,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精神和宗教面貌,中国古代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学是水乳交融的关系,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研究应该充分尊重这一基本事实来确定研究内容和界限。在研究方法上,应借鉴钱锺书开创的具有真正现代科学价值的“打通”的学术思想,打通“思想”与“语言”之间的分界,打通“真”“幻”之间的分界,这应该成为我们今日研究“宗教文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佛三教 宗教文学 文学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方法的文学史
4
作者 余来明 《写作》 2025年第1期14-19,共6页
文学史书写是现代学术重要的著述方式,在百余年的中国现代学术演进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源自西方知识体系的学术话语,文学史无论文学观念建构还是历史书写体式均体现出明显的现代性特征。面对数量丰富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如何从文学观念... 文学史书写是现代学术重要的著述方式,在百余年的中国现代学术演进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源自西方知识体系的学术话语,文学史无论文学观念建构还是历史书写体式均体现出明显的现代性特征。面对数量丰富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如何从文学观念、历史书写等层面对文学史书写进行反思,实具有方法论意义,能够为不断实践的文学史写作提供一定的借镜和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文学史方法论 文学观念 历史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作家论”的多维审视及其文学史意义
5
作者 刘勇 解楚冰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1930年代,茅盾引领的“作家论”写作热潮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意蕴丰富的重要现象。“作家论”作为一种独特的批评文体,以总揽的视野和精切的分析聚焦于作家的创作道路与生命体验的错综关系,重在透过纷繁的作品感知作家的思想踪迹,... 1930年代,茅盾引领的“作家论”写作热潮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意蕴丰富的重要现象。“作家论”作为一种独特的批评文体,以总揽的视野和精切的分析聚焦于作家的创作道路与生命体验的错综关系,重在透过纷繁的作品感知作家的思想踪迹,于创作风格中把握创作主体的人格特质与精神肖像。中国现代“作家论”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复杂的历史曲线,它在“五四”时期“人的文学”的历史氛围中孕育而生,于新文学逐渐成熟的1930年代达到高峰,在战争语境下开始收缩,新时期呈现复苏态势,如今似乎又鲜见踪影,种种变动皆是文学生态的折射。“作家论”的数量虽然时增时减,但不断进入文学史的规模和方式,彰显着自身的文学史意义。“作家论”所提供的批评理念,即回到作家原初世界的探索路径,以及把“人”作为批评的起点、媒介与归宿,也为当下批评界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作家论” “人的文学” 文学批评 文学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问:杜甫七龄咏凤凰--以唐代类书的知识框架为参照
6
作者 于翠玲 《杜甫研究学刊》 2025年第2期102-111,共10页
杜甫自叙“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但这首“咏凤凰”诗没有留存。参照唐代的类书《艺文类聚》《初学记》有关凤凰的文献,分析杜甫诗集中有关凤凰的诗句,可以了解杜甫对“凤凰”认知的文献来源,其建构凤凰意象的儒家思想内涵以及艺术... 杜甫自叙“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但这首“咏凤凰”诗没有留存。参照唐代的类书《艺文类聚》《初学记》有关凤凰的文献,分析杜甫诗集中有关凤凰的诗句,可以了解杜甫对“凤凰”认知的文献来源,其建构凤凰意象的儒家思想内涵以及艺术特色。这也是一个关于中国凤凰意象阅读史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凤凰 类书 文学意象 阅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体制”的概念及其对文学史研究的价值
7
作者 谭光辉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1-8,共8页
情感研究已历经数千年,但直到近代欧洲哲学才开始对情感进行分析式研究,继而催生了大批理论成果。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情感转向”和“情感史研究”的兴起为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打开了新的视野。情感史理论中的“情感体制”概念将个... 情感研究已历经数千年,但直到近代欧洲哲学才开始对情感进行分析式研究,继而催生了大批理论成果。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情感转向”和“情感史研究”的兴起为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打开了新的视野。情感史理论中的“情感体制”概念将个体情感与宏大的社会结构及文化背景联系起来,用“衔情话语”等概念解释了个体情感受规约的过程及文化本身的形成过程,具有极强的启发性。以“情感体制”理论视角介入文学史研究,有助于在文学思潮与情感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为文学思潮的形成提供新的解释,有助于深化文学作品的思想分析,有助于加深对情感本质的理解,还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于文学体制内涵之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体制 情感史 文学思潮 情感研究 情感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景观文学论纲——兼及苏轼诗歌的景观文学史意义
8
作者 王永 《长江学术》 2025年第2期27-35,共9页
景观具有自足的属性,围绕景观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分支学科。景观文学研究是景观学科群落中必然出现的交叉方向,具有独立于文学景观之外的存在价值。景观文学以景观为出发点,以景观书写为基础,着重考察景与观的丰富耦合关系及其表达经验。... 景观具有自足的属性,围绕景观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分支学科。景观文学研究是景观学科群落中必然出现的交叉方向,具有独立于文学景观之外的存在价值。景观文学以景观为出发点,以景观书写为基础,着重考察景与观的丰富耦合关系及其表达经验。在实践上,中国古代的景观文学以诗、文等传统文体为核心。中国古代景观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天象、地貌、水文、物态等)、社会景观(城市、村落、市集、民俗等)、历史景观(遗址、祠庙等)、人文景观(建筑、园林、技艺等)四大类别。在中国古代景观文学创作历程中,人文、社会、自然、历史各类景观交融发展,至唐宋蔚为大观。景观文学文献常处于总集文体目录之下的二级分类中,各种类书、按门类编辑的别集也为景观文学研究提供了框架参考和文本来源。三苏《南行集》中苏轼诗歌与《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的对读,揭示了苏轼在景观诗歌视角下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景观学 景观史 景观诗歌 《南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陈文新教授的文学史书写与团队建设访谈录
9
作者 陈文新 雷璐灿 《写作》 2025年第1期5-13,33,共10页
自“五老八中”以来,武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六代学者共同打造了文学史著作的书写传统,其一脉相承的治学特点是文本、文献与文论相结合,而以文本为首位。陈文新的学术研究以明代为中心,对明代主要文体和文化生态做系统考察,既有横向... 自“五老八中”以来,武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六代学者共同打造了文学史著作的书写传统,其一脉相承的治学特点是文本、文献与文论相结合,而以文本为首位。陈文新的学术研究以明代为中心,对明代主要文体和文化生态做系统考察,既有横向的拓展,又有纵向的梳理,体现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通史视野。文学史的三大著述文体各有优劣,应主其一而兼二长,重拾古人文学史书写的精华。其学术团队的组建与运作,历经艰辛,渐入佳境,有如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文新 文学史书写 团队建设 武汉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志清“张爱玲论”修订考评——兼谈《中国现代小说史》方法论之失
10
作者 李锡龙 高琦 《文学与文化》 2025年第1期26-33,共8页
1957年夏志清在《文学杂志》初刊《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和《评《秧歌》》,1961年两文整合为一章,收入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后被学界引称为“张爱玲论”。此文删除初刊的批评文字,对张爱玲从有所保留的肯定改为推崇备... 1957年夏志清在《文学杂志》初刊《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和《评《秧歌》》,1961年两文整合为一章,收入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后被学界引称为“张爱玲论”。此文删除初刊的批评文字,对张爱玲从有所保留的肯定改为推崇备至的称赞。这一转变植根于夏志清对《中国现代小说史》整体架构的考虑,他借鉴李维斯品鉴杰作撰写文学史的方法,借张爱玲等作家彰显他的“小说观”,撑起中国现代文学“大传统”的框架。因此,删去批评文字旨在维护典范,确保《中国现代小说史》叙事结构的连贯与结论的权威。然而,基于个人主观好恶调整文学评价,难免令人质疑其《中国现代小说史》结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夏志清以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文学批评构建文学史,虽彰显其独特的学术视野,却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中国现代小说史》结论的偏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张爱玲论” 《中国现代小说史》 文学批评 文学史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宇文所安文学史观下文学史与选集间互证关系刍论--以《剑桥中国文学史》《诺顿中国文选》唐代研究为例
11
作者 姬洁如 周睿 《杜甫研究学刊》 2025年第2期112-124,共13页
《剑桥中国文学史》与《诺顿中国文选》是宇文所安中国文学史观的一体两面。二者在文本选择、编撰方式上具有相似性,体现作者的文学文化史理念与评价体系,同时又各有侧重:《剑桥中国文学史》主要从外部物质环境中考察文学实践,《诺顿中... 《剑桥中国文学史》与《诺顿中国文选》是宇文所安中国文学史观的一体两面。二者在文本选择、编撰方式上具有相似性,体现作者的文学文化史理念与评价体系,同时又各有侧重:《剑桥中国文学史》主要从外部物质环境中考察文学实践,《诺顿中国文选》则更关注文学传统的互文性与审美特征,两者恰好在互证互补之中集中彰显宇文所安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认知。宇文所安文学史观的系统建构与傅汉思的引领及自身早期唐诗史写作实践间存在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文所安文学史观 《剑桥中国文学史》 《诺顿中国文选》 互证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辞研究史》: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维度
12
作者 张少辉 《云梦学刊》 2025年第1期8-13,共6页
毛庆新著《楚辞研究史》主要有构架周密、考索精深、昌明传统和扬弃谬见四个方面的特色。该著在楚辞学领域的贡献则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突破了楚辞学史的限制,在研究维度、研究方向、研究角度及研究方法上开辟了楚辞研究的新局面,因而... 毛庆新著《楚辞研究史》主要有构架周密、考索精深、昌明传统和扬弃谬见四个方面的特色。该著在楚辞学领域的贡献则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突破了楚辞学史的限制,在研究维度、研究方向、研究角度及研究方法上开辟了楚辞研究的新局面,因而成为楚辞研究史上的第一本较大规模的专著;二是突出楚辞研究史中蕴含的文学理论、思想和研究方法的重要价值,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兼有文学理论、文学思想和文学研究史三个维度的完整的体系。这对建构中国特色的文学研究体系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庆 楚辞研究史 文学研究史 文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作为一种方法——论王德威《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跨域流动的文学史观
13
作者 李礼 《华文文学》 2025年第1期5-15,共11页
王德威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借鉴发扬海德格尔“世界中”的观念,将“世界”作为一种方法,凸显海内外不同区域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互动交流经验。“世界中”作为“世界”所包蕴的开放、动态的能指,彰显出王德威跨域流动的文学史... 王德威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借鉴发扬海德格尔“世界中”的观念,将“世界”作为一种方法,凸显海内外不同区域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互动交流经验。“世界中”作为“世界”所包蕴的开放、动态的能指,彰显出王德威跨域流动的文学史观:超越了单一政治地理局限的中国文学具备无限可能与潜力,“文”与“史”的对话借助于种种跨国族、文化、政治和语言的交流方得实现。在“世界中”这一语境下,该文学史提供了一种双向通达的文学视野,既借助诸多的域外经验讲述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历程,又从时空与文化的交错互动中彰显出“世界中”的中国文学的特殊定位。此外,王德威借助“华语语系”的文学概念,使得作为方法的“世界”成为可能,引申出华语文学更广阔迷人的地理图景。在多重意义上,《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提供了文学史方法论上的新问题、新思考与新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德威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世界” 跨域 流动 文学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遵古法”:《左传》历史书写转型与文学秩序的建立
14
作者 杨金波 《北方论丛》 2025年第2期40-54,共15页
《左传》处于历史书写的特定发展阶段,产生于官师分职、治教分途社会背景之下,具有私人著述性质。对既有历史书写之时间体系、“书法”及言事分记传统的增益与突破,使《左传》构建了宏大文本书写秩序、提供了丰富的价值观念及审美资源... 《左传》处于历史书写的特定发展阶段,产生于官师分职、治教分途社会背景之下,具有私人著述性质。对既有历史书写之时间体系、“书法”及言事分记传统的增益与突破,使《左传》构建了宏大文本书写秩序、提供了丰富的价值观念及审美资源、兼有了历史与文学的话语形式,从而引发文学感知、生成文学要素。在诗、史同为文学之源的文学发展史视野中,《左传》应被视为包括但不限于叙事之中国文学发展的节点与坐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文学生成 历史书写 文学发展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汉语史重建
15
作者 杨伟忠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85-94,共10页
20世纪初的文学革命同时也是一场语言革命,一面为中国文学开新启昧,一面建成现代汉语的基本形态。然而,以胡适为代表的理论家于五四时期颁发的“由文言趋于白话”的主流汉语史理论并没有充分阐明汉语的发展规律。作为新文学最具分量的... 20世纪初的文学革命同时也是一场语言革命,一面为中国文学开新启昧,一面建成现代汉语的基本形态。然而,以胡适为代表的理论家于五四时期颁发的“由文言趋于白话”的主流汉语史理论并没有充分阐明汉语的发展规律。作为新文学最具分量的创作家,鲁迅因而着手重建新的汉语史。鲁迅发现,汉字之初即与汉语分而治之,在汉字居于中心地位的话语结构中,汉语长期为汉字所遮蔽,发展十分缓慢。“由文言趋于白话”的汉语史理论本质上只是文字学视角下显现出来的幻象,真正的汉语仍有待发掘。鲁迅晚年加入新兴的大众语运动,并非被动接受。事实上,主要是由鲁迅重建的汉语史为大众语运动架设了坚固的理论基础。鲁迅分别从拉丁化、方言化和欧化等方面为大众语运动指明了发展方向,接续文学革命遗留的汉语改革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汉语史 文学革命 大众语 白话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与宋玉文学史地位
16
作者 曾子适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46-49,共4页
历代关于宋玉中国文学史地位的评价,以“承继屈原”与“屈宋并称”为主,亦有相关否定说法。刘勰《文心雕龙》是将屈原、宋玉并称的首例记载。运用文本分析研究法,基于刘勰《文心雕龙》的定量统计,通过整理刘勰对宋玉文学作品与其文风的... 历代关于宋玉中国文学史地位的评价,以“承继屈原”与“屈宋并称”为主,亦有相关否定说法。刘勰《文心雕龙》是将屈原、宋玉并称的首例记载。运用文本分析研究法,基于刘勰《文心雕龙》的定量统计,通过整理刘勰对宋玉文学作品与其文风的评点论述以及《文心雕龙》征引宋玉作品的数量情况,归纳宋玉散体赋中“叙事开篇”“君臣问对”“散句结语”“君主结语”“铺陈描绘”的问对定式,以此探讨宋玉对于汉赋“立体之大要”的意义,进而证明刘勰“屈宋并称”说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宋玉 文学史地位 汉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祁崇杜实践及其意义
17
作者 刘月飞 《杜甫研究学刊》 2025年第2期33-44,共12页
宋祁是宋代杜甫接受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家藏并手抄杜集,总结杜甫诗法。通过撰写《新唐书·杜甫传》重塑杜甫穷困和忠义形象,推崇杜甫人格;重提“兼古今而有之”式的集大成说和“诗史”说,以正史的方式确认杜诗的成就与地位。宋祁学... 宋祁是宋代杜甫接受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家藏并手抄杜集,总结杜甫诗法。通过撰写《新唐书·杜甫传》重塑杜甫穷困和忠义形象,推崇杜甫人格;重提“兼古今而有之”式的集大成说和“诗史”说,以正史的方式确认杜诗的成就与地位。宋祁学杜,注重诗境、诗意的相通,通过践履杜甫遗迹,产生异时同地的共鸣。宋祁崇杜实践是北宋中期诗文革新的反映,有历史高度,且具开拓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祁 杜甫 崇杜 文学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重互动:杜诗与钱锺书治学体系(下)
18
作者 赵永江 《杜甫研究学刊》 2025年第2期74-85,共12页
杜甫诗作与钱锺书的集部之学、四部之学以及文艺理论建构形成了三重互动关系。杜诗既是钱锺书集部之学尤其是诗学理论的重要基础,也是其经史子集四部典籍阐释不可或缺的因子,与诗画一律、虚色、通感、诗可以怨等文艺理论概念的辨析、生... 杜甫诗作与钱锺书的集部之学、四部之学以及文艺理论建构形成了三重互动关系。杜诗既是钱锺书集部之学尤其是诗学理论的重要基础,也是其经史子集四部典籍阐释不可或缺的因子,与诗画一律、虚色、通感、诗可以怨等文艺理论概念的辨析、生成与建构也有密切的关系。钱锺书的治学体系实现了对杜诗渊源、诗法与接受等诸多层面的阐述,揭示了杜诗蕴含的经史子集各部特征,杜诗对于建构文艺理论概念的原典作用。学杜、解杜、运用乃至化用杜诗贯穿了钱锺书的学术体系,使得这三重互动之间生成了复杂的互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杜诗 学术体系 经史子集 文艺理论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新文学史家笔下的桐城古文
19
作者 李坤成 《南都学坛》 2025年第2期41-46,共6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展开之后,新文学家在理论与创作上声势渐强。为进一步推动新文学建设,确立新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从胡适到李一鸣为代表的新文学史家、文艺批评家以著史的方式,逐步完成解构旧体文学权威与建构新文学正宗地位的任务。作... 五四新文化运动展开之后,新文学家在理论与创作上声势渐强。为进一步推动新文学建设,确立新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从胡适到李一鸣为代表的新文学史家、文艺批评家以著史的方式,逐步完成解构旧体文学权威与建构新文学正宗地位的任务。作为清代极具影响力的旧体文学流派,桐城古文在新文学史家笔下被塑造为不能适于时代需要的形象,在新文学史著作中所占比重不断降低;林纾因以古文翻译外国小说的创举闻名于世,亦被新文学史家与桐城派捆绑在一起,列作解构的主要对象。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使新文学完成对旧体文学的跨越,成为现代文学史叙述的主体,也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民国时期旧体文学的实际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史 桐城古文 新文学 旧体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红色工人诗歌(1949—1966年)的文学史价值
20
作者 陈国元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196-198,共3页
“十七年”时期(1949—1966年)中国的工业发展迅速,出现大量红色工人诗歌。其中河北的红色工人诗歌在知识分子写作和工人写作方向均具有代表性。冯至和雁翼是知识分子身份的工人诗歌写手,他们在主题上突破了“十七年”工人诗歌对工厂劳... “十七年”时期(1949—1966年)中国的工业发展迅速,出现大量红色工人诗歌。其中河北的红色工人诗歌在知识分子写作和工人写作方向均具有代表性。冯至和雁翼是知识分子身份的工人诗歌写手,他们在主题上突破了“十七年”工人诗歌对工厂劳动场景的刻写,关注了工人的业余生活、农民和工人以及红军和工人的身份转换、世界意识、工人生活的今昔对比。李学鳌和曹桂梅是工人身份的工人诗歌写作者,前者在民歌体写作方向独树一帜,后者善于以第一人称诗写工人的成长过程及其心理活动。他们的诗歌提升了河北工人诗歌的文学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红色文学 工人诗歌 “十七年”时期 文学史价值 冯至 李学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