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61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Two-Oriented Agriculture Based on Three-Stage DEA Model 被引量:10
1
作者 ZHAI Huan-huan HE Zheng-chu ZHANG Rui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0年第4期159-163,共5页
Two-oriented agriculture was a complex organism coupling production,economics,society and ecology.Its development process was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producers,nature,society,etc.In order to overcome measu... Two-oriented agriculture was a complex organism coupling production,economics,society and ecology.Its development process was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producers,nature,society,etc.In order to overcome measurement error of traditional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caused by ignoring random,three-stage DEA model was studied to remove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random effects.On the foundation of this model was two-oriented agriculture comprehensiv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14 cities were estimated in Hunan Province in 2008,and brown forth corresponding policy proposals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o-oriented agriculture Three-stage DEA model Technical efficiency Scale efficienc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Conflict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in Seize the Day
2
作者 Dan X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4年第6期233-242,共10页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xistential problem in Seize the Day-the conflict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in modern society.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Saul Bellow and the novel,the paper emphasizes the analysis of 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xistential problem in Seize the Day-the conflict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in modern society.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Saul Bellow and the novel,the paper emphasizes the analysis of the conflict and the sources of the conflict.Besides,Saul Bellow uses many rhetorical devices to intensify the conflict.The analysis of these rhetorical devices is beneficial for us to interpret and understand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novel.Through the study of Bellow’s vision and the novel’s metaphorical meaning,we may find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the conflict that our human being is involved in,and realize the social values of this no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FLICT INDIVIDUAL society Rhetorical devices EXISTENTIAL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与Society的中英语义差别对比分析
3
作者 李莹 《海外英语》 2024年第7期18-20,24,共4页
翻译过程中,中英文同一组词的语义不对等问题引起语义学者兴趣,而高频互译的“社会”与society这组词在译者与读者视角下语义对等性极强,由此语义差别研究较少且研究空间较大。该文研究该组词的字典释义,对比探究两者的语义不对等性,归... 翻译过程中,中英文同一组词的语义不对等问题引起语义学者兴趣,而高频互译的“社会”与society这组词在译者与读者视角下语义对等性极强,由此语义差别研究较少且研究空间较大。该文研究该组词的字典释义,对比探究两者的语义不对等性,归纳语义差别背后原因。研究发现,“社会”和society存在语义不对等;“社会”一词包含“社交”和“公共”两大含义,而society一词对应其中“社交”之意,表现出一定的不对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学 社会 society 不对等 词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cussion on“School is Society”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Environment
4
作者 Shiwen Hao Ruyue Li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4年第9期198-204,共7页
The principle of“school is society”indicates that controlling the environment is the only educational method.By transforming the school into a microcosm of society,we can cultivate individuals who possess a social s... The principle of“school is society”indicates that controlling the environment is the only educational method.By transforming the school into a microcosm of society,we can cultivate individuals who possess a social spirit and adaptability,preparing them to thrive in real-world social situations.By analyzing the social performan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erms of their training objectives for society,research concep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and service consciousnes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ociety,as well as the current demand for a proper connection with society,it can be found that taking“school is society”as the guiding ideolog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environment tends to be simplified,purified,balanced,broadened,and provided with practical space.This will be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ool is socie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VIRON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binations of Transportation Policies to Promote BRT Usage Using Artificial Society Model
5
作者 Hiroaki Inokuchi 《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Various transportation system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In this study,an artificial society model is developed to examine the combination of transportation policies in urban areas.In this model,each trip ma... Various transportation system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In this study,an artificial society model is developed to examine the combination of transportation policies in urban areas.In this model,each trip maker selects the primary and terminal transportation modes.An artificial society model is applied to the southeastern region of Osaka City,Japan.The effects of introducing BRT(bus rapid transit,primary transportation)and on-demand buses(terminal transportation)a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confirm that BRT is used by a certain number of users.An increase in the use of BRT will increase the amount of walking,thus resulting in a healthy city.However,on-demand buses are rarely used as terminal transportation.Additionally,the development of bicycle parking stations near BRT stops is shown to be effective in the northern section of the BRT rou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 society model bus rapid transit on-demand bus transportation polic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ungry and Angry Society: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Nigeria
6
作者 Lawrence Udisi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24年第2期140-154,共15页
Hunger is a physiological need,but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adequate and balanced food is a function of social forces.At every point,social,political,and economic processes intervene,for better or(more common... Hunger is a physiological need,but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adequate and balanced food is a function of social forces.At every point,social,political,and economic processes intervene,for better or(more common)for worse.Food is one fundamental need of human beings for survival.But in Nigeria there is widespread food shortage and hunger.Development scholars have put forward reasons why poverty,hunger persists in the country,from the platitudes about population growth,inadequate implementation of agricultural policies,and neglect of agriculture,bad leadership,corruption,and the issue of distribution.Nigeria is richly blessed with arable land and citizens eager to unlock its food potentials.Unfortunately,this is far from being realized as the country depends on foreign countries for food,a situation that is tragic and sad.She spends about$10 billion a year importing food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the majority of which are wheat,rice,poultry,fish,and consumer-oriented foods.The pressure on the exchange rate results in devaluation-triggered inflation and food costs that fly up beyond the grasp of people at the bottom of the ladder as it is now is one of the negative repercussions of high food importation bills.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hunger is one of this paper’s key concerns and goals,and anger crisis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country using the Frustration-Aggression Theory,The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Political Economy Approach as gu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nger and angry society POVER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ustration-aggression theory political econom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基层社会情感治理的理论探赜与实践布局
7
作者 张冉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2,共9页
情感治理内生于中国社区的独特土壤,承载着鲜明的政治与社会双重本土基因。作为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维度,情感治理彰显了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柔性治理范式。基层社会情感治理模式呈现为对象治理、工具治理、目标治理三位一体的... 情感治理内生于中国社区的独特土壤,承载着鲜明的政治与社会双重本土基因。作为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维度,情感治理彰显了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柔性治理范式。基层社会情感治理模式呈现为对象治理、工具治理、目标治理三位一体的内涵架构,并在治理方式融合创新、治理结构重塑再造以及治理效能提升等方面展现出多维度的积极价值。当前,要实现促进正向积极情感再生、增加社会资本存量、重塑基层各种社会关系的治理目标,基层社会情感治理须通过党政筑基、专业驱动、情景适配、人文关怀和数智赋能等策略进行系统化的实践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社会 情感治理 理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tGPT在临床诊疗情境中的应用前景与潜在风险
8
作者 王力 谭浩 +3 位作者 王军永 万兆伟 梅杰 余苏珍 《卫生软科学》 2025年第1期17-23,共7页
以ChatGPT在临床诊疗情境中的应用为切入点,分析其介入临床诊疗可能带来的影响。分析结果发现,ChatGPT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满足用户需求,但也存在数据安全与“幻觉风险”、缺乏情感感知能力、冲击现有医患互动范式的风险。... 以ChatGPT在临床诊疗情境中的应用为切入点,分析其介入临床诊疗可能带来的影响。分析结果发现,ChatGPT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满足用户需求,但也存在数据安全与“幻觉风险”、缺乏情感感知能力、冲击现有医患互动范式的风险。需要从技术和社会两方面进行优化,既发挥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又发挥社会条件对技术运用的规制作用,以充分发挥ChatGPT在临床诊疗中的作用,并规避其潜在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临床诊疗 技术 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青年抑郁问题的社会生成逻辑
9
作者 王健 袁殷红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0,共6页
采用现代性社会理论的观点,对当代青年抑郁问题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进行了系统探讨。个体化社会中的当代青年被迫转变为自我问题的负责人,抑郁成为了个体化社会情感危机的典型表现;社会加速特征极大改变了当代青年的生活方式,优绩主义主... 采用现代性社会理论的观点,对当代青年抑郁问题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进行了系统探讨。个体化社会中的当代青年被迫转变为自我问题的负责人,抑郁成为了个体化社会情感危机的典型表现;社会加速特征极大改变了当代青年的生活方式,优绩主义主导了当代青年的价值观;消费文化通过商品的情感化和情感的商品化,加剧了当代青年人的自我认同危机。随着社会文化因素的负面影响在心理层面的不断累积,抑郁最终成为当代青年用于应对社会风险和结构性压力的一种感觉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个体化 加速社会 优绩主义 消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教育强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价值、挑战与本土型构
10
作者 兰岚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3,61,共10页
为贯彻二十大精神,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国家发展规划中,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全民学习、国民素质等核心概念关联。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与建成依赖终身教育价值功能的发挥,“学习社会”与“学习体系”虽深... 为贯彻二十大精神,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国家发展规划中,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全民学习、国民素质等核心概念关联。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与建成依赖终身教育价值功能的发挥,“学习社会”与“学习体系”虽深度融合,但并非当然的同一问题、同一目标,对学习型社会的理解与描述是开展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学习型社会是立足本土实际且面向未来的革新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案与视野下诠释学习型社会的时代面向与价值内涵,理性分析实践基础与复杂性,促成国家、社会及个体的共建与共治,在发展理念、体系建构、公民意识与社会文化层面形成完整的系统性支持,使之成为教育、科技、人才建设一体化统筹发展的重要场域。学习型社会的积极探索将直面人类面临的教育与社会问题,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教育强国 学习型社会 终身学习 教育与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龄社会及其治理面临的认知挑战与应对
11
作者 王伟进 陆杰华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8-108,共11页
老龄社会治理首先需要厘清老龄社会普遍存在的老年人“负担”论、老年就业“挤兑”论、老龄化“抑制”创新论、老龄社会代际“冲突”论等常见有关老龄社会的认知偏误。研究表明,老龄化并不只带来医疗、照护、养老等公共服务负担,也可通... 老龄社会治理首先需要厘清老龄社会普遍存在的老年人“负担”论、老年就业“挤兑”论、老龄化“抑制”创新论、老龄社会代际“冲突”论等常见有关老龄社会的认知偏误。研究表明,老龄化并不只带来医疗、照护、养老等公共服务负担,也可通过发展银发经济等形成“长寿红利”。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国际经验,并不必然大幅“挤兑”年轻人就业。人口老龄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没有确定结论,需要考虑发展阶段、创新类型、创新主体等因素。人口老龄化可能经由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公共决策倾向、价值观分歧等带来潜在的代际冲突,但这可通过社会共治机制和公共政策调节得以避免。同时,老龄社会治理本身还面临政府单一主体论、主管部门单一责任论、老年人单一利益相关者论、数字技术无关论等认知偏误挑战。积极应对老龄社会和老龄社会治理的认知挑战,需要党委、政府、社会和全民共同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社会 老龄社会治理 人口老龄化 “长寿红利” 社会治理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汉时期乡村借贷新探
12
作者 马新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7,共13页
秦汉乡村借贷既非古典借贷,亦非严格意义上的高利贷,它只是被当时乡村社会所普遍接受的特有借贷形式。这一借贷形式具有较强内循性,多以乡村居民间借贷为主,富商大贾以及城市商业资本难以介入;也有较强应急性,多是乡村居民生存急需时的... 秦汉乡村借贷既非古典借贷,亦非严格意义上的高利贷,它只是被当时乡村社会所普遍接受的特有借贷形式。这一借贷形式具有较强内循性,多以乡村居民间借贷为主,富商大贾以及城市商业资本难以介入;也有较强应急性,多是乡村居民生存急需时的借贷行为,经营性或扩大再生产的借贷颇为少见;还有较强行政性,王朝官方既是重要放贷方,又是监管者与仲裁人,直接介入乡村经济事务。这些特点减少了商品经济对乡村社会的冲击,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乡村社会发展与繁荣。但是,从长时段视角看,它也影响乡村社会对外来经济要素的接纳,制约乡村社会进一步发展,使其长期处于简单再生产的循环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乡村社会 借贷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赋能教育转型: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样式 被引量:1
13
作者 沈书生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1,18,共8页
技术发展进程中涌现的数字化、智能化与智慧化等特征,让现代社会充满了数智属性,并推动了新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形成。学校教育作为数智社会的一部分,既要基于社会发展开展教育活动,也要通过教育活动推动社会发展,形成与社会发展相一... 技术发展进程中涌现的数字化、智能化与智慧化等特征,让现代社会充满了数智属性,并推动了新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形成。学校教育作为数智社会的一部分,既要基于社会发展开展教育活动,也要通过教育活动推动社会发展,形成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教育实践样式。数智社会,个体的身份、时空、行为、资源、数据、决策等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学校需要基于社会的变革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体现真实场景的教与学活动,引导个体学会自我评价,促进个体建立主体责任。借助数智技术,可以在内容表征、差异过程、多元方法、高效管理、认知品质等方面赋能学习变革,丰富学习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技术 数智社会 数智学习空间 新质人才 学习样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思想探赜
14
作者 陈仕伟 刘可 《唐山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27-33,65,共8页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思想,它揭示了科学技术产生于劳动并随之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方式通过分工形成了紧密互动、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功能,并且指明了只有在共产...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思想,它揭示了科学技术产生于劳动并随之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方式通过分工形成了紧密互动、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功能,并且指明了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才能真正消除异化、真正实现良性社会运行、真正实现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紧密互动。因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实现强国目标,应该努力实现科学技术与劳动的良性互动、实现科学技术发展与生产相结合、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有机统一以及警惕科学技术的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科学、技术与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滕尼斯的习俗观及其自由张力
15
作者 户晓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19,共10页
滕尼斯是在论题和概念上都非常接近民俗学及其经典范式的社会学家。按照滕尼斯的基本划分,共同体关系产生于自然形成的生存意志,社会关系产生于人为造成的抉择意志,于是,习俗与共同体似乎具有天然的依附关系。在他看来,Sitte(习俗)具有... 滕尼斯是在论题和概念上都非常接近民俗学及其经典范式的社会学家。按照滕尼斯的基本划分,共同体关系产生于自然形成的生存意志,社会关系产生于人为造成的抉择意志,于是,习俗与共同体似乎具有天然的依附关系。在他看来,Sitte(习俗)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客观性质的简单事实,即习惯于做某事;二是指人自己给出的规则或规范;三是对某种意愿或意志的表达,这种含义最少得到关注却最值得关注。由生存意志产生的共同体及其习俗虽然有自由,却基本上是一种实体性自由或质料性自由,并非形式性自由。因而,个体意志要想自由,就必须从共同体以及习俗中脱颖而出,经历一场脱胎换骨式的涅槃重生,由此产生现代意义上的个体及其形式性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滕尼斯 习俗观 共同体 社会 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智能社会:现实图景、发展趋向与治理使命
16
作者 苏竣 魏钰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8,共11页
科技发展正推动人类快速迈入以人工智能作为主导技术和生产力,被智能革命全面影响、改造和定型的智能社会。基于对“技术—社会—治理”关系的阐释,揭示了人工智能创新引领下,智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系统变革。... 科技发展正推动人类快速迈入以人工智能作为主导技术和生产力,被智能革命全面影响、改造和定型的智能社会。基于对“技术—社会—治理”关系的阐释,揭示了人工智能创新引领下,智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系统变革。分析了未来人工智能作为独立主体带来的新质生产力、文明新形态、社会运行新机制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价值观对立、经济活动无序、社会管理超复杂、认知混乱、能耗激增等风险挑战与治理要求。从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规训的角度,阐释了以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为代表的实验主义治理新范式,提出在通用人工智能日臻成熟、智能社会转型提速的新形势下,加快从“智能的社会治理”转向“智能社会的治理”,构建人文智能社会的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智能社会 实验主义治理 社会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水旱灾害演变及应对策略
17
作者 汤秋鸿 徐锡蒙 +11 位作者 周羽暄 谢亦周 杨千僖 贺莉 彭守璋 胡亚伟 靳晓辉 樊玉苗 GAFFNEY Paul Patrick Joseph 王志慧 邓浩鑫 任艺佳 《水利发展研究》 2025年第2期13-20,共8页
文章分析了黄河流域水旱灾害的历史演变、现状特征及未来趋势。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水旱灾害呈现出极端事件频发、旱涝并存、旱涝急转等新情势,大规模人类活动加剧了洪旱灾害风险,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导致水旱灾害损失... 文章分析了黄河流域水旱灾害的历史演变、现状特征及未来趋势。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水旱灾害呈现出极端事件频发、旱涝并存、旱涝急转等新情势,大规模人类活动加剧了洪旱灾害风险,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导致水旱灾害损失倍增。针对当前防灾减灾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如防洪抗旱工程体系不完善、应对新形势准备不足、山洪灾害防御能力薄弱、流域抗旱能力整体偏弱等,提出了四个适应性对策:加强防洪抗旱工程体系建设,统筹流域内外和上下游水资源调配,提升水旱灾害智慧化防御水平,推进气候韧性社会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极端事件 防御能力 韧性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舞剧“奇观”效应的内外部阐释——“消费社会”的一种视觉文化建构
18
作者 慕羽 《民族艺术研究》 2025年第1期90-99,共10页
中国新主流舞剧的“奇观”效应(Spectacle)是“消费社会”背景下的一种视觉文化建构,它不仅是舞者身体和舞台视觉上的冲击,而且是一种通过身体、视听等手段构建起来的文化形态模式,还是一种中国社会正在向现代“消费社会”转化过程中的... 中国新主流舞剧的“奇观”效应(Spectacle)是“消费社会”背景下的一种视觉文化建构,它不仅是舞者身体和舞台视觉上的冲击,而且是一种通过身体、视听等手段构建起来的文化形态模式,还是一种中国社会正在向现代“消费社会”转化过程中的审美文化现象。“奇观”是对中国舞剧创作中一个显性特点的描绘,也广泛存在于对中国舞剧的中外批评话语中。这个用语在日常语境和学术语境中具有不同含义,需要放到特定的语境中去考察。中国舞剧面临着如何在保持艺术性的同时吸引观众的挑战。中国舞剧在创作上,应保持艺术性与市场性的平衡,避免过度追求“奇观”而忽视了舞剧的内在审美和文化价值。在传播上,需要在尊重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减少对“奇观”的依赖,探索与国际有影响力舞剧对话的路径,以实现真正的文化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观 景观社会 消费社会 视觉文化 审美文化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玛丽·雪莱《末世一人》中的生态思想
19
作者 龙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5,共14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人类面临的时代新论题。玛丽·雪莱在《末世一人》中批判了17—18世纪西方启蒙运动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警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二元对立认知导致的灾难性后果,表达了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共生、承担人类主体责...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人类面临的时代新论题。玛丽·雪莱在《末世一人》中批判了17—18世纪西方启蒙运动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警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二元对立认知导致的灾难性后果,表达了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共生、承担人类主体责任的生态理想。玛丽·雪莱非常具有前瞻性地认识到,西方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给人和自然带来了潜在威胁,其表达的生态思想与当今我们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倡议有吻合之处。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出发重读《末世一人》,这一视角的解读是中西文明互鉴的新尝试,希望能为“后人类”社会应对新挑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丽·雪莱 《末世一人》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人类中心主义 后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社会中的资源观念与生态秩序——一项基于主体性表达的民族志研究
20
作者 陈祥军 蒋桂林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3,共10页
地方社会的文化体系和环境秩序之间具有双重耦合性,两者之间相互协调、彼此适应,共同维护地方社会秩序稳定。煤矿开采工业对环境秩序造成很大破坏,使之逐渐偏离正常,地方社群在没有获利的情况下还需承受环境失序带来的伤害。为阻止环境... 地方社会的文化体系和环境秩序之间具有双重耦合性,两者之间相互协调、彼此适应,共同维护地方社会秩序稳定。煤矿开采工业对环境秩序造成很大破坏,使之逐渐偏离正常,地方社群在没有获利的情况下还需承受环境失序带来的伤害。为阻止环境失序的扩散,地方社群便会采取各种行动来表达对环境失序的不满,“偷”是日常中最主要的行为,因此,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污名化”动作,更是文化主体者表征自我能动性去重新建构环境秩序的行为,并且此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是一整套人与环境共生的文化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社会 资源观念 生态秩序 主体性 生态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