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4篇文章
< 1 2 10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水中^(14)C前处理装置研制
1
作者 保莉 任晓娜 +3 位作者 杨海兰 王瑞俊 杨有坤 郭琛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4,共4页
从环境放射性常规监测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套环境水中^(14)C前处理装置。装置包括一个容量大于20 L的夹套玻璃反应釜、可控制反应温度的水浴锅、高纯氮气与碱液吸收瓶等。基于该装置对地表水、海水样品中的^(14)C进行前处理,采用硫酸氧... 从环境放射性常规监测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套环境水中^(14)C前处理装置。装置包括一个容量大于20 L的夹套玻璃反应釜、可控制反应温度的水浴锅、高纯氮气与碱液吸收瓶等。基于该装置对地表水、海水样品中的^(14)C进行前处理,采用硫酸氧化无机碳、过硫酸钾和过氧化氢氧化有机碳的方式将水中碳转化为二氧化碳,碱液吸收后制成碳酸钙。得到地表水和海水样品中的无机碳、有机碳含量,说明该实验装置能很好地用于环境水样品中^(14)C的前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水 ^^(14)c 前处理 湿法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瑞德西韦的合成
2
作者 余志扬 杨征敏 +4 位作者 李梦雪 宋明钰 周兵 秦雨馨 李书琰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2,I0004,共11页
为制备瑞德西韦药代动力学研究所必需的放射性示踪剂,以N,N-二甲基[^(14)C]甲酰胺为同位素原料,经亲电取代、分子间环化、碘代、亲核加成、羟基保护等十步放射性反应,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纯化和手性HPLC拆分获得目标物(217.7 MBq,光... 为制备瑞德西韦药代动力学研究所必需的放射性示踪剂,以N,N-二甲基[^(14)C]甲酰胺为同位素原料,经亲电取代、分子间环化、碘代、亲核加成、羟基保护等十步放射性反应,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纯化和手性HPLC拆分获得目标物(217.7 MBq,光学纯度(ee)>99%),总放化收率为4.3%。经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质谱(MS)和在线放射性高效液相色谱(HPLC-FSA)分析确认,目标物为[吡咯并三嗪环-4-^(14)C]瑞德西韦。放射性薄层成像分析(TLC-IIA)、离线放射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LSC)、在线放射性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质谱联用(HPLC-FSA/PDA/MS)、液体闪烁测量(LSC)和HPLC-MS/MS分析表明,所得标记物的放化纯度和化学纯度均大于98%,比活度为2069.8 MBq/mmol,放射性/非放射性单一杂质含量均小于1%,该标记物可作为示踪剂,用于瑞德西韦的放射性药代动力学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标记合成 瑞德西韦 ^^(14)c 放射性示踪剂 抗病毒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14)C定年方法及其适用性探讨
3
作者 李捷 谢宇熙 +4 位作者 田立军 邢一飞 刘玉莲 焦璇 费舒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4,共11页
^(14)C是确定地下水年龄的常用方法,但受^(14)C定年模型中的初始^(14)C含量不确定性及深部地球化学过程影响,地下水^(14)C年龄仍存在较大争议。为确定华北平原第四系冷水^(14)C年龄,在雄安新区及周边区域补充了27组地下水^(14)C数据,结... ^(14)C是确定地下水年龄的常用方法,但受^(14)C定年模型中的初始^(14)C含量不确定性及深部地球化学过程影响,地下水^(14)C年龄仍存在较大争议。为确定华北平原第四系冷水^(14)C年龄,在雄安新区及周边区域补充了27组地下水^(14)C数据,结合前人在华北平原的文献数据65组,通过分析研究区水化学演化规律及构建地下含水层参数模型,确定了华北平原地下水^(14)C校正模型的初始值,并尝试性提出了一种评估地下水^(14)C年龄准确性的方法。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14)C校正模型的初始值是87.0 pMC,含水层死碳溶解可基本忽略;(2)地下水氧同位素变化通过4.2 ka的气候异常事件和新仙女木事件分割成三阶段;(3)华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14)C含量沿地下水流向逐渐降低,中部和滨海平原地下水^(14)C定年结果和^(4)He/^(81)Kr定年结果在300 m深度存在巨大差异,指示着^(14)C定年方法极限的到来。以4.2 ka的气候异常事件和新仙女木事件作为拐点的地下水氧同位素变化是一种有效评估地下水^(14)C年龄准确性的方法,但在深层含水层中建议慎重使用^(14)C定年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年龄校正 地下水 华北平原 气候异常事件 4.2 ka 新仙女木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电厂气态^(14)C辐射剂量估算模型研究
4
作者 杨洁 廉冰 +2 位作者 王彦 赵杨军 顾志杰 《四川环境》 2024年第2期106-110,共5页
核电厂释放的^(14)C是公众剂量的主要贡献核素,因此有必要合理评价核电厂^(14)C排放所致公众辐射剂量。对目前国内外气态^(14)C辐射剂量估算模型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比活度模型假设受照人体内、陆生动植物产品中、环境大气中^(14)C与^... 核电厂释放的^(14)C是公众剂量的主要贡献核素,因此有必要合理评价核电厂^(14)C排放所致公众辐射剂量。对目前国内外气态^(14)C辐射剂量估算模型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比活度模型假设受照人体内、陆生动植物产品中、环境大气中^(14)C与^(12)C的比率均相同,不考虑环境空气中稳定碳浓度变化、以及具体动植物产品中稳定碳的含量,会导致剂量估算结果偏保守;通过对模型参数选取的分析研究,发现空气、动植物产品中稳定碳浓度的含量对^(14)C辐射剂量估算结果影响较大。因此建议对核电厂场址周围不同类型动植物产品中稳定碳含量进行测量,获得较为实际的参数用于核电厂气态^(14)C辐射剂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 辐射剂量 参数选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CD4^(+) T淋巴细胞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5
作者 马波 卫峥 陈国春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36期116-120,共5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及CD4^(+)T淋巴细胞水平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结核分枝杆菌(Mycobaterium tuberculosis,MT)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及CD4^(+)T淋巴细胞水平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结核分枝杆菌(Mycobaterium tuberculosis,MT)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5月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HIV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MT感染分为单纯HIV感染组(n=35)和HIV合并MT感染组(n=34)。检测两组患者的PCT、CRP及CD4^(+)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两组以上指标的差异,并对HIV合并MT感染患者的以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PCT、CRP及CD4^(+)T淋巴细胞水平在MT感染早期诊断中的效能。结果:HIV合并MT感染组的PCT、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单纯HIV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水平显著低于单纯HIV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合并MT感染患者中,PCT与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s=0.607,P<0.001),CD4^(+)T淋巴细胞水平与PCT、CRP均呈负相关(rs=-0.751、-0.700,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PCT、CRP及CD4^(+)T淋巴细胞联合检测MT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1,特异度为97.1%,均显著高于单独检测。结论:PCT、CRP及CD4^(+)T淋巴细胞水平的联合检测在HIV患者MT感染的早期诊断中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结核分枝杆菌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cD4^(+)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14)C标记人体物质平衡临床研究方案的统计分析
6
作者 尹航 刘淑洁 +2 位作者 张美娟 董瑞华 贺锐锐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4年第11期1297-1302,共6页
目的:了解我国^(14)C标记人体物质平衡临床研究方案,评价研究方案与《放射性标记人体物质平衡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要求的相符性,为后续该类型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药物临... 目的:了解我国^(14)C标记人体物质平衡临床研究方案,评价研究方案与《放射性标记人体物质平衡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要求的相符性,为后续该类型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登记的^(14)C标记放射性物质平衡临床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2月31日,收集研究方案的基本情况、受试者特征、纳入与排除标准、研究药物特征、样本收集时长、入组例数和研究开展时机等研究方法相关的特征性数据,并比较其与指导原则的相符性。结果:共纳入137项研究,其中化学药136项,中药单体1项;口服药物130项,注射药物7项;适应证中,实体瘤、非小细胞肺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2型糖尿病等占比较大,研究设计较规范。结论:绝大多数^(14)C标记人体物质平衡临床研究方案的方法学特征性数据与指导原则要求相符,但是在研究开展时机方面与指导原则建议有较大不同,后续研究仍需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标记 物质平衡 临床研究 研究方案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14)C烷烃类化合物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裴鉴禄 李永国 +5 位作者 夏胤 陈泽翔 张计荣 李昕 陈建利 梁书玮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0-997,共8页
压水堆中的^(14)C气态流出物主要以烷烃类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本研究以^(14)C烷烃类化合物中占比最大且化学性质最稳定的^(14)CH_(4)作为处理目标,引入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其放电行为和CH_(4)处理性能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输... 压水堆中的^(14)C气态流出物主要以烷烃类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本研究以^(14)C烷烃类化合物中占比最大且化学性质最稳定的^(14)CH_(4)作为处理目标,引入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其放电行为和CH_(4)处理性能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输出电压17.89 kV、气体流速0.83 cm/s的最优条件下,等离子体的CH_(4)处理效率可达99.37%,CO_(2)选择性可达46.99%;通过提高输出电压、反应温度以及降低气体流速均能有效提升等离子体的CH_(4)处理性能;除CO_(2)外,等离子体处理CH_(4)过程中伴随产生的副产物有30余种,以有机物为主;等离子体处理CH_(4)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相应的速率常数为1.1048 m^(3)/(kW·h)。以上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技术在^(14)C废气处理和监测领域,尤其是^(14)C烷烃类化合物处理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 等离子体 甲烷 压水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3)C同位素标记法探究连作对丹参生长及光合碳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孟缘 付心雨 +5 位作者 鞠吉东 周冰谦 卢恒 王晓 郭兰萍 刘伟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5-103,共9页
以1年龄盆栽丹参为研究对象,设置^(13)C脉冲标记处理与^(12)C正常处理,应用^(13)C脉冲标记法研究连作与非连作丹参光合碳分配规律,比较植株标记40 d后的形态学与理化指标差异,分析丹参地上部、根部以及根际土壤碳的^(13)C丰度、碳同位... 以1年龄盆栽丹参为研究对象,设置^(13)C脉冲标记处理与^(12)C正常处理,应用^(13)C脉冲标记法研究连作与非连作丹参光合碳分配规律,比较植株标记40 d后的形态学与理化指标差异,分析丹参地上部、根部以及根际土壤碳的^(13)C丰度、碳同位素比率、^(13)C原子百分比以及单位干重样品的^(13)C总量,以明确连作对丹参生长与光合作用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连作条件下,丹参各部分生物量与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抗氧化酶活性升高;有效成分中的丹参酮Ⅰ、丹参酮Ⅱ_(A)、二氢丹参酮Ⅰ以及迷迭香酸含量均降低;连作显著影响^(13)C-光合碳分配比例,非连作丹参地上部、根部以及根际土壤中^(13)C-光合碳比率分别为27.14%、72.80%和0.06%,连作丹参为59.38%、40.59%和0.03%。综上,连作后,丹参生长发育与次生代谢受到明显影响;光合产物向地下部的转移能力降低,导致连作丹参根部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丹参光合作用的强弱是反映丹参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脉冲标记法 光合碳 丹参 生长代谢 连作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异丙基萘基质^(3)H和^(14)C液闪标准源的稳定性与淬灭校正准确性研究
9
作者 肖扬 张辉 +10 位作者 马彦 刘玫玲 刘皓然 梁珺成 张津肇 赵清 范梓浩 张晗 刘鹏 范富有 戴雄新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38-1744,共7页
为了建立商用液闪液分析水溶液样品中^(3)H、^(14)C的淬灭校正方法,基于二异丙基萘(Diisopropylnaphthalene,DIN)液闪液制备了^(3)H无淬灭液闪标准源、^(3)H淬灭系列液闪标准源、^(14)C无淬灭液闪标准源和^(14)C淬灭系列液闪标准源。考... 为了建立商用液闪液分析水溶液样品中^(3)H、^(14)C的淬灭校正方法,基于二异丙基萘(Diisopropylnaphthalene,DIN)液闪液制备了^(3)H无淬灭液闪标准源、^(3)H淬灭系列液闪标准源、^(14)C无淬灭液闪标准源和^(14)C淬灭系列液闪标准源。考察了室温、避光条件下标准源的稳定性,16个月后淬灭系列标准源的校正效率的变化小于0.5%,无淬灭^(3)H、^(14)C标准源的活度值和tSIE值在30个月的监测中斜率统计值均小于临界值,未观察到不稳定性。比较了DIN体系淬灭系列标准源与甲苯体系淬灭系列标准源对商用液闪液测量核素的校正准确性,结果表明DIN基质的淬灭系列标准源更适用于目前广泛使用的商用闪烁液(Ultima Gold^(TM)AB、Ultima Gold^(TM)LLT、Optiphase HiSafe 3)测试样品的淬灭校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辐射计量 二异丙基萘 液闪 淬灭 ^^(3)H ^^(14)c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比活度[苯环-^(14)C]-环磺酮在好氧土壤中的降解转化研究
10
作者 李骄阳 张素芬 +2 位作者 庞杏燕 余志扬 叶庆富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48,共9页
环磺酮是一种4-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研究环磺酮在好氧土壤中的降解规律对其环境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高比活度[苯环-^(14)C]-环磺酮为示踪剂,综合运用同位素示踪法并有机结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等... 环磺酮是一种4-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研究环磺酮在好氧土壤中的降解规律对其环境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高比活度[苯环-^(14)C]-环磺酮为示踪剂,综合运用同位素示踪法并有机结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研究并明确了环磺酮在好氧土壤中的主要降解产物、降解途径及降解产物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好氧培养条件下,环磺酮母体在红壤土、潮土、黑土和褐土4种供试土壤中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其半衰期分别为13.18、5.05、10.49和2.82 d;环磺酮在4种好氧土壤中均存在M1、M2和M3三种主要降解产物,并推断了其在好氧土壤中的降解途径;除潮土120 d采样点外,在整个培养过程中,4种土壤中降解产物含量均表现为M2(0.5%~60.8%AR)>M3(0.0~10.0%AR)>M1(0.0~3.9%AR)。本研究结果为环磺酮的环境安全性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磺酮 ^^(14)c示踪 好氧土壤 降解产物 降解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3)C示踪的2个杉木家系幼苗光合碳分配动态
11
作者 杨梦佳 邹显花 +7 位作者 郭志娟 彭钊 何妍 彭志远 姚必达 黄国敏 朱丽琴 黄荣珍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5-46,共12页
【目的】探究2个杉木家系幼苗在不同CO_(2)浓度下对外源碳的固定及其光合碳在不同器官中的运输与分配规律,为揭示杉木固碳及光合碳分配策略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方林区广泛种植的洋口No.020和No.061杉... 【目的】探究2个杉木家系幼苗在不同CO_(2)浓度下对外源碳的固定及其光合碳在不同器官中的运输与分配规律,为揭示杉木固碳及光合碳分配策略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方林区广泛种植的洋口No.020和No.061杉木幼苗为对象,设置对照CO_(2)浓度(400±50)μmol·mol^(-1)(C400)及CO_(2)浓度分别升高到(800±50)μmol·mol^(-1)(C800)和(1000±50)μmol·mol^(-1)(C1000)这3个CO_(2)浓度梯度,利用^(13)C标记法对不同浓度CO_(2)进行标记,量化示踪标记后不同阶段各杉木家系幼苗固定的光合碳在各组织器官的流向和分配,分析幼苗净光合速率、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及生长差异,阐明不同CO_(2)浓度条件下各杉木家系幼苗的固碳能力及光合碳的体内分配规律差异。【结果】在不同CO_(2)浓度处理下,各杉木家系幼苗的各组织器官的^(13)C分配和生物量分配比例均大致呈现叶>茎>根的规律。随着CO_(2)浓度增加,各杉木家系幼苗的净光合速率与各器官δ^(13)C值总体上随之增加;No.020加快对根的^(13)C运输,表现为处理1天后,C800与C1000处理下根的^(13)C分配比例分别较C400处理增加50.40%和109.63%。CO_(2)处理浓度亦影响各杉木家系幼苗的光合碳分配策略,进而改变生物量分配。30天后,相较C400处理:C800与C1000处理下的No.020地上部^(13)C分配比例分别增加了6.23%和6.03%,No.020茎的^(13)C分配比例分别增加了39.50%和50.31%(P<0.05),No.061根系^(13)C分配比例分别增加了22.40%和70.26%(P<0.05),No.061茎的^(13)C分配比例分别减少了2.45%和15.10%(P<0.05);C1000处理下No.061茎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减少12.44%,根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增加5.22%。【结论】正常大气CO_(2)浓度下,No.020杉木幼苗具有更强的代谢转运能力。CO_(2)浓度升高促进2个杉木家系幼苗提高净光合速率,增加光合碳合成,促进No.020杉木幼苗加快对光合碳的向下运输,并影响2个基因型杉木的光合碳分配策略,其中,No.020倾向于向地上部尤其是茎中储存光合碳,而No.061倾向牺牲茎的光合碳分配以增加根系光合碳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标记 杉木 不同家系 cO_(2)浓度升高 光合碳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黑洞4750年以来高分辨率石笋δ^(13)C记录
12
作者 郜魁 何尧启 +3 位作者 邱万银 张鑫 冯唐慧 姜修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0-980,共11页
【目的】全球变暖背景下,喀斯特地貌广布的西南地区可能面临石漠化加剧的风险,对该区域石漠化演变历史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采自贵州省黔西县黑洞一支石笋(HD12)的29个230Th年龄和954个δ^(13)C数据,重建了该地区过去4 750... 【目的】全球变暖背景下,喀斯特地貌广布的西南地区可能面临石漠化加剧的风险,对该区域石漠化演变历史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采自贵州省黔西县黑洞一支石笋(HD12)的29个230Th年龄和954个δ^(13)C数据,重建了该地区过去4 750年的生态环境演变历史。【结果与结论】发现在4 322~3 526 a B.P.以及803~82 a B.P.时段存在两个显著的δ^(13)C正偏移,说明这两个时段洞穴上方的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HD12石笋δ^(13)C记录在约803 a B.P.的显著偏正持续了约290 a,其振幅达4.2‰,指示了该区域石漠化的扩张过程。这一时期西南地区多个洞穴石笋δ^(13)C值的一致偏正特征,可能指示了宋末靖康事件(823 a B.P.)后,人口的大量迁入和气候的干旱化导致了该区域石漠化的扩张。HD12石笋δ^(13)C值在4 322~3 526 a B.P.时期的偏正,振幅达4.9‰,其中4 322~3 977 a B.P.偏正过程对应于北半球4.2 ka事件,而3 777~3 526 a B.P.的偏正对应3.7 ka事件,两个时期的干旱事件在西南地区的多个石笋与湖泊记录中均有体现,说明在此期间,亚洲夏季风减弱,降水减少可能引起了该区域植被覆盖度大幅降低和土壤严重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δ^(13)c 晚全新世 喀斯特石漠化 中国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增温对植物叶片δ^(13)C值的影响:全球Meta分析
13
作者 张莉莉 叶志成 +3 位作者 廖凯华 朱青 赖晓明 郭长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412-5421,共10页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是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这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进而影响群落组成乃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水分利用效率作为植物叶片通过光合作用调节水分生理过程的指标,是联系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水循环关系...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是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这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进而影响群落组成乃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水分利用效率作为植物叶片通过光合作用调节水分生理过程的指标,是联系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水循环关系的关键,反映了植被生态系统对立地环境快速调整和资源变化的适应策略,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点。植物叶片碳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是反映植物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指标,但全球气候变暖对植物叶片δ^(13)C值的影响仍存在较大争议。该研究利用Meta分析整合全球范围内51份相关研究文献中的371组数据,较为系统地评估模拟增温对植物叶片δ^(13)C及其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增温能够使叶片δ^(13)C值显著升高0.6%(P<0.001),同时对叶片呼吸速率R_(d)、气孔导度G_(s)、净光合作用速率P_(n)、碳C的效应值分别为0.237、0.062、-0.140、-0.019 (P<0.05)。模拟增温处理在增强植物光合作用的同时提高了叶片呼吸速率(R_(d)),导致光合产物不断被消耗、叶片碳(C)降低,最终使叶片P_(n)降低并且叶片δ^(13)C产生富集现象。通过进一步对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叶片δ^(13)C值对增温的响应主要受增温时间、高程和年均气温等控制(相对重要性指数分别为1.00、0.97和0.92)。另外,模拟增温时选用不同的增温模式对叶片δ^(13)C值也具有显著不同的影响,采用红外线加热、土柱置换和电缆增温等方法对叶片δ^(13)C值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效应值分别为0.70、0.44和0.35),而采用遮阳屏与开顶箱增温等方法具有负向作用(效应值分别为-0.17和-0.09)。研究结论对于深入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植物水分利用的响应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期为今后该领域的植物生长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增温 ^叶片δ^(13)c META分析 气孔导度 呼吸速率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3)C标记的低磷胁迫杉木根系亲缘识别分析
14
作者 李亚超 王讷敏 +3 位作者 张慧 林文奖 马祥庆 吴鹏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0827-10837,共11页
为了探究低磷(P)胁迫下不同亲缘关系邻株对杉木生长的影响规律,验证杉木根系是否具有亲缘识别行为,采用室内盆栽控制试验,选择2个杉木半同胞家系(No.32、No.28)为试验材料,利用^(13)C同位素标记方法,分别在不同供P水平条件下(1.0 mmol/L... 为了探究低磷(P)胁迫下不同亲缘关系邻株对杉木生长的影响规律,验证杉木根系是否具有亲缘识别行为,采用室内盆栽控制试验,选择2个杉木半同胞家系(No.32、No.28)为试验材料,利用^(13)C同位素标记方法,分别在不同供P水平条件下(1.0 mmol/L KH_(2)PO_(4),P1和0 mmol/L KH_(2)PO_(4),P0),构建亲缘组(No.32+No.32^(*),^(*)为进行^(13)C同位素标记的植株)、非亲缘组(No.28+No.32^(*))2种亲缘邻株栽植模式,以杉木单株栽植(No.32^(*))为对照处理(CK),分别对不同处理中No.32杉木幼苗的地上部进行^(13)C同位素标记,测定不同亲缘邻株下的杉木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直径等生长指标,以及邻株参试苗木叶、茎、根的^(13)C丰度的差异性。No.32^(*)的邻株植物在未标记^(13)C的情况下检测出^(13)C丰度发生显著变化。在不供P处理下发现非亲缘组No.28的全株总^(13)C丰度显著高于亲缘组No.32,表明低P胁迫促进杉木与非亲缘邻株的C交流。不供P处理下非亲缘组No.32^(*)杉木全株生物量比亲缘组No.32^(*)低了31.3%,供P水平显著改变了杉木与邻株的相处生长模式,与非亲缘植株相邻的杉木全株生物量减少,根冠比降低,生长发育减弱。不供P处理下,非亲缘组No.32^(*)比CK组提高46.0%根表面积,降低74.7%根体积。不供P处理下,非亲缘邻株促进杉木根表面积增加,提高P获取能力,增强杉木地下部分竞争力。不供P处理下,非亲缘组No.32^(*)全株P含量与CK组没有显著差异,而亲缘组显著低于CK组,非亲缘组No.32^(*)全株P利用效率(PUE)显著低于亲缘组,可见,在低P胁迫下亲缘邻株可促进杉木PUE的提高,缓解杉木的低P胁迫,维持逆境中杉木的正常生长发育。本研究发现杉木与邻株存在基于^(13)C交流的亲缘识别,低P胁迫下杉木面对亲缘植物表现出提高相互响应度,提高PUE,面对非亲缘植物则表现出较强竞争力。养分匮乏下,杉木面对不同的亲缘邻株做不同的应对策略,这为优化杉木人工林种内或种间混交经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根系亲缘识别 ^^(13)c同位素标记 低磷胁迫 邻株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vel thick-target inverse kinematics method for the astrophysical ^(12)C+^(12)C fusion reaction 被引量:1
15
作者 Wei-Ke Nan You-Bao Wang +20 位作者 Yao-De Sheng Jun Su Yu-Qiang Zhang Lu-Yang Song Yang-Ping Shen Fu-Qiang Cao Chen Chen Chao Dong Yun-Ju Li Zhi-Hong Li Gang Lian Wei Nan Qiang Wang Na Song Sheng-Quan Yan Seng Zeng Qi-Wen Fan Hao Zhang Ming-Hao Zhu Bing Guo Wei-Ping Liu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237-243,共7页
The ^(12)C+^(12)C fus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ctions in modern nuclear astrophysics.The trend and magnitude of the reaction rate within the Gamow window strongly influence various astrophysical processes.Ho... The ^(12)C+^(12)C fus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ctions in modern nuclear astrophysics.The trend and magnitude of the reaction rate within the Gamow window strongly influence various astrophysical processes.However,direct measurement of this reaction is extremely difficult,which makes it necessary to develop indirect methods.In this study,the ^(23)Na+p reaction system was used to study the compound nucleus ^(24)Mg.We employed a thick-target inverse kinematics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γ-charged-particle coincidence technique to measure the proton andα exit channels of ^(24)Mg.Technical details of the ^(23)Na+p thick-target inverse kinematics experiment and analysis are presented here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clear astrophysics ^^(12)c+^(12)c Thick-target inverse kinematics method γ-charged particle coincid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3H/He鼠头颈鳞癌转移淋巴结内CD8^(+)T细胞的关键基因、通路和免疫检查点表达分析
16
作者 周迪 韩楠男 +2 位作者 李华盛 严明 阮敏 《上海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586-593,共8页
目的:探讨C3H/He鼠头颈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转移淋巴结内CD8^(+)T细胞的关键基因、通路和抑制性免疫检查点的表达。方法:应用头颈鳞癌SCC-7细胞系,构建免疫健全C3H/He小鼠腘窝淋巴结转移模型,利用免疫荧... 目的:探讨C3H/He鼠头颈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转移淋巴结内CD8^(+)T细胞的关键基因、通路和抑制性免疫检查点的表达。方法:应用头颈鳞癌SCC-7细胞系,构建免疫健全C3H/He小鼠腘窝淋巴结转移模型,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确定淋巴结转移状态。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分选出正常和转移淋巴结内的CD8^(+)T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多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荷瘤小鼠转移淋巴结内CD8^(+)T细胞的4个免疫检查点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足垫注射SCC-7细胞4周后,C3H/He小鼠出现明显的腘窝引流淋巴结转移。对正常淋巴结和转移淋巴结内的CD8^(+)T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912个,包括3个表达上调的抑制性免疫检查点相关基因Pdcd1、Lag3和Tigit。KEGG网络分析筛选出8个上调的肿瘤相关信号通路,包括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F Kappa-B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肿瘤中PD-L1和PD-1免疫检查点通路和p53信号通路。流式细胞术显示,小鼠转移淋巴结内CD8^(+)T细胞出现PD-1和TIM-3蛋白高表达,多重免疫荧光进一步在头颈鳞癌患者的肿瘤转移淋巴结中确认CD8^(+)T细胞高表达PD-1。结论:小鼠肿瘤转移淋巴结内CD8^(+)T细胞的肿瘤相关信号通路显著激活,小鼠和头颈鳞癌患者转移淋巴结内CD8^(+)T的PD-1表达水平显著增高,靶向CD8^(+)T细胞的免疫治疗有可能成为头颈鳞癌淋巴结转移防治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鳞癌 淋巴结转移 c3H/He小鼠 ^cD8^(+)T细胞 PD-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C NMR、FT-IR、Raman和建模技术对烟煤和无烟煤分子结构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元吉 代诚欣 +2 位作者 孟上九 张保勇 张强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3-1072,共10页
【目的】探究高精度煤的结构演化及其机理的定量表征。【方法】通过显微组分鉴定、镜质体反射率、工业品质、元素分析和光谱分析,确定了烟煤(FS1)和无烟煤(ZY1)碳骨架结构、官能团的赋存状态等信息,并通过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建立2个分... 【目的】探究高精度煤的结构演化及其机理的定量表征。【方法】通过显微组分鉴定、镜质体反射率、工业品质、元素分析和光谱分析,确定了烟煤(FS1)和无烟煤(ZY1)碳骨架结构、官能团的赋存状态等信息,并通过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建立2个分子结构模型。【结果】结果表明,随着煤化作用的进行,烟煤到无烟煤过程中,亚甲基的损失速率比甲基的损失速率快,芳香性增强,芳香环的脂肪族链变短且支化度较高,含氧官能团逐渐减少,煤结晶程度增强,煤的化学结构趋于成熟稳定,且煤中的脂肪碳减少,芳香碳增加,甲基碳和亚甲基碳含量减少。经过多次尝试确定了芳香炭、脂肪族侧链和氧官能团之间的键合模式,获得最终的分子结构模型:C_(175)H_(162)O_(13)N_(2)(FS1)、C_(190)H_(159)O_(5)N_(3)(ZY1).该模型较好地反映煤的真实结构,模拟的^(13)C NMR光谱与实验光谱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上述研究为不同变质程度煤的分子结构演化提供了理论参考,为建立高可信度的分子结构表征提供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 NMR FT-IR RAMAN 分子结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果胶和纤维素含量^(13)C MultiCP/MAS NMR同时测量
18
作者 王鹏 唐杰 +5 位作者 杨明宇 朱立军 汪长国 陈昆燕 王鹏 杨俊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3期516-522,共7页
果胶和纤维素是烟草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含量对烟草品质与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传统分析方法难以实现果胶和纤维素的同时定量。本文在优化核磁共振波谱序列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固体^(13)C多重交叉极化/魔角旋转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技术(^... 果胶和纤维素是烟草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含量对烟草品质与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传统分析方法难以实现果胶和纤维素的同时定量。本文在优化核磁共振波谱序列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固体^(13)C多重交叉极化/魔角旋转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技术(^(13)C MultiCP/MAS NMR)建立了烟草果胶和纤维素含量的同时测量新方法。方法以聚半乳糖醛酸和微晶纤维素为标准物质,以3-(三甲基甲硅烷基)丙酸-d4钠盐(TMSP)做为内标物质,分别建立内标法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为0.999 0和0.998 2。果胶测量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38和1.28 mg·g^(–1),精密度(RSD,n=5)小于3.05%。纤维素测量的检出限和定量限为1.01和3.32 mg·g^(–1),精密度(RSD,n=5)小于2.74%。应用本方法测量烟梗、烟草薄片和烟叶等不同类型样品中的果胶和纤维素含量,并对比烟草行业标准方法的测量结果,果胶含量的相对误差在-0.95%至4.51%之间,纤维素含量的相对误差在0.77%至2.46%之间。表明^(13)C MultiCP/MAS NMR方法快速,准确,适合批量样品的分析测量,为果胶和纤维素等细胞壁类大分子的同时定量分析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胶 纤维素 ^^(13)c MulticP/MAS NMR 烟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地下水混合的^(14)C年龄曲线投影校正研究
19
作者 查希茜 毛绪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9-488,I0001,共11页
地下水^(14)C年龄的分布可以指示地下水渗流的方向及其变化。经典校正模型可以消除水化学组成变化对^(14)C年龄的影响,但很难识别地下水混合,导致得到的^(14)C年龄代表的是地下水的混合年龄。本文根据地下水化学组分变化提出了识别混合... 地下水^(14)C年龄的分布可以指示地下水渗流的方向及其变化。经典校正模型可以消除水化学组成变化对^(14)C年龄的影响,但很难识别地下水混合,导致得到的^(14)C年龄代表的是地下水的混合年龄。本文根据地下水化学组分变化提出了识别混合和校正a^(14)C值的方法,并以江汉平原为研究实例进行解剖。江汉平原地下水中硫酸盐矿物溶解导致SO_(4)^(2-)含量增加,且SO_(4)^(2-)含量与a^(14)C值的关系曲线可以识别混合,并利用曲线投影校正a^(14)C值,提出了混合-IAEA模型。IAEA年龄和混合-IAEA年龄的分布差异揭示出地下水渗流变化。年轻地下水混合区为年轻地下水的汇聚方向;老地下水混合区为老地下水的汇集方向。因此,对于大型沉积平原(或盆地)的地下水流系统,使用^(14)C定年时需要考虑地下水混合的影响,混合校正后的^(14)C年龄可以用来识别地下水渗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年龄 混合校正 水文地球化学 地下水渗流 江汉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fferential response of radial growth and δ^(13)C in Qinghai spruce(Picea crassifolia) to climate change o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slopes of the Qilian Mountains in 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1
20
作者 Li Qin Huaming Shang +4 位作者 Weiping Liu Yuting Fan Kexiang Liu Tongwen Zhang Ruibo Zhang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205-218,共14页
Tree radial growth can hav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depending on the environ-ment.To elucidate the effects of climate on radial growth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e(δ^(13)C)fractionation of Q... Tree radial growth can hav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depending on the environ-ment.To elucidate the effects of climate on radial growth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e(δ^(13)C)fractionation of Qing-hai spruce(Picea crassifolia),a widely distributed native conifer in northwestern China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we developed chronologies for tree-ring widths and δ^(13)C in trees o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slopes of the Qilian Mountains,and analy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ree-ring variables and major climatic factors.Tree-ring widths we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climatic factors early in the growing season,and the radial growth in trees on the northern slopes was more sensitive to climate than in trees on the southern.Tree-ring δ^(13)C was more sensitive to climate than radial growth.δ^(13)C fractionation was mainly influenced by summe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early in the growing season.Stomatal conductance more strongly limited stable carbon isotope fractionation in tree rings than photosynthetic rate did.The response between tree rings and climate in mountains gradually weakened as climate warmed.Changes in radial growth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e fractionation of P.crassifolia in response to climate in the Qilian Mountains may be further complicated by continued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e rings Qinghai spruce(Picea crassifolia Kom.) Stable carbon ^isotope(δ^(13)c) Qilian Mountains:climate chan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