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丘区地表基质空间异质性特征及其对植被生态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祝晓松 裴小龙 +4 位作者 王伟 张中跃 孙伟涛 倪舒博 公为鑫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44-1554,共11页
地表基质是地球表层孕育和支撑森林、草原、水、湿地等各类自然资源的基础物质,受地球关键带空间结构、元素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山丘区地表基质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并显著影响着所属植被的空间分布和生态演化。研究地表基质空间异... 地表基质是地球表层孕育和支撑森林、草原、水、湿地等各类自然资源的基础物质,受地球关键带空间结构、元素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山丘区地表基质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并显著影响着所属植被的空间分布和生态演化。研究地表基质空间异质性特征及其对植被生态的影响机理,对于进一步认识地球关键带结构及地表作用规律,支撑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以宁波山丘区地表基质为研究对象,采取剖面研究和样品测试的方法,从地表基质空间结构和元素特征角度,对花岗岩、流纹岩和玄武岩3类典型地表基质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花岗岩类具有土质粗、透水性强等特点,流纹岩类具有土质较粗、浅表透气好等特点,玄武岩类具有土质细、通气性差等特点。此外,花岗岩类主量和微量元素较缺乏,流纹岩类富含Mo和Zn,玄武岩类富含Fe、Mg、Co、Cu、Zn等元素,且玄武岩CIA值明显高于花岗岩和流纹岩。结果表明,山丘区地表基质空间异质性主要受基岩的结构和元素组成影响,并对植被生长产生明显的生态效应。地表基质的空间结构主要影响水分的分布与运移,元素特征影响着养分的分布状况,由此引起的水分和养分的空间分布和丰度差异直接影响着植被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山丘区 地表基质 空间异质性 空间结构 元素分异 植被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山区林下人参种植地草本层片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陈宏伟 殷鸣放 +1 位作者 刘娜 于军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1-63,共3页
林下人参种植地的伴生植物对人参生长很重要,因此,研究种植地草本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特征对林下参种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生态优势度等多项指标,对不同林分类型林下人参种植地块草本植物群落结构进行... 林下人参种植地的伴生植物对人参生长很重要,因此,研究种植地草本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特征对林下参种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生态优势度等多项指标,对不同林分类型林下人参种植地块草本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阔叶杂木林林内的草本植物分布均匀,且层次结构明显,多样性指数及群落的均匀度比较高,生态优势度比较低,此林分类型下的人参长势明显优于其它林分类型,这种群落特征可能给林下人参的生长创造了适宜的生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种植地 草本植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强度对夏季高寒草甸生物量和植被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1
3
作者 董全民 李青云 +2 位作者 马玉寿 李发吉 李有福 《青海草业》 2002年第2期8-10,49,共4页
讨论了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夏季草地上生物量和植被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轻牧组、中牧组及重牧组各放牧强度对草地优良牧草所占比例影响较大 ,其中 :禾本科牧草分别提高 2 0 .5 %、6.5 % ,减少1 3.5 % ;莎草科牧草分别提高 2 0 .3%、1 ... 讨论了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夏季草地上生物量和植被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轻牧组、中牧组及重牧组各放牧强度对草地优良牧草所占比例影响较大 ,其中 :禾本科牧草分别提高 2 0 .5 %、6.5 % ,减少1 3.5 % ;莎草科牧草分别提高 2 0 .3%、1 0 .4% ,减少 7.7% ;杂类草分别减少 2 0 .5 %、6.5 % ,提高 1 3.5 %。再从草地盖度看 ,优良牧草 (禾草 +莎草 )在轻牧组提高 1 .4% ,中牧和重牧组分别减少 2 .2 %和 6.4% ;杂类草盖度在轻牧和中牧组分别减少 2 1 .3%和 7.2 % ,而在重牧组则提高 3.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高寒草甸夏季草场 地上生物量组成 植被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植被的主被动同步观测实验方法
4
作者 罗欣 许文波 李世华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6年第2期30-34,共5页
针对植被冠层结构参数主被动遥感协同反演的问题,开展了不同地形、不同植被覆盖类型的地面观测实验,获取了典型植被不同方位、不同角度的地面激光雷达和成像光谱数据,同时,测量了多种冠层结构参数,构成了与飞行数据配套的地面同步观测... 针对植被冠层结构参数主被动遥感协同反演的问题,开展了不同地形、不同植被覆盖类型的地面观测实验,获取了典型植被不同方位、不同角度的地面激光雷达和成像光谱数据,同时,测量了多种冠层结构参数,构成了与飞行数据配套的地面同步观测数据集。该文介绍了实验中样地选择,观测站点设置,主被动数据获取,辅助数据测量等过程的具体目标和设计;总结了实验中获得的主要经验,对遥感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及科研实验均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成像光谱仪 地面观测 植被结构 植被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固沙植被恢复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8
5
作者 刘继亮 赵文智 +1 位作者 李锋瑞 潘成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57-1365,共9页
人工绿洲是干旱区主要的自然景观之一,为了维护绿洲稳定而营建的防护林强烈改变地表生态水文过程,进而影响着地上和地下生物多样性。然而,以往的研究对地上植被关注较多,而对土壤动物研究较少。以张掖绿洲外围人工固沙植被群落和天然固... 人工绿洲是干旱区主要的自然景观之一,为了维护绿洲稳定而营建的防护林强烈改变地表生态水文过程,进而影响着地上和地下生物多样性。然而,以往的研究对地上植被关注较多,而对土壤动物研究较少。以张掖绿洲外围人工固沙植被群落和天然固沙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工固沙植被恢复对荒漠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及不同动物类群对植被变化的响应模式。研究表明,天然固沙植被群落转变为人工固沙植被群落显著降低了地表节肢动物数量,但提高了地表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和多样性,这在5月份表现尤为明显。植被类型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不同,8月人工柽柳林群落地表节肢动物活动密度、类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显著高于人工梭梭林群落。人工固沙植被恢复显著降低了适应荒漠环境的拟步甲科甲虫,而蚁科和部分蜘蛛的数量显著增加,它们对人工固沙植被恢复的响应模式不同决定了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规律。此外,研究还发现一些地表节肢动物类群对不同生境具有强烈的指示作用,如拟步甲科等可指示荒漠生境,潮虫科等可指示梭梭林生境,而蠼螋科和狼蛛科等可指示柽柳林生境。综上所述,人工栽植固沙灌木形成的固沙植被群落导致了一些适应荒漠环境的地表节肢动物类群的数量降低,但也为更多的地表节肢动物类群提供了适应栖居环境和充足的食物资源等,从而提高了地表节肢动物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沙植被群落 地表节肢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指示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沟坡典型植物群落生长特征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寒月 张光辉 张宝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2-67,共6页
以纸坊沟小流域沟坡7个典型植物群落为调查对象,对其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盖度、地上生物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Simpson多样性指数显示为沙棘>赖草>白羊草>柠条>苔草>茭蒿>铁杆蒿;Magarlef丰富度指数表现为... 以纸坊沟小流域沟坡7个典型植物群落为调查对象,对其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盖度、地上生物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Simpson多样性指数显示为沙棘>赖草>白羊草>柠条>苔草>茭蒿>铁杆蒿;Magarlef丰富度指数表现为草本群落>灌木群落,阴坡群落>阳坡群落;Pielou均匀度指数为灌木群落>草本群落,阴坡群落>阳坡群落。灌木群落地上生物量(1.53~5.85 kg/m^2)显著大于草本群落(0.17~0.41 kg/m^2),草本群落地上生物量大小排序为赖草>铁杆蒿>茭蒿>白羊草>苔草。植被盖度阴坡草本群落最大,灌木群落居中,阳坡蒿类草本群落最低。沟坡植物群落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略低于梁峁坡面的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草本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低于梁峁坡。研究成果对于明确黄土高原小流域植被生长特性、优化水土保持措施的空间配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坡 植被群落结构 地上生物量 物种多样性 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典型植被群落生长特性 被引量:5
7
作者 马媛 刘芳 +5 位作者 郝玉光 蔺方春 刘宇婷 刘亚楠 杨战 王嘉鹏 《温带林业研究》 2021年第2期19-24,53,共7页
【目的】目前,针对乌兰布和整个沙漠中的所有植被群落的结构以及多样性的分析报道较少,通过探究乌兰布和沙漠西鄂尔多斯与阴山北麓植物的种类、数量、结构变化以及多样性法则,为乌兰布和沙漠有效利用植被资源以及调节植被恢复与重建提... 【目的】目前,针对乌兰布和整个沙漠中的所有植被群落的结构以及多样性的分析报道较少,通过探究乌兰布和沙漠西鄂尔多斯与阴山北麓植物的种类、数量、结构变化以及多样性法则,为乌兰布和沙漠有效利用植被资源以及调节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方法】采用野外调查的方法,选取乌兰布和沙漠9个典型植物群落作为调查对象,对其群落结构特征、地上生物量、盖度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Simpson多样性指数表示为白刺>油蒿>红砂>沙米>画眉草>雾冰藜>骆驼蓬>虎尾草>三芒草;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现出灌木群落>草本群落。灌木群落地上生物量(1.02~3.82 kg·m-2)显著大于草本群落(0.22~0.73kg·m-2)。灌木群落地上生物量差异显著,白刺地上生物量最大,草本群落地上生物量大小表现为沙米>虎尾草>骆驼蓬>三芒草>雾冰藜>画眉草。不同物种植被盖度均存在差异,油蒿群落植被盖度覆盖度最高,三芒草最低。【结论】乌兰布和沙漠中沙漠区环境复杂,从东向西跨越了从草原化荒漠向荒漠化草原的过渡,植物种类的组成多样化,但结构较为单一。研究结果为明确乌兰布和沙漠西鄂尔多斯与阴山北麓植被生长特性以及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群落结构 地上生物量 物种多样性 乌兰布和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南部植被线形沙丘内部构造及发育模式 被引量:5
8
作者 解锡豪 李志忠 +3 位作者 靳建辉 刘瑞 邹晓君 马运强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4-84,共11页
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应用探地雷达(GPR)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南部植被线形沙丘内部构造进行探测,获取了沙丘内部构造的雷达相图像信息,结合区域自然地理和沙丘形态特征分析,初步探讨植被线形沙丘内部构造的演化模式。结果表明:(1)GPR探测... 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应用探地雷达(GPR)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南部植被线形沙丘内部构造进行探测,获取了沙丘内部构造的雷达相图像信息,结合区域自然地理和沙丘形态特征分析,初步探讨植被线形沙丘内部构造的演化模式。结果表明:(1)GPR探测揭示了沙丘地表以下3—5 m深度的浅层构造信息,可识别沙丘中上部和丘顶部位的高倾角、上凸形和楔状交错层理、沙丘中下部和丘间地的低倾角-近水平层理构造,反映了沙丘上部风沙蚀积活动较强烈,而两翼中下部和丘间地以风沙加积为主。(2)从沙漠边缘到沙漠中心,植被线形沙丘浅层沉积构造组合由两坡不对称分布向对称分布变化,沙丘横剖面形态亦由两坡不对称向对称形态同步变化,但未发现沙丘侧向迁移的沉积构造证据。(3)依据不同规模沙丘内部构造变化序列,可将植被线形沙丘演化划分为灌丛沙丘、风影灌丛沙丘、垄状沙链、植被线形沙丘等4个发育阶段。随着叠置灌丛沙丘不断合并融入,线形沙丘宽度和高度持续增大,沙丘顶部风沙活动性增强,高倾角、上凸形、楔状交错层理增多。(4)在沙丘表层3—5 m以下块状层理以及GPR探测信号衰减、图像分辨率变差的成因,应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验证。此外,系统阐明研究区植被线形沙丘演化过程,尚需补充更多GPR探测资料并开展年代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地雷达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植被线形沙丘 沉积构造 发育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