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uccessful Microbound Diet for the Larval Culture of Chinese Shrimp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被引量:1
1
作者 WANG Xinxia MAI Kangse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05年第3期267-271,共5页
A 13-day feeding trial wa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a microbound diet for rearing the larvae of Chinese shrimp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live foods that consist of Isochrysis ... A 13-day feeding trial wa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a microbound diet for rearing the larvae of Chinese shrimp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live foods that consist of Isochrysis galbana, Chlorella vulgaris, Tetraselrnis chuii, rotifer (Brachionus plicatilis) and Arternia sp. Larvae of 0 to 13d post-hatch (dph) were reared in a temperature-controlled semi-open culture system and stocked at a density of 100 larvae L^-1 in tanks, each containing 50 L sterilized seawater with salinity 30-32. Larvae were manually fed either the live foods or the microbound diet 6 times per day. At 13 dph, the growth of the larvae fed on the microbound diet was approximately 84% of that fed on the live foods. The survival rate of the larvae fed on the microbound diet was 44.29% at 13dph, which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larvae fed on live foods (63.55%). The body length and development index (DI) of the larvae fed on the microbound diet were always lower than those of larvae fed on live foods. However, the differences reached significant levels only at 11 and 13 dph (P〈 0.05). The mean dry weight loss of the microbound diet was 9.2% after 90 min immersion in seawater, indicating that this diet has a good water stability. The microbound diet contains 52.23% crude protein and 10.27% lipid and is easy to prepare. 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et suggest good potentials for its successful use in the larviculture of other penaeid and fish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shrimp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microbound diet LARVICUL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血细胞包掩作用的超微结构和组织化学观察 被引量:12
2
作者 邓欢 陈俅 +1 位作者 刘卫东 安育新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96-299,共4页
用鳗弧菌注射中国对虾,对其体内血细胞的包掩作用进行了超微结构和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表明:在注菌的对虾体内,包囊产生于多种器官和组织,在释放颗粒的过程中,半颗粒细胞和颗粒细胞的表面即发生变化,开始与周围细胞相粘接;在包囊... 用鳗弧菌注射中国对虾,对其体内血细胞的包掩作用进行了超微结构和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表明:在注菌的对虾体内,包囊产生于多种器官和组织,在释放颗粒的过程中,半颗粒细胞和颗粒细胞的表面即发生变化,开始与周围细胞相粘接;在包囊中心是电子不透明的非结构团块;含吞噬泡的透明细胞也常被包围在包囊内,构成包囊的血细胞中细胞器趋于退化,在组织化学上表现为细胞中的RNA大为减少,色氨酸几乎消失;然而,包囊从开始形成起,就呈Chevrement铁氰化钾法强阳性反应,此反应可被Barnet碘液法封闭.推测这一现象与黑色素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血细胞 包掩作用 超微结构 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明对虾溶菌酶基因克隆、重组表达与性质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卜兴江 杜欣军 +2 位作者 周文杰 赵小凡 王金星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23-732,共10页
溶菌酶是机体先天免疫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效应分子,参与机体多种免疫反应,在溶菌过程中形成一个水解体系,破坏和消除侵入体内的病原,从而实现机体的免疫防御。从中国明对虾中克隆得到了溶菌酶基因(称为FcLyz基因),该基因全长709bp,其完整... 溶菌酶是机体先天免疫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效应分子,参与机体多种免疫反应,在溶菌过程中形成一个水解体系,破坏和消除侵入体内的病原,从而实现机体的免疫防御。从中国明对虾中克隆得到了溶菌酶基因(称为FcLyz基因),该基因全长709bp,其完整的阅读框为477bp,编码158个氨基酸,前18个氨基酸(-1^-18)为信号肽,成熟肽由140个氨基酸组成(1-140aa),其分子量为16.2kD。经SMART分析,该基因具有1个溶菌酶1(LYZ1)结构域(19-130aa)。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溶菌酶虽在多种组织中有较低水平的组成性表达,但在细菌诱导的血细胞、心脏、肝胰腺和鳃等多种组织中表达上调。将中国明对虾溶菌酶基因的成熟肽亚克隆进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再进行诱导表达和亲和纯化,得到了纯化的重组溶菌酶,并进行了抑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重组对虾溶菌酶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能力较强,最小抑菌浓度达到3.43μmol/L,但对革兰氏阴性菌抑制作用较小。上述结果表明,该溶菌酶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效应分子,参与了对虾的免疫防御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溶菌酶 先天免疫 重组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4原核表达条件优化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喆 李健 +1 位作者 王芸 韩俊英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49-55,共7页
根据克隆得到的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CYP4基因开放阅读框设计引物,构建了中国对虾CYP4基因原核表达载体p28a-CYP4,并对重组菌株Rosetta/28a-CYP4的原核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p28a-CYP4转化Rosetta后可实现CYP4基... 根据克隆得到的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CYP4基因开放阅读框设计引物,构建了中国对虾CYP4基因原核表达载体p28a-CYP4,并对重组菌株Rosetta/28a-CYP4的原核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p28a-CYP4转化Rosetta后可实现CYP4基因的原核表达,SDS-PAGE分析显示其在56.0 kDa处有显著诱导条带;通过对诱导温度、IPTG浓度、诱导时机(OD600)及诱导时间的优化表明,重组菌株Rosetta/p28a-CYP4的最佳诱导温度为37℃,最佳IPTG浓度为1.2 mmol/L,最佳诱导时机及诱导时间分别为0.59和6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细胞色素P450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的研究Ⅰ──四步诱导法 被引量:17
5
作者 蔡难儿 林峰 +1 位作者 柯亚夫 陈本楠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5-41,共7页
1990~1993年于青岛采用研究鱼类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相类似的方法 ──紫外线照射精子、受精、温度或细胞松胞素B处理卵子方法,对中国对虾进行 人工雌核发育的研究。实验结果,有三批材料获得较好的效果:二批培育到蚤状幼 体... 1990~1993年于青岛采用研究鱼类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相类似的方法 ──紫外线照射精子、受精、温度或细胞松胞素B处理卵子方法,对中国对虾进行 人工雌核发育的研究。实验结果,有三批材料获得较好的效果:二批培育到蚤状幼 体,另一批培育到3~3.5cm幼虾。经受精细胞学观察,被照射的精子经受精,其核 有的不能原核化,有的虽能原核化,且能向中央迁移,但都不能与卵原核结合。实验 表明,这三批育出的个体是雌核发育的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人工诱导 雌核发育 四步诱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16SrRNA基因序列多态性的研究 被引量:40
6
作者 邱高峰 常林瑞 +2 位作者 徐巧婷 方雄英 楼允东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2000年第1期35-40,共6页
利用PCR技术扩增获得中国对虾 (Penaeuschinensis)线粒体DNA的 16SrRNA基因片段 ,通过测定该基因片段的序列 ,分析了取自我国烟台、长岛、青岛近海和宁波养殖的 17只中国对虾遗传多态性。结果发现 ,不同地理种群存在丰富的DNA序列多态性... 利用PCR技术扩增获得中国对虾 (Penaeuschinensis)线粒体DNA的 16SrRNA基因片段 ,通过测定该基因片段的序列 ,分析了取自我国烟台、长岛、青岛近海和宁波养殖的 17只中国对虾遗传多态性。结果发现 ,不同地理种群存在丰富的DNA序列多态性 ,17只个体具有 17种基因型 ,在扩增的长为 5 2 3bp的基因片段中 ,共检测到 3 7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 ( 7 0 7% )。UPGMA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表明不同地理种群中国对虾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 ,长岛群体与烟台群体遗传关系较近 ,宁波群体次之 ,青岛群体为相对独立的一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线粒体DNA 16SrRNA DNA序列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胺甲基异噁唑在中国明对虾体内的残留和消除规律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培旗 李健 +2 位作者 王群 刘淇 管斌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7-20,共4页
在(20±2)℃水温条件下,研究磺胺甲基异噁唑在中国明对虾肌肉、血淋巴和肝胰脏3种组织中的残留及消除规律。药物在对虾肌肉、血淋巴、肝胰脏中的残留用二氯甲烷提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最低检测限可达0.01μg/mL,平均... 在(20±2)℃水温条件下,研究磺胺甲基异噁唑在中国明对虾肌肉、血淋巴和肝胰脏3种组织中的残留及消除规律。药物在对虾肌肉、血淋巴、肝胰脏中的残留用二氯甲烷提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最低检测限可达0.01μg/mL,平均回收率为80%~90%。研究结果表明:磺胺甲基异噁唑在中国明对虾血淋巴中的残留量最小,在肝胰脏中的残留量最大且消除较慢,差异明显。建议把对虾的肝胰脏作为该药残留监控的靶组织,相应的休药期至少为20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甲基异噁唑 中国明对虾 残留 消除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与缢蛏投饵混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吉桥 李德尚 +2 位作者 董双林 王克行 田相利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9-15,共7页
 在4 个50 m × 50 m ×18 m 的陆基围隔中分别放入缢蛏 ( Sinonovacula constricta) 0 ,250 , 375 和500 只( 0 , 10 ,15 和20 只/ m 2) , 壳长为 5...  在4 个50 m × 50 m ×18 m 的陆基围隔中分别放入缢蛏 ( Sinonovacula constricta) 0 ,250 , 375 和500 只( 0 , 10 ,15 和20 只/ m 2) , 壳长为 540 cm ±035 c m , 再放入等量 (6 尾/ m 2) 的中国对虾 ( Penaeus chinensis) , 体长为285 cm ±016 c m 。投饵饲养3 个月结果表明, 缢蛏放养密度为20 只/ m 2 时, 对虾的成活率 (740 % ) 和产量 (4136 kg/h m 2) 最高, 分别比单养对虾的成活率(650 % ) 和产量 (3054 kg/h m 2) 高138 % 和354 % , 氮的绝对利用率提高了53 % 。缢蛏密度为10 只/ m 2 时, 其成活率和产量最高, 为904 % 和316 kg/h m 2 ; 密度为20 只/ m 2 时, 降至 782 % 和92 kg/h m 2。本系统中对虾的生产潜力为124 g/ ( m 2·d) , 缢蛏的极限配养量为1500 kg/h m 2 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缢蛏 投饵混养 围隔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饵料搭配对中国明对虾生长和饵料转化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黄国强 董双林 王芳 《南方水产》 2005年第5期26-32,共7页
采用沙丁鱼肌肉(FF)、鹰爪虾肌肉(SF)、菲律宾蛤仔足肌(CF)、沙蚕(PW)和配合饲料(FD)5种饵料,设计了CF+PW、CF+FD、PW+FD、CF+FD+PW、FF+FD+PW+FD、FF+SF+CF+PW+FD共6种饵料搭配投喂模式,研究了不同饵料搭配对中国明对虾的生长和饵料转... 采用沙丁鱼肌肉(FF)、鹰爪虾肌肉(SF)、菲律宾蛤仔足肌(CF)、沙蚕(PW)和配合饲料(FD)5种饵料,设计了CF+PW、CF+FD、PW+FD、CF+FD+PW、FF+FD+PW+FD、FF+SF+CF+PW+FD共6种饵料搭配投喂模式,研究了不同饵料搭配对中国明对虾的生长和饵料转化效率的影响。中国明对虾摄食混合饵料后的生长都比除PW处理外的4种单种饵料投喂处理快,CF+PW处理的对虾在实验结束时的体重、增重率最大。混合投喂处理的饵料转化效率均高于除PW外的所有单种饵料投喂处理,所有混合投喂处理的实际饵料转化效率都比预测值高,并且除了PW+FD和CF+FD+PW两个处理的实际值与预测值差异不显著外,其它混合处理的饵料转化效率实际值都显著高于预测值。文中还对不同饵料搭配的优势对对虾饵料选择性的影响及产生这些优势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饵料搭配 中国明对虾 生长 饵料转化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斑综合征中国对虾肝胰腺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技术探索 被引量:2
10
作者 秦兆宇 刘师莲 +3 位作者 杨银荣 刘芙君 李建远 宋春华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8,18,共5页
建立白斑综合征中国对虾肝胰腺蛋白质组学技术体系,以惠白斑综合征中国对虾的肝胰腺为研究对象,健康中国对虾肝胰腺为对照组,探索2种蛋白质组学差异蛋白的分离和鉴定的方法。采用双向凝胶电泳(4~7固相pH梯度干胶条,10%SDS-PAGE... 建立白斑综合征中国对虾肝胰腺蛋白质组学技术体系,以惠白斑综合征中国对虾的肝胰腺为研究对象,健康中国对虾肝胰腺为对照组,探索2种蛋白质组学差异蛋白的分离和鉴定的方法。采用双向凝胶电泳(4~7固相pH梯度干胶条,10%SDS-PAGE)分离蛋白质组,银染显色,图像分析软件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蛋白,胶上扣点,处理后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OLDI-TOF)得到肽质量指纹图谱,软件分析后应用Mascot数据库搜索软件鉴定蛋白。分别获得中国对虾患白斑病组及对照组正常肝胰腺蛋白质组表达图谱,分别识别出203和107个蛋白质点,筛选并尝试鉴定数个差异蛋白。对各方法步骤进行了技术探讨,对实验过程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建立了双向电泳及生物质谱方法研究中国对虾白斑病的蛋白质组学技术体系,该体系拓宽了对虾免疫生理研究的途径,以从蛋白质水平探讨对虾发病机制,寻找有效药物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斑综合症 中国对虾肝胰腺 蛋白质组学 双向电泳 生物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藻多糖对冻藏中国对虾水分分布和品质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协军 赵利爽 李秀霞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15-319,共5页
研究了盐藻多糖处理对冻藏中国对虾水分分布和品质变化的影响。将中国对虾预煮5 min后分别浸渍于0.03%和0.06%盐藻多糖水溶液中,取出沥干包装后于-18℃贮藏,以水分含量、不同状态水的比例、色差和质构作为评价指标,分析0.03%和0.06%盐... 研究了盐藻多糖处理对冻藏中国对虾水分分布和品质变化的影响。将中国对虾预煮5 min后分别浸渍于0.03%和0.06%盐藻多糖水溶液中,取出沥干包装后于-18℃贮藏,以水分含量、不同状态水的比例、色差和质构作为评价指标,分析0.03%和0.06%盐藻多糖处理对冻藏对虾水分分布和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对照组虾肉中水分含量逐渐降低,硬度和咀嚼性迅速增加,L*、a*和b*值降低,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比例降低,结合水比例增高;0.06%盐藻多糖处理抑制了冻藏对虾肌肉中自由水的流失,提高了虾肉的水分含量;0.03%和0.06%盐藻多糖处理对中国对虾均有一定的护色作用,且降低了对虾的硬度,但0.06%多糖的护色效果和质构改善效果好于0.03%多糖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藻多糖 中国对虾 冻藏 水分分布 品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介导中国对虾基因鲤体内22种金属含量的测定及初步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闫学春 覃东立 +2 位作者 栾培贤 曹顶臣 何立川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5-71,共7页
通过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显微介导中国对虾基因鲤和普通鲤(Common carp)肌肉中Ga、Cu、Zn、Fe、Se、Mn、Cr、Mo、Co、Ni、V、Sn、Sr、Al、Ti、Ag、W、Tl、Bi、Hg、Cd、Pb等22种金属元素的含量,比较分析显微介导中国对... 通过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显微介导中国对虾基因鲤和普通鲤(Common carp)肌肉中Ga、Cu、Zn、Fe、Se、Mn、Cr、Mo、Co、Ni、V、Sn、Sr、Al、Ti、Ag、W、Tl、Bi、Hg、Cd、Pb等22种金属元素的含量,比较分析显微介导中国对虾基因鲤和普通鲤肌肉中金属元素富集情况。结果表明,除显微介导中国对虾基因鲤家系C中Zn元素含量略高于普通鲤外,其他金属元素含量均低于普通鲤。统计分析表明显微介导中国对虾基因鲤对金属元素富集能力与普通鲤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本研究中显微介导中国对虾基因鲤和普通鲤重金属Cu、Zn、Cr、Hg、Cd、Pb含量均符合相关食品安全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介导 中国对虾 金属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在中国对虾染色体上的定位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绍萍 张晓军 相建海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97-500,共4页
以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为探针,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方法,将其初步定位在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sis)染色体上。观察150组精巢细胞染色体,有111组染色体有3个杂交信号,占所观察的74%,由此得出,热休克蛋白70基因(HSP70... 以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为探针,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方法,将其初步定位在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sis)染色体上。观察150组精巢细胞染色体,有111组染色体有3个杂交信号,占所观察的74%,由此得出,热休克蛋白70基因(HSP70)很可能存在于中国对虾减数分裂细胞3对染色体的3个位点上。本研究首次将功能基因定位在了对虾染色体上,为中国对虾的遗传物理图谱的构建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 荧光原位杂交(FISH) 基因定位 中国对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育苗过程中异养菌群的研究
14
作者 吴新民 郗艳娟 +1 位作者 郑向荣 杨金晓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7-29,共3页
试验结果表明;从无节幼体到糠虾幼体阶段水体中细菌的正常数量范围为1.0×10^5-6.9×10^17cfu/ml。超过这个数量水平将使幼体发病。用药物控制和降低育苗期间水体中细菌数量是预防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对虾 育苗期 细菌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藏条件下中国对虾肌肉蛋白质的生化特性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姣 李学鹏 +1 位作者 励建荣 朱军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6-21,共6页
以肌肉基本营养成分、蛋白质组成、肌动球蛋白盐溶性、巯基含量、Ca2+-ATPase活性、疏水性及SDS-PAGE分析等作为测定指标,考察中国对虾在冷藏时肌肉蛋白质的生化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对虾肌肉是典型的高蛋白[(21.75±0.12)%... 以肌肉基本营养成分、蛋白质组成、肌动球蛋白盐溶性、巯基含量、Ca2+-ATPase活性、疏水性及SDS-PAGE分析等作为测定指标,考察中国对虾在冷藏时肌肉蛋白质的生化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对虾肌肉是典型的高蛋白[(21.75±0.12)%]、低脂肪[(1.21±0.03)%]型食物;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肌原纤维蛋白和肌基质蛋白的含量减少,肌浆蛋白含量先增加后减少,碱溶性蛋白含量逐渐增加;肌动球蛋白的盐溶性先上升后下降;巯基(-SH)数贮藏前期下降缓慢,第6天后显著下降;Ca2+-ATPase活性显著下降,且与贮藏时间呈显著线性相关(R0℃=-0.991,R4℃=-0.998),但0℃和4℃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疏水性随贮藏时间延长显著增加,并呈显著线性关系(R0℃=0.976,R4℃=0.995),且0℃和4℃两组之间差别显著。SDS-PAGE结果显示,肌动蛋白、肌球蛋白重链、原肌球蛋白和分子质量为67kD的蛋白均发生了明显的降解。综合各指标的变化情况,表明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蛋白质变性加剧,总体变性程度为0℃时小于4℃。Ca2+-ATPase活性和疏水性与贮藏时间呈显著线性关系,可以作为蛋白质变性程度的指示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肌肉 蛋白质 生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冷藏过程中肌肉组织结构与蛋白质生化性质的变化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学鹏 陈杨 +4 位作者 王金厢 仪淑敏 徐永霞 王彦波 励建荣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2-79,共8页
研究了中国对虾在不同温度冷藏条件下肌肉组织结构和蛋白质生化特性的变化,旨在为解析其品质变化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显示,中国对虾在4,0,-2℃贮藏过程中,肌肉组织结构和肌肉蛋白质的生化特性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肌纤... 研究了中国对虾在不同温度冷藏条件下肌肉组织结构和蛋白质生化特性的变化,旨在为解析其品质变化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显示,中国对虾在4,0,-2℃贮藏过程中,肌肉组织结构和肌肉蛋白质的生化特性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肌纤维发生持续的断裂和小片化,肌纤维面积比例显著减少,肌节间隙和间隙面积比例明显增大;肌动球蛋白Ca2+-ATPase活性、巯基含量和盐溶解度均显著下降,表面疏水性则显著增加。同时发现,冷藏温度越高,肌肉组织结构劣变和蛋白质变性越严重。Ca2+-ATPase活性和巯基含量可以作为评价中国对虾新鲜度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肌肉组织结构 蛋白质变性
原文传递
中国对虾蛋白致敏小鼠模型构建及主要过敏原的双向电泳联合质谱鉴定 被引量:4
17
作者 傅玲琳 梁亚云 +1 位作者 赵淑淑 王彦波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72-181,共10页
目的:构建中国对虾蛋白致敏小鼠模型并研究关键过敏原。方法:采用液氮研磨结合裂解液裂解对虾肌肉提取蛋白浸出液,用不同剂量的中国对虾蛋白和弗氏佐剂的混合液腹腔注射诱发ICR小鼠致敏,采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过敏原特异性IgE... 目的:构建中国对虾蛋白致敏小鼠模型并研究关键过敏原。方法:采用液氮研磨结合裂解液裂解对虾肌肉提取蛋白浸出液,用不同剂量的中国对虾蛋白和弗氏佐剂的混合液腹腔注射诱发ICR小鼠致敏,采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过敏原特异性IgE和IgG1水平在激发期不同时间点的变化,并观察致敏小鼠行为评分,建立动物致敏模型;利用双向电泳分离虾蛋白,并与阳性血清免疫印迹,从而通过质谱分析其主要过敏原。结果:3组不同剂量的虾蛋白浸出液都能使小鼠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症状,且剂量越高过敏反应越显著;其中,高剂量组(1.0 mg)小鼠血清特异性IgE和IgG1抗体含量显著升高(P<0.05),出现瘙痒、嘴角红肿等现象,过敏症状最显著。通过双向电泳联合质谱鉴定发现,能与阳性血清反应的蛋白有两种,一种蛋白分子质量为40.2ku,等电点分别为6.0和6.2,经比对为精氨酸激酶;另一种蛋白分子质量为35.8 ku,其等电点为4.6,经比对为原肌球蛋白,通过Mascot数据库分析比较得到这两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结论:中国对虾蛋白可引起小鼠过敏反应,其主要过敏原为原肌球蛋白和精氨酸激酶,其中精氨酸激酶可能存在不同蛋白质修饰的两种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原 双向电泳 免疫印迹 质谱 中国对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