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60年洪泽湖流域汛期降水特征及其与EASM关系 被引量:5
1
作者 叶正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58-1363,共6页
洪泽湖流域近60 a来汛期降水的综合分析表明,汛期降水呈现总体增加的趋势,且未来仍呈增加趋势。汛期降水在2000年出现突变,此后呈现明显增加特征,是2000年来洪涝频繁的主要因素。SPI旱涝等级显示,旱涝以1960 s波动最为显著,而2000 s以来... 洪泽湖流域近60 a来汛期降水的综合分析表明,汛期降水呈现总体增加的趋势,且未来仍呈增加趋势。汛期降水在2000年出现突变,此后呈现明显增加特征,是2000年来洪涝频繁的主要因素。SPI旱涝等级显示,旱涝以1960 s波动最为显著,而2000 s以来SPI值明显偏高。汛期降水与东亚夏季风(EASM)指数存在6 a左右和准2 a的共振周期。在1960~1972年间的6 a左右共振周期上,EASM越强,降水越少;而在1986~1992年的6 a左右共振周期上,EASM与汛期降水呈较弱正相关。1996~2004年间准2 a左右的共振周期上,EASM与汛期降水呈反相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泽湖流域 汛期降水 标准化降水指数 东亚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强度先兆信号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柯宗建 华丽娟 +1 位作者 钟霖浩 杜良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36-544,共9页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NOAA海温资料、CMAP格点降水资料和中国气象站降水资料,通过合成、相关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1979—2012年东亚夏季风强度与其先兆信号的关系,并分析了热带海温异常的可能影响。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先兆...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NOAA海温资料、CMAP格点降水资料和中国气象站降水资料,通过合成、相关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1979—2012年东亚夏季风强度与其先兆信号的关系,并分析了热带海温异常的可能影响。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先兆指数反映了2月200 hPa纬向风距平的主要模态特征(EOF1),前冬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高),2月亚洲地区西风急流位置偏北(偏南),东亚夏季风先兆指数偏强(弱)。前期热带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强度有明显影响,前冬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高)有利于东亚夏季风偏强(弱)。2月亚洲中纬度地区纬向风异常特征在春季不能持续,先兆信号与东亚夏季风强度的联系主要源自热带海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先兆信号指数 海温 多雨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与中国夏季降水年际异常的分型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徐建军 朱乾根 周铁汉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313-320,共8页
以海陆气压差定义的夏季风强度指数为依据,讨论了东亚夏季风年际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发现东亚夏季风强时,中国夏季降水可能多也可能少,但以少雨为主;季风弱时,中国降水也是或多或少,但以多雨为主。依此可以将季风与降水的... 以海陆气压差定义的夏季风强度指数为依据,讨论了东亚夏季风年际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发现东亚夏季风强时,中国夏季降水可能多也可能少,但以少雨为主;季风弱时,中国降水也是或多或少,但以多雨为主。依此可以将季风与降水的异常关系分成强季风强降水(A)、强季风弱降水(B)、弱季风强降水(C)、弱季风弱降水(D)四种关系型。其中(A)型和(D)型、(B)型和(C)型的降水呈反相似性分布,主要特殊性反映在东北、华北以及东南等部分沿海小范围区域。夏季风环流强弱仅为中国降水异常提供背景,降水的多少及区域性差别与当时局地的天气系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夏季 降水 年际异常 分型研究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春雨和南海副热带高压的时间演变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23
4
作者 万日金 王同美 吴国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00-807,共8页
使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理的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创建了江南春雨建立时间指数和南海副热带高压(副高)减弱时间指数,研究了江南春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关系。分析表明,当江南春雨建立较晚... 使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理的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创建了江南春雨建立时间指数和南海副热带高压(副高)减弱时间指数,研究了江南春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关系。分析表明,当江南春雨建立较晚时,夏季江南地区的降水也较少,这是由于东亚夏季风加强,高原近侧气旋性环流加强,使江南地区出现异常反气旋性环流(气旋性辐合环流减弱)所致;当南海副高减弱较晚时,长江中下游至江南地区降水偏多,易发洪涝,这主要是由于东亚夏季风减弱,南海副高偏强,华南的异常西南风与围绕高原的异常反气旋环流的偏北风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形成异常气旋性环流所致。江南春雨的建立时间和南海副高减弱时间之间又具有线性无关性,可以为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异常的预报提供重要线索。两指数与3月ENSO综合指数MEI关系密切,表明东亚的气候异常与ENSO全球气候异常紧密联系,因此在分析预测东亚气候异常时必须同时关注全球气候异常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春雨 东亚夏季风 南海副高 相关分析 时间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东亚夏季风波包传播特征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湘 肖天贵 向洋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365-368,共4页
利用NCEP/NCAR 850hPa风场资料和高度场资料,分析了1998年东亚夏季风强弱变化与波动能量传播特征,表明东亚夏季风存在着加强和减弱的阶段性特征,其季风的爆发、加强、北推东扩与波包的加强和传播有显著的联系。在季风加强期,中、低纬地... 利用NCEP/NCAR 850hPa风场资料和高度场资料,分析了1998年东亚夏季风强弱变化与波动能量传播特征,表明东亚夏季风存在着加强和减弱的阶段性特征,其季风的爆发、加强、北推东扩与波包的加强和传播有显著的联系。在季风加强期,中、低纬地区一般为波包大值区并有波包加强和向东传播。东亚夏季风爆发前,季风加强主要受中低纬度系统能量的东传影响;东亚夏季风爆发后,季风加强期波包的经向传播十分明显,但期间波包也表现出一定的北传特征,表明低纬地区的系统能量也起一定作用。在东亚夏季风减弱期东亚为波包小值区控制,显示出在季风减弱阶段波包能量的传播也有减弱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东亚夏季风指数 波包传播 W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ADVANCE AND RETREAT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THEIR EFFECT ON THE REGIONAL RAINFALL OVER CHINA 被引量:2
6
作者 吕心艳 张秀芝 陈锦年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3年第4期340-348,共9页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of 740 stations in China(1958–2001)and the daily upper air data of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 dataset(1958–2001)are used to define an East Asian summer...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of 740 stations in China(1958–2001)and the daily upper air data of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 dataset(1958–2001)are used to define an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index based on dynamic and thermal factors.The index is used to represent the front(or leading edge)of EASM to describe and characterize the advance and retreat of EASM objectively.During 1958–2001,the EASM movement underwent three interdecadal abrupt shifts in 1965,1980 and 1994,respectively.During 1958–1964,the front primarily concentrated in South China and North China,while it stayed at the mid-and lower-Yangtze River for a short period.During 1965–1979,the front was located in South China and the lower reach of Yellow River for a long time.During 1980–1993,the time in which the front of EASM stayed at the mid-and lower-Yangtze River was much longer,but it settled in North China for just a short time.During 1994–2001,the front generally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mid-and lower-Yangtze River.The three interdecadal shifts of EASM directly resulted in rainfall anomalies,as well as frequent disasters of flood and drought in East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m index front of easm movement of easm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rainfall OVER 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