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lculation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Based on Modified Method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Its Impact Factors——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被引量:4
1
作者 GAO Chengkang JIANG Dahe +1 位作者 WANG Dan YAN Jonatha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6年第4期306-313,共8页
Ecological footprint (EF)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ternationally as a potential indicato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EF has also gained recognition in related fields and disciplines. Moreover, some... Ecological footprint (EF)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ternationally as a potential indicato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EF has also gained recognition in related fields and disciplines. Moreover, some scholars in these fields have proposed alternative methods to calculate EF and have made some progress. This paper, therefore, begins with the int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F in China. However, the established methods of EF calculation hold some limitations, such as indicator variance and result abnormality. In order to resolve those problems, the authors make a further modification considering the demand of EF as a comprehensive indicator: 1) More accurate analysis has been done to divide EF into several parts: imported EF, exported EF, and producible EF, which is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abnormality in original EF results and can explain abnormal phenomena reasonably. 2) Considering the actual situa- tion of Shanghai, emended equivalence factor is brought forward and a matrix is formed with equivalence factors. The measure can reduce the deviation between the fact and the results. 3) The calculation compares local yield with global average yiel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yields. And based on local yields in different years, the results are more accurate. Finally, the calculation method is applied to calculating EF of Shanghai from 1980 to 2003, and the subsequent detailed analysis is presented. Available data and results suggest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EF and GDP, population density and urbaniTation level. Through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calculating EF and its results, it can be seen that EF, as a macro-indicator, can not exactly indicate whether development within a region can meet the re- ques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ich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fact that the result of EF is impacted greatly by sub- jective factors including national policy,available technology, population, etc. Nevertheless, EF can demonstrate, at least to some degree, the regional status in terms of resource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s well as developmental potential. The calculation of EF, therefore, deserves further research to achieve more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in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footprint quantitative analysis impact factors SHANGHA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fety Evalua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of Five Cities in Ningxia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Water Resources 被引量:2
2
作者 Chang LU Rui XI +1 位作者 Zhengjun HEI Lian TA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22年第5期11-16,共6页
[Objectives]To make safety evalua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of five cities in Ningxia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water resources.[Methods]With the help of the grey relational model,15 indicators... [Objectives]To make safety evalua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of five cities in Ningxia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water resources.[Methods]With the help of the grey relational model,15 indicator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natural,economic,and social aspects,and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s in the three fields were selected.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priority,the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five cities in Ningxia from 2010 to 2019 was calculated with the help of the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Then,the indicators of the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were coupled with the existing indicators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Finally,the changes of the water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five cities in Ningxia were analyzed with the help of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Results]The ecological pressur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ecological deficit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five cities were relatively large.Specifically,Yinchuan City had the most obvious deficit of water resources but good carrying capacity;Zhongwei City had a large ecological deficit of water resources,poor carrying capacity,and the largest ecological pressure index of water resources;Guyuan City had low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deficit,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pressure index.[Conclusion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upling indicator system,it can be seen that the water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five cities is in an upward trend,indicating that the water environment in each region tends to become be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Grey relation analysis(GR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footprint Influencing facto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Henan Province unde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被引量:3
3
作者 JIANG Xiao-pi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0年第6期60-64,共5页
Based on the overview of social economy of Henan Province,I probe into the concept and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By us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and the data of various kinds of land supply... Based on the overview of social economy of Henan Province,I probe into the concept and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By us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and the data of various kinds of land supply of Henan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08,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Henan Province is analyzed.It is unveiled that inharmonious population,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nomic resources affect the efficiency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Henan Province;the underdeveloped economy of Henan Province impac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Henan Province and the overburdened population lead to the insufficiency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Around protecting the threshold of ecological system,th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which cover forming the idea of ecological economy and circular economy and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y growth mode;taking the development road of using resources intensively and performing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strictly control population growth and strengthening people's crisis awarenes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THRESHOLD Henan Province 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change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sustainability analysis for Yangtze Delta Region 被引量:10
4
作者 WANG Ping WANG Xinju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1年第5期859-868,共10页
In the urbanizing world,the Yangtze Delta Region (YDR) as one of the most developed regions in China,has drawn a lot of the world's attention for the remark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achieved in the past decades.Nev... In the urbanizing world,the Yangtze Delta Region (YDR) as one of the most developed regions in China,has drawn a lot of the world's attention for the remark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achieved in the past decades.Nevertheless,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certain to be accompanied by unprecedented consumption and loss of natural resources.Therefore,the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situatio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wa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erve the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cision-making and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In this paper,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EF) was taken as the index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impact.With the help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we studied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t two scales (region and city) and assessed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in YDR.Then we discussed the driving factors that affected the change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by the 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opulation,Affluence,and Technology (STIRPAT) mode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creasing trends of regional ecological footprint during 1998-2008 (1.70-2.53 ha/cap) were accompanied by decreasing ecological capacity (0.31-0.25 ha/cap) but expanding ecological deficit (1.39-2.28 ha/cap).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the degre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aried distinctly from city to city in YDR.In 2008,the highest value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3.85 ha/cap) and the lowest on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 (SDI=1) in YDR were both presented in Shanghai.GDP per capita (A) was the most dominant driving force of EF and the classical EKC hypothesis did not exist between A and EF in 1998-2008.Consequently,increasing in ecological supply and reducing in human demand due to technological advances or other factors were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YDR.Moreover,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change our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prosperity and suc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footprint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 STIRPAT model Yangtze Delta Region
原文传递
基于EFA的旅游景区生态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33
5
作者 刘年丰 姚瑞珍 +1 位作者 刘锐 宋巍巍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5-97,共3页
生态足迹分析(EFA)是一种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量化生态承载力的新方法。为测度旅游景区的建设强度对其开发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影响,本文提出基于生态足迹的“生态占用率”及划分“生态占用适宜度”的“生态占用黄金分割法”,并以湖... 生态足迹分析(EFA)是一种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量化生态承载力的新方法。为测度旅游景区的建设强度对其开发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影响,本文提出基于生态足迹的“生态占用率”及划分“生态占用适宜度”的“生态占用黄金分割法”,并以湖北中华山森林公园为实例,定量分析该项目对景区生态承载力的影响及游客规模限量;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占用率 生态占用适宜度 黄金分割 旅游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GE和EFA的中国能源使用安全测度 被引量:11
6
作者 邹艳芬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能源使用对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使能源使用安全问题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鉴于经济、社会、能源和环境的复杂关系,本文在拓展可计量均衡模型(CGE)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生态足迹分析法(EFA)的概念,构建能源CGE模... 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能源使用对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使能源使用安全问题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鉴于经济、社会、能源和环境的复杂关系,本文在拓展可计量均衡模型(CGE)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生态足迹分析法(EFA)的概念,构建能源CGE模型和能源使用安全测度框架,将能源的最终需求、初始能源转换矩阵、能源生态足迹转换率和本区域的能源生态承载力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比能源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分析能源使用安全状况。对中国1962年至2002年能源使用安全测度,结果显示,这40多年里,从人均和总量水平来看,能源生态承载力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而能源生态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能源人均生态承载力的下降速度快于能源人均生态足迹的上升速度,最终造成能源生态赤字的出现及不断扩大的演变规律,说明我国能源使用安全状况越来越令人担忧。要扭转这种不利的发展态势,也应该从能源使用的环境影响和环境容量两个方面入手,期望通过逐步减少能源使用的环境影响和提高环境质量,全方位加强我国的能源使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计量一般均衡模型(CGE) 生态足迹分析法(efa) 生态赤字 能源使用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水资源现状分析与多情景演化规律研究
7
作者 冯世奥 秦文静 +4 位作者 石文豪 陈文娟 李媛媛 李新旺 张永根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80,共8页
为研究天津市水资源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将天津市水资源供需系统划分为人口、经济、环境、资源4个子系统,并根据变量间因果关系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分别使用2012-2019年、2020-2023年的数据进行模型调优... 为研究天津市水资源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将天津市水资源供需系统划分为人口、经济、环境、资源4个子系统,并根据变量间因果关系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分别使用2012-2019年、2020-2023年的数据进行模型调优与模型对比验证,验证期内各检验变量的相对误差绝对值均小于10%,表明所构建的模型能准确模拟天津市水资源供需关系。在此基础上设置现状延续情景(S1)、经济优先情景(S2)、环境优先情景(S3)、开源节流情景(S4)和综合发展情景(S5)5种发展情景对未来天津市水资源状况进行预测。使用生态足迹法从水资源压力、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协调性等角度对天津市水资源现状(2010-2023年)与不同情景下的未来状况(2024-2035年)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2010-2023年天津市水资源状况长期处于危险状态,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亏常年处在赤字状态(多年均值为-0.199 hm2),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均值为3.37;未来发展中,不同情景下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均有所下降,进一步提高外调水量对缓解天津市水资源困境具有显著作用,但不合理的规划方案(如仅注重经济或盲目提高生态用水量)会导致水资源配置的失衡进而导致水资源安全程度降低;到2035年,现状趋势情景S1和综合发展情景S5的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分别为2.84和2.77,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分别247.8和239.3 hm2/亿元,表明综合发展情景S5兼顾水资源安全与经济发展,保障了天津市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市 系统动力学 生态足迹法 水资源现状分析 未来多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昆明市2010—2021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何亚玲 赵景峰 苏华丽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4年第6期51-58,共8页
为更好地了解昆明市水资源生态安全状况,本文选取2010—2021年昆明市水资源的相关数据,运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对昆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昆明市水资源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幅较小,... 为更好地了解昆明市水资源生态安全状况,本文选取2010—2021年昆明市水资源的相关数据,运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对昆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昆明市水资源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幅较小,人均水资源承载力的起伏变化较为明显,且随降水量变化而变化,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明显降低,水资源生态压力大,呈不可持续状态,开发潜力很小。研究结果可以为昆明市水资源可持续性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市 水资源 生态足迹 可持续利用 形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韧性的时空格局与分布动态演进——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分析
9
作者 赵政楠 茹少峰 薛飞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6-147,共12页
提升生态韧性是保障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和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该研究从流域区段、省域、城市群与市域等多级空间尺度对2007—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韧性水平进行测度与差异化分析,并结合探索性... 提升生态韧性是保障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和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该研究从流域区段、省域、城市群与市域等多级空间尺度对2007—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韧性水平进行测度与差异化分析,并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核密度估计与Markov链分析方法揭示黄河流域生态韧性的时空格局与分布动态演进特征。结果显示:①时间序列上,黄河流域生态韧性水平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且不同空间尺度下生态韧性的时序变化存在较大差异。②空间格局上,黄河流域生态韧性整体呈“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高值区域分布在生态本底好、对生态资源索取程度低的城市,低值区域分布在省会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资源型城市。预测2028年和2035年黄河流域生态韧性空间分布整体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呈“西高东低”的分布态势。③空间关联分析表明,黄河流域生态韧性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形成高高集聚与低低靠拢态势。④核密度估计表明,黄河流域生态韧性具有非均衡发展特征,多极化现象明显,上游地区绝对差异缩小,中、下游地区绝对差异扩大。⑤Markov链分析表明,黄河流域生态韧性在不同时间跨度下均具有稳定性,存在“低水平陷阱”与“高水平垄断”并存的俱乐部趋同特征,且随着时间跨度增加,流动性渐趋增强,但均不存在生态韧性跨越式发展。考虑空间效应时,俱乐部趋同现象并未得到控制与缓解,且邻域生态韧性水平对周边城市向上转移与向下转移的概率是非对称的。该研究在丰富生态韧性测度方法与研究范式的同时,也为黄河流域制定差异化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韧性 空间相关性 核密度估计 Markov链分析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分布及可持续利用
10
作者 王江婷 赖苹 周小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139,共11页
[目的]探究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变化及可持续利用,为长江中游地区及其他省市、城市群或流域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参考。[方法]选取长江中游地区覆盖的湖北、湖南和江西3省作为研究对象,以2011—2021年作为研究时段... [目的]探究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变化及可持续利用,为长江中游地区及其他省市、城市群或流域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参考。[方法]选取长江中游地区覆盖的湖北、湖南和江西3省作为研究对象,以2011—2021年作为研究时段,运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对3省的生态足迹等相关指标进行时空分析,并基于PSR模型框架构建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结果]①3省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总体都呈上升趋势,且生态承载力都高于生态足迹,全部实现生态盈余。江西省的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余最高,介于3.186~7.966之间;湖北省的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余最低,介于0.304~2.603之间。②3省各用水账户的生态足迹所占比例最大的是生产用水,生活用水次之;生态环境用水占比虽然最小,但是上升幅度最大,其中湖北省的人均生态环境用水足迹上升最明显。③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其中江西省最高,湖北省最低,三者之间的差距呈逐年缩小态势。④3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整体呈现下降、上升和上升的趋势;综合评价指数都处于波动中上升的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大,指数值总体都不高。[结论]3省需要继续加大对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合理使用的管理,进一步鼓励生态环境用水的使用,同时加大对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的推进,以此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生态足迹 时空分析 可持续利用 PS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钱秋梅 杨丹荔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24年第5期31-36,共6页
为定量分析沱江流域绿色发展经济带水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法,计算得到2010—2021年经济带主要城市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除泸州市水资源处于持续盈余状态外,成都市、内... 为定量分析沱江流域绿色发展经济带水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法,计算得到2010—2021年经济带主要城市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除泸州市水资源处于持续盈余状态外,成都市、内江市、自贡市、德阳市和资阳市水资源的供需关系经历了“盈余—亏损—盈余”的转变;沱江流域绿色发展经济带水资源消耗与GDP增长整体处于脱钩状态,且脱钩水平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经济发展带来的水资源消耗程度有所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生态足迹 经济发展 脱钩分析 沱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 Space的生态足迹研究现状与可视化分析
12
作者 赵港 胡西武 《青海科技》 2024年第2期21-28,38,共9页
文章对CNKI数据库中以“生态足迹”为主题的1273篇核心文献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Ecological Footprint”为主题词的2146篇核心文献做了全面梳理,并借助Cite Space软件(6.1.6版本)进行可视化分析,根据关键词、作者、研究机构以及... 文章对CNKI数据库中以“生态足迹”为主题的1273篇核心文献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Ecological Footprint”为主题词的2146篇核心文献做了全面梳理,并借助Cite Space软件(6.1.6版本)进行可视化分析,根据关键词、作者、研究机构以及文章被引用次数等具有代表性的因素绘制出知识图谱。结果表明:CNKI发文量先增长后降低,WOS呈现直线上涨,于2021年达到峰值,此后开始下降。在此基础上梳理国内外对于生态足迹的研究脉络和相关进展,对相关热点进行分析,提出对应建议,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ecological footprint Cite Space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足迹分析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缺陷 被引量:88
13
作者 彭建 吴健生 +1 位作者 蒋依依 叶敏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716-2722,共7页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评估是当前国际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生态足迹从生物生产的角度可以定量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生态持续性程度,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生物物理量衡量方法。尽管生态足迹分析具有指标指示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评估是当前国际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生态足迹从生物生产的角度可以定量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生态持续性程度,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生物物理量衡量方法。尽管生态足迹分析具有指标指示意义明确、评估结果全球可比与模型方法简便、资料易获取、可操作性强等优点,但在理论方法上仍存在不足之处。综合国内外区域生态足迹分析的最新进展,生态足迹分析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理论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6点:①弱可持续性评价,难以完整反映系统的可持续性状态;②静态模型,缺乏预测功能;③长时间序列生态足迹研究的合理性有待商榷;④全球平均生产力的相对性,导致评估结果的非绝对性;⑤过于强调土地的数量,而忽略土地的质量;⑥假定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的空间互斥性,忽视兼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分析 区域可持续发展 生态评估 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模型及应用——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158
14
作者 张芳怡 濮励杰 张健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53-660,共8页
在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计算模型。该改进生态足迹模型通过将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各种能量流换算成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并比较计算得到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从而衡量研究区域... 在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计算模型。该改进生态足迹模型通过将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各种能量流换算成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并比较计算得到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从而衡量研究区域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状况。论文以江苏省为例,应用改进生态足迹模型分析其2003年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状况,得到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2997hm 2/人,人均生态足迹为4.7228hm 2/人,生态足迹超过生态承载力,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相一致。但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相比,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能更真实地反映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模型 能值分析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值分析的山东省生态足迹 被引量:69
15
作者 王建源 陈艳春 +1 位作者 李曼华 冯建设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505-1510,共6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山东省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计算的改进模型。改进生态足迹模型通过将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各种能量流换算成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 为了更好地了解山东省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计算的改进模型。改进生态足迹模型通过将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各种能量流换算成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并比较计算得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从而衡量山东省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状况。与传统模型相比,它采用的能值转换率、能值密度等参数更加稳定,更能反映区域特征;同时,它将所有的自然资源转化为太阳能值进行比较,因而具有更强的可比性。采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2004年山东省的能值密度为7.710×1014sej.hm-2,人均生态足迹为8.904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24hm2,人均生态赤字为8.480hm2;采用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2004年山东省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830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581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249hm2。二者的计算结果生态足迹均超过生态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能值分析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值理论的生态足迹方法改进 被引量:72
16
作者 刘淼 胡远满 +2 位作者 常禹 张文广 张薇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47-457,共11页
生态足迹方法自提出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其缺点也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Zhao Sheng等2005年提出能值足迹法,弥补了生态足迹法以土地生产能力为限制的缺点。论文提出区域能值足迹法,以弥补其改进方法不能够反映区域实际情况和技术进步带来... 生态足迹方法自提出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其缺点也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Zhao Sheng等2005年提出能值足迹法,弥补了生态足迹法以土地生产能力为限制的缺点。论文提出区域能值足迹法,以弥补其改进方法不能够反映区域实际情况和技术进步带来影响的不足。最后,以岷江上游1982到2002年为例应用3种方法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足迹呈缓慢上升趋势,生态足迹方法计算结果<能值足迹<区域能值足迹;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显示生态足迹与区域能值足迹方法结果呈平缓下降趋势,而能值足迹方法结果呈不规则变动。区域能值足迹法能够考虑到区域实际情况和技术进步,但它不能完全代替生态足迹方法,将其结合应用将得到更多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能值分析理论 方法改进 区域能值足迹 岷江上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传统生态足迹方法和能值生态足迹方法的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状态比较 被引量:51
17
作者 陈春锋 王宏燕 +1 位作者 肖笃宁 王大庆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544-2549,共6页
运用传统生态足迹方法及其改进方法——能值生态足迹方法,对2005年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采用能值生态足迹方法和传统生态足迹方法计算的黑龙江省生态赤字分别为1.919和0.6256hm2.cap-1.2种方法得到的研究... 运用传统生态足迹方法及其改进方法——能值生态足迹方法,对2005年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采用能值生态足迹方法和传统生态足迹方法计算的黑龙江省生态赤字分别为1.919和0.6256hm2.cap-1.2种方法得到的研究区生态足迹均超过生态承载力,表明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能值生态足迹方法从能量角度探讨了人类物质需求与生态系统资源供应的关系,并采用能值转换率、能值密度等更加稳定的参数进行计算,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生态足迹方法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能值分析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质流和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以安徽省铜陵市为例 被引量:31
18
作者 赵卉卉 王远 +3 位作者 谷学明 王义琛 周婧 孙友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025-2032,共8页
将物质流分析方法和生态足迹模型相结合,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安徽省铜陵市2000—2010年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铜陵市直接物质输入(DMI)总体呈增长趋势,2010年相比2000年增长2.65倍,进口比重... 将物质流分析方法和生态足迹模型相结合,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安徽省铜陵市2000—2010年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铜陵市直接物质输入(DMI)总体呈增长趋势,2010年相比2000年增长2.65倍,进口比重有所下降,区域资源开采活动有所增强,但直接物质输入仍主要依赖于进口,区内加工排放(DPO)总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内隐藏流(DHF)成为环境压力的主要来源;(2)铜陵市物质生产力数据显示其在物质利用效益方面有了改善,但与同期国内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3)铜陵市人均生态足迹持续上升,2010年达到7 hm2/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大;(4)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价表明,铜陵市可持续发展状况呈现下降趋势。铜陵市应从调整三次产业关系、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等角度出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流分析 生态足迹 因子分析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足迹模型及其改进模型在耕地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9
作者 王国刚 杨德刚 +1 位作者 苏芮 唐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81-1086,共6页
耕地是一种公众资源,承载着保证粮食安全、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用地需求,以及生态建设退耕还林还草要求等功能。运用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及区域能值足迹模型、耕地能值足迹模型两种能值改进模型,从时间序列上(1978~2007年)对新疆耕地资源... 耕地是一种公众资源,承载着保证粮食安全、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用地需求,以及生态建设退耕还林还草要求等功能。运用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及区域能值足迹模型、耕地能值足迹模型两种能值改进模型,从时间序列上(1978~2007年)对新疆耕地资源利用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3种模型的优缺点。结果表明:1978~2007年间,新疆人均耕地生态足迹不断上升,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呈无规律变化,但变化幅度较小;新疆耕地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数不断下降。耕地能值足迹模型显示,新疆耕地可持续发展指数由1978年的5.63下降到2007年的0.60,新疆耕地利用逐步由可持续状态(1978~2000年)恶化为不可持续状态(2001~2007年)。3种模型的对比研究表明:区域能值足迹模型不适合对耕地利用进行评价,只能从总体上分析一个区域的可持续状况;耕地能值足迹模型评价效果最好,能更客观地反映出耕地利用的可持续状态及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不足和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模型 区域能值足迹模型 耕地能值足迹模型 能值分析 可持续发展指数 耕地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整合模型的城市生态性评价方法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被引量:31
20
作者 张雪花 李建 张宏伟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44-352,共9页
针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在理论上的缺陷,从能值分析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改进,提出了能值-生态足迹整合模型。该模型在生态承载力的计算中,基于物质的投入产出和人的能动性,融入了实体产品产出的生态承载力和虚拟产品供给的生态承载力;在生态... 针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在理论上的缺陷,从能值分析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改进,提出了能值-生态足迹整合模型。该模型在生态承载力的计算中,基于物质的投入产出和人的能动性,融入了实体产品产出的生态承载力和虚拟产品供给的生态承载力;在生态足迹的计算中,考虑了废弃物排放造成的污染,将废弃物的生态足迹纳入生态占用之中。最后,应用该模型从生物产品等多个账户对天津市2001—2008年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的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且生态盈余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因而天津市处于相对可持续的发展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分析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盈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