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海洋环境因子对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渔场时空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
23
1
作者
唐峰华
史赟荣
+3 位作者
朱金鑫
吴祖立
伍玉梅
崔雪森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36-1043,共8页
根据2010—2013年11—12月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渔获生产数据,并结合遥感获取的海洋环境数据,利用渔获量重心法、地统计插值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太平洋褶柔鱼的资源丰度与渔获量重心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主要...
根据2010—2013年11—12月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渔获生产数据,并结合遥感获取的海洋环境数据,利用渔获量重心法、地统计插值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太平洋褶柔鱼的资源丰度与渔获量重心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海流)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渔场重心每年稍有差异,经度重心集中在132°20′E附近;纬度重心集中在36°30′N和37°30′N两个位置附近。GAM模型显示,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渔场的最适海表温度为16~18℃;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0.37~0.45 mg/m3。海洋环境与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PUE)的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除了叶绿素 a 浓度呈一般显著外,海表温度和空间因子在 CPUE 上的回归均极显著(P〈0.01),符合统计意义。4年间渔场的适宜环境范围有所差异,推断主要是日本海海域对马暖流、东朝鲜暖流与里曼寒流相互交汇的强弱作用力引起的,也有不同年份季风的强弱不同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存在。每一年的渔场海洋环境因子稍有差别,对其资源量的影响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海
太平洋褶柔鱼
海洋环境
海表温度
叶绿素A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生物学特征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
6
2
作者
唐峰华
刘尊雷
+4 位作者
黄洪亮
刘健
张衡
朱金鑫
崔雪森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1-389,共9页
根据2010~2013年连续4个年度在日本海进行鱿钓生产采集的样本,利用SSPS软件统计拟合生长和Logistic曲线的方法,分析了太平样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胴长、体重、性别、性成熟度和摄食强度等生物学特征,以及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
根据2010~2013年连续4个年度在日本海进行鱿钓生产采集的样本,利用SSPS软件统计拟合生长和Logistic曲线的方法,分析了太平样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胴长、体重、性别、性成熟度和摄食强度等生物学特征,以及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群体结构和组成的年际变化。太平洋褶柔鱼总样本数量为388尾,其中雌、雄个体的平均胴长分别为231 mm和230 mm,优势胴长组为220~250 mm。各年度样本的雄雌性比均接近1︰1,总性比为0.89。胴长和体质量关系呈幂函数变化。Logistic曲线拟合个体初次性成熟胴长,其中雌性为216.04 mm,雄性为216.71 mm。样本以性成熟个体为主,成熟率(Ⅲ、Ⅳ和Ⅴ期)高达78.35%。摄食强度主要分布在Ⅰ、Ⅱ、Ⅲ等级,从胃含物组成的出现频率来看,以鱼类最高且主要是沙丁鱼类和灯笼鱼类,频率达70%以上;头足类次之,甲壳类较少。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各年度的群落结构稍有差异,推测其生长发育与海洋环境因子有关,如温度、海流、盐度、饵料丰度等不同变化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海
太平洋褶柔鱼
群体结构
性比
年际变化
原文传递
题名
海洋环境因子对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渔场时空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
23
1
作者
唐峰华
史赟荣
朱金鑫
吴祖立
伍玉梅
崔雪森
机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东海与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渔业资源与遥感信息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水产舟山海洋渔业公司
出处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36-1043,共8页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D13B01)
国家863计划项目(2012AA092303)
文摘
根据2010—2013年11—12月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渔获生产数据,并结合遥感获取的海洋环境数据,利用渔获量重心法、地统计插值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太平洋褶柔鱼的资源丰度与渔获量重心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海流)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渔场重心每年稍有差异,经度重心集中在132°20′E附近;纬度重心集中在36°30′N和37°30′N两个位置附近。GAM模型显示,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渔场的最适海表温度为16~18℃;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0.37~0.45 mg/m3。海洋环境与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PUE)的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除了叶绿素 a 浓度呈一般显著外,海表温度和空间因子在 CPUE 上的回归均极显著(P〈0.01),符合统计意义。4年间渔场的适宜环境范围有所差异,推断主要是日本海海域对马暖流、东朝鲜暖流与里曼寒流相互交汇的强弱作用力引起的,也有不同年份季风的强弱不同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存在。每一年的渔场海洋环境因子稍有差别,对其资源量的影响巨大。
关键词
日本海
太平洋褶柔鱼
海洋环境
海表温度
叶绿素A浓度
Keywords
Sea of Japan
japanese common squid (todarodes pacificus)
marine environmen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
分类号
S932.4 [农业科学—渔业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生物学特征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
6
2
作者
唐峰华
刘尊雷
黄洪亮
刘健
张衡
朱金鑫
崔雪森
机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东海与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水产舟山海洋渔业公司
出处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1-389,共9页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No.2013BAD13B01)
国家"863"项目(No.2012AA092303)
文摘
根据2010~2013年连续4个年度在日本海进行鱿钓生产采集的样本,利用SSPS软件统计拟合生长和Logistic曲线的方法,分析了太平样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胴长、体重、性别、性成熟度和摄食强度等生物学特征,以及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群体结构和组成的年际变化。太平洋褶柔鱼总样本数量为388尾,其中雌、雄个体的平均胴长分别为231 mm和230 mm,优势胴长组为220~250 mm。各年度样本的雄雌性比均接近1︰1,总性比为0.89。胴长和体质量关系呈幂函数变化。Logistic曲线拟合个体初次性成熟胴长,其中雌性为216.04 mm,雄性为216.71 mm。样本以性成熟个体为主,成熟率(Ⅲ、Ⅳ和Ⅴ期)高达78.35%。摄食强度主要分布在Ⅰ、Ⅱ、Ⅲ等级,从胃含物组成的出现频率来看,以鱼类最高且主要是沙丁鱼类和灯笼鱼类,频率达70%以上;头足类次之,甲壳类较少。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各年度的群落结构稍有差异,推测其生长发育与海洋环境因子有关,如温度、海流、盐度、饵料丰度等不同变化造成。
关键词
日本海
太平洋褶柔鱼
群体结构
性比
年际变化
Keywords
The Sea of Japan
japanese
common
squid
(todarodes
pacificus)
Population structure
Sex ratio
Annual variability
分类号
S931 [农业科学—渔业资源]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海洋环境因子对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渔场时空分布的影响
唐峰华
史赟荣
朱金鑫
吴祖立
伍玉梅
崔雪森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生物学特征的年际变化
唐峰华
刘尊雷
黄洪亮
刘健
张衡
朱金鑫
崔雪森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6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