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羟胺强化Cu(Ⅱ)活化过氧乙酸降解有机染料
1
作者 欧杰丽 刘义青 +1 位作者 唐钰琦 付永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547-5555,共9页
采用盐酸羟胺(HA)强化Cu(Ⅱ)活化过氧乙酸(PAA)降解亚甲基蓝(MB),考察了溶液初始pH值、反应物投加量及水环境中常见阴离子、天然有机物对HA/Cu(Ⅱ)/PAA体系去除MB效果的影响;通过鉴别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质,探究PAA在HA/Cu(Ⅱ)/PAA体系... 采用盐酸羟胺(HA)强化Cu(Ⅱ)活化过氧乙酸(PAA)降解亚甲基蓝(MB),考察了溶液初始pH值、反应物投加量及水环境中常见阴离子、天然有机物对HA/Cu(Ⅱ)/PAA体系去除MB效果的影响;通过鉴别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质,探究PAA在HA/Cu(Ⅱ)/PAA体系中的活化机理.结果表明:pH值为7.0条件下,当Cu(Ⅱ)和PAA投加量均为200μmol/L时,向Cu(Ⅱ)/PAA体系中加入400μmol/L的HA,经过30min的反应,MB的去除率可由14.7%增加到74.1%,降解速率由0.0047min^(-1)提高至0.2271min^(-1);HA的引入推动了Cu(Ⅱ)向Cu(Ⅰ)的转化,促进了PAA的催化分解,导致体系中生成更多的活性物种.基于自由基淬灭实验结果,羟基自由基(HO•)主导了MB的氧化降解.溶液pH值对MB降解影响较大,中性和弱碱性环境更有利于HA/Cu(Ⅱ)/PAA体系对MB的降解.共存Cl^(-)和HCO_(3)^(-)会抑制MB降解,而天然有机质对MB降解起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乙酸 cu() 盐酸羟胺 高级氧化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sorption of Cu(Ⅱ) on humic acid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organic materials 被引量:6
2
作者 LI Cui-lan JI Fan +6 位作者 WANG Shuai ZHANG Jin-jing GAO Qiang WU Jing-gui ZHAO Lan-po WANG Li-chun ZHENG Li-ro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68-177,共10页
The adsorption of Cu(Ⅱ) from aqueous solution onto humic acid (HA) which was isolated from cattle manure (CHA), peat (PHA), and leaf litter (LHA) as a function of contact time, pH, ion strength, and initial... The adsorption of Cu(Ⅱ) from aqueous solution onto humic acid (HA) which was isolated from cattle manure (CHA), peat (PHA), and leaf litter (LHA) as a function of contact time, pH, ion strength, and initial concentration was studied using the batch method. X-ray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XAS)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 of the Cu(ll) adsorbed by HA at a molecular level. Moreover,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isolated HA were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and solid-state 13C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NMR). The kinetic data showed that the adsorption equilibrium can be achieved within 8 h. The adsorption kinetics followed the pseudo-second-order equation. The adsorption isotherms could be well fitted by the Langmuir model, and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ies of Cu(ll) on CHA, PHA, and LHA were 229.4,210.4, and 197.7 mg g-1, respectively. The adsorption of Cu(Ⅱ) on HA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pH from 2 to 7, and maintained a high level at pH〉7. The adsorption of Cu(Ⅱ) was also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low ionic strength of 0.01 to 0.2 mol L-1 NaNO3, but was weakly influenced by high ionic strength of 0.4 to 1 mol L-1 NaNO3. The Cu(Ⅱ) adsorption on HA may be mainly attributed to ion exchange and surface complexation. XAS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binding site and oxidation state of Cu adsorbed on HA surface did not change at the initial Cu(Ⅱ) concentrations of 15 to 40 mg L 1. For all the Cu(Ⅱ) adsorption samples, each Cu atom was surrounded by 40/N atoms at a bond distance of 1.95 A in the first coordination shell. The presence of the higher Cu coordination shells proved that Cu(Ⅱ) was adsorbed via an inner-sphere covalent bond onto the HA surface. Among the three HA samples,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and affinity of CHA for Cu(Ⅱ) was the greatest, followed by that of PHA and LHA. All the three HA samples exhibited similar types of elemental and functional groups, but different contents of elemental and functional groups. CHA contained larger proportions of methoxyl C, phenolic C and carbonyl C, and smaller proportions of alkyl C and carbohydrate C than PHA and LHA. The struc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three HA sample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ir distinct adsorption capacity and affinity toward Cu(Ⅱ). These results are important to achiev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behavior of Cu(Ⅱ) in soil and water bodies in the presence of organic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ic acid cu( ADSORPTION organic material 13C NMR X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ydrothermal Syntheses, Crystal Structures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Cu(Ⅱ) and Cd(Ⅱ) Complexes Assembled by 6-Hydroxypicolinic Acid and 1,10-Phenanthroline 被引量:1
3
作者 YU You-Zhu CHANG Song-Yang +4 位作者 HAN Xi CHEN Guang-Xin XUAN Ya-Wei WU Xian-Li WANG Fang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4期651-659,共9页
Two new complexes based on 6-hydroxypicolinic acid(H_2picO) and 1,10-phenanthroline(phen), such as [Cu_4(picO)_4(phen)_4]·12 H_2O(1) and {[Cd_4(picO)_4(phen)_4(H_2O)_2]·5H_2O}_n(2), have been synthesized and... Two new complexes based on 6-hydroxypicolinic acid(H_2picO) and 1,10-phenanthroline(phen), such as [Cu_4(picO)_4(phen)_4]·12 H_2O(1) and {[Cd_4(picO)_4(phen)_4(H_2O)_2]·5H_2O}_n(2), have been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IR, elemental analyses,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es and X-ray diffraction technique.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analyses revealed that the two complexes both crystallize in the tri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P(16)-. For complex 1, the picO ligands adopt a tridentate coordination mode to link copper(Ⅱ) ions into dimmers. PicO ligands also adopt a tridentate mode in complex 2, which connects the cadmium(Ⅱ) to form a one-dimensional chain. Moreover, 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1 and 2 were also investig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and Cd() COMPLEXES 6-hydroxypicolinic acid crystal structures luminescent 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分子有机酸对生物炭吸附Cu(Ⅱ)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周丹丹 梁妮 +3 位作者 李浩 张迪 吴敏 潘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923-1930,共8页
采用室内实验方法,研究了两种低分子有机酸(草酸和柠檬酸)对生物炭(热解温度200、300、400、500℃)吸附Cu(Ⅱ)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浓度在10 mg·L^(-1)以下时,其在生物炭表面的吸附为Cu(Ⅱ)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点,从而促进了Cu(... 采用室内实验方法,研究了两种低分子有机酸(草酸和柠檬酸)对生物炭(热解温度200、300、400、500℃)吸附Cu(Ⅱ)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浓度在10 mg·L^(-1)以下时,其在生物炭表面的吸附为Cu(Ⅱ)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点,从而促进了Cu(Ⅱ)吸附;柠檬酸浓度增大以后,堵塞生物炭的内部孔隙,从而抑制了Cu(Ⅱ)在生物炭上的吸附。草酸浓度在0.5~50 mg·L^(-1)范围内,对生物炭吸附Cu(Ⅱ)始终为抑制作用,这与液相中的草酸与Cu(Ⅱ)的强络合、固相吸附的草酸竞争Cu(Ⅱ)吸附位点(比如占据含氧官能团、生物炭内部孔隙)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草酸 柠檬酸 cu() 吸附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性褐土中柠檬酸对土壤Cu(Ⅱ)、Cd(Ⅱ)吸附-解吸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刘世亮 陈娇君 +2 位作者 刘芳 介晓磊 田春丽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49-855,共7页
通过室内培养和吸附-解吸实验,研究了不同柠檬酸含量土壤对Cu2+、Cd2+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对Cu2+的吸附量随加入柠檬酸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达到峰值后(柠檬酸含量为0.5 mmol.kg-1),吸附量随柠檬酸含量的增加而下降,即Cu2+的... 通过室内培养和吸附-解吸实验,研究了不同柠檬酸含量土壤对Cu2+、Cd2+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对Cu2+的吸附量随加入柠檬酸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达到峰值后(柠檬酸含量为0.5 mmol.kg-1),吸附量随柠檬酸含量的增加而下降,即Cu2+的吸附曲线呈峰型.在低柠檬酸含量时,土壤对Cu2+的吸附量受Cd2+浓度影响较小,但随柠檬酸含量的增加,在低铜浓度处理(Cu2+浓度为600 mg·L-1,Cu600)下,土壤对Cu2+的吸附量随Cd2+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在高浓度铜处理(Cu2+浓度为1000 mg·L-1,Cu1000)下,土壤对Cu2+的吸附量随Cd2+浓度的增加而减少.Cu2+的解吸量随柠檬酸含量的增加而总体上降低;相同柠檬酸含量下,Cu600处理下,Cd2+浓度为10 mg·L-1(Cd10)条件下Cu2+解吸量明显低于无Cd2+(Cd0)和Cd2+浓度为1 mg·L-1(Cd1)条件下.而Cu1000处理下,Cd2+的浓度对Cu2+解吸量的影响较小.Cd2+吸附量随柠檬酸含量的增加无明显变化,但随Cu2+浓度的增加下降明显,其中无Cu2+处理Cd2+吸附量极显著地高于Cu600和Cu1000处理,而Cu600和Cu1000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且土壤对Cd2+的吸附随镉添加量增加而增加;Cd2+的解吸量随柠檬酸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保持稳定,在柠檬酸含量为0.5 mmol.kg-1时达到最大,Cu600处理的Cd2+的解吸量显著地高于Cu1000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 cu() Cd() 吸附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水稻土中Cu(Ⅱ)和Pb(Ⅱ)的解吸动力学 被引量:5
6
作者 谢丹 徐仁扣 +1 位作者 蒋新 卞永荣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5-69,共5页
用一次平衡法研究了2种水稻土表面吸附态Cu(Ⅱ)和Pb(Ⅱ)的解吸动力学行为及柠檬酸和酒石酸对2种重金属离子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2种土壤对Pb(Ⅱ)的吸附量比Cu(Ⅱ)高得多,但无论在单一重金属体系还是Cu(Ⅱ)和Pb(Ⅱ)共存体系中,Cu(Ⅱ... 用一次平衡法研究了2种水稻土表面吸附态Cu(Ⅱ)和Pb(Ⅱ)的解吸动力学行为及柠檬酸和酒石酸对2种重金属离子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2种土壤对Pb(Ⅱ)的吸附量比Cu(Ⅱ)高得多,但无论在单一重金属体系还是Cu(Ⅱ)和Pb(Ⅱ)共存体系中,Cu(Ⅱ)的解吸量均大于Pb(Ⅱ),湖州水稻土Cu(Ⅱ)的解吸量大于嘉兴水稻土,说明土壤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亲和力越大,吸附的重金属离子越不易解吸。用E lovich方程拟合动力学数据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解吸速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表明,Cu(Ⅱ)和Pb(Ⅱ)的解吸速率随时间的增加迅速减小。Cu(Ⅱ)的解吸速率大于Pb(Ⅱ),柠檬酸和酒石酸不仅使重金属的解吸量增加,而且使Cu(Ⅱ)和Pb(Ⅱ)的解吸速率大大提高。2种有机酸对Cu(Ⅱ)解吸的促进作用大于Pb(Ⅱ),柠檬酸的促进作用大于酒石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Pb() 解吸动力学 有机酸 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谱法研究EGCG-Cu(Ⅱ)与ctD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王东冬 孟庆翔 +3 位作者 陈丹丹 任丽萍 周振明 牟豪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10-513,共4页
研究了EGCG-Cu(Ⅱ)-ctDNA系统的荧光光谱,电子吸收光谱和共振光散射光谱(RLS)。与EGCG-Cu(Ⅱ)二元配合物比较,EGCG-Cu(Ⅱ)-ctDNA三元体系光谱显示以下特征:(1)荧光光谱的发射位置没有变,荧光强度显著增强,并且三元体系的荧光强度随着DN... 研究了EGCG-Cu(Ⅱ)-ctDNA系统的荧光光谱,电子吸收光谱和共振光散射光谱(RLS)。与EGCG-Cu(Ⅱ)二元配合物比较,EGCG-Cu(Ⅱ)-ctDNA三元体系光谱显示以下特征:(1)荧光光谱的发射位置没有变,荧光强度显著增强,并且三元体系的荧光强度随着DNA浓度增大而增大。在适宜的条件下,Cu(Ⅱ)-EGCG配合物有望成为检测ctDNA的荧光探针;(2)电子吸收光谱有明显的增色效应;(3)共振光散射强度也增强。三种光谱的特征显示,EGCG-Cu(Ⅱ)配合物与核酸之间主要依靠插入作用和静电引力结合。由于配合物的插入,使系统的荧光强度增强,而静电作用使其电子吸收光谱和共振光散射光谱产生增色效应。酸度和离子强度对三元系统荧光强度的影响也进行了实验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CC-cu()-DNA三元配合物 光谱法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Ca(Ⅱ)共存对IRC748树脂吸附四环素的影响与机制 被引量:3
8
作者 凌晨 刘福强 +1 位作者 韦蒙蒙 仇欢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84-892,共9页
通过静态pH影响、等温线和动力学实验,研究了Cu(Ⅱ)/Ca(Ⅱ)共存对亚氨基二乙酸树脂IRC748吸附四环素(TC)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广泛的pH(2—8)范围内,共存的Cu(Ⅱ)显著促进了IRC748对TC的吸附,而共存的Ca(Ⅱ)会抑制其吸附.TC对Cu(Ⅱ)... 通过静态pH影响、等温线和动力学实验,研究了Cu(Ⅱ)/Ca(Ⅱ)共存对亚氨基二乙酸树脂IRC748吸附四环素(TC)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广泛的pH(2—8)范围内,共存的Cu(Ⅱ)显著促进了IRC748对TC的吸附,而共存的Ca(Ⅱ)会抑制其吸附.TC对Cu(Ⅱ)/Ca(Ⅱ)的吸附影响较小.TC吸附在不同体系中均符合Frendlich模型,亲和力参数Kf随共存Cu(Ⅱ)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约33%),随共存Ca(Ⅱ)浓度的增大而降低(约15%).不同体系中TC吸附动力学均较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含Cu(Ⅱ)体系中TC与Cu(Ⅱ)的吸附进程一致.UV-Vis、FTIR、XPS和Cu(Ⅱ)预负载证明了液相中仅Cu(Ⅱ)与TC发生强烈络合,TC因[Cu-TC]络合物吸附(RouteⅠ)或Cu(Ⅱ)位点的桥联吸附作用(RouteⅡ)在IRC748上得到增强去除;Ca(Ⅱ)会与TC竞争相同的吸附位点(羧基)而降低TC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四环素 亚氨基二乙酸树脂 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α-氨基酸配合物溶液在金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被引量:5
9
作者 杜俊 陆晓晶 +1 位作者 张莉 方宾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176-178,共3页
在金电极上,用循环伏安法对Cu(Ⅱ)与甘氨酸(Gly)、亮氨酸(Leu)和组氨酸(His)3种α-氨基酸形成的二元及混配配合物溶液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讨论了不同介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0.20-+0.60V或-0.10-+0.60V(vs.SCE)电位范围内... 在金电极上,用循环伏安法对Cu(Ⅱ)与甘氨酸(Gly)、亮氨酸(Leu)和组氨酸(His)3种α-氨基酸形成的二元及混配配合物溶液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讨论了不同介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0.20-+0.60V或-0.10-+0.60V(vs.SCE)电位范围内,以KNO3介质或磷酸盐缓冲溶液(pH=7.2)为底液时,Cu(Ⅱ)及其配合物的循环伏安曲线都出现了一对稳定的氧化还原峰,从峰电位可知,此对氧化还原峰应为Cu(Ⅱ)还原为Cu(Ⅰ)的电极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氨基酸 配合物 金电极 循环伏安法 电化学 铜离子 超氧化物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度法测定Cu(Ⅱ)-氨基酸配合物组成 被引量:4
10
作者 杜俊 高峰 +2 位作者 陶海升 宇海银 方宾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3期256-258,共3页
本文在模拟生理环境下(pH=6-7,T=37±0.5℃),在水溶液中合成了Cu(Ⅱ)与10种α-氨基酸配体(L=Gly(甘氨酸)、Val(缬氨酸)、Ala(丙氨酸)、Leu(亮氨酸)、Phe(苯丙氨酸)、Ser(丝氨酸)、Cys(半胱氨酸)、Gln(谷氨酰氨)、Thr(苏氨酸)、His(... 本文在模拟生理环境下(pH=6-7,T=37±0.5℃),在水溶液中合成了Cu(Ⅱ)与10种α-氨基酸配体(L=Gly(甘氨酸)、Val(缬氨酸)、Ala(丙氨酸)、Leu(亮氨酸)、Phe(苯丙氨酸)、Ser(丝氨酸)、Cys(半胱氨酸)、Gln(谷氨酰氨)、Thr(苏氨酸)、His(组氨酸))形成的二元配合物,测定了其紫外光谱,并用对应溶液法讨论了配合物的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度法 cu()-氨基酸配合物 紫外光谱 对应溶液法 生物无机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仲辛基苯氧乙酸萃取Cu(Ⅱ)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艳芝 韩树民 李德谦 《矿产综合利用》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15,共3页
采用溶剂萃取法 ,研究了新型萃取剂——仲辛基苯氧乙酸 (CA- 12 )从盐酸介质中萃取Cu( )的性能。考察了萃取温度、平衡水相酸度、萃取剂初始浓度、氯离子浓度、铜离子浓度对萃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分配比随平衡水相酸度的增加、萃... 采用溶剂萃取法 ,研究了新型萃取剂——仲辛基苯氧乙酸 (CA- 12 )从盐酸介质中萃取Cu( )的性能。考察了萃取温度、平衡水相酸度、萃取剂初始浓度、氯离子浓度、铜离子浓度对萃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分配比随平衡水相酸度的增加、萃取剂初始浓度的减小而减小 ;水相中氯离子、铜离子 ( )初始浓度对分配比均有明显的影响 ;仲辛基苯氧乙酸从盐酸介质中萃取 Cu( )的过程为吸热过程 ,并计算得到其过程热 Δ H=12 .77k 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仲辛基苯氧乙酸 cu() 萃取 盐酸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芯接枝共聚物对Cu(Ⅱ)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宋艳 张明铭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7-79,共3页
采用NaHSO3/H2O2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以甲基丙烯酸、丙烯酰胺为混合单体,合成了玉米芯接枝共聚物。研究了玉米芯接枝共聚物对Cu(Ⅱ)的吸附性能,详细考察了溶液初始酸度、时间、金属离子初始浓度、温度以及吸附剂的碱化处理对吸附性能的影... 采用NaHSO3/H2O2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以甲基丙烯酸、丙烯酰胺为混合单体,合成了玉米芯接枝共聚物。研究了玉米芯接枝共聚物对Cu(Ⅱ)的吸附性能,详细考察了溶液初始酸度、时间、金属离子初始浓度、温度以及吸附剂的碱化处理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低于4时,酸度对吸附性能影响显著;吸附速率快,在20min左右就能达吸附平衡;Cu(Ⅱ)初始浓度的增加及温度的升高有利于吸附的进行;碱化处理可使吸附量提高数倍。此外,吸附热力学的研究表明,该吸附过程是吸热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芯接枝共物 甲基丙烯酸/丙烯酰胺 吸附 cu()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phen)_2Cl](PA)的水热合成及其晶体结构(英文) 被引量:1
13
作者 陶建清 费正皓 +1 位作者 邵挺 余芝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3-186,共4页
标题化合物 [Cu(phen) 2 Cl](PA)由CuCl2 ·2H2 O、邻菲咯啉 (phen)、苦味酸 (HPA)经水热反应得到。用元素分析、UV Vis、IR及X 射线衍射法表征。晶体结构用直接法解出 ,并用全矩阵最小二乘法进行修正。化学计量式C3 0 H18ClCuN7O7,... 标题化合物 [Cu(phen) 2 Cl](PA)由CuCl2 ·2H2 O、邻菲咯啉 (phen)、苦味酸 (HPA)经水热反应得到。用元素分析、UV Vis、IR及X 射线衍射法表征。晶体结构用直接法解出 ,并用全矩阵最小二乘法进行修正。化学计量式C3 0 H18ClCuN7O7,Mr=6 87.5 1,晶体属于单斜晶系 ,空间群P1(# 2 ) ,晶胞参数 :a =7.5 0 0 2 (15 ) ,b =11.885 (2 ) ,c =15 .738(3) ,α =91.70 2 (4)、β =90 .35 7(4)、γ =10 4 .2 94 (4)° ,Z =1,Dc =1.6 80mg/m3 ,F(0 0 0 ) =6 98,偏离因子R=0 .0 5 91,wR =0 .15 39,共收集 2 92 1个衍射点 (I>2σ(I) )。一个结构单元中包含两个分子 ,分子内通过氢键和库仑力把配合物和三硝基苯酚连在一起 ,分子间通过氢键和π π相互作用堆积成二维层状结构。 4个N1个Cl与Cu原子以三角双锥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phen)2Cl](PA) 水热合成 晶体结构 邻菲咯啉 苦味酸 氯化铜 铜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植酸/纤维素/丙烯酸型吸附材料吸附Cu(Ⅱ)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良仙 韩星星 +4 位作者 马展 赵志鹏 蔡雪 李国华 牛育华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93-100,共8页
为探究腐植酸/纤维素/丙烯酸型吸附材料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以腐植酸(HA)、纤维素(CEl)为原料,丙烯酸(AA)为单体,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N,N′-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出了HA/CEl/AA型吸附材料.通过SEM、XRD... 为探究腐植酸/纤维素/丙烯酸型吸附材料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以腐植酸(HA)、纤维素(CEl)为原料,丙烯酸(AA)为单体,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N,N′-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出了HA/CEl/AA型吸附材料.通过SEM、XRD、FT-IR等分析手段对HA/CEl/AA的结构及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探讨了溶液pH值、温度、吸附时间、吸附剂投加量和Cu2+初始浓度对HA/CEl/AA吸附Cu2+性能的影响.通过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模型对HA/CEl/AA吸附Cu2+的过程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HA/CEl/AA型吸附材料具有三维互穿网络状结构.HA/CEl/AA对Cu2+的吸附量,随其投加量的增加、溶液初始pH的升高都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随溶液中Cu2+初始浓度的增大、接触时间的延长都呈先快速升高后渐趋稳定,而随温度升高则稍有所下降.当Cu2+起始浓度200 mg/L,体积100 mL,HA/CEl/AA用量50 mg,吸附时间125 min,pH值4.5,温度25℃,HA/CEl/AA对Cu2+的实际吸附量达230 mg/g.HA/CEl/AA对Cu2+的吸附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属单分子层化学吸附.通过Langmuir方程拟合的最大吸附量为296.735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腐植酸 纤维素 吸附材料 吸附量 c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3O_4@Vc磁性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对水中Cu(Ⅱ)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唐祝兴 薛君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82-87,共6页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Fe3O4@Vc磁性纳米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比表面积(BET)等表征手段对合成样品的形貌粒径和结构进行了表征。Fe3O4@Vc磁性纳米材料的比表面积可达213.794m2/g,为合成的Fe3O4磁性纳米球的10倍。研究...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Fe3O4@Vc磁性纳米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比表面积(BET)等表征手段对合成样品的形貌粒径和结构进行了表征。Fe3O4@Vc磁性纳米材料的比表面积可达213.794m2/g,为合成的Fe3O4磁性纳米球的10倍。研究了pH值、磁性纳米材料的投加量、Cu(II)溶液的初始浓度和振荡时间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4、T=298K的最优条件下,Fe3O4@Vc磁性纳米材料对Cu(II)的吸附率可达98%以上,饱和吸附量为44.9mg/g。以10mL 0.15mol/L的盐酸溶液作为洗脱液,富集倍数为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O4@Vc磁性纳米粒子 吸附 铜离子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度对木犀草素Cu(Ⅱ)修饰碳糊电极的电化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武冬梅 李敬芬 张楠楠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4年第5期11-11,12,共2页
目的 :研究了木犀草素 Cu( )修饰碳糊电极在 B- R缓冲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方法 :用循环伏安法对木犀草素Cu( )修饰碳糊电极的氧化还原性质进行研究。结果 :发现木犀草素 Cu( )有一对可逆的氧化还原峰和一个不可逆的还原峰 ,且峰位随酸... 目的 :研究了木犀草素 Cu( )修饰碳糊电极在 B- R缓冲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方法 :用循环伏安法对木犀草素Cu( )修饰碳糊电极的氧化还原性质进行研究。结果 :发现木犀草素 Cu( )有一对可逆的氧化还原峰和一个不可逆的还原峰 ,且峰位随酸度增加向正电位方向移动。结论 :木犀草素 Cu( )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活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犀草素cu() 循环伏安 修饰碳糊电极 酸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在谷氨酸根配合物体系中的电沉积行为
17
作者 杨天足 雷存茂 +3 位作者 刘伟 窦爱春 张杜超 刘伟锋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5-311,共7页
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谷氨酸根配合物体系中谷氨酸根离子的稳定性和铜在阴极的电沉积过程,利用线性扫描伏安法求体系的表观活化能、表观传递系数和交换电流密度;计时电流法判断铜在电极上的成核方式。实验结果表明:在扫描电位-1.5~3 V内... 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谷氨酸根配合物体系中谷氨酸根离子的稳定性和铜在阴极的电沉积过程,利用线性扫描伏安法求体系的表观活化能、表观传递系数和交换电流密度;计时电流法判断铜在电极上的成核方式。实验结果表明:在扫描电位-1.5~3 V内,谷氨酸钠溶液中仅有水的电解反应,谷氨酸根离子无氧化还原反应;铜在阴极沉积时为不可逆过程;循环伏安曲线的感抗环说明铜在阴极沉积时经历了电结晶过程;由线性扫描伏安法求得表观活化能为34.065 kJ/mol,表观传递系数为0.360,电流交换密度为0.105 A/m2;铜在不锈钢电极上的成核方式为连续成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谷氨酸配合物体系 电化学 电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氨基酸-邻菲罗啉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袁继新 钟小鸟 项彩虹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第6期31-33,共3页
本文合成与表征[Cu(gly)(phen)Cl]4H2O新的配合物(gly=甘氨酸;phen=1,10-邻菲罗啉),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紫外、差动热分析等方法对配合物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铜配合物 氨基酸 邻菲罗啉 合成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黑土富里酸与Cu(Ⅱ)配位能力的研究
19
作者 魏自民 赵富阳 +3 位作者 魏丹 周宝库 李艳平 李书玲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50-54,共5页
选取哈尔滨长期定位施肥对照处理(CK)、施用氮磷钾化肥(NPK)、施用有机肥马粪(OM)及有机肥与无机肥混施(MNPK)四个不同处理的土壤样品,对富里酸(Fulvic acid,FA)进行分离提纯。利用荧光光谱检测技术,对各处理土壤FA与Cu(Ⅱ)络合的能力... 选取哈尔滨长期定位施肥对照处理(CK)、施用氮磷钾化肥(NPK)、施用有机肥马粪(OM)及有机肥与无机肥混施(MNPK)四个不同处理的土壤样品,对富里酸(Fulvic acid,FA)进行分离提纯。利用荧光光谱检测技术,对各处理土壤FA与Cu(Ⅱ)络合的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较施肥后低浓度的Cu(Ⅱ)与FA的荧光猝灭反应更加强烈。与CK比较,不同施肥处理FA与Cu(Ⅱ)的配位比例得到显著的提高,由大到小的顺序为:(MNPK)0.95>(NPK)0.93>(M)0.92>(CK)0.81。分析结果表明,长期定位施肥均使土壤FA与Cu(Ⅱ)配位结合位点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富里酸 荧光光谱 c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中氨基酸对Cu(Ⅱ)-粘土粒子相互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效兰 张正斌 《北京轻工业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70-75,共6页
对天然海水中氨基酸- 金属铜离子Cu(Ⅱ)- 粘土三元体系中三元表面配合物形成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⒀采用交换吸附百分率ECu(Ⅱ)~pH关系曲线法研究表明,一定浓度范围内氨基酸对铜离子Cu(Ⅱ)在高岭石上的交换吸附百分... 对天然海水中氨基酸- 金属铜离子Cu(Ⅱ)- 粘土三元体系中三元表面配合物形成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⒀采用交换吸附百分率ECu(Ⅱ)~pH关系曲线法研究表明,一定浓度范围内氨基酸对铜离子Cu(Ⅱ)在高岭石上的交换吸附百分率ECu(Ⅱ)~pH关系曲线(S型曲线) 的影响有“左右摆动”规律, 认为体系中形成了三元表面配合物 SOHLM (新型(Ⅱ)类); 实验比较了三种氨基酸的影响⒀三元表面配合物的形成主要受固体粒子表面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 铜离子cu() 高岭石 三元表面配合物 海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