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5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oes Surgery Benefit Postmenopausal Overweight Women with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1
作者 Márta Hock Balázs Domány +1 位作者 József Bódis János Garai 《Open Journal of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2014年第3期114-119,共6页
Introduction: Pelvic floor muscle function of 30 overweight postmenopausal women prior to and after colporrhahpy was monitored in this study. Material and Methods: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cystokele or combined cystore... Introduction: Pelvic floor muscle function of 30 overweight postmenopausal women prior to and after colporrhahpy was monitored in this study. Material and Methods: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cystokele or combined cystorectokele was involved. 1 mg oral estriol and local estriol cream were administered for 30 days preoperatively. Pelvic floor muscle function was monitored by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1 month before (1st) 1 day prior to surgery (2nd), and six weeks after the surgery (3rd measurement). Body composition parameters (intra- and extracellular water and body fat) were also measured. Results: The ability to relax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 = 0.03) in the preoperative period (between 1st and 2nd occasions). Six weeks after surgery a non-significant (p = 0.054) decrease in average muscle activity was detected when compared with values obtained before the surgery. Muscle-activity declined significantly from the first to the last measurements (p = 0.005). Conclusion: Our results confirm that postmenopausal obese women who undergo anterior or posterior colporrhaphy need a follow-up concerning pelvic floor muscle function and suggest that physiotherapy started the earliest possible may aid in preserving postoperative functionality on the long ru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lvic floor Muscle function OPERATIVE Period Body Composition POSTMENOPAUSE Obes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Study of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Recovery of Pelvic Floor Muscle Function in Postpartum Women
2
作者 YANG Chen ZHANG Yan 《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1期325-328,共6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of postpartum pelvic floor muscles. Methods: in this study, 60 postpartum women with vaginal delivery who were 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of postpartum pelvic floor muscles. Methods: in this study, 60 postpartum women with vaginal delivery who were admitted to a hospital in Xining from November 2020 to February 2021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30 people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take any measures,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recovery of pelvic floor muscle function, urinary incontinence, the incidence of pelvic organ prolapse and sexual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and pelvic organ prolapse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satisfaction of sexual lif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The recovery of pelvic floor muscle fun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postpartum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patients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pelvic floor muscles,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ostpartum wom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elvic floor muscle function pelvic floor muscle recove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mechanical Mapping of the Female Pelvic Floor: Prolapse versus Normal Conditions 被引量:5
3
作者 Vladimir Egorov S. Abbas Shobeiri +3 位作者 Peter Takacs Lennox Hoyte Vincent Lucente Heather van Raalte 《Ope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18年第10期900-924,共25页
Background: Quantitative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pelvic supportiv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in vivo is thought to provide insight into pathophysiology of pelvic organ prolapse (POP). An innovative approach—... Background: Quantitative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pelvic supportiv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in vivo is thought to provide insight into pathophysiology of pelvic organ prolapse (POP). An innovative approach—vaginal tactile imaging—allows biomechanical mapping of the female pelvic floor to quantify tissue elasticity, pelvic support, and pelvic muscle functions. The Vaginal Tactile Imager (VTI) records high definition pressure patterns from vaginal walls under an applied tissue deformation and during pelvic floor muscle contractions. Objective: To explore an extended set of 52 biomechanical parameters for differenti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P relative to normal pelvic floor conditions. Methods: 96 subjects with normal and POP conditions were included in the data analysis from multi-site observational, case-controlled studies;42 subjects had normal pelvic floor conditions and 54 subjects had POP. The VTI, model 2S, was used with an analytical software package to calculate automatically 52 biomechanical parameters for 8 VTI test procedures (probe insertion, elevation, rotation, Valsalva maneuver, voluntary muscle contractions in 2 planes, relaxation, and reflex contraction). The groups were equalized for subject age and parity. Results: The ranges, mean values, and standard deviations for all 52 VTI parameters were established. 33 of 52 parameters were identified as statistically sensitive (p 0.05;t-test) to the POP development. Among these 33 parameters, 11 parameters show changes (decrease) in tissue elasticity, 8 parameters show deteriorations in pelvic support and 14 parameters show weakness in muscle functions for POP versus normal conditions. Conclusions: The biomechanical mapping of the female pelvic floor with the VTI provides a unique set of parameters characterizing POP versus normal conditions. These objectively measurable biomechanical transformations of pelvic tissues, support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under POP may be used in fu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ECHANICAL MAPPING FEMALE pelvic floor PROLAPSE Tissue Elasticity pelvic Support pelvic function Tactile Imaging ELASTOGRAPH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妊娠期盆底肌训练对妊娠结局、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刘威 郭淑惠 +3 位作者 卢艳 李荣华 马雪莲 刘静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5年第4期398-402,共5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盆底肌训练不同起始时间(妊娠12周与妊娠20周)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盆底功能的差异。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唐山妇幼保健院妇产科门诊孕妇1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2周组与20周组,各80例。12周组入组孕妇... 目的探讨妊娠期盆底肌训练不同起始时间(妊娠12周与妊娠20周)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盆底功能的差异。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唐山妇幼保健院妇产科门诊孕妇1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2周组与20周组,各80例。12周组入组孕妇于孕周12周时开始盆底功能训练,20周组入组孕妇于孕周20周时开始盆底功能训练。统计比较两组孕妇妊娠结局,包括早产、剖宫产、低体重、巨大儿、胎儿宫内窘迫以及产妇总产程时间。产后90 d,比较两组盆底功能,包括盆底肌收缩力量、产后阴道压力[阴道收缩压(VSP)和阴道静息压(VRP)]、阴道收缩持续时间、盆底表面肌电、膀胱结构及功能[膀胱尿道后角(retro-RA)、尿道旋转角(UR)、膀胱颈移动度(BND)、膀胱初始容量(FS)、强烈尿感容量(SD)、最大尿道闭合压力(MUCP)及最大尿流率(Qmax)]、肛门功能[肛提肌裂孔面积(LHA)];比较两组产后并发症[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POP)]。结果两组早产、剖宫产、巨大儿、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组产妇总产程时间[(6.20±1.91)h]少于20周组[(7.03±2.0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剔除标准,12周组最终共纳入75例,20周组最终共纳入74例。12周组产妇的盆底肌收缩力量Ⅴ级占比为82.67%,高于20周组(7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盆底肌收缩力量Ⅲ级、Ⅳ级、Ⅳ~Ⅴ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组产妇的VSP、VRP分别为(60.14±4.78)、(50.36±4.67)cmH_(2)O,均高于20周组[(57.23±6.32)、(45.38±5.80)cmH_(2)O],阴道收缩持续时间为,(6.57±1.02)s,长于20周组[(6.01±1.4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表面肌电:12周组前、后静息阶段、Ⅰ类和Ⅱ类肌纤维平均值均高于20周组,其变异性及恢复时间均低于20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肛门功能:12周组膀胱尿道后角、尿道旋转角、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孔面积低于20周组,膀胱初始容量、强烈尿感容量、最大尿道闭合压力、最大尿流率、直肠与肛管静息压、排便压、收缩压均高于20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失禁、POP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妊娠20周,妊娠12周盆底肌训练产后盆底功能恢复更好,产程更短,盆底肌肌力、阴道压力、膀胱、肛门功能恢复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妇 盆底肌训练 妊娠结局 盆底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囊仿生助产联合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对瘢痕子宫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宁丰 许庆芸 +2 位作者 王仁芳 陆彩秀 周利锴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5年第4期135-138,共4页
目的 探讨气囊仿生助产联合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对瘢痕子宫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120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各30例。A组实施气囊仿生助产... 目的 探讨气囊仿生助产联合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对瘢痕子宫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120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各30例。A组实施气囊仿生助产联合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B组未实施气囊仿生助产及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C组单纯实施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D组单纯实施气囊仿生助产。比较四组的总产程、新生儿体重、会阴裂伤程度、会阴侧切率、盆底肌肌力、盆底肌疲劳度、盆底动态压力及压力性尿失禁、子宫脱垂、阴道脱垂发生情况。结果 四组的总产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总产程短于B组、C组、D组(P<0.05);四组的新生儿体重、会阴裂伤程度及会阴侧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盆底肌肌力、盆底肌疲劳度及盆底动态压力均大于B组、C组、D组(P<0.05)。四组的压力性尿失禁、子宫脱垂、阴道脱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囊仿生助产联合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能改善瘢痕子宫阴道分娩产妇的盆底功能情况,降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囊仿生助产 椎管内阻滞 分娩镇痛 瘢痕子宫 阴道分娩 盆底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DL-U2-Net的盆底超声图像轻量级分割及参数测量
6
作者 刘孝保 甘博敏 +1 位作者 姚廷强 申吉泓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7-292,共16页
准确地分割超声图像中盆底区域,是实现盆底疾病计算机辅助诊断的重要环节.针对盆底形态复杂、边界模糊、分割算法参数量庞大以及参数测量精度有限等问题,搭建了一种轻量级语义分割网络MDL-U2-Net并提出修补算法AC-F.首先,对基准U2-Net... 准确地分割超声图像中盆底区域,是实现盆底疾病计算机辅助诊断的重要环节.针对盆底形态复杂、边界模糊、分割算法参数量庞大以及参数测量精度有限等问题,搭建了一种轻量级语义分割网络MDL-U2-Net并提出修补算法AC-F.首先,对基准U2-Net进行结构优化和通道数调整,以有效地降低模型参数量;其次,融入复合损失函数以缓解训练损失波动并提升边界保持能力,提高网络对模糊边界的分割准确性;之后,提出深度非对称多尺度混洗卷积模块,以捕获特征空间采样的位置偏移信息,弥补轻量网络感受野不足和特征提取能力较弱的缺陷,提高网络对盆底复杂形态的建模能力;最后,采用修补算法对分割盆底进行精细化填补,以提高盆底完整性和参数测量的精度.在自制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MDL-U2-Net对盆底分割的Jaccard,Recall和HD95指标分别达到91.226%,93.589%和1.074,与基准U2-Net相比,模型参数量缩减了94.37个百分点;此外,经AC-F算法处理后的区域面积测量百分误差降至1.25%,ICC达到0.998且有95%(76/80)的数据在95%LoA内,能够实现轻量级分割和精确参数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超声图像 轻量化 复合损失函数 深度非对称通道混洗卷积模块 参数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循证理念的整体护理对中老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负性情绪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7
作者 吴璇 张春艳 +1 位作者 李秀福 孙咏梅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4期537-540,共4页
目的:探究基于循证理念的整体护理对中老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中老年PF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n=47)和观察组(常规护理+基于循证理念的整体护理,n=53)。比较两组患... 目的:探究基于循证理念的整体护理对中老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中老年PF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n=47)和观察组(常规护理+基于循证理念的整体护理,n=53)。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负性情绪评分、盆底肌力等级、盆底功能、生活质量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及盆底功能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盆腔肌力等级更优,生活质量评分更高(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3.34%,高于对照组的78.72%(P<0.05)。结论:基于循证理念的整体护理能够改善PFD患者的负性情绪、盆底肌力、盆底功能,康复效果更好,还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循证理念的整体护理 中老年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负性情绪 盆底肌力 盆底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学管理联合盆底康复量化活动在宫颈癌术后膀胱功能及盆底功能提升中的价值
8
作者 张建 王茜 +2 位作者 徐云 王秀娟 肖珂 《河北医药》 2025年第3期420-423,共4页
目的探讨营养学管理联合盆底康复量化活动对宫颈癌术后膀胱功能及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宫颈癌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2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采用营养学管理联合盆底康复量化活... 目的探讨营养学管理联合盆底康复量化活动对宫颈癌术后膀胱功能及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宫颈癌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2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采用营养学管理联合盆底康复量化活动进行干预,比较2组干预效果。结果术后残余尿量组间比较,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留置导尿管和自主排尿恢复时间组间比较,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膀胱颈移动度组间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干预后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PFIQ-7)评分均低于干预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Oxford骨盆底肌力评分均高于干预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干预后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估量表(PG-SGA)评分均低于干预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干预后宫颈癌生活质量工具(QLICP-CE)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QLICP-CE评分比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4%,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结论宫颈癌手术患者中应用营养学管理联合盆底康复量化活动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膀胱功能、盆底功能和营养状况,提升其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功能 宫颈癌 盆底功能 盆底康复量化活动 营养学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刺激联合阴道哑铃结合盆底康复治疗仪对产后漏尿患者盆底肌功能的影响
9
作者 依达也提·托合提 布海力且木·艾西丁 +2 位作者 阿孜旦木·阿吾提 刘念 张仁琦 《河北医药》 2025年第2期287-290,294,共5页
目的分析电磁刺激联合阴道哑铃结合盆底康复治疗仪对产后漏尿患者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产后漏尿治疗的1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3例。... 目的分析电磁刺激联合阴道哑铃结合盆底康复治疗仪对产后漏尿患者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产后漏尿治疗的1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3例。对照组给予盆底康复治疗仪进行治疗;试验组给予电磁刺激联合阴道哑铃结合盆底康复治疗仪进行治疗。检测1 h漏尿量,评估尿失禁程度评分、盆脏器官脱垂症状(POP-SS)、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评分;检测尿动力学水平、盆底肌电水平,对比2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比较,试验组1 h漏尿量、尿失禁程度评分、POP-SS评分、剩余尿量(PVR)水平降低(P<0.05);FSFI评分、最大尿流量(Qmax)、腹压漏尿点压力(ALPP)、最大尿道压(MUP)水平、前静息肌电值、后静息肌电值水平降低,Ⅰ类肌纤维最大点位、Ⅱ类肌纤维最大点位水平升高(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电磁刺激联合阴道哑铃结合盆底康复治疗仪对产后漏尿患者进行治疗,改善漏尿情况,修复盆底肌功能,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漏尿 电磁刺激 阴道哑铃 盆底康复治疗仪 盆底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娩方式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及盆底肌功能的影响
10
作者 曹长梅 李华伟 姜云霞 《中国医药指南》 2025年第6期46-48,共3页
目的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建档并定期体检的初产妇392例,按照分娩方式不同分组,阴道分娩组220例,剖宫产172例。对两组产妇进行产后3个月盆底肌功能测定及SU... 目的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建档并定期体检的初产妇392例,按照分娩方式不同分组,阴道分娩组220例,剖宫产172例。对两组产妇进行产后3个月盆底肌功能测定及SUI的追踪调查,对比分析相关数据,为SUI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结果阴道分娩组尿失禁发生率23.64%高于对照组15.12%,且在轻度发生率10.45%、4.65%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阴道分娩组MFR、PVR高于剖宫产组(均P<0.001);阴道分娩组盆底肌肌力1级比例9.09%高于剖宫产组6.98%,5级比例27.27%低于剖宫产组37.21%(均P<0.05);其他分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BND低于剖宫产组,安静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最大Valsalv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大于剖宫产组(均P<0.001)。结论阴道分娩产妇发生产后SUI的比例高,排尿功能较剖宫产产妇更差,盆底肌肌力水平更低,盆底组织松弛的情况更明显,提示相对于剖宫产产妇,阴道分娩的产妇更应在产后3个月内实施积极的临床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剖宫产 阴道分娩 盆底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火灸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对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的效果
11
作者 刘萍 代志俊 张璐 《临床研究》 2025年第2期108-111,共4页
目的探究雷火灸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对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产妇采取Kegel运动进行常规盆... 目的探究雷火灸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对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产妇采取Kegel运动进行常规盆底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雷火灸进行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治疗,分析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盆底肌肌力评分、生活质量、性生活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性功能指数量表(FSFI)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火灸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改善产妇生活质量以及性生活满意度,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火灸 Kegel运动 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阴道松弛症的临床效果评价
12
作者 梁艳 李海燕 +2 位作者 樊雪琦 李晓艳 王宁 《生殖医学杂志》 2025年第3期298-305,共8页
目的探讨家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阴道松弛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4年6—9月收集的429例阴道松弛症患者(其中生育期患者396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家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盆底表面肌电Glazer... 目的探讨家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阴道松弛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4年6—9月收集的429例阴道松弛症患者(其中生育期患者396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家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以及阴道松弛度问卷(VLQ)、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等症状评估,比较治疗前后变化,评估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快肌阶段肌电最大值、慢肌阶段肌电平均值、耐力阶段肌电平均值均显著提高(P<0.05),VLQ评分显著升高[(3.26±1.10)分vs.(2.48±0.94)分,P<0.05],FSFI总分显著提高[(20.40±8.01)分vs.(17.29±7.55)分,P<0.05],而VAS评分4个维度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96例生育期亚组患者的分析结果与整体类似。结论家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可改善阴道松弛症患者的阴道松弛度、盆底肌功能和性功能,是一种有效的非侵入性物理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松弛症 电刺激 生物反馈 盆底肌功能 性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底超声对足月产妇盆底肌功能的评估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
13
作者 宗婷婷 孙敬 徐春玲 《临床误诊误治》 2025年第8期63-67,共5页
目的探究盆底超声对足月产妇盆底肌功能的评估价值,并分析影响足月产妇盆底肌功能的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4年7月产后复查的足月产妇61例,根据产妇盆底肌收缩力分为收缩力不良组40例、收缩力良好组21例。所有产妇行盆底超声检查... 目的探究盆底超声对足月产妇盆底肌功能的评估价值,并分析影响足月产妇盆底肌功能的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4年7月产后复查的足月产妇61例,根据产妇盆底肌收缩力分为收缩力不良组40例、收缩力良好组21例。所有产妇行盆底超声检查,比较2组临床资料和盆底超声检查参数(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移动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盆底超声检查参数对于足月产妇盆底肌收缩力的评估价值,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足月产妇盆底肌收缩力的影响因素。结果收缩力不良组年龄大于收缩力良好组,有糖尿病史、经产、经阴道分娩、会阴裂伤产妇占比高于收缩力良好组(P<0.05,P<0.01)。收缩力不良组Valsalva动作下膀胱尿道后角和膀胱颈移动度均大于收缩力良好组(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Valsalva动作下膀胱尿道后角和膀胱颈移动度对足月产妇盆底肌收缩力联合评估价值更好。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经产、经阴道分娩、会阴裂伤均为足月产妇盆底肌收缩力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盆底超声可评估足月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年龄、糖尿病史、经产、经阴道分娩、会阴裂伤可影响足月产妇产后盆底肌收缩力,对上述因素及时进行干预可降低足月产妇盆底肌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超声 足月产妇 盆底肌功能 膀胱尿道后角 膀胱颈移动度 诊断价值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盆底康复治疗模式对产后盆底肌功能修复的疗效比较
14
作者 蔡雨静 周锶琦 +2 位作者 刘祺芳 徐小艳 刘木彪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5-248,共4页
目的 探讨院内和居家2种不同盆底康复治疗模式对产后盆底肌功能修复的效果。方法 选取珠海市人民医院2023年11月至2024年10月收治的78例产后盆底肌功能降低妇女为研究对象,根据受试者意愿,按照1∶2配对比例,分为对照组(n=26例)与研究组(... 目的 探讨院内和居家2种不同盆底康复治疗模式对产后盆底肌功能修复的效果。方法 选取珠海市人民医院2023年11月至2024年10月收治的78例产后盆底肌功能降低妇女为研究对象,根据受试者意愿,按照1∶2配对比例,分为对照组(n=26例)与研究组(n=52例)。两组均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运动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常规院内盆底康复治疗模式,而研究组采取居家盆底康复治疗模式。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前后glazer盆底表面肌电评估变化,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分级改变,POP-Q评分改善,以及治疗后总体满意度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快速收缩阶段及紧张收缩阶段盆底表面肌电位值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均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效果相当(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受试者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分级情况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研究组分级情况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点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且不劣于对照组治疗后恢复情况(均P>0.05);研究组具有更高的“非常满意”比例,但总体满意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居家盆底康复治疗模式能有效修复产后盆底肌功能,效果与院内盆底康复治疗模式相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障碍 产后盆底肌功能下降 居家盆底康复治疗模式 院内盆底康复治疗模式 盆底肌力
原文传递
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延续性护理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5
作者 王欣 《中国民康医学》 2025年第3期187-190,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延续性护理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该院收治的10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产后护... 目的:观察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延续性护理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该院收治的10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产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锻炼依从性,护理前后盆底功能[盆底肌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自护能力[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负性情绪[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锻炼依从性为98.00%(49/50),高于对照组的84.00%(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PFDI-20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SCA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AMA、HAMD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产后护理基础上采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延续性护理可提高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锻炼依从性、自护能力评分和护理满意度,以及降低盆底功能障碍和负性情绪评分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产后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理论模型 延续性护理 盆底功能障碍 依从性 盆底功能 自护能力 负性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的综合性康复方案干预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6
作者 姚春燕 朱宜瑾 张莉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5年第1期178-181,190,共5页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的综合性康复方案干预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微山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收治的100例PF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的综合性康复方案干预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微山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收治的100例PF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均接受PFD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的综合性康复方案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盆底功能与盆底肌力、康复干预依从性、自我护理能力、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盆底功能障碍调查表评分低于对照组,改良牛津肌力分级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第12周,观察组的各项康复干预措施的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自我护理能力量表中各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8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FD患者康复护理期间,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的综合性康复方案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可改善患者康复干预的依从性及盆底功能,提升其盆底肌力与自我护理能力,且患者满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产后护理 综合性康复 盆底功能 盆底肌力
原文传递
悬吊训练联合凯格尔运动在高龄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17
作者 刘燕 罗海玉 陈晴梅 《全科护理》 2025年第2期303-306,共4页
目的:探究悬吊训练联合凯格尔运动在高龄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中的效果。方法:采用简单抽样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于赣县区人民医院行产后42 d检查的80例高龄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 目的:探究悬吊训练联合凯格尔运动在高龄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中的效果。方法:采用简单抽样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于赣县区人民医院行产后42 d检查的80例高龄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均进行一对一健康宣教,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行凯格尔运动干预,观察组行悬吊训练联合凯格尔运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盆底肌力、尿动力学、性功能[中文版女性性功能量表(FSFI)]及生活质量[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版(PFIQ-7)]。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盆底肌力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功能尿道长度(FUL)、最大尿道闭合压力(MUCP)、最大尿流率(Qmax)、腹压漏尿点压(ALPP)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SF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FIQ-7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悬吊训练联合凯格尔运动能有效促进产妇产后盆底肌力及尿动力学恢复,改善性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妇 悬吊训练 凯格尔运动 盆底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本体感觉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效果
18
作者 窦丽 王未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30-133,139,共5页
目的:观察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2月本院治疗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FD)患者500例,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50例,对照组行常规提肛训练,观察组盆底... 目的:观察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2月本院治疗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FD)患者500例,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50例,对照组行常规提肛训练,观察组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本体感觉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电生理指标,肌纤维疲劳度,盆底肌功能障碍[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评分,性生活质量[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平均电压值、最大电压值均升高,且观察组(19.88±1.85μV、25.96±3.87μV)高于对照组(14.33±1.24μV、21.44±1.24μV),两组Ⅰ类肌力及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力及肌纤维疲劳度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FIQ-7评分两组均降低且观察组(2.17±0.38分)低于对照组(5.06±0.42分),两组FSFI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72.96±4.38分)高于对照组(65.44±5.11分),观察组性功能障碍(92.0%)、压力性尿失禁(96.4%)、阴道膨出(98.0%)及慢性盆腔痛(96.4%)缓解率均高于对照组(71.7%、85.2%、86.8%、74.0%)(均P<0.05)。结论:采用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产后PFD时,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可提高疗效,且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盆底肌力,促进性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 盆底电刺激 生物反馈 本体感觉训练 盆底功能指标 性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导尿法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在宫颈癌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19
作者 王鸿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5年第4期166-170,共5页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法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在宫颈癌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宫颈癌手术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接受盆底肌康复训练,观察组接受间歇导尿法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法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在宫颈癌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宫颈癌手术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接受盆底肌康复训练,观察组接受间歇导尿法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盆底康复效果、膀胱功能(最大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与最大尿流量)、盆底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盆底康复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最大逼尿肌压力(18.21±2.98)cm H_(2)O(1 cm H_(2)O=0.098 kPa)、膀胱顺应性(34.43±3.76)ml/cm H_(2)O、最大尿流量(15.52±2.09)ml/s均高于对照组的(14.23±2.46)cm H_(2)O、(27.20±3.27)ml/cm H_(2)O、(10.55±1.96)ml/s(P<0.05)。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盆底功能评分(54.57±8.65)分低于对照组的(72.70±12.12)分,生活质量评分(86.78±9.48)分高于对照组的(78.70±10.46)分(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90%低于对照组的45.00%(P<0.05)。结论间歇导尿法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可提升宫颈癌患者术后盆底康复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的盆底功能及膀胱功能,提升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间歇导尿法 盆底肌康复训练 盆底功能评分 膀胱功能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训练对初次顺产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
20
作者 邹小云 陈园园 巨迪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5年第4期73-77,共5页
目的探究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训练对初次顺产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初次顺产产妇的临床资料,对照组49例予以盆底肌训练治疗,观察组4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10周... 目的探究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训练对初次顺产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初次顺产产妇的临床资料,对照组49例予以盆底肌训练治疗,观察组4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10周后2组产妇的子宫动脉血流指标[子宫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血清学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盆底超声指标(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容积)、盆底功能[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盆底肌肌力、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SF-36)]。治疗结束后比较2种治疗方式的费用。结果治疗10周后,2组的PSV、Ⅰ类肌肌电位值、Ⅱ类肌肌电位值、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RI、PI、CRP、IL-6、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容积和PFDI-20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初次顺产产妇产后子宫动脉血流指标、血清学指标、盆底超声指标、盆底肌肌力,促进盆底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仪 盆底肌训练 初次顺产 盆底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