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modin regulating 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on group 1 through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signaling 被引量:3
1
作者 Gang Chen Hong Qiu +3 位作者 Shan-Dong Ke Shao-Ming Hu Shi-Ying Yu Sheng-Quan Zo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3年第16期2481-2491,共11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reversal effect of emodin on platinum resistance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ETHODS: After the addition of 10 μmol/L emodin to HepG2/oxaliplatin (OXA) cel... AIM: To investigat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reversal effect of emodin on platinum resistance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ETHODS: After the addition of 10 μmol/L emodin to HepG2/oxaliplatin (OXA) cells, the inhibition rate (IR), 50%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 50 ) and reversal index (IC 50 in experimental group/IC 50 in control group) were calculated. For HepG2, HepG2/OXA, HepG2/OXA/T, each cell line was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OXA group, OXA +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7 (FGF7) group and OXA + emodin group, and the final concentrations of FGF7, emodin and OXA in each group were 5 ng/mL, 10 μg/mL and 10 μmol/L, respectively. Single-cell gel electrophoresis was conducted to detect DNA damage, and the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FGFR2), phosphorylate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2 (p-ERK1/2) and 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ene 1 (ERCC1) protein expression levels in each group were examined by Western blotting.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IC50 of 120.78 μmol/L in HepG2/OXA cells, the IC 50 decreased to 39.65 μmol/L after treatment with 10 μmol/L emodin; thus, the reversal index was 3.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tail length and Olive tail length in the OXA group, OXA + FGF7 group and OXA + emodi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The tail length and Olive tail length were lower in the OXA + FGF7 group than in the OXA group, and this difference was als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mpared with the OXA + FGF7 group, the tail extent, the Olive tail moment and the percentage of tail DNA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OXA + emodin group, and thes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In comparison with its parental cell line HepG2, the HepG2/OXA cells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GFR2, p-ERK1/2 and ERCC1 expression levels, whereas the expression of all three molecules wa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in HepG2/ OXA/T cells, in which FGFR2 was silenced by FGFR2 shRNA. In the examined HepG2 cells, the FGFR2, p-ERK1/2 and ERCC1 expression levels demonstrated increasing trends in the OXA group and OXA + FGF7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OXA group and OXA + FGF7 group, the FGFR2, p-ERK1/2, and ERCC1 expression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OXA + emodin group, and thes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the HepG2/OXA/T cell line that was transfected with FGFR2 shRNA, the FGFR2, p-ERK1/2 and ERCC1 expression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se expression levels among the OXA, OXA + FGF7 and OXA + emodin groups. CONCLUSION: Emodin markedly reversed OXA resistance by enhancing OXA DNA damage in HepG2/OXA cells, an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was related to the inhibitory effect on ERCC1 expression being mediated by the FGFR2/ERK1/2 signaling path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EMODIN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on group 1 Platinum resistance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脓毒症患者C3AR1及巨噬细胞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与心脏损伤及预后的关系
2
作者 李欣 徐建博 杜娟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年第1期69-75,共7页
目的探讨脓毒症补体成分3A受体1(C3AR1)及巨噬细胞细胞因子与心脏损伤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06例脓毒症患者按是否存在脓毒症诱导的心肌功能障碍(SIMD)分为SIMD组21例和非SIMD组85例。采用连续器官衰竭评估(SOFA)量表对患者进行SOFA评... 目的探讨脓毒症补体成分3A受体1(C3AR1)及巨噬细胞细胞因子与心脏损伤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06例脓毒症患者按是否存在脓毒症诱导的心肌功能障碍(SIMD)分为SIMD组21例和非SIMD组85例。采用连续器官衰竭评估(SOFA)量表对患者进行SOFA评分。使用Milliplex MAP试剂盒测定患者血浆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C3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使用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C3AR1 mRNA的表达,使用血液分析仪检测节状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比率(SeMo)。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与SIMD相关的免疫功能参数,采用生成受试者操作曲线(ROC)评估免疫功能参数组合评分和SOFA评分预测SIMD的效果。结果与非SIMD组相比,SIMD组SeMo显著降低(P<0.05),SOFA评分、TNF-α、G-CSF、C3A、C3AR1水平显著增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eMo、G-CSF、C3A和C3AR1是SIMD的独立预测因素;按β回归系数值确定的各免疫功能参数风险评分的组合评分:0、1、2、3、4、5、6、7、8分的SIMD发生率分别为0.0%(0/20)、4.5%(1/22)、0.0%(0/6)、13.3%(2/15)、20.8%(5/24)、61.5%(8/13)、0.0%(0/1)、100.0%(4/4)、100.0%(1/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796,P<0.001)。ROC分析显示,免疫功能参数组合评分预测SIMD的AUC为0.862、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90.6%,显著高于SOFA评分的0.725、61.9%、75.3%(P<0.001)。结论免疫功能参数组合评分结合了血浆G-CSF水平、C3A水平、血清SeMo比率和单核细胞C3AR1表达水平,在预测SIMD方面优于SOFA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补体成分3A受体1 外周血单核细胞 心脏损伤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Asparagus polysaccharide on the number and activity of erythrocyte complement receptor 1 (CD35) of S_(180) mice
3
作者 JI Yu-bin,MIN Yong-cui,JI Chen-feng(Center of Research on Life Sc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 150076,China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Natural Anticancer Drugs,Ministry of Education,Harbin 150076,China)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69-69,共1页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sparagus officinalis polysaccharide on the number and activity of erythrocyte complement receptor 1 in S180 mice.Methods Red blood cells from mice venous blood were labeled by rat an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sparagus officinalis polysaccharide on the number and activity of erythrocyte complement receptor 1 in S180 mice.Methods Red blood cells from mice venous blood were labeled by rat anti-mouse CD35 monoclonal antibody and FITC-conjugated goat anti-mouse antibody.Using flow cytometry,we determined the number of ECR1.Using microscope,we studied the adherence between erythrocyte immunity and C3b receptor or tumor-cell by RBC-C3bRR and DTER.Results Comparing the mean value of the number of CR1 on each RBC of high and middle groups with control groups,the mean value of the number of CR1,RBC-C3bRR and DTER of Asparagus officinalis polysaccharide groups a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Conclusions Asparagus officinalis polysaccharide can improve the erythrocyte function of S180 mice,which may be one of its most important antitumor mechanis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ARAGUS OFFICINALIS polysaccharide ERYTHROCYTE complement receptor type 1 the NUMBER of ECR1 RBC-C3B RR DT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血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趋化因子受体7及视盘区血管密度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
4
作者 王萍 刘建荣 +2 位作者 喻磊 马丽芬 肇莉莉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5年第4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患者血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趋化因子受体7(CXCR7)及视盘区血管密度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7例NTG患者为NTG组,根据不同临床分期分为Ⅰ期组(n=29)、Ⅱ期组(n=88)和Ⅲ期组(n=40);另选取5... 目的探讨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患者血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趋化因子受体7(CXCR7)及视盘区血管密度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7例NTG患者为NTG组,根据不同临床分期分为Ⅰ期组(n=29)、Ⅱ期组(n=88)和Ⅲ期组(n=40);另选取56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NTG组与对照组血清SDF-1、CXCR7水平;分析不同临床分期患者视盘区血管密度变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NTG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TG组血清SDF-1、CXCR7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NTG组患者大血管密度、毛细血管密度、全区域血管密度降低,无血管区密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组、Ⅲ期组毛细血管密度、全区域血管密度低于Ⅰ期组,无血管区密度高于Ⅰ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血管密度(r=-0.503,P=0.006)、毛细血管密度(r=-0.546,P<0.001)、全区域血管密度(r=-0.553,P<0.001)与临床分期呈负相关,无血管区密度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r=0.521,P=0.002)。NTG组高血压、饮酒史、青光眼家族史以及血清SDF-1高水平、CXCR7高水平患者比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青光眼家族史、饮酒史以及高血清SDF-1、CXCR7水平是NTG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NTG患者血清SDF-1、CXCR7水平显著升高,大血管密度、毛细血管密度、全区域血管密度与患者临床分期呈负相关,无血管区密度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血清SDF-1、CXCR7可作为NTG诊断和临床分期的有效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 血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趋化因子受体7 视盘区血管密度 临床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CR1与肝功能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继万 王海滨 +6 位作者 周建丽 刘同发 何鹏飞 王业东 张海陵 隆莉 王滨容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4-175,共2页
研究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CR1浓度的变化 ,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对 3 0例重型肝炎、46例慢性病毒性肝炎及 3 0例正常人群红细胞研究表明 ,重型肝炎及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sCR1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人群 (P <0 0 1) ,... 研究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CR1浓度的变化 ,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对 3 0例重型肝炎、46例慢性病毒性肝炎及 3 0例正常人群红细胞研究表明 ,重型肝炎及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sCR1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人群 (P <0 0 1) ,但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CR1浓度升高的幅度明显大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 (P <0 0 1) ,并与CHE、PT及PTA的变化明显相关。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CR1浓度的变化与肝功能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该指标可作为分析重型肝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 血清scr1 肝功能 损伤程度 相关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可溶性补体受体1型SCR15-18片段表达纯化及生物活性鉴定 被引量:6
6
作者 谭兵 张德纯 汪正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892-895,共4页
目的获得高表达、高纯度和高活性的可溶性补体受体1型SCR15-18(sCR1-SCR15-18)蛋白。方法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32a-sCR1-SCR15-18在大肠杆菌BL21中经不同IPTG浓度、诱导时间和温度诱导表达,超声破菌,提取包含体,经Ni2+-NTA亲和层析后,选... 目的获得高表达、高纯度和高活性的可溶性补体受体1型SCR15-18(sCR1-SCR15-18)蛋白。方法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32a-sCR1-SCR15-18在大肠杆菌BL21中经不同IPTG浓度、诱导时间和温度诱导表达,超声破菌,提取包含体,经Ni2+-NTA亲和层析后,选择不同氧化还原条件进行复性,进而检测其生物学活性。结果得到了有较高表达量、较高纯度和较好生物学活性的sCR1-SCR-15-18蛋白。结论优化了sCR1-SCR15-18蛋白的表达、纯化和复性的参数,所获结果为进一步动物体内保护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补体1型受体 表达 包含体 纯化 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sCR1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及其生物学活性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广兰 宫璀璀 +5 位作者 王文丽 张长远 刘亚利 何培霞 郑淑娜 陈湘林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53-456,共4页
目的:采用酵母细胞分泌型载体pPIC9k表达人可溶性补体受体(sCR1),研究重组人sCR1融合蛋白的体外生物学活性。方法:从人外周血中提取总RNA,应用RT-PCR获得人sCR1全长cDNA,然后将其克隆入毕赤酵母细胞分泌型表达载体pPIC9k中,构建含人sCR... 目的:采用酵母细胞分泌型载体pPIC9k表达人可溶性补体受体(sCR1),研究重组人sCR1融合蛋白的体外生物学活性。方法:从人外周血中提取总RNA,应用RT-PCR获得人sCR1全长cDNA,然后将其克隆入毕赤酵母细胞分泌型表达载体pPIC9k中,构建含人sCR1的重组质粒(pPIC9k-sCR1),经测序鉴定正确,电转化入毕赤酵母细胞SMD1168中,将经G418抗性筛选出的重组sCR1酵母细胞株进行PCR鉴定,经甲醇诱导,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和Western blot鉴定,通过Ni2+-NTA agarose亲和层析纯化后进行生物学活性鉴定。结果:获得毕赤酵母细胞分泌型表达载体pPIC9k-sCR1,经G418筛选及PCR鉴定得到高拷贝整合的重组酵母细胞株,经甲醇诱导含pPIC9k-sCR1的酵母SMD1168细胞表达出重组sCR1融合蛋白。此蛋白在SDS-PAGE上表现为Mr约31000的蛋白区带,在Western blot分析中可被sCR1的CD35单克隆抗体(mAb)识别。经Ni2+-NTA agarose亲和层析纯化后得到较纯的sCR1融合蛋白及较高的生物学活性。结论:人sCR1融合蛋白在酵母细胞表达系统中的高水平表达,并且有与人体天然蛋白相同的抗原性及其生物学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补体受体1 毕赤酵母细胞 生物学活性 真核表达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sCR1转化克隆菌的快速筛选和鉴定 被引量:3
8
作者 周明武 李琛琪 +4 位作者 徐立博 罗彦平 张威 方盼盼 王广兰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3年第5期487-492,共6页
目的用G418快速筛选及鉴定重组人可溶性补体受体1型(sCR1)高拷贝转化克隆菌。方法采用的sCR1重组质粒,经电转化将其克隆入酵母SMD1168细胞株中,利用G418的抗性,快速筛选转化克隆菌,并对克隆菌株提取基因组DN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 目的用G418快速筛选及鉴定重组人可溶性补体受体1型(sCR1)高拷贝转化克隆菌。方法采用的sCR1重组质粒,经电转化将其克隆入酵母SMD1168细胞株中,利用G418的抗性,快速筛选转化克隆菌,并对克隆菌株提取基因组DN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该克隆菌经甲醇诱导培养后,对其表达产物进行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Western blot鉴定分析。结果从G418快速筛选的毕赤酵母克隆菌株中提取的基因组DNA进行PCR鉴定,获得了高拷贝整合的重组毕赤酵母克隆菌株,经诱导培养后,对其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及Western blot鉴定分析,该表达蛋白在SDS-PAGE上表现为相对分子质量大于30 000的蛋白区带,在Western blot分析中可被sCR1的CD35单克隆抗体(mAb)识别,成功获得高拷贝整合的重组毕赤酵母细胞株,可表达出重组人sCR1融合蛋白。结论经高浓度G418药物快速筛选的高拷贝毕赤酵母SMD1168细胞株,用于表达人sCR1融合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补体受体1 毕赤酵母菌 克隆菌 G418 筛选和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CR1-SCR1-3对补体介导的脓毒症小鼠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璇 杨绍俊 +1 位作者 路延之 汪正清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观察人补体受体1型功能域SCR1-3(CR1-SCR1-3)对补体介导的脓毒症小鼠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昆明小鼠1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0只),脓毒症组(50只),CR1-SCR1-3保护组(50只)。采用内毒素腹腔注射致脓毒症模型,各组分别于实验前1 h... 目的观察人补体受体1型功能域SCR1-3(CR1-SCR1-3)对补体介导的脓毒症小鼠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昆明小鼠1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0只),脓毒症组(50只),CR1-SCR1-3保护组(50只)。采用内毒素腹腔注射致脓毒症模型,各组分别于实验前1 h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600 mg/kg增敏。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PBS;脓毒症腔注射LPS(50μg/kg)+等体积PBS;CR1-SCR1-3保护组注射LPS(50μg/kg)+CR1-SCR1-3(15 mg/kg)。各组留10只小鼠,观察实验后72 h生存率。其他小鼠在实验后8 h测定血清IL-1β含量,12 h后取肺组织标本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4b沉积及观察肺病理学改变。结果脓毒症组的脓毒症反应最强烈,16 h后全部死亡,保护组的脓毒症症状减轻,16 h后生存率达40%,显著提高(P<0.05)。脓毒症组的血清促炎症介质IL-1β和肺组织MPO水平均明显升高,保护组的显著降低(P<0.001)。脓毒症组的肺组织原位C4b沉积明显增多,保护组的明显减少。病理学检查显示,保护组小鼠肺损伤较脓毒症组的明显减轻。结论补体在脓毒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人CR1-SCR1-3对脓毒症小鼠炎症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内毒素 人补体受体1 补体 肺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补体受体1型活性片段SCR15-18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纯化及活性鉴定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高科 何莉 +1 位作者 杨永涛 汪正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70-473,共4页
目的实现人补体受体1型(complement receptor type 1,CR1)活性片段SCR15-18在毕赤酵母中的分泌表达。方法用PCR从原核表达质粒pET32a-sCR1-SCR15-18上扩增CR1-SCR15-18的编码基因,并克隆到毕赤酵母分泌表达质粒pPIC9,构建重组质粒pPIC9-... 目的实现人补体受体1型(complement receptor type 1,CR1)活性片段SCR15-18在毕赤酵母中的分泌表达。方法用PCR从原核表达质粒pET32a-sCR1-SCR15-18上扩增CR1-SCR15-18的编码基因,并克隆到毕赤酵母分泌表达质粒pPIC9,构建重组质粒pPIC9-CR1-SCR15-18,鉴定后测序;重组质粒电转化整合到毕赤酵母GS115基因组中,菌落PCR技术筛选阳性转化株;经摇瓶发酵和甲醇诱导,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目的蛋白的表达;Ni2+-NTA agarose亲和层析纯化目的蛋白,并用体外抑制补体溶血反应实验测定目的蛋白的生物活性。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PIC9-CR1-SCR15-18;SDS-PAGE和Western blot证实目的基因在毕赤酵母中成功分泌表达;表达产物经镍柱快速纯化后,能够明显抑制补体的体外溶血。结论在毕赤酵母中成功实现了CR1-SCR15-18蛋白的分泌表达,该蛋白具有较高的抑制补体溶血的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体受体1 毕赤酵母 分泌表达 补体溶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工程菌pET32a-CR1-SCR15-18/BL21(DE3)高密度发酵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莉 鲜尽红 +2 位作者 刘高科 杨永涛 汪正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96-899,共4页
目的建立重组工程菌pET32a-CR1-SCR15-18/BL21(DE3)的高密度发酵工艺。方法以摇瓶发酵结果为基础,扩大至发酵罐发酵,对影响工程菌生长及目的蛋白表达的因素如发酵培养基、培养温度、pH值、活化时间、诱导时间及分批补加营养物质等条件... 目的建立重组工程菌pET32a-CR1-SCR15-18/BL21(DE3)的高密度发酵工艺。方法以摇瓶发酵结果为基础,扩大至发酵罐发酵,对影响工程菌生长及目的蛋白表达的因素如发酵培养基、培养温度、pH值、活化时间、诱导时间及分批补加营养物质等条件进行优化。结果采用改良M9-CA培养基、37℃活化4 h后以0.2 mmol/L IPTG诱导表达4 h,以甘油为碳源,在生长期和诱导期分别以40 ml/h和70 ml/h的速率连续流加补料,全程滴加氨水保持培养基pH值保持在7.5,调节转速控制溶解氧在40%左右。最终菌体产量提高至40 g/L以上,CR1-SCR15-18蛋白表达率达28%以上。结论高密度发酵工艺显著提高了工程菌的产量和CR1-SCR15-18蛋白的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体1型受体scr15-18 高密度发酵 大肠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与血清sCR1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罗丽莎 张继万 +6 位作者 周建丽 何鹏飞 隆莉 张晓芳 赵志勇 刘娴 王海滨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2年第9期1069-1071,共3页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RNIAF)与血清可溶性Ⅰ型补体受体(sCR1)的浓度变化,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8例肝功能正常、血清HBV DNA大于106 U/mL的HBeAg阳性...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RNIAF)与血清可溶性Ⅰ型补体受体(sCR1)的浓度变化,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8例肝功能正常、血清HBV DNA大于106 U/mL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肝功能正常组,48例转氨酶高于正常值2倍以上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肝功能异常组。检测RNIAF,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定量检测试剂盒测定血清sCR1含量。结果肝功能异常组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RNIAF较肝功能正常组及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而sCR1含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态观察持续肝功能异常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RNIAF与血清sCR1含量变化,显示二者呈明显负相关(r=-0.9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CR1含量与凝血酶原活动度也呈明显负相关(r=-0.87)。结论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RNIAF与血清sCR1的含量变化与肝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判断肝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慢性乙型肝炎 红细胞 免疫黏附 可溶性补体Ⅰ型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sCR1结合C3b结构域基因的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 被引量:7
13
作者 罗雪 汪正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1551-1554,共4页
目的克隆表达人可溶性补体受体1型(sCR1)结合C3b结构域基因。方法从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提取总RNA,RT-PCR克隆编码sCR1-SCR15-18的cDNA,连接pMD-18T载体进行DNA序列分析,再亚克隆pET32原核表达载体,构建pET32-sCR1-SCR15-18重组表达载体,转... 目的克隆表达人可溶性补体受体1型(sCR1)结合C3b结构域基因。方法从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提取总RNA,RT-PCR克隆编码sCR1-SCR15-18的cDNA,连接pMD-18T载体进行DNA序列分析,再亚克隆pET32原核表达载体,构建pET32-sCR1-SCR15-18重组表达载体,转化BL21菌,用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通过免疫印迹实验鉴定。结果获得了预期的扩增目的片段,成功构建了pMD-18T重组克隆载体,核苷酸测序结果与GenBank登录的人sCR1-SCR15-18 cD-NA序列一致。成功的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32-sCR1-SCR15-18,目的蛋白的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40%,并在菌体内形成包涵体。免疫印迹实验显示,在分子量约43×103处出现单一条带的阳性结果。结论从单核细胞中克隆出sCR1-SCR15-18片段基因,人sCR1-SCR15-18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效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补体Ⅰ型受体 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 互补DNA克隆 蛋白质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肝病患者血清sCR1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晗 王雪飞 +1 位作者 杨丽华 王海滨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7年第10期1757-1758,共2页
目的:研究不同肝病患者血清sCR1的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细胞竞争酶联免疫实验,分别检测32例正常人(鲜血员)、34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39例肝硬化(Child-Pugh B级)、37例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sCR1浓度,并采用OLYMPUS5400生化... 目的:研究不同肝病患者血清sCR1的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细胞竞争酶联免疫实验,分别检测32例正常人(鲜血员)、34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39例肝硬化(Child-Pugh B级)、37例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sCR1浓度,并采用OLYMPUS5400生化仪和全自动凝血分析仪ACL-9000分别检测被测人群血清CHE、PT和PA等肝功能指标进行分析。结果:随着正常对照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硬化(Child-Pugh B级)患者和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的不断加重,血清sCR1浓度相互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肝硬化(Child-Pugh B级)血清sCR1浓度与血清CHE变化呈负相关(r=-0.90)。结论:血清sCR1浓度可以很好地反映肝炎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变化,是判断肝病患者病情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补体受体1 慢性病毒性肝炎 重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双联抗血小板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3aR1的影响及颈动脉斑块的超声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康丽娟 李盼 +4 位作者 耿丽颖 孟琦 李志安 段雪娇 郭艳敏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7期843-848,共6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双联抗血小板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补体激活3a受体1(C3aR1)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诊治的12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分为大剂量组65例,常规剂量组64例。常规剂量组接受常...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双联抗血小板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补体激活3a受体1(C3aR1)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诊治的12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分为大剂量组65例,常规剂量组64例。常规剂量组接受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大剂量组接受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比较2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NIHSS评分、生活自理量表(ADL)评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C3aR1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大剂量组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水平较常规剂量组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常规剂量组高(P<0.05)。治疗后,大剂量组hs-CRP、C3aR1水平较常规剂量组低(P<0.05),颈动脉斑块面积较常规剂量组小,IMT较常规剂量组薄(P<0.05)。治疗后,大剂量组NIHSS评分较常规剂量组低,ADL评分较常规剂量组高(P<0.05)。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13.85%比9.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7,P=0.428)。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和神经损伤,降低C3aR1水平,减小颈动脉斑块面积,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补体激活3a受体1 颈动脉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sCR1蛋白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16
作者 周明武 王广兰 +7 位作者 朱杰 王飞云 刘蕊 李琛琪 王义生 杨瑞甫 徐立博 罗彦平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310-313,共4页
目的探讨可溶性补体受体1型(sCR1)蛋白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制作大鼠肢体I/R模型;采用解放军153中心医院检验中心制备的重组人sCR1蛋白对大鼠模型进行早期干预,观察0、4、8 h时间点sCR1蛋白干预组与生理氯化... 目的探讨可溶性补体受体1型(sCR1)蛋白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制作大鼠肢体I/R模型;采用解放军153中心医院检验中心制备的重组人sCR1蛋白对大鼠模型进行早期干预,观察0、4、8 h时间点sCR1蛋白干预组与生理氯化钠溶液对照组I/R损伤肌组织细胞形态学、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sCR1蛋白干预组的MDA、MPO、LDH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以I/R 4 h组相差最为显著(P<0.01)。组织细胞形态学变化:sCR1蛋白干预组在相同时间点均较对照组肌组织结构变性明显减轻。结论对大鼠肢体I/R模型进行sCR1蛋白早期干预可明显减轻大鼠后肢骨骼肌I/R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可溶性补体受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sCR1在毕赤酵母细胞中的表达、纯化及鉴定
17
作者 王广兰 宫璀璀 +3 位作者 王文丽 刘亚利 刘琰 邰苏豫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08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酵母细胞SMD 1168表达人sCR1,并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方法:从人外周血中提取总RNA,应用RT-PCR获得人sCR1全长cDNA,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PIC9K,构建含人sCR1的重组质粒(pPIC9K-sCR1);经测序鉴定正确后,将重组质粒转化入毕赤酵母... 目的:酵母细胞SMD 1168表达人sCR1,并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方法:从人外周血中提取总RNA,应用RT-PCR获得人sCR1全长cDNA,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PIC9K,构建含人sCR1的重组质粒(pPIC9K-sCR1);经测序鉴定正确后,将重组质粒转化入毕赤酵母菌细胞SMD 1168中,经甲醇诱导,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及W estern b lot鉴定,并通过N i2+-NTA agarose亲和层析纯化。结果:经甲醇诱导的含pPIC9K-sCR1的酵母细胞表达出重组人sCR1的融合蛋白,48~72 h sCR1融合蛋白表达量最高。此蛋白在凝胶上表现为M r大于31 KDa的蛋白区带,在W estern b lot分析中可被sCR1的CD35单克隆抗体(mAb)识别。经N i2+-NTA agarose亲和层析纯化后得到较纯的sCR1融合蛋白。结论:人sCR1融合蛋白在酵母细胞表达系统中的高水平表达,并且有与人体天然蛋白相同的抗原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赤酵母细胞 酵母载体 可溶性补体受体1 蛋白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sCR1克隆、真核和原核表达纯化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
18
作者 王广兰 宫璀璀 +4 位作者 刘亚利 张长远 刘珊 王文丽 戴启宇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08年第4期289-293,共5页
目的:原核表达人sCR1分子胞外区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方法:提取人总RNA进行RT-PCR扩增合成cDNA,以cDNA为模板,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 a-sCR1。转化大肠杆菌中,用IPTG诱导表达重组人sCR1融合蛋白,将其作为免疫原制备兔多抗。采用ELISA法... 目的:原核表达人sCR1分子胞外区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方法:提取人总RNA进行RT-PCR扩增合成cDNA,以cDNA为模板,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 a-sCR1。转化大肠杆菌中,用IPTG诱导表达重组人sCR1融合蛋白,将其作为免疫原制备兔多抗。采用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经免疫亲和层析法纯化后,进行SDS-PAGE鉴定分析。结果:在原核细胞中高效表达人sCR1融合蛋白,经纯化复性后作为免疫原,免疫家兔,获得了高效价及特异性的兔抗人sCR1多克隆抗体,可特异地识别人sCR1蛋白。结论:纯化复性后的sCR1融合蛋白作为抗原免疫家兔,有较好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成功地制备出兔抗人sCR1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大量表达纯化人sCR1融合蛋白与临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也为深入研究sCR1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补体受体1 免疫亲和层析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TRAP1、Cystatin-SN联合检测在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9
作者 唐月红 施庆彤 +1 位作者 林涛 傅婷婷 《疑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1363-1367,共5页
目的研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1(TRAP1)、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N(Cystatin-SN)联合检测在良性肺结节与恶性肺结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6月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诊治的肺结节患者198例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研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1(TRAP1)、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N(Cystatin-SN)联合检测在良性肺结节与恶性肺结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6月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诊治的肺结节患者1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良性结节组42例,恶性结节组156例。检测良性结节组和恶性结节组血清TRAP1、Cystatin-SN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TRAP1、Cystatin-SN单一及联合检查对恶性肺结节的诊断效能。结果恶性结节组血清TRAP1、Cystatin-SN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结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32.273/<0.001、30.512/<0.001)。在恶性肺结节组中,有淋巴结转移、组织学低/未分化患者血清TRAP1、Cystatin-SN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学高/中分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11.812/<0.001、5.547/<0.001,16.837/<0.001、8.923/<0.001),而不同性别、临床症状、结节部位、病理类型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血清TRAP1、Cystatin-SN单独及二者联合检查诊断恶性肺结节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1、0.863和0.938,二者联合的AUC显著大于TRAP1、Cystatin-SN单独预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27、2.038,P<0.05)。结论恶性肺结节患者血清中TRAP1、Cystatin-SN水平较高,二者联合检测在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1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N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补体受体1型SCR15-18片段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汪晓艳 刘高科 +1 位作者 何莉 汪正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927-1930,共4页
目的:探讨人补体受体1型功能域SCR15-18(CR1-SCR15-18)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缺血再灌注组(I/R)和CR1-SCR15-18保护组(CR1)。结扎肠系膜上动脉30 min,再灌注60 min,建立小肠缺血再灌注模... 目的:探讨人补体受体1型功能域SCR15-18(CR1-SCR15-18)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缺血再灌注组(I/R)和CR1-SCR15-18保护组(CR1)。结扎肠系膜上动脉30 min,再灌注60 min,建立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前5 min注射CR1-SCR15-18蛋白(30 mg/kg)。测定肠黏膜血管的通透性、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HE染色观察小肠病理改变并根据Chiu's方法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补体C3组分的沉积。结果:与SO组相比,I/R组通透性增加,MPO活性和MDA含量显著升高,而SOD活性降低,肠黏膜病理损伤严重且有大量补体C3组分沉积。与I/R组相比,CR1组肠黏膜血管通透性显著降低,MPO活性和MDA含量显著降低,而SOD活性升高,肠黏膜损伤明显减轻,只有少量补体C3组分沉积。结论:CR1-SCR15-18蛋白抑制肠缺血再灌注时补体的活化,减轻肠组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体 补体受体1 小肠 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