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腰大池引流减少脑积水发生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0
1
作者 邵军 陈高 +5 位作者 胡华 祝向东 许璟 王林 王真 胡强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76,共6页
目的:探讨影响腰大池引流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且在围手术期行腰大池引流的1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分析分... 目的:探讨影响腰大池引流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且在围手术期行腰大池引流的1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分析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23例患者(16.91%)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单因素分析显示以下因素可能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相关:入院时Hunt-Hess分级(P<0.01)和Fisher分级(P<0.01);脑室内出血(P<0.01);破裂动脉瘤部位(P=0.001);平均每日脑脊液引流量(P=0.047)。结论:aSAH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差、Fisher分级高、出现脑室内出血、后循环破裂动脉瘤,或者平均每日脑脊液引流量过多或过少,其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 并发症 脑积水 脑脊髓液分流术 腰骶部 蛛网膜下腔出血 统计学(主题)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k1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缺血性卒中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蔡坚 郝晨光 +2 位作者 罗东辉 杜磊 张向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3-50,共8页
目的:探索赖氨酸缺乏蛋白激酶1(Wnk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09年12月新疆5所医院294例汉族缺血性卒中患者(病例组)和同期外科系统住院治疗的其他无脑梗死疾病的汉族患... 目的:探索赖氨酸缺乏蛋白激酶1(Wnk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09年12月新疆5所医院294例汉族缺血性卒中患者(病例组)和同期外科系统住院治疗的其他无脑梗死疾病的汉族患者314例(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用标签SNP(tSNP)策略选择Wnk1基因10个SNP位点(rs3858703、rs11611246、rs7305065、rs1990021、rs34408667、rs12309274、rs1012729、rs956868、rs12828016、rs953361).SNP基因分型检测采用多重SNaPshot平台.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Haploview软件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和单倍型分析.结果:病例组饮酒(37.1%)、高血压病(62.9%)、糖尿病(18.0%)、高脂血症(36 4%)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而吸烟者比例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所有位点基因分型缺失率均在1%以下.除rs34408667位点外,其余tSNP均通过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Wnk1基因第四内含子rs11611246位点与汉族缺血性卒中相关.T等位基因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低于对照组(30 3%与35 7%,P=0.046).进行性别分层后发现,rs11611246 T等位基因是汉族男性缺血性卒中发病的保护因子.GT基因型及TT基因型在病例组男性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3.3%及7.2%,而在对照组男性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3.1%及15.2% (P=0.038).加性遗传模型显示T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是对照组的0.702倍(95%CI:0.517~0.953,P=0.023).调整年龄后差异仍然存在(P=0.022),进一步调整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混杂因素后,差异仍然存在(P=0.008).未发现Wnk1基因其余9个SNP位点与汉族人脑梗死相关.结论:Wnk1基因第四内含子rs11611246多态性影响中国人缺血性卒中的发生.rs11611246位点T等位基因可能是汉族男性发生缺血性卒中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k1基因 蛋白激酶类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赖氨酸 等位基因 基因型 脑缺血 并发症 卒中 汉族 统计学(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不同部位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49
3
作者 万锦平 张圣 +4 位作者 刘克勤 蔡新 娄一萍 陈智才 楼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42,共7页
目的:比较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不同部位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溶栓后患者神经功能结局的差异,分析深部出血转化与非深部出血转化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了解不同梗死部位出血转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结局的... 目的:比较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不同部位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溶栓后患者神经功能结局的差异,分析深部出血转化与非深部出血转化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了解不同梗死部位出血转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照无出血转化、深部出血转化和非深部出血转化分成三组进行基线特征及神经功能结局的比较.三组间连续变量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类变量的比较用多组卡方检验,并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各部位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292例患者纳入分析,82例(28 1%)发生出血转化,其中深部出血47例(57 3%)、脑实质血肿型19例(6 5%)、出血性脑梗死型63例(21 6%);症状性出血 8例(2 7%).三组患者的年龄、基线NIHSS评分、收缩压以及心房颤动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校正后发现基线NIHSS评分(OR=1 126,95%CI:1 063~1 193,P〈0 001)和收缩压(OR=0 982,95%CI:0 967~0 998,P=0 025)是深部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未发现非深部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深部出血转化是影响溶栓后3个月神经功能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OR=0 291,95%CI:0 133~0 640,P=0 002).结论:基线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收缩压是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发生深部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深部出血转化提示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结局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病 脑缺血 药物疗法 卒中 药物疗法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治疗应用 血栓溶解疗法 神经系统 出血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心房颤动 脑梗死 生物转化 统计学(主题)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和核心梗死区的最佳灌注参数阈值探讨 被引量:22
4
作者 虞雁南 丁信法 +1 位作者 张圣 楼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3,共7页
目的:探讨CT灌注(CTP)预测缺血半暗带和核心梗死区的最佳灌注参数阈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并行基线CTP检查的39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 目的:探讨CT灌注(CTP)预测缺血半暗带和核心梗死区的最佳灌注参数阈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并行基线CTP检查的39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24 h再灌注率界定无再灌注组(10例)和再灌注组(21例),分别用于评价缺血半暗带与核心梗死区阈值.根据基线CTP和复查CTP分别计算各参数阈值所对应的低灌注体积、最终梗死体积.采用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Bland-Altman图分析各灌注参数阈值所对应的低灌注体积与最终梗死体积的一致性,得出最佳阈值.结果:无再灌注组中延迟时间〉3 s与最终梗死体积一致性最高(偏差3.3 ml,95%一致性区间-41.7~48.3;r=0.933,P〈0.001);再灌注组中相对脑血流量〈30%与最终梗死体积一致性最高(偏差-2.2 ml,95%一致性区间-25.6~ 21.2;r=0.923,P〈0.001).结论:延迟时间〉3 s和相对脑血流量〈30%分别是预测半暗带、核心梗死区体积的最佳CTP参数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药物疗法 急性病 血栓溶解疗法 灌流 脑梗死 放射摄影术 脑缺血 缺血 脑血管循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统计学(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心房颤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临床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24
5
作者 娄一萍 严慎强 +3 位作者 张圣 陈智才 万锦平 楼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8-35,共8页
目的:分析合并心房颤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再灌注及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的33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 目的:分析合并心房颤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再灌注及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的33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包括临床、实验室、影像检查结果和溶栓后出血转化及3个月后神经功能评分,出血转化根据ECASSⅡ标准评定,改良Rankin评分≤2分定义为临床结局不良,将心房颤动对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以及3个月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脑血流达峰时间〉6 s区域定义为低灌注区,脑血流达峰时间〉8 s区域定义为严重低灌注区,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心房颤动与未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同低灌注区的再灌注情况.结果:合并心房颤动者共137例(占41.5%),心房颤动患者较未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年龄大、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出血转化者多、溶栓后3个月神经功能结局差.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心房颤动对患者溶栓后3个月神经功能结局(OR=0.920,95%CI:0.533~1.586;P=0.763)和病死率(OR=1.381,95%CI:1 096~1.242;P=0.466)均无显著影响;合并心房颤动不影响出血性脑梗死型出血转化(OR=1.676,95%CI:0.972~3.031;P=0.088),但增加脑实质血肿型出血转化(OR=3.621,95%CI:1.403~9 344;P=0.008);心房颤动会增加严重低灌注区的再灌注(OR=10.57,95%CI:1.16~96.50;P=0.037).结论:合并心房颤动增加严重低灌注区的再灌注,也增加脑实质血肿型出血转化的风险,但心房颤动不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3个月神经功能结局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急性病 脑缺血 药物疗法 卒中 药物疗法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治疗应用 血栓溶解疗法 神经系统 出血 再灌注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磁共振波谱学 统计学(主题)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