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oristic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of Urban Tree Canopy: From Its Ecology to Its Social Issues
1
作者 Richieri Antonio Sartori Ana Paula Balderi +3 位作者 Camila Conti Anna Thereza Carcamo Henrique Rajão Jakeline Prata de Assis Pires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4年第11期1-28,共28页
Currently, urban areas are the largest segment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and they can reach up to 80% of it in some countries. Understanding green areas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to also understand the population’... Currently, urban areas are the largest segment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and they can reach up to 80% of it in some countries. Understanding green areas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to also understand the population’s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as well as to achieve ecological understanding and its impact on urban infrastructure. Thu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carry out a survey on both urban afforestation structure and on its social impact on a Brazilian municipality. It also sought to understand the damages caused by these species to urban infrastructure in comparison to data collected in 2009, to assess forest coverage in this municipality and tree planting underutilized capacity. Accordingly, all the streets in this municipality’s urban area, the botanical data of each tree and its damage to the city’s infrastructure and phytosanitary conditions were surveyed (from 1 to 5). Data were compared to those from the 2009 census, and social issues were analyzed. In total, 5044 individuals belonging to 189 species were recorded. The most often found species were Lagerstroemia indica and Murraya paniculata. Out of the total number of trees, 458 trees scored at least one score “5” in one of the criteria, and this number represents 8.9% of the total of the trees. L. indica was the species accounting for the highest rates of phytosanitary and infrastructure issues. Data comparison evidenced that urban tree canopy lost 25% of its vegetation between the two measurements taken herein, but the number of species has increased. When it comes to damages, many trees started showing phytosanitary issues or damage to urban infra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Ecology urban tree canopy Impact on urban Infrastructure Socorro-SP Green Cover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ospatial Analysis of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s and Tree Equity
2
作者 Jillian Gorrell Sharon R. Jean-Philippe +3 位作者 Paul D. Ries Jennifer K. Richards Neelam C. Poudyal Rochelle Butler 《Open Journal of Forestry》 2024年第1期1-18,共18页
In recent decades,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s have become more pronounced and more widely examined. Despite great technological advances, our current societies still experience great spatial disparity in urban forest a... In recent decades,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s have become more pronounced and more widely examined. Despite great technological advances, our current societies still experience great spatial disparity in urban forest access.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s are measurable phenomenon that are being experienced by the world’s most urbanized areas, including increased summer high temperatures and lower evapotranspiration from having impervious surfaces instead of vegetation and trees. Tree canopy cover is our natural mitigation tool that absorbs sunlight for photosynthesis, protects humans from incoming radiation, and releases cooling moisture into the air. Unfortunately, urban areas typically have low levels of vegetation. Vulnerable urban communities are lower-income areas of inner cities with less access to heat protection like air conditioners. This study uses mean evapotranspiration levels to assess the variability of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s across the state of Tennessee. Results show that increased developed land surface cover in Tennessee creates measurable changes in atmospheric evapotranspiration. As a result, the mean evapotranspiration levels in areas with less tree vegetation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surrounding forested areas. Central areas of urban cities in Tennessee had lower mean evapotranspiration recordings than surrounding areas with less development. This work demonstrates the need for increased tree canopy cover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Analysis Land Cover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UHIE) EVAPOTRANSPIRATION tree canopy Impervious Surface GIS Prediction Model GIS Machine Learn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潜在林木树冠覆盖的区域分布与动态变化——以南昌市主城区为例
3
作者 王华 汤浩藩 +4 位作者 迟韵阳 罗坤水 黄文超 狄岚 唐星林 《南方林业科学》 2025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揭示南昌市潜在林木树冠覆盖(PUTC)的区域分布及动态变化,为未来城市森林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ERDAS2014、eCognition Developer 9.0和ArcGIS 10.6等软件解译并分析了南昌市主城区2015―2019年PUTC的空间分布和动态... 【目的】揭示南昌市潜在林木树冠覆盖(PUTC)的区域分布及动态变化,为未来城市森林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ERDAS2014、eCognition Developer 9.0和ArcGIS 10.6等软件解译并分析了南昌市主城区2015―2019年PUTC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情况。【结果】2015―2019年间研究区域PUTC总面积减少了498.4 hm^(2),平均斑块面积增大了0.07 hm^(2)。2015年和2019年新建区PUTC斑块数量和面积最大,青山湖区次之,西湖区最小。2015―2019年间,东湖区和西湖区PUTC平均斑块面积减少,其他区县有不同程度增加。2015年PUTC斑块数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中斑块、大斑块、小斑块、特大斑块、巨斑块,而2019年斑块数量由大到小排序为:大斑块、中斑块、小斑块、特大斑块、巨斑块。【结论】研究期间南昌市主城区PUTC明显减少,且越靠近中心城区分布越少,说明可用于城市生态建设的土地面积在变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潜在林木树冠覆盖 生态建设 南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城市公园碳存储和碳固定计量的UTC转换系数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潘勇军 李智琦 +8 位作者 熊咏梅 乔煜 阮琳 粟娟 代色平 林雯 齐跃强 高瑶瑶 龙嘉翼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3-93,共11页
【目的】城市公园树木的碳(C)计量和管理是城市减少CO2排放的有效策略之一,树木冠层覆盖(Urban tree canopy,UTC)信息在树木生物量和C储存量的计量中具有一定潜力,旨在初步估算广州市典型城市公园基于UTC和叶面积的碳存储和碳固定量的... 【目的】城市公园树木的碳(C)计量和管理是城市减少CO2排放的有效策略之一,树木冠层覆盖(Urban tree canopy,UTC)信息在树木生物量和C储存量的计量中具有一定潜力,旨在初步估算广州市典型城市公园基于UTC和叶面积的碳存储和碳固定量的转换系数及适用性。【方法】基于城市树木碳输入生态过程,对城市绿地系统树木冠层覆盖与其C存储和C固定功能的计量方法进行探索,建立了基于广州城市公园树木冠层覆盖和叶面积参数指标的C存储和C固定转换系数,依此估算广州市4个典型城市公园C存储和C固定量。【结果】广州市城市公园基于UTC的C存储转换系数为92.215±12.836 t·hm-2,C固定量转换系数为5.606±2.19 t·hm-2a-1;基于叶面积总量的C存储转换系数为24.17±7.12 t·hm-2,C固定量转换系数为2.59±0.5 t·hm-2a-1。基于叶面积总量转换系数估算的C存储量和C固定量比基于面积尺度转换系数估算的分别要小0.4%和3.3%,比基于UTC面积估算的碳存储量高13.8%,而碳固定量要低3.15%。【结论】基于UTC的C存储和C固定量的计量方法仅对城市树木覆盖区域进行估算,完全剔除了城市公园中其他复杂的下垫面类型,该计量方法其结果相对精准。基于树木叶面积的C存储和C固定量估算既考虑了树木冠层覆盖的面积,也考虑了冠层结构指标(叶面积指数),充分考虑了植物C输入过程的各个影响因素,其计量结果相对较低,但具有更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 冠层覆盖 碳存储和碳固定 叶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森林树冠覆盖特征与景观生态变化——以南昌市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唐星林 王华 +3 位作者 罗坤水 黄文超 万剑彪 狄岚 《南方林业科学》 2024年第2期27-31,共5页
为揭示南昌市城市森林树冠覆盖特征及景观生态变化,进一步为生态建设提供参考,本研究利用ERDAS 2014、eCognition Developer 9.0和Fragstats 4.2.1等软件解译并分析了南昌市主城区2015―2019年林木树冠覆盖特征和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 为揭示南昌市城市森林树冠覆盖特征及景观生态变化,进一步为生态建设提供参考,本研究利用ERDAS 2014、eCognition Developer 9.0和Fragstats 4.2.1等软件解译并分析了南昌市主城区2015―2019年林木树冠覆盖特征和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在景观水平上,2015―2019年间,南昌市主城区景观斑块数量从51344个增长至71707个,斑块密度从0.527个·hm^(-2)增长至0.740个·hm^(-2),景观形状指数从237.7增长到260.4。在斑块类型水平上,2015年南昌市主城区不透水地表面积最多,为43289.9 hm^(2);林木树冠覆盖面积次之,为21129.5 hm^(2);裸地面积最少,为1255.8 hm^(2)。2019年不同地类面积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草地和裸地面积分别减少了45.9%和34.2%,林木树冠覆盖面积增加了2.7%。总之,研究期间南昌市主城区城市森林呈现总面积增长和景观破碎化现象,建设用地面积仍在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景观格局动态 树冠覆盖变化 南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靖市中心城区街道林木树冠覆盖与森林结构分析
6
作者 周天宇 闫哲 秦记争 《湖北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39-46,共8页
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街道的含绿量,直接影响城市的生态功能。本研究对曲靖市中心城区街道森林现状以及建设潜力进行分析,以期找到存在问题及规律,为曲靖市森林城市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Arcgis 10.7和e Co... 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街道的含绿量,直接影响城市的生态功能。本研究对曲靖市中心城区街道森林现状以及建设潜力进行分析,以期找到存在问题及规律,为曲靖市森林城市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Arcgis 10.7和e Congnition Developer 9.0软件,结合实地调查,对沾益区主要街道林木树冠覆盖与城市森林结构进行全面分析。龙华大道南段树冠覆盖率最高,达40.22%;西平路树冠覆盖率最低,仅6.98%。对40条主要街道的森林结构进行全面调查,共记录到植物45种22科32属。优势乔木中云南樟的重要值最高为9.88%,优势灌木中大叶女贞的重要值最高为12.49%。中心城区主要街道优势乔木的优势性明显,其他乔木植物的频度对重要值的贡献基本均衡。整体表现出随着立木层次的升高,树木数量分布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多数树木冠幅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街道 沾益区 林木树冠覆盖 森林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7
作者 贾宝全 王成 +1 位作者 邱尔发 郄光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3-32,共10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对由此产生的大量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加深,城市森林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它被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和科学家看做是有效解决城市环境与生态问题的最根本途径。在城市森林的维护、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城市林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对由此产生的大量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加深,城市森林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它被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和科学家看做是有效解决城市环境与生态问题的最根本途径。在城市森林的维护、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城市林木树冠覆盖被认为是城市森林最重要的结构与功能衡量指标。针对我国城市森林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的现实需求,从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的概念、分类与评价、城市林木树冠覆盖与城市森林服务功能、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的研究方法和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率与城市森林规划等4个方面,对国内外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评述。指出了该方面研究的未来趋势包括4个方面,首先,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研究,已经与城市的生态建设和日常生态、生产管理紧密结合。其次,高分辨率(米级以下)卫星影像在城市森林树冠调查与制图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第三,像面向对象的影像解译方法与激光雷达(LIDAR)等新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使用。第四,为了最终实现城市森林建设规划能够落地的目标,在城市森林建设的规划实施决策过程中,计算机辅助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会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城市林木树冠覆盖 现状与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的北部城市森林树冠覆盖特征 被引量:10
8
作者 姚佳 贾宝全 +3 位作者 王成 张昶 杜万光 蒙宽宏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6-50,62,共6页
应用RS和GIS技术,参考国外城市林木树冠覆盖分类系统,通过解译2013年8月worldview卫星影像,提取北京的北部林木树冠覆盖斑块,分析北部"城-郊"带森林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树冠覆盖率为23.47%,其中4~5环路内因为存在奥林匹... 应用RS和GIS技术,参考国外城市林木树冠覆盖分类系统,通过解译2013年8月worldview卫星影像,提取北京的北部林木树冠覆盖斑块,分析北部"城-郊"带森林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树冠覆盖率为23.47%,其中4~5环路内因为存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林木树冠覆盖率最高(28.57%);远郊区(5~6环)因绿地斑块质量差,导致林木树冠覆盖率最低(21.47%)。道路绿地在9种用地类型中树冠覆盖面积最大,对整体树冠覆盖贡献也最大。2树冠覆盖斑块具有特大斑块面积的数量少、小斑块面积数量大的特点。小斑块、中斑块、大斑块和特大型斑块,分别占斑块总量的23.07%、23.93%、9.7%和43.3%。3特大斑块主要位于4环路以北的城郊地区,2环路内老城区以小斑块数量占优势,这一方面反映城市中心区建设用地紧张的现状,另一方面说明近年开展的"北京平原区百万亩造林工程"颇有成效。4研究区潜在树冠覆盖14.11%,其中远郊区潜在树冠覆盖斑块数量最多、面积最大,说明城市郊区是未来城市森林建设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冠覆盖特征 城市森林 潜在树冠覆盖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主城区树冠覆盖景观格局梯度 被引量:15
9
作者 朱耀军 王成 +1 位作者 贾宝全 粟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5910-5917,共8页
城市树冠覆盖是城市森林在小尺度上的景观表达,是衡量城市森林生态功能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在ArcGIS9.2中对广州市中心城区的高分辨率航片进行目视解译,对形成的树冠覆盖专题图分析并生成栅格数据,利用Fragstats3.3软件分别选择标... 城市树冠覆盖是城市森林在小尺度上的景观表达,是衡量城市森林生态功能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在ArcGIS9.2中对广州市中心城区的高分辨率航片进行目视解译,对形成的树冠覆盖专题图分析并生成栅格数据,利用Fragstats3.3软件分别选择标准方法和移动窗口方法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其中基于移动窗口法形成了一系列基于所选择格局特征的连续栅格表面,每一个栅格单元代表的是设定的移动窗口半径尺度下景观类型的格局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景观格局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梯度特征。基于样带区尺度效应分析的结果表明,粒度3—5m和移动窗口半径400—600m可适合于研究区的景观格局梯度分析,选择的景观指数能够形成较为平滑的栅格表面。基于移动窗口的分析结果以连续变量图的形式对景观格局空间异质性进行可视化表达,能够为小尺度上的城市森林景观格局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树冠覆盖 城市森林 移动窗口 景观格局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本岛城市森林树冠覆盖与热岛效应关系 被引量:27
10
作者 高美蓉 贾宝全 +1 位作者 王成 孙朝晖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3-68,共6页
用Landsat TM卫星影像为基础数据反演厦门本岛亮温。通过相对亮温分布及变化来定量描述厦门本岛的热场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结合QuickBird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目视解译所得的厦门岛城市森林树冠覆盖数据,利用GIS的空间统计功能,对城市不同... 用Landsat TM卫星影像为基础数据反演厦门本岛亮温。通过相对亮温分布及变化来定量描述厦门本岛的热场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结合QuickBird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目视解译所得的厦门岛城市森林树冠覆盖数据,利用GIS的空间统计功能,对城市不同树冠覆盖类型与城市相对亮温、绝对温度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城市森林树冠覆盖对热岛效应的减缓作用。结果表明:1)厦门本岛热岛效应显著,热场类型以中等热岛和强热岛为主,集中连片分布在本岛中心正北-西北区域的城市商业中心、居住区、工业区;2)1993—2009年间,厦门本岛热场强度普遍提高,热岛效应不断增强,中等热岛和强热岛从1993年的散点状分布发展到2009年在厦门本岛北部区域大规模集结成片分布;3)地表覆盖类型与城市热岛效应分布区域具有对应的关系。公园树冠覆盖斑块体较大,连续集中分布,破碎化程度较低,77.86%的面积集中分布在绿岛区域。道路和居住区树冠覆盖的主要分布区域在弱热岛和中等热岛区,斑块体较小,破碎化程度高,连续性差,造成区域的植被盖度低,不能明显减缓热岛效应。草地则在绿岛、弱热岛和中等热岛区有较均匀分布;4)植被盖度高、斑块体大的城市森林对热岛效应有明显的减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岛效应 城市森林 树冠覆盖 相对亮温 厦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市中心区城市森林树冠覆盖及潜力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高美蓉 贾宝全 +1 位作者 王成 孙朝晖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6-79,126,共5页
应用RS和GIS技术,解译并分析了厦门市中心区2009年城市森林树冠覆盖及潜在树冠覆盖。结果表明:研究区现有树冠覆盖率为25.71%,其中,公园树冠覆盖面积最大,占61.79%,道路树冠覆盖面积最小。因功能定位及发展阶段不同,各行政区拥有的树冠... 应用RS和GIS技术,解译并分析了厦门市中心区2009年城市森林树冠覆盖及潜在树冠覆盖。结果表明:研究区现有树冠覆盖率为25.71%,其中,公园树冠覆盖面积最大,占61.79%,道路树冠覆盖面积最小。因功能定位及发展阶段不同,各行政区拥有的树冠覆盖面积和树冠覆盖率差别较大,鼓浪屿树冠覆盖率最高,为46.80%;湖里区最低,为13.06%。研究区斑块数量具有小型斑块占优势的特点,这一方面反映出厦门市中心区城市用地较为紧张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城市化区域经常采用见缝插绿等方式建设的城市森林破碎化程度高。厦门市中心区潜在树冠覆盖率可达到27.99%,其中道路树冠覆盖斑块潜在可增加数量最多,说明厦门市中心区道路现状覆盖虽然相对破碎,但未来形成连续覆盖的潜力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树冠覆盖 斑块面积等级 潜在树冠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树冠覆盖的广州市中心区绿化格局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朱耀军 王成 +1 位作者 贾宝全 粟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5-72,共8页
基于城市森林功能分类和斑块等级的思想框架,对高空间分辨率航片数据进行解译,以广州市中心区作为研究区,对其树冠覆盖景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树冠覆盖率为19.5%,其中天河区最高达26.5%,芳村区最低仅6.6%。生态公益林在5个类型... 基于城市森林功能分类和斑块等级的思想框架,对高空间分辨率航片数据进行解译,以广州市中心区作为研究区,对其树冠覆盖景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树冠覆盖率为19.5%,其中天河区最高达26.5%,芳村区最低仅6.6%。生态公益林在5个类型组(生态公益林、公共园林、居所林、生产林和防护林)的树冠覆盖斑块中面积最大,占55.4%,其次为生产林,占19.9%。各类型的平均面积以生态片林最大,行道树最小。2)树冠覆盖斑块以面积大于1hm2的特大型为主,占总斑块面积的78.8%,小斑块(<0.1hm2)、中斑块(0.1~0.5hm2)和大斑块(0.5~1hm2)分别占9.2%,7.9%和4.2%。生态片林在特大型斑块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生产林,其他面积等级斑块均以居所林所占比例最大。3)特大斑块主要位于中心区北部的白云山和城市发展东部拓展区的天河、黄埔的丘岗林地区域,以及海珠区南部,而荔湾区、越秀区和东山区均以小斑块数量占优。面积在0.5~1hm2的斑块多分布于特大型斑块周边,主要是由人为干扰引起的破碎化表现。树冠连续覆盖是实现生态过程与格局连续性的有效途径,行道树类型斑块数量最大,相对破碎,但最具形成连续覆盖的潜力。通过对航片数据中树冠覆盖数据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城市绿化质量,了解城市生态建设的过程,研究结果可为广州市在更小尺度上的城市森林相关的生态过程研究和景观格局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树冠覆盖 功能分类 城市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树干液流技术的北京市刺槐冠层吸收臭氧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华 欧阳志云 +5 位作者 任玉芬 张红星 王效科 郜世奇 关云飞 高付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7323-7331,共9页
全球范围内加速的城市化导致空气质量严重退化。随着北京市建设范围不断扩大和机动汽车数量迅猛增长,空气污染日益严重。浓度不断增加的近地层臭氧作为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和危害人类健康、动植物生长的二次污染物,受到广泛关注... 全球范围内加速的城市化导致空气质量严重退化。随着北京市建设范围不断扩大和机动汽车数量迅猛增长,空气污染日益严重。浓度不断增加的近地层臭氧作为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和危害人类健康、动植物生长的二次污染物,受到广泛关注。城市树木能够有效地去除大气污染物,进而提高空气质量。目前已有很多研究关于区域尺度上城市树木吸收臭氧,然而,冠层尺度上城市树木吸收臭氧特征少有研究。因此,基于树干液流技术,结合天气变化和大气臭氧浓度分析,研究夏秋季节北京市典型绿化树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整树冠层吸收臭氧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刺槐吸收臭氧速率变化呈单峰曲线,于15:00左右达到峰值;夏季峰值范围较宽,秋季峰值范围较窄;中午前后累积吸收臭氧量增加最明显。在季节尺度上,夏季刺槐吸收臭氧速率高于秋季;夏季累积吸收臭氧量显著增加,秋季略有增加。刺槐吸收臭氧的时间变化规律取决于大气臭氧浓度和冠层对臭氧的导度。臭氧浓度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明显,导致刺槐吸收臭氧速率时间变化格局与之接近。在一定的臭氧浓度下,刺槐吸收臭氧速率的变化主要由冠层对臭氧的导度调控,进而受水汽压亏缺和总辐射的影响。随着水汽压亏缺降低,刺槐冠层对臭氧的导度明显下降;总辐射大于600 W/m2,冠层对臭氧的导度迅速下降。研究树种刺槐单位冠层投影面积上年吸收臭氧量约为0.16 g/m2,明显低于基于模型得到的结果,表明评估森林受臭氧危害的风险应考虑树种冠层臭氧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树木 液流 吸收臭氧 冠层导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中轴线地区林木树冠覆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4
作者 姚佳 贾宝全 王成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4-57,共4页
以北京市中轴线地区为研究对象,2013年8—9月以0.5 m分辨率worldview-2卫星影像为基础,利用GIS面向对象的目视解译方法,对树冠斑块覆盖特征分析,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揭示研究区"城-乡"梯度带城市森林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 以北京市中轴线地区为研究对象,2013年8—9月以0.5 m分辨率worldview-2卫星影像为基础,利用GIS面向对象的目视解译方法,对树冠斑块覆盖特征分析,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揭示研究区"城-乡"梯度带城市森林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树冠覆盖斑块分布不均衡。从城市中心区向远郊区扩展,中轴线北部地区树冠覆盖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南部地区呈现递减的梯度变化。(2)公共绿地是组成树冠覆盖斑块的的主要绿地类型,单位绿地树冠斑块的破碎度最大,是受人为干扰最强的绿地类型。(3)不同等级树冠覆盖斑块分布不均匀,城市中心区以小斑块居多,大型斑块多分布在远郊区。研究区不同区块之间人文特征、城市建设水平和人居环境质量的差异,是造成区域间树冠斑块景观格局差异的主要原因;城市开展的大规模造林运动,是推动局部地区树冠覆盖斑块面积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化 城市林木树冠覆盖 城市绿地结构特征 景观斑块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市潜在林木树冠覆盖的区域分布、动态变化与评价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贾宝全 张文 +1 位作者 李晓婷 李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74-887,共14页
城市林木树冠覆盖(urban tree canopy,UTC)既是衡量一个城市生态状况的标志性指标,也是衡量森林城市建设成就的关键指标,其中的潜在林木树冠覆盖(possible urban tree canopy,简称PUTC)又与城市森林建设目标的科学制定息息相关。在国外... 城市林木树冠覆盖(urban tree canopy,UTC)既是衡量一个城市生态状况的标志性指标,也是衡量森林城市建设成就的关键指标,其中的潜在林木树冠覆盖(possible urban tree canopy,简称PUTC)又与城市森林建设目标的科学制定息息相关。在国外文献与实践案例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市六环外1km以内范围为研究对象,利用2002和2013年的0.5m分辨率航、卫片影像,通过其解译的地表覆盖数据,对其两个年度的潜在林木树冠覆盖的区域分布和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利用人口密度、道路密度和现实林木树冠覆盖率等指标,以村(社区)为单元对其潜在林木树冠覆盖的优先度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11年间,研究区域的PUTC从40882.18hm^2减少到了18845.82hm^2,空间分布也呈现出沿环路越是靠近城市中心区域,其分布也越少的格局,从其类型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类型的丰富度也越来越低,到2013年,则呈现出荒草地类型绝对占优的格局。PUTC的斑块数量从109892个减少为7793个,但斑块平均面积从2002年的0.37hm^2增加到了2013年的2.36hm^2,斑块大小格局也从2002年的小斑块占绝对优势演变为各种类型"平分秋色"的状况。以PUTC为核心的村(社区)区域潜力评价结果显示,整个研究区域在2002年时低潜力和中潜力区域范围最大,分别占到了研究区域的32.39%和28.83%,2013年时潜力格局改变为极低潜力和低潜力区域面积最大,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25.83%和50.94%。极高优先度和高优先度区域应该是北京城市未来重点发展城市森林的区域,目前的潜在优先度评价结果表明,其面积占比分别达到了研究区域面积的13.11%和41.79%,其中极高优先度区域主要分布在构成城市核心区的东城区和西城区,因此北京城区未来的林木树冠发展策略应该走植被潜在斑块与不透水地表潜在斑块共同开发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潜在林木树冠覆盖 动态特征 优先度 高分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区林木树冠覆盖特征与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13
16
作者 贾宝全 仇宽彪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21,共9页
【目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区是北京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利用城市森林的理念和3S技术手段,开展其生态变化动态监测,一方面可对其生态建设成效作出评估,另一方面也揭示其景观生态格局变化的过程、趋势与动因,进而为该区域进一步的生态建设... 【目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区是北京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利用城市森林的理念和3S技术手段,开展其生态变化动态监测,一方面可对其生态建设成效作出评估,另一方面也揭示其景观生态格局变化的过程、趋势与动因,进而为该区域进一步的生态建设和生态基础设施维护提供借鉴。【方法】利用0.5 m分辨率的2002年航片和2013年的worldview2卫片信息,以国际上森林城市通用的城市林木树冠覆盖(UTC)指标为核心,在eCongnition遥感解译技术平台下,利用景观格局指数、转移概率矩阵、斑块尺度、土地利用动态度、缓冲区分析等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对第二道绿化隔离区内的UTC格局特征与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第二道绿化隔离区的林木树冠覆盖(UTC)从2002年的28 839.84 hm^2增加到了2013年的63 709.95 hm^2,同期的林木树冠覆盖率增加了21.4%,不透水地表与草地占比同期分别仅增加了8.89%和7.8%,而耕地、水域和裸土地则呈现了面积下降的变化; 2002年景观基质为农田斑块与不透水地表斑块, 2013年为UTC斑块与不透水地表斑块,表明该区域生态化过程对区域的控制作用在逐步增强;从景观斑块的稳定性看,最稳定的景观斑块类型为不透水地表和UTC斑块,其保持自身不变的面积比例分别为64.59%和60.34%,而裸土地斑块类型95%以上的面积都发生了变化;从总体景观格局变化看, 2013年总斑块数量比2002年减少了176 979个,而斑块的分维数和斑块形状指数分别降低了0.052和0.128,景观斑块水平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也分别降低了0.136和0.076;从UTC斑块的变化来看,斑块数目净减少154 437个,而总的斑块面积增加了34 860.79 hm^2,斑块平均面积也净增了2 528.3 m^2;小、中、大和特大型UTG斑块数目与面积均呈现减少的动态过程。【结论】整个二道绿化隔离区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斑块的复杂性与空间分布的不均匀程度都在降低,研究区域内景观斑块的自然化程度在提高; UTC斑块的变化趋势表明,第二道绿化隔离区UTC面积在快速扩大,其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潜在作用也越来越大。从变化动因看,二道绿化隔离区规划的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政策、永定河与温榆河等大型河道生态治理和百万亩平原大造林等工程的实施都是最重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道绿化隔离区 城市林木 树冠覆盖变化 景观格局动态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树冠覆盖特征与景观生态变化 被引量:10
17
作者 贾宝全 刘秀萍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0,共10页
【目的】以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建设为例,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的航、卫片信息源,分析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特征,力图一方面准确揭示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的生态建设成效,另外也试图从景观生态学视角揭示其格局内在变化过程与趋势,进而为... 【目的】以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建设为例,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的航、卫片信息源,分析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特征,力图一方面准确揭示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的生态建设成效,另外也试图从景观生态学视角揭示其格局内在变化过程与趋势,进而为北京市及其他城市未来的生态建设提供借鉴。【方法】以0.5 m分辨率的2002年航片和2013年的worldview2卫片为基础,利用econgnition面向对象的解译技术平台,以城市树冠覆盖为核心,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分析方法,从景观动态、景观格局变化和景观斑块尺度变化等方面,探讨一道绿化隔离区内的林木树冠覆盖特征。【结果】一道绿化隔离区林木树冠覆盖面积从2002年的4 832.98 hm^2增加到了2013年的10 095.01 hm^2,11年间共增加了20.57%;绿地率净增23.94%,生态用地率净增24.11%;斑块平均分维数和斑块面积形状指数呈现不断增加的特点;小型斑块和巨型斑块的数量和面积变化幅度最为显著,11年间数量分别减少了42 286个和130个,面积分别减少了186.08和5 457.75 hm^2;城市总体规划、2008奥运会的绿色需求、城市公园环建设决策和首都百万亩平原大造林是其变化的最重要驱动因素。【结论】与建设之初相比,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内的林木绿地斑块更趋向于向自然化的方向变化,同时斑块规模呈现了小、中、大型斑块数量与面积同步减少,而特大型斑块与巨型斑块的斑块数量和面积同步增加的变化趋势。第一道绿化隔离区域城市林木和绿地不仅取得面积上的急速扩大,而且其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越来越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道绿化隔离区 城市林木树冠覆盖变化 景观格局动态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树木管理比较 被引量:5
18
作者 车伍 鲍仁强 +1 位作者 赵杨 赵泽坤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13,共7页
针对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未能足够重视城市树木对雨水径流削减功能的问题,在简述中美两国关于城市树木和径流削减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两国城市树木管理方面的法规、专项规划以及规范标准中涉及雨水管理的相关内容,指出我国目... 针对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未能足够重视城市树木对雨水径流削减功能的问题,在简述中美两国关于城市树木和径流削减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两国城市树木管理方面的法规、专项规划以及规范标准中涉及雨水管理的相关内容,指出我国目前还存在缺乏对城市下垫面及城市树冠的精细化分析、对城市树冠的生态功能及相关指标重视不足、在树种和种植位置的选择上缺乏对雨水径流控制的考量等问题。建议加强基础资料的积累和公开、深化树木削减雨水径流能力的基础研究以及完善相关规划和规范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树木 树冠 径流削减 雨水管理 海绵城市 美国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浦东新区城市森林树冠覆盖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近秋 吴泽民 吴文友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26-732,共7页
应用ArcGIS判读2007年遥感影像,分析了上海浦东新区(原)的树冠覆盖。研究区总面积为533 km^2,建成区为252 km^2。结果表明,研究区现有树冠覆盖率7.02%,建成区树冠覆盖率10.27%;其中研究区的潜在树冠覆盖(技术层面)可达8.68%-9.79%,... 应用ArcGIS判读2007年遥感影像,分析了上海浦东新区(原)的树冠覆盖。研究区总面积为533 km^2,建成区为252 km^2。结果表明,研究区现有树冠覆盖率7.02%,建成区树冠覆盖率10.27%;其中研究区的潜在树冠覆盖(技术层面)可达8.68%-9.79%,建成区潜在树冠覆盖率可达到11.49%-12.3%。自商业中心向东树冠覆盖表现城郊梯度的变化,在建成区内自中心城区到城郊边树冠覆盖呈递增趋势,并在外环林带区域达到最高值,之后在城市外侧明显递减。不同功能区的树冠覆盖同样呈现明显差别,外环林带最高,随后是公园、道路、居住区,商业区则最低。根据树冠覆盖估算,浦东新区约有乔木368万株,其中建成区有255万株。建成区至少可增植乔木30万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冠覆盖 城郊变化 城市森林 上海浦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区医院绿地林木树冠覆盖与城市森林结构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晓婷 刘佳 +1 位作者 姜莎莎 贾宝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8392-8403,共12页
城市森林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广泛的证实,医院是城市人流最聚集,生态健康需求最迫切的地区之一,急需加强对医院城市森林现状以及建设潜力的研究工作。利用2013年7—9月份0.5m分辨率的World View 2遥感影像以及基于面向对象解... 城市森林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广泛的证实,医院是城市人流最聚集,生态健康需求最迫切的地区之一,急需加强对医院城市森林现状以及建设潜力的研究工作。利用2013年7—9月份0.5m分辨率的World View 2遥感影像以及基于面向对象解译平台eCognition软件解译得到的2013年北京市城区树冠覆盖栅格与矢量图,并结合实地调查,对北京城区医院绿地林木树冠覆盖与城市森林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医院总体林木树冠覆盖率为18.59%,潜在树冠覆盖率为1.55%;无论是现实还是潜在林木树冠覆盖率,三级医院均高于二级医院;各环路现实树冠覆盖率表现为:五环—六环外1km(19.15%)>三环—四环(13.03%)>二环—三环(11.64%)>四环—五环(11.18%)>二环内(8.16%),潜在树冠覆盖率表现为五环—六环外1km(0.03%)>四环—五环(0.01%),其他各环路均为0;六个行政区间现实树冠覆盖率表现为:石景山区(24.49%)>海淀区(21.67%)>朝阳区(20.11%)>丰台区(19.43%)>西城区(13.52%)>东城区(10.55%),各行政区潜在林木树冠覆盖率值几乎均为0;本次调研共记录到植物62种,分属于33科54属,其中乔木层树种中雪松(Cedrus deodara)、紫玉兰(Magnolia liliflora)、银杏(Ginkgo biloba)的重要值以及应用频度较高;灌木层树种中榆叶梅(Amygdalus triloba)、石榴(Punica granatum)、金银木(Lonicera maackii)等观花观果树种重要值以及应用频度较高;医院城市森林群落的平均密度为55株/hm2,平均胸高断面积为2.23m2/hm2;平均胸径、冠幅、树高分别为17.69cm、4.65m、6.60m,树种规格整体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 城市森林 林木树冠覆盖 森林康养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