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mulation of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affected by vortex generators on blunt trailing-edge airfoils 被引量:16
1
作者 YANG Ke1,2,ZHANG Lei1,3 & XU JianZhong1,2 1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90,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Wind Energy Utilizatio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90,China 3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90,China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1期1-7,共7页
An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a wind turbine airfoil and a blunt trailing-edge airfoil with and without vortex generators (VG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irfoils was analyzed. By the s... An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a wind turbine airfoil and a blunt trailing-edge airfoil with and without vortex generators (VG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irfoils was analyzed. By the simulation of airfoil DU 91-W2-250 it was verified that the numerical method and model were credible. Based on this airfoil, a new one with a blunt trailing edge of 6% chord was blended by symmetrically adding thickness,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curves were obtained through computing at key angles of attack. Additionally, the pressure distribution on blended airfoil was analyzed by comparing to the airfoil without blend. The interaction of streamwise vortices induced by VGs with trailing vortex or separation vortex was considered, followed by the uncovery of how VGs can suppress the boundary layer sepa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rtex generators AIRFOIL blunt trailing-edge
原文传递
头部钝度对大迎角非对称多涡流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刚 邓学蓥 +1 位作者 刘沛清 王延奎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13,共7页
在西北工业大学NF 3风洞通过表面测压和物面油流实验以及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2m水洞利用染色线显示和激光片光技术,对尖头和钝头拱形细长体大迎角绕流结构和气动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尖头拱形细长体在大迎角下(45°≤α≤60&#... 在西北工业大学NF 3风洞通过表面测压和物面油流实验以及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2m水洞利用染色线显示和激光片光技术,对尖头和钝头拱形细长体大迎角绕流结构和气动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尖头拱形细长体在大迎角下(45°≤α≤60°)表现出非对称多涡的复杂涡系流动现象,相应的截面侧向力CZ沿轴向呈现出类似正弦曲线形式的减幅振荡,并且侧向力幅值较大(1<CZ<3.5);而将尖头改为钝头,CZ的幅值比原来减小2/3(CZ<1),而且在某些滚转角下呈现侧向力分布基本为零的现象。文中分析了侧向力大幅度减小的机理,认为尖拱头部顶端变钝后,物面分离线由开式分离变为闭式分离,并且在顶端背风侧形成U形马蹄涡结构;马蹄涡的作用是约束背风侧2个主涡,抑制非对称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部钝度 大迎角空气动力学 涡系结构 飞行器 侧向力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称钝尾缘厚度对风力机翼型气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张旭 李伟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107-113,1,共7页
基于参数化非对称钝尾缘翼型,研究尾缘厚度及其分配比对风力机翼型气动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样条函数,实现翼型S834非对称钝尾缘改型型线的参数化表达。利用XFOIL软件,数值计算翼型原型和非对称钝尾缘改型的升阻力系数、升阻比以及翼型... 基于参数化非对称钝尾缘翼型,研究尾缘厚度及其分配比对风力机翼型气动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样条函数,实现翼型S834非对称钝尾缘改型型线的参数化表达。利用XFOIL软件,数值计算翼型原型和非对称钝尾缘改型的升阻力系数、升阻比以及翼型表面压力系数。结果表明:随尾缘厚度增加,升力系数一定攻角之后持续增大,改型翼型阻力系数高于原始翼型的现象更明显,升阻比先增大后减小;随下翼面尾缘厚度分配比增大,升力系数在一定攻角范围内增大,升阻比呈递增趋势;尾缘厚度及其分配比取2%弦长和13为最佳。研究结论为风力机叶片钝尾缘翼型设计和优化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非对称钝尾缘 气动性能 尾缘厚度 厚度分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扰动形状对钝头体非对称流动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齐中阳 王延奎 +1 位作者 沙永祥 王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691-2697,共7页
通过在钝头体头部施加人工扰动块可以得到确定的大攻角下的非对称背涡结构。为了研究扰动块形状对非对称背涡结构的影响,本文在攻角50°、雷诺数ReD=1.54×105的条件下,利用数值模拟对周向角90°、子午角10°的扰动位... 通过在钝头体头部施加人工扰动块可以得到确定的大攻角下的非对称背涡结构。为了研究扰动块形状对非对称背涡结构的影响,本文在攻角50°、雷诺数ReD=1.54×105的条件下,利用数值模拟对周向角90°、子午角10°的扰动位置的半球形、D型及方形3种扰动块形状分别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同一扰动位置,半球形扰动主控下的背涡结构为右涡型,而D型扰动和方形扰动主控下的背涡结构呈现左涡型,且方形扰动主控下的背涡结构的非对称性弱于其他2种扰动主控的非对称背涡。通过分析发现扰动块所引起的微流动直接影响钝头体非对称背涡结构。因此为了更精准地通过施加人工扰动得到确定的非对称背涡结构,应尽量选择形状简单、表面平滑过渡的扰动块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头体 非对称涡 人工扰动 扰动形状 大迎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条翼后掠角对钝头细长旋成体非对称流动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袁起航 王延奎 +1 位作者 李乾 齐中阳 《气体物理》 2022年第1期45-52,共8页
为探究大迎角时边条翼前缘后掠角对钝头细长旋成体导弹绕流特性的影响,开展了模型表面测压和粒子图像测速的风洞实验,研究了亚临界Reynolds数Re=150000、迎角α=50°条件下不同前缘后掠角固定边条翼的钝头细长旋成体非对称绕流特性... 为探究大迎角时边条翼前缘后掠角对钝头细长旋成体导弹绕流特性的影响,开展了模型表面测压和粒子图像测速的风洞实验,研究了亚临界Reynolds数Re=150000、迎角α=50°条件下不同前缘后掠角固定边条翼的钝头细长旋成体非对称绕流特性.结果表明,在边条翼上游区,后掠角增大使边条涡涡位更靠近前体物面且对称性更好,导致前体物面的压力分布更对称,截面侧向力减小;在边条翼区,后掠角增大加强了边条涡对前体非对称涡系的诱导作用;在边条翼下游区,后掠角增大减弱了边条涡对旋成体非对称涡系的诱导作用,加剧了旋成体物面的压力分布不对称性,导致截面侧向力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迎角空气动力学 钝头细长旋成体 边条翼后掠角 非对称流动 空空导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钝头旋成体背涡迎角效应的分区性态
6
作者 齐中阳 王延奎 曹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134-2140,共7页
为了实现空空导弹的高机动性,基于模型后体直径D以及试验风速的雷诺数Re_D=1.54×10~5,通过风洞测力和测压试验对钝头旋成体背涡流动特性随迎角的演化形式进行了研究。根据对模型不同迎角下所受侧向力、截面压力分布以及截面侧向力... 为了实现空空导弹的高机动性,基于模型后体直径D以及试验风速的雷诺数Re_D=1.54×10~5,通过风洞测力和测压试验对钝头旋成体背涡流动特性随迎角的演化形式进行了研究。根据对模型不同迎角下所受侧向力、截面压力分布以及截面侧向力系数随时间波动情况的分析,确定了不同迎角下的钝头旋成体背涡流动形式。以此划分了4个迎角分区:附着流动区(α≤10°)、对称涡流动区(10°<α≤20°)、定常非对称流动区(20°<α≤50°)和非定常非对称流动区(α>50°)。对各迎角分区的背涡流动特性进行了详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头旋成体 背涡结构 迎角效应 非对称流动 大迎角空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S模型翼型尾缘气动噪声数值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詹枞州 叶舟 +1 位作者 田鹏 宋建业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2-131,共10页
为获得高气动性能、低噪声水平的风力机翼型,基于分离涡模拟(DES)模型和声学类比方程建立混合模拟法预测噪声,以S809翼型为基础翼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尾缘厚度及其分配比对风力机翼型气动性能及气动噪声的影响规律。通过样条函数参数化... 为获得高气动性能、低噪声水平的风力机翼型,基于分离涡模拟(DES)模型和声学类比方程建立混合模拟法预测噪声,以S809翼型为基础翼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尾缘厚度及其分配比对风力机翼型气动性能及气动噪声的影响规律。通过样条函数参数化处理针对翼型S809尾缘改型进行气动噪声计算。结果表明:钝尾缘翼型与原始翼型相比,气动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当尾缘厚度为1. 5%c的改型翼型,其升阻比高于其他尾缘厚度的改型翼型升阻比;在不同攻角及不同尾缘厚度分配比下翼型噪声呈现明显的偶极子形状;钝尾缘翼型能够导致气动噪声增加,但其中尾缘厚度为1. 5%c,尾缘分配比为1∶3的钝尾缘翼型气动噪声增加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S模型 尾缘厚度分配比 FW-H方程 尾缘噪声
原文传递
头部和后体对钝头体侧向力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齐中阳 王延奎 +1 位作者 王磊 沙永祥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17-224,共8页
钝头体大迎角飞行时会出现随机的非对称流动现象,引起不确定的较大侧向力,进而使其偏离运行轨道。通过在钝头体头部施加人工扰动块可以固定其大迎角下的非对称流场结构,得到确定的侧向力,以利于改善钝头体的大迎角飞行特性及机动性。本... 钝头体大迎角飞行时会出现随机的非对称流动现象,引起不确定的较大侧向力,进而使其偏离运行轨道。通过在钝头体头部施加人工扰动块可以固定其大迎角下的非对称流场结构,得到确定的侧向力,以利于改善钝头体的大迎角飞行特性及机动性。本文讨论了在头部人工扰动块主控流场结构的基础上,模型后体对侧向力影响的存在性问题,在迎角为50°、雷诺数为1.54×105的条件下,利用实验对周向角为90°和270°、子午角为10°的扰动位置的球形扰动主控下的侧向力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钝头体大迎角下的非对称流动结构在头部主控的基础上,后体对非对称流动的影响不会消失,且其为影响头部扰动主控作用的重要因素。尽管模型后体的影响不会改变钝头体头部对于流场结构的主控地位,但会影响头部扰动控制的精准程度。所以在通过钝头体头部施加扰动进而得到确定的侧向力的同时,还需要减小模型后体对流场的影响,对其结构和加工质量进行优化,以更好地通过人工扰动主控流场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头体 非对称流动 主控 大迎角 人工扰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