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rete element and finite element coupling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of hot granule medium pressure forming 被引量:3
1
作者 董国疆 赵长财 +1 位作者 押媛媛 赵建培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4089-4101,共13页
The granule medium of discreteness is supposed to be continuous(Drucker-Prager model) in the existing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analysis on the hot granule medium pressure forming(HGMF) process, so the granule med... The granule medium of discreteness is supposed to be continuous(Drucker-Prager model) in the existing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analysis on the hot granule medium pressure forming(HGMF) process, so the granule medium may produce tensile stress in the process of pressure-transferring and flowing, which does not coincide with the reality. The analysis method, discrete element and finite element(DE-FE) coupling simulation, is proposed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material parameters of simulation model are obtained by the pressure-transfer performance test of granule medium and the hot uniaxial tensile test of sheet metal. The DE-FE coupling simulation platform is established by adopting Visual Basic language. The features in the process that AA7075-T6 conical parts are formed by the HGMF process are analyzed and verified by the process test. The studies show that the results of DE-FE coupling simulation coincide well with the test results, which provides a new analysis method to solve the mechanics problem in the coupling of discrete and continu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nule medium aluminum alloy sheet hot forming finite element discrete el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mulation and calibration of granules using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被引量:5
2
作者 Peter Müller Jürgen Tomas 《Particu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1期40-43,共4页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EM), developed by Cundall and 5track to solve geomecnamcai problems,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granules. According to the DEM, an individ ual granule can be modele...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EM), developed by Cundall and 5track to solve geomecnamcai problems,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granules. According to the DEM, an individ ual granule can be modeled as a realistic mechanical system consisting of primary particles bonded by interaction forces. Cranul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model material, zeolite 4A, have been measured to determine their macro properties. To investigate the compression behavior, a compression test was performed using a strength tester on single granules between two pistons. A modeled granule consisting of more than 22,000 primary particles was generated. The micro properties of the modeled granule have been precisely set to allow its macro properties to be equivalent to the macro properties of zeolite 4A granules. To calibrat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diametrical compression was simulated using two rigid walls stressed at a constant stressing velocity, The force-displacement curve of the modeled granule at compression has been calibrated by the experimental curve of zeolite 4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Material behavior granulATION
原文传递
DEM modeling of high shear wet granulation of a simple system 被引量:3
3
作者 Saurabh Sarkar Bodhisattwa Chaudhuri 《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8年第3期220-228,共9页
High shear wet granulation(HSWG) is one of the most poorly understood processes with known difficulties in optimization and scale up. The purpose of the current study is to develop a DEM model which can be applied und... High shear wet granulation(HSWG) is one of the most poorly understood processes with known difficulties in optimization and scale up. The purpose of the current study is to develop a DEM model which can be applied under dynamic process conditions with high predictive capacity to improve process insight. The DEM model is used to predict agglomeration as a function of impeller speed and liquid addition rate in a high shear wet granulator. The DEM model tracks dynamic formation and breakage of liquid bridges between particles as liquid binder in the system is added, and corrects for the change in material properties as a function of the binder con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SHEAR WET granulATION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CAPILLARY BRIDGE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i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nular system under high pressure 被引量:1
4
作者 曹秒艳 彭雅新 +2 位作者 赵长财 董国疆 杜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5期1132-1141,共10页
In order to reveal the force transmission features of the granules in the solid granule medium forming(SGMF) technology,the fri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n-metallic granule medium(NGM) under high pressure were i... In order to reveal the force transmission features of the granules in the solid granule medium forming(SGMF) technology,the fri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n-metallic granule medium(NGM) under high pressure were investigated by tests and simulations.And the relevant changing curves of the internal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the granular system under different normal pressures were obtained by self-designed shear test.By the granule volume compression test,the accurate discrete element simulation parameters were obtained,based on this,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 was adopted to reveal the evolution law of the NGM granules movement in the sample shear process from the microscopic view.Based on the DEM,the influence of granule diameter,surface friction coefficient,normal pressure and shear velocity on the internal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the granular system were studied.And the parameters were conducted to be dimensionless by introducing the inertia coefficient.Finally,the expression showing power-law relationship of inertia coefficient,surface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internal friction coefficient is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nulE friction coefficient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inertia coeffici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休止角试验的颗粒钾肥离散元模型参数标定 被引量:2
5
作者 周滨 周岭 +4 位作者 万畅 谭彧 何义川 王海刚 谭小华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3,共8页
为了获取颗粒钾肥的离散元模型参数,对一种颗粒钾肥测量三轴尺寸、质量,通过查阅文献确定离散元仿真参数的取值范围,并通过无底圆筒堆积物理试验,获得颗粒钾肥的休止角。采用EDEM软件建立颗粒钾肥仿真模型,通过试验设计,以期获得不同参... 为了获取颗粒钾肥的离散元模型参数,对一种颗粒钾肥测量三轴尺寸、质量,通过查阅文献确定离散元仿真参数的取值范围,并通过无底圆筒堆积物理试验,获得颗粒钾肥的休止角。采用EDEM软件建立颗粒钾肥仿真模型,通过试验设计,以期获得不同参数组合下的休止角仿真试验结果。通过Design Expert软件内部的Plackett-Burman功能,对仿真所需要的8个关键参数进行显著性测评,发现钾肥-钾肥静摩擦因数以及钾肥-钾肥滚动摩擦因数对休止角的角度有显著影响;通过最陡爬坡试验进一步确定这两个参数的取值范围,其余6个参数由于显著性较小全部取中值。在此基础上,根据Box-Behnken试验结果建立了休止角与显著性参数的二阶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优化,最终确定参数的取值为:钾肥泊松比为0.25,钾肥剪切模量为7.3×10^(7),钾肥-钾肥恢复系数为0.35,钾肥-钢板恢复系数为0.25,钾肥-钾肥静摩擦因数为0.4,钾肥-钢板静摩擦因数为0.3、钾肥-钾肥滚动摩擦因数为0.2、钾肥-钢板滚动摩擦因数为0.245。采用上述参数组合,进行休止角仿真试验,对仿真休止角与物理试验休止角结果作对比验证,通过T检验发现二者没有显著差异(t<t_(0.05/2))。由此表明,采用响应面优化标定颗粒钾肥离散元模型关键参数可行,标定的参数可为颗粒钾肥离散元仿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肥颗粒 离散元参数 标定 休止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矿烧结原料在高剪切制粒中的碰撞行为模拟
6
作者 简林飞 黄青云 +2 位作者 游洋 吕学伟 何建生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69,共7页
在烧结前需要对原料进行制粒处理,以提高原料颗粒的粒度和成分均匀性,进而提高烧结料层的透气性及烧结效率。本文以离散单元法中的Linear Cohesion颗粒接触模型为基础,并采用API定义湿颗粒含水量的能量密度K,模拟湿颗粒在高剪切制粒中... 在烧结前需要对原料进行制粒处理,以提高原料颗粒的粒度和成分均匀性,进而提高烧结料层的透气性及烧结效率。本文以离散单元法中的Linear Cohesion颗粒接触模型为基础,并采用API定义湿颗粒含水量的能量密度K,模拟湿颗粒在高剪切制粒中的运动行为。结果表明:K对于颗粒的碰撞和接触起着关键作用。当K取值在1~6 MJ/m3范围内时,随着K值的增加,高剪切制粒机中润湿颗粒的平均速度也随之增加。K较小的湿颗粒之间接触较少,不利于准颗粒的形成。当K取值在5~6 MJ/m3时,颗粒之间接触数量较为稳定且达到最大值,有利于原料的均匀和碰撞长大。此外,旋转叶片的转速与颗粒平均速度及碰撞次数成正比,在转速为90 r/min时颗粒的平均速度最大且碰撞次数最多,有利于颗粒的快速聚结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原料 高剪切制粒 湿颗粒 离散单元方法(D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应力下两种胶结颗粒微观力学模型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7
7
作者 蒋明镜 孙渝刚 李立青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4-360,共7页
将胶结颗粒理想化为两铝棒在指定位置处形成胶结,根据铝棒间胶结物厚度的不同,分别定义为有厚度胶结颗粒和无厚度胶结颗粒,对上述两种胶结颗粒进行一系列力学试验(包括:拉伸、压缩、压剪、压扭和复杂应力试验),从而对理想胶结颗粒的微... 将胶结颗粒理想化为两铝棒在指定位置处形成胶结,根据铝棒间胶结物厚度的不同,分别定义为有厚度胶结颗粒和无厚度胶结颗粒,对上述两种胶结颗粒进行一系列力学试验(包括:拉伸、压缩、压剪、压扭和复杂应力试验),从而对理想胶结颗粒的微观力学特性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胶结厚度和法向压力对胶结颗粒的力学性能影响显著,随着胶结厚度的增大,试样的抗拉强度和延性均增大,其抗压特性由塑性硬化向塑性软化转变。无厚度试样抗剪和抗扭强度始终随法向压力的增大而增大,而有厚度试样则先随法向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当法向压力超过某一数值后,其强度又随着法向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在三维应力空间中(法向压力–扭矩–剪力)无厚度胶结颗粒的强度包线呈椭圆抛物面状,而有厚度胶结颗粒强度包线呈水滴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结颗粒 微观力学模型 离散单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FEM的AZ31B板材软模成形极限预测 被引量:7
8
作者 曹秒艳 李建超 +2 位作者 苑亚宁 赵长财 董国疆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75-683,共9页
针对金属板材固体颗粒介质成形工艺中散体颗粒的离散性能和板材连续变形特点,提出并构建离散元-有限元耦合仿真模型。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镁合金板材温热成形韧性破裂准则,并验证该准则的有效性。最后结合韧性断裂准则... 针对金属板材固体颗粒介质成形工艺中散体颗粒的离散性能和板材连续变形特点,提出并构建离散元-有限元耦合仿真模型。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镁合金板材温热成形韧性破裂准则,并验证该准则的有效性。最后结合韧性断裂准则对AZ31B镁合金固体颗粒介质筒形件温热拉深进行离散元-有限元耦合模拟,对其成形极限进行预测分析,并展开相应条件下的拉深成形试验。结果表明:基于韧性断裂准则的离散元-有限元耦合分析方法可以有效预测镁合金板固体颗粒介质温热拉深成形极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 有限元 镁合金 固体颗粒介质 成形极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体系统冲击破碎的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姜世平 于海龙 +2 位作者 芮筱亭 洪俊 黎超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7-251,共5页
针对球形粒子组成的散体系统,基于离散单元法,将球形粒子离散成弹簧-球单元系统,给出了离散单元的运动方程,建立了离散单元之间的弹性力和接触力的计算模型,并用Mohr-Coulomb型破坏准则判断粒子的破碎。运用上述方法,对圆筒内由脆性材... 针对球形粒子组成的散体系统,基于离散单元法,将球形粒子离散成弹簧-球单元系统,给出了离散单元的运动方程,建立了离散单元之间的弹性力和接触力的计算模型,并用Mohr-Coulomb型破坏准则判断粒子的破碎。运用上述方法,对圆筒内由脆性材料组成的散体系统在冲击载荷下的挤压破碎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过程中,跟踪散体系统中每个粒子在不同时刻的破碎情况;分析了散体系统冲击破碎过程数值模拟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数值模拟过程中需综合考虑计算精度和计算时间之间的平衡;相同的计算条件下,颗粒的初始堆积方式不同,计算得到的散体系统的破碎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力学 破碎 离散单元法 散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粒体系统动力学仿真 被引量:3
10
作者 姜世平 芮筱亭 +2 位作者 洪俊 戎保 刘志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529-2532,2538,共5页
针对多面体粒子组成的散粒体系统,基于离散单元法,建立了每个散粒体的邻居目录,在邻居目录内以射线交叉法判断散粒体间的接触,给出了散粒体系统动力学的仿真方法,有效地实现了对散粒体系统接触碰撞动力学的数值仿真。该方法具有重要的... 针对多面体粒子组成的散粒体系统,基于离散单元法,建立了每个散粒体的邻居目录,在邻居目录内以射线交叉法判断散粒体间的接触,给出了散粒体系统动力学的仿真方法,有效地实现了对散粒体系统接触碰撞动力学的数值仿真。该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可推广应用于众多工程领域的散粒体系统堆积、碰撞动力学仿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粒体 离散单元法 射线交叉法 接触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性砂土粒间胶结效应的二维数值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蒋明镜 孙渝刚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46-1253,共8页
将理想胶结颗粒接触力学特性的测试结果引入到离散元胶结接触模型中,对结构性砂土粒间胶结效应进行离散元数值模拟。首先,胶结颗粒被理想化为两铝棒在指定部位形成胶结,通过一系列加载试验(拉伸、压缩、压剪)获得胶结铝棒在不同应力路... 将理想胶结颗粒接触力学特性的测试结果引入到离散元胶结接触模型中,对结构性砂土粒间胶结效应进行离散元数值模拟。首先,胶结颗粒被理想化为两铝棒在指定部位形成胶结,通过一系列加载试验(拉伸、压缩、压剪)获得胶结铝棒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的接触力学响应。随后,将测试结果提炼总结后引入到自行开发的二维离散元程序NS2D中,用以模拟不同初始密度和胶结强度的结构性砂土等向压缩试验。最后,通过与人工胶结砂土的试验数据进行比较,对文中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研究表明:离散元数值模拟能够有效的捕捉结构性砂土的主要力学特性,即屈服强度和体积模量均随初始密度和胶结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且胶结试样的屈服强度与试样内部颗粒间胶结点破坏率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性砂土 理想胶结颗粒 接触力学特性 离散单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离散元模拟颗粒堆积问题 被引量:31
12
作者 李艳洁 徐泳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7-59,共3页
颗粒堆积是农业工程中的常见现象。堆积休止角反映了散体颗粒群综合作用的宏观特征,用离散元法研究颗粒堆积问题有助于认识堆积的细观力学机理和评估所采用模型的适用性。为此,用颗粒离散元法模拟了颗粒二维堆积问题,采用有级配的粒度... 颗粒堆积是农业工程中的常见现象。堆积休止角反映了散体颗粒群综合作用的宏观特征,用离散元法研究颗粒堆积问题有助于认识堆积的细观力学机理和评估所采用模型的适用性。为此,用颗粒离散元法模拟了颗粒二维堆积问题,采用有级配的粒度分布的圆球颗粒群分析了颗粒摩擦系数、密度及粒度对堆积休止角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颗粒堆积的休止角随颗粒及底板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随颗粒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堆积 堆积休止角 离散元法 散体力学 颗粒表面摩擦系数 颗粒密度 颗粒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间胶结接触力学特性的三维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蒋明镜 金树楼 +1 位作者 刘蔚 刘俊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9-13,共5页
为实现结构性砂土离散元接触模型合理性的三维试验验证,设计了一套可用于三维半球形理想胶结颗粒成型及实现不同加载条件下的接触力学特性测试装置,制备了一定胶结尺寸的环氧树脂半球形颗粒胶结试样,在一系列辅助加载装置中初步开展了... 为实现结构性砂土离散元接触模型合理性的三维试验验证,设计了一套可用于三维半球形理想胶结颗粒成型及实现不同加载条件下的接触力学特性测试装置,制备了一定胶结尺寸的环氧树脂半球形颗粒胶结试样,在一系列辅助加载装置中初步开展了不同加载条件(拉伸、压缩、剪切、弯转、扭转)下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可用于实现三维情况下胶结颗粒接触力学特性测试;不同加载条件下的实测试验结果与二维试验成果基本一致;峰值剪切、弯矩、扭矩随着法向荷载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存在一个相同的临界法向荷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法 颗粒胶结 三维接触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有限元耦合生物质成型模具寿命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震 李金达 +3 位作者 沙潜毅 于跃 于今 高耀东 《锻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71-177,共7页
以沙柳细枝颗粒为生产原料,对环模成型机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环模成型机的实际攫取物料工况,建立环模成型机的动力学仿真模型和物料离散元模型,利用ADAMS与EDEM对沙柳细枝颗粒的攫取过程进行DEM-MBD联合仿真,解决单一软件EDEM仿真压辊... 以沙柳细枝颗粒为生产原料,对环模成型机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环模成型机的实际攫取物料工况,建立环模成型机的动力学仿真模型和物料离散元模型,利用ADAMS与EDEM对沙柳细枝颗粒的攫取过程进行DEM-MBD联合仿真,解决单一软件EDEM仿真压辊不能依靠摩擦力转动的问题,使仿真结果更加接近实际情况,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环模转速为3~5 r·s^(-1)时,颗粒所受最大压力随着环模转速的增加而增加,而当环模转速增大至5 r·s^(-1)后,颗粒所受最大压力随着环模转速的增加而减小。将离散元与有限元进行耦合,对环模成型机的应力和变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环模和压辊的最大变形量分别为0.550760和0.42516 mm,最大等效应力分别为79.0710和32.6810 MPa,均发生在环模与压辊的最小间隙处。使用Ncode Designlife疲劳分析软件分析环模和压辊的疲劳寿命云图,结果表明环模较压辊更容易发生疲劳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模成型机 疲劳寿命 沙柳细枝颗粒 离散元 有限元
原文传递
颗粒尺寸对压实多分散颗粒体接触力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闫洪超 鲁杰 +1 位作者 翟洪涛 金详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72-1380,共9页
为了研究多分散颗粒体的接触力分布规律,预估颗粒体中颗粒破碎的分布范围,采用颗粒流离散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构建不同颗粒级配(分散度)的颗粒体,对土体的三轴压缩试验进行模拟,以研究颗粒粒径对颗粒体接触力分布的影响... 为了研究多分散颗粒体的接触力分布规律,预估颗粒体中颗粒破碎的分布范围,采用颗粒流离散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构建不同颗粒级配(分散度)的颗粒体,对土体的三轴压缩试验进行模拟,以研究颗粒粒径对颗粒体接触力分布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颗粒级配试样中法向接触力的概率密度分布和累积分布,对比不同颗粒级配试样中具有相同粒径的子颗粒集的配位数分布和最大接触力,调查了颗粒级配对密实颗粒体接触力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样中粒径较大的颗粒相比于小粒径颗粒,试样中粒径较大的颗粒会承受更大的接触力;粒径较小的子颗粒集相比于粒径较大的颗粒体具有较小的最大接触力和配位数;细颗粒倾向于分布在大颗粒包围的孔隙中,此时,细颗粒基本上不参与传递接触力;颗粒级配越好,颗粒粒径对接触力分布的影响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离散元法 接触力分布 多分散颗粒体 颗粒级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柳细枝颗粒压缩成型过程中的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震 闫莉 +3 位作者 高雨航 王宏强 王鹏 德雪红 《锻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9-95,共7页
用内蒙古西部地区特有的沙柳材料进行闭式生物质压缩成型实验;由于沙柳颗粒等这类颗粒材料特有的离散性和非连续性,将这类颗粒物质归入软物质范畴,使用离散元软件EDEM进行仿真模拟,探究沙柳颗粒压缩成型过程,分析其在压缩成型过程中黏... 用内蒙古西部地区特有的沙柳材料进行闭式生物质压缩成型实验;由于沙柳颗粒等这类颗粒材料特有的离散性和非连续性,将这类颗粒物质归入软物质范畴,使用离散元软件EDEM进行仿真模拟,探究沙柳颗粒压缩成型过程,分析其在压缩成型过程中黏弹塑性力学变化,创建在进料预压、致密成型、应力松弛这3个阶段中力学模型或本构模型,采用1st Op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确定力学模型和本构模型中的未知参数;将离散元和有限元进行耦合,分析模具受力和变形。结果发现:通过显著性检验验证了使用离散单元法模拟生物质压缩成型具有准确性和可行性;通过1st Opt拟合数据后得到的相关系数表明其拟合程度较好,提出的力学模型和本构模型对部分成型机的设计参数提供理论基础。耦合仿真表明,应力和变形均沿模具轴线自上而下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柳颗粒 离散元 圧缩成型 黏弹塑性 力学模型 耦合仿真
原文传递
基于散体力学的大倾角螺旋输送机颗粒输送特性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杰 谢久明 高鹏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7-112,共6页
针对大倾角螺旋输送机输送量估算不准确的问题,修正散体物料群角速度与输送角、螺旋轴角速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并通过研究不同转速和填充率下散体物料群自由表面曲线的表达式,推导出不同自由表面曲线下的散体物料群体积和输送量的计算公... 针对大倾角螺旋输送机输送量估算不准确的问题,修正散体物料群角速度与输送角、螺旋轴角速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并通过研究不同转速和填充率下散体物料群自由表面曲线的表达式,推导出不同自由表面曲线下的散体物料群体积和输送量的计算公式。接着,通过具体的大倾角螺旋输送机模型验证文中提出的计算公式更符合实际值。其次,通过对物料在大倾角螺旋输送机中的受力和运动分析,给出散体物料向上输送的临界条件。找出螺旋输送机输送角与螺旋叶片升角之间的关系来避免'自锁'现象。最后考虑不同螺旋轴转速、填充率,运用离散元法仿真螺旋输送机的输送过程,得到大倾角螺旋输送机输送量和功率的变化趋势,为螺旋输送机的设计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倾角螺旋 散体力学 颗粒运动 离散元 物料群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的氧化铝造粒粉堆积仿真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超 曹泽琦 +2 位作者 李文 刘建红 员文杰 《中国陶瓷工业》 CAS 2021年第6期1-6,共6页
颗粒级配对材料的性能有重要影响。掌握粉体堆积模型对其性能的影响,是简化粉体模型构建过程和预测其烧结性能的关键。本文利用离散元软件EDEM结合Furnas模型、Rosin-Rammler-Bennet(RRB)模型和Horsfield模型三种堆积模型进行粉体堆积... 颗粒级配对材料的性能有重要影响。掌握粉体堆积模型对其性能的影响,是简化粉体模型构建过程和预测其烧结性能的关键。本文利用离散元软件EDEM结合Furnas模型、Rosin-Rammler-Bennet(RRB)模型和Horsfield模型三种堆积模型进行粉体堆积模拟实验,采用99瓷氧化铝球形造粒粉分别对上述模拟进行实验验证以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三种模型优化后粉体的松装密度、振实密度和压坯密度均有提升。其中,Furnas模型对堆积密度提升效果最好,松装密度与振实密度分别提高4.1%与2.5%。Horsfield模型模拟堆积时空隙率最小,烧后试样体积密度最大为3.84 g/cm^(3),致密度达9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铝造粒粉 离散元 堆积模型 烧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料方式对垂直螺旋输送机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余书豪 李永桥 +1 位作者 谌永祥 李翔 《中国粉体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1,16,共7页
为了研究供料口处物料呈现的不均匀现象,分别建立了重力型和水平型2种供料方式下的垂直螺旋输送机计算模型,采用离散元法,借助EDEM软件,通过试验和标定的方式对模拟参数,如进口速度、时间步长和颗粒属性参数进行确定,进而确保模型和参... 为了研究供料口处物料呈现的不均匀现象,分别建立了重力型和水平型2种供料方式下的垂直螺旋输送机计算模型,采用离散元法,借助EDEM软件,通过试验和标定的方式对模拟参数,如进口速度、时间步长和颗粒属性参数进行确定,进而确保模型和参数选取的可行性;分别对2种供料方式进行模拟,以颗粒数标准偏差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与重力型供料相比,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水平型供料方式在供料口取样区域的物料不均匀度更高,物料输送的均匀性更低,螺旋转速的改变对2种供料方式下取样区域颗粒质量分布的均匀性影响较大,针对重力型和水平型供料方式给出了结构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螺旋输送机 供料方式 离散元法 力链网络 颗粒不均匀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的烧结圆筒混合机仿真模拟 被引量:6
20
作者 赵士奇 王春来 +2 位作者 欧书海 潘文 马怀营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22,共5页
为了改善混合机的制粒效果并减少其粘料的问题,采用离散元模拟(EDEM)软件对增加扬料板的烧结圆筒混合机的制粒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当扬料板角度约为35°,扬料板高度约为平均粒径的10倍,圆筒转速约为5.5 r/min时,圆筒混... 为了改善混合机的制粒效果并减少其粘料的问题,采用离散元模拟(EDEM)软件对增加扬料板的烧结圆筒混合机的制粒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当扬料板角度约为35°,扬料板高度约为平均粒径的10倍,圆筒转速约为5.5 r/min时,圆筒混合机提升的颗粒量约占颗粒总量的13.1%,混合制粒效果最佳;增大混合机扬料板的间隔,混合机提升的颗粒量有小幅度降低。结合现场生产经验,对某烧结厂混合机扬料板进行改造:将混合机入口0~4 m处扬料板间隔设为900 mm,出口0~3 m处扬料板间隔设为750 mm,混合机中部区域扬料板间隔设为600 mm。改造后,混合制粒的平均粒度有小幅度提升,混合机粘料问题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法 混合机 制粒 扬料板 粘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