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一级导叶改进对两级动叶可调轴流风机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叶学民 李新颖 李春曦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8-235,252,共9页
利用Fluent软件对某两级动叶可调轴流风机进行全三维数值模拟,探讨了第一级导叶采用长短复合式和单一长叶片式2种叶片结构对风机气动性能的影响,并比较了短叶片不同轴向、周向位置和叶片长度时的风机性能.结果表明:长短复合式导叶的单... 利用Fluent软件对某两级动叶可调轴流风机进行全三维数值模拟,探讨了第一级导叶采用长短复合式和单一长叶片式2种叶片结构对风机气动性能的影响,并比较了短叶片不同轴向、周向位置和叶片长度时的风机性能.结果表明:长短复合式导叶的单级扩压性能及整机气动性能均优于单一长叶片式导叶;当短叶片位于第一级导叶入口、相邻长叶片中间栅距时,风机的全压和效率均达到最优,尤其是效率明显高于其他位置;短叶片长度对风机性能也有明显影响,当其长度为320mm时,风机的不可逆损失最小,增加或减小短叶片长度均导致风机气动性能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级动叶 轴流风机 长短复合式导叶 熵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最小熵产生原理与最小能耗率原理(Ⅰ) 被引量:21
2
作者 徐国宾 练继建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5-40,共6页
最小能耗率的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至今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要数美籍华裔学者杨志达(YangC.T.)等人提出的最小能耗率原理。作者通过分析研究,指出杨志达提出的最小能耗率原理存在着某些缺陷,并基于非平衡态热力学的最小熵... 最小能耗率的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至今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要数美籍华裔学者杨志达(YangC.T.)等人提出的最小能耗率原理。作者通过分析研究,指出杨志达提出的最小能耗率原理存在着某些缺陷,并基于非平衡态热力学的最小熵产生原理重新推导了流体最小能耗率原理的数学表达式。论文分Ⅰ、Ⅱ两篇,这是第Ⅰ篇。本篇一是对最小能耗率原理的研究进行了简要回顾,着重指出杨志达的最小能耗率原理存在的缺陷;二是介绍了最小熵产生原理,目的是为推导流体最小能耗率原理的数学表达式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 河流 开放系统 最小能耗率原理 最小熵产生原理 非平衡态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最小熵产生原理与最小能耗率原理(Ⅱ) 被引量:3
3
作者 徐国宾 练继建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3-47,共5页
本文是“流体最小熵产生原理与最小能耗率原理”的第Ⅱ篇。在这篇中 ,一是阐明了最小熵产生原理等价于最小能耗率原理 ;二是基于最小熵产生原理 ,利用流体力学的 3个基本方程 ,即连续方程、运动方程和能量方程以及热力学的吉布斯公式 ,... 本文是“流体最小熵产生原理与最小能耗率原理”的第Ⅱ篇。在这篇中 ,一是阐明了最小熵产生原理等价于最小能耗率原理 ;二是基于最小熵产生原理 ,利用流体力学的 3个基本方程 ,即连续方程、运动方程和能量方程以及热力学的吉布斯公式 ,推导出了流体最小能耗率原理数学表达式。该式适用于 :(1)具有稳定边界的任何开放的流体系统 ,如河流 ;(2 )恒定非均匀流或均匀流 ;(3 )层流或紊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 河流 开放系统 最小能耗率原理 最小熵产生原理 非平衡态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可逆过程的基本方程和熵增率 被引量:3
4
作者 范建中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1期53-56,共4页
文章对热力学系统内进行的不可逆过程——热传导和扩散等输运过程的性质进行了分析 ,并对系统的熵的变化从熵流密度和局域熵产生率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讨论 ,给出了具体的不可逆过程求熵流密度和局域熵产生率的具体表达式 ,这对研... 文章对热力学系统内进行的不可逆过程——热传导和扩散等输运过程的性质进行了分析 ,并对系统的熵的变化从熵流密度和局域熵产生率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讨论 ,给出了具体的不可逆过程求熵流密度和局域熵产生率的具体表达式 ,这对研究热力学不可逆过程的进行是很有帮助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逆过程 熵增率 热力学系统 熵流密度 熵产生率 非平衡系统 热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泵水轮机流场脉动与熵产率的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曾鸿基 李正贵 +1 位作者 李德友 李琪飞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77-784,共8页
为了研究水泵水轮机不同工况下的运行稳定性,采用FLUENT软件对模型水泵水轮机转轮和无叶区的流态、熵产率分布、压力脉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数值计算的压力脉动数据与试验值吻合较好,旋涡引起... 为了研究水泵水轮机不同工况下的运行稳定性,采用FLUENT软件对模型水泵水轮机转轮和无叶区的流态、熵产率分布、压力脉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数值计算的压力脉动数据与试验值吻合较好,旋涡引起的速度梯度和压力梯度剧烈变化是水泵水轮机内部高能量损失的根本原因.相较于设计工况,小流量工况时转轮叶片吸力面水流的流动分离和旋转失速会导致此处熵产率较高,叶片吸力面压力脉动主频和第2主频幅值最大;大流量工况时动静干涉作用占主导,无叶区的熵产率最大,相应的无叶区压力脉动主频幅值也最大.由此可见,各工况下主流区熵产率和压力脉动具有强相关性,熵产率大的区域,压力脉动也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泵水轮机 熵产率 压力脉动 流态 强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采矿混输泵内流场及粗颗粒运动特性 被引量:5
6
作者 王予琪 宿向辉 朱祖超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00-806,共7页
为了解决由于颗粒粒径大、流体相互作用复杂导致的混输泵内两相流动研究困难的问题,针对10 mm颗粒粒径的混输泵流动,使用标准k-ω模型,构建相同体积浓度、不同颗粒粒径的流动模型来研究粒径对于泵外特性的影响,并探究不同粒径颗粒在泵... 为了解决由于颗粒粒径大、流体相互作用复杂导致的混输泵内两相流动研究困难的问题,针对10 mm颗粒粒径的混输泵流动,使用标准k-ω模型,构建相同体积浓度、不同颗粒粒径的流动模型来研究粒径对于泵外特性的影响,并探究不同粒径颗粒在泵内的分布情况.同时,还结合熵产理论,研究不同流量下混输泵内的能量损失及泵内过流部件的局部熵产情况.结果表明,混输泵叶轮流道内,颗粒在叶轮入口处发生低速堆积现象,颗粒速度随径向距离增大而增大.另一方面,在两极之间,第2级叶轮入口颗粒堆积现象减弱.随着粒径减小,颗粒在叶轮流道内加速度增大,出口处小粒径颗粒速度较大,且小粒径颗粒贴叶片运动现象比较明显.对比熵产,两极之间第2级熵产损失明显较大,造成2级外特性差异.同时,对比熵产分布发现,第2级叶轮和导叶内的局部熵产生率较大.研究结果对深海采矿水力提升装置中粗颗粒混输泵内流动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输泵 粗颗粒 两相流动 能量特性 CFD-DEM 局部熵产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条件下原油乳化含水率与水相组成的关系 被引量:27
7
作者 文江波 张劲军 +1 位作者 郑飞 陆争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26-632,共7页
油田采出水中含有大量的无机阴、阳离子,如Na+、Ca2+、Mg2+、Cl-、HCO3-等,这些离子对油-水两相体系的乳化特性有重要影响。以流动条件下原油的乳化含水率表征油-水两相体系的乳化特性,针对以CaCl2、NaHCO3、Na2SO4、MgCl2和NaCl共5种... 油田采出水中含有大量的无机阴、阳离子,如Na+、Ca2+、Mg2+、Cl-、HCO3-等,这些离子对油-水两相体系的乳化特性有重要影响。以流动条件下原油的乳化含水率表征油-水两相体系的乳化特性,针对以CaCl2、NaHCO3、Na2SO4、MgCl2和NaCl共5种盐溶液为水相、存在游离水的高含水油-水两相体系,通过搅拌实验,研究了水相组成对原油乳化含水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这些无机盐的加入可以使原油的乳化含水率增大,但随着矿化度的增大,原油乳化含水率增大的速率逐渐减小;这5种无机盐对流动条件下原油乳化含水率的影响大小排序为:NaCl>(Na2SO4、NaHCO3)>MgCl2>CaCl2;酸性环境不利于原油的乳化,而碱性环境能够促进原油的乳化,一定矿化度条件下,pH值越高,其乳化含水率越高。对于一定矿化度下的高含水油-水两相体系,不同剪切条件下的乳化含水率可以与搅拌槽内的黏性流动熵产率进行归一化关联,并且二者符合幂律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了该幂率关系式中的待定参数与水相组成之间的定量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水体系 乳化 水相组成 矿化度 黏性流动熵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宫式调节阀内部流动与损失量化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贤 石月娟 +3 位作者 周鹏波 杨文泽 王凯 郭语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121-125,共5页
迷宫式调节阀具有独特的迷宫式盘片结构,在减缓或避免旁路系统中出现汽蚀、闪蒸、振动和噪声等不利影响时起重要作用。然而,盘片结构也会导致阀内流场变化复杂,流动损失加剧。介绍迷宫式调节阀的工作原理,建立调节阀仿真模型,通过流量... 迷宫式调节阀具有独特的迷宫式盘片结构,在减缓或避免旁路系统中出现汽蚀、闪蒸、振动和噪声等不利影响时起重要作用。然而,盘片结构也会导致阀内流场变化复杂,流动损失加剧。介绍迷宫式调节阀的工作原理,建立调节阀仿真模型,通过流量系数和质量流量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对不同阀口开度下的气动特性进行分析,并利用熵产率及熵产率体积分数对各开度下损失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开度的减小,阀内速度整体呈减小的趋势,但压力并未呈线性变化;阀内低频段的速度波动,可能是导致阀内噪声和流致振动的重要原因;高损失区域主要集中在迷宫盘片的通流区域,而损失随着开度的增大呈规律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宫式调节阀 气动特性 熵产率 流动损失 损失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thermodynamic hypothesis regarding optimality principles for flow processes in geosystems
9
作者 Hui-Hai Li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4年第16期1880-1884,共5页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thermodynamic hypothesis that states that a nonlinear natural system that is not isolated and involves positive feedbacks tends to minimize its resistance to the flow process through it that ...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thermodynamic hypothesis that states that a nonlinear natural system that is not isolated and involves positive feedbacks tends to minimize its resistance to the flow process through it that is imposed by its environment.We demonstrate that the hypothesis is consistent with flow behavior in saturated and unsaturated porous media,river basins,and the Earthatmosphere system.While optimization for flow processes has been previously discussed by a number of researchers in the literature,the unique contribution of this work is to indicate that only the driving process is subject to optimality when multiple flow processes are simultaneously involved in a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 流动过程 热力学 假说 饱和多孔介质 自然系统 江河流域 流动行为
原文传递
含蜡原油管道输送过程的熵产率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成庆林 孙晓丽 高东宇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88-492,共5页
原油管道输送是同时存在扩散、传热和流动等多种不可逆现象的复杂过程。本文在已有普适性熵产率方程的基础上,推导了传热与黏滞两种不可逆现象耦合作用的"力"和"流",给出了含蜡原油管输过程的熵产率计算方法。对大... 原油管道输送是同时存在扩散、传热和流动等多种不可逆现象的复杂过程。本文在已有普适性熵产率方程的基础上,推导了传热与黏滞两种不可逆现象耦合作用的"力"和"流",给出了含蜡原油管输过程的熵产率计算方法。对大庆油田某输油管道的应用分析表明,传热熵产率远大于黏滞熵产率;输油温度升高、管径减小,流量增大,均会使得传热熵产率变大;蜡沉积由于增加保温层有效厚度及减小流动原油密度,可大幅度降低传热熵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管输 传热 黏性流动 蜡沉积 熵产率
原文传递
非平衡统计信息理论 被引量:19
11
作者 邢修三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2852-2863,共12页
阐述了以表述信息演化规律的信息 (熵 )演化方程为核心的非平衡统计信息理论 .推导出了Shannon信息 (熵 )的非线性演化方程 ,引入了统计物理信息并推导出了它的非线性演化方程 .这两种信息 (熵 )演化方程一致表明 :统计信息 (熵 )密度... 阐述了以表述信息演化规律的信息 (熵 )演化方程为核心的非平衡统计信息理论 .推导出了Shannon信息 (熵 )的非线性演化方程 ,引入了统计物理信息并推导出了它的非线性演化方程 .这两种信息 (熵 )演化方程一致表明 :统计信息 (熵 )密度随时间的变化率是由其在坐标空间 (和态变量空间 )的漂移、扩散和减损 (产生 )三者引起的 .由此方程出发 ,给出了统计信息减损率和统计熵产生率的简明公式、漂移信息流和扩散信息流的表达式 ,证明了非平衡系统内的统计信息减损 (或增加 )率等于它的统计熵产生 (或减少 )率、信息扩散与信息减损同时发生 ,得到了反映传递过程动态特性的动态互信息公式和动态信道容量公式 ,讨论了Shannon信息 (熵 )及其演化方程和统计物理信息 (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信息演化方程 统计信息减损率 统计熵产生率 信息流 信息扩散 动态互信息 动态信道容量
原文传递
Dynamic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theory 被引量:3
12
作者 XING Xiusan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06年第1期1-37,共37页
In recent years we extended Shannon static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theory to dynamic processes and established a Shannon dynamic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theory, whose core is the evolution law of dynamic entropy and d... In recent years we extended Shannon static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theory to dynamic processes and established a Shannon dynamic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theory, whose core is the evolution law of dynamic entropy and dynamic information. We also proposed a corresponding Boltzmman dynamic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theory. 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 state variable evolution equation of respective dynamic systems, i.e. Fok- ker-Planck equation and Liouville diffusion equ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their information symbol evolution equation, we derived the nonlinear evolution equations of Shannon dy- namic entropy density and dynamic information density and the nonlinear evolution equa- tions of Boltzmann dynamic entropy density and dynamic information density, that de- scribe respectively the evolution law of dynamic entropy and dynamic information. The evolution equations of these two kinds of dynamic entropies and dynamic informations show in unison that the time rate of change of dynamic entropy densities is caused by their drift, diffusion and production in state variable space inside the systems and coordinate space in the transmission processes; and that the time rate of change of dynamic infor- mation densities originates from their drift, diffusion and dissipation in state variable space inside the systems and coordinate space in the transmission processes. Entropy and in- formation have been combined with the state and its law of motion of the systems. Fur- thermore we presented the formulas of two kinds of entropy production rates and infor- mation dissipation rates, the expressions of two kinds of drift information flows and diffu- sion information flows. We proved that two kinds of information dissipation rates (or the decrease rates of the total information) were equal to their corresponding entropy produc- tion rates (or the increase rates of the total entropy) in the same dynamic system. We obtained the formulas of two kinds of dynamic mutual informations and dynamic channel capacities reflecting the dynamic dissip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ransmission processes, which change into their maximum—the present static mutual information and static channel capacity under the limit case where the proportion of channel length to informa- tion transmission rate approaches to zero. All these unified and rigorous theoretical for- mulas and results are derived from the evolution equations of dynamic information and dynamic entropy without adding any extra assumption. In this review, we give an overview on the above main ideas, methods and results, and discuss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wo kinds of dynamic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theo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olution equation of Shannon information (entropy) evolution equation of Boltzmann informa-tion (entropy) information (entropy) flow information (entropy) diffusion entropy production rate informa- tion dissipation rate dynamic mutual infomation dynamic chamnel capac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