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2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EVALUATION FOR GRADUATE QUALITY OF HIGHER PEDAGOGICAL INSTITUTION OF LEARNING
1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82-85,共4页
关键词 ON evaluation FOR GRADUATE QUALITY of higher PEDAGOGICAL inSTITUTION of LEARN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高校评估的主要表征
2
作者 别敦荣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6,112,共10页
中国高校评估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相伴相生。高校评估有鲜明的国家性,中国高校评估的特色有3个主要表征,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政府主导和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国家战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人民为中心,坚持... 中国高校评估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相伴相生。高校评估有鲜明的国家性,中国高校评估的特色有3个主要表征,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政府主导和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国家战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主要表现为:政府不仅制定高校评估政策,而且组织开展多样化评估;第三方组织机构开展高校评估不仅需得到政府允许,而且必须遵守政府相关政策要求;国外机构和国际组织需得到中国政府批准或同意才能参与中国高校评估,发布高校评估排行榜等则得到中国政府开放和包容的政策鼓励。中国高校评估既服务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要求,又服务于国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保证高等教育底线质量,助力高校释放发展潜力、持续深化改革和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评估 中国特色 高等教育评估 教育体制改革 第三方组织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科技量值评价体系的高等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融合发展分析
3
作者 朱斌 丁瀚林 +1 位作者 李茜 柯巧 《中国当代医药》 2025年第7期131-135,共5页
目的基于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和中国医院科技量值两大榜单,分析并探讨科技创新校院融合现状,为加强科技创新校院融合共谋发展提供对策。方法选取2018—2022年连续5年医院科技量值入围前100名和医学院校科技量值榜入围前110名作为研究对... 目的基于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和中国医院科技量值两大榜单,分析并探讨科技创新校院融合现状,为加强科技创新校院融合共谋发展提供对策。方法选取2018—2022年连续5年医院科技量值入围前100名和医学院校科技量值榜入围前110名作为研究对象,将医院与其隶属的医学院校进行匹配。匹配完成后,比较医学院校和医院两大科技量值榜单中的科技产出、学术影响、科技条件3个一级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顶级医院和医学院校长期占据榜单前列,全国分布不均衡,整体向华东(37家)和华北(29家)倾斜;“科技产出”和“学术影响”两个一级指标,第一方阵(其中“科技产出”80%,“学术影响”64%)的医院与医学院校呈中等及以上具有强相关性(r>0.6,P<0.05),第二与第三方阵(其中“科技产出”53%,“学术影响”51%)的医院和医学院校相关性逐渐递减(r>0.2,P<0.05),第四方阵(其中“科技产出”89%,“学术影响”78%)的医院和医学院校无相关性;“科技条件”一级指标84%的医院和医学院校具有相关性(r>0.2,P<0.05)。结论医院和医学院校科技创新水平的发展紧密相关,通过发挥科技量值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以及加强学科建设、科研平台建设、人才建设途径,有助于提升校院融合的科技创新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量值 科技评价 高等医学院校 附属医院 校院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校传统文化育人体系构建
4
作者 蔡萍 李俊义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5年第2期17-20,共4页
在深入分析高校传统文化育人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性地揭示了当前育人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提出了构建传统文化育人体系的创新思路,并详细阐述了该体系的构建原则及可操作性策略,旨在为推进高校传统文化育人工作的创... 在深入分析高校传统文化育人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性地揭示了当前育人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提出了构建传统文化育人体系的创新思路,并详细阐述了该体系的构建原则及可操作性策略,旨在为推进高校传统文化育人工作的创新发展、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全育人” 高等学校 传统文化 素养评价系统 育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下我国高等院校青年人才培养成效评价研究
5
作者 徐岸柳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24-133,共10页
人才是高等院校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是新质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本文从培养基础、科教质量、考核制度三个维度考虑14个指标,设计了高等院校青年人才培养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及AHP-熵权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 人才是高等院校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是新质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本文从培养基础、科教质量、考核制度三个维度考虑14个指标,设计了高等院校青年人才培养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及AHP-熵权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模型,并选取A高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一级指标考核制度对高等院校青年人才培养成效评价具有正向影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下的高等院校青年人才培养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高等院校 青年人才 成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国际借鉴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运福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0,共9页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牵引力。充分发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优势,推动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是人工智能赋能行动的重要任务。文章以活动理论为基础,从评价主体的协同性改革...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牵引力。充分发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优势,推动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是人工智能赋能行动的重要任务。文章以活动理论为基础,从评价主体的协同性改革、评价客体的适应性改革、评价工具的创新性改革、评价原则的突破性改革等四个方面构建了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分析框架。以此为基础,将现有国际研究对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评价的关键要素概括为三个方面:科学研制评估指标是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评估主体作用,实现人机协同评估的重要前提;多模态数据深度分析是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推动评估方法创新的重要举措;完善相关标准、制度或规则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此为鉴,为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我国应在以下五个方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完善制度规范,保障评价活动公平有序;优化指标体系,科学牵引高等教育改革;升级数字底座,全面普及数字教育形态;强化自评能力,保障技术赋能改革效度;注重文化培育,推动技术与制度协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等教育评价 人机协同 自我评价 制度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高职院校体育评价改革与实践路径探讨
7
作者 朱阳豪 肖铭 王府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5年第1期61-65,76,共6页
高职院校体育对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评价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评价目的偏差,评价主体协同不足,评价方法陈旧、片面,评价内容单一。要积极探讨高职院校体育的教育评价实践路径,坚持正确的目标... 高职院校体育对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评价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评价目的偏差,评价主体协同不足,评价方法陈旧、片面,评价内容单一。要积极探讨高职院校体育的教育评价实践路径,坚持正确的目标导向,以思想引领行动;要调动各方评价主体的积极性,协同参与评价;同时要引进新的评价方法,让工具服务于评价;注重个性化发展,设置合理的评价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评价 教育评价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SC的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究
8
作者 吴楠 葛军 《江苏科技信息》 2025年第2期59-64,共6页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资金投入的持续增加,高校在提升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方面获得了更多资源。然而,当前高校资源分配不均、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成为阻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将高校资源的分配与其战略发展相结合,...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资金投入的持续增加,高校在提升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方面获得了更多资源。然而,当前高校资源分配不均、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成为阻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将高校资源的分配与其战略发展相结合,能够确保资源投向最需要的领域,从而优化整体资源配置。文章基于平衡计分卡框架,构建与高校战略匹配的科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内部控制、财务绩效、服务对象、学习与成长4个维度入手,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结合综合评分和等级考核的方法,以期为高校绩效评价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计分卡 绩效评价 层次分析法 高等院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某高校实验技术岗位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9
作者 黄芮 刘津平 《科教文汇》 2025年第5期31-35,共5页
实验技术人员是高等院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考核评价是对实验技术人员工作情况的全面衡量,也是其晋升发展的重要依据,但目前国内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评价方式仍有待改进... 实验技术人员是高等院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考核评价是对实验技术人员工作情况的全面衡量,也是其晋升发展的重要依据,但目前国内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评价方式仍有待改进。该文从梳理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实验技术人员考核评价的相关研究和具体实施办法入手,基于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实际,区分“实验教学岗”和“实验研究岗”两类人员,从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和公共服务三个维度,设计了一种基本工作量的计算方法,可用于针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评价,并作为职称评聘、岗位任职、薪酬激励等的重要依据,具有贴近实际、客观公平、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可供高校管理和实验技术人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实验技术人员 考核评价 基本工作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赛创融合”评价机制构建 被引量:10
10
作者 郭磊 周慧玲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8-135,共8页
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等显著特征,既是大学生学习效能提高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终极性表达。“赛创融合”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质量的重要路径,... 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等显著特征,既是大学生学习效能提高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终极性表达。“赛创融合”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质量的重要路径,也是构建其长效激励机制的有效手段。化结果导向型为过程激励型的评价改革,是促进这一激励机制长效化的关键。高校和教师在“赛创融合”中不仅要能够甄别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学习缺陷,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指导,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落实落细落长远,最终实现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发设计用于过程激励型评价的奖励函数,并以问卷获得学生状态的转移概率矩阵,基于最大化学生可能获得奖励的方式进行仿真,修正和改进评价指标,能够实现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激励机制严密科学可操作,提升其过程激励型评价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学习效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赛创融合 长效激励机制 过程激励型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评价的数字化转型:逻辑、挑战与策略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媛媛 刘洪基 李睿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05-113,共9页
高等教育评价的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趋势。高等教育评价的数字化转型旨在促进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评价的深度融合,推动人——机全面协同,突破传统教育评价对时空的限制,创设新的教育评价形态和模式,是数字化背景下... 高等教育评价的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趋势。高等教育评价的数字化转型旨在促进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评价的深度融合,推动人——机全面协同,突破传统教育评价对时空的限制,创设新的教育评价形态和模式,是数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评价的选择。有鉴于此,高等教育评价的数字化转型理应由四重逻辑引领:以人为本是其价值逻辑,为其奠定理念基础;创新评价内容是其专业逻辑,为其提供标准选择;数据要素驱动是其技术逻辑,为其提供有力支撑;多元主体参与是其制度逻辑,为其提供坚实保障。然而在技术快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评价的数字化转型在价值基础、专业标准、技术支撑、制度保障等方面也遭遇挑战。为此,需要通过转变价值理念强调人机融合,通过丰富评价内容培养数据人才,加强技术审查规避数据安全风险,提升多元主体数字素养实现评价互联共通,来确保高等教育评价的顺利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评价 数字化转型 价值逻辑 专业逻辑 技术逻辑 制度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升即走”条件下高校青年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职业幸福感的中介作用
12
作者 谢晓东 张卫 王红 《中国人事科学》 2024年第3期10-17,共8页
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驱动下,越来越多高校以“非升即走”制度来管理和考核教师。“非升即走”制度对高校和青年教师产生了重要影响,并诱发了部分青年教师的离职倾向。因此,有必要考虑高校青年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对其离职倾向的缓解作用,... 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驱动下,越来越多高校以“非升即走”制度来管理和考核教师。“非升即走”制度对高校和青年教师产生了重要影响,并诱发了部分青年教师的离职倾向。因此,有必要考虑高校青年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对其离职倾向的缓解作用,探讨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在积极心理品质和离职倾向之间的中介作用。文章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广东省部分实施“非升即走”制度高校的青年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高校青年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与离职倾向呈显著负相关,与职业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离职倾向呈显著负相关,职业幸福感在积极心理品质和离职倾向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因此,高校青年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既直接影响离职倾向,也通过职业幸福感对离职倾向产生影响。针对“非升即走”制度下高校青年教师离职率上升现象,高校应改革教师科研评价标准,突出学术成果的质量、创新性和贡献度,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提升青年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和职业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院校 聘用制度 非升即走 考核评价 积极心理品质 离职倾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决策咨询类科研成果认定与奖励制度的调查分析——以30所高校为例
13
作者 田虎伟 管晨星 魏亚茹 《智库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31,共11页
[目的/意义]深入了解新时代高校决策咨询类成果评价制度改革进展、存在的问题,为持续深化改革提供素材。[方法/过程]采用网络调查法、政策文本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对30所本科高校相应政策文本进行系统整理分析,掌握改革实践进展状况。[... [目的/意义]深入了解新时代高校决策咨询类成果评价制度改革进展、存在的问题,为持续深化改革提供素材。[方法/过程]采用网络调查法、政策文本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对30所本科高校相应政策文本进行系统整理分析,掌握改革实践进展状况。[结果/结论]调查发现,存在6个突出问题,即评价客体不统一、评价主体构成单一、评价方法单一、评价标准体系不健全、署名要求过于僵化以及结果应用范围偏窄。针对调研高校制度存在的问题,本文对应提出了6个方面的改进对策,即适度扩大决策咨询类科研成果认定范围、健全成果评价用户为主组织制度、根据评价目的完善评价方法、完善以质量创新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标准体系、对高级别特殊决策咨询类科研成果取消“第一”署名限制以及适度扩展认定成果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学校 智库成果 决策咨询类科研成果 研究成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教师可持续发展与教学评价创新:英国专业标准框架发展动态研究
14
作者 钟周 徐惠琳 《世界教育信息》 2024年第2期50-59,共10页
人才强校战略是高校致力于自身与社会双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制定和实施教育标准是教育治理的重要方式,制定和实施教师标准也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路径。英国于2006年首次颁布适用于高等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框架,并于2011年和202... 人才强校战略是高校致力于自身与社会双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制定和实施教育标准是教育治理的重要方式,制定和实施教师标准也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路径。英国于2006年首次颁布适用于高等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框架,并于2011年和2023年更新了该框架。本文在系统地收集文献、分析文本的基础上,分析2023年英国教师专业标准框架的修订动因,并比较其2011年版和2023年版的内容变化,基于英国三校案例考查研究型大学实施该标准框架的多样化机制。同时,本文探讨支持高校教师不断提升教学和学习支持能力的英国教师专业标准框架治理模式,分析高校如何应用标准框架来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发展潜力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发展 教学评估 标准 质量 高校 英国教师专业标准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式教学环境下的高校教学过程和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亚贤 张永云 侯婕 《科教导刊》 2024年第9期36-38,共3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当前的教育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文章针对开放式环境进行研究,探究开放式环境下教学过程的变化,并对开放式环境下教师绩效评价进行分析讨论,提出开放式环境下的教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开放式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当前的教育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文章针对开放式环境进行研究,探究开放式环境下教学过程的变化,并对开放式环境下教师绩效评价进行分析讨论,提出开放式环境下的教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开放式教学告别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了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和互动,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现自主意识,进一步优化其思维能力和学习质量,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式教学 高等学校 教学过程 教师绩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工系统工程混合式教学应时改革探索与成效
16
作者 杨敏博 张瑜 +3 位作者 张桥 林丽萍 杨艳 伊春海 《化工管理》 2024年第29期55-59,共5页
在教育信息化趋势下,高等教育正面临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的全面变革。文章针对化工专业核心课程化工系统工程,深刻剖析了混合式教学在疫情时期暴露出的问题以及当下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变化,通过思考、调研与探索,从课程教学... 在教育信息化趋势下,高等教育正面临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的全面变革。文章针对化工专业核心课程化工系统工程,深刻剖析了混合式教学在疫情时期暴露出的问题以及当下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变化,通过思考、调研与探索,从课程教学安排、评价体系、课程思政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实现线上和线下教学相互促进和反馈优化,形成“教学-反馈-改进-教学”的闭环模式,提升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思政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在课堂活跃度、作业完成率、过程成绩和期末成绩方面有了明显进步,教学改革初见成效。未来将持续优化教学改革,做好育人和育才工作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 教学改革 评价体系 质量提升 高等院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双一流”建设高校综合影响力评价研究
17
作者 罗杰文 孙劲楠 丁佐奇 《药学教育》 2024年第1期1-9,47,共10页
为探究江苏16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双一流”计划发布后的发展情况,本研究对其综合影响力进行分析。从科研建设和社会影响两方面对各高校综合影响力进行深入研究,从高校规模、高水平人才、科研实力和高校影响力四个方面进行数据收集... 为探究江苏16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双一流”计划发布后的发展情况,本研究对其综合影响力进行分析。从科研建设和社会影响两方面对各高校综合影响力进行深入研究,从高校规模、高水平人才、科研实力和高校影响力四个方面进行数据收集和描述性分析,使用聚类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江苏“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综合影响力虽有一定的不均衡,但总体而言态势较好,多个指标稳中有升。建议各高校注重学科差异化发展,凸显高校的专业优势,加强合作与学科交叉,以实现江苏省高校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一流大学 高等院校评价 聚类分析 江苏高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齐媛媛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4期59-60,63,共3页
面对产业与教育的深度整合,我们需要让高等职业学府致力于培育出更多优秀的技术和技能专业人士,并持续优化产业与教育整合的品质评估机制。教学质量评价是对教学过程的结果状况进行客观科学的认定。在高职院校中产教融合逐渐成为高校教... 面对产业与教育的深度整合,我们需要让高等职业学府致力于培育出更多优秀的技术和技能专业人士,并持续优化产业与教育整合的品质评估机制。教学质量评价是对教学过程的结果状况进行客观科学的认定。在高职院校中产教融合逐渐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方向。在以往的教学质量评价中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已经不能较好地满足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基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在内部产教融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措施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院校 产教融合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制度:发展历程、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怡 石允剑 《中国考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6,共8页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承担着选拔艺术类专门人才的使命。随着新一轮考试招生改革深入推进,总结梳理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制度改革进展与问题对于新时代艺术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艺考制度发展经历了探索与奠基、...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承担着选拔艺术类专门人才的使命。随着新一轮考试招生改革深入推进,总结梳理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制度改革进展与问题对于新时代艺术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艺考制度发展经历了探索与奠基、停废与恢复、改革与发展、深化改革与不断完善四个阶段,总体呈现出考试形式向统考推进、选拔程序注重公平导向、文化要求逐步提高等趋势,同时也存在制约艺术人才精准选拔、对综合素质考查不足、考生专业课学习功利化的问题。为规避改革中的潜在风险,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应通过对不同培养目标进行分层分类管理,兼顾不同价值取向的考试公平,探索多元协同的录取机制,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选拔艺术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高等学校 高考 艺术类专业 艺术类专业考试制度 考试评价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高等医学本科院校专业自评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
作者 李萍 谢协驹 王冬菊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12期31-34,共4页
通过构建以专业定位和培养方案、师资建设、专业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基本教学条件和使用、专业特色为核心的校内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通过组织专业自评、专家线上评审及实地考察三个阶段的校级专业评估,促进专业内涵建... 通过构建以专业定位和培养方案、师资建设、专业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基本教学条件和使用、专业特色为核心的校内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通过组织专业自评、专家线上评审及实地考察三个阶段的校级专业评估,促进专业内涵建设得到普遍重视、专业建设队伍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具有热带医学特色方向的本科专业培养模式。通过第一轮的校内专业自评实践,体会到今后进一步完善校内本科专业自评体系建设,应建立完善的专业评估长效机制,积极引入第三机构参与专业评估,并建立专业自评体系的动态调整和改进机制,确保专业评估取得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高等学校 专业评价 内部教学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