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8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ified 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Kirschner Wires Internal Fixation for Treatment of Supracondylar Humerus Fractures in Children 被引量:5
1
作者 Shu-bin WANG Bin-hui LIN +4 位作者 Wei LIU Guo-jun WEI Zong-guang LI Nai-chun YU Guang-rong JI 《Current Medical Science》 2021年第4期777-781,共5页
Objective Supracondylar humerus fractures are the most frequent fractures of the paediatric elbow.The present study introduced a modified surgical procedure for treatment of supracondylar humerus fractures in children... Objective Supracondylar humerus fractures are the most frequent fractures of the paediatric elbow.The present study introduced a modified surgical procedure for treatment of supracondylar humerus fractures in children.Methods From February 2015 to August 2019,73 patients with Gartland’s type II and III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were treated with this modified method.Totally,68 of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3–12 months(mean 8.25 months).The evaluation results included fracture nonunion,ulnar nerve injury,pin track infection,carrying angle and elbow joint Flynn score.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ne union was observed in all children,one case had an iatrogenic ulnar nerve injury,and the symptoms were completely relieved in 4 months after removing of the medial-side pin.All children had no cubitus varus deformity and no pin track infection,and the rate of satisfactory results according to Flynn’s criteria score was 100%.Conclusion The modified closed reduction and Kirschner wires internal fixation could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ate of open reduction,the risk of iatrogenic ulnar nerve injury,and the incidence of cubitus varus deformity in treatment of supracondylar humerus fractures in childr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racondylar humerus fractures closed reduction kirschner wires internal fixation surgical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eatment Options for Pin Site Infection during Kirschner Wires in Elective Forefoot Surgery
2
作者 Ismail Mohamed Hussein Lei Wang Bin Yu 《Open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21年第2期47-66,共20页
The Kirschner wires (K-wires) are stiff and straight wires made of smooth stainless steel. These are used in surgery to aid in repairing the process of a fractured bone. In forefoot elective surgeries, these pins are ... The Kirschner wires (K-wires) are stiff and straight wires made of smooth stainless steel. These are used in surgery to aid in repairing the process of a fractured bone. In forefoot elective surgeries, these pins are mostly used for fixation of the phalangeal or metatarsal area. These wires are usually either buried or exposed, The exposed wires do not require another operation to remove them and are generally preferred. In using the forefoot surgery history of a single surgeon which was taken for 3 years<span>.</span><spa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occurrence of infections following elective surgeries of the forefoot that were fixed using k-pins and to indicate an effective treatment option for resolving the infection. The inclusion criteria set for this study was to remove any patient having any disease except for diabetes. Moreover, the age limit was set to be 18</span><span> </span><span>-</span><span> </span><span>44, making a final sample of 50 people, prescribed prophylactic antibiotics or early removal of k-pins, where necessary. The researcher recorded demographic and biological data from the patients such as age, BMI, and smoking status were recorded. The researcher conducted a Univariate analysis via a Chi-square test. 50</span><b><span> </span></b><span>Patients (82 K-wir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showed that surgery type, BMI, and smoking were three variables that affect the infection growth significantly while diabetes and type of cleaning disinfectant had marginal effects. Further study is required to clarify the best treatments in this area, as the treatment option antibiotics have nearly similar results.</s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rschner wires COMPLICATIONS Risk Factors DISINFECTANT Forefoot Surgery Infection Risk Treatment Opti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tatarsal Fracture Reduction and Fixation by Kirschner Wires: Technical Tip
3
作者 Eli Peled Doron Norman Eyal Melamed 《Surgical Science》 2012年第6期344-346,共3页
The incidence of metatarsal fractures is not precisely known. Malposition might cause future metatarsalgia, mid-foot pain and discomfort, which may dictate an on-going need for in-shoe orthosis, shoe modification and,... The incidence of metatarsal fractures is not precisely known. Malposition might cause future metatarsalgia, mid-foot pain and discomfort, which may dictate an on-going need for in-shoe orthosis, shoe modification and, occasionally, operative correction. To minimize and prevent these problems, we describe a simple technique for reduction and fixation of metatarsal fractures by Kirschner wires. We have found this technique to be a simple and efficient way of reducing and fixing metatarsal fractures. It is applied easily by the closed and open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CTURE REDUCTION kirschner wire METATARSAL FIXATION METATARSAL FRACTURE METATARSAL REDU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臂外固定架联合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老年C1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1
4
作者 沈润斌 李国梁 +3 位作者 刘小平 陈康 韩广普 赵建勇 《中国骨伤》 2025年第1期25-30,共6页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单臂外固定架联合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老年Cl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治疗老年C1型桡骨远端骨折病例60例,其中男9例,女51例;年龄65~84(72.69±8.14)岁;左侧18例,右侧42例;摔伤55...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单臂外固定架联合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老年Cl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治疗老年C1型桡骨远端骨折病例60例,其中男9例,女51例;年龄65~84(72.69±8.14)岁;左侧18例,右侧42例;摔伤55例,车祸伤5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单臂外固定架固定,男4例,女26例;年龄(72.54±8.67)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0.61±2.17)kg·m^(-2);左侧10例,右侧20例;摔伤27例,车祸伤3例。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单臂外固定架联合经皮穿针固定,男5例,女25例;年龄(72.76±7.23)岁;BMI(20.82±2.03)kg·m^(-2);左侧8例,右侧22例;摔伤28例,车祸伤2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2 d、12周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变化及腕关节患者自行评分量表(patient-rated wrist evaluation,PRWE),比较两组测量结果。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6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14.50±2.78)周。两组术后2d及12周同术前比较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 d时两组间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2周时两组间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 d及12周PRWE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 d时两组间PRW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2周时两组间PRWE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单臂外固定架联合经皮穿针固定可提高C1型桡骨远端骨折固定的可靠性,阶段性拆除固定装置更有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复位 经皮穿针 单臂外固定架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生物力学特征的有限元分析
5
作者 王磊 李铖嵩 +1 位作者 张申申 王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3期7048-7054,共7页
背景:髌骨下极对伸膝装置完整性和稳定性以及保持良好的膝关节功能非常重要。目前临床治疗髌骨下极骨折尚没有统一的手术方法,但有效的内固定应该具备对抗股四头肌和髌韧带的拉应力与股骨髁的屈曲应力以及骨折断端分离移位的能力。目的... 背景:髌骨下极对伸膝装置完整性和稳定性以及保持良好的膝关节功能非常重要。目前临床治疗髌骨下极骨折尚没有统一的手术方法,但有效的内固定应该具备对抗股四头肌和髌韧带的拉应力与股骨髁的屈曲应力以及骨折断端分离移位的能力。目的:通过有限元法建立髌骨下极骨折三维模型,对比克氏针张力带、克氏针张力带结合环抱、克氏针张力带结合纵向捆绑3种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进而为髌骨下极骨折的治疗提供一种可靠的术式选择。方法:选择一名健康的女性志愿者进行膝关节CT扫描,利用有限元软件构建髌骨下极骨折模型。根据不同内固定方式设定为A、B、C组:A组为克氏针张力带固定,B组为克氏针张力带结合环抱固定,C组为克氏针张力带结合纵向捆绑固定。在相同的支撑和约束条件下,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评估3种内固定模型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与结论: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在45°合力方向上施加不同大小载荷的条件下,C组相比于A、B两组整体模型、髌骨骨折端及内固定物的位移最小,模型及内固定物的应力最小。提示相较于克氏针张力带和克氏针张力带结合环抱这两种内固定方式,克氏针张力带结合纵向捆绑技术呈现出更小的位移和应力,具备更出色的生物力学强度及更为可靠的内固定强度,从理论上来讲可以很好地满足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下极 骨折 骨折内固定 克氏针张力带结合纵向捆绑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骨科植入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针支撑固定与切开复位接骨板固定治疗中老年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峻玮 侯金永 +8 位作者 李朝辉 马振元 高祥 毕宏政 陈玲玲 王海涛 聂伟志 成永忠 奚小冰 《中国骨伤》 2025年第1期18-24,共7页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克氏针支撑固定与切开复位接骨板治疗中老年Colles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Colles骨折患者119例,其中男39例,女80例,年龄48~74(60.58±6.7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13(5.29...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克氏针支撑固定与切开复位接骨板治疗中老年Colles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Colles骨折患者119例,其中男39例,女80例,年龄48~74(60.58±6.7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13(5.29±2.52)d,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克氏针固定组(克氏针组)及接骨板内固定组(接骨板组)。克氏针组68例,男21例,女47例;年龄49~74(61.15±6.24)岁;左侧41例,右侧27例。接骨板组51例,男18例,女33例;年龄48~72(59.78±5.71)岁;左侧31例,右侧20例。记录并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桡骨远端影像学参数(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术后3、12个月采用Gartland-Werley和上肢功能障碍评分量表(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2~19(13.32±2.02)个月。克氏针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少于接骨板组[27.91(13.00,42.00)min vs 67.52(29.72,105.32)min,Z=-8.74,P=0.00;3.24(1.08,5.40)ml vs 21.91(17.38,26.44)ml,Z=-9.31,P=0.00;(8.38±2.63)d vs(11.40±2.78)d,t=-3.12,P=0.00;10111.29(6738.98,13483.60)元vs 15871.11(11690.40,20051.82)元,Z=-5.62,P=0.00]。克氏针组并发症2例,接骨板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克氏针组桡骨高度小于接骨板组[(11.45±1.69)mm vs(12.11±1.78)mm,t=-2.061,P=0.04],尺偏角及掌倾角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克氏针组DASH评分、Gartland-werley评分较接骨板组高[(19.10±9.89)分vs(13.47±3.51)分,t=4.34,P=0.00;(11.15±3.61)分vs(6.41±2.75)分,t=8.13,P=0.00];术后1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接骨板内固定相比,闭合复位克氏针支撑固定虽然对桡骨高度的恢复稍差,但术后12个月两组患肢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但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花费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COLLES骨折 克氏针 微创固定 接骨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撬拨联合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零切开治疗极度失稳GartlandⅣ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7
作者 孙强 周英 +2 位作者 陈伟 任波 刘兴坤 《中国骨伤》 2025年第1期92-96,共5页
目的:研究经皮撬拨联合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治疗GartlandⅣ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术后肘关节功能、肘内翻畸形率及此技术的应用前景。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3年1月共98例GartlandⅣ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 目的:研究经皮撬拨联合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治疗GartlandⅣ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术后肘关节功能、肘内翻畸形率及此技术的应用前景。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3年1月共98例GartlandⅣ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7例,女41例;年龄2~14(6.24±4.76)岁;左侧48例,右侧5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 h~2 d,其中急诊手术26例。术中先运用杠杆原理,将克氏针钝性插入骨折断端,行经皮撬拨复位。再采用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均做到零切开。采用Flynn评分对术后6个月肘关节的功能和外观进行评价。结果:98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随访,时间6~14(9.82±3.51)个月,骨折断端均骨性愈合,时间6~8(6.72±1.17)周。术后6个月肘关节Flynn功能评分:优95例,良3例。无相关并发症发生,如肘内翻畸形、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克氏针断裂及排异反应、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Volkmann挛缩和骨化性肌炎。结论:经皮撬拨联合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治疗极度失稳GartlandⅣ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具有零切开、创伤小、安全和疗效好,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创伤和瘢痕形成等优势,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 GartlandⅣ型 极度失稳 撬拨复位 改良带针旋转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镜缝线Nice结固定和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疗效研究
8
作者 徐真玉 路坦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83-87,共5页
目的比较膝关节镜缝线Nice结固定和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10月潢川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和试验组(37例)。对照组... 目的比较膝关节镜缝线Nice结固定和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10月潢川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和试验组(37例)。对照组予以膝关节镜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试验组予以膝关节镜缝线Nice结固定治疗,两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完全负重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出血量等手术及恢复相关指标;两组伸膝功能、屈膝功能(随访6个月后);分别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疼痛程度(术前和随访3、6个月后),比较两组随访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术后完全负重行走时间、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P<0.05)。随访6个月后,试验组伸膝功能、屈膝功能正常的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伸膝功能、屈膝功能轻度异常的患者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6个月后,两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内,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膝关节镜交叉克氏针固定,膝关节镜缝线Nice结固定能够提高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患者的伸膝、屈膝功能及膝关节功能,缓解患者疼痛情况,改善其手术相关指标,可促进患者恢复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 膝关节镜 缝线Nice结固定 交叉克氏针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距下关节镜下克氏针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McCrory-BladinⅢ型距骨外侧突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
9
作者 林吉良 吴远松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5年第4期85-90,共6页
目的分析距下关节镜下克氏针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McCrory-BladinⅢ型距骨外侧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3年7月黄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1例McCrory-BladinⅢ型骨外侧突骨折患者,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分析距下关节镜下克氏针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McCrory-BladinⅢ型距骨外侧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3年7月黄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1例McCrory-BladinⅢ型骨外侧突骨折患者,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采取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观察组31例采取距下关节镜下克氏针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前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的变化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关节活动度、跛行Hawkin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与术后1周足踝功能恢复状况FAAM-ADL和FAAM-S评分的下降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3、6个月的骨痂生长情况Leeds评分比较,结果:(1)不同时间点Lee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与对照组Lee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eeds评分较高,骨痂生长较好;(3)两组Leeds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McCrory-BladinⅢ型骨外侧突骨折患者采取距下关节镜下克氏针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可显著加快骨痂生长,改善足踝功能,减轻患者疼痛,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骨外侧突骨折 McCrory-BladinⅢ型 关节镜 克氏针空心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铆钉双滑轮固定与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疗效对比
10
作者 梅方宇 李永奖 白笋篷 《临床外科杂志》 2025年第3期325-328,共4页
目的比较改良铆钉双滑轮固定方式与传统克氏针钢丝张力带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20年1月~2024年1月手术治疗的髌骨下极骨折病人78例,按固定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采用改良铆钉双滑轮固定,对照组39例,采用钢丝张力带... 目的比较改良铆钉双滑轮固定方式与传统克氏针钢丝张力带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20年1月~2024年1月手术治疗的髌骨下极骨折病人78例,按固定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采用改良铆钉双滑轮固定,对照组39例,采用钢丝张力带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术后1个半月、3个月、6个月两组膝关节活动度,以及术后3个月、6个月膝关节lyshom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62.58±6.37)分钟,对照组为(60.20±11.18)分钟;观察组住院时间为(6.45±1.35)天,对照组为(6.40±1.30)天,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医疗总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半月、3个月、6个月内膝关节活动度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膝关节lyshom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铆钉双滑轮手术对比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更优,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下极骨折 改良铆钉双滑轮固定 克氏针张力带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线锚钉+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强 吕欣 +1 位作者 李兴业 刘晋元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57-260,共4页
目的探讨带线锚钉+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将60例髌骨骨折患者按照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带线锚钉+空心钉内固定治疗,30例)和对照组(采用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捆扎内固定治疗,30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情... 目的探讨带线锚钉+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将60例髌骨骨折患者按照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带线锚钉+空心钉内固定治疗,30例)和对照组(采用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捆扎内固定治疗,30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时间12~36(17.47±6.17)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12~30(17.70±4.06)个月。手术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骨痂形成时间2~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6个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评价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线锚钉+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内固定稳定、牢靠,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骨折 带线锚钉 空心钉 克氏针张力带 膝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合复位克氏针髓内固定和交叉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1
12
作者 易申德 蔡军 邹筠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2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克氏针髓内固定和交叉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3月江西省儿童医院外科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研究,按照克氏针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髓内固定组(n=40)...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克氏针髓内固定和交叉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3月江西省儿童医院外科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研究,按照克氏针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髓内固定组(n=40)进行闭合复位克氏针髓内固定,交叉固定组(n=40)进行闭合复位克氏针交叉固定。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手术指标、恢复指标、骨折畸形愈合和骨折再移位发生情况、腕关节功能[腕关节患者自评量表(patient-rated wrist evaluation,PRWE)、Dienst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4周,两组患儿尺偏角、掌倾角、桡骨缩短长度均得到明显改善,髓内固定组尺偏角、掌倾角均大于交叉固定组,桡骨缩短长度短于交叉固定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治疗费用、骨折畸形愈合率、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交叉固定组,骨折再移位发生率低于交叉固定组(P<0.05)。髓内固定组术后2、4、8周PRWE评分均低于交叉固定组(P<0.05)。结论:在儿童桡骨远端骨折中,闭合复位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的近期效果优于交叉固定,可增加稳定性并加快骨折愈合,但两种置针方式的安全性并无统计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复位 克氏针 髓内固定 交叉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克氏针横行固定与微型钢板置入治疗第五掌骨干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政 张岱捷 李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0期4842-4847,共6页
背景:第五掌骨干骨折在临床上常见,手术治疗多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固定,但术后大多数患者要求取出内固定物,需二次住院治疗。经皮克氏针横行固定具有创伤小、切口小、不需再次住院手术取出等优点,但对第五掌骨干骨折的应用效果不明确。目的... 背景:第五掌骨干骨折在临床上常见,手术治疗多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固定,但术后大多数患者要求取出内固定物,需二次住院治疗。经皮克氏针横行固定具有创伤小、切口小、不需再次住院手术取出等优点,但对第五掌骨干骨折的应用效果不明确。目的:对比分析经皮克氏针横行固定与微型钢板置入治疗第五掌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在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第五掌骨干骨折并行手术治疗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2组,钢板组30例采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置入治疗,克氏针组30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横行固定(其中5例小切口切开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切口愈合等级、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握力、第五掌指关节活动度等,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指关节总活动度法评估患者的手指功能。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18个月;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切口愈合等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克氏针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均小于钢板组(P<0.05),钢板组术中透视次数少于克氏针组(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末次随访时,依据手指关节总活动度法评估疗效,克氏针组优良率为87%,钢板组优良率为9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末次随访的第五掌指关节活动度、握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克氏针组术后有1例发生钉道感染,周围略有红肿,给予碘伏加强换药后感染得到控制;1例出现针尾刺激皮肤症状,拔除克氏针后症状消失;钢板组有12例因个人原因于术后12个月以后住院行钢板取出术,克氏针组全都在门诊取出;钢板组出现3例第五掌骨远端背侧及小指指背侧皮肤感觉麻木,术后口服甲钴胺,症状逐渐消失;两组均未出现骨不愈合及内固定取出再骨折等情况;⑤结果表明,这两种术式治疗第五掌骨干骨折均获得良好疗效,手指功能恢复佳,但经皮克氏针横行固定具有创伤小、切口小、费用低、内固定取出方便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钢板 克氏针 横行固定 第五掌骨干骨折 掌骨骨折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合性指伸肌腱中央束断裂的治疗
14
作者 陈月 苗存良 +5 位作者 安志辉 杜蒙蒙 刘国峰 贾天阳 李盼 李俊刚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5期723-723,共1页
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我科采用带线锚钉联合克氏针和单纯克氏针治疗18例闭合性指伸肌腱中央束断裂患者,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研究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19~41岁。断裂原因:戳伤11例,挤伤23例,扭伤4例。示指6例,中指4例... 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我科采用带线锚钉联合克氏针和单纯克氏针治疗18例闭合性指伸肌腱中央束断裂患者,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研究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19~41岁。断裂原因:戳伤11例,挤伤23例,扭伤4例。示指6例,中指4例,环指5例,小指3例。其中9例采用带线锚钉联合克氏针治疗,9例采用单纯克氏针治疗。伤后至手术时间0.5~7.5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伸肌腱损伤 带线锚钉 克氏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克氏针治疗儿童股骨远端骨骺损伤的有限元分析
15
作者 王晓明 王晓威 +2 位作者 白桓安 杨亚婷 颉强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1-656,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构型克氏针治疗儿童SH-Ⅱ型骨骺损伤的稳定性差异以及对骺板的损伤情况。方法利用1名8岁患儿健侧股骨CT数据,将图像数据导入Mimics 21.0中建立粗略股骨、骨骺模型,再导入Geomagic 2013中构建得到曲面化模型。将上述模型在So... 目的研究不同构型克氏针治疗儿童SH-Ⅱ型骨骺损伤的稳定性差异以及对骺板的损伤情况。方法利用1名8岁患儿健侧股骨CT数据,将图像数据导入Mimics 21.0中建立粗略股骨、骨骺模型,再导入Geomagic 2013中构建得到曲面化模型。将上述模型在SolidWorks 2018中与3种克氏针构型(分散克氏针、双交叉克氏针、单交叉克氏针)完成装配后导入ANSYS Workbench 2019中,通过对装配体的不同力学加载模拟现实中的多种运动模式,分析骨折块的最大位移以及克氏针、骺板、骨折块von Mises应力分布及最大应力。结果分散克氏针、双交叉克氏针、单交叉克氏针组的最大位移分别发生外展(2.39 mm)、内收(2.12 mm)、外展(2.21 mm)运动时,骺板最大应力分别发生在外展(1.22 MPa)、前屈(0.20 MPa)、后伸(0.29 MPa)运动时。结论双交叉克氏构型针的稳定性优于分散布针及单交叉克氏针,并且对骨骺损伤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骨折 骨折固定 骨骺 股骨骨折 克氏针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手法复位与克氏针撬拨复位治疗完全移位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Ⅲ型骨折疗效对比
16
作者 陈进 车伟 +1 位作者 朱庆华 王强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1014-1017,共4页
目的对比术中应用手法复位与克氏针撬拨复位治疗完全移位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Ⅲ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完全移位肱骨髁上GartlandⅢ型骨折44例患儿,随机分为撬拨组和手法组,每组22例。比较2组患儿手... 目的对比术中应用手法复位与克氏针撬拨复位治疗完全移位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Ⅲ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完全移位肱骨髁上GartlandⅢ型骨折44例患儿,随机分为撬拨组和手法组,每组22例。比较2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感染、尺神经损伤、骨化性肌炎、肘内外翻畸形)情况。结果44例患儿均完成手术,无切开病例,其中手法组患儿有2例多次尝试手法复位不满意,术中改克氏针撬拨复位,剔除手法组中该2例患儿。撬拨组患儿手术时间为(39.59±5.59)min,短于手法组的(57.50±9.28)min;撬拨组患儿术中透视次数为(7.73±1.98)次,少于手法组的(15.60±3.20)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组患儿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骨折均于术后4~6周愈合,2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儿童完全移位肱骨髁上GartlandⅢ型骨折,术中克氏针撬拨复位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是一种具有安全、方便、可靠、创伤小等优点的复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针 骨折 肱骨髁上 撬拨复位 手法复位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Salter-Harris Ⅱ型骨折
17
作者 田野 侯婷婷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5期694-697,共4页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Salter-HarrisⅡ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38例桡骨远端Salter-HarrisⅡ型骨折患儿。记录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腕关节活动度。采用G...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Salter-HarrisⅡ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38例桡骨远端Salter-HarrisⅡ型骨折患儿。记录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腕关节活动度。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价腕关节功能。结果 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3~6个月。骨折均解剖复位。骨折临床愈合时间4~6周,骨性愈合时间3~6个月。患儿均未发生骨折复位丢失、骨骺早闭及腕关节发育畸形等并发症,1例发生指伸肌损伤。末次随访时,腕关节活动度均恢复正常,其中掌屈50°~60°,背伸30°~60°,尺偏30°~40°,桡偏25°~30°;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价腕关节功能:优36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7.37%。结论 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Salter-HarrisⅡ型骨折,具有创伤小、骨折端固定稳定、患儿可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Salter-HarrisⅡ型骨折 闭合复位 交叉克氏针固定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连膏预防儿童克氏针针道感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霏 李涛 +3 位作者 王尧 郭永强 王文博 黄伟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4期39-43,共5页
目的探讨黄连膏预防儿童克氏针针道感染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2023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60例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 目的探讨黄连膏预防儿童克氏针针道感染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2023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60例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75%医用酒精进行针道换药,治疗组患儿采用黄连膏进行针道换药。采用Checketts-Otterburn8感染分级对患儿感染情况进行评定;术后4周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患儿疼痛程度;比较2组患儿术后拔除克氏针的时间,以影像学形成稳定骨痂为拔针标准;观察并记录患儿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感染率(13.33%)低于对照组(4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不同时期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3、4周时,2组患儿VAS评分均低于第1周,且随着时间的延长,2组患儿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不同时期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拔除克氏针时间(39.33±4.43)d,对照组拔除克氏针时间(40.60±6.36)d。2组患儿拔除克氏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发生的不良反应均未做特殊处理,自主痊愈,且2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连膏作为中医传统外用药物能够有效预防儿童骨折术后外置克氏针针道感染,在初期能明显降低患儿的痛觉,不影响拔除克氏针时间,且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为预防针道感染提供了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膏 儿童骨折 克氏针针道感染 针道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人急诊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被引量:1
19
作者 年争好 张中礼 +3 位作者 孙军 唐淼 许康永 刘长征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26-229,共4页
目的探讨单人急诊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单人急诊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35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记录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肘关节及腕关节活动度,采用Flynn标准评价肘... 目的探讨单人急诊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单人急诊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35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记录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肘关节及腕关节活动度,采用Flynn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3~18个月。术后均无针道感染、肘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等并发症,1例术后发生环、小指麻木,不能完全伸直,于术后第2天拔除尺侧克氏针后症状逐渐消失。35例骨折均愈合,时间4~6周。末次随访时,患儿均无明显疼痛不适;肘关节伸直0°~8°、屈曲115°~145°,前臂旋前75°~85°、旋后70°~80°,腕关节背伸35°~60°、掌屈50°~60°,患侧活动度均与健侧无明显区别;采用Flynn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优29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4.3%。结论单人急诊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可及时减轻患儿痛苦,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人急诊 闭合手法复位 肱骨髁上骨折 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20
作者 柳松 钟晓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将58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29例)和观察组(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29例)。比较两...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将58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29例)和观察组(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29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观察组均短(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采用Flynn评分评价的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均满意,但闭合复位有手术切口较短、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复位 切开复位 经皮克氏针内固定 肱骨髁上骨折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