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ad Transfer Test of Post-Tensioned Anchorage Zone in Ultra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被引量:1
1
作者 Jee-Sang Kim Changbin Joh Yoon-Seok Choi 《Engineering(科研)》 2015年第3期115-128,共14页
Researches on 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UHPC) have been conducted worldwide owing to its outstanding durability and strength performances.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UHPC will render it po... Researches on 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UHPC) have been conducted worldwide owing to its outstanding durability and strength performances.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UHPC will render it possible to achieve economic design through substantial reduction in the cross sectional dimensions and simplification in the reinforcement arrangemen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experimentally the load transfer in the prestressed concrete anchorage zone. To provid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UHPC compared to ordinary concrete, the cross sectional dimensions of the member were reduced and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deformation and cracking pattern of the PS anchorage zone were examined experimentally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reinforcement of the members chosen.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bursting stress, spalling stress and longitudinal edge stress in the specimens were observed according to the various types of reinforcement. All the specimens satisfied the load-bearing capacity criterion specified by the European ETAG-013 guidelines and their stress distributions were similar to those in the PS anchorages of post-tensioned members applying ordinary concrete. The cracks propagated longitudinally with lengths up to twice the cross sectional dimensions and their width was smaller than when applying ordinary concrete owing to the bridging effect of the steel fibers in UHPC. Accordingly,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high strength of UHPC enabled us to secure the resistance of the anchorage with no need for particular reinforcing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HPC PS ANCHORAGE Zone load transfer test BURSTING FORCE SPLITTING FOR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承式土工袋垫层加筋地基二维模型试验
2
作者 刘斯宏 韩雪蕾 +1 位作者 李博文 鲁洋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3,共7页
在地基加固中,土工袋与桩基础均可起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不均匀沉降的作用,但将两者联合用于地基处理缺乏深入研究。设计了可模拟桩承式地基差异性沉降的试验装置,开展了一系列二维模型试验。通过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获取了模型地... 在地基加固中,土工袋与桩基础均可起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不均匀沉降的作用,但将两者联合用于地基处理缺乏深入研究。设计了可模拟桩承式地基差异性沉降的试验装置,开展了一系列二维模型试验。通过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获取了模型地基位移场,利用称重传感器精确地测量了地基荷载变化,分析了土工袋垫层厚度、桩顶埋深、桩间距和地基表面荷载对地基变形模式及荷载传递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桩顶土工袋可扩大桩体作用范围,土工袋长度与桩宽的较优比例为2∶1;相较于桩承式地基,土工袋垫层可起到协调地基内部变形的作用;土工袋垫层厚度及桩顶埋深的增加对减小地基表面不均匀沉降有利;在地基表面施加荷载的过程中,土工袋垫层可使更多荷载传递至桩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袋垫层 模型试验 变形模式 荷载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长灌浆锚固系统锚固界面软化特性研究
3
作者 刘秀军 《岩土工程技术》 2025年第1期14-24,共11页
基于离散化思想,将弹簧单元法引入锚固系统力学分析中,建立了位移分布函数、轴力分布函数以及侧阻力分布函数之间的联系。考虑锚固界面的软化特性,假设极限侧阻力分别以线性和指数曲线两种形式衰减至残余摩阻力,模拟了锚固界面的软化过... 基于离散化思想,将弹簧单元法引入锚固系统力学分析中,建立了位移分布函数、轴力分布函数以及侧阻力分布函数之间的联系。考虑锚固界面的软化特性,假设极限侧阻力分别以线性和指数曲线两种形式衰减至残余摩阻力,模拟了锚固界面的软化过程,分析了界面软化特性对锚固系统拉拔力学行为的影响,并采用现场拉拔试验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考虑锚固界面软化特性可更加真实地反映锚固系统的受力变形特性,无论是线性软化还是指数曲线软化,在选取合适软化系数的情况下,两者的分析结果差异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长灌浆锚固系统 拉拔试验 锚固界面 荷载传递模型 软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顶荷载及温度循环对黄土地基中能量桩承载性状影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曹卫平 张作鹏 +2 位作者 赵敏 李清源 何展朋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5-172,共8页
为对比分析未经过温度循环的普通桩与能量桩竖向承载变形性状,开展黄土地基中能量桩温度循环试验。模型桩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灌注桩,黄土为人工配制重塑黄土。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循环弱化黄土地基中能量桩桩身侧阻、增强能量桩桩底端阻,温... 为对比分析未经过温度循环的普通桩与能量桩竖向承载变形性状,开展黄土地基中能量桩温度循环试验。模型桩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灌注桩,黄土为人工配制重塑黄土。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循环弱化黄土地基中能量桩桩身侧阻、增强能量桩桩底端阻,温度循环过程中桩顶工作荷载越大,桩侧阻的弱化作用及桩端阻的增强作用越大,这导致能量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比普通桩有明显的提高。另外,根据模型试验结果,通过数据拟合建立桩土界面摩阻力-桩土相对位移及桩端土反力-桩端沉降双曲线函数模型,并确定模型参数,其函数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本文模型能合理反映温度循环及桩顶工作荷载大小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地区能量桩的安全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桩 黄土 模型试验 温度循环 桩土荷载传递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焊接锚垫板锚固区传力性能试验与拉压杆模型分析
5
作者 王赞芝 杨春旭 +2 位作者 钟洋 李先一 江倩敏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5-83,共9页
铸造锚垫板作为铁路桥梁后张预应力锚固体系中重要传力构件,存在易发生脆性破坏、生产过程能耗高、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锚固体系结构性能,避免铸造锚垫板的缺陷,设计了一种新型环保焊接锚垫板。按照有关国家标准的要求,制... 铸造锚垫板作为铁路桥梁后张预应力锚固体系中重要传力构件,存在易发生脆性破坏、生产过程能耗高、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锚固体系结构性能,避免铸造锚垫板的缺陷,设计了一种新型环保焊接锚垫板。按照有关国家标准的要求,制作了11个应用该新型锚垫板的钢筋混凝土试件,开展锚固区传力性能试验,通过试件的破坏过程、破坏形态和极限承载力等方面探究新型锚垫板的力学性能。其次,构建反映混凝土锚固区力流传递的拉压杆模型,并依据新型锚垫板锚固区有限元分析及力流线分析对拉压杆模型的构形进行优化。最后,利用拉压杆模型推导出锚固区极限承载力公式。结果表明:在循环荷载作用下,新型锚垫板试件的传力性能试验结果满足规范要求,极限承载力的试验值比规范理论计算值高4%~18%,且试件破坏时新型锚垫板仅产生局部翘曲,未发生脆性破坏;随着新型锚垫板锚固区压应力扩散角的减小,锚固区承载力增大,且压应力扩散角均值为39.7°;新型锚垫板锚固区极限承载力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平均误差为2.73%,为焊接锚垫板极限承载力计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梁 焊接锚垫板 传力性能试验 拉压杆模型 应力扩散角 极限承载力 锚固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EC/TC108标准解释组发布的信息文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莹 郭子绮 缠潇潇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24年第4期99-102,共4页
介绍IEC/TC108近期发布的7个与标准解释相关的INF文件内容,澄清了标准特定要求的适用性,确认了标准中的测试方法并对合格判据进行了解释。帮助相关人员正确地理解标准中安全评估的要求,以及部分安全评估测试的细节。
关键词 灯式电池 强度试验 压敏电阻器过载试验 负载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泰长江大桥组合索塔锚固结构钢-混传剪构造足尺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赵灿晖 王康康 +1 位作者 沈孔健 郑清刚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8,共8页
常泰长江大桥索塔锚固结构采用钢箱-核芯混凝土组合结构,为研究该新型组合索塔锚固结构钢-混传剪构造的受力特性,进行钢-混传剪构造足尺模型试验研究。制作2个锚固结构足尺节段试验模型,通过压剪试验研究锚固结构的荷载~滑移曲线及应力... 常泰长江大桥索塔锚固结构采用钢箱-核芯混凝土组合结构,为研究该新型组合索塔锚固结构钢-混传剪构造的受力特性,进行钢-混传剪构造足尺模型试验研究。制作2个锚固结构足尺节段试验模型,通过压剪试验研究锚固结构的荷载~滑移曲线及应力、应变分布等受力特性,并通过有限元模型分析锚固结构的传力机理和各组件的内力分配比例,推导剪力钉剪力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在2.14倍单索最大索力荷载作用下,锚固结构保持弹性状态,钢壁板未产生明显滑移,钢-混界面最大滑移不超过0.25 mm,该锚固结构中钢-混传剪构造至少具有2.14倍的安全系数;荷载作用下,剪力钉剪力从上至下逐渐增大,锚腹板附近底部3排剪力钉剪力较大,钢-混传剪构造至少存在剪力钉和界面摩擦力2种传剪机制,钢-混传剪构造的承载能力显著提高;钢-混传剪构造受力过程分为粘结力传力阶段和局部滑移阶段,剪力钉剪力分布不仅与沿剪切方向长度分布有关,也与荷载的大小线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桥 组合索塔锚固结构 钢-混传剪构造 荷载~滑移曲线 足尺模型试验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扰动理论修正的桩-土接触面荷载传递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友涛 谢康 +2 位作者 陈晓斌 张飞 郝哲睿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47,共8页
利用硬化模型、双曲线模型、指数模型以及软化模型模拟的桩-土接触关系存在参数取值困难、误差大的问题。为深入研究土-结构接触面的强度与变形机理,基于扰动理论,假定完整状态接触单元的抗剪强度服从线弹性模型,而扰动部位则服从塑性模... 利用硬化模型、双曲线模型、指数模型以及软化模型模拟的桩-土接触关系存在参数取值困难、误差大的问题。为深入研究土-结构接触面的强度与变形机理,基于扰动理论,假定完整状态接触单元的抗剪强度服从线弹性模型,而扰动部位则服从塑性模型,建立修正的桩-土接触面荷载传递模型。该模型参数分析表明,参数k、η对模型τ-s曲线形态影响大,而参数τf、ζ对模型τ-s曲线形态影响很小;并通过大型桩-土接触面室内直剪试验,量化接触面上剪切应力与剪切位移的关联性,进一步确定修正桩-土接触模型内部计算参数。结果表明模型τ-s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扰动桩-土接触模型既能描述桩侧应变软化也能描述硬化特性,有助于理解复杂应力条件下桩-土接触面的强度计算与变形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土接触面 扰动状态 直剪试验 荷载传递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锚固区FBG螺旋筋的研制
9
作者 邓成伟 陶奇 +1 位作者 苏泳旗 朱万旭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3-119,共7页
预应力锚固区的应力集中复杂,其承载和抗裂性能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安全耐久至关重要。针对锚固区应力应变检测难题,在其螺旋筋中径位置嵌入分布式的FBG,制备能可靠监测环向应变的FBG螺旋筋,并按国标GB/T 14370—2015对M15-9型锚具锚... 预应力锚固区的应力集中复杂,其承载和抗裂性能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安全耐久至关重要。针对锚固区应力应变检测难题,在其螺旋筋中径位置嵌入分布式的FBG,制备能可靠监测环向应变的FBG螺旋筋,并按国标GB/T 14370—2015对M15-9型锚具锚固区进行三组荷载传递试验。试验结果表明:FBG螺旋筋的全部测点均存活有效,能够全程跟踪锚固区应力变化;随着荷载的增加,其内部拉应变逐渐增大,在1.2倍极限荷载下实测出三个试件的螺旋筋实际最大拉应变分别为777.15、710.29、785.50με,其应力均未超过其材料屈服强度,螺旋筋尚处于弹性变形阶段。在0.6~0.8F_(ptk)加载过程中,试件侧表面开始出现竖向劈裂裂缝;1.0~1.2F_(ptk)加载过程中,首条裂缝均发展为主裂缝,同时加载端面出现斜裂缝,裂缝宽度最大值为0.15 mm,均满足规范要求。FBG螺旋筋应变传感器可为锚固区的服役期应力应变监测、预警及其设计方案提供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锚固区 FBG螺旋筋应变传感器 荷载传递试验 应力应变 竖向劈裂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荷载传递法的桩基沉降计算与承载性能分析
10
作者 朱永森 吴艳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17期222-228,共7页
地层由于土体颗粒结构疏松容易产生桩基成桩等质量问题,同时对桩基的承载性能也有较大影响。以自贡市富台家园项目为依托,针对现场两根试验桩开展桩基静载试验,结合理论分析方法,对地层中桩基承载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现场两根桩的荷... 地层由于土体颗粒结构疏松容易产生桩基成桩等质量问题,同时对桩基的承载性能也有较大影响。以自贡市富台家园项目为依托,针对现场两根试验桩开展桩基静载试验,结合理论分析方法,对地层中桩基承载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现场两根桩的荷载-沉降曲线为陡降型,桩端与桩侧各自分担了部分荷载属于端承摩擦型桩。桩的极限承载力接近设计值,冗余量小,不利于结构安全,可以考虑固化地层或增加桩长。提出桩侧双折线模型和桩端双参数指数模型组成的桩基荷载-位移传递简化模型,采用MATLAB编程的迭代算法得到荷载-沉降曲线,发现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实测值结果吻合度较高,表明此荷载-位移模型合理可行,可为类似地层的桩基承载性能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 静载试验 荷载传递法 沉降 承载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吊连共筋装配式水泥混凝土路面传荷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方明镜 柯文汇 +2 位作者 周然 李云建 李少杰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49,60,共8页
针对具有双向传力特征的“吊连共筋”体系装配式水泥混凝土路面板间传荷能力不明晰的问题,采用自主研发的扣压式反向张拉连接件,将埋设于预制路面板内部的横向主筋与纵向主筋成对机械连接,并采用自密实水泥砂浆灌入填充接缝,开展路面板... 针对具有双向传力特征的“吊连共筋”体系装配式水泥混凝土路面板间传荷能力不明晰的问题,采用自主研发的扣压式反向张拉连接件,将埋设于预制路面板内部的横向主筋与纵向主筋成对机械连接,并采用自密实水泥砂浆灌入填充接缝,开展路面板双向连接的装配式水泥混凝土路面现场试验,得出了预制水泥混凝土路面板间水平极限抗拉及竖向传荷能力,并结合路面板铺装传荷数值模拟,分析了吊连共筋装配式水泥混凝土路面板间传荷性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自主研发的单组连接件可承受约53 kN极限拉力,纵横双向连接可为路面板提供约300 kN水平抗拉能力,板间平均传荷效率达到75%,而基层调平后可将板间传荷效率提升到80%以上。板间传荷效率与板间机械连接刚度正相关,当机械连接刚度达到钢筋一体连接的1/4时,可实现一体化连接效果。传力连接布设间距不应小于0.3 m,且建议设置在路面板行车荷载轨迹下方。同时,装配式水泥混凝土路面宜采用柔性基层材料,且接缝处基层脱空对板间传荷效率及平整度影响较大。装配式水泥混凝土路面铺装前,尤其需要注意对接缝处基层找平及密封防水。研究结论为新型装配式水泥混凝土路面板间连接方式及结构组合设计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装配式路面 现场试验 数值模拟 预制混凝土板 传荷能力 机械连接
原文传递
水泥混凝土道面传力杆接缝传荷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12
作者 王宇翔 《交通科技》 2024年第3期24-29,共6页
为建立机场道面传力杆接缝的三维精细模型,采用单因子轮换法,对影响道面接缝传荷能力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传荷系数LTE与传力杆直径、面层及基层模量呈现正相关关系;与道基反应模量、面层厚度及传力杆间距呈现负相关关系。采用... 为建立机场道面传力杆接缝的三维精细模型,采用单因子轮换法,对影响道面接缝传荷能力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传荷系数LTE与传力杆直径、面层及基层模量呈现正相关关系;与道基反应模量、面层厚度及传力杆间距呈现负相关关系。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考察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效果,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道基反应模量、道面板厚度、传力杆间距、传力杆直径、杆-混凝土摩擦系数,而其余因素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模型 传荷能力 影响因子 正交试验 方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厚软基超长桩工程性状试验研究 被引量:142
13
作者 朱向荣 方鹏飞 黄洪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6-79,共4页
通过温州软土地基中超长钻孔灌注桩静载荷试验和桩身轴力的测试 ,探讨了软土地基中超长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性状和荷载传递机理。超长桩桩身轴力的传递规律和侧摩阻力的发挥性状对软土地基中超长桩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试验 软土地基 超长钻孔灌注桩 荷载传递 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铸造垫板的预应力混凝土锚固区传力性能试验 被引量:10
14
作者 赵勇 李东彬 +2 位作者 程志军 朱万旭 周建民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7-54,共8页
结合行业标准《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的修订,完成38个局部承压试件的单调加载或循环加载试验,研究采用国产铸造垫板的预应力混凝土锚固区传力性能,包括破坏模式、开裂荷载、极限承载力和裂缝宽度等,并进行相关影... 结合行业标准《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的修订,完成38个局部承压试件的单调加载或循环加载试验,研究采用国产铸造垫板的预应力混凝土锚固区传力性能,包括破坏模式、开裂荷载、极限承载力和裂缝宽度等,并进行相关影响参数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局部受压承载力公式估算整体铸造垫板锚固区的极限承载力与试验值会有较大偏差,有必要在国内相关标准中纳入后张预应力混凝土锚固区传力性能检验要求;大多数单调加载试件的极限承载力能达到预应力筋极限抗拉力标准值(Fptk),但仅有少数能达到1.2Fptk,且单调加载试件的极限承载力约为循环加载试件的1.1倍;喇叭管上设置二次翼缘、增大螺旋筋圈径、提高混凝土强度以及加大锚固区承压面积可提高锚固区极限承载力,而表层箍筋的配置可提高锚固区开裂荷载并减小劈裂裂缝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锚固区 锚垫板 铸造垫板 传力性能试验 单调加载试验 循环加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孔后压浆灌注桩承载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22
15
作者 姚海林 陈露春 +1 位作者 金志宏 李邦协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2期80-85,共6页
介绍了钻孔后压浆灌注桩施工工艺和加固机理,并根据原位测试结果分析了钻孔后压浆灌注桩荷载传递规律和大面积堆载试验对承载力的影响。
关键词 钻孔后 压浆灌注桩 荷载传递 承载力 灌注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锚垫板结构优化设计 被引量:9
16
作者 马倩 朱万旭 +2 位作者 苏海霆 付委 杨宝栋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1期81-87,共7页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应用范围的扩大对锚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预应力设计中对于锚垫板的锚具要求,对OVM锚固体系中YM-M15E-12D进行优化改进分析,提出优化设计思路,确立新型锚垫板M15CJ-12D的结...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应用范围的扩大对锚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预应力设计中对于锚垫板的锚具要求,对OVM锚固体系中YM-M15E-12D进行优化改进分析,提出优化设计思路,确立新型锚垫板M15CJ-12D的结构形式,对新结构进行ANSYS分析,并与原结构进行有限元对比分析,且通过荷栽传递试验测试构件的性能及检验其安全性,对比分析锚下混凝土结构试验应变值跟模拟应变值,验证模拟的各项参数符合实际工况,最终得到更为安全、先进、经济的锚下混凝土结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锚垫板 锚下混凝土结构 荷载传递试验 ANSYS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张预应力混凝土锚固区传力性能试验和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建民 杨玉金 +1 位作者 赵勇 王眺 《力学季刊》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18-424,共7页
铸造垫板由于传力性能比普通垫板更加合理,在国内外预应力混凝土工程中得到了广泛运用。目前国内对铸造垫板锚具产品的锚固区缺乏研究,也没有相关的预应力锚固区传力性能的统一试验标准。本文通过32个试件的预应力锚固区传力性能试验和... 铸造垫板由于传力性能比普通垫板更加合理,在国内外预应力混凝土工程中得到了广泛运用。目前国内对铸造垫板锚具产品的锚固区缺乏研究,也没有相关的预应力锚固区传力性能的统一试验标准。本文通过32个试件的预应力锚固区传力性能试验和有限元分析,对锚固区应力状态、裂缝形态、开裂荷载、破坏荷载,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铸造垫板锚具的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与螺旋筋圈径、附加表层箍筋的体积配筋率、截面尺寸和形状、混凝土强度等因素相关;在面积相等时,圆形垫板的开裂荷载要高于方形垫板;铸造垫板锚具产品的锚固区安全应当由预应力锚固区传力性能试验来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造垫板 锚固区 传力性能试验 有限元分析 开裂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喷插芯组合桩荷载传递机制足尺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47
18
作者 刘汉龙 任连伟 +1 位作者 郑浩 肖耀祖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95-1401,共7页
高喷插芯组合桩(简称JPP)是由高压旋喷桩和预应力混凝土芯桩构成的一种新型组合桩,为了对其荷载传递机制有更深入的认识,以自行开发的大型土工试验模型槽为依托,进行了JPP桩、灌注桩和高压旋喷水泥土桩静载荷对比试验。通过埋设在JPP桩... 高喷插芯组合桩(简称JPP)是由高压旋喷桩和预应力混凝土芯桩构成的一种新型组合桩,为了对其荷载传递机制有更深入的认识,以自行开发的大型土工试验模型槽为依托,进行了JPP桩、灌注桩和高压旋喷水泥土桩静载荷对比试验。通过埋设在JPP桩中的监测仪器对桩身轴力、桩端阻力以及桩体沉降等进行了直接量测,进而分析了JPP桩中管桩与水泥土轴力的分布和内外侧摩阻力的分布。试验结果表明,JPP桩与同桩长、同桩经灌注桩相比承载力高30%以上;JPP桩变形由芯桩控制,管桩轴力分布与水泥土轴力分布规律不一致,但同一截面上管桩和水泥土的轴力比值约为其弹性模量的比值;内外摩阻沿桩身的分布规律类似,内摩阻是外摩阻的1.62倍左右,约为JPP桩直径和管桩直径的比值;桩侧摩阻力与桩土相对位移近似双曲线分布,桩端阻力和桩端位移也近似双曲线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喷插芯组合桩 足尺模型试验 荷载传递机制 摩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承台高喷插芯组合单桩荷载传递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汉龙 任连伟 郑浩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25-532,共8页
高喷插芯组合桩(JPP)是由高压旋喷桩和预应力混凝土芯桩构成的一种新型组合桩。为了对带承台单桩荷载传递特性有更深入的认识,以自行开发的大型桩基试验模型槽为依托,对带承台单桩进行静载试验。通过埋设在JPP中的监测仪器和承台下传感... 高喷插芯组合桩(JPP)是由高压旋喷桩和预应力混凝土芯桩构成的一种新型组合桩。为了对带承台单桩荷载传递特性有更深入的认识,以自行开发的大型桩基试验模型槽为依托,对带承台单桩进行静载试验。通过埋设在JPP中的监测仪器和承台下传感器得到如下荷载传递特性:与不带承台JPP单桩相比,带承台单桩承载力显著提高,承台可以承担较大比例的荷载;桩土应力比为20~100,且桩顶处桩土应力比基本维持在22左右,为承台与桩截面面积比的2倍;承台的存在限制了桩土相对位移,摩阻力不易发挥;承台对桩侧摩阻力有"削弱"作用,特别是对上部摩阻力,对桩端阻力有"增强"作用,并且与不带承台单桩相比,达到极限摩阻力所需位移增大。这些成果对JPP与承台共同作用特性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工程 JPP单桩 承台 荷载传递 静载试验 桩土应力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扩支盘桩承载性状与沉降特征的试验 被引量:8
20
作者 高笑娟 李跃辉 +1 位作者 朱向荣 甘信民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5期61-64,共4页
通过对支盘桩的静载荷试验和对桩身轴力的测试,分析了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荷载传递机理和沉降特性,测试了桩身侧摩阻力和承力盘的端承力分担荷载的比例。指出工作荷载下支盘分担的荷载比例高于60%;桩侧摩阻力充分发挥时桩顶的沉降约为0... 通过对支盘桩的静载荷试验和对桩身轴力的测试,分析了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荷载传递机理和沉降特性,测试了桩身侧摩阻力和承力盘的端承力分担荷载的比例。指出工作荷载下支盘分担的荷载比例高于60%;桩侧摩阻力充分发挥时桩顶的沉降约为0.6%d;支盘间距3.57d没有明显影响承载力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扩支盘桩 荷载传递形状 静载荷试验 侧摩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