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dry-wet cycles on dynamic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s of sandstone:Experiments and modelling 被引量:1
1
作者 Hai Pu Qingyu Yi +3 位作者 Andrey P.Jivkov Zhengfu Bian Weiqiang Chen Jiangyu W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655-679,共25页
Underground pumped storage power plant(UPSP)is an innovative concept for space recycling of abandoned mines.Its realization requires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and durability of reservoir rock.Thi... Underground pumped storage power plant(UPSP)is an innovative concept for space recycling of abandoned mines.Its realization requires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and durability of reservoir rock.This paper conducted ultrasonic detection,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impact,mercury intrusion porosimetry(MIP),and backscatter electron observation(BSE)tests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al behaviour and microstructure of sandstone with cyclical dry-wet damage.A coupling FEM-DEM model was constructed for reappearing mesoscopic structure damage.The results show that dry-wet cycles decrease the dynamic compressive strength(DCS)with a maximum reduction of 39.40%,the elastic limit strength is reduced from 41.75 to 25.62 MPa.The sieved fragments obtain the highest crack growth rate during the 23rd dry-wet cycle with a predictable life of 25 cycles for each rock particle.The pore fractal features of the macropores and micro-meso pores show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rly and late cycles,which verifies the computational statistics analysis of particle deterioration.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ilure patterns are governed by the strain in pre-peak stage and the shear cracks are dominant.The dry-wet cycles reduce the energy transfer efficiency and lead to the discretization of force chain and crack f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derground pumped storage power plant Dry-wet cycles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macro and micro properties FEM-DEM coupling model Damage character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宏观缺陷的混凝土本构模型及含裂缝隧道衬砌动力损伤特性研究
2
作者 孙雅珍 王龙岩 +4 位作者 吴昌宇 王金昌 于阳 袁立凡 祝奉斌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9,共13页
目前对隧道衬砌动力响应的研究多聚焦于完好隧道,较少涉及初始宏观裂缝存在时对隧道衬砌结构弱化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为研究含裂缝隧道衬砌动力损伤特性,首先,基于塑性损伤本构,理论推导考虑材料弱化的宏观缺陷-外荷载耦合损伤本构模型;... 目前对隧道衬砌动力响应的研究多聚焦于完好隧道,较少涉及初始宏观裂缝存在时对隧道衬砌结构弱化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为研究含裂缝隧道衬砌动力损伤特性,首先,基于塑性损伤本构,理论推导考虑材料弱化的宏观缺陷-外荷载耦合损伤本构模型;其次,将宏观损伤度为0,0.2,0.3和0.4时混凝土试件抗拉强度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本构模型的合理性;然后,采用地层-结构法对土体-隧道-列车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模拟,引入无限单元边界吸收模型边界处的应力波;最后,通过在完整衬砌结构上预制深度为3.5,7.0和10.5 cm裂缝,并调整模型中的损伤参数,系统地研究衬砌结构在不同裂缝深度下考虑材料弱化作用的动力损伤特性。结果表明:推导得到的本构模型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最大误差仅为7.3%,模型合理;在不同裂缝深度下,竖向振动加速度和竖向振动速度均呈现出拱顶>边墙>仰拱的规律,且与行车道距离成正相关;裂缝深度由0 cm增加到10.5 cm,衬砌结构拱顶、边墙和仰拱的竖向振动加速度分别增大8.4%,2.7%和5.3%,竖向振动速度分别增大15.1%,17.1%和16.7%;裂缝深度从0 cm增加到10.5 cm,拱顶、边墙和仰拱的最大主应力峰值分别增加22.3%,15.5%和减小9.12%,拱顶的最大主应力峰值在裂缝深度为3.5 cm时超过了仰拱,说明动应力响应受行车道距离和初始宏观裂缝引起的应力集中共同影响;在3种不同裂缝深度下,考虑材料弱化作用下的衬砌损伤度较不考虑时分别增大0.039,0.130和0.1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动力响应 初始裂缝 宏观缺陷-外荷载耦合损伤 本构模型 混凝土材料弱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模型研究进展
3
作者 邓学峰 《广东建材》 2025年第3期168-171,共4页
钢筋的氯离子腐蚀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混凝土结构的复杂性,混凝土中氯离子的迁移过程是多样化的。因此,很难通过单一的试验研究来说明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传输机理。有必要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 钢筋的氯离子腐蚀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混凝土结构的复杂性,混凝土中氯离子的迁移过程是多样化的。因此,很难通过单一的试验研究来说明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传输机理。有必要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模拟来探索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传输过程和机理。总结了氯离子迁移的相关模型,指出了现有模型的优缺点,并对氯离子迁移模型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耐久性 氯离子传输模型 宏/细观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on failure criterion of composite based on unified macro- and micro-mechanical model 被引量:5
4
作者 Sun Zhigang Zhao Long +1 位作者 Chen Lei Song Yingdong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22-129,共8页
A new unified macro- and micro-mechanics failure analysis method for composite structures was developed in order to take the effects of composite micro structure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is method, the macro stress di... A new unified macro- and micro-mechanics failure analysis method for composite structures was developed in order to take the effects of composite micro structure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is method, the macro stress distribution of composite structure was calculated by commerci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oftware. According to the macro stress distribution, the damage point was searched and the micro-stress distribution was calculated by reformulated finite-volume direct averaging micromechanics (FVDAM), which was a multi-scal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composite. The micro structure failure modes were estimated with the failure strength of constituents. A unidirectional composite plate with a circular hole in the center under two kinds of loads was analyz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acro-mechanical failure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unified macro- and micro-mechanics failure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two methods are consistent, which show this new method's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 Finite-volume direct averaging micromechanics Mechanics failure model Multi-scale finite element Unified macro and micro
原文传递
基于SBFEM的剪切型裂纹动态开裂模拟
5
作者 江守燕 高嘉 +1 位作者 林安邦 杜成斌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25-2634,共10页
剪切型断裂是岩土工程中常见的破坏模式,了解剪切破坏机理并准确预测剪切型裂纹的萌生、扩展过程对保障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建立了基于比例边界有限元法(scaled boundary finite element methods,SBFEM)和非局部... 剪切型断裂是岩土工程中常见的破坏模式,了解剪切破坏机理并准确预测剪切型裂纹的萌生、扩展过程对保障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建立了基于比例边界有限元法(scaled boundary finite element methods,SBFEM)和非局部宏-微观损伤模型的剪切型裂纹动态开裂模拟方法,定义了基于偏应变概念的物质点对的正伸长量,可作为预测剪切型裂纹扩展行为的动态开裂准则,一点的损伤定义为该点影响域范围内连接的物质键损伤的加权平均值,而物质键的损伤则与基于偏应变概念的物质点对的正伸长量相关联,并引入能量退化函数建立结构域几何拓扑损伤与能量损失之间的关系,将拓扑损伤与应力应变联系起来,通过能量退化函数修正了SBFEM的刚度系数矩阵,得到了子域在损伤状态下的刚度矩阵,推导了考虑结构损伤的SBFEM动力控制方程,采用Newmark隐式算法对控制方程进行时间离散.最后,通过3个典型算例验证了建议的模型可较好地模拟剪切型断裂问题,能够很好地捕捉剪切型裂纹的扩展路径,并得到较为准确的载荷-位移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例边界有限元法 非局部宏-微观损伤模型 剪切型开裂 四叉树网格 偏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材料参数空间变异性的SBFEM开裂模拟
6
作者 林安邦 江守燕 +1 位作者 孙立国 杜成斌 《力学与实践》 2024年第1期138-147,共10页
论文建立了基于比例边界有限元法(scaled boundary finite element methods,SBFEM)框架的非局部宏微观损伤模型,考虑材料细观物理参数的空间变异性,探讨了材料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对结构开裂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材料参数空间变异性后... 论文建立了基于比例边界有限元法(scaled boundary finite element methods,SBFEM)框架的非局部宏微观损伤模型,考虑材料细观物理参数的空间变异性,探讨了材料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对结构开裂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材料参数空间变异性后,裂纹扩展路径具有不确定性,建议的模型能够很好地反应材料内在的随机性;随着结构受力情况的复杂化和结构本体缺陷的增多,裂纹开裂模式的变异性也会增大。自相关长度和参数变异系数对结构开裂分析结果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例边界有限元法 非局部宏微观损伤模型 参数空间变异性 开裂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upled 3D discrete-continuum numerical modeling of pile penetration in sand 被引量:7
7
作者 Jian ZHOU Qi-wei JIAN +1 位作者 Jiao ZHANG Jian-jun GUO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1期44-55,共12页
A coupled discrete-continuum simulation incorporating a 3D aspect and non-circular particles was performed to analyze soil-pile interactions during pile penetration in sand.A self-developed non-circular particle numer... A coupled discrete-continuum simulation incorporating a 3D aspect and non-circular particles was performed to analyze soil-pile interactions during pile penetration in sand.A self-developed non-circular particle numerical simulation program was used which considered sand near the pile as interacted particles using a discrete element method;the sand away from the pile was simulated as a continuous medium exhibiting linear elastic behaviors.The domain analyzed was divided into two zones.Contact forces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two zones were obtained from a discrete zone and applied to the continuum boundaries as nodal forces,while the interface velocitie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continuum zone and applied to the discrete boundaries.We show that the coupled discrete-continuum simulation can give a microscopic description of the pile penetration process without losing the discrete nature of the zone concerned,and may significantly improv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pled numerical modeling Discrete-continuum micro and macro 3D simulation Non-circular particles Pilepenetration mechanism
原文传递
金属成形过程组织演变的Cellular Automaton模拟技术 被引量:36
8
作者 李殿中 杜强 +1 位作者 胡志勇 李依依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1201-1205,共5页
结合金属凝固过程和热成形过程的温度场、浓度场、应力应变场等的数值模拟和金属结晶、再结晶过程中的热力学、动力学条件,建立了金属成形过程组织演变的宏-微观耦合模型.利用CellularAutomaton方法,依据建立的模... 结合金属凝固过程和热成形过程的温度场、浓度场、应力应变场等的数值模拟和金属结晶、再结晶过程中的热力学、动力学条件,建立了金属成形过程组织演变的宏-微观耦合模型.利用CellularAutomaton方法,依据建立的模型对K417Ni基合金叶片的凝固组织形成过程和热加工过程的再结晶组织进行了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模拟 元胞自动机 金属成形 数学模型 凝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模拟凝固微观组织的宏微观耦合模型 被引量:13
9
作者 郭洪民 危仁杰 杨湘杰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6-28,共3页
按照复杂性研究思想 ,将元胞自动机理论和金属凝固理论相结合 ,建立了模拟凝固微观组织演变的宏微观耦合模型MicrosCA -Solidification。与原有元胞自动机模型相比 ,该模型考虑了溶质再分配和液相中溶质扩散机制 ,考虑了成分过冷、曲率... 按照复杂性研究思想 ,将元胞自动机理论和金属凝固理论相结合 ,建立了模拟凝固微观组织演变的宏微观耦合模型MicrosCA -Solidification。与原有元胞自动机模型相比 ,该模型考虑了溶质再分配和液相中溶质扩散机制 ,考虑了成分过冷、曲率过冷及界面各向异性对枝晶尖端局部过冷度和界面平衡温度的影响 ,可较细致地模拟晶粒的结构和形态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组织 数值模拟 元胞自动机模型 宏微观耦合模型 金属凝固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贯通节理岩体单轴压缩动态损伤本构模型 被引量:28
10
作者 刘红岩 王新生 +1 位作者 张力民 张力国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6-436,共11页
非贯通节理岩体是同时含有节理、裂隙等宏观缺陷及微裂隙、微孔洞等细观缺陷的复合损伤地质材料,基于此提出了在非贯通节理岩体动态损伤本构模型中应同时考虑宏、细观缺陷的观点。首先对基于细观动态断裂机理的经典动态损伤本构模型——... 非贯通节理岩体是同时含有节理、裂隙等宏观缺陷及微裂隙、微孔洞等细观缺陷的复合损伤地质材料,基于此提出了在非贯通节理岩体动态损伤本构模型中应同时考虑宏、细观缺陷的观点。首先对基于细观动态断裂机理的经典动态损伤本构模型——TCK模型进行了阐述,其次针对目前节理岩体损伤变量定义中仅考虑节理几何参数而未考虑其强度参数的不足,基于能量原理和断裂力学理论推导得出了同时考虑节理几何及强度参数的宏观损伤变量(张量)的计算公式;第三,基于Lemaitre等效应变假设推导了综合考虑宏、细观缺陷的复合损伤变量(张量);第四,借鉴前人基于复合材料力学的观点,考虑了节理法向及切向刚度等变形参数对岩体动态力学特性的影响,进而建立了基于TCK模型的非贯通节理岩体单轴压缩动态损伤本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讨论了载荷应变率、节理内摩擦角、节理厚度、节理法向及切向刚度和节理倾角等对岩体动态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与目前的理论及试验研究结果比较吻合,从而说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 非贯通节理 动态损伤本构模型 宏、细观缺陷 损伤耦合 应力强度因子 等效弹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4.5%Cu合金凝固过程显微组织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永刚 陈军 +2 位作者 潘冶 孙国雄 仇春荔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130-1135,共6页
对Al 4 .5 %Cu二元合金在水冷铜型中的凝固进行了模拟 ,建立了耦合温度场、浓度场和微观生长过程的凝固组织模拟模型。以CA(CellularAutomaton)技术为基础 ,建立了晶粒生长过程的局部演变规则 ,在晶粒尺度上模拟了其凝固过程。将相同条... 对Al 4 .5 %Cu二元合金在水冷铜型中的凝固进行了模拟 ,建立了耦合温度场、浓度场和微观生长过程的凝固组织模拟模型。以CA(CellularAutomaton)技术为基础 ,建立了晶粒生长过程的局部演变规则 ,在晶粒尺度上模拟了其凝固过程。将相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和模拟结果进行了对照 ,检验了模型的正确性与适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组织模拟 CellularAutomaton技术 宏微观耦合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机动车排放模型综述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燕军 王鸣宇 +4 位作者 吉喆 黄志辉 彭頔 解淑霞 梁占彬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0年第5期159-164,共6页
机动车排放已经成为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动车排放模型的开发是表征机动车排放量和排放特征的重要方法,可为机动车排放控制和大气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本文对比研究了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发的M... 机动车排放已经成为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动车排放模型的开发是表征机动车排放量和排放特征的重要方法,可为机动车排放控制和大气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本文对比研究了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发的MOBILE、COPERT、MOVES、IVE等各种类型机动车排放模型,分析了各类模型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性。研究表明,机动车排放模型研究发展的方向已由宏观尺度逐步转向中等、微观尺度,排放模拟也由静态清单开发逐步转向动态过程排放测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模型 机动车排放 宏观尺度 微观尺度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界层辐合线发展成飑线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20
13
作者 张群 张维桓 姜勇强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08-315,共8页
利用高分辨率 η坐标模式 ,以一个实际飑线个例的常规资料为初值 ,通过嵌入一定强度的边界中层尺度辐合线 ,进行了边界层辐合线型飑线激发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飑线实例的大尺度环境场提供了累积的有效浮力能 ,小尺度积云对流则通过... 利用高分辨率 η坐标模式 ,以一个实际飑线个例的常规资料为初值 ,通过嵌入一定强度的边界中层尺度辐合线 ,进行了边界层辐合线型飑线激发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飑线实例的大尺度环境场提供了累积的有效浮力能 ,小尺度积云对流则通过对流翻腾提供高层水汽凝结潜热加热和低层降温冷却 ,而中尺度幅合线通过提供带状辐合上升运动 ,起着胚胎和组织积云对流的作用。这样大、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辐合线型飑线 高分辨率η模式 数值试验 大尺度环流场 大尺度积云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剪耦合损伤演化方程在混凝土本构模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黄瑞源 李永池 +1 位作者 章杰 高光发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51-555,共5页
将等效微孔洞体系的概念与有核长大模型的思想相结合,根据有关物理关系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提出了一种脆性材料的压剪耦合损伤演化方程.将该演化方程应用于混凝土脆弹性损伤软化本构模型之中,通过对混凝土一维应力条件下的实验应力应变... 将等效微孔洞体系的概念与有核长大模型的思想相结合,根据有关物理关系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提出了一种脆性材料的压剪耦合损伤演化方程.将该演化方程应用于混凝土脆弹性损伤软化本构模型之中,通过对混凝土一维应力条件下的实验应力应变曲线的优化数值模拟确定了损伤演化方程中的材料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含损伤的本构关系和该压剪耦合损伤演化方程能得到损伤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该曲线与采用CT技术观测的混凝土内部微孔洞扩展图像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所提出的损伤演化方程揭示了脆性材料压剪耦合损伤发展的宏细观机制,为更好地分析计算混凝土的高速贯穿等问题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效微孔洞体系 损伤演化方程 本构模型 压剪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胀性非饱和土的双尺度毛细–弹塑性变形耦合模型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舰 赵成刚 黄启迪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127-2133,共7页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在已有的膨胀性非饱和土的双尺度本构模型BExM和湿陷性非饱和土的毛细–弹塑性变形耦合模型的基础上,发展和建立了一个可预测膨胀性非饱和土的毛细滞回和力学行为耦合的双尺度本构模型。模型考虑了土体微观结构的体变...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在已有的膨胀性非饱和土的双尺度本构模型BExM和湿陷性非饱和土的毛细–弹塑性变形耦合模型的基础上,发展和建立了一个可预测膨胀性非饱和土的毛细滞回和力学行为耦合的双尺度本构模型。模型考虑了土体微观结构的体变及其对宏观结构行为的影响,以及毛细和力学行为之间的耦合作用。对已有的膨胀性非饱和土的常净应力下吸力循环试验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定量地描述膨胀性非饱和土的毛细和力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膨胀土 弹塑性本构模型 毛细–弹塑性变形耦合模型 双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FE的双辊连铸纯铝凝固组织模拟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守东 陈敬超 吕连灏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48-53,共6页
鉴于双辊薄带连铸等轴晶区半固态铸轧组织对产品性能的重要性,应用Procast软件中的CA-FE方法对工业纯铝在水冷钢辊连续铸轧中的凝固过程进行了模拟,建立了宏观温度场、浓度场和微观生长过程耦合的凝固组织模拟模型。以CA(Cellular Autom... 鉴于双辊薄带连铸等轴晶区半固态铸轧组织对产品性能的重要性,应用Procast软件中的CA-FE方法对工业纯铝在水冷钢辊连续铸轧中的凝固过程进行了模拟,建立了宏观温度场、浓度场和微观生长过程耦合的凝固组织模拟模型。以CA(Cellular Automaton)模型为基础,建立了晶粒生长过程的局部演变规则,在晶粒尺度上模拟了其凝固过程。应用建立的微观组织模型,研究了工艺参数对凝固组织的影响。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检验了模型的正确性与适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辊连续铸轧 微观组织模拟 宏微观耦合模型 元胞自动机-有限单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etri网的MEMS柔性设计建模方法 被引量:4
17
作者 徐敬华 张树有 刘晓健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791-1799,共9页
微机电系统设计具有微尺度效应和多物理场耦合的特点,而现有的面向产品宏观结构的CAD系统难以满足微米尺度设计需求,为此提出一种基于Petri网的MEMS柔性设计建模方法.在分析MEMS设计特点、框架和流程的基础上,对已有设计系统进行抽象化... 微机电系统设计具有微尺度效应和多物理场耦合的特点,而现有的面向产品宏观结构的CAD系统难以满足微米尺度设计需求,为此提出一种基于Petri网的MEMS柔性设计建模方法.在分析MEMS设计特点、框架和流程的基础上,对已有设计系统进行抽象化和精细化,获得高内聚低耦合的设计模块,并将Petri网与设计系统各模块相互关联,建立了基于Petri网的MEMS柔性设计建模框架;然后通过添加前置库所和带权有向弧调节库所最大/最小标识数,控制设计流的总数;再添加控制库所形成控制回路,使并发变迁有序执行,消解并行设计冲突;最后用Petri网的状态空间求解结果控制各模块运行,满足复杂设计流的多元关系.以ACIS为几何造型内核开发了自主原型系统,以电容式三维硅微梳齿驱动器设计为例进行应用验证,结果表明,文中方法将现有MEMS设计从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及其混合拓展到基于Petri网的柔性设计建模,使产品设计不局限于固定的设计流程,对于提高MEMS设计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RI网 微机电系统 微尺度效应 多场耦合 柔性设计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膨胀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24
18
作者 曹雪山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32-836,共5页
Alonso(1999)提出的膨胀土模型存在着微观结构参数难以确定的缺点。本文在阐述膨胀土干湿循环试验后,对膨胀土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膨胀土的微观变形机理。认为膨胀土宏观上的胀缩塑性变形是由两部分塑性变形组成,一部分是微... Alonso(1999)提出的膨胀土模型存在着微观结构参数难以确定的缺点。本文在阐述膨胀土干湿循环试验后,对膨胀土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膨胀土的微观变形机理。认为膨胀土宏观上的胀缩塑性变形是由两部分塑性变形组成,一部分是微观结构层次中集聚体胀缩变形耦合后形成的微—宏观结构耦合变形,另一部分是宏观结构塑性变形。由此,本文改进了膨胀土模型,利用宏观结构层次的参数和微-宏观结构变形耦合参数t计算前部分变形,而后部分变形仍按低塑性非饱和土的弹塑性变形计算。最后通过计算实例表明:模型的结论与试验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膨胀土 微-宏观结构耦合变形 改进膨胀土模型 弹塑性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能材料的损伤本构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俊玲 卢芳云 +1 位作者 赵鹏铎 陈荣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9-235,共7页
主要从宏观力学现象和微观统计力学两个角度介绍了国内外含能材料损伤力学模型的发展现状。通过比较各模型的描述观点和应用范围,认为需要建立多尺度分析模型,系统研究各种形式加载条件下含能材料的损伤演化规律及关联性,才能建立更合... 主要从宏观力学现象和微观统计力学两个角度介绍了国内外含能材料损伤力学模型的发展现状。通过比较各模型的描述观点和应用范围,认为需要建立多尺度分析模型,系统研究各种形式加载条件下含能材料的损伤演化规律及关联性,才能建立更合理的本构模型描述含能材料的力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力学 含能材料 本构模型 连续损伤力学 微观统计损伤力学 多尺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F2R宏微机械臂动力学建模与弹性振动尺度效应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胜 李美杰 +2 位作者 杨明岩 张飘石 任福深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65-78,共14页
柔性宏刚性微机械臂是一类典型的刚柔混合机械臂系统。采用有限元法,以2F2R宏微机械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详细推导和建立具有普遍意义的动力学模型。基于给定关节空间运动轨迹,对2F2R宏微机械臂的结构参量、截面参量、材质、集中质量... 柔性宏刚性微机械臂是一类典型的刚柔混合机械臂系统。采用有限元法,以2F2R宏微机械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详细推导和建立具有普遍意义的动力学模型。基于给定关节空间运动轨迹,对2F2R宏微机械臂的结构参量、截面参量、材质、集中质量分布等与系统弹性振动尺度效应之间关系与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操作空间运动轨迹,采用宏微空间分解方法,进一步分析上述设计参量与系统弹性振动尺度效应之间关系。通过上述两方面研究工作,获得许多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这对于该类宏微机械臂的设计与控制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F2R宏微机械臂 动力学模型 弹性振动 尺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