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groactive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from microbes:Chemical diversities and potentials of application in crop protection
1
作者 Kaimei Wang Shaoyong Ke +2 位作者 Wei Fang Fang Liu Zhigang Zhang 《Advanced Agrochem》 2023年第1期39-57,共19页
Synthetic chemical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modern agriculture as fertilizer,plant growth regulators and pesticides.Although the chemical inputs improved the crop production,it is well known about their negative effe... Synthetic chemical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modern agriculture as fertilizer,plant growth regulators and pesticides.Although the chemical inputs improved the crop production,it is well known about their negative effects,such as environmental residues in water,soil and animals,pest resistance and resurgence and the residu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es.The demands for safer food and more friendly environment are now more preferred by humankind in the world.Microbes have already become an alternate for chemical inputs in some aspects in agriculture.The microbes can produce very diverse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mVOCs)which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lant and microbes,or among intraspecies or interspecies of microbes.Many mVOCs showed diverse agroactivities,such as insecticidal,bactericidal,fungicidal,herbicidal,plant growth promotion and abiotic stress-tolerance inducing activities.The agroactive mVOCs have diverse structure-types,such as alkane,alkenes,alcohols,aldehydes,ketones,carboxylic acid,esters and lactones,ethers,aromatic ring,terpenes,heterocycles,sulphur-containing VOCs.The promising agroactive properties make it possible to apply mVOCs and their producing microorganisms or synthetic mimics or agroactive mVOCs in crop protection,and so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chemical diversity,agroactivities,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mVO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bi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mvocs) Structural diversity Biological functions Biological control Crop prote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气味指纹技术检测猪肉假单胞菌 被引量:18
2
作者 胡惠平 潘迎捷 +2 位作者 刘源 孙晓红 赵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327-332,共6页
研究从猪肉中分离的假单胞菌在胰酪胨大豆肉汤(TSB)纯培养条件下产生的挥发性代谢产物(MVOCs)及其气味指纹,以为将来气味指纹技术应用于食品中微生物的快速无损检测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电子鼻(E-nos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 研究从猪肉中分离的假单胞菌在胰酪胨大豆肉汤(TSB)纯培养条件下产生的挥发性代谢产物(MVOCs)及其气味指纹,以为将来气味指纹技术应用于食品中微生物的快速无损检测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电子鼻(E-nos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3株从猪肉中分离的假单胞菌在TSB中产生的挥发性代谢产物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判别因子分析(DFA),E-nose能明显区分3株假单胞菌。进一步用HS-SPME-GC-MS对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2-丁酮、氯二溴甲烷、异戊酸、2-甲基丁酸、2-甲基-5-(甲基硫)呋喃是铜绿假单胞菌(Pa)所产生的;3,5-二甲基辛烷、6-甲基-5-庚烯-2-酮、2-乙基己醇、十二烷烃、2,6,10-三甲基十二烷、(1E)-1-乙缩醛-1H-茚、1,5-二甲基萘是恶臭假单胞菌(Pp)所产生的;2-戊酮、甲硫醚、乙酸丁酯、硫代丁酸甲酯、1-环十二烷烯、戊基环丙烷、3-丙酰吡啶、3-苯基呋喃是荧光假单胞菌(Pf)所产生的;3株假单胞菌之间存在着差异。通过检测假单胞菌的挥发性代谢产物,E-nose和HS-SPME-GC-MS气味指纹技术能快速的将假单胞菌进行区分鉴别,表明该技术可以应用于假单胞菌等食品中微生物的快速无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假单胞菌 微生物挥发性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曲黄酒传统酿造过程挥发性风味组分及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7
3
作者 洪家丽 李秋艺 +9 位作者 潘雨阳 郭伟灵 黄梓芮 赵立娜 钱敏 白卫东 倪莉 饶平凡 刘斌 吕旭聪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7-144,共8页
为探究红曲黄酒传统酿造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组分及菌群结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系统比较传统酿造初期、中期和末期3 个时期酒醅样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 为探究红曲黄酒传统酿造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组分及菌群结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系统比较传统酿造初期、中期和末期3 个时期酒醅样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同时运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传统酿造过程不同时期的微生物菌群结构。结果表明:红曲黄酒传统酿造过程挥发性风味组分及菌群结构变化显著,优势菌群-挥发性风味组分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红曲黄酒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大多与传统酿造中、末期中的优势菌群呈正相关。研究结果阐明红曲黄酒传统酿造过程中香气组分形成与微生物菌群之间的关系,确定与关键香气组分形成密切相关的微生物类型,为红曲黄酒中功能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和发酵调控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黄酒 挥发性风味组分 菌群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扣囊复膜酵母菌对固态混菌发酵体系微生物菌群结构及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浩 黄丹 +3 位作者 余东 郭辉祥 邹永芳 罗惠波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5-52,共8页
从浓香型大曲中分离1株扣囊复膜酵母菌,在混菌固态发酵条件下研究其对微生物结构及代谢物的影响。基于混菌固态发酵体系,在发酵温度/湿度分别为25℃/95%、28℃/90%、35℃/85%、38℃/80%、43℃/75%的条件下接种扣囊复膜酵母菌,分析其对... 从浓香型大曲中分离1株扣囊复膜酵母菌,在混菌固态发酵条件下研究其对微生物结构及代谢物的影响。基于混菌固态发酵体系,在发酵温度/湿度分别为25℃/95%、28℃/90%、35℃/85%、38℃/80%、43℃/75%的条件下接种扣囊复膜酵母菌,分析其对混菌发酵体系微生物多样性、理化参数、酶活力、挥发性代谢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发酵条件下扣囊复膜酵母菌的扰动会导致固态混菌培养体系中微生物物种丰富度降低,毕赤酵母属(Pichia)、横梗霉属(Lichtheimia)、肠杆菌属(Enterobacter)的相对丰度降低,芽孢杆菌属(Bacillus)、复膜酵母属(Saccharomycopsis)相对丰度增多。25℃/95%发酵条件下还原糖含量、糖化力、液化力、发酵力、酒化力有所提高,28℃/90%发酵条件下实验组的还原糖含量、糖化力、发酵力有明显增加,液化力在所有发酵条件下都有增强。35℃/85%、42℃/75%发酵条件下吡嗪类化合物显著增多,25℃/95%、38℃/80%发酵条件下醇类化合物增多,25℃/95%、35℃/85%发酵条件下酯类化合物增多。可见接种扣囊复膜酵母菌会对固态混菌体系中其他的微生物造成扰动进而影响体系中的微生物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扣囊复膜酵母 固态混菌发酵 挥发性代谢物 微生物类群相互作用 发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的霉变香米微生物挥发性气味的特征指纹图谱 被引量:1
5
作者 陈通 程谦伟 +3 位作者 韦紫玉 莫斯敏 杨奕鹏 祁兴普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2-187,共6页
为实现对霉变香米快速、简便、准确地判别分析,以自然霉变香米中分离出的6种主要霉菌为研究对象,借助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分析其自身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micr... 为实现对霉变香米快速、简便、准确地判别分析,以自然霉变香米中分离出的6种主要霉菌为研究对象,借助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分析其自身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microbi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mVOCs),结合统计分析,筛选出具有表征霉变信息的mVOCs物质,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霉变香米的判别模型。结果表明:6种霉菌产生的mVOCs物质主要为醇类、醛类、酮类以及酯类等;霉菌侵染的香米样品与正常样品在主成分得分图中呈现2个簇类聚集,k近邻判别模型显示测试集样品平均识别率达到95.25%,从而证实mVOCs具有表征香米霉变能力的可靠性,GC-IMS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香米霉变无损判别有效分析的可行性,在大米品质分析与贮藏监控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离子迁移谱 霉变香米 微生物挥发性有机物 K近邻 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季节对贮存期大曲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非挥发性代谢物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艳 周文 +4 位作者 权诗凯 赵盈盈 彭昱雯 吴正云 张文学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17,共8页
目的:探究生产季节对贮存期大曲的微生物结构和非挥发性代谢物组成的影响。方法:采用16S rRNA及ITS高通量测序和非靶向代谢组学对秋夏生产的贮存期大曲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季节生产的贮存期大曲的细菌菌属种类占比均差异显著,而真菌菌... 目的:探究生产季节对贮存期大曲的微生物结构和非挥发性代谢物组成的影响。方法:采用16S rRNA及ITS高通量测序和非靶向代谢组学对秋夏生产的贮存期大曲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季节生产的贮存期大曲的细菌菌属种类占比均差异显著,而真菌菌属仅占比差异显著且贮存之后其最优势菌属占比趋于一致。非靶向代谢组学共鉴定了157种非挥发性代谢物,包括小肽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以及醇醛酮等风味相关的物质,它们在夏季生产的贮存期大曲中的含量整体高于秋季生产的贮存期大曲。关联性分析显示,差异风味相关代谢物主要与被明显改变的细菌菌属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控制大曲生产季节可能主要影响大曲产香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大曲的生产控制提供有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季节 贮存大曲 微生物群落 非挥发性代谢物 生香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