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ATE-INDEPENDENT CONSTITUTIVE MODELING FOR POROUS AND MULTI-PHASE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S 被引量:1
1
作者 Zhou Jianqiu Li Yunnling Zhang Zhenzhong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SCIE EI 2007年第1期13-20,共8页
To determine the time-independent constitutive modeling for porous and multi- phase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s and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grain size and porosity on their mechanical behavior, each phase was treated ... To determine the time-independent constitutive modeling for porous and multi- phase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s and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grain size and porosity on their mechanical behavior, each phase was treated as a mixture of grain interior and grain bound- ary, and pores were taken as a single phase, then Budiansky's self-consistent method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Young's modulus of porous, possible multi-phase,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s, the prediction being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results in the literature. Further, the established method is extended to simulate the constitutive relations of porous and possible multi-phase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s with small plastic deforma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secant-moduli approach and iso-strain assumption.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ain size and porosity dependent mechanical data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edictions using the established model show that it appears to be capable of describing the time-independent mechanical behaviors for porous and multi-phase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s in a small plastic strain range.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modification factor, th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model developed were pres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s constitutive modeling multi-PHASE POROSITY plastic deform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CLIC DEFORMATION OF FACE CENTERED CUBIC CRYSTALS AND ITS DISLOCATION INTERACTION MODEL——Ⅱ.DISLOCATION INTERACTION MODEL OF CYCLIC DEFORMATION
2
作者 JIN Nengyun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Jin Nengyun,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0,China.Present address:Max-Planck-Institut für Metallforschung,Institut für Physik,7000 Stuttgart 80,FRG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English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1989年第2期93-99,共7页
A dislocation interaction model has been proposed for cyclic deformation of fcc crystals.Ac- cording to this model,cyclic stress-strain responses and saturation dislocation structures of a crystal are associated with ... A dislocation interaction model has been proposed for cyclic deformation of fcc crystals.Ac- cording to this model,cyclic stress-strain responses and saturation dislocation structures of a crystal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modes and intensities of dislocation interactions between slip systems active in the crystal; and,hence,may be predicted by the location of its tensile axis in the crystallographic triangle.This model has successfully explained the different behaviours of double-slip crystals and multi-slip behaviours of some crystals with orientations usually con- sidered as single-slip 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ce centered cubic crystal dislocation interaction model multi-slip cyclic deform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车用复杂套管多工位冷镦成形技术
3
作者 杨锦林 杨晓红 《锻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8,共11页
针对某车用复杂套管加工工序多、成本高、产量低的生产现状,将多工位成形技术应用于其生产。围绕塑性变形手段和生产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制定了套管的两套成形方案,并分别建立了数值仿真模型;基于物理试验在Deform-3D中建立了套管材料的... 针对某车用复杂套管加工工序多、成本高、产量低的生产现状,将多工位成形技术应用于其生产。围绕塑性变形手段和生产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制定了套管的两套成形方案,并分别建立了数值仿真模型;基于物理试验在Deform-3D中建立了套管材料的本构模型及损伤断裂模型,完成了套管的模拟成形,并根据模具的填充情况、金属流动、材料损伤程度等全面分析了两套工艺的可实施性;比较了两方案各工位成形零件的等效应力及载荷等数据,得到了可靠的成形方案。最后,进行了成形模具的制造以及套管的多工位成形试验,得到的套管成形饱满,质量好,表面无刮痕,内孔光滑且无拉毛等缺陷,与仿真结果一致,且套管的尺寸检测结果也均符合工艺要求,验证了工艺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 多工位成形技术 本构模型 损伤断裂模型 等效应力 载荷
原文传递
改进多模型融合的文本生成人脸方法
4
作者 黄万鑫 芦天亮 +2 位作者 袁梦娇 耿浩琦 陈咏豪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69-81,共13页
文本生成人脸是根据文本描述创造特定人脸图像的技术,在刑事侦查、虚拟现实等领域有巨大应用前景。当前文本生成人脸主流方法存在人脸图文匹配度低、人脸图片风格多样难控制、研发成本高等问题。针对上述挑战,对扩散模型融合生成对抗网... 文本生成人脸是根据文本描述创造特定人脸图像的技术,在刑事侦查、虚拟现实等领域有巨大应用前景。当前文本生成人脸主流方法存在人脸图文匹配度低、人脸图片风格多样难控制、研发成本高等问题。针对上述挑战,对扩散模型融合生成对抗网络进行探究,融合多模型改进文本生成人脸。首先采用多种方法微调扩散模型,提升通用大模型领域定制能力与图文理解能力;然后提出VA E-InverseGAN解码器,将扩散模型输出隐变量映射到StyleGAN2丰富人脸先验空间来生成高质量人脸。经系列定性和定量分析,此方法在M M-Celeb A-HQ数据集上实现风格可控性提升,人脸图文特征理解比基线模型提升12.0%,人脸图文匹配指标CLI P-Score提升33.8%,人脸图像质量指标NIQE优化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生成人脸 扩散模型 大模型微调 多模型融合 多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复杂阀体多向模锻成形工艺的开发、优化及试验验证
5
作者 李坤 《锻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9,84,共9页
以一种复杂阀体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传统锻造配合机加工的生产方式中存在的成本高、效率低及阀体性能差等问题,尝试改用多向模锻工艺进行生产,并基于数值仿真进行工艺开发及优化。首先,通过高温压缩试验得到阀体材料40CrNi2Mo合金钢不同... 以一种复杂阀体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传统锻造配合机加工的生产方式中存在的成本高、效率低及阀体性能差等问题,尝试改用多向模锻工艺进行生产,并基于数值仿真进行工艺开发及优化。首先,通过高温压缩试验得到阀体材料40CrNi2Mo合金钢不同条件下的流变曲线,设计了本构模型的拟合,并进行了准确性验证;其次,设计了阀体不同成形方案,同时利用Deform-3D完成了有限元建模及成形过程仿真,分析了各方案的可实施性,并基于仿真结果对成形方案进行局部优化、对比以及择优;最后,参考优选方案,通过多向模锻液压机进行阀体的成形试验,获得的阀体锻件质量好,表面光滑,无坑洞、毛刺等缺陷,剖切后内部也未见裂纹、疏松等缺陷,各尺寸检测均满足技术要求。证实了开发工艺的可靠性以及数值仿真技术在塑性加工领域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CrNi2Mo合金钢 阀体 多向模锻 本构模型 流变曲线 缺陷
原文传递
Geomechanics of subsidence above single and multi-seam coal mining 被引量:7
6
作者 A.M.Suchowerska Iwanec J.P.Carter J.P.Hambleton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16年第3期304-313,共10页
Accurate prediction of surface subsidence due to the extraction of underground coal seams i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his task is further compounded by the growing trend for coal to be ext... Accurate prediction of surface subsidence due to the extraction of underground coal seams i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his task is further compounded by the growing trend for coal to be extracted from seams either above or below previously extracted coal seams, a practice known as multiseam mining. In order to accurately predict the subsidence above single and multi-seam longwall panels using numerical methods, constitutive laws need to appropriately represent the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coal measure strata. The choice of the most appropriate model is not always straightforward. This paper compares predictions of surface subsidence obtained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considering a range of well-known constitutive mode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re sophisticated and numerically taxing constitutive laws do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more accurate predictions of subsidence when compared to field measurements. Th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using each particular constitutive law are discussed. A comparison of the numerical predictions and field measurements of surface subsidence is also provi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ngCoalLongwall miningSubsidence multi-seam mining constitutive model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rmo-hydro-mechanical-air coupl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multi-phase problems 被引量:4
7
作者 Feng Zhang Yonglin Xiong +1 位作者 Sheng Zhang Bin Y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14年第2期77-98,共22页
In this paper, a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based multi-phase problem based on a newly proposed thermal elastoplastic constitutive model for saturated/unsaturated geomaterial is discussed. A program of FEM named as... In this paper, a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based multi-phase problem based on a newly proposed thermal elastoplastic constitutive model for saturated/unsaturated geomaterial is discussed. A program of FEM named as SOFT, adopting unified field equations for thermo-hydro-mechanical-air (THMA) behavior of geomaterial and using finite element-finite difference (FE-FD) scheme for so/l-water-air three-phase coupling problem, is used i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As an application of the newly proposed numerical method, two engineering problems, one for slope failure in unsaturated model ground and another for in situ heating test related to deep geological repository of high-level radioactive waste (HLRW), are simulated. The model tests on slope failure in unsaturated Shirasu ground, carried out by Kitamura et al. (2007), is simulated in the framework of soil-water-air three-phase coupling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nstant temperature. While the in situ heating test reported by Munoz (2006) is simulated in the same framework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variable temperature hut constant air press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phase Thermo-hyd ro-mechanical-air (THMA)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Finite deformation constitutive model Unified field equati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Deformation and Stress Analysis of Na Ba Reservoir Concrete Face Rock-Fill Dam
8
作者 Yin Shaofei Peng Hui +3 位作者 Wu Fan Wen Chen Jin Ke Han Ka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B)》 2016年第10期489-494,共6页
Based on the APDL (ANSYS Parametric Design Language) an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project related to parameters of filling material, imported Duncan-Chang constitutive model which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soil mas... Based on the APDL (ANSYS Parametric Design Language) an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project related to parameters of filling material, imported Duncan-Chang constitutive model which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soil mass and rock-fill in the ANSYS software. With the three-dimensional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by the mid-point incremental method, what have been computed are the deformation and stress analysis ofNa Ba reservoir CFRD (Concrete Face Rock-fill Dam) in filling period.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dam during construction safety filling stress and deformation analysis and real-time monito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rete face rock-fill dam deformation and stress analysis Duncan-Chang constitutive model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塑性变形理论建模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新云 唐学峰 +6 位作者 余国卿 龙锦川 温红宁 邓磊 金俊松 龚攀 张茂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116,共25页
传统塑性理论模型由于引入了适当的假设和简化,面对复杂变形机制和复杂变形条件时具有局限性。基于深度学习的理论建模作为数据驱动的建模新范式,具有精度高、通用性强的特点,是塑性理论建模的重要方向。介绍了深度学习的建模方法,如传... 传统塑性理论模型由于引入了适当的假设和简化,面对复杂变形机制和复杂变形条件时具有局限性。基于深度学习的理论建模作为数据驱动的建模新范式,具有精度高、通用性强的特点,是塑性理论建模的重要方向。介绍了深度学习的建模方法,如传统神经网络模型、物理启发式神经网络模型和神经算子网络,分析了各个模型的特点。总结了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塑性理论建模方法在本构关系、损伤断裂模型、微观组织模型和多尺度模型等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提高模型精度、泛化能力和可解释性的方法。最后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塑性理论建模方法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塑性理论建模 本构关系 微观组织演变模型 损伤断裂模型 多尺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堆石料本构模型对混凝土面板坝应力变形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傅中志 张意江 +1 位作者 陈锦祎 王永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89-2100,共12页
堆石料本构模型选择是影响混凝土面板坝应力变形计算结果的主要因素。以某典型面板坝为例,采用邓肯E-B非线性弹性模型和“南水”双屈服面弹塑性模型,对坝体填筑过程和蓄水过程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模拟;研究了两种模型计算的坝体和面板的位... 堆石料本构模型选择是影响混凝土面板坝应力变形计算结果的主要因素。以某典型面板坝为例,采用邓肯E-B非线性弹性模型和“南水”双屈服面弹塑性模型,对坝体填筑过程和蓄水过程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模拟;研究了两种模型计算的坝体和面板的位移和应力分布差异;分析了两种模型计算结果呈现差异的原因。两种模型计算结果最显著的差异体现在两个方面:(1)“南水”模型计算的坝体沉降、面板挠度等位移指标小于E-B模型,其原因是“南水”模型计算的坝体小主应力和变形模量更高。(2)E-B模型计算结果显示蓄水后面板底部顺坡向受拉;而“南水”模型计算的面板顺坡向应力为全断面受压。前者是由E-B模型的各向同性弹性本质决定的,垫层料因水压力作用顺坡向膨胀,产生沿坡面向上的位移;后者是其F1屈服面持续扩张产生塑性体积收缩导致的,塑性体缩抵消了顺坡向弹性膨胀,使垫层料产生沿坡面向下的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面板坝 堆石料 本构模型 应力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机舱复杂薄壁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
11
作者 孟宪明 任鹏飞 张赛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73-2180,共8页
本研究针对电动汽车一体式前机舱复杂薄壁结构设计,提出了一种基于拓扑优化的结构性能协同设计方法。研究通过拓扑优化确定多重负载条件下的最优载荷路径,并进行前机舱一体压铸部件工艺可行性设计。对压铸材料进行了材料测试并开发了基... 本研究针对电动汽车一体式前机舱复杂薄壁结构设计,提出了一种基于拓扑优化的结构性能协同设计方法。研究通过拓扑优化确定多重负载条件下的最优载荷路径,并进行前机舱一体压铸部件工艺可行性设计。对压铸材料进行了材料测试并开发了基于应力三轴度和罗德角系数应力状态的失效曲面,搭建了正面碰撞简化模型用于评估前机舱集成结构挤压型材纵梁与压铸部件的刚度匹配。结果表明,采用该设计方法可以有效获得多性能约束下的拓扑路径,充分考虑前机舱结构工艺可行性及结构性能匹配,降低研发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性能拓扑优化 前机舱集成设计 一体化压铸 断裂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面板与堆石料接触面模型及其应用
12
作者 傅中志 王立安 +1 位作者 陈锦祎 张意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05-2313,共9页
混凝土面板是面板坝防渗安全的生命线,其应力变形特性主要取决于坝体堆石料的应力变形特性及面板与堆石料之间的接触特性。在面板坝的应力变形计算中,通常采用接触面模型模拟面板与堆石料之间的荷载传递机制,因此接触面模型是否合理,直... 混凝土面板是面板坝防渗安全的生命线,其应力变形特性主要取决于坝体堆石料的应力变形特性及面板与堆石料之间的接触特性。在面板坝的应力变形计算中,通常采用接触面模型模拟面板与堆石料之间的荷载传递机制,因此接触面模型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面板应力变形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分析了传统双曲线接触面模型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个考虑双向剪切耦合效应,且符合强度准则和标架无差异原则的接触面本构模型,该模型参数少,数值实现方便,可以定性地模拟出实际面板坝工程中出现的混凝土挤压破坏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面板坝 接触面 本构模型 应力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液压胀破测试方法的聚合物防水膜多轴拉伸性能表征
13
作者 蒋雅君 刘基泰 +2 位作者 何雨帝 赵菊梅 王虎群 《中国建筑防水》 2024年第5期42-49,共8页
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液压胀破的多轴拉伸测试装置和数据处理方法,以准确表征聚合物防水膜的拉伸性能。测试结果显示:随着防水膜厚度的增加,拉伸峰值应力降低;随着试件直径的增加,拉伸峰值应力增加;与单轴拉伸相比,多轴拉伸避免了“颈... 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液压胀破的多轴拉伸测试装置和数据处理方法,以准确表征聚合物防水膜的拉伸性能。测试结果显示:随着防水膜厚度的增加,拉伸峰值应力降低;随着试件直径的增加,拉伸峰值应力增加;与单轴拉伸相比,多轴拉伸避免了“颈缩”效应,断裂伸长率降低;防水膜的应力-应变曲线符合线性应变强化弹塑性模型,并可通过多轴拉伸试验拟合得到相关参数。结论表明,多轴拉伸方法结果更接近实际工况下的应力-应变响应,可为合理评估防水膜在工程环境中的力学性能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防水膜 多轴拉伸 液压胀破 应力-应变曲线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裂隙演化微分动力学机制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 被引量:2
14
作者 邓乃夫 乔兰 +2 位作者 刘建 张庆龙 李庆文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7-689,共13页
为研究天然岩石内部不同形态裂隙的演化行为与岩石累计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运用唯象理论将岩石分为完整岩石微元体、闭合裂隙微元体和开口裂隙微元体3组分。基于生物群落生长逻辑建立岩石的裂隙演化微分动力学方程,并利用半解析方式求... 为研究天然岩石内部不同形态裂隙的演化行为与岩石累计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运用唯象理论将岩石分为完整岩石微元体、闭合裂隙微元体和开口裂隙微元体3组分。基于生物群落生长逻辑建立岩石的裂隙演化微分动力学方程,并利用半解析方式求解岩石闭合裂隙与开口裂隙在受压状态下的演化表达式,实现压缩过程中岩石不同微元体之间转化关系的量化。其中开口裂隙演化曲线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反映初始开口裂隙在压密阶段前后的变化规律,符合压密阶段非线性的应力-应变曲线关系。随后,以岩石裂隙演化解析表达式定义岩石压缩破坏的全局损伤变量,精准量化岩石在初始阶段、压密阶段、弹塑性阶段以及峰后阶段的全过程损伤程度,并提出基于上述裂隙演化机制和全局损伤变量的损伤本构模型。最后,基于微分方程理论推导、强度准则以及多目标优化等多种手段确定损伤本构模型参数,完成对岩石三组分初始比例以及3种裂隙转化因子的稳定求解,进而实现岩石压缩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曲线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在煤岩及炭质泥岩的实例分析中,所建立的损伤本构模型能够较好表征不同岩石在不同围压下的应力应变特征及裂隙扩展规律,模型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本构模型 裂隙演化 微分动力学方程 损伤力学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构模型对面板堆石坝动力特性影响及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永超 沈振中 +1 位作者 疏永康 熊汉野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7-141,共5页
为研究堆石料本构模型及模型参数对面板堆石坝动力响应特性的影响,基于有限元方法和动力时程分析,分别采用邓肯-张E-B模型和南水模型对某沥青混凝土堆石坝进行动力计算,比较了两种本构模型下坝体的静动位移、动应力和地震永久变形的分... 为研究堆石料本构模型及模型参数对面板堆石坝动力响应特性的影响,基于有限元方法和动力时程分析,分别采用邓肯-张E-B模型和南水模型对某沥青混凝土堆石坝进行动力计算,比较了两种本构模型下坝体的静动位移、动应力和地震永久变形的分布规律和数值大小,在此基础上针对堆石料参数设计了正交试验,采用极差和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参数敏感性。结果表明,两种本构模型下面板坝的动位移分布规律相似但数值大小不同,动应力大小和分布规律均不同,参数K和Rd分别是邓肯-张E-B模型和南水模型中对坝体动位移最敏感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构模型 面板堆石坝 动力响应 参数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75铝合金多场耦合流变行为和软化机理
16
作者 朱春雨 夏建生 +3 位作者 窦沙沙 刘镕滔 钱海旭 朱云飞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123,共11页
在应变速率为0.01~10 s^(-1),电流密度为18~27 A·mm^(-2),温度为150~330℃条件下,对7075铝合金进行了脉冲电流辅助拉伸实验。探讨了应变速率与电流密度对7075铝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推导出耦合了电参数的修正Johnson-Cook本构模型,... 在应变速率为0.01~10 s^(-1),电流密度为18~27 A·mm^(-2),温度为150~330℃条件下,对7075铝合金进行了脉冲电流辅助拉伸实验。探讨了应变速率与电流密度对7075铝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推导出耦合了电参数的修正Johnson-Cook本构模型,并进行了验证。为解析热、电与力的耦合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结果表明,与室温相比,通电试样的断面形貌中出现尺寸更大、分布更规整的韧窝。应变速率0.1~1 s^(-1)和电流密度21~24 A·mm^(-2)对降低7075铝合金的流动应力有着显著影响,说明电流密度的影响存在阈值。并且修正后的Johnson-Cook模型在预测上展现出了较高的可靠性,模型预测与试验数据高度吻合,相关性达到0.9961,平均绝对相对误差仅为3.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75铝合金 电塑性效应 多场耦合 Johnson-Cook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幅温度和应力范围下蠕墨铸铁的蠕变试验及本构模型对比研究
17
作者 李书博 刘茜 +4 位作者 景国玺 张军海 卫军朝 杨紫毅 孙帅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6,共7页
随着发动机功率密度的增加,气缸盖在运行过程中所承受的温度和应力也增加,因此蠕变损伤预测需要考虑准确的蠕变本构模型和参数。针对蠕墨铸铁(Compacted Graphite cast Iron,CGI)气缸盖大范围的温度和应力工作条件,开展温度450~550℃、... 随着发动机功率密度的增加,气缸盖在运行过程中所承受的温度和应力也增加,因此蠕变损伤预测需要考虑准确的蠕变本构模型和参数。针对蠕墨铸铁(Compacted Graphite cast Iron,CGI)气缸盖大范围的温度和应力工作条件,开展温度450~550℃、试验应力100~300 MPa条件下的CGI蠕变试验,进行表征宽幅温度和应力下CGI最小蠕变速率的蠕变本构模型对比研究。研究表明:与较小的温度和应力范围相比,在宽幅条件下CGI更容易发生蠕变损伤,且温度相比应力更能促使CGI发生蠕变变形;分别基于Norton⁃Bailey幂律模型、Garofalo双曲正弦模型和变形机制的真应力(Deformation Mechanism⁃based True Stress,DMTS)模型,结合多目标优化方法,构建了CGI蠕变本构模型。其中,基于DMTS模型的CGI蠕变模型有73%的预测值在两倍误差范围内,吻合效果在三种模型中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墨铸铁 宽幅温度和应力范围 蠕变试验 蠕变本构模型 最小蠕变速率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物探数据的工作面透明地质模型构建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于建军 王建成 刘百祥 《山东煤炭科技》 2024年第4期157-161,167,173,共7页
为了构建马兰矿18501工作面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采用多源数据融合与三维地学属性建模方法,首先将已有工作面地质资料数字化,建立基础数据库;采用基于煤层底板等高线和煤层厚度的建模方式,建立初始模型;开展高分辨探测,融合地质、物探、... 为了构建马兰矿18501工作面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采用多源数据融合与三维地学属性建模方法,首先将已有工作面地质资料数字化,建立基础数据库;采用基于煤层底板等高线和煤层厚度的建模方式,建立初始模型;开展高分辨探测,融合地质、物探、钻孔数据、钻探信息等多源数据,控制工作面内的地质构造;通过三维地学属性建模方法,对断层进行精细建模,离散采样点数据插值、三维空间网格化,实现工作面地质构造的三维重现。通过研究及应用表明:基于煤层底板等高线和煤层厚度的建模方式能够准确表达工作面煤层的起伏形态,误差精度控制在±0.25m;根据槽波能量衰减系数大于6.2、多频电磁波相对衰减系数大于0.33来有效控制工作面内落差大于1m的断层与长轴大于10m的陷落柱;融合不同来源、不同属性、不同物探方法、不同尺度数据,实现工作面内部地质构造的精细刻画,构建了精度较高的18501工作面三维地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数据库 初始模型 高分辨探测 多源信息融合 工作面透明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盐侵蚀作用下排水隧洞水工混凝土多尺度损伤演化特征及本构模型研究
19
作者 崔树坚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4-78,共5页
含腐蚀性离子地下水会显著劣化排水隧洞混凝土力学性能,进而影响隧道安全与稳定。采用宏观力学试验与微观特征测试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不同侵蚀液浓度和干湿循环龄期作用下排水隧洞混凝土多尺度劣化机理及力学特性,并建立了腐蚀作用下... 含腐蚀性离子地下水会显著劣化排水隧洞混凝土力学性能,进而影响隧道安全与稳定。采用宏观力学试验与微观特征测试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不同侵蚀液浓度和干湿循环龄期作用下排水隧洞混凝土多尺度劣化机理及力学特性,并建立了腐蚀作用下的宏细观损伤演化模型。结果表明,随着干湿循环龄期的增加,混凝土抗压强度呈线性降低,抗拉强度表现为先快速下降后缓慢降低,弹性模量变化趋势相似。在高浓度溶液和长期干湿循环侵蚀作用下,混凝土内部孔隙率和裂缝尺寸显著上升,腐蚀产物在化学反应所形成的大量孔洞和微裂隙通道中膨胀并降低了微结构完整性。基于试验结果和损伤理论提出的宏细观损伤模型的模拟结果误差小于10%,能够表征该环境下混凝土的力学行为特点,为富水-腐蚀环境下排水隧洞混凝土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隧洞 硫酸盐侵蚀 干湿循环 多尺度损伤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组元HTPB推进剂不同热老化状态下贮存蠕变失效研究
20
作者 李俊柯 朱昭君 +2 位作者 强洪夫 陈福振 尹枭雄 《固体火箭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4-833,共10页
为研究某四组元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推进剂的贮存蠕变特性,开展70℃下高温加速老化试验,对不同热老化状态的四组元HTPB推进剂进行0.3~0.6 MPa应力下单向拉伸蠕变试验;拟合了推进剂恒温定应力蠕变本构方程的相关参数,采用ABAQUS有限元... 为研究某四组元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推进剂的贮存蠕变特性,开展70℃下高温加速老化试验,对不同热老化状态的四组元HTPB推进剂进行0.3~0.6 MPa应力下单向拉伸蠕变试验;拟合了推进剂恒温定应力蠕变本构方程的相关参数,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推进剂蠕变行为进行数值模拟,并提取推进剂试件中段平均蠕变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利用微CT技术结合Python语言建立四组元HTPB推进剂的三维高保真细观模型,并利用蠕变本构方程对其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四组元HTPB推进剂在蠕变过程中表现为不同的力学阶段,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推进剂的最大抗拉强度逐渐增强,最大伸长率和断裂伸长率逐渐下降,分别降低了62.39%和57.26%;幂律型蠕变本构方程对四组元HTPB推进剂蠕变失效分析的拟合度达到0.93以上,能够准确描述推进剂在不同热老化状态下的蠕变失效行为;四组元HTPB推进剂的拉伸损伤与其承受的应力水平和老化程度具有正相关性,同时发现黏合剂基体的应力集中分布在与AP颗粒接触区域,基体与颗粒的脱粘将从AP颗粒开始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TPB推进剂 长期贮存 本构模型 蠕变分析 多尺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