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9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Partial Pressure of Arterial Oxygen in Obese Patients in Supine Position during General Anesthesia
1
作者 Kenichi Satoh Mami Chikuda +3 位作者 Ayako Ohashi Miho Kumagai Akiyoshi Kuji Shigeharu Joh 《Open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2015年第5期85-92,共8页
Background: Anesthetists should measure the concentration of supplemental oxygen to determine whether patients’ partial pressure of arterial oxygen (PaO2) is correct during general anesthesia. However, the standard P... Background: Anesthetists should measure the concentration of supplemental oxygen to determine whether patients’ partial pressure of arterial oxygen (PaO2) is correct during general anesthesia. However, the standard PaO2 value in obese patients in the supine position is unknown. We evaluated the PaO2 with respect to the Broca-Katsura obesity index. Materials and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1 to December 2013, we evaluated 472 patients aged ≥16 years old that underwent general anesthesia in the supine position. The anesthetic charts of 472 patients with an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physical status of I or II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o investigate the PaO2. Results: In patients aged 16 to 2 was 165.7 ± 25.6 mmHg at a Broca-Katsura index of 2 was 152.1 ± 23.8 mmHg at a Broca-Katsura index of 2 tended to decrease with age from 16 to 2 tended to decrease with age from 16 to <65 years at a Broca-Katsura index of 20% to <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Broca-Katsura index General ANESTHESIA OBESITY SUPinE Pos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脓毒症肺损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状况与肺损伤相关指标及SOFA、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2
作者 闫云 赵璟 +5 位作者 范风江 包建颖 史晶心 李博 左远航 冯丽霞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5-178,共4页
目的分析脓毒症肺损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状况与肺损伤相关指标及序贯性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 目的分析脓毒症肺损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状况与肺损伤相关指标及序贯性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脓毒症肺损伤患者8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肺损伤相关指标[动脉血氧合指数(ratio of partial pressure of O_(2) in arterial blood to 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PaO_(2)/FiO_(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gradient,P(A-a)O_(2))]及SOFA、APACHEⅡ评分情况,根据中医分型标准对脓毒症肺损伤患者进行分型,比较不同分型的脓毒症肺损伤患者以上各观察指标情况并分析相关性。结果脓毒症肺损伤患者以肺热壅痹证型占比最高、35.00%(28/80),其次为瘀血阻肺型27.50%(22/80),肺塞腑实型23.75%(19/80),水饮郁肺型13.75%(11/80)。不同证型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的患者肺损伤指标PaO_(2)/FiO_(2)、P(A-a)O_(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的患者SOFA、APACHEⅡ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热壅痹、瘀血阻肺、肺塞腑实、水饮郁肺证型与PaO_(2)/FiO_(2)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P(A-a)O_(2)、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脓毒症肺损伤患者中医证型主要为肺热壅痹、瘀血阻肺、肺塞腑实、水饮郁肺,与肺损伤相关指标及SOFA、APACHEⅡ评分密切相关,掌握脓毒症肺损伤辨证分型特点并观察患者肺损伤相关指标及SOFA、APACHEⅡ评分变化,对疾病诊治及预后评估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肺损伤 中医证型 动脉血氧合指数 肺泡动脉氧分压差 序贯性器官衰竭评分 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Oxygen Supply and Protection of Bone Marrow in Acute Radiation injured Mice
3
作者 孙汉英 刘文励 +5 位作者 肖侃艳 董凌莉 何美冬 胡永熙 沈安华 江琦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1997年第4期229-231,243,共4页
After irradiated by & Gy 60Co γ-ray, mice were intraperitoneally injected immediately with 0.2 ml 100 % compound blood-activating soup twice a day for 10 days. The in situ ulnar bone marrow partial pressure of ox... After irradiated by & Gy 60Co γ-ray, mice were intraperitoneally injected immediately with 0.2 ml 100 % compound blood-activating soup twice a day for 10 days. The in situ ulnar bone marrow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bO2) was determined in vivo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irradiation respectively. The bone marrow sections in the same part were observed.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ormal murine ulnar PbO2 was 12.72±1. 05kpa. During irradiation, the level of PbO2 decreased to 10. 78±1. 17 kpa (P<0. 001). And 3 days after irradiation, PbO2 decreased to 9. 75±0. 52 kpa, suggesting that the commonly used 'blood-activating and stasis-eliminating' Chinese drugs could promote the rehabilitation and proliferation of bone marrow microvessels in the acute radiation injured mice, expand their areas, increase the oxygen supply of bone marrow microenviroment, thereby leading to PbO2 much higher increase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It is also helpful in the prolife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hematopoietic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radiation injury bone marrow microenviroment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blood-activating and stasis-eliminating'Chinese dru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model of pulmonary embolism caused by autologous thrombus in rabbits
4
作者 Yu-Jiao Ding Yang Chen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17年第9期14-16,共3页
Objective:To establish a model of pulmonary embolism in rabbits by using autologous thrombosis of rabbit ear vein, to study the method of establishing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by using autologous thrombus and to explo... Objective:To establish a model of pulmonary embolism in rabbits by using autologous thrombosis of rabbit ear vein, to study the method of establishing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by using autologous thrombus and to explor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in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Methods: Twenty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normal group (n=5), 7 h group, 24h group, 1 week after model establishment Group. The arterial blood gas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the carotid arteries of rabbits at 7 h, 24 h and 1 W after modeling.Results: Normal group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93.15 ± 2.26) mmHg, 7 h group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81.98 ± 1.94) mmHg, 24 h group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84.55 ± 2.18) mmHg, 1 W group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92.66 ± 1.92) mmHg. Normal group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and 7 h group, 24 h group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P value was less than 0.05 and less than 0.01, indicating tha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Normal group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and 1 week group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P value greater than 0.05, indicating tha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nclusion: The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was reduced at 7 h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model and failed to return to normal within 24 h. After 1 week, the embolus began to dissolve, the respiratory and circulatory system was reestablished, and the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gradually Return to normal level. Indicating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and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LOGOUS THROMBOSIS PULMONARY EMBOLISM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blood gas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及血乳酸与体外膜肺氧合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关联性研究
5
作者 朱良峰 沈印 +1 位作者 陈万 吕立文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5年第2期184-188,共5页
目的探讨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及血乳酸与体外膜肺氧合(ECMO)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监护病房住院并行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V-ECMO)或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 目的探讨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及血乳酸与体外膜肺氧合(ECMO)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监护病房住院并行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V-ECMO)或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治疗的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ECMO治疗期间是否发生消化道出血分为出血组(21例)和非出血组(73例)。比较两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血乳酸等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ECMO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对消化道出血的预测效能。结果ECMO治疗前,两组血管活性-正性肌力药物评分(VIS)、平均动脉压(MAP)、血乳酸、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MO治疗后24 h,两组VIS、血乳酸、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治疗前,MAP高于治疗前,且非出血组血乳酸、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CMO治疗后24 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和血乳酸是ECMO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ECMO治疗后24 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和血乳酸均能有效预测消化道出血的发生(P<0.05),两项指标联合可进一步提高预测效能[AUC(95%CI)=0.752(0.614~0.890),P<0.05],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1.43%、79.45%。结论ECMO治疗后24 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和血乳酸可作为ECMO治疗期间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早期预测指标,对于降低ECMO治疗期间患者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血乳酸 消化道出血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FNC与NPP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对比
6
作者 任园园 王晓 《临床研究》 2025年第2期46-49,共4页
目的研究分析无创正压通气(NPPV)与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两种方式对于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功能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南阳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8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 目的研究分析无创正压通气(NPPV)与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两种方式对于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功能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南阳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8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本研究样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NPPV疗法,观察组则采用HFNC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恢复情况(包括气管插管率、通气持续时间、气道护理频率和鼻面部损伤发生率)。同时,评估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pH值、呼吸频率、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变化。此外,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及疼痛等级。结果观察组患者气管插管率、气道护理频率、鼻面部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通气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均明显增高,pH值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pH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均明显降低,平均动脉压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98%)明显低于对照组(27.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NC和NPPV两种治疗方法应用到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生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后,均可以有效改善动脉氧分压、氧饱和度、pH值、呼吸频率、心率以及平均动脉压,且改善的程度较为接近。其中HFNC在减少气管插管概率、减轻鼻面部皮肤受损比例、降低气道维护频次、减少呼吸机依赖时长以及降低并发症状方面的效果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动脉血氧分压 血氧饱和度 呼吸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负荷血流限制和高强度抗阻运动对男性运动青年大腿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彭永 胡江平 朱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3-401,共9页
背景:微循环作为人体物质能量代谢交换的唯一场所,与人体运动能力密切相关。抗阻运动是提高微循环功能的有效方式,但也有研究指出血流限制训练也能提高微循环功能,且具有负荷小和安全性高等优点。目的:比较6周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高强... 背景:微循环作为人体物质能量代谢交换的唯一场所,与人体运动能力密切相关。抗阻运动是提高微循环功能的有效方式,但也有研究指出血流限制训练也能提高微循环功能,且具有负荷小和安全性高等优点。目的:比较6周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高强度抗阻运动对运动型男性青年大腿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并从血管内皮功能角度探讨运动改善微循环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将湖北民族大学60名体育专业男性大学生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高强度抗阻运动组和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组,每组20人。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组进行6周(每周3次、每次90 min、运动强度为30%1RM)的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高强度抗阻运动组进行6周(每周3次、每次90 min、运动强度为70%1RM强度)的抗阻训练;对照组该时间段不进行任何形式的运动训练。分别在干预开始的前1 d以及6周干预结束后次日的晨起空腹状态下对3组受试者微血管血流灌注量、经皮氧分压、肌氧饱和度、一氧化氮、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素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大腿围、肌力等指标进行测试。结果与结论:①运动干预后,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组和高强度抗阻运动组的微血管血流灌注量加热值、血细胞移动速度加热值与对照组及运动干预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组微血管血流灌注量加热值、血细胞移动速度加热值与高强度抗阻运动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经皮氧分压和肌氧饱和度与干预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运动干预后,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组和高强度抗阻运动组一氧化氮、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素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对照组及运动干预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③运动干预后,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组和高强度抗阻运动组大腿围和大腿肌肉力量与运动干预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④上述结果证实,6周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和高强度抗阻运动可能通过调节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素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血管因子的分泌,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大腿微循环功能,并增加大腿肌肉的收缩力量,且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对微血管血流灌注量、血细胞移动速度的干预效果更佳,因此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较高强度抗阻运动在提高微循环功能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负荷血流限制 高强度抗阻 微循环功能 肌肉力量 微血管血流灌注量 经皮氧分压 肌氧饱和度 一氧化氮 内皮素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芬太尼与舒芬太尼在小儿急性阑尾炎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比较
8
作者 孙利红 张晓楠 +3 位作者 时建林 冯彦红 马西迁 高素英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5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与舒芬太尼在小儿急性阑尾炎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纳入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该院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观察组患儿接...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与舒芬太尼在小儿急性阑尾炎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纳入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该院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观察组患儿接受丙泊酚+舒芬太尼静脉麻醉。比较两组患儿在麻醉起效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疼痛反射消失时间、围手术期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于麻醉前(T_(1))、麻醉后立即(T_(2))和拔管时(T_(3))监测心率(HR)、血氧饱和度(SaO_(2))及平均动脉压(MAP)]和不良反应等指标上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麻醉起效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和疼痛反射消失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首次进餐时间和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_(2)和T_(3)时,观察组患儿的SaO_(2)水平高于对照组;T_(2)时观察组患儿的HR、MAP水平高于对照组,而T_(3)时观察组患儿的HR、MA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在小儿急性阑尾炎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较好,可改善患儿围手术期指标,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状况,提高术后苏醒质量,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芬太尼 丙泊酚 小儿急性阑尾炎 血氧饱和度 平均动脉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对肺移植术后机械通气延长的预测价值
9
作者 董妍 王宋 +2 位作者 田静 徐忠平 许红阳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25年第1期28-33,共6页
目的探讨动脉肺泡氧分压比[arterial-alveolar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ratio,P(a/A)O_(2)]对肺移植术后延迟脱机(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PMV)的预测价值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2022... 目的探讨动脉肺泡氧分压比[arterial-alveolar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ratio,P(a/A)O_(2)]对肺移植术后延迟脱机(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PMV)的预测价值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152例首次行肺移植并接受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分为机械通气延长PMV组(通气时间>48 h,91例)和对照组(通气时间≤48 h,61例)。比较患者术中指标(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和供肺冷缺血时间),入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即刻、8 h、24 h、48 h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记录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di oxide,PaCO_(2))、实际碳酸氢根HCO_(3)^(-)、乳酸(lactic acid,Lac)、肺泡-动脉氧分压差[difference of alveoli-arterial oxygen pressure,P(A-a)O_(2)、P(a/A)O_(2)、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PaO_(2)/FiO_(2))]、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层次回归分析对结果变量进行分析。结果①P(a/A)O_(2)与氧合指数两者之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01)。②入ICU 8 h后的P(a/A)O_(2)对肺移植术后PMV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75、0.7,AUC为0.77)。③入ICU即刻氧合指数、入ICU 8 h后PaCO_(2)、HCO_(3)^(-),Lac,P(a/A)O_(2)是肺移植术后PMV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ICU 8 h P(a/A)O_(2)是肺移植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应忽视P(a/A)O_(2)的动态变化,持续监测P(a/A)O_(2)有助于指导临床评估肺移植术后机械通气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移植 动脉肺泡氧分压比 机械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发生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因素分析
10
作者 牛慧霞 司丽英 +3 位作者 常志霞 邵毅 赵晓英 郭志梅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5年第2期114-119,共6页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患儿发生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4年1月于河北省中医院住院的62例BPD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BPD未合...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患儿发生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4年1月于河北省中医院住院的62例BPD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BPD未合并PH组24例,BPD合并PH组38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孕母资料和临床特征,分析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lveolar artery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gradient,P_(A-a)O_(2))、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D-二聚体(D-Dimer,DD)、主肺动脉/降主动脉内径(main pulmonary artery/descending aorta diameter,rPDA)、右心房内径(right atrial diameter,RA)、右心室内径(right ventricular diameter,RV)、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左心室内径(left ventricular diameter,LV)等指标对BPD患儿是否合并PH的预测能力。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BPD合并PH组胎龄低于BPD未合并PH组[(27.89±1.13)周与(29.49±1.81)周,t=-3.760,P<0.001)]、孕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比例低于BPD未合并PH组[34.21%(13/38)与62.50%(15/24),χ^(2)=4.354,P=0.042)]、机械通气时间长于BPD未合并PH组[276(123,462)h与69(12,175)h,Z=-3.573,P<0.001]。BPD合并PH组P_(A-a)O_(2)、BNP、DD、rPDA、LV、RA均高于BPD未合并PH组,OI低于BPD未合并PH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_(A-a)O_(2)(OR=0.988,95%CI:0.979~0.997)、rPDA(OR=0.000,95%CI:0.000~0.577)、RA(OR=0.366,95%CI:0.167~0.803)能够预测患儿BPD合并PH的发生(P值均<0.05)。rPDA≥1.105、P(A-a)O2>225.000 mmHg、RA≥20.550 mm时,可以预测BPD患儿发生PH,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0、0.747、0.747。结论P_(A-a)O_(2)、rPDA、RA对预测BPD患儿合并PH有意义,临床中需要密切关注BPD患儿这些指标,并及早进行干预治疗以减少或减轻BPD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 主肺动脉/降主动脉内径 右心房内径 肺动脉高压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cussion on Influence Study on Optimizing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on the Rescue Effect of Emergency Chest Pain Patients
11
作者 CHENWenyan 《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9期093-096,共4页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optimizing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on the rescue of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 Methods: a total of 62 patients with emergency chest pai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20 to ...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optimizing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on the rescue of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 Methods: a total of 62 patients with emergency chest pai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20 to June 2021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even number of beds) with emergency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odd number of beds) with optimized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There were 31 patients in each group, and the effec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time spent in the rescue process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nd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Meanwhil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was also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nd the PaCO2 level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The PaO2 leve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The satisfac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The rescue success was also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for emergency chest pain patients, the application of optimized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in improving the rescue success rate,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reducing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ergency chest pain adverse events optimize the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quality of life satisfaction hospital stay 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诱导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
12
作者 张凌宇 张庆洪 马达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24期57-59,共3页
目的:观察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诱导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12月于该院行无痛胃肠镜检查者94名的临床资料,按照麻醉诱导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名。对照组采用丙泊酚麻醉诱导,观察组... 目的:观察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诱导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12月于该院行无痛胃肠镜检查者94名的临床资料,按照麻醉诱导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名。对照组采用丙泊酚麻醉诱导,观察组采用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诱导,比较两组麻醉起效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离院时麻醉后出院评分量表(PADSS)评分、不同时间[麻醉诱导前(T_(0))、麻醉诱导注药后即刻(T_(1))、入镜至回肠末端(T_(2))、苏醒即刻(T_(3))]体征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血氧饱和度(SpO_(2))]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1)、T_(2)时,两组MAP、心率均低于T_(0)时,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恢复室停留时间、离院时PADSS评分以及不同时间(T_(0)、T_(1)、T_(2)、T_(3))SpO_(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诱导应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可缩短麻醉起效时间,提高MAP和心率水平,以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丙泊酚麻醉诱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丙泊酚 无痛胃肠镜检查 平均动脉压 心率 血氧饱和度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完成时限对病情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丽 郑祥德 田琳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3期83-88,共6页
目的 探究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完成时限对患者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3年7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156例,根据液体复苏完成时限分为<1 h组68例、1~2 h组57例、≥2 h组31例。比较3组液体复苏前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 目的 探究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完成时限对患者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3年7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156例,根据液体复苏完成时限分为<1 h组68例、1~2 h组57例、≥2 h组31例。比较3组液体复苏前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血流动力学指标[中心静脉压(CVP)、心指数、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每搏量指数(SVI)]、血乳酸、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血肌酐、液体复苏量,以及去甲肾上腺素应用剂量、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28 d生存率。结果 <1 h组、1~2 h组复苏后APACHEⅡ、SOFA评分低于≥2 h组(P<0.05);≤1 h组、1~2 h组复苏后APACHEⅡ、SOF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1 h组、1~2 h组复苏后CVP、心指数、SVI高于≥2 h组,SVRI低于≥2 h组(P<0.05);<1 h组、1~2 h组复苏后CVP、心指数、SVRI、SVI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1 h组、1~2 h组复苏后血乳酸低于≥2 h组(P<0.05);<1 h组、1~2 h组复苏后血乳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组复苏后血pH值、PaO_(2)、PaCO_(2)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1 h组复苏后ELWI、PVPI、血肌酐高于复苏前,并高于1~2 h组、≥2 h组(P<0.05);3组1 h液体复苏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1 h组、1~2 h组、≥2 h组3 h液体复苏量呈依次降低趋势(P<0.05)。≥2 h组去甲肾上腺素剂量高于<1 h组、1~2 h组(P<0.05);<1 h组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长于1~2 h组、≥2 h组(P<0.05)。1~2 h组、≥2 h组28 d生存率高于<1 h组(P<0.05,P<0.01)。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初始液体复苏应在1~2 h内完成,能有效改善器官功能障碍和病情,维持血流动力学水平,加快恢复进程,促进病情良好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脓毒性 液体复苏 完成时限 中心静脉压 血乳酸 动脉血氧分压 去甲肾上腺素 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预后关联因素分析及预测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罗聪 高丽娟 +1 位作者 刘晓燕 赖灵巧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年第8期1938-1942,共5页
目的:探究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预后结局的关联因素及预测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MAS新生儿108例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结果分为成功组与失败组并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新生儿MAS预... 目的:探究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预后结局的关联因素及预测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MAS新生儿108例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结果分为成功组与失败组并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新生儿MAS预后结局的关联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关联因素对新生儿MAS预后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108例MAS新生儿中,有21例院内死亡或放弃治疗(失败组),不良预后19.4%;成功组87例。多因素分析显示,窒息史(OR=1.370)、羊水污染程度高(OR=1.563)均是影响新生儿MAS预后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补充益生菌(OR=0.700)、高动脉血氧分压(PaO_(2))/吸入氧浓度(FiO_(2))(OR=0.770)是新生儿MAS预后结局的保护因素(均P<0.05),PaO_(2)/FiO_(2)预测新生儿MAS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970,价值较高。结论:窒息史、羊水污染程度、补充益生菌、PaO_(2)/FiO_(2)均与是新生儿MAS预后结局影响因素,PaO_(2)/FiO_(2)有一定预测价值,早期识别危险因素并制定干预措施对改善患儿预后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动脉血氧分压 吸入氧浓度 关联因素 预后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俯卧位通气在病毒性肺炎清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婷婷 姚娜 柳娟娟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5期35-41,共7页
目的观察改良俯卧位通气对病毒性肺炎清醒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2月病毒性肺炎清醒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俯卧位通气,观察组采取改良俯卧位通气。观察2组康复情况、俯卧位前后... 目的观察改良俯卧位通气对病毒性肺炎清醒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2月病毒性肺炎清醒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俯卧位通气,观察组采取改良俯卧位通气。观察2组康复情况、俯卧位前后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饱和度(SaO_(2))、氧合指数],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每搏输出量变异(SVV)、每搏输出量指数(SVI)],呼吸功能指标[气道平均压(Pmean)、气道峰压(Ppeak)、肺动态顺应性(Cydn)],血清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变化及压力性损伤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俯卧位1、2、4、8、16 h时2组PaO_(2)、PaCO_(2)、SaO_(2)、氧合指数均较俯卧位前改善,俯卧位24、36 h时2组Pmean、Ppeak、Cydn均较俯卧位前改善,俯卧位24、36 h时血清NF-κB水平均较俯卧位前改善(P<0.05),但2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2组组间、组内不同时点HR、MAP、SVV、SVI比较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2.50%(1/40)低于对照组的20.00%(8/40)(P<0.05)。结论病毒性肺炎清醒患者行改良俯卧位通气可达到与常规俯卧位通气相近的辅助治疗效果,并可提高氧合功能、改善呼吸功能及肺顺应性、减少炎症反应和压力性损伤事件,促进疾病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肺炎 改良俯卧位通气 清醒 压力性损伤 动脉血氧分压 血氧饱和度 平均动脉压 气道峰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早期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力傲 张磊 +2 位作者 王梅英 李争俏 侯云生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2期50-56,共7页
目的探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应用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50例。A组50例接受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方... 目的探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应用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50例。A组50例接受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方式,B组50例接受仰卧位无创正压通气方式。分析不同通气方式在早期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分析2组治疗0、12、24 h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呼吸功能监测指标[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饱和度(SpO_(2))]、氧合指数及pH值的变化;比较2组治疗效果(24 h内气管插管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患者入院到开始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时间与无创正压通气总时间的相关性。结果A组心率、MAP、呼吸频率、PaCO_(2)均呈下降趋势,PaO_(2)、SpO_(2)、氧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且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入院0、12、24 h 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入院24 h内气管插管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患者入院到开始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时间与无创正压通气总时间有显著相关性(r=0.34,P<0.01)。结论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应用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可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氧合指数等相关指标,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功能不全 俯卧位 无创正压通气 血流动力学 动脉血氧分压 血氧饱和度 氧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动态ROX指数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HFNC治疗失败的预测价值
17
作者 崔芳芳 张传红 +1 位作者 傅元冬 缪冬冬 《临床肺科杂志》 2024年第4期487-491,共5页
目的 分析改良动态ROX指数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高流量鼻导管(HFNC)治疗失败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02例,HFNC成功66例,失败36例,改良ROX指数为PaO_(2)/FIO_(2)与RR×HR的比值×100,动态... 目的 分析改良动态ROX指数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高流量鼻导管(HFNC)治疗失败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02例,HFNC成功66例,失败36例,改良ROX指数为PaO_(2)/FIO_(2)与RR×HR的比值×100,动态指数定义为HFNC前与HFNC 2 h指数的差值,分析不同指数对HFNC失败的预测效能及相关因素。结果 HFNC失败组年龄、APACHE II评分高于HFNC成功组。HFNC 2 h时,HFNC成功组HR、RR和FiO_(2)低于HFNC失败组,SpO_(2)、PaO_(2)、PaCO_(2)、SpO_(2)/FIO_(2)和PaO_(2)/FIO_(2)高于HFNC失败组。HFNC成功组HFNC持续时间、HFNC 2 h ROX,动态ROX,HFNC 2 h改良ROX和改良动态ROX指数均高于HFNC失败组。动态ROX、HFNC 2 h改良ROX和改良动态ROX的AUC(95%CI)分别为0.703(0.590~0.790)、0.726(0.622~0.829)和0.811(0.717~0.902),临界值分别为0.97、6.78和0.12。对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后,动态ROX>0.97、HFNC 2 h改良ROX>6.78和改良动态ROX>0.12是HFNC失败风险降低的影响因素。结论 改良动态ROX指数可早期预测HFNC预后,改良动态ROX>0.12和HFNC 2 h改良ROX>6.78在预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HFNC失败风险方面表现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衰竭 高流量鼻导管 ROX指数 心率 血氧分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COPD并呼吸衰竭血清CHE表达检测及其与动脉血PaO2的相关性研究
18
作者 刘欣 高婧 杨美菊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7期35-36,39,共3页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表达检测及其与动脉血动脉血氧分压(PaO2)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100例COPD老年患者为COPD组,以是否合并呼吸衰竭为依据,将COPD组分为合并组(...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表达检测及其与动脉血动脉血氧分压(PaO2)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100例COPD老年患者为COPD组,以是否合并呼吸衰竭为依据,将COPD组分为合并组(合并呼吸衰竭)与未合并组(未合并呼吸衰竭),分别为61例、39例。随访时间截止为患者出院时间,以随访结局是否为死亡为依据,将合并组分为存活组(44例)与死亡组(17例);以病情程度为依据,将合并组分为急性加重组(11例)与稳定组(50例),同期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入组者临床资料,记录年龄、性别、病程、治疗情况、血气分析、病情程度、CHE水平及随访结局,对比对照组、合并组与未合并组、稳定组与急性加重组、死亡组与存活组PaO2、CHE水平,以Pearson法分析合并组患者CHE与PaO2的相关性。结果合并组与未合并组PaO2、CHE水平较对照组更低(P<0.05);合并组PaO2、CHE水平较未合并组更低(P<0.05);急性加重组PaO2、CHE水平较稳定组更低(P<0.05);死亡组PaO2、CHE水平较存活组更低(P<0.05);Pearson分析显示,合并组血清CHE水平与PaO2呈正相关(r=0.533,P<0.05)。结论CHE在老年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血清中低表达,与PaO2呈正相关,检测CHE可准确反映患者病情程度,并可用于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动脉血氧分压 呼吸衰竭 相关性 胆碱酯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通气撤离序贯治疗中应用HFNC对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9
作者 陆逸倩 张玲 +1 位作者 曹玲 王强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57-61,共5页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撤离序贯治疗中应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igh flow nasal cannula,HFNC)对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并分析该方案对患者撤离24 h后痰液湿化与动脉血氧分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118例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撤离序贯治疗中应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igh flow nasal cannula,HFNC)对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并分析该方案对患者撤离24 h后痰液湿化与动脉血氧分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118例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无创正压通气,试验组患者接受HFNC,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撤离24 h后痰液湿化效果、痰液黏稠度、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生命体征(呼吸频率、心率)、再插管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湿化满意率(81.36%)较对照组(49.1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痰液黏稠度Ⅰ度、Ⅱ度和Ⅲ度患者分别为31例(52.54%)、24例(40.68%)和4例(6.78%),与对照组患者痰液黏稠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aO_(2)均上升,PaCO_(2)均下降,且试验组PaO_(2)显著高于对照组,PaCO_(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呼吸频率和心率均下降,且试验组呼吸频率和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再插管率(3.39%)较对照组(18.64%)低,不良反应发生率(8.47%)较对照组(32.2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机械通气撤离序贯治疗中给予重症肺炎患者HFNC治疗能促进患者恢复,改善患者撤机后24 h的痰液湿化效果、痰液黏稠度、患者血氧状态和生命体征,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再插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撤离序贯治疗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 重症肺炎 痰液湿化 动脉血氧分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梅英 董俊婵 +5 位作者 阳绪华 侯云生 贾丽君 付丽娜 张磊 王力傲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0期49-54,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因呼吸困难就诊的急性心力衰竭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 目的探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因呼吸困难就诊的急性心力衰竭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于患者急性心力衰竭发作60 min内接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比较2组入院时及入院24 h生命体征指标[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MAP)]、心功能及肺功能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pO_(2))、B型脑钠肽(BNP)、血乳酸、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临床治疗相关指标(无创正压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24 h内气管插管率),分析无创正压通气总时间(d)与入院到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时间(min)的相关性。结果入院24 h,观察组的心率、呼吸频率、MAP以及血乳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aO_(2)、SpO_(2)、LVEF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无创正压通气总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24 h内气管插管率低于对照组(P<0.05)。无创正压通气时间(d)和入院到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时间(min)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r=0.323,P=0.010)。结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有创机械通气应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力衰竭 无创正压通气 早期 平均动脉压 动脉血氧分压 B型脑钠肽 乳酸 左心室射血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