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lymer light-emitting devices using poly(ethylene oxide) as an electron injecting layer 被引量:1
1
作者 M.V.Madhava Rao Tsung-Syun Huang +3 位作者 Yan-Kuin Su Ming-Lung Tu Chun-Yuan Huang Shang-Shung Wu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2010年第1期49-52,共4页
The performance of polymer light emitting devices(PLEDs)based on polyvinyl carbazole(PVK)is improved by introducing a nanoscale interfacial thin layer,made of poly(ethylene oxide)(PEO),between the calcium cathode and ... The performance of polymer light emitting devices(PLEDs)based on polyvinyl carbazole(PVK)is improved by introducing a nanoscale interfacial thin layer,made of poly(ethylene oxide)(PEO),between the calcium cathode and the PVK emissive layer.It is believed that the PEO layer plays a key role in enhancing the device performance.In comparison to the device with Ca/Al as the cathode,the performance of the PLED with PEO/Ca/Al cathode,including the driving voltage,luminance efficiency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These improvements are attributed to the introduction of a thin layer of PEO that can lower the interfacial barrier and facilitate electron inj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r light emitting devices Electron injection layer ELECTROLUMINESC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ghly efficient polymer phosphorescent light-emitting devices based on a new polyfluorene derivative as host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保争 刘杰 +3 位作者 吴宏滨 张斌 文尚胜 杨伟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8期491-494,共4页
Several highly efficient iridium-complex polymer light-emitting devices (PLEDs) are fabricated, with a newly synthesized blue conjugated polymer, poly[(9,9-bis(4-(2-ethylhexyloxy)phenyl)-fluorene)-co-(3,7-dib... Several highly efficient iridium-complex polymer light-emitting devices (PLEDs) are fabricated, with a newly synthesized blue conjugated polymer, poly[(9,9-bis(4-(2-ethylhexyloxy)phenyl)-fluorene)-co-(3,7-dibenziothiene-S,S- dioxide15)] (PPF-3,TSO15), chosen as host. High luminous efficiencies of 7.4 cd.A-1 and 27.4 cd.A-1 are achieved in red and green PLEDs, respectively, by optimizing the doping concentrations of red phosphorescent dye iridium bis(1- phenylisoquinoline) (acetylacetonate) (Ir(piq)) and green phosphorescent dye iridium tris(2-(4-tolyl)pyridinato-N, C2') (Ir(mppy)3).Furthermore, highly efficient white PLEDs (WPLEDs) with the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Eclairage (CIE) coordinates of (0.35, 0.38) are successfully produced by carefully controlling the doping concentration of the irid- ium complex. The obtained WPLEDs show maximal efficiencies of 14.4 cd.A-1 and 10.1 lm.W-1, which are comparable to those of incandescent bulbs. Moreover, the electroluminescent spectrum of the white device with an initial luminance of about 1000 cd.m-2 is stable, subject to constant applied current stress, indicating that good device stability can be obtained in this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SPHORESCENT polymer light-emitting devices HOST WHI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F DEGRADATION MECHANISM AND PACKAGING OF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3
作者 Gu Xu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cMaster University Hamilton, Ontario, L8S 4L7 Canada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5期527-531,共5页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OLED)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recently, for their applications in futureFlat Panel Displays and lighting products. However, their fast degradation remained a major obstacle to th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OLED)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recently, for their applications in futureFlat Panel Displays and lighting products. However, their fast degradation remained a major obstacle to theircommercialization. Here we present a brief summary of our studies on both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causes for the fastdegradation of OLEDs. In particular, we focus on the origin of the dark spots by 'rebuilding' cathodes, which confirms thatthe growth of dark spots occurs primarily due to cathode delamination. In the meantime, we recapture the findings from thesearch for suitable OLED packaging materials, in particular polymer composites, which provide both heat dissipation andmoisture resistance, in addition to electrical ins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Degradation mechanism Dark spots Cathode rebuilding polymer composites Heat dissipation and moisture resist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ectrode Modifications f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Electrochemical Cells
4
作者 Z Y Zhong Y D Jiang W Z Li X Yang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A03期600-602,共3页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modification methods on the surface properties of indium-tin-oxide (ITO) electrodes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surements of chemical composition,surface roughness,sheet resistance,contact angl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modification methods on the surface properties of indium-tin-oxide (ITO) electrodes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surements of chemical composition,surface roughness,sheet resistance,contact angle and surface free energy.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oxygen plasma treatment more effectively optimizes the surface properties of ITO electrodes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reatments.Furthermore,the polymer light-emitting electrochemical cells (PLECs) with the differently treated ITO substrates as device electrodes were fabricated and characterized.It is found that oxygen plasma treatment on the ITO electrode enhances injection current,luminance and efficiency,thereby improves the devi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E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luminescene polymer light-emitting electrochemical cells electrode modifications device perform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larized red, green, and blue light emitting diodes fabricated with identical device configuration using rubbed PEDOT:PSS as alignment layer
5
作者 Haoran Zhang Qi Zhang +5 位作者 Qian Zhang Huizhi Sun Gang Hai Jing Tong Haowen Xu Ruidong Xia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7期116-121,共6页
Polarized red, green, and blue light emitting diodes(LEDs) are successfully fabricated using polyfluorene and its derivatives, namely, poly(9,9-dioctylfluorene)(PFO), poly(9,9-dioctylfluorene-co-benzothiadiazole)(F8BT... Polarized red, green, and blue light emitting diodes(LEDs) are successfully fabricated using polyfluorene and its derivatives, namely, poly(9,9-dioctylfluorene)(PFO), poly(9,9-dioctylfluorene-co-benzothiadiazole)(F8BT),and poly(triphenylamine-co-4,7-di(thiophen-2-yl)benzo[c][1,2,5]thiadiazole-co-benzo[c]thiadiazole-co-9,9-dioctyl-9 Hfluorene)(Red F).Rubbed hole transport layer 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 poly(styrene sulfonate)(PEDOT:PSS)is employed in the devices as the alignment layer to achieve fully monodomain alignment in all polymer layers.Red F is blended with F8BT to realize the polarized electroluminescence of red light(dichroic ratio ~3.3), despite having no liquid crystallinity itself.Comparing PFO/F8BT blend to F8BT, higher efficiency of polarized emission is found due to the energy transfer.All the polarized LEDs exhibit pronounced dichroism and efficient polarized emission compared to the non-alignment regular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SEMICONDUCTORS light-emitting devices polymer liquid CRYSTALS display devic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极界面修饰对PLEDs器件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陈云 顾菊芬 +2 位作者 解令海 彭波 韦玮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8-32,共5页
为了研究阴阳极界面修饰对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PLEDs)性能的影响,文中以ITO/MEH-PPV/Al为原型器件,研究了氧化石墨烯(GO)或者氟化铯(CsF)阴极界面修饰,GO或者PEDOT∶PSS阳极界面修饰对器件性能改善的影响。结果显示:CsF在修饰阴极界面... 为了研究阴阳极界面修饰对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PLEDs)性能的影响,文中以ITO/MEH-PPV/Al为原型器件,研究了氧化石墨烯(GO)或者氟化铯(CsF)阴极界面修饰,GO或者PEDOT∶PSS阳极界面修饰对器件性能改善的影响。结果显示:CsF在修饰阴极界面时起到了主导性作用,使得PLEDs的发光亮度显著提高,而GO在修饰阴极界面时却没有这样的效果;但实验发现,GO有望成为新一代的阳极界面修饰材料,替代PEDOT∶PSS修饰ITO阳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pleds) 电流-电压-发光亮度(J-V-B)特性 阴阳极界面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ED发展现状分析
7
作者 费民权 费悦 《现代显示》 2007年第9期13-20,共8页
继CRT显示技术和LCD显示技术之后,PLED/OLED(统称为OEL)显示技术被业界定义为第三代显示技术,而PLED显示则是第三代显示技术中最适宜于大尺寸电视的技术。本文通过对PLED原理、技术、市场、发展状况和应用前景的分析,试图揭示PLED未来... 继CRT显示技术和LCD显示技术之后,PLED/OLED(统称为OEL)显示技术被业界定义为第三代显示技术,而PLED显示则是第三代显示技术中最适宜于大尺寸电视的技术。本文通过对PLED原理、技术、市场、发展状况和应用前景的分析,试图揭示PLED未来的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聚合物电致发光二极管 彩色转换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单峰发光聚(9,9-二烯丙基芴)的合成及其发光机制 被引量:12
8
作者 肖立新 胡双元 +3 位作者 孔胜 陈志坚 曲波 龚旗煌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77-982,共6页
为了得到绿色单峰发光的聚合物材料,我们设计并合成了9位取代的二烯丙基芴单体,在NiCl2的催化下,合成了可溶的聚芴衍生物,聚(9,9-二烯丙基芴)(PAF).较短的烯丙基链既可以增加聚芴的溶解度,双键的存在又有利于聚芴发生分子间聚集而得到... 为了得到绿色单峰发光的聚合物材料,我们设计并合成了9位取代的二烯丙基芴单体,在NiCl2的催化下,合成了可溶的聚芴衍生物,聚(9,9-二烯丙基芴)(PAF).较短的烯丙基链既可以增加聚芴的溶解度,双键的存在又有利于聚芴发生分子间聚集而得到绿光发射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PAF在溶液和薄膜状态下的荧光峰分别位于403和456 nm的蓝光区域,而其器件ITO/PEDOT:PSS/PAF/LiF/Al(其中,ITO为氧化铟锡,PEDOT为聚(3,4-乙撑二氧噻吩),PSS为聚苯乙烯磺酸盐)的电致发光峰却红移至绿光区域(532 nm),得到绿色单峰发光.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红外光谱以及原子力显微镜(AFM)图像的结果证明,造成PAF电致发绿光的机制为聚合物分子间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二烯丙基芴 绿色发光 分子间聚集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8-羟基喹啉铝配合物的高分子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9
9
作者 梅群波 杜乃婴 吕满庚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0期2113-2117,F011,共6页
通过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和含有 8 羟基喹啉的单体共聚合成模板聚合物 ,再与二配体的 8 羟基喹啉铝配合物(AlQ2 )配位 ,实现了 8 羟基喹啉铝配合物的高分子化 ,获得了一种高分子量金属配合物发光聚合物 ,并利用元素分析 ,FTIR ,UV ,PL... 通过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和含有 8 羟基喹啉的单体共聚合成模板聚合物 ,再与二配体的 8 羟基喹啉铝配合物(AlQ2 )配位 ,实现了 8 羟基喹啉铝配合物的高分子化 ,获得了一种高分子量金属配合物发光聚合物 ,并利用元素分析 ,FTIR ,UV ,PL光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羟基喹啉 铝配合物 高分子聚合物 合成 甲基丙烯酸甲酯 电致发光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含氟聚苯撑乙烯的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能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盛彪 张晔 +6 位作者 牛巧莉 赵雷 范曲立 彭波 朱旭辉 曹镛 黄维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4期2509-2514,共6页
设计并合成了两个不同烷氧基增溶的结构新颖的含氟聚苯撑乙烯Pa,Pb和共聚物Pc.通过核磁共振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热重分析、凝胶色谱测定了其热分解温度和分子量及分布;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和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得其吸收-发... 设计并合成了两个不同烷氧基增溶的结构新颖的含氟聚苯撑乙烯Pa,Pb和共聚物Pc.通过核磁共振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热重分析、凝胶色谱测定了其热分解温度和分子量及分布;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和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得其吸收-发射光谱.测量发现热失重曲线拐点温度超过400℃.由2-乙基己基增溶的Pa和Pc具有优异的溶解性,固态荧光发射波长分别为499和585nm,相应比PPV和MEH-PPV稍有蓝移.应用旋转涂膜的方法制作Pa和Pc的双层器件(ITO/PEDOT/Polymer/Ba/Al),电致发光波长分别为494和604nm,器件均具有较低的启动电压(4V左右),分别在24和15V时达到最大亮度598和203cd?m-2,而此时电流密度分别为100和80mA?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撑乙烯 共轭聚合物 合成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火对聚合物有机发光器件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尹盛 刘卫忠 +2 位作者 刘陈 钟志有 王长安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75-178,共4页
制作了结构为ITO/MEH PPV/Al的单层聚合物有机发光器件(PLED),在镀铝电极前后分别对器件进行高于MEH PPV玻璃化温度的退火处理。结果表明,镀铝电极后的退火处理可使器件的效率提高30%左右,器件的寿命增加40%左右;而镀铝电极前的退火处... 制作了结构为ITO/MEH PPV/Al的单层聚合物有机发光器件(PLED),在镀铝电极前后分别对器件进行高于MEH PPV玻璃化温度的退火处理。结果表明,镀铝电极后的退火处理可使器件的效率提高30%左右,器件的寿命增加40%左右;而镀铝电极前的退火处理对器件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火 聚合物有机发光器件 pled 平板显示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烷基芴与三苯胺取代-3,6-芴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能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忠联 王磊 +3 位作者 刘金成 应磊 杨伟 曹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27-831,共5页
用Suzuki偶联反应制备了一系列新型的9,9-二辛基-2,7-芴(DOF)与9,9-二(4-二苯胺基苯基)-3,6-芴(36FT)的共聚物.所有的聚合物均可溶于常见的有机溶剂(如THF,CHCl3和甲苯等),分子量在47000~189000之间.电化学研究结果表... 用Suzuki偶联反应制备了一系列新型的9,9-二辛基-2,7-芴(DOF)与9,9-二(4-二苯胺基苯基)-3,6-芴(36FT)的共聚物.所有的聚合物均可溶于常见的有机溶剂(如THF,CHCl3和甲苯等),分子量在47000~189000之间.电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所有聚合物的HOMO能级都高于均聚烷基芴,并且随着36FT含量的增加,HOMO值逐渐上升、以该类聚合物为发光层制作了结构为ITO/PEDOT/PVK/polymer/Ba/Al的器件,获得了稳定的蓝光发射,其中以36PFT10为发光层的器件获得了0.52%的最大外量子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致发光 聚芴衍生物 聚合物电致发光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胺/ZnO纳米线薄膜材料作为发光层的柔性光电器件及其发光机理 被引量:4
13
作者 贺英 潘照东 +3 位作者 张瑶斐 朱棣 陈杰 王均安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1-205,共5页
综合氧化锌纳米线(ZnO NWs)的光学活性与聚苯胺(PANI)的空穴传输特性,设计并制备了一种聚合物/ZnO纳米线电致发光材料,并对其发光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高分子络合软模板法,将有序的单晶ZnONWs均匀生长在覆有铟锡氧化物(ITO)涂层的柔性... 综合氧化锌纳米线(ZnO NWs)的光学活性与聚苯胺(PANI)的空穴传输特性,设计并制备了一种聚合物/ZnO纳米线电致发光材料,并对其发光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高分子络合软模板法,将有序的单晶ZnONWs均匀生长在覆有铟锡氧化物(ITO)涂层的柔性聚乙烯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衬底上并嵌入PANI薄膜,获得了电致发光薄膜材料和有机/无机异质结实验器件ITO/(ZnO NWs-PANI)。有机/无机异质结器件电致发光可调,在相对低的开启电压下呈现室温蓝紫外发光,并且ZnO NWs表面覆盖PANI增加了蓝紫外发光的强度和稳定性;而无PANI的ZnO NWs阵列具有450 nm处的缺陷发射峰,这可能是电子从扩展态锌间隙Zni到价带的跃迁引起的。这些结果表明,基于PANI/ZnO纳米线的复合材料在柔性光电器件方面的应用极具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显示 氧化锌纳米线 发光器件 高分子软模板 电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基于3,6-咔唑与噻吩衍生物的红光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然升 曾文进 +5 位作者 杜斌 候琼 石伟 孙明亮 杨伟 曹镛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47-852,共6页
用Suzuki偶合反应制备了一系列N-(2-乙基己基)-3,6-咔唑(Cz)与4,7-二(4-己基噻吩)-2,1,3-苯并噻二唑(DHTBT)的共聚物,研究该类聚合物的电化学、光学和电致发光性能.在薄膜状态下,即使DHTBT含量为1%的聚合物也发生了从Cz链段到DHTBT单元... 用Suzuki偶合反应制备了一系列N-(2-乙基己基)-3,6-咔唑(Cz)与4,7-二(4-己基噻吩)-2,1,3-苯并噻二唑(DHTBT)的共聚物,研究该类聚合物的电化学、光学和电致发光性能.在薄膜状态下,即使DHTBT含量为1%的聚合物也发生了从Cz链段到DHTBT单元的有效的能量转移.光致发光光谱随着DHTBT含量的增加,从645nm红移至690nm.PCzDHTBT1获得了71%的薄膜光致发光效率.以该类聚合物为发光层的器件的EL光谱也随着DHTBT含量的增加从635nm红移至680nm.由PCzDHTBT15制作的结构为ITO/PEDOT:PSS/polymer/Ba/Al的器件得到了0.61%的外量子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咔唑 噻吩衍生物 红光 聚合物发光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烷基芴-噻吩无规共聚物电致发光器件的谱色调节与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牛于华 侯琼 +2 位作者 袁敏 黄剑 曹镛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31-434,共4页
利用不同比例的烷基芴 噻吩无规共聚物 ,制备了聚合物薄膜发光二极管 ,研究了不同噻吩含量对器件电致发射光谱的影响 ,发现改变共聚噻吩含量可有效调节器件发光谱色。通过研究器件在增加电流密度、升温老化处理后的光谱演变发现 ,相应... 利用不同比例的烷基芴 噻吩无规共聚物 ,制备了聚合物薄膜发光二极管 ,研究了不同噻吩含量对器件电致发射光谱的影响 ,发现改变共聚噻吩含量可有效调节器件发光谱色。通过研究器件在增加电流密度、升温老化处理后的光谱演变发现 ,相应器件的谱色稳定性在噻吩含量达到 5 %~ 10 %后相当稳定 ,噻吩含量10 %的共聚芴所制备的器件在电流密度达到 5 2 0mA/cm2 或经过高达 16 0℃温度老化后发光谱色无变化。初步探讨了共聚芴荧光谱色随噻吩含量变化的机制 ,认为无规共聚已使得两种共轭单元对应的能带结构发生相当程度的杂化。而对器件谱色随电流升高、温度老化表现出的优异稳定性 ,则认为源于低带隙材料的引入破坏了聚芴分子链的共平面结构 ,提高了形成激基缔合物的能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基芴-噻吩无规共聚物 电致发光器件 谱色调节 谱色稳定性 聚合物 发光二极管 荧光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相对分子质量8-羟基喹啉锂聚合物的制备和性能 被引量:2
16
作者 梅群波 杜乃婴 +1 位作者 梁利岩 吕满庚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00-1006,共7页
高分子电致发光显示器(PLED)是近几年来国际、国内的研究热点,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高分子化金属配合物是一类很有价值的功能材料。通过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和含有8-羟基喹啉的单体共聚合成模板聚合物,再与氢氧化锂作用,实... 高分子电致发光显示器(PLED)是近几年来国际、国内的研究热点,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高分子化金属配合物是一类很有价值的功能材料。通过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和含有8-羟基喹啉的单体共聚合成模板聚合物,再与氢氧化锂作用,实现了8-羟基喹啉锂配合物的高分子化,获得了一种能够溶解在普通的溶剂中的高相对分子质量的含喹啉锂配合物的发光聚合物,并利用元素分析、1H-NMR、FTIR、UV、PL光谱、DSC、TGA、GPC等方法对其结构和性能作了表征。紫外吸收和光致发光(PL)光谱说明合成共聚物的发光来自于Liq基团,引入的可聚合的链段以及共聚物中的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苯乙烯链段,并没有影响发光波长的改变。亲核溶剂改变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分子结构,使共聚物光谱明显红移20n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羟基喹啉锂配合物 高分子电致发光器件 甲基丙烯酸甲酯 苯乙烯 聚合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烷基侧链取代三苯胺类红光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石伟 曾文进 +3 位作者 王磊 张勇 杨伟 曹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00-805,共6页
通过Suzuk i偶合反应合成了一系列胺烷基侧链取代的基于三苯胺和芴的共轭聚合物聚[4-(N,N-二甲基胺丙氧基)苯-4,4′-二苯胺-9,9-二辛基芴-4,7-二噻吩-2-基-2,1,3-苯并噻二唑](PFTD),并对其化学结构和光电性能进行了表征.末端胺基的存在... 通过Suzuk i偶合反应合成了一系列胺烷基侧链取代的基于三苯胺和芴的共轭聚合物聚[4-(N,N-二甲基胺丙氧基)苯-4,4′-二苯胺-9,9-二辛基芴-4,7-二噻吩-2-基-2,1,3-苯并噻二唑](PFTD),并对其化学结构和光电性能进行了表征.末端胺基的存在提高了此类聚合物作为发光层应用于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采用高功函数的金属铝作为阴极时).结构为ITO/PVK/PFTD-5(DBT摩尔分数为5%时的聚合物)/A l的器件最大电致发射峰位于647 nm,最大外量子效率达到了1.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烷基 三苯胺 红光聚合物 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发光材料喷墨打印成膜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汪敏 王萌 +1 位作者 武猛 刘天西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13,共5页
喷墨打印具有成本低、定位精度高、可实现全彩色化等优点,被业界认为是实现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PLED)量产的重要技术之一。本文介绍了喷墨打印技术在PLED制备中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探讨了聚合物发光材料溶液喷墨打印流变性、薄膜均匀... 喷墨打印具有成本低、定位精度高、可实现全彩色化等优点,被业界认为是实现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PLED)量产的重要技术之一。本文介绍了喷墨打印技术在PLED制备中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探讨了聚合物发光材料溶液喷墨打印流变性、薄膜均匀性等基础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墨打印 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 聚合物薄膜 成膜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OLED和PDUBAT构成的光学双稳态 被引量:3
19
作者 郭维廉 张世林 +5 位作者 郑云光 李树荣 候晶莹 高强 李丰 刘式墉 《半导体光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8-20,47,共4页
对以Al/Alq3/TPD/ITO/玻璃有机 /聚合物发光二极管 (OLED)为负载器件 ,以光电双基区晶体管 (PDUBAT)型硅光电负阻器件为驱动器件而构成的光学双稳态反相器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输出光强 -输入光强光学双稳态特性曲线 ,并对实验结果进... 对以Al/Alq3/TPD/ITO/玻璃有机 /聚合物发光二极管 (OLED)为负载器件 ,以光电双基区晶体管 (PDUBAT)型硅光电负阻器件为驱动器件而构成的光学双稳态反相器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输出光强 -输入光强光学双稳态特性曲线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聚合物发光器件 硅光电负阻器件 光学双稳态 OLED PDUBA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光聚合物和聚合物白光器件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安琪 应磊 +2 位作者 吴宏滨 杨伟 曹镛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2,共12页
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O/PLEDs)具有低能耗、宽视角、色彩丰富、快速响应、绿色环保以及可制备柔性屏等诸多优异特性,被业界公认为是21世纪最具潜质和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技术领域之一。白光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WPLEDs)具有可通过湿法... 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O/PLEDs)具有低能耗、宽视角、色彩丰富、快速响应、绿色环保以及可制备柔性屏等诸多优异特性,被业界公认为是21世纪最具潜质和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技术领域之一。白光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WPLEDs)具有可通过湿法加工技术(如旋涂、丝网印刷、喷墨打印)大大降低器件的制作成本等优点,在显示和照明领域有着极大的应用前景,而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就国内在白光聚合物和聚合物白光器件方面的的研究现状,从聚合物白光器件和制备单一白光聚合物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并介绍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和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致发光 白光聚合物 聚合物白光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