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2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Use and Outcomes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Line) in Hemato-Oncological Patients
1
作者 Sulav Sapkota Radheshyam Naik 《Journal of Cancer Therapy》 2018年第1期35-41,共7页
Aims: To audit the use and outcomes of using PICC lines in hemato-oncological patients. Objectives: To study the demographics of patients: ?studying the use of PICC line in hemato-oncological patients;studying the rat... Aims: To audit the use and outcomes of using PICC lines in hemato-oncological patients. Objectives: To study the demographics of patients: ?studying the use of PICC line in hemato-oncological patients;studying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s in PICC line;studying the cause of early removal of PICC line. Methods: All PICCs inserted in adult hemato-oncological patients in Hematology and Medical Oncology Department of Health Care Global (HCG) Hospital were studied prospectively, as per the proforma, till PICCs were removed or patient expired and the pattern of complications were noted. Results: Eighty-four PICCs were inserted over a period of initial nine months and followed for a total of 1 year with three months post insertion duration for a total of 10,868 catheter-days (mean of 129 days i.e. 4.3 months, range: 1 to 288 days). The most common indication for PICC was chemotherapy (100%). Among them 19 (22%) PICCs had complications and 12 were removed at the rate of 1.1/1000 PICC-days. Complications with haematologic malignancies were more as compared to those with solid tissue malignancies. Conclusions: Despite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 rates, PICCs are a relatively safe and cost effective mode of establishing central venous ac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Vascular Access Device (VAD)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 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Performance Status (ECOG PS)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ewborn Umbilical Vein Catheterization Combining with PICC 被引量:1
2
作者 Patiman Tuerhong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 2017年第5期1-7,共7页
Purpose: Research on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mbining very low birth weight newborn (VLBWN) umbilical vein catheterization (UVC)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Method: 60 cases of VLBWN ch... Purpose: Research on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mbining very low birth weight newborn (VLBWN) umbilical vein catheterization (UVC)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Method: 60 cases of VLBWN checked in our hospital’s ICU a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combination group (n = 30) and PICC group (n = 30)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Combination of UVC and PICC is applied on newborn of combination group while only PICC is applied on newborn of PICC group. These two groups’ newborn’s PICC catheterization operation time, PICC indwelling time, weight gain, hospital stays, hospital infection, planned extubation, successful single puncture, adverse events and other indexes are observed. Result: Newborns in combination group have less PICC catheterization operation time and less hospital stays than newborns in PICC group while newborns in combination group have longer PICC indwelling time and greater weight gain than newborns in PICC group. The difference here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mbination group’s hospital infection ratio (3.33%) is lower than that of PICC group (23.33%). The difference here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Newborns in combination group have a planned extubation rate of 93.33% and a successful single puncture rate of 93.33%, which are greater than those of newborn in PICC group (respectively 73.33% and 70.00%). The difference here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Newborns in combination group have an adverse event occurrence rate of 43.33%, lower than that of PICC group (70.00%). The difference here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combination of UVC and PICC on VLBWN can greatly improve PICC catheterization efficiency and newborn patients’ nutriture and redu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thus,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y Low BIRTH Weight NEWBORN (VLBWN) UMBILICAL VEIN catheterIZATION (UVC)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Nutrition Compl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肿瘤病人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测模型的构建及效能验证
3
作者 李晓玲 严晓霞 +1 位作者 杨宁 李孝红 《循证护理》 2025年第7期1336-1342,共7页
目的:探讨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预测模型的构建及效能验证。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3月收治的肿瘤病人2 60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住院期间均行PICC导管置管,根据病人是否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 目的:探讨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预测模型的构建及效能验证。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3月收治的肿瘤病人2 60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住院期间均行PICC导管置管,根据病人是否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分别采用支持向量机(SVM)、XGBoost及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构建肿瘤病人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预测模型,并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具有预测效能的算法模型。结果:两组病人的血小板计数、PICC留置时间、导管留置时间、伤口敷料类型、是否有导管移位以及单次置管穿刺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GBoost预测模型中血小板计数对模型影响最大,其次为D-二聚体水平;在SVM模型中,血小板计数的沙普利加性解释(SHAP)值最大,表明其对模型的影响最为明显;而Logistic回归模型中最终纳入PICC留置时间、导管留置时间、伤口敷料、是否有导管移位、单次置管穿刺次数5个因子,且XGBoost预测模型区分能力最高。结论:病人是否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在多个指标上有差异,且不同模型的影响因素不同。SVM及XGBoost构建的预测模型的敏感度与准确度上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对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作出相对精准的评估和预测,在临床工作中能有效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算法 肿瘤病人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充式导管冲洗器用于肺癌晚期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性静脉炎的效果评价
4
作者 申莉莉 高学农 +2 位作者 赖翔宇 张炀 张晓宇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1-167,共7页
探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相关性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及炎症和凝血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于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收治的肺癌晚期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 探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相关性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及炎症和凝血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于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收治的肺癌晚期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行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冲洗PICC,对照组采取传统手工冲洗PICC;观察置管前(Pre)、手冲式PICC置管后1 d(T1)、置管后30 d(T2)、置管后90 d(T3)以及预充式PICC置管后1 d(MT1)、置管后30 d(MT2)、置管后90 d(MT3)相关静脉炎的发生情况、渗出情况;同时测定血浆中凝血相关蛋白血栓相关因子血栓调节蛋白(TM)、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D-二聚体(D2D)、纤维蛋白原相关蛋白1(FGL1)以及炎症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相较于PICC置管前,PICC置管后实验组和对照组静脉炎和渗出的发生率均明显增加,TM、ATⅢ及D2D水平显著降低,TNF-α、IL-1β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PICC置管后实验组静脉炎和渗出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IL-1β等因子浓度显著降低(p<0.05)。综合表明:预充式冲洗明显降低了PICC导致的患者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该作用与其抑制血栓相关因子和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血栓性静脉炎 预充式导管冲洗器 肺癌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真实世界证据的聚氨酯材质PICC导管带量采购后临床应用评价研究
5
作者 刘伟 耿姣姣 +1 位作者 杨文勇 邓刚 《中国医疗设备》 2025年第3期120-125,共6页
目的对比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带量采购前后的临床使用情况及患者治疗费用,为优化临床决策、完善医用耗材带量采购政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关键知情人访谈收集PICC带量采购前后... 目的对比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带量采购前后的临床使用情况及患者治疗费用,为优化临床决策、完善医用耗材带量采购政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关键知情人访谈收集PICC带量采购前后的临床使用情况,基于文献回顾、关键知情人访谈等构建PICC整体费用模型,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对患者整体治疗费用进行分析。结果通过护士访谈,带量后的PICC实际平均留置时间相较于带量前平均留置时间缩短10.77%、穿刺时间增加14.21%、置管后导致的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带量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PICC带量采购前后患者的住院费用、卫材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带量采购后的PICC单价和均次置管总费用明显下降,但均次并发症费用呈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量采购后,PICC的质量及临床使用情况并不十分理想。建议各医疗主体加强对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前、中、后的质量评估体系建设和临床使用监测,系统分析患者治疗费用,逐步建立针对医用耗材带量采购的质量和整体费用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医用耗材带量采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带量采购 成本分析 并发症发生率 医用耗材 治疗费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学科协作风险管控预防肿瘤病人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孙媛媛 倪春湘 +2 位作者 赵浩 马丽 仲畅 《循证护理》 2024年第7期1249-1252,共4页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MDT)风险管控预防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本院留置PICC的肿瘤病人1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MDT)风险管控预防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本院留置PICC的肿瘤病人1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MDT风险管控护理,比较两组PICC穿刺、维护质量、相关性静脉血栓及腋下静脉最大血流速度(Vmax),平均血流速度(Vmean)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维护质量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后腋下静脉Vmax、Vmean快于护理前,观察组护理后腋下静脉Vmax、Vmean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11%,低于对照组的11.58%(P<0.05)。结论:MDT风险管控可提高肿瘤病人PICC穿刺、维护质量,改善腋下静脉循环,有利于改善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协作 预防 肿瘤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血栓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决策树法预测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上肢静脉血栓风险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应丽 韩媛 傅晓炜 《医院管理论坛》 2024年第10期47-52,77,共7页
目的探讨决策树模型对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预测血栓风险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肿瘤PICC置管患者临床资料,采用CHAID决策树分析构建PICC置管后上肢静脉血栓风险因素决策树模型,并验证模型效应。结果决策树生长4层,共9个生长节点... 目的探讨决策树模型对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预测血栓风险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肿瘤PICC置管患者临床资料,采用CHAID决策树分析构建PICC置管后上肢静脉血栓风险因素决策树模型,并验证模型效应。结果决策树生长4层,共9个生长节点,终末节点5个,筛选出4类血栓高危人群:未使用抗凝剂的肿瘤患者;未使用抗凝剂,合并甘油三酯高于正常的患者;未使用抗凝剂,甘油三酯正常或偏低,但NRS2002营养评分≥3分的患者;未使用抗凝剂,甘油三酯正常或偏低,NRS2002营养评分<3分,无手术史。决策树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09,敏感度87.32%,特异度96.23%。结论决策树模型对预测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简便易行,可用于上肢静脉血栓风险高危人群的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决策树模型 血栓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潘晋洲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4460-4462,共3页
目的:分析超早产儿发生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符合PICC置管的超早产儿163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母亲妊娠期资... 目的:分析超早产儿发生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符合PICC置管的超早产儿163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母亲妊娠期资料及患儿相关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63例患儿胎龄23~28(26±6)周,PICC留置时间3~46(29±2)d。由医生确诊CRBSI患儿17例(10.43%),患儿胎龄、出生体重、导管留置时间及是否应用抗生素、导管堵塞、导管移位、静脉炎是其发生CRBSI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超早产儿CRBSI发生率较高,应关注CRBSI的危险因素,积极预防CRBSI,对于提高超早产儿的生存率和住院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早产儿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C病人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预防的最佳证据总结
9
作者 严翔 李娜 +1 位作者 朱丹 郑蒙 《全科护理》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总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病人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的相关证据,为临床循证实践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循证的方法,根据金字塔“6S”证据模型系统检索关于预防PICC病人MARSI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2010年1月... 目的:总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病人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的相关证据,为临床循证实践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循证的方法,根据金字塔“6S”证据模型系统检索关于预防PICC病人MARSI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2010年1月1日—2023年1月30日,由2名研究者对证据进行质量评价和推荐级别的评定。结果:共纳入12篇高质量文献,提取到19条最佳证据,包含对病人评估、操作方法、敷料的选择及使用、培训与教育4个方面的内容。结论:总结了预防PICC置管病人MARSI的最佳证据,为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预防提供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 证据总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PICC在血液肿瘤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10
作者 王九凤 王莉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15期2350-2352,共3页
目的 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与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血液肿瘤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血液肿瘤患者化疗期间选用合适的中心静脉给药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2月就... 目的 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与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血液肿瘤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血液肿瘤患者化疗期间选用合适的中心静脉给药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2月就诊的血液肿瘤患者80例,根据置管方法不同随机分为VPA组38例和PICC组42例,比较2组并发症、舒适度、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VPA组并发症发生率5.26%,低于PICC组的26.19%,VPA组未发现导管阻塞、血流感染、皮肤过敏等并发症,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6个维度的比较中,1个社会关系功能无差异,其余5个VPA组均高于PICC组,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A组舒适度更高(P<0.05)。结论 相比于PICC静脉给药方法,VPA并发症少,舒适度好,更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满足血液肿瘤患者长期治疗需求,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血液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肿瘤病人PICC导管相关血栓形成影响因素的预见性护理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明辉 汪红英 +6 位作者 李卉青 宋媛 谢蓝珠 刘玲 李桂丽 刘婷婷 梁端慧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776-2781,共6页
目的:观察以肿瘤病人PICC导管相关血栓形成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为基础的预见性护理对预防肿瘤科病人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21年7月—2022年6月和2022年7月—2023年6月于我院... 目的:观察以肿瘤病人PICC导管相关血栓形成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为基础的预见性护理对预防肿瘤科病人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21年7月—2022年6月和2022年7月—2023年6月于我院肿瘤科进行PICC置管的化疗病人分别为对照组和预见性护理组,对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护理并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总结PICC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对照组病人予以常规护理,预见性护理组采用以对照组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为基础的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病人血栓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肿瘤分期、血栓史、是否合并糖尿病、导管末端位置以及D-二聚体水平是肿瘤科病人PICC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抗凝药物的使用是保护性因素。预见性护理组4.17%发生PICC置管相关血栓,明显低于对照组(30.83%);预见性护理组病人护理满意度(98.33%)高于对照组(90.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分期、血栓史、是否合并糖尿病、导管末端位置以及D-二聚体水平是肿瘤科病人PICC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使用抗凝药物是保护性因素。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基础的预见性护理不仅能够降低病人血栓的发病率,同时能够提升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血栓形成 影响因素 预见性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C相关新生儿胸腔积液2例并文献复习
12
作者 陈誉 唐彬秩 +2 位作者 刘禹岑 沙群芳 李茂军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24年第2期54-60,F0004,共8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胸腔积液的临床特点、病因及防治措施,为临床诊治PICC相关新生儿胸腔积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例新生儿PICC置管并发胸腔积液的临床资料,并以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胸腔积液的临床特点、病因及防治措施,为临床诊治PICC相关新生儿胸腔积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例新生儿PICC置管并发胸腔积液的临床资料,并以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积液”“PICC并发症”“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neonatal”“pleural effusion”“PICC complications”搜索中国知网(CNKI)、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等数据库,检索2010年1月至2023年6月收录的文献。总结新生儿PICC相关胸腔积液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2例患儿均在PICC置管情况下突发呼吸困难,影像学检查及胸腔穿刺证实为PICC导管渗出性胸腔积液发生,通过立即拔除PICC导管以及行胸腔穿刺,胸腔积液吸收,经积极治疗后均治愈出院,预后良好。纳入文献16篇,总计53例患儿进行分析。53例患儿均为早产儿,除1例出生体重不详外,其余52例患儿均为低出生体重儿,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44例,比例约80.2%,超低出生体重儿占比约11.3%。除1例未具体说明置管穿刺点外,其余52例患儿中,选择经上肢静脉置比例94.2%,下肢为3.8%。除8例未具体说明导管尖端位置外,其余病例中80%发生异位,以远心端方向异位居多,占比77.8%。结论新生儿PICC可并发胸腔积液,临床需引起重视并及时防范,正确处理,一般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胸腔积液 picc并发症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PICC置管病人舒适度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忠平 王迎春 《全科护理》 2024年第4期755-759,共5页
目的:调查乳腺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病人舒适度现状和影响因素,为制订乳腺癌PICC置管病人舒适护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2年5月—2023年5月选取锦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病区进行化疗的268例乳腺癌P... 目的:调查乳腺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病人舒适度现状和影响因素,为制订乳腺癌PICC置管病人舒适护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2年5月—2023年5月选取锦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病区进行化疗的268例乳腺癌PICC置管病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PICC置管病人置管后舒适度量表、肿瘤病人PICC自我管理能力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乳腺癌PICC置管病人置管后舒适度得分为(43.82±7.05)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乳腺癌分期、截至目前置管时间、是否有导管相关并发症的乳腺癌PICC置管病人置管后舒适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截至目前置管时间、是否有导管相关并发症、PICC自我管理能力、焦虑和社会支持是乳腺癌PICC置管病人置管后舒适度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可解释总变异的79.6%。结论:乳腺癌PICC置管病人置管后舒适度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医护人员应关注其影响因素,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舒适度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贴膜外压迫法预防新生儿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的效果观察
14
作者 郭舒文 张秀虹 +2 位作者 林娟斌 戴冬凰 余小琴 《循证护理》 2024年第11期1970-1973,共4页
目的:探讨贴膜外压迫法预防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1日—2022年6月30日在相同治疗组接受PICC置管治疗符合纳入标准的118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摸球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 目的:探讨贴膜外压迫法预防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1日—2022年6月30日在相同治疗组接受PICC置管治疗符合纳入标准的118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摸球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9例。试验组采用PICC穿刺后贴膜外压迫穿刺点;对照组采用PICC穿刺后贴膜内压迫穿刺点。比较两组患儿穿刺后7 d内更换贴膜的次数、穿刺点24 h渗血率、渗血持续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试验组7 d内贴膜更换次数较对照组少,穿刺点24 h渗血率及渗血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贴膜外压迫法能较好地降低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率及渗血时间,提高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贴膜压迫法 渗血 并发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适宜技术在恶性肿瘤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预防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袁娜 《全科护理》 2024年第3期511-514,共4页
目的:研究中医适宜技术在恶性肿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预防中的价值研究。方法:纳入医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恶性肿瘤病人15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实施... 目的:研究中医适宜技术在恶性肿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预防中的价值研究。方法:纳入医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恶性肿瘤病人15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方案预防上肢静脉血栓护理方案,观察组以对照组为基础应用中医适宜技术预防,对比不同护理方案对两组病人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锁骨下静脉血流参数、D-二聚体(D-D)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置管后第7天、第21天观察组锁骨下静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后第14天、第28天观察组D-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PICC置管病人应用中医适宜技术能够有效降低上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提高锁骨下静脉血流速,降低D-二聚体水平,且不增加导管相关并发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适宜技术 恶性肿瘤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上肢静脉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病人PICC导管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16
作者 王炜 郝其艳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7-831,共5页
目的:通过筛选高龄病人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的区分度与一致性。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226例PICC置管高龄病人... 目的:通过筛选高龄病人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的区分度与一致性。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226例PICC置管高龄病人临床资料,统计导管相关性上肢DVT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上肢DVT分为DVT组与非DVT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影响上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将危险因素纳入R软件构建预测上肢DVT发生风险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与拟合优度检验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与一致性。结果:PICC置管高龄病人上肢DVT发生率为20.35%(46/22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恶性肿瘤、置管前D-二聚体水平、置管期间手术史是影响高龄PICC置管病人上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7,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9.637,P=0.291。结论:基于高龄病人PICC导管相关性上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区分度与一致性良好,对预防高龄PICC置管病人发生上肢DVT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上肢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列线图模型 调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入胸部CT测量对预测肺癌患者耐高压型PICC最佳尖端位置的影响
17
作者 王娟 刘勇世 +6 位作者 菅利华 滕鑫 贠俊茹 赵阿红 韩小荣 刘静 殷玉环 《空军航空医学》 2024年第5期426-430,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融入胸部CT测量法在预测肺癌患者耐高压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最佳尖端位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来自2023年8—12月在陕西省某三甲医院胸外科行PICC置管的205例...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融入胸部CT测量法在预测肺癌患者耐高压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最佳尖端位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来自2023年8—12月在陕西省某三甲医院胸外科行PICC置管的205例肺癌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的体表横“L”测量法)102例和观察组(融入胸部CT测量法)103例。主要评价指标为PICC导管最佳尖端位置的准确率,次要评价指标为置管后30 d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2组PICC最佳尖端位置的准确率分别为86.41%和30.39%,观察组高于对照组(OR=14.560,95%CI:7.202~29.437,P<0.001)。调整性别、年龄和BMI的影响后,2组间最佳尖端位置的准确率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OR=16.383,95%CI:7.824~34.308,P<0.001)。观察组30 d内导管滑脱的风险低于对照组(1.94%vs 11.76%,OR=0.154,95%CI:0.033~0.718,P=0.017),2组间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融入胸部CT测量法可提高PICC最佳尖端位置准确率,降低导管滑脱的发生率。本研究作为一项护理新技术,研究结果可推广到肺癌等其他需要常规行胸部CT检查的患者领域,在不额外增加辐射和费用的前提下,可提高PICC测量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测量 肺癌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最佳尖端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eta分析的成年癌症病人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
18
作者 刘晓玲 陈慧 《循证护理》 2024年第15期2681-2688,共8页
目的:基于Meta分析构建住院成年癌症病人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风险预测模型,并基于回顾性临床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 目的:基于Meta分析构建住院成年癌症病人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风险预测模型,并基于回顾性临床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建库至2022年12月收录的有关住院成年癌症病人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原始研究,检索最后更新时间为2023年12月。采用STATA 14.0对纳入研究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明确住院成年癌症病人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各独立危险因素的合并效应值进行β值转换,构建住院成年癌症病人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风险预测模型。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PICC置管的905例癌症病人的临床资料,绘制预测模型预测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预测模型。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涵盖32个危险因素,经Meta分析证实其中13个危险因素与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具有相关性。通过换算公式得到预测模型Logit(P)=-2.336+0.978×肿瘤转移+1.613×TPN输注+0.940×年龄+1.157×肿瘤分期+1.411×置入静脉+1.157×导管尖端位置+0.802×APTT水平+1.416×D-二聚体+1.340×病理类型+0.854×糖尿病+1.169×血栓史+1.154×置管期间化疗史+0.285×高脂血症。将905例住院成年癌症病人的临床数据代入预测模型进行外部验证,敏感度为67.7%,特异度为60.4%,约登指数为0.281,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38。结论:本研究基于Meta分析构建了包含13个独立危险因素的住院成年癌症病人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风险预测模型。模型预测效果较好,表明基于证据整合策略构建的住院成年癌症病人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外推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META分析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PICC置管后穿刺部位渗液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徐丽 范炯同 +3 位作者 张秋会 张玲 张慧敏 解文君 《中国临床护理》 2024年第8期521-525,共5页
穿刺部位渗液是PICC置管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文章从PICC穿刺部位渗液的概念及分类、风险因素、预防及处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穿刺部位渗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病人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评估工具研究进展
20
作者 于倩倩 赵素琴 赵丽婷 《循证护理》 2024年第7期1197-1201,共5页
总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肿瘤病人发生中央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的研究现状,提出有效的风险预测模型或可成为临床早期评估肿瘤病人发生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PICC-CLABSI)的有效客观工具,建议临床进一步加强对肿... 总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肿瘤病人发生中央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的研究现状,提出有效的风险预测模型或可成为临床早期评估肿瘤病人发生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PICC-CLABSI)的有效客观工具,建议临床进一步加强对肿瘤病人发生PICC-CLABSI的危险因素评估探索,通过预测模型补充肿瘤病人发生PICC-CLABSI客观评估手段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肿瘤病人 风险预测模型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