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4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PUT-OUTPUT MODEL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VALUATING PROGRESS OF ENTERPRI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
作者 Hu Zhenhua Luo Fayou He Xiaojie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53-158,共6页
The method of compiling input-output model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 studied,and the application of input-output techniques in evaluating the progress of enterpri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 discussed.And the mo... The method of compiling input-output model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 studied,and the application of input-output techniques in evaluating the progress of enterpri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 discussed.And the models for determining direct,indirect and full contributions of the progress of enterpri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been set up which can be used to analyse and evaluate the direct,indirect and full benefits of the progress of enterpri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put-output techniques input-output models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ll economic benefi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gress in Earthqua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Review and Prospects (I)
2
作者 Chen Zhangli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100036,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1年第4期329-345,共17页
In the article the author looks back the hard development course and great progress in earthqua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near a half of century and expounds the following 3 aspects: (1) The st... In the article the author looks back the hard development course and great progress in earthqua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near a half of century and expounds the following 3 aspects: (1) The strong desire of the whole society to mitigate seismic disasters and reduce the effect of earthquakes on social-economic live is a great driving force to push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earthqua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2) To better ensure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is an essential purpose to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earthqua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and (3) To insist on the dialectical connection of setup of technical system for seismic monitoring with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f earthquakes and to better handle the relation between crucial task, current scientific level, and the feasibility are the important principles to advance the earthqua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Some success and many setbacks in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consistently enrich our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complexity of the conditions for earthquake occurrence and the process of earthquake preparation, promote the reconstruc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technical system for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deepe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f earthquakes. During the last 5 years, the improvement and modernization of technical system for earthquake monitoring have clearly provided the technical support to study and practice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and precaution, give prominence to key problems and broaden the field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f earthquakes. These have enabled us to get some new recognition of the conditions for earthquake occurrence and process of earthquake prepa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disaster, and mechanism for earthquake generation in China’s continent. The progress we have made not only encourages u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but also provides a basis for accelerating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arthqua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in the new century, especially in the 10th five-year plan. Based on the history reviewed, the author sets forth a general requirement for development of earthqua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and brings out 10 aspects to be stressed and strengthened at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 These are: upgrade and setup of the network of digitized seismic observation ; upgrade and setup of the network for observation of seismic precursors; setup of the network for observation of strong motion; setup of the laboratories for experiment on seismic regime; establishment of technical system for seismic information, emergency command and urgent rescue; research on short-term and imminent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earch on intermediate- and long-term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earch on attenuation of seismic ground motion, mechanism for seismic disaster, and control on seismic disaster; basic research fields related to seismology and geoscience. We expect that these efforts will significantly elevate the level of earthqua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to the advanced international level, improve theories, techniques, and methods for earthquake precaution and prediction,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REVIEW and PROSP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gress in Earthqua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Review and Prospect (II)
3
作者 Chen Zhangli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100036,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2年第1期1-19,共19页
关键词 EARTHQUA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Review and prosp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gress in Earthqua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Review and Prospects (Ⅲ)
4
作者 Chen Zhangli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100036,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2年第2期95-112,共18页
关键词 EARTHQUA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Review and prosp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MO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5
作者 Lu Rongde Magistrate of Wuxi County,Jiangsu Province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1995年第1期6-6,共1页
Since China initiated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Wuxi County has gained rapid development inindustry,agriculture and all the social undertakings.It was continuously appraised as the first of“OneHundred Powerful... Since China initiated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Wuxi County has gained rapid development inindustry,agriculture and all the social undertakings.It was continuously appraised as the first of“OneHundred Powerful Counties of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Rural Economics in China”for two years.So itis called the“First County in China”.In 1994,its GNP reached 17.5 billion yuan RMB and the gross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output value reached 65.04 billion.Benefiting from the industry,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MO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6
作者 Weizhong LIU Zhijuan WANG Junpeng REN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9年第9期79-81,84,共4页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ypical models,construction theory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at home and abroad,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ypical models,construction theory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at home and abroad,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in China.It is found that at present,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n China is in the stage of quantitative development,neglecting the qualita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k.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balanced relationship among ecology,economy and society should be adjusted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a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Development STATUS Research progr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New Understanding of Potash Development Scale and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in Chaerhan Salt lake 被引量:1
7
作者 WANG Xingf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S1期437-437,共1页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resources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advantages for Charhan salt lake;and elaborated the technology progress to increase potassium mining scale systematically,the impact of the
关键词 salt la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Solid-liquid conversion potassium devepmont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自多方的声音:构建中国开放科学创新生态——第十届中国开放获取推介周(China OA Week)会议综述 被引量:11
8
作者 黄金霞 汪煊 +3 位作者 杨恒 刘静羽 张智雄 刘细文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2年第1期49-61,共13页
[目标/意义]2021年第十届中国开放获取推介周(10th China OA Week)的主题为“开放科学的意义和影响”,标志着中国最主要的开放获取平台主题正式转向开放科学,契合形势发展需要。[方法/过程]本届会议邀请到国内外的多方专家与代表,分专... [目标/意义]2021年第十届中国开放获取推介周(10th China OA Week)的主题为“开放科学的意义和影响”,标志着中国最主要的开放获取平台主题正式转向开放科学,契合形势发展需要。[方法/过程]本届会议邀请到国内外的多方专家与代表,分专题探讨开放科学目标、关键问题、实践案例并提出发展建议。[结果/结论]会议呼吁构建中国开放创新生态,初步勾画出中国开放科学发展现状。响应国家提出的推动开放科学发展要求,China OA Week平台及其研讨成果将持续助力中国开放科学事业的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开放获取推介周 开放科学 中国现状 实施路线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纺织科技创新的合作模式与网络特征研究
9
作者 邵鹏 原宁宁 +1 位作者 姚伶俐 梁杰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为促进纺织业开展高质量科技创新合作,文章基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纺织科技创新合作模式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机构合作网络和地区合作网络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与高校开... 为促进纺织业开展高质量科技创新合作,文章基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纺织科技创新合作模式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机构合作网络和地区合作网络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与高校开展合作是常见的合作类型,但尚未形成以企业牵头为主导的纺织创新合作模式;纺织科技创新的机构合作网络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在网络中占据核心位置;纺织科技创新的地区合作网络呈现连接紧密的特点,但纺织科技创新的地区合作分布不均衡。由此,从企业牵头、双链融合、跨地区协同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可为中国纺织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产业 科技创新 社会网络分析 创新网络 科技进步奖 合作模式 网络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科技创新合作区域特征及竞争态势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彭佳 邵楠 +1 位作者 杨云飞 王建国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2-172,共11页
科技创新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区域间合作创新是科技资源自由流动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我国2006-2020年201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合作项目为数据分析基础,以京津冀、长三角、华中区、西南区等主要区域的科技创新合作集群为研... 科技创新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区域间合作创新是科技资源自由流动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我国2006-2020年201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合作项目为数据分析基础,以京津冀、长三角、华中区、西南区等主要区域的科技创新合作集群为研究对象,揭示我国区域性科技合作创新特征,探寻创新能力与技术分布差异,挖掘技术合作创新网络结构。研究发现:①高校是我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合作创新的主力,有效利用产学研异质性发展,推动技术产业、科技资源的联动效应和统筹,是未来区域性技术创新提质增效的关键驱动力;②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建设技术间相互促进、交叉融合以支撑创新发展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势在必行;③各区域技术合作创新网络还不成熟,亟须进一步加强跨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联合技术创新,升级国内科技创新网络;④创新技术间交叉关联、相互融合是必然趋势;⑤树立开放、包容、合作的创新思想,鼓励科技人才的流动,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⑥要加大企业成为区域合作创新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合作创新网络 网络布局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科学家精神特质与弘扬践行路径探析--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为例
11
作者 董娜 蔡红光 +1 位作者 马宇翔 郝文媛 《农业科技管理》 2024年第5期95-98,128,共5页
弘扬践行农业科学家精神,既是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时代需要,也是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科研初心、牢记为农使命的现实需求。农业科学研究因其研究周期长、连续性强、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农业科学家所特有的精神特质... 弘扬践行农业科学家精神,既是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时代需要,也是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科研初心、牢记为农使命的现实需求。农业科学研究因其研究周期长、连续性强、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农业科学家所特有的精神特质。文章通过对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百余年科研活动发展中形成的典型农业科学家代表的基本情况、代表性成果及其特有的工作经验、科研品质等进行分析,总结挖掘其所具有的共性精神特质,并梳理已在弘扬践行科学家精神上形成的较为成熟的经验做法,结合实际从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厚植爱农情怀、坚持求真务实等方面提出了弘扬践行农业科学家精神的路径,以期为鼓舞和激励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创造更多重大科技成果,更好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支撑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学家 农业科学家精神 科技创新 科研生态 农业科技进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长核算模型的广西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
12
作者 韦立权 沈伟航 +3 位作者 韩锋 宁攸凉 刘亚 胡冬冬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3期409-413,共5页
为科学测算广西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分析和借鉴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经验法的增长核算模型和基于要素份额法的增长核算模型,并对2006—2020年广西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林业经济增速明显回落,已... 为科学测算广西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分析和借鉴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经验法的增长核算模型和基于要素份额法的增长核算模型,并对2006—2020年广西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林业经济增速明显回落,已由超高速增长转向较高速增长;基于要素份额法的增长核算模型更适用于广西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广西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34.19%、46.94%和55.97%,总体呈增长态势;“十三五”期间,广西林业经济增长超过一半的贡献来自林业科技进步,广西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已由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评价 科技进步贡献率 增长核算模型 林业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特征表面形貌测量的低成本渐进式匹配方法
13
作者 房长帅 刘赵阳 +1 位作者 王倩雯 张效栋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9-178,共10页
弱特征连续表面的匹配问题是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中的一个挑战性问题,基于标准夹具的特征辅助可以准确地实现测量数据与模型的匹配,但该方法成本较高。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低成本的渐进式的匹配算法,首先基于带有边界罚函数的“点到... 弱特征连续表面的匹配问题是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中的一个挑战性问题,基于标准夹具的特征辅助可以准确地实现测量数据与模型的匹配,但该方法成本较高。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低成本的渐进式的匹配算法,首先基于带有边界罚函数的“点到面”ICP算法实现粗配准,接着通过对测量数据进行两步微调即可对标工业常用评价结果。以汽车玻璃的面形误差评价为例,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所提方法匹配后的面形误差接近传感器本身的误差级别。对于40 cm×40 cm的汽车玻璃,基于所提方法匹配线结构光测量的玻璃数据与三坐标数据,两者偏差在-0.06/0.08 mm,基本满足工业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器科学与技术 弱特征表面配准 渐进式匹配算法 汽车玻璃 ICP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科技进步奖获奖成果分析研究
14
作者 李静芳 张小宁 +1 位作者 张龙 杨文静 《甘肃科技纵横》 2024年第7期1-7,共7页
科技奖励制度在激励自主创新、激发人才活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深入推进甘肃省“四强”行动实施,更好发挥科技进步奖的激励作用,文章选择2017—2021年甘肃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级科技进步奖成果,围绕获奖成果数... 科技奖励制度在激励自主创新、激发人才活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深入推进甘肃省“四强”行动实施,更好发挥科技进步奖的激励作用,文章选择2017—2021年甘肃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级科技进步奖成果,围绕获奖成果数量、完成单位、市州分布、所属经济行业及领域、成果类别等维度,分析了甘肃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级科技进步奖成果的特点,结合甘肃省当前发展实际,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科技成果实现快速转化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进步奖 获奖成果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科学技术进步法落实情况的中国各省份新技术新应用立法前瞻对比研究
15
作者 王珊珊 王海芸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12期36-42,共7页
目前中国学界对地方科技立法层面关注较少,对地方立法落实科学技术进步法的实际情况缺乏系统了解和把握。因此,围绕各省份对202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落实情况,从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现状及法律环境出发,着眼于研... 目前中国学界对地方科技立法层面关注较少,对地方立法落实科学技术进步法的实际情况缺乏系统了解和把握。因此,围绕各省份对202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落实情况,从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现状及法律环境出发,着眼于研发、应用、推广、激励和监管5个方面,对比分析地方性法规在新技术新应用的立法模式、章节设计、立法内容等方面的差异和特点。研究发现:当前中国的地方立法已经充分意识到新技术新应用立法的重要性,并尝试通过制定或修改科技创新条例予以规范。其中,普遍采取促进型立法模式,统一将新技术新应用问题作为科技创新的一部分放在综合性立法中,但章节设计缺乏系统性,条款数量较少、位置分散,问题意识淡薄;相关条款呈现出不同的立法侧重,关于新技术新应用的规制内容各有特色,但存在推广激励不足、法律责任真空等问题。建议各地应尽快加强新技术新应用立法,完善促进型立法模式,结合本地实际探索专章或专门立法的系统性制度设计,固化研发、应用、推广、激励、监管的实践经验,调整监管体系,明确违法结果,推动本区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技术新应用 法律环境 地方科技立法 立法模式 地方性法规 科学技术进步法落实 区域科技进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法律法规施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以宁波市科技进步“一法两条例”为例
16
作者 石璐珊 张泽晖 王海清 《科技促进发展》 2024年第5期487-494,共8页
在科技自立自强的背景下,完善科技法律法规是保障创新活力、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基石。本研究针对我国科技法律法规施行效果评估研究较少,且主要基于定性分析,无法满足创新驱动下时代发展新要求的现状,以宁波科技进步“一法两条例”为例... 在科技自立自强的背景下,完善科技法律法规是保障创新活力、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基石。本研究针对我国科技法律法规施行效果评估研究较少,且主要基于定性分析,无法满足创新驱动下时代发展新要求的现状,以宁波科技进步“一法两条例”为例,构建了一套系统、科学的科技法律法规施行评估方法,提出四维平衡观察体系,创设科技创新观察站,为其他地区开展科技法律法规施行评估提供参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法律法规 施行评估 科技进步“一法两条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工科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17
作者 周翔 《电脑与电信》 2024年第8期79-83,111,共6页
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深入,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亟待创新。针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践,首先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以及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所面临的挑战。接着,提出了“点-线... 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深入,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亟待创新。针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践,首先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以及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所面临的挑战。接着,提出了“点-线-面-体”相结合的思路,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且详细阐述了进阶式项目课程组的具体构建内容与实践应用。实践表明,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在本校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智能科学与技术 递进式 实践教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各省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58
18
作者 李兰兰 诸克军 郭海湘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5-61,共7页
依据新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C-D生产函数和索罗余值法测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新方法。该方法包括三个步骤:首先,对中国31个省市按照科技进步水平进行软分类,得到各地区隶属于各类别的隶属度;第二,分别计算不同科技水平... 依据新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C-D生产函数和索罗余值法测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新方法。该方法包括三个步骤:首先,对中国31个省市按照科技进步水平进行软分类,得到各地区隶属于各类别的隶属度;第二,分别计算不同科技水平类别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三,把得到的各个类别的贡献率与各个地区隶属于各类别的隶属度相乘,得到各个地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后,运用该方法计算了中国31个省(市)1998-2007年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科技水平发展不平衡,上海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最高为54.19%;北京次之,为48.90%;四川最低为28.59%。另外,中国大部分地区经济增长都主要依靠资金投入,资金投入贡献率在60%以上。因此,必须注重科技水平的发展,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从而带动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提高,促进经济水平的整体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贡献率 C-D生产函数 索罗余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五”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2020年预测 被引量:53
19
作者 王启现 李志强 +1 位作者 刘振虎 刘自杰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16-419,共4页
本文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53-2005年度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基于C-D生产函数的增长速度测算模型,测定我国“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5.68%,预计到2020年可望达到64%以上,并从科技投入、科技队伍、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了加快... 本文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53-2005年度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基于C-D生产函数的增长速度测算模型,测定我国“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5.68%,预计到2020年可望达到64%以上,并从科技投入、科技队伍、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支撑水平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发展 科技进步 贡献份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煤炭科学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53
20
作者 申宝宏 雷毅 郭玉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779-1783,共5页
介绍了"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科技在地质保障、资源开发、煤矿安全、洁净利用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煤炭产业结构调整、资源保障能力、矿井开采深度等对我国煤炭科技发展的影响,提出了我国煤炭科技面临的主要挑战... 介绍了"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科技在地质保障、资源开发、煤矿安全、洁净利用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煤炭产业结构调整、资源保障能力、矿井开采深度等对我国煤炭科技发展的影响,提出了我国煤炭科技面临的主要挑战。指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炭科技在煤炭开发、地质保障、大型矿井建设、煤炭高效开采、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煤矿灾害防治、煤矿安全避险和应急救援、职业危害防治、煤炭加工与转化、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科技 新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