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15篇文章
< 1 2 1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ce Pattern of Rural Leisur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outhwest Minority Area——A Case Study of Ethnic Minority Area in Southeast Chongqing
1
作者 陶少华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0年第8期81-83,共3页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current research documents on rural leisure tourism, taking ethnic minority area of Southeast Chongqing for example, the paper expounded ecology, culture, authenticity and uniqueness of rur...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current research documents on rural leisure tourism, taking ethnic minority area of Southeast Chongqing for example, the paper expounded ecology, culture, authenticity and uniqueness of rural leisure tourist resourc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 and city-dependent, scenic area-dependent, traffic route-dependent and remote characteristic village type of space patter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LEISURE tourism ETHNIC MINORITY area of SOUTHEAST Chongqing Resources feature space patter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城市绿地演化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2
作者 黄雅芬 黄博洵 +3 位作者 黄雅凌 陈美芬 刘明悦 李明河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5年第3期38-40,共3页
本研究通过CiteSpace软件分析2003-2023年间中国知网和WebofScience数据库中的文献。分析显示,中国和美国是主要发文国家,且发文量呈增长趋势。研究热点集中在“可持续性”“城市绿地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凸显了城市绿地在生态平... 本研究通过CiteSpace软件分析2003-2023年间中国知网和WebofScience数据库中的文献。分析显示,中国和美国是主要发文国家,且发文量呈增长趋势。研究热点集中在“可持续性”“城市绿地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凸显了城市绿地在生态平衡和居民福祉中的重要性。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研究趋势转向如何优化绿地布局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和城市韧性。文章呼吁制定全面政策,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演变 绿地格局 时空变化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n Landscape Pattern of Urban Green Space in Tianjin City 被引量:1
3
作者 孙艳玲 郭鹏 马振兴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1年第1期25-27,30,共4页
Based on IKONOS satellite image in August of 2008,and by using GIS technique and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software FRAGSTATS,the paper analyzed landscape pattern of urban green space in Tianjin City from the aspects o... Based on IKONOS satellite image in August of 2008,and by using GIS technique and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software FRAGSTATS,the paper analyzed landscape pattern of urban green space in Tianjin City from the aspects of patch composition and level of category and landscape.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were manymin-sized patches in Tianjin City while large patches occupied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area of green space.Green spaces were unbalanced in distribution and unreasonable in structure.It suggested adjusting the structure of urban green space,reducing the degree of landscape fragmentation,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arge and mid-sized green patches,so as to improve ecological function of green sp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green space LANDSCAPE pattern TIANJIN C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ttern Change of Urban Green Space in Beijing from 2000 to 2010 被引量:1
4
作者 ZHANG Biao LI Qingxu +1 位作者 XIE Gaodi SHI Yunting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7年第4期67-73,80,共8页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in Beijing, the vegetated surface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replaced by impervious built surfaces. A clear recognition on the changes in green spaces pattern is vital for urban administrators...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in Beijing, the vegetated surface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replaced by impervious built surfaces. A clear recognition on the changes in green spaces pattern is vital for urban administrators and planners to optimize the urban development areas and define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s. Based on the SPOT image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data of urban green spaces within the sixth ring road of Beijing in 2000, 2005 and 2010, th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dynamic changes of urban green spaces in this area, by means of GIS techniques and landscape ecology method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green spaces in Beijing have decreased by 207 km2 from 2000 to 2010 at the expense of agricultural lands and waters. Although there has been some increases in urban forests and grasslands, it cannot compensate the rapid decrease of urban green spaces. The land cover types conversion occurred mainly in the areas between the fifth and sixth ring roads while the zones encircled by the fourth ring road had a little change. In addition, landscape metrics such as number of patches(NP) and shape index(SHAPE) increased, but the mean nearest-neighbor distance(MNN), aggregation index(AI) and patch cohesion index(COHESION) decreased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0-2010. Also green landscapes became considerably isolated and fragmented. The study disclosed the obvious changes of green space size, composition and layout in urban districts of Beijing City from 2000 to 2010, and highlighted that construc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should consider not only the geometric or aesthetic effect, but also the increase of vertical green volume and optimization of spatial layout to fully develop the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s of green spa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green space Landscape pattern metrics Land cover BEIJ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ce-time Dynamics of Dendroctonus valens Population in China and Spatial Sampling Technique based on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5
作者 Pan Jie Wang Tao +2 位作者 Zong Shixiang Wen Junbao Luo Youqing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CAS 2015年第3期20-24,38,共6页
Red turpentine beetle (RTB), Dendroctongs valens LeConte, is a destructive forest invasive species in China, it mainly attacks Pings tabuliformis and P. bungeana. So far it has spread rapidly to the provinces of Sha... Red turpentine beetle (RTB), Dendroctongs valens LeConte, is a destructive forest invasive species in China, it mainly attacks Pings tabuliformis and P. bungeana. So far it has spread rapidly to the provinces of Shanxi, Hebei, Henan, Shanxi and Beijing since its first outbreak in Shanxi Province in 1998, and has caused extensive tree mortality. Space-time dynamics of D. valens population and spatial sampling technique based on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were ana- lyzed using geostatistical methods in the pure P. tabuliforis forests and mixedwood stands which were at different damage levels.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distribu- tion of D. valeas population, the specific spatial sampling technique was also studied, and then wa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sampling technique. The spatial sam- piing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sampling theory and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 valens population, which not only could calcnlate the error of the sampling, but also could discuss the optimal sampling number and the optimum size of plo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amage levels and different stand types. This helps to explain population expansion and colonization mechanism of D. valens, and to provide a good reference for adopting snitable control meas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droctonus valens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GEOSTATISTICS space-time dynamics Spatial samp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am Pattern Scanning (BPS) versus Space-Time Block Coding (STBC) and Space-Time Trellis Coding (STTC)
6
作者 Peh Keong TEH Seyed ZEKAVA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Network and System Sciences》 2009年第6期469-479,共11页
In this paper, Beam Pattern Scanning (BPS), a transmit diversity technique, is compared with two well known transmit diversity techniques, space-time block coding (STBC) and space-time trellis coding (STTC). In BPS (a... In this paper, Beam Pattern Scanning (BPS), a transmit diversity technique, is compared with two well known transmit diversity techniques, space-time block coding (STBC) and space-time trellis coding (STTC). In BPS (also called beam pattern oscillation), controlled time varying weight vectors are applied to the antenna array elements mounted at the base station (BS). This creates a small movement in the antenna array pattern directed toward the desired user. In rich scattering environments, this small beam pattern movement creates an artificial fast fading channel. The receiver is designed to exploit time diversity benefits of the fast fading channel. Via the application of simple combining techniques, BPS improves the probability-of-error performance and network capacity with minimal cost and complexity. In this work, to highlight the potential of the BPS, we compare BPS and Space-Time Coding (i.e., STBC and STTC) schemes. The comparisons are in terms of their complexity, system physical dimension, network capacity, probability-of-error performance, and spectrum efficiency. It is shown that BPS leads to higher network capacity and performance with a smaller antenna dimension and complexity with minimal loss in spectrum efficiency. This identifies BPS as a promising scheme for futur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with smart antenn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enna Array Beam pattern SWEEPING Transmit Diversity space-TIME Block CODES and space-TIME TRELLIS Cod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市域尺度的绿地空间格局、局地大气因素与居民呼吸健康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
7
作者 冯娴慧 何慕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2,共8页
绿地空间格局、局地大气因素、居民呼吸健康是风景园林研究的重要领域,前人大多研究已证实三者中任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机制及影响路径。选取粤港澳大湾区的7个城市,采用表征植被的NDVI、LAI,以及表征... 绿地空间格局、局地大气因素、居民呼吸健康是风景园林研究的重要领域,前人大多研究已证实三者中任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机制及影响路径。选取粤港澳大湾区的7个城市,采用表征植被的NDVI、LAI,以及表征景观格局的COHESION等12项绿地空间格局指标,采用气温、风速等4项气候指标和4项大气污染指标表征局地大气因素,采用肺癌发病率、死亡率表征居民呼吸健康,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Bootstrap自助法研究三者之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绿地空间格局、大气因素、肺癌三者之间在一些指标中存在相关性。中介效应表现为NDVI通过影响空气污染,间接影响肺癌状况,当CONTIG、SHAPE、SHDI指数作为调节变量时,显著增强了风速对发病率的负相关性影响;当气温作为调节变量时,显著增强COHESION、LPI、AI、PLAND指数对发病率的负相关性影响。因此,提升绿地聚集度、形态多样性,不仅影响气温和风速,还能构建出直接或间接路径以降低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地空间格局 大气因素 呼吸健康 中介效应 调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转化的生态空间优化路径
8
作者 刘颂 张浩鹏 吴鼎闻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2,共8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背景下,生态空间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如何促使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向服务间协同转化是生态空间规划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转化视角,揭示权衡协同内涵与两者转化的可能性,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背景下,生态空间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如何促使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向服务间协同转化是生态空间规划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转化视角,揭示权衡协同内涵与两者转化的可能性,明确权衡协同转化以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与评估尺度为价值判断依据,阐释生态空间异质性决定权衡协同异质性。从“效应评估”“驱动力解析”和“格局塑造”3个方面建构以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协同增益为目标的生态空间格局优化思路。以芜湖市为例,通过分析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转化规律、关键驱动力及其作用,建构多情景生态空间格局方案的优化路径,以期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理论的实践应用指引方向,同时创新生态空间格局优化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 生态空间 格局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 Space分析建筑模式语言发展趋势
9
作者 何品蓉 焦健 《智能城市》 2024年第2期75-77,共3页
亚历山大模式语言实用性强且应用广泛,研究国内外发展趋势有助于探索国内建筑设计领域差异化发展,促进本土建筑更新。文章利用Cite Space对国外文献进行热点和趋势分析,发现其更注重城市广场、街道和社区的模式研究,具有向宏观尺度发展... 亚历山大模式语言实用性强且应用广泛,研究国内外发展趋势有助于探索国内建筑设计领域差异化发展,促进本土建筑更新。文章利用Cite Space对国外文献进行热点和趋势分析,发现其更注重城市广场、街道和社区的模式研究,具有向宏观尺度发展的趋势;将国内研究脉络划分为初步探索、急速提升和蓬勃发展3个阶段;梳理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和图式语言热点领域的研究进展;对比国内外热点和趋势差异,对国内理论应用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语言 建筑设计 传统民居 公共空间 图式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生态位及空间格局分析——基于城市多元要素流视角
10
作者 张傲翔 苗成林 陈峥妍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4,共8页
选取2016—2021年中国12个城市群的147个城市的相关数据,通过将经济流、产业流的流空间数据与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分组相结合,采用Meta-超效率SBM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城市流空间综合矩阵,对城市生态位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 选取2016—2021年中国12个城市群的147个城市的相关数据,通过将经济流、产业流的流空间数据与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分组相结合,采用Meta-超效率SBM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城市流空间综合矩阵,对城市生态位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群以及城市生态位存在明显的“俱乐部效应”,各城市之间绿色技术创新关系网络中受益型、均衡型和扩散型3类城市的生态位占比分别为43.54%,6.12%,50.34%;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着极化现象以及缺乏技术补偿问题。为提升区域协同发展,在发挥区域次级核心的集散作用、促进技术与产业的有效结合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 多元要素流 社会网络 生态位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化参与实例的空间并置模式增量挖掘方法
11
作者 芦俊丽 昌鑫 +1 位作者 罗浩瑜 刘士虎 《计算机应用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1-440,共10页
空间并置模式是一组空间特征的子集,它们的实例在空间中频繁关联。空间并置模式挖掘是空间数据挖掘的一个重要分支。然而,空间数据库随时间不断变化,高效的空间并置模式增量挖掘显得尤为重要。提出基于变化参与实例的空间并置模式增量... 空间并置模式是一组空间特征的子集,它们的实例在空间中频繁关联。空间并置模式挖掘是空间数据挖掘的一个重要分支。然而,空间数据库随时间不断变化,高效的空间并置模式增量挖掘显得尤为重要。提出基于变化参与实例的空间并置模式增量挖掘方法,相比传统的增量挖掘算法,不进行耗时的变化表实例生成操作,直接搜索变化参与实例。为加速变化参与实例搜索过程,提出了实例级搜索优化策略、启发式模式剪枝技术,进而提出了IMCP-CPI,讨论了算法的复杂度、正确性和完备性。在真实和模拟数据集上进行了大量实验验证IMCP-CPI的性能。结果表明IMCP-CPI远优于当前已知的5个空间并置模式增量挖掘算法,其效率提升数倍甚至数个量级。在变化数据占比为原数据集5%的新数据集中,当距离阈值d很大或者参与度阈值min_prev很小时,IMCP-CPI的性能比当前并置模式挖掘较优算法CPM-Col及改进算法CPM-iCol提升2~3倍。此外,当变化数据占比分别小于等于原数据集的25%和50%时,无论在参数变化还是可扩展性方面,IMCP-CPI均优于CPM-iCol和CPM-Col,这对具体实践中的方法选取给与了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并置模式挖掘 增量挖掘 变化参与实例 实例搜索空间 模式剪枝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发展带建设用地和蓝绿空间时空演替特征研究——以沈大城市发展带为例
12
作者 马驰骋 杨东峰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8,共9页
选取沈大城市发展带为研究区,按照“渗透效应—用地扩张—生态胁迫—空间演替”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001—2021年土地利用遥感影像数据,描述建设用地与蓝绿空间演替特征,研判模式区域分异。研究发现:沈大城市发展带建设用地与蓝绿空间... 选取沈大城市发展带为研究区,按照“渗透效应—用地扩张—生态胁迫—空间演替”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001—2021年土地利用遥感影像数据,描述建设用地与蓝绿空间演替特征,研判模式区域分异。研究发现:沈大城市发展带建设用地与蓝绿空间演替存在3种模式差异,城乡渗透效应在不同城市间的作用方式具有多样性;研究区建设用地以海陆双向扩张的方式实现对蓝绿空间的侵占,城乡渗透效应通过刺激土地利用需求驱动建设用地扩张并逐渐对生态环境产生胁迫压力;研究区在增长秩序趋于稳定的背景下面临的蓝绿空间景观格局破碎压力大于发展机遇,城乡渗透效应与城镇发展阶段存在复杂的影响关系。基于以上研究,对东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逻辑进行重新认识,为东北地区在存量规划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高质量发展转型提供科学参考与准确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发展带 蓝绿空间 景观格局 演替特征 区域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陆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以辽西地区为例
13
作者 蔡雨池 李红 刘兆顺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5-293,共9页
[目的]识别出生态敏感性极高的辽西地区生态修复关键区域,为该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综合运用MSPA分析、景观连通性评价和电路理论等研究方法,尝试将陆域生态安全格局与海域生态安全格局相连接,识别辽西地区国... [目的]识别出生态敏感性极高的辽西地区生态修复关键区域,为该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综合运用MSPA分析、景观连通性评价和电路理论等研究方法,尝试将陆域生态安全格局与海域生态安全格局相连接,识别辽西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结果](1)辽西地区共识别生态源地42个,面积为11619.75 km^(2),生态源地多呈东北至西南的条带状分布,以林地及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为主。(2)生态廊道95条,其中一级廊道9条,二级廊道26条,三级廊道60条,全长778.30 km。(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196处,其中生态夹点93处,生态障碍点103处。[结论]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基础与依据。在综合分析生态修复关键区域空间分布和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基础上,提出了辽西地区针对性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关键区 生态安全格局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MSPA 电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风貌区肌理识别——以太原市督军府-钟楼街历史风貌区为例
14
作者 郝成举 崔凯 《城市建筑空间》 2025年第1期62-64,共3页
历史风貌区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载体,是历史文化发展与变迁的缩影,是城市表达文化底蕴的窗口。以督军府-钟楼街历史风貌区为例,依托建筑类型学及图底理论,研究历史风貌区的肌理演化过程,总结其空间演化规律,识别其肌理类型。
关键词 历史风貌区 街巷空间 空间格局 肌理原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in Small Towns with Yifeng Township, Yancheng City as an Example
15
作者 孙新旺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09年第12期10-14,共5页
Taking the green space systems in Yifeng Township for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lanning principles of green space system in small tow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urbanization. It als... Taking the green space systems in Yifeng Township for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lanning principles of green space system in small tow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urbanization. It also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of stable ecological green space pattern of towns,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type green space and the planning ideas of green space system in small towns that can embody regional context and implement multifunctional compos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ll TOWNS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LANDSCAPE pattern Forest-ty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博乐市中心城区绿地空间优化研究
16
作者 范田禾 赵月帅 +2 位作者 王锐 周林 李行星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5年第1期21-23,共3页
近年来,博乐市不断完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以博乐市为例,借助ArcGIS软件和Fragstats软件,选取相关景观指数,对中心城区绿地景观格局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开展结果评价,然后提出空间布局优化策略,为城市园林绿化... 近年来,博乐市不断完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以博乐市为例,借助ArcGIS软件和Fragstats软件,选取相关景观指数,对中心城区绿地景观格局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开展结果评价,然后提出空间布局优化策略,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博乐市尚未构成系统的绿地景观体系,绿地斑块分布不均衡,整体连通性与均衡性有待提升。未来,要构建环城林带,打造城区内部环廊,优化城市景观核心,打通城区绿地景观轴线,从而增加斑块的连通性,优化中心城区绿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地 景观生态格局 空间布局 中心城区 博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及产业格局影响下的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17
作者 时泳 《建设科技》 2025年第2期62-64,共3页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本文通过对交通及产业对城镇化空间发展影响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围绕新交...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本文通过对交通及产业对城镇化空间发展影响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围绕新交通格局升级、贵阳一体化发展、交通特色小镇等重要抓手提出建设的路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交通格局 产业空间 城镇化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及产业格局影响下的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18
作者 时泳 《建设科技》 2025年第4期68-70,共3页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本文通过对交通及产业对城镇化空间发展影响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围绕新交...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本文通过对交通及产业对城镇化空间发展影响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围绕新交通格局升级、贵阳一体化发展、交通特色小镇等重要抓手提出建设的路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交通格局 产业空间 城镇化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黄河流域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9
作者 薄立明 赵浪 +2 位作者 尹力 张翔 魏伟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8-190,共13页
[目的]科学认知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促进水资源用途管制客体向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治理系统的融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法]采用空间转移矩阵、最优地理探测器等量化模型分析黄河流域... [目的]科学认知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促进水资源用途管制客体向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治理系统的融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法]采用空间转移矩阵、最优地理探测器等量化模型分析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的区域差异,剖析了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路径并揭示其内在影响因素。[结果](1)黄河流域水生态空间规模为2.76万km^(2),仅占流域国土总面积的2.28%,上、中、下游水生态空间规模占比为22∶2∶3,研究期内规模性扩张了4 989.90 km^(2),上游地区增长规模最大,下游地区增长幅度最剧烈。(2)上游地区水生态空间主要与其他生态空间发生交叉转换,引起水生态空间大规模扩张,其次是与农业空间交互转换造成水生态空间小规模流失;中游地区水生态空间主要与农业空间发生交叉转换,其次是其他生态空间,引起水生态空间小规模扩张;下游地区农业空间向水生态空间的转换引起水生态空间大规模扩张的同时水生态空间也规模性转换为城镇空间。(3)上游地区水生态空间规模性扩张核心影响因素是水资源“液态化”的水文循环过程,流失则是主要由第一、三产业发展诉求驱动;中游地区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整体表现为政府财政所主导的适配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资源调配过程;下游地区则是水生态空间伴随城镇化进程在农业地区和城镇地区的转移。[结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路径和影响因素差异显著,需要根据各区域水资源保护利用的发展定位,建立起共同治理、协同发展的流域协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空间 国土空间规划 用途管制 时空格局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区划视角下哈长城市群空间格局演化及优化调控研究
20
作者 朱建华 董洁 陈永婷 《中国名城》 2025年第1期26-36,共11页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部分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制约城市及城市群发展的问题逐渐暴露,行政区划调整成为各级政府解决城市问题的政策工具。从城市群尺度研究城市存在的行政区划问题、统筹优化行政区划格局有助于提高行政区划的全局性和系统性。...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部分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制约城市及城市群发展的问题逐渐暴露,行政区划调整成为各级政府解决城市问题的政策工具。从城市群尺度研究城市存在的行政区划问题、统筹优化行政区划格局有助于提高行政区划的全局性和系统性。利用空间场能模型,分析2010-2020年哈长城市群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得出结论:(1)哈长城市群区域发展极化现象严重,长春市、哈尔滨市与其他城市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大部分城市的发展处于衰落状态。(2)哈长城市群的总体场能表现为“中西高,东部低”的特征,长春市和哈尔滨市“双核”结构突出,中西部地区形成了城市发展和联系网络,东部、北部地区城市经济发展和联系水平较低。(3)中心城市腹地中,长春市、哈尔滨市约占了城市群60%的腹地。(4)吉林市、四平市、松原市、辽源市、绥化市等地级市发展不足,县级政区腹地被袭夺严重。基于分析结果,提出推进政区“精明收缩”、调整县级行政区划边界、消除政区“飞地”、核心圈层增设市辖区、辐射较弱圈层增设县级市的调整建议,希望能让哈长城市群空间格局更为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格局 空间场能模型 城市能级 行政区划 哈长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