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8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od Basin from the State of Xi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 B.C.)
1
作者 Courtesy of the Hubei Provincial Museum Words: ZHANG JINWU HAO QINJIAN 《Women of China》 1994年第3期44-44,共1页
The State of Xi was a small kingdom in ancient times located between the Yangtze River and Huaihe River. It was overturned by leaders from the State of Chu in 680 B.C. This bronze basin, the only unearthed relic from ... The State of Xi was a small kingdom in ancient times located between the Yangtze River and Huaihe River. It was overturned by leaders from the State of Chu in 680 B.C. This bronze basin, the only unearthed relic from the State of Xi, is 21 centimeters in girth, has a lid with a bugle-shaped handle and two symmetrical handles on the sides. The bottom of the basin is engraved with the characters meaning "Xing, the king of the State Xi has this as his food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od Basin from the State of Xi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B.C
原文传递
洛阳地区春秋铜器墓的分期及相关问题
2
作者 张亮 《文物季刊》 2025年第1期78-87,共10页
本文收集了洛阳地区已发表的春秋铜器墓葬61座,对随葬的典型青铜容器进行了类型学分析。根据器物共存关系的差别,将墓葬分为27组,然后按照典型器物式别及类别的异同,整合各组墓葬,由此可将本地区春秋铜器墓划分为四期7段。各期年代分别... 本文收集了洛阳地区已发表的春秋铜器墓葬61座,对随葬的典型青铜容器进行了类型学分析。根据器物共存关系的差别,将墓葬分为27组,然后按照典型器物式别及类别的异同,整合各组墓葬,由此可将本地区春秋铜器墓划分为四期7段。各期年代分别为春秋早期、春秋早中期之际、春秋中期偏早至春秋晚期偏早、春秋晚期偏晚。在此基础上,对部分青铜容器的文化因素进行辨析,并简要梳理了本地铜器墓的发展情况,认为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王室权力兴衰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器墓 洛阳地区 春秋 墓葬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中的未变与继承——以村落为中心的考察
3
作者 马新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14-23,共10页
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中,村落社会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无论是授田制取代井田制,还是国野制的消泯与编户齐民的出现,无不具有重大转折意义。但这场变革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制度与政治体制,村落基本结构与居民生存状态并未发生大的改变。村落... 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中,村落社会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无论是授田制取代井田制,还是国野制的消泯与编户齐民的出现,无不具有重大转折意义。但这场变革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制度与政治体制,村落基本结构与居民生存状态并未发生大的改变。村落原有空间格局未变,构成要素依然存在,村落居民依旧生活在传承已久的村落空间;作为基本地域单位与社会单位的村落地位依然延续,只是由宗法血缘组织载体转变为地缘行政组织载体;村落内部宗法血缘关系继续递延,宗族依然是乡村社会较为普遍的存在;村落文化传统与价值取向未变,从神灵信仰到村落精神,都在原有基础之上接续发展。这是聚落时代以来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基因得以传承的重要前提。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大变革所造就的新的社会机制,不仅与之未见违和,反而还带有明显促进因素,其有效地实现了农耕文明基因的递延。这充分说明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实质是原有文明体内的内生性变革,是传承与扬弃的有机统一。唯此,方可造就源远流长、连续一体的中国古代农耕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战国 社会变革 村落 未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列国涖盟制度研探——兼释“须句丘立盟㫃”古玺印
4
作者 吴柱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91,共11页
春秋时期,当对立的两国开启和谈,或疏离的友邦重温旧谊,往往会互相遣使定盟。在此背景下,一国卿大夫代表其国家和君主赴另一国处理会盟事务,谓之“涖盟”。涖盟是两国通好的手段,也是两国正式结好的标志。同时,涖盟活动仅限于两国之间,... 春秋时期,当对立的两国开启和谈,或疏离的友邦重温旧谊,往往会互相遣使定盟。在此背景下,一国卿大夫代表其国家和君主赴另一国处理会盟事务,谓之“涖盟”。涖盟是两国通好的手段,也是两国正式结好的标志。同时,涖盟活动仅限于两国之间,必经两国事先商定,而且多数情况下是双方互动的行为。双方国君一般会亲自与前来涖盟的使者盟会享宴,以示对使者的尊重和对发展两国关系的重视。“涖”应当理解为面临、面对,引申为执掌、处理之义,“涖盟”就是处理结盟事宜。学术史上的种种解说皆与事实不合。古玺印“须句丘立盟㫃”应该是印在诸侯专属的交龙旂上,该旂当是须句国君在丘盟誓现场用来标记身份和站位的专用旗帜。以往学者将玺文“立盟”读作“涖盟”恐不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诸侯 涖盟 古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人之“愚”:中国古代“愚宋”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史
5
作者 潘祥辉 杜颖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宋人皆愚”是自先秦广为流传的历史认知,集中体现在相关成语典故中。这一认知约于战国时期基本形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文献在建构“愚宋”形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宋国“殷商遗民”的政治身份,诸侯争霸中的没落,对文化传... “宋人皆愚”是自先秦广为流传的历史认知,集中体现在相关成语典故中。这一认知约于战国时期基本形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文献在建构“愚宋”形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宋国“殷商遗民”的政治身份,诸侯争霸中的没落,对文化传统的坚守以及战国诸子的“反面书写”,是“愚宋”形象的重要成因。“愚宋”不仅反映了各诸侯国军事、政治之间的竞争,也呈现了当时新旧价值与文化规范之间的嬗变和斗争。“愚宋”形象的传播过程中存在着“陈陈相因”的规律,展现了典籍、成语等媒介形式对社会记忆的固化作用。随着汉后诸子百家经典的流传以及学者对成语典故的称引、演绎,“愚宋”成为一种难以改观的刻板印象。不过这仅仅是一种话语建构和传播的结果,却未必符合历史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国人 成语典故 形象建构 华夏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伍子胥治国理政思想述论
6
作者 王卫平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4-109,共6页
伍子胥不仅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思想家,在治国理政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主张,包括顺应天道、和谐自然,德政为首、刑罚为辅,爱民安民、关爱民生,举贤与能、强调官德,发展经济、轻赋缓征,“从近制远”、破楚服越六... 伍子胥不仅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思想家,在治国理政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主张,包括顺应天道、和谐自然,德政为首、刑罚为辅,爱民安民、关爱民生,举贤与能、强调官德,发展经济、轻赋缓征,“从近制远”、破楚服越六个方面,并在吴国进行了具体实践,给社会、经济、军事各方面带来了深刻变化,从而为吴国参与争霸战争奠定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子胥 吴国 春秋时期 治国理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守土到开疆:春秋时期列国疆域观念的转变
7
作者 王坤鹏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4-164,共11页
春秋时期,周王朝固有的政治结构发生变动,原属王朝地方行政单位的诸侯国各自发展,不断完善主权,充实封疆。诸侯、邦君过去作为周王的下属,其主要职责是“正封”,即治理封域,至春秋时期则转为“启土”。出于经济及安全方面的考虑,列国不... 春秋时期,周王朝固有的政治结构发生变动,原属王朝地方行政单位的诸侯国各自发展,不断完善主权,充实封疆。诸侯、邦君过去作为周王的下属,其主要职责是“正封”,即治理封域,至春秋时期则转为“启土”。出于经济及安全方面的考虑,列国不断拓展疆域,成为拥有广土众民的领土国家。与社稷血食相比,开疆拓土变得日益重要,“启封疆以利社稷”成为统治者侵逼他国的借口。贵族阶层流行以“启方”“启疆”等命名,反映了开疆拓土已成为春秋贵族社会的主流追求。列国对疆域安全愈加重视,部分贵族主张“守在四境”及“土不可易”,将疆域视为一个整体,并认识到即使是外围边域亦具特定价值,不可轻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期 疆域观念 诸侯 疆土安全
原文传递
春秋时期的共同性思想刍议——以《左传》《国语》为中心的探讨
8
作者 李祥俊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42-49,F0002,共9页
春秋时期是早期中国社会大转型的前奏阶段,在共同性思想上既有对上古三代依据血缘、亲情的祖先神信仰、礼法制度、德行教化等的继承,又呈现出从重血缘、亲情的礼法向重才能、相对平等的法治等新思想演进的趋势。就传世文献看,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是早期中国社会大转型的前奏阶段,在共同性思想上既有对上古三代依据血缘、亲情的祖先神信仰、礼法制度、德行教化等的继承,又呈现出从重血缘、亲情的礼法向重才能、相对平等的法治等新思想演进的趋势。就传世文献看,春秋时期所关注的共同性思想一方面是源于反思人类重大伦理政治生活中的共同性问题,另一方面是源于反思人类饮食、音乐等日常生活中的共同性问题。就春秋时期达到共同性的路径而言,主要是依据血缘、亲情的礼治和依据功利、能力的法治两大类。前者是规范社会生活、达到人际亲和关系的基本路径;后者更多是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产物,它是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达到共同性的路径。春秋时期开启了关于共同性思想本身内涵的讨论,比如辨析“同”“和”“比”“党”等标志共同性思想的观念之间的差别,这些围绕共同性思想内涵的讨论是对思想观念本身的反思,亦是先秦诸子相关思想的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期 共同性 礼治 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时期鲁公室公族作家群体与世族文学考论
9
作者 罗姝 《晋阳学刊》 2024年第2期115-122,共8页
在春秋时期政治生态逐渐完成由“王权”政治向“霸权(君权)”政治、“族权”政治、“庶人”政治渐次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就公族作家群体的构成成分而言,“孝族”“桓族”皆为春秋前期逐渐形成的早期世族,至春秋中期开始,“桓族”不仅在政... 在春秋时期政治生态逐渐完成由“王权”政治向“霸权(君权)”政治、“族权”政治、“庶人”政治渐次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就公族作家群体的构成成分而言,“孝族”“桓族”皆为春秋前期逐渐形成的早期世族,至春秋中期开始,“桓族”不仅在政治上逐渐开始专权,而且在文学创作方面成果亦非常突出,而“孝族”“庄族”“文族”及其他公族不仅在政治上被边缘化,在文学创作方面则亦渐次淡出;就公族作家群体的创作动机而言,完成了从维护公室为基本宗旨向认为公室“天禄不再”的转变,进而认可“三桓”专权;就其创作话语而言,以“礼”“德”“孝”为中心话语,彰显出“周礼尽在鲁矣”的文化氛围;就其理论体系建构而言,提出了“鬼道”“人道”之别说、“二德”说、“三德”说、“六德”说、“七德”说、“飨义以昭德”说、“吉德”“凶德”之别说、“男”“女”之别说、“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说;就散文体类而言,以“议”体、“对”体为主,兼及“上书”体、“讼辞”体、“载书”体等文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期 鲁公室 公族作家 世族文学 演变进程 基本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时期与忠的道德内涵的定型——中国传统忠德溯源之三
10
作者 桑东辉 《武陵学刊》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经历了原始氏族社会和夏、商、西周的发展,忠由一种道德意识发展为一种道德观念,并在春秋时期完成了道德化的进程,成为一种内涵丰富、践行主客体及对象明晰的道德规范,实现了传统忠德基本内涵的定型。春秋时期,忠德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 经历了原始氏族社会和夏、商、西周的发展,忠由一种道德意识发展为一种道德观念,并在春秋时期完成了道德化的进程,成为一种内涵丰富、践行主客体及对象明晰的道德规范,实现了传统忠德基本内涵的定型。春秋时期,忠德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为上者对社稷和人民的利国利民之忠,也包括涵盖公平正义内涵的公忠精神,更包括与人忠、为人谋忠的尽心竭力之忠。春秋时期的忠德内涵型范了传统忠德基本内涵,以后无论忠德如何变迁,其基本内涵没有突破春秋时期确定的忠德内涵的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忠德溯源 忠德内涵 春秋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周春秋语言演变探略
11
作者 徐时仪 《辞书研究》 2024年第3期1-12,I0001,共13页
语言演变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春秋时“礼坏乐崩”,官府之学走向民间导致了春秋雅言取代商周古文的汉语语体第一次变革。《今文尚书》中不少词语是商周古文,春秋后罕用,反映了商周时期的语言面貌,具有上承商周下启秦汉的过渡性,从中或多... 语言演变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春秋时“礼坏乐崩”,官府之学走向民间导致了春秋雅言取代商周古文的汉语语体第一次变革。《今文尚书》中不少词语是商周古文,春秋后罕用,反映了商周时期的语言面貌,具有上承商周下启秦汉的过渡性,从中或多或少可见商周与春秋后汉语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古文 春秋雅言 语言演变 《尚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理司法抑或经权司法:立足宋代的理论与实践辨正
12
作者 胡兴东 《法治现代化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120-137,共18页
情理司法通常被作为传统中国司法的代表性模式来讨论,但这种学术概括存在时空局限和理论缺憾。在时空上,情理司法说主要提炼自明清司法实践,难以融贯解释此前,尤其是宋代的司法模式。在理论上,它难以解释情理司法源于何种理论及其在整... 情理司法通常被作为传统中国司法的代表性模式来讨论,但这种学术概括存在时空局限和理论缺憾。在时空上,情理司法说主要提炼自明清司法实践,难以融贯解释此前,尤其是宋代的司法模式。在理论上,它难以解释情理司法源于何种理论及其在整个国家司法制度中的功能、作用和旨趣等核心问题,还会带来理论误导和价值遮蔽。追根溯源,情理司法根源于传统经学中的经权理论。传统经权理论在宋代获得了实质性发展,从中可以提炼出义统经权、权即是经、情时而权、圣贤行权等创新性命题。宋代士大夫官僚作为新经权理论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将其引入司法实践,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经权司法模式,并呈现为怀法用权、缘情用权、相时用权三种运行机制。宋代经权司法是在守法的前提下,因个案之情、理、时等因素而行权裁判,目的是补救机械守法裁判之弊,让司法合于中道价值。由于经权司法主要体现为缘情理而行权,所以常被称为情理裁判,进而被概括为情理司法。正本清源而言,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权司法是儒家经学影响司法实践的典型形式,与汉唐时期的春秋决狱共同构成了帝制时期传统司法中的救弊型司法,二者均属于特别司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权理论 经权司法 情理司法 春秋决狱 司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九州”观演变与中国早期国土称谓
13
作者 明镜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16-121,共6页
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相互证明,中国夏代前后曾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洪水灾害,故“禹画九州”并非虚构而成。“禹画九州”相关传说在商周时期便已盛行。春秋以降,“禹画九州”传说经过传播与改造后演变为夏人祖先大禹治水后分布的国土。春秋... 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相互证明,中国夏代前后曾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洪水灾害,故“禹画九州”并非虚构而成。“禹画九州”相关传说在商周时期便已盛行。春秋以降,“禹画九州”传说经过传播与改造后演变为夏人祖先大禹治水后分布的国土。春秋时期“九州”观演变为三种含义:一是夏代的国土称谓,也称“禹迹”“九有”“九围”“九域”“九牧”“九鼎”等;二是地名,即炎黄部落后裔共同生活区域,具体在今陕西中南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地区;三是州邑名称,其地望在今河南南阳地区附近。“九州”作为中国古代早期国土称谓,对中国古代多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九州 国土观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时期东夷与淮夷贵族墓葬用鼎比较研究
14
作者 丁燕杰 燕生东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96,共9页
淮夷与东夷族同属周代夷人的支系,两者关系密切。东夷与淮夷邦国贵族墓葬在基本用鼎组合上具有一致性,都使用形制、大小相同的偶数组合列鼎。但是,东夷族还使用形制、大小相同的奇数组合列鼎,且有多套列鼎共用现象,每套鼎还有数量的差... 淮夷与东夷族同属周代夷人的支系,两者关系密切。东夷与淮夷邦国贵族墓葬在基本用鼎组合上具有一致性,都使用形制、大小相同的偶数组合列鼎。但是,东夷族还使用形制、大小相同的奇数组合列鼎,且有多套列鼎共用现象,每套鼎还有数量的差异。淮夷邦国普遍仅使用1套2鼎列鼎,不同等级贵族列鼎数量、套数无明显差异。另外,兽首牺鼎的使用成为淮夷群舒贵族墓葬用鼎的独特现象。这些礼俗异同折射出春秋时期东夷与淮夷邦国在文化上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期 东夷 淮夷 墓葬 用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时期的贵族“出奔”与早期国家政治控制
15
作者 宋建国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6-75,共10页
出奔事件大量出现于春秋时期,与当时国家结构变迁和国家权力体系变化密不可分。王权衰微,周室控制能力下降,一体化国家结构逐步解体,各邦国纷纷独立发展,形成了有利于出奔的政治真空地带;血缘政治的弊端凸显、各国君权下移,无法规范贵... 出奔事件大量出现于春秋时期,与当时国家结构变迁和国家权力体系变化密不可分。王权衰微,周室控制能力下降,一体化国家结构逐步解体,各邦国纷纷独立发展,形成了有利于出奔的政治真空地带;血缘政治的弊端凸显、各国君权下移,无法规范贵族政治参与行为,经常引发全局性的政治动荡,以致出奔连绵不断。到了战国时期,列国兼并加剧,独立政治实体减少,出奔者的选择空间大幅限缩;各邦国权力体系全面加强,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冲突保持在相对可控的状态,引发出奔的诱因也大为消解,出奔频次降低。出奔现象的盛行和式微,正与早期国家结构和权力体系的阶段性发展特征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邦国 出奔 国家结构 血缘政治
原文传递
曾伯[雨桼]簠及相关问题的再认识
16
作者 陈飞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9-65,共7页
文章通过对传世曾伯[雨桼]簠相关著录的梳理和考证,细化了其流传过程,认为器身的铸造痕迹进一步佐证了该器的真实性;并且根据器形与纹饰特征,将该器年代限定在春秋早中期之交;此外,又根据考古和金文资料的对比分析,认为曾仲斿父和曾伯[... 文章通过对传世曾伯[雨桼]簠相关著录的梳理和考证,细化了其流传过程,认为器身的铸造痕迹进一步佐证了该器的真实性;并且根据器形与纹饰特征,将该器年代限定在春秋早中期之交;此外,又根据考古和金文资料的对比分析,认为曾仲斿父和曾伯[雨木水]并非曾国国君,两座墓葬所处的苏家垄遗址在当时应是一处直接控制铜料冶炼生产的封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伯[雨桼]簠 春秋早中期之交 苏家垄遗址 封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粮食作物与储藏
17
作者 李爱玲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82,共10页
粮食是国家生存的保障,贮藏粮食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十分重视粮食作物的生产,是著名的旱作农业区。燕国主要以种植旱地作物为主,粟、黍、菽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麦、麻等处于从属地位,而粮食作物的种植存在明显的地域性... 粮食是国家生存的保障,贮藏粮食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十分重视粮食作物的生产,是著名的旱作农业区。燕国主要以种植旱地作物为主,粟、黍、菽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麦、麻等处于从属地位,而粮食作物的种植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燕人多用石制的杵、臼、磨盘、磨棒对谷物去皮脱壳,战国时期石磨极可能已经被使用。燕国的储粮方式多样,贮藏技术较高,主要通过障侯城堡、窖穴、仓廪进行大规模的贮藏,容器多用于临时贮存。“右廪”是燕国重要的储粮和管理机构,同时兼具制器功能。司徒极可能主管燕国农业,下设直接管理仓廪的官员。粮食作物的多样化和大规模的储粮成为燕国备荒、备战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战国 燕国 粮食作物 谷物加工 储藏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周之际政局与郑武公霸业先兴——兼论“郑庄小霸”之得失
18
作者 叶先闯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5-159,共15页
周幽王废嫡立庶,酿成地方诸侯与西北戎人的联合灭周祸事,连带引发两周之际的政治地理危机,不仅由此开启诸侯竞相争霸的历程,而且随着岐丰大本营的丧失和周平王权威地位的下坠,为西周王政向春秋霸政转变打开了缺口。一方面,周末政治空间... 周幽王废嫡立庶,酿成地方诸侯与西北戎人的联合灭周祸事,连带引发两周之际的政治地理危机,不仅由此开启诸侯竞相争霸的历程,而且随着岐丰大本营的丧失和周平王权威地位的下坠,为西周王政向春秋霸政转变打开了缺口。一方面,周末政治空间失序,以洛邑为中心重构新的封建藩屏网络,为中原郑国的崛起提供了地理优势;另一方面,拥立周平王并辅其东迁成功的二号人物郑武公,一身兼领王官伯与方伯双重身份,在秦、晋等大国受困于内忧外患的空档期,大兴“尊王”之举,复有“正东方之诸侯”的机遇,积极实行联盟策略,实已开启霸政先声。至其子庄公时,郑因桓王夺政事件而丧失一贯的王官伯地位,更全力向外服诸侯和方伯身份转型,结强援、伐弱旅、败戎夷,乃至“逐王于葛”,堪称小霸列国间。然而,郑庄霸业是以挑落王室权威、败坏旧有传统而以强力实现,难以得到诸侯公认,最终因庄公谢世后郑国内乱而无以为继。自此以后,春秋霸政进入一个力、德相配,尊王、攘夷并行的更高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武公 郑庄公 王官伯—方伯 春秋霸政 清华简
原文传递
浅析春秋战国间筑堤理念的转变
19
作者 车越达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88-94,共7页
水患从古至今一直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筑堤是一种直接有效的防治方法。战国中期以前,人们普遍持反对筑堤的理念。大禹治水传说表达的就是筑堤失败、疏导有效;“川壅而溃”是被广泛应用于劝谏的一个比喻;不筑... 水患从古至今一直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筑堤是一种直接有效的防治方法。战国中期以前,人们普遍持反对筑堤的理念。大禹治水传说表达的就是筑堤失败、疏导有效;“川壅而溃”是被广泛应用于劝谏的一个比喻;不筑堤被写入春秋列国公约,要求各国共同遵守。到战国中期,反对筑堤的理念发生转变。齐、赵、魏等国纷纷大规模筑堤;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管子》记载了大量的筑堤经验;出现白圭等筑堤专家。影响理念转变的重要因素包括:周王室衰微、秩序失衡导致各国自利;诸侯国争相发展带来土地紧张;筑堤技术的提升、实用化思想的兴盛减小了筑堤的阻力;上游生态环境破坏、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和战争破坏导致水文情况恶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战国 筑堤 理念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时代的诗学传统——先秦儒家诗学传统的思想基因
20
作者 王欣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9-14,共6页
春秋时代诗学传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从诗学结构来说,产生了“风”“雅”“颂”结构,“诗”与“礼”“乐”相对独立;从诗教观念来说,“诗”不仅成为独立的教学科目,也成为周人秩序与价值的渊薮和载体;从阐释方法来说,形成了“歌诗必类”... 春秋时代诗学传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从诗学结构来说,产生了“风”“雅”“颂”结构,“诗”与“礼”“乐”相对独立;从诗教观念来说,“诗”不仅成为独立的教学科目,也成为周人秩序与价值的渊薮和载体;从阐释方法来说,形成了“歌诗必类”“赋诗断章”“微而昭矣”阐释方法,以及相对固定的引诗结构,它们共同构成了春秋时代诗学传统。春秋时代诗学传统是孕育先秦儒家诗学传统的思想基因,为先秦儒家诗学传统“哲学的突破”做了形式上的铺垫和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代 先秦儒家 诗学传统 思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