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晋唐汉地僧传的存量及传世情况——以史志与经录对勘为中心
1
作者 刘静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晋唐之际产生的汉地僧传,在文献分类上属于“此方诸德传记”,实与“西域圣贤传记”并行不悖,成为梳理中国中古佛教史与佛教文化的重要证据。历代史志与佛教经录所见晋唐汉地僧传,虽然程度不等地存在着重出、淆乱现象乃至难以考证,然而... 晋唐之际产生的汉地僧传,在文献分类上属于“此方诸德传记”,实与“西域圣贤传记”并行不悖,成为梳理中国中古佛教史与佛教文化的重要证据。历代史志与佛教经录所见晋唐汉地僧传,虽然程度不等地存在着重出、淆乱现象乃至难以考证,然而毕竟依据各自的学术渊源和学理视角,为后人具体研究提供了相对可靠的文献清单。将史志与经录所见晋唐汉地僧传清单进行对勘,以史志补撰著录和汉文大藏经、敦煌宝藏收录为相关辅证,不仅得知这批僧传文献的体制形态、总体数量以及存佚情况,而且可见同列于上述两类目录者为少数全帙,它们因唐代佛教学者的编目入藏才得以流传至今。从古典目录学视角考察晋唐汉地僧传的分布,有利于全面把握佛教文献和学术史,从而推动文史研究走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志目录 佛教经录 晋唐汉地僧传 对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同经异译的语言学价值——以《无量清静平等觉经》等三部异译经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卢巧琴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37-142,共6页
以吴支谦译《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西晋竺法护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及刘宋宝云译《无量寿经》这三部异译经为例,首先对其中的讹、脱、衍、错进行了校勘。再结合中土文献考释了《汉语大词典》失收的"面类"&q... 以吴支谦译《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西晋竺法护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及刘宋宝云译《无量寿经》这三部异译经为例,首先对其中的讹、脱、衍、错进行了校勘。再结合中土文献考释了《汉语大词典》失收的"面类""端圆""愦譊"、《汉语大词典》义项不全的"适莫"、《汉语大词典》所举例证偏晚的"贪餮"等六个语词。最后对具体的通假现象如"裁"通"才"、"造"通"曹"、"那"通"奈"、"匮"通"遗"、"施"通"势"等五组通假作了论述,不仅勾勒了通假范围扩大的轮廓,而且归纳了利用这三部异译经可印证的十组通假。文章着重于从微观的角度来论述同经异译在校勘、语词训释及破解通假等三方面的独特价值,同时也指出利用同经异译进行语言研究时应结合其它材料,应考虑同经异译情况的复杂性,慎重地进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经异译 校勘 语词训释 通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经异译比较释词举隅 被引量:7
3
作者 汪祎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168-173,共6页
本文从同经异译的比较入手,考察了佛经中几个词语的含义。
关键词 同经异译 比较 释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寅恪佛教研究的文化范式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二平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1-126,共6页
在陈寅恪的中古民族文化研究中,佛教问题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涉及到晋唐佛学史、佛教与道教、佛教与儒学、佛教与政治伦理、佛教与语言文艺等方面。陈寅恪佛教研究最大的学术特色是,从佛经比较校勘出发,扩展到中古民族文化渊源探求中去... 在陈寅恪的中古民族文化研究中,佛教问题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涉及到晋唐佛学史、佛教与道教、佛教与儒学、佛教与政治伦理、佛教与语言文艺等方面。陈寅恪佛教研究最大的学术特色是,从佛经比较校勘出发,扩展到中古民族文化渊源探求中去。一方面寻求佛教文化本原,另一方面探求佛教传播中的文化适应,由此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比较文化渊源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中古佛教 佛经比较校勘 民族文化渊源 文化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敦煌佛经字词与校勘研究》——兼谈涅槃合文问题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洪财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0-103,共4页
本文主要是读曾良先生新作《敦煌佛经字词与校勘研究》体会,同时就书中提到的涅槃问题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涅槃的■、■、■写法与写法应分别对待,■、■、■等写法仅是符号代写,■写法可能与大乘经义有关,两者都与"无"字的形... 本文主要是读曾良先生新作《敦煌佛经字词与校勘研究》体会,同时就书中提到的涅槃问题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涅槃的■、■、■写法与写法应分别对待,■、■、■等写法仅是符号代写,■写法可能与大乘经义有关,两者都与"无"字的形义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佛经字词与校勘研究 借鉴启示 涅槃 符号代写 七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唐西域记》异文考辨 被引量:2
6
作者 辛睿龙 《唐山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81-85,共5页
以《大唐西域记校注》提供的版本异文和佛经音义书出具的引用异文为材料,利用文献学、训诂学、辞书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大唐西域记》中一些有价值的异文进行了考辨。
关键词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校注 异文 考辨 佛经音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典汉译与藏译之比较
7
作者 旺多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6期72-78,共7页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是我国境内由于地域和文化特征不同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两种佛教文化,而佛经翻译乃是贯穿于我国佛教发展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途径和文化再生的重要表现和标志。通过汉藏佛教传入的源头、传入方式、佛...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是我国境内由于地域和文化特征不同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两种佛教文化,而佛经翻译乃是贯穿于我国佛教发展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途径和文化再生的重要表现和标志。通过汉藏佛教传入的源头、传入方式、佛经翻译年代、翻译理论的探讨和比较,即显示了汉藏佛经翻译的异同,又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藏 佛经翻译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圣经翻译与佛经汉译的异同
8
作者 赵婕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第1期56-58,共3页
纵观中西方对《圣经》翻译和佛经汉译的翻译历程,可以发现对经典的翻译一直是中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圣经》翻译和佛经汉译分别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有利于探索其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据此总结出中西方的... 纵观中西方对《圣经》翻译和佛经汉译的翻译历程,可以发现对经典的翻译一直是中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圣经》翻译和佛经汉译分别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有利于探索其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据此总结出中西方的翻译传统或规律,旨在为后世翻译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 佛经 翻译 比较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译佛经对梵语从格的翻译——以《无量寿经》和《维摩诘经》为例
9
作者 李博寒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27-35,共9页
运用梵汉对勘的方法,全面考察了《无量寿经》和《维摩诘经》对表起始处的梵语从格的翻译,并对其中因翻译梵语从格而出现的特殊语法现象作了详细分析。在两部汉译佛经中,译者都采用汉语中具有相同功能的介词短语"从/于NP"和框... 运用梵汉对勘的方法,全面考察了《无量寿经》和《维摩诘经》对表起始处的梵语从格的翻译,并对其中因翻译梵语从格而出现的特殊语法现象作了详细分析。在两部汉译佛经中,译者都采用汉语中具有相同功能的介词短语"从/于NP"和框式结构"于NP中/间"对译表示起始处的从格。由于梵本语序的影响,《无量寿经》中指示起始处的介词短语"从NP"和"于NP"位于动作作者之前,而不是与指示终到处的动宾短语一起位于动作作者之后。在《维摩诘经》中,对译从格的"于NP"位于求索动词"求"之前,指示求索的来源,而不是像中土文献中一样以"求N_(对象)于N_(来源)"表示求索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 梵汉对勘 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经异文校记七则
10
作者 朱墨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65-70,共6页
文章通过同经异译比较、不同版本藏经对照、梵汉对勘等方法,参考佛经音义,结合俗字学相关知识,对汉文佛典中的相关字词进行了考证。文章认为:“■”为“謎”之繁化;“白”为“丐”之讹写;“如”为“■”之假借;“■”为“鴝”之讹写;“... 文章通过同经异译比较、不同版本藏经对照、梵汉对勘等方法,参考佛经音义,结合俗字学相关知识,对汉文佛典中的相关字词进行了考证。文章认为:“■”为“謎”之繁化;“白”为“丐”之讹写;“如”为“■”之假借;“■”为“鴝”之讹写;“焰火”当作“焰水”;“梵光益天”当作“梵先益天”;“热那落迦”或当作“独那落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 异文 校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寫卷佛經音義的訛誤類型與校勘舉例
11
作者 李華斌 《文献语言学》 2020年第2期137-142,206,共7页
在前人考釋的基礎上,歸納了敦煌寫卷佛經音義6種類型的訛誤,並加以校釋,其中形近致誤2例,形省致誤2例,形增致誤2例,同義的隨意换讀2例,音譯字的誤用1例,被注字抄錯2例。字形訛誤是主要的類型,帶有普遍性。首音與又音相同、注音方法使用... 在前人考釋的基礎上,歸納了敦煌寫卷佛經音義6種類型的訛誤,並加以校釋,其中形近致誤2例,形省致誤2例,形增致誤2例,同義的隨意换讀2例,音譯字的誤用1例,被注字抄錯2例。字形訛誤是主要的類型,帶有普遍性。首音與又音相同、注音方法使用不當等訛誤主要集中在個别寫卷上,如斯6691、斯2821,帶特殊性。總的來説,敦煌佛經音義寫卷書法較精美,訓釋水準較高,保存了唐五代時期的原始材料,語言、文化價值大,但與傳世的經部文獻音義相比,敦煌寫卷的問題相對較多,抄寫者、注釋者的小學水準參差不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訛誤類型 校勘 佛經音義 敦煌寫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魏六朝汉译佛经“云何”“何等”的差异及“何等”表复数功能的来源
12
作者 蒋林芝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4年第1期222-232,共11页
汉魏六朝汉译佛经中“云何/何等”作主语询问事物时用法有别:“云何”更多的是和单数NP组合,侧重于问概念的含义,对译梵语kim,意为“什么”;而“何等”后面常跟着复数NP,侧重于问内容的项目,对译katama,表示“哪几个”“哪些”。汉译佛... 汉魏六朝汉译佛经中“云何/何等”作主语询问事物时用法有别:“云何”更多的是和单数NP组合,侧重于问概念的含义,对译梵语kim,意为“什么”;而“何等”后面常跟着复数NP,侧重于问内容的项目,对译katama,表示“哪几个”“哪些”。汉译佛经中倾向于用“何等”表示“哪些”,一方面是由于疑问代词“哪”需要区分数量特征,另一方面则是与此时期“等”表示复数的用法相关,这种用法受到了梵汉接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 云何 何等 数量特征 梵汉对勘
原文传递
中古译经中的“愚”“痴”考探——兼谈基本词更替过程的复杂现象 被引量:5
13
作者 方一新 孟奕辰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68-479,512,共13页
文章采用梵汉对勘和平行文本比较法,梳理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25部可靠译经中"愚""痴"的词义和语素义,并发现:第一,中古时期,"愚"仍活跃在"愚昧"语义场中,但已现衰弱之势,而"痴"... 文章采用梵汉对勘和平行文本比较法,梳理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25部可靠译经中"愚""痴"的词义和语素义,并发现:第一,中古时期,"愚"仍活跃在"愚昧"语义场中,但已现衰弱之势,而"痴"则有更强的组合搭配能力,呈现超过"愚"的倾向;第二,词义上,"愚"重于"无智",有贬义,而"痴"偏重于"迷惑";第三,旧词"愚"出现了"语素化"倾向,而新词"痴"在逐渐流行过程中出现了"术语化"倾向。通过"愚""痴"的演变可以发现,基本词新旧更替的过程比较漫长,旧词并非短期内就退出语言系统,而呈迂回曲折的态势,展示了变化过程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译经 梵汉对勘 基本词
原文传递
从语言学角度考证《四十二章经》的成书年代 被引量:1
14
作者 元文广 《图书馆学研究》 CSSCI 2016年第10期78-82,73,共6页
两汉之际,佛教沿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中原,在佛教传译过程中产生了早期的汉译佛典。在早期的汉译佛典中,《四十二章经》无疑是最受争议的一部。关于其是否为最早的汉译佛典说法不一。文章从语言学角度入手,通过考察经文中的一些佛教术语... 两汉之际,佛教沿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中原,在佛教传译过程中产生了早期的汉译佛典。在早期的汉译佛典中,《四十二章经》无疑是最受争议的一部。关于其是否为最早的汉译佛典说法不一。文章从语言学角度入手,通过考察经文中的一些佛教术语词、普通词、连词、副词等使用情况,得出《四十二章经》并非佛教初传时所译经典,产生时间应在西晋竺法护之后东晋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典 《四十二章经》 语言学 佛教 考辨
原文传递
辛岛静志的汉译佛典语言研究
15
作者 朱冠明 《汉语史学报》 2022年第2期1-13,共13页
辛岛静志是当代杰出的中印佛教语文学学者,他在汉译佛典语言研究领域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列举辛岛静志汉译佛典语言研究的相关成果,分析他的研究方法,评价他的学术贡献,并简介他与中国佛教汉语研究界的学术交流情况.
关键词 辛岛静志 汉译佛典 梵汉对勘 学术交流
原文传递
汉译《维摩诘经》中“云何”的特殊用法 被引量:5
16
作者 吴娟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3-52,95-96,共10页
中古译经中有一类特殊"云何",用于疑问句,却似乎不表疑问。《维摩诘经》的梵汉对勘表明,该经汉译本中这类"云何"有两个来源:在"云何+(某某)+选择问"中,"云何"对应梵语疑问助词kim,属于语言接... 中古译经中有一类特殊"云何",用于疑问句,却似乎不表疑问。《维摩诘经》的梵汉对勘表明,该经汉译本中这类"云何"有两个来源:在"云何+(某某)+选择问"中,"云何"对应梵语疑问助词kim,属于语言接触中的语法复制;在"云何+(某某)+反诘问/(Adv)VP不/是非问"中,"云何"是对梵语疑问小句tat kim manyase的简式翻译,具有与梵语疑问小句相当的询问意见的功能。《小品般若经》的对勘材料也支持上述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汉对勘 语法复制 简式翻译
原文传递
佛經翻譯對“時”的語法化之影響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博寒 《汉语史学报》 2021年第1期123-133,共11页
本文對比了"時"在中古時期中土文獻和漢譯佛經中的用法,發現漢譯佛經中"VP時"指示未然事件和表條件的用例較中土文獻多,并且出現了中土文獻未見的"若VP時"表假設條件的用例。通過比較漢譯佛經與其梵語平... 本文對比了"時"在中古時期中土文獻和漢譯佛經中的用法,發現漢譯佛經中"VP時"指示未然事件和表條件的用例較中土文獻多,并且出現了中土文獻未見的"若VP時"表假設條件的用例。通過比較漢譯佛經與其梵語平行本,發現譯者用"VP時"對譯梵語中表時間的依格和表條件的獨立依格、獨立屬格。當獨立依格或獨立屬格指示未然或假設事件的條件時,譯者用"假設連詞+VP時"結構翻譯,表假設條件,形成"若VP時"結構。"若VP時"結構的出現,爲"時"語法化爲假設語氣助詞創造了條件。在姚秦鳩摩羅什的譯作中,出現了假設句中不使用獨立依格或獨立屬格表條件,但譯者仍然用"若VP時"指示假設條件的用例。在該用例中,"若VP時"="若VP","時"指示時間或條件的功能完全脱落,語法化爲了假設語氣助詞。可見,在中古晚期的漢譯佛經中,"時"已經完成了"時間詞>條件助詞>假設語氣助詞"的語法化過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語法化 佛經翻譯 梵漢對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