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Review and Prospect
1
作者 Zhang Ni 《西安翻译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49-54,共6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与灵魂:超越科技的哲学追问——基于概念建构主义视角 被引量:2
2
作者 甘莅豪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130,共10页
在探讨人工智能与灵魂的关系时,概念建构主义视角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深入的理解方式。当前弱人工智能并未被赋予、也不需要灵魂。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强人工智能的到来可能引发对灵魂概念的重新思考。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灵魂可以... 在探讨人工智能与灵魂的关系时,概念建构主义视角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深入的理解方式。当前弱人工智能并未被赋予、也不需要灵魂。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强人工智能的到来可能引发对灵魂概念的重新思考。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灵魂可以被重新定义为数据、计算和交互的集合,并建构所谓的“灵魂智格”。同时,对“轮回说”“中介说”等灵魂概念的话语重设也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些变化不仅将影响人们对人工智能本质的理解,也将引发对其在后人类社会中角色定位的新思考。更重要的是,这种新的概念建构还将对人工智能的伦理和道德责任产生深远影响,为未来的科技发展提供新的道德和伦理参考。从概念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看,人工智能与灵魂的关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这一关系可以不断被重新定义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语言哲学 概念建构主义 后人类 灵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研究新增长点思考之四:后语言哲学探索——语言哲学、后语言哲学与体验哲学 被引量:35
3
作者 王寅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0,共10页
哲学是语言学的摇篮,解决两者在中国长期分离的两张皮问题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语言哲学曾为语言学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如语义学和语用学就出自于此),近来有式微趋势。钱冠连教授据此提出"后语言哲学",并将其视为一种在中国可... 哲学是语言学的摇篮,解决两者在中国长期分离的两张皮问题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语言哲学曾为语言学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如语义学和语用学就出自于此),近来有式微趋势。钱冠连教授据此提出"后语言哲学",并将其视为一种在中国可能的发展之路,我们认为不仅可行,而且意义重大。体验哲学是对传统哲学(包括语言哲学)的批判和发展,将其视为"后语言哲学"顺理成章。我们基于此进行5方面的探索:(1)溯源体验哲学;(2)建立主客主多重互动理解模式;(2)尝试回答物质如何决定精神;(4)提出语言世界观多元论;(5)详论语言的体验性。这些当可归属于中国的后语言哲学研究之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后语言学哲学 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
原文传递
中国后语哲与体验人本观——十一论语言学研究新增长点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寅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8,共7页
本文简述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定义,详细解读钱冠连先生的"中国后语哲"思想,将其总结为"四项原则"。笔者基于该思想以及Lakoff&Johnson的体验哲学提出"体验人本观",旨在反思西方后现代哲学中的"激... 本文简述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定义,详细解读钱冠连先生的"中国后语哲"思想,将其总结为"四项原则"。笔者基于该思想以及Lakoff&Johnson的体验哲学提出"体验人本观",旨在反思西方后现代哲学中的"激进人本观",主张在"有一百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之后再加上半句"但他们仍然是哈姆雷特"来体现该观点。从这个意义说,当前国内外学者热衷的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正是中国后语哲的一项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语言哲学 中国后语哲 激进人本观 体验人本观
原文传递
哲学与语言学互为摇篮 被引量:31
5
作者 王寅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共6页
我国语言学界长期以来缺少学派意识,更无自己的理论体系,难以在世界学术舞台进行平等对话,这已成为很多有识之士的一块心病。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经多年思考,建议将"中国后语言哲学"作为我国语言学界的本土理论加以打造,以期... 我国语言学界长期以来缺少学派意识,更无自己的理论体系,难以在世界学术舞台进行平等对话,这已成为很多有识之士的一块心病。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经多年思考,建议将"中国后语言哲学"作为我国语言学界的本土理论加以打造,以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国内相关成果整合为有我国特色的语言理论,以便能尽快去掉这块心病。有部分学者不免会问,语言研究为何一定要与哲学纠缠在一起。这可用Robins的一句名言作答:"哲学是语言学的摇篮"。本文继而认为,是哲学的,定能为语言研究所用;是语言的,必然关涉哲学理论,这两个学科唇齿相依,同生共长,它们具有"互为摇篮"的紧密关系。本文继王天翼等所论述的"认知语言学对西方哲学的贡献",再次分析概念整合论对哲学和逻辑学的推进作用。"互为摇篮"观也可视为中国后语言哲学和第二次启蒙的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后语言哲学 认知语言学 概念整合论
原文传递
语言与意识——后语言哲学视域中的解析 被引量:9
6
作者 成晓光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17,共9页
意识作为"世界之结"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回顾本体论哲学和心智哲学对意识的相关研究,进而指出,许多假说都没有充分重视语言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本文在后语言哲学的视域中,从语言发生学角度探讨意识,认为意识有本能意识和语... 意识作为"世界之结"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回顾本体论哲学和心智哲学对意识的相关研究,进而指出,许多假说都没有充分重视语言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本文在后语言哲学的视域中,从语言发生学角度探讨意识,认为意识有本能意识和语言意识之分。语言是人类特殊意识的启动器,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只有把对语言的考量带入意识研究,才能更全面地解答意识这个"永恒之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语言 后语言哲学 心智哲学
原文传递
西方语言哲学是语言研究的营养钵 被引量:37
7
作者 钱冠连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11,共4页
语言哲学与语言学的关系,就像营养钵对钵中小苗的关系,也像摇篮对摇篮中婴儿的关系。这个命题的提出是基于以下论证:从语言哲学到语言学的发展轨道,某些新的语言学发现,尤其是后语言哲学路子的形成。
关键词 语言哲学 语言研究 营养钵
原文传递
整合性研究——后现代哲学视域中的认知语言学 被引量:20
8
作者 王寅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共7页
西方哲学经历了毕因论(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转向后,于20世纪50-60年代又出现了第四次转向“后现代思潮”,这既为人类理解世界、认知自身、建构哲学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窗口,也为语言学研究指明了一个全新的方向。笔者认为,体验... 西方哲学经历了毕因论(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转向后,于20世纪50-60年代又出现了第四次转向“后现代思潮”,这既为人类理解世界、认知自身、建构哲学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窗口,也为语言学研究指明了一个全新的方向。笔者认为,体验哲学、中国后语言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即为哲学第四转向后的产物。本文主要基于后现代哲学观论述认知语言学的3个基本原理或研究方法:去中心论、体验人本观、原型范畴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转向 后现代哲学 认知语言学 语言新观
原文传递
语言学视域中的哲学问题——谈后语言哲学方向 被引量:6
9
作者 刘瑾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7-120,共4页
在国内部分学者的努力下,西方语言哲学在国内语言学研究中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探索后语言哲学的方向和发展等问题,正成为国内语言学界研究语言哲学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从语言学涉入哲学"这一思路对语言学研究... 在国内部分学者的努力下,西方语言哲学在国内语言学研究中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探索后语言哲学的方向和发展等问题,正成为国内语言学界研究语言哲学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从语言学涉入哲学"这一思路对语言学研究方向注入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语言哲学 后语言哲学 语言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假装的语言分析和概念考察——对中国后语言哲学的一个思考 被引量:7
10
作者 杜世洪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13,共7页
如何从事中国后语言哲学研究,这是一个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我们以汉语假装为例来说明中国后语言哲学应该走"语言分析"和"概念考察"相结合的道路。基于这一认识,就假装而论,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关于&q... 如何从事中国后语言哲学研究,这是一个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我们以汉语假装为例来说明中国后语言哲学应该走"语言分析"和"概念考察"相结合的道路。基于这一认识,就假装而论,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关于"假装摇头"是否可能的语言问题和关于"假装假装"是否可能的概念问题。我们发现:当"假装"作为语词使用时,它所构成的"v1+v2"双动词结构如"假装摇头"会在语言形式上出现逻辑张力,从而说明语言的可能与事实的可能二者的界限并不统一;而作为概念的假装所引发的概念问题,如"假装假装"是否可能这一问题,折射出的道理是语言使用和概念认知并不对等。由此可知,语言问题和概念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因此对一个个类似于假装问题的语言问题和概念问题的澄清是后语言哲学的中心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装 语言分析 概念考察 中国后语言哲学
原文传递
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哲学之维 被引量:3
11
作者 樊清 孙杨杰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40-46,共7页
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是公共行政领域中一种具有批判和建构意义的先锋派理论。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哲学、哈贝马斯的日常语言和交往行为理论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奠定了语言哲学基础;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学家借鉴当代西方哲学成果,吸收了... 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是公共行政领域中一种具有批判和建构意义的先锋派理论。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哲学、哈贝马斯的日常语言和交往行为理论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奠定了语言哲学基础;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学家借鉴当代西方哲学成果,吸收了胡塞尔和梅洛-庞蒂现象学的思想内容,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找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合一的哲学基础,从而完成了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的建构,实现了对传统西方行政理论的全面解构和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 日常语言哲学 交往行为理论 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后语言哲学视野中的多模态语篇研究——多模态隐转喻认知观 被引量:7
12
作者 崔鉴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6-81,共6页
本文探讨中国后语哲视野中的多模态语篇研究方法,并以FAMILY公益广告为例,重点讨论多模态隐转喻认知观,旨在说明:一方面,后语哲为多模态语篇研究提供新视角,并使其超越传统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野;另一方面,多模态语篇研究也再次证明后语... 本文探讨中国后语哲视野中的多模态语篇研究方法,并以FAMILY公益广告为例,重点讨论多模态隐转喻认知观,旨在说明:一方面,后语哲为多模态语篇研究提供新视角,并使其超越传统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野;另一方面,多模态语篇研究也再次证明后语哲的解释力,前者促进后者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语言哲学 多模态语篇 隐转喻认知观
原文传递
后语言哲学参与第二次哲学启蒙 被引量:6
13
作者 钱冠连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共5页
(1)我们适时地赶上了第二次哲学启蒙。下列(本文没有回答的)3个新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第二次哲学启蒙:其一,什么是笛卡尔和康德式的基础主义和二元论?解构性后现代主义解构了基础主义和二元论的一统天下,人们仍然认为解构性后现代... (1)我们适时地赶上了第二次哲学启蒙。下列(本文没有回答的)3个新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第二次哲学启蒙:其一,什么是笛卡尔和康德式的基础主义和二元论?解构性后现代主义解构了基础主义和二元论的一统天下,人们仍然认为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在思想模式上没有跳出第一次哲学启蒙的窠臼,这是为何?其二,什么是过程思想与有机思维?第二次启蒙为何要欣赏与倡导它们?其三,建设性后现代思维是什么?它为何呼唤第二次哲学启蒙?(2)对语言哲学(<the>philosophy of language)进行概念分析,为引出后语言哲学进行必要的铺垫。(3)指出"后语言哲学"(the post-philosophy of language)的基本思路,阐明它可以参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潜质。(4)简要揭示后语言哲学参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行动业已开始;第二次哲学启蒙不能再让西方文明唱独角戏,需要唤醒华夏文明参与其中的意识。(5)语言哲学家在第二次哲学启蒙的时点上如何自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次哲学启蒙 后语言哲学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华夏文明参与意识
原文传递
后现代哲学视野中的认知语言学--哲学第四转向后的语言学新论(下)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寅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8-64,共7页
语言学理论在西方哲学第四转向"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终于摆脱了基于客观主义形上学的索氏理论和TG学派的束缚,进入到"认知语言学"的新时代。我们认为,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是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产物,为人类理解世... 语言学理论在西方哲学第四转向"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终于摆脱了基于客观主义形上学的索氏理论和TG学派的束缚,进入到"认知语言学"的新时代。我们认为,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是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产物,为人类理解世界、认知自身、研究语言开启一个全新的窗口。本文主要基于后现代哲学观继续论述认知语言学的6个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SOS建构论、识解多元化、语义模糊性、表达差异性、隐喻认知论和新创结构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转向 后现代哲学 认知语言学 语言新观 SOS
原文传递
分析哲学在中国:历史衍化及其走向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国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8-76,共9页
分析哲学既是一种做哲学的方式,也是一种学派、思潮或理论:它对哲学的性质、使命等方面的理解,具有区别于其他学派的重要特点。其特点表现在:确信可以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来把握世界。20世纪初,稍后于其在西方的兴起,分析哲学也开始引... 分析哲学既是一种做哲学的方式,也是一种学派、思潮或理论:它对哲学的性质、使命等方面的理解,具有区别于其他学派的重要特点。其特点表现在:确信可以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来把握世界。20世纪初,稍后于其在西方的兴起,分析哲学也开始引入中国。历史地看,分析哲学在中国的引入和发展,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其一是20世纪初,特别是20世纪30至40年代;其二则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前一阶段属分析哲学进入中国的初始时期,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发展,则可以视为分析哲学在中国的复兴。从其研究取向来说,分析哲学在中国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进路。首先是以介绍和引入为基本形态,其次则是在引入的同时又试图有所超越。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分析哲学领域逐渐出现了新一代的学人,他们受到分析哲学比较严格的训练,其“做哲学”的方式也更接近西方分析哲学模式。不过,与之相关,也每每出现刻意模仿、迎合西方分析哲学的做法。尽管分析哲学注重逻辑分析,而这种进路又对中国的哲学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但其本身也存在自身的问题,因而需要以反思的眼光对其加以考察,这种反思以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为实质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哲学 逻辑与语言 分析哲学在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语言哲学“三观”理论在视频传播中的运用——以《重庆旅游形象宣传片》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扬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4-149,共6页
后现代哲学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客观主义哲学观,产生了强调人本主义、多元化和去中心论等理论的后现代语言观。研究与发掘《重庆旅游形象宣传片》中的多模态转隐喻表征类型和互动关系,可证明多模态语篇的转隐喻配置符合后... 后现代哲学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客观主义哲学观,产生了强调人本主义、多元化和去中心论等理论的后现代语言观。研究与发掘《重庆旅游形象宣传片》中的多模态转隐喻表征类型和互动关系,可证明多模态语篇的转隐喻配置符合后语言哲学理论的"三观",即多元符号观、多元体验观和转隐喻认知观,从而说明后语言哲学理论是一种研究多模态语篇的创新手段。后语言哲学"三观"理论在视频传播中的成功运用,不仅为后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的视角,也为符号学、新媒体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语言哲学“三观” 多模态转隐喻 宣传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哲学视野中的语言主观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兴兵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12,共6页
当前人文学科研究已经步入后现代主义大潮。作为后现代主义第三期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寅主动融入和开拓这一潮流,创造性地提出体验人本观、现实—认知—语言的认知语言学核心原则和SOS理解模型。我们总结语言主观性的特性,发现它具备后现... 当前人文学科研究已经步入后现代主义大潮。作为后现代主义第三期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寅主动融入和开拓这一潮流,创造性地提出体验人本观、现实—认知—语言的认知语言学核心原则和SOS理解模型。我们总结语言主观性的特性,发现它具备后现代特性,适合在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给予审视和研究。根据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要特性以及王寅对后现代哲学的理论贡献,我们提出后现代主义视野中语言主观性研究的未来趋势:语言主观性研究将走向前台与主流;将从认知角度聚焦其无处不在的特性;将走向互动性、对话性和主体间性;将在借鉴体验哲学、体验人本观和最新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理论,取长补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哲学 语言主观性 特性 研究走向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国家哲学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先进理论——兼与吴伟赋教授商榷
18
作者 杨永庚 《唐都学刊》 2014年第1期28-32,共5页
当代中国国家哲学是自觉超越现代性所带来问题的哲学思想体系,反映了世界现代化发展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要求,在时间上先于西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潮,是真正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进理论和思维范式,它必然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qu... 当代中国国家哲学是自觉超越现代性所带来问题的哲学思想体系,反映了世界现代化发展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要求,在时间上先于西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潮,是真正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进理论和思维范式,它必然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有某些相通之处,不仅有利于消除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对世界现代化也有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国家哲学 先进理论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用主义社会科学哲学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雪 殷杰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19,共5页
通过对经典实用主义和新实用主义在研究社会科学方面内容及方法特点的梳理,尤其对新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罗蒂的后现代文化哲学的分析及总结,揭示出实用主义社会科学哲学的发展趋势,即在罗蒂的后现代哲学倡导下的研究重点的偏向会为社会... 通过对经典实用主义和新实用主义在研究社会科学方面内容及方法特点的梳理,尤其对新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罗蒂的后现代文化哲学的分析及总结,揭示出实用主义社会科学哲学的发展趋势,即在罗蒂的后现代哲学倡导下的研究重点的偏向会为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内容的丰富化、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及"科学"的普及化产生重要作用。同时,用实用主义的方法论研究社会,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蒂 后现代哲学文化 语言 实用主义 社会科学 科学哲学 以人为本 信仰 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国传统哲学下的语言观看“中国英语”、“中式英语”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筠 高晓岚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10-113,共4页
中国传统哲学语用意识在汉英跨文化交际中对英语产生的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两种英语变体———"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以此可以深入探讨"怎样用地道的译入语表达原语所承载的文化"这一译界长期命题提供... 中国传统哲学语用意识在汉英跨文化交际中对英语产生的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两种英语变体———"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以此可以深入探讨"怎样用地道的译入语表达原语所承载的文化"这一译界长期命题提供新的视角。文章指出,中国英语也罢,中式英语也罢,它们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及表达方式在中国人潜意识中的存在有密切联系。这种思维方式根深蒂固地、同时又不易觉察地使中国人在英语学习、使用时对英语表达方式产生排斥和异化。中国英语之所以不是中式英语最重要的一个指数在于它克服了汉语思维模式的负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学 语言观 中国英语 中式英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