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4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chmitt, Kant, and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flecting the Problems of Just War, Unipolarism, and Political Realism
1
作者 Oliver Hidalgo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3年第3期180-192,共13页
Concern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he work of Immanuel Kant was hitherto reflected in terms of the liberal paradigm, particularly of the democratic peace, whereas Carl Schmitt was predominantly associated wit... Concern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he work of Immanuel Kant was hitherto reflected in terms of the liberal paradigm, particularly of the democratic peace, whereas Carl Schmitt was predomin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assumptions of political realism or--at least for a short period Nazi imperialism. However, these differences seem to have taken a back seat since both thinkers have been adopted to legitimate the convictions of imperial liberalism. In contrast, this article will show that Schmitt and Kant have essentially more in common than generally assumed but do precisely argue against just war theory,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s, and a unipolar world. On the other hand, Kant's liberal and Schmitt's illiberal theory do not apply to the classical paradigms of intemational relations. Instead, Schmitt's Political Theology and Kant's Political Philosophy will be compared along with the antagonistic logic (and ethics) of political existentialism and a peaceful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states and nations. Considering the contemporary crisis of world order, it should be even plausible that the two dominating paradigms of futur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ight be formed by Kantian and Schmittian premises. Thu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not to match Kant and Schmitt once again with the usual approach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but to stretch it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spectrum by extracting the inventive contribution both thinkers made to important topics of 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nt just war LIBERALISM REALISM Carl Schmitt unipolar worl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解放区社会教育研究
2
作者 刘信君 潘艳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8-156,共9页
解放战争初期的东北人民在伪满十四年封建奴化教育和国民党法西斯宣传教育的影响下,头脑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殖民奴化思想、封建迷信思想和盲目正统观念,对东北解放区的政权稳定、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为此,党和政府通过冬学、文化馆、... 解放战争初期的东北人民在伪满十四年封建奴化教育和国民党法西斯宣传教育的影响下,头脑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殖民奴化思想、封建迷信思想和盲目正统观念,对东北解放区的政权稳定、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为此,党和政府通过冬学、文化馆、夜校、训练班等社会教育形式传授文化、政治、文艺等内容,用以转变东北人民的观念,解放思想。最终,东北解放区人民在社会教育的开展和践行中,其殖民奴化思想得到清扫、盲目正统观念得到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得到削弱、劳动生产观念得到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解放区 社会教育 思想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WARDS A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3
作者 Suzannah Linton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7年第2期217-277,共61页
The prevailing narrative instructs us that human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is down to white knights from the western parts of the European continent with their codes of chivalry, or alternatively, the Swis... The prevailing narrative instructs us that human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is down to white knights from the western parts of the European continent with their codes of chivalry, or alternatively, the Swiss businessman Henri Dunant. This contribution challenges that narrative for overlooking, or being ignorant of, the way that societ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approached the matter of the captured enemy fighter. Traces of some of the critical principles about humane treatment that we see in our present law can actually be found in much older societies from outside of Europe. A more accurate and representative way of understanding humanitarianism in th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can and must be crafted, with the prevailing Euro-centric account balanced with practices, cultures and faiths from elsewhere. The quest to achieve more humane treatment in armed conflict is first and foremost a battle of the intellect. Narratives and conceptualisations that are more inclusive, recognising and appreciating of the ways of the rest of the world are likely to be more effective in communicating humanitarian ideals. This work adopts a new method of approaching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th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over time and space. This new framework of analysis uses six cross-cutting themes to facilitate a broader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nd develop a more sophisticated level of understanding. The first theme is how older and indigenous societies approached the matter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The second focuses on religions of the world, and what they teach or require. The third section examines the matter of martial practices and codes of ethics for combatants in certain societies. The fourth category engages with colonisation and decolonisation, and regulation (or non-regulation) of the treatment of captives of war. Fifth is the issue of modernisation and the impact it has had on armed forces and fighters, including on the treatment of captives. The final issue is the shift towards formalised agreements, beginning with the first bilateral agreements and then the multilateral codification exercise that began in the mid-19th century and continues to this day. This framework for analysis leads into a final chapter, presenting a fresh and holistic view on the evolution of prisoner of war protec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It provides a different way of looking at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starting with this effort at a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th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tional Law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capture ENEMY fighters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prisoners of war humane treatment slavery ransom exchange killing abuse ancient societies indigenous people Hammurabi's Code religion Christianity Islam Hinduism Judaism Buddhism Sikhism martial codes ethical codes cultural norms Japan india West Africa East Africa CRUSADES Western Europe USA Henri Dunant colonisation decolonisation wars of national liberation Geneva Conventions1949 Additional Protocol Additional Protocol context evolution modemisation codification global understanding new perspective
原文传递
中原新解放区统一财经的探索与成效(1947-1949年)
4
作者 秦泽 董佳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82-89,共8页
1947年刘邓大军出击外线、挺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中共中央根据战局变化暂缓第二次战略跃进,决定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仗,重建长江以北稳固的中原新解放区迫在眉睫。统一财经是建设中原新解放区的关键,征粮与货币是首... 1947年刘邓大军出击外线、挺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中共中央根据战局变化暂缓第二次战略跃进,决定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仗,重建长江以北稳固的中原新解放区迫在眉睫。统一财经是建设中原新解放区的关键,征粮与货币是首先要解决的两大核心财经问题。中国共产党采取统一征粮、实行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发行中州币以统一金融市场,建立了独立自主的财经体系。随着中原新解放区的巩固,中国共产党既进行革命斗争,又开展民主建政。中原新解放区统一财经的实践可谓是中国共产党“革命中建政”的体现,为“经略中原”战略提供了军事、经济、政治的战时支撑,具体表现为统一战勤与军需供应的支前保障、加快塑造中原新解放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秩序。战时背景下中原新解放区的统一财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财政经济的思考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战争 中原新解放区 统一财经 新民主主义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人民为中心:纪录片《民主东北》的创作实践
5
作者 贺庆玲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87-91,共5页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电影事业在东北逐步建立。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了第一部多辑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该片主要记录了东北解放战争和东北解放区人民生活中的各类重要事件,报道了中华...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电影事业在东北逐步建立。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了第一部多辑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该片主要记录了东北解放战争和东北解放区人民生活中的各类重要事件,报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东北生产建设的实际情形。基于“新闻真实客观”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理念,《民主东北》为时代立像、为人民放歌、为民族铸魂,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电影 新闻纪录片 《民主东北》 解放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放区文艺实践与再造东北诗歌
6
作者 任钰镯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64-70,共7页
东北解放区诗歌实践是中国百年红色文艺研究的关键部分,东北解放区诗歌研究也是对地域文学和解放区研究的有力补充。基于延安文艺队伍转移至东北并引导战后东北文艺实践的历史事实,以东北解放区诗歌研究为切入点,剖析《在延安文艺座谈... 东北解放区诗歌实践是中国百年红色文艺研究的关键部分,东北解放区诗歌研究也是对地域文学和解放区研究的有力补充。基于延安文艺队伍转移至东北并引导战后东北文艺实践的历史事实,以东北解放区诗歌研究为切入点,剖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延安文艺实践与东北解放区文艺建设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探究文艺方针政策、文艺队伍重组、出版传播等因素对东北解放区诗歌实践与创作样态产生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实践 东北解放区诗歌 意义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tion from Village: The Evolving Landscape for Rural Women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7
作者 Wang Xiangxian Du Fangq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23年第4期108-133,共26页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during China's rapid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ity, three major historical events occurred successively in Ding County, Hebei Province. These events illustrate the g...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during China's rapid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ity, three major historical events occurred successively in Ding County, Hebei Province. These events illustrate the gradual broadening of the horizons of some rural women: shifting from the Confucian expectation that "women's rightful place is in the home" to a gradual extension into the public domain. The Zhaicheng village system took the first small step in breaking the Confucian gender norms by promoting female education in public spaces, yet it did not truly challenge the fundamental gender order of males outside the home and females within it. The Mass Education Movement saw the emergence of the first group of professional women in rural Ding County. However, they faced social exclusion as a consequence of entering the public domain. The Zhaicheng system and the gender-based teaching practices during the Mass Education Movement sowed the seeds of the impending tension and conflict experienced by women juggling dual roles within and outside the family. Amidst the bloodshed of the Chinese People'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and the War of Liberation(wars of Resistance and Liberation), female warriors, through sacrifice and devotion, ventured into the newly expanded public sphere of war, yet traditional gender norms continued to confine their broadened horizons to a transient phase in their lives. A collective examination of these three major occurrences shows that the gradual broadening of horizons for rural women in Ding County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was inherent in th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of the village, embodying the idea that the modern nation was gradually emerging within the village in the concept of "nation from vill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men's rightful place is in the home Zhaicheng village system Mass Education Movement wars of Resistance and liberation Ding County(Ting Hsien)
原文传递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华侨舆论宣传工作的历史考察
8
作者 覃采萍 许昌管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24年第4期39-50,共12页
论文论述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华侨进行舆论宣传的缘由、方式、目标及其影响。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面临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较量。华侨因其资金优势及国际影响等,成为国共两党的重点争取对象。为争取华侨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中... 论文论述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华侨进行舆论宣传的缘由、方式、目标及其影响。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面临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较量。华侨因其资金优势及国际影响等,成为国共两党的重点争取对象。为争取华侨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中央统一领导下,以健全海外舆论宣传阵地为依托,以民主和爱国为价值导向,一方面引导华侨认知蒋介石政府的独裁专制、腐败无能、无耻卖国,另一方面引导华侨全面准确了解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的政策及其实施,促使华侨作出了政治立场的正确选择,并吸引他们为新中国建设作出独特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战争 华侨 中国共产党 舆论宣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太岳区林业建设述论
9
作者 贺文乐 《古今农业》 2024年第1期100-108,共9页
太岳区是华北地区战略要地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林区。民国前期,阎锡山政府施行“六政三事”,该区林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受战争影响,太岳区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发展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太岳区是华北地区战略要地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林区。民国前期,阎锡山政府施行“六政三事”,该区林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受战争影响,太岳区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发展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开展了以植树造林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林业建设。通过采取出台政策、广泛宣传与典型示范等革命化举措,太岳区林业建设在增加森林面积与保持水土流失等方面产生了一些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该区生态环境并未得到根本性改观,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岳区 林业建设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叙事的建构基于中共中央机关报视角
10
作者 郭永虎 白路凡 《前沿》 2024年第3期56-64,共9页
中华民族在抗战时期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急需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凝结社会共识,在更大程度上团结各族同胞。基于以上现实语境,以《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为例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从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的角度成功建... 中华民族在抗战时期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急需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凝结社会共识,在更大程度上团结各族同胞。基于以上现实语境,以《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为例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从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的角度成功建构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叙事。这一成功实践为新时代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叙事指明了方向。新时代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叙事,应注重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将现实国情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作为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时俱进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共中央机关报 《新中华报》 《解放日报》
原文传递
《满铁剪报》中东北抗战英文报道翻译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11
作者 张林影 温思容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109-112,共4页
《满铁剪报》是满铁调查部选用近170份中日西文等多语种报刊,将涉及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相关文章剪裁下来制作而成的专题剪报,是日本侵华的铁证,史料价值珍贵,但因语言障碍鲜有学者对其英文报道进行翻译研究。本研究对《满铁剪报》进行了... 《满铁剪报》是满铁调查部选用近170份中日西文等多语种报刊,将涉及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相关文章剪裁下来制作而成的专题剪报,是日本侵华的铁证,史料价值珍贵,但因语言障碍鲜有学者对其英文报道进行翻译研究。本研究对《满铁剪报》进行了简单介绍,对其中的英文报道文本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满铁剪报》东北抗战英文报道翻译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抗战类新闻翻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铁剪报》 英语新闻 翻译问题与策略 东北抗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五一”纪念探析——以《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为例
12
作者 俞祖华 杨杰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1-78,共8页
全面抗战时期,《新中华报》和《解放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是党宣传抗日理念的“喉舌”。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其媒体传播的作用,通过刊登重要领导人讲话、纪念文章和社论以及报道纪念大会盛况的方式,对“五一”进行纪念。“五一”纪... 全面抗战时期,《新中华报》和《解放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是党宣传抗日理念的“喉舌”。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其媒体传播的作用,通过刊登重要领导人讲话、纪念文章和社论以及报道纪念大会盛况的方式,对“五一”进行纪念。“五一”纪念是中国共产党明确工人地位和责任,争取和保障工人利益,表达抗日主张、诠释抗战话语以及呼唤国际援助的重要方式。中国共产党对“五一”的纪念,唤起了工人阶级的抗战意识,促进了全民族抗战的发展,加强了中国抗战和世界工人运动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 中国共产党 “五一”纪念 《新中华报》 《解放日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荡变革期的东北亚地缘政治发展趋势研究
13
作者 王俊生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29-39,140,共12页
近年来,东北亚地缘政治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某种朝向冷战格局发展的趋势。在政治外交上,美日韩合作与朝俄合作针锋相对,彼此战略分歧加大;在军事安全上,朝韩对峙加剧,地区军备竞赛升级;在经贸合作上,美日韩三方构筑“小院高墙”,对中... 近年来,东北亚地缘政治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某种朝向冷战格局发展的趋势。在政治外交上,美日韩合作与朝俄合作针锋相对,彼此战略分歧加大;在军事安全上,朝韩对峙加剧,地区军备竞赛升级;在经贸合作上,美日韩三方构筑“小院高墙”,对中俄朝施加压力。东北亚冷战格局趋势已经加大该地区大国竞争、加剧该地区分裂、升级该地区军备竞赛,并进一步破坏了该地区产业链与供应链体系。东北亚地区冷战格局趋势形成的原因包括美国拜登政府对朝鲜半岛政策的转变,韩国尹锡悦政府外交战略转型,以及俄乌冲突的影响。从短期看,该趋势仍会发展下去;但从中长期来看,东北亚地区冷战格局形成的可能性不大。为打破与化解该地区冷战格局趋势,中国应推动大国关系总体稳定、促进中韩关系健康发展、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以及促成朝鲜半岛问题早日和平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地区 冷战格局趋势 美日韩合作 朝俄合作 中国角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与时代启示——以东北解放区印钞厂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石玥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4期12-18,共7页
中国红色金融事业的实践历程伴随着红色金融机构的发展变迁。东北解放区的印钞厂作为东北红色金融机构的重要代表,见证了东北红色金融事业的起承转合。东北解放区的各家印钞厂于战争条件下艰苦创业,在时局动荡的环境中辗转迁移,从无到有... 中国红色金融事业的实践历程伴随着红色金融机构的发展变迁。东北解放区的印钞厂作为东北红色金融机构的重要代表,见证了东北红色金融事业的起承转合。东北解放区的各家印钞厂于战争条件下艰苦创业,在时局动荡的环境中辗转迁移,从无到有,转战南北,从分区到统一,在货币印制、货币斗争、金融创新、支援战争、开展经济建设、稳定生产生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扎根于东北解放区印钞厂的红色金融人更是以艰苦奋斗、坚定信念、甘于奉献、追求卓越、实事求是、金融为民的精神,为新时代金融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奋进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金融 金融机构 东北解放区 印钞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画报》对人民军队形象的塑造与宣传
15
作者 牛晨乐 李世辉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26-30,共5页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画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发行的刊物,以刊载美术作品和摄影作品为主,始终同社会革命形势发展同频共振,充分发挥着配合党的中心任务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东北画报》通过刊登反映人民解放军在行军途中、作战前...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画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发行的刊物,以刊载美术作品和摄影作品为主,始终同社会革命形势发展同频共振,充分发挥着配合党的中心任务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东北画报》通过刊登反映人民解放军在行军途中、作战前线和整训期间优秀事迹的艺术作品,成功塑造了其骁勇善战、捷报频传的战斗者形象,为民服务、遵纪爱民的守卫者形象和宽大为怀、优待俘虏的友善者形象,起到了坚定信心、凝聚人心的积极作用。探析解放战争时期《东北画报》关于人民军队的塑造经验,对于推进新时代艺术精品的创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画报》 解放战争时期 人民军队 形象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构与反抗:抗战时期东北在地作家城市风景书写
16
作者 王琪 王桂妹 《写作》 2024年第1期44-52,共9页
抗战时期,不同于东北流亡作家群以热烈的怀乡之情“远观”被侵略者践踏的故乡风光,更与东北地区的日、朝、俄等国作家及部分中国作家为迎合殖民统治所营构的“如画风景”殊异,一大批深感殖民之痛和殖民之恶却又无力逃离的东北在地作家,... 抗战时期,不同于东北流亡作家群以热烈的怀乡之情“远观”被侵略者践踏的故乡风光,更与东北地区的日、朝、俄等国作家及部分中国作家为迎合殖民统治所营构的“如画风景”殊异,一大批深感殖民之痛和殖民之恶却又无力逃离的东北在地作家,以“在地凝视”的切近与深刻,描摹了城市不同空间的黑暗污秽风景,展现出殖民压迫下真实的东北社会境况,揭露了日本侵略者鼓吹的“王道乐土”的真实面貌,控诉了殖民统治的罪恶,表达了对殖民掠夺的反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东北在地作家 城市风景 解构与反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7—1949年中原解放区货币发行探析
17
作者 陈硕 刘文钰 《西部学刊》 2024年第7期1-4,共4页
为了使解放区的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缓解财政困难,中原局决定成立中州农民银行,发行中州钞,作为中原解放区的本位币。为了保障中州钞的顺利发行,中原局决定准备金以银元、物资为主,辅币以流通券为主;中州钞的发行途径,以公营商店卖货、... 为了使解放区的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缓解财政困难,中原局决定成立中州农民银行,发行中州钞,作为中原解放区的本位币。为了保障中州钞的顺利发行,中原局决定准备金以银元、物资为主,辅币以流通券为主;中州钞的发行途径,以公营商店卖货、银行货币兑现、财政税收、经费开支、工农商业贷款为主,根据实际进行扩展。中原局解放区发行货币,促进了经济恢复与发展,为人民币的发行及解放军南下作战奠定了基础,为新中国金融工作特别是干部的培养提供了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战争 中原解放区 中州钞 货币发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放战争时期读者的报刊阅读与时局观察
18
作者 蒋建国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93-107,143,共16页
解放战争时期,报刊的政治宣传功能得到明显强化。内战爆发,国人面临道路选择。由于党派、阶级与利益诉求不同,读者在报刊选择时需要“站位”,战局的变化也影响读者的政治立场和价值选择。国民党党政官员通过报刊新闻表达其政治观念,民... 解放战争时期,报刊的政治宣传功能得到明显强化。内战爆发,国人面临道路选择。由于党派、阶级与利益诉求不同,读者在报刊选择时需要“站位”,战局的变化也影响读者的政治立场和价值选择。国民党党政官员通过报刊新闻表达其政治观念,民主人士通过报刊观察时局变化、选择政治路线,知识分子通过报刊进行政治观察、关注国家前途命运。报刊政治与阅读政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反映了大变局中读者的心理状态、价值判断和精神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战争 报刊政治 读者 读报 阅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歌曲《东方红》的诞生及在东北解放区的传播
19
作者 于晓晶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68,共8页
歌曲《东方红》并非诞生于抗日战争后期的陕甘宁地区,而诞生于解放战争初期的东北解放区。该曲出自1945年11月东北文艺工作团为纪念“十月革命”胜利28周年在沈阳创演的四幕活报剧《东北人民大翻身》。作为该剧的终曲,歌曲《东方红》的... 歌曲《东方红》并非诞生于抗日战争后期的陕甘宁地区,而诞生于解放战争初期的东北解放区。该曲出自1945年11月东北文艺工作团为纪念“十月革命”胜利28周年在沈阳创演的四幕活报剧《东北人民大翻身》。作为该剧的终曲,歌曲《东方红》的音调源自陕甘宁革命民歌《骑白马》(或《移民歌》《毛主席领导穷人翻身》),其歌词则是经过重新编作,但却保留了《移民歌》或《毛泽东领导穷人翻身》开始处的“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其后,歌曲《东方红》脱离活报剧独立在东北解放区传播,进而传遍全国,成为一首著名的革命歌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曲《东方红》 东北文工团 东北解放区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政策的制定与调适
20
作者 于化民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0,共17页
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主张,只有付诸人民群众的实践,才能达到改造国家与社会的目的。政策的制定和施行,则是实现两者有机联结的关键环节。在解放战争时期与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最后斗争中,尤其是在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到城市之后... 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主张,只有付诸人民群众的实践,才能达到改造国家与社会的目的。政策的制定和施行,则是实现两者有机联结的关键环节。在解放战争时期与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最后斗争中,尤其是在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到城市之后,应该怎样看待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当时乃至在革命胜利以后,应该对他们实行什么样的政策和策略,这一问题再次被提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面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和总路线,坚持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根本方针和原则,在实践中积极进行探索和调适,注意纠正“左”的和右的偏向,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一整套正确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体系,并且被载入具有临时宪法地位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对民族资产阶级政策的确定与积极的实践效应,成为中国共产党强大政治领导力的突出表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战争 民族资产阶级 统一战线 党的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