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86篇文章
< 1 2 2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ression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s of mannose-binding lectin(MBL) and MBL-associated serine protease 2(MASP-2) in patients with thyroid neoplasm
1
作者 Yanping Shi Geling Liu +5 位作者 Huiqin Zhang Fang Yu Xiuxiu Xiang Yifang Lu Xiaomei Dong Xiaohua Li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CAS 2013年第3期106-108,共3页
Objective: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detect the levels of mannose-binding lectin (MBL), MBL-associated serine protease 2 (MASP-2) and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s of them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thyroid ... Objective: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detect the levels of mannose-binding lectin (MBL), MBL-associated serine protease 2 (MASP-2) and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s of them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thyroid neoplasms. Methods: By using ELISA method, we detected the serum levels of MBL and MASP-2 in 26 patients with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 30 patients with thyroid adenoma (TA) and 26 healthy people, respectively. Results: Serum MBL level was (565.23 ± 76.70) μg/L in PTCs higher than (324.267 ±24.74) μg/L in TAs, and (152.69± 16.95) IJg/L in healthy of controlling group.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PTC and TA (P 〈 0.05), however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A and healthy (P 〉 0.05). Serum MASP-2 level was (726.153± 78.88) pg/L in PTCs higher than (379.266 ± 30.26) μg/L in TAs, and (203.846 ± 29.09) μg/L in healthy. Serum MASP-2 level was higher in PTCs than TAs,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1). But no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between in TAs and healthy. Conclusion: These findings might reflect inflammatory processes induced by defense mechanisms, in respons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urnout. MBL may also be involved in the elimination of possible tumourigenic pathoge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yroid neoplasm mannose-binding lectin (MBL) MBL-associated serine protease 2 (MASP-2) DETE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对蛋白激酶融合相关甲状腺癌的认识
2
作者 王继纲 刘志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共6页
甲状腺癌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领域已经取得诸多突破性进展,各类甲状腺癌的临床诊疗规范和指南亦有了重要更新。随着二代测序技术在临床实践中日益广泛的应用,蛋白激酶融合驱动的甲状腺癌越来越受到关注,这类病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 甲状腺癌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领域已经取得诸多突破性进展,各类甲状腺癌的临床诊疗规范和指南亦有了重要更新。随着二代测序技术在临床实践中日益广泛的应用,蛋白激酶融合驱动的甲状腺癌越来越受到关注,这类病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占比超过10%,且往往呈现出更为侵袭性的组织学特征与生物学行为模式。如何识别激酶融合相关的甲状腺癌以及如何实行最佳检测策略,是我国病理医师面临的挑战。该文系统梳理了激酶融合所驱动磷酸化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激酶融合相关甲状腺癌的病理学特点和检测方案,以及相关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旨在进一步加强对激酶融合相关甲状腺癌的认识,以期在日常工作中实施个体化的最优诊疗策略,使患者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激酶融合 受体酪氨酸激酶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VCAN、THBS2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的关系
3
作者 武胤彤 方艳 +5 位作者 彭薇 汪树静 黄山 王弦 虞红珍 吴强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9,共10页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中多功能蛋白聚糖(versican, VCAN)、血小板反应蛋白2(thrombospondin 2, THBS2)的表达及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CAFs)的关系和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中多功能蛋白聚糖(versican, VCAN)、血小板反应蛋白2(thrombospondin 2, THBS2)的表达及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CAFs)的关系和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及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数据库提取PTC单细胞测序数据,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识别CAFs相关基因,并对与CAFs相关的枢纽基因进行富集分析;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30例PTC组织中VCAN、THBS2和α-SMA的表达,采用Masson染色法评估肿瘤间质纤维化程度。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VCAN、THBS2位于GEO数据库和TCGA数据库与CAFs相关性最强模块的交集核心基因中,与CAFs显著相关,富集分析显示VCAN、THBS2主要参与细胞外基质相关通路。PTC中CAFs的增生率为83.1%(108/130),VCAN、THBS2阳性率分别为96.9%(126/130)、75.4%(98/130)。PTC的间质纤维化指数中位数为32.4,四分位距为22.7~50.0。CAFs的高度增生与淋巴结转移(P<0.001)、高TNM分期(P<0.05)呈正相关,并且与PTC的组织学亚型相关。VCAN表达、THBS2表达及PTC间质纤维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P<0.001,P<0.05,P<0.001),并且THBS2表达及PTC间质纤维化程度与PTC的组织学亚型相关。肿瘤间质α-SMA阳性细胞百分比与VCAN及THBS2的免疫反应评分(IRS)均呈正相关(r_(s)=0.713,P<0.001;r_(s)=0.646,P<0.001)。PTC中Masson染色面积百分比与肿瘤间质α-SMA阳性细胞百分比、VCAN及THBS2的IRS均呈正相关(r_(s)=0.892,P<0.001;r_(s)=0.729,P<0.001;r_(s)=0.616,P<0.001)。结论 VCAN与THBS2可作为评估PTC侵袭性与淋巴结转移的潜在标志物;VCAN、THBS2与CAFs的密切关系为进一步探究PTC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乳头状癌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VCAN THBS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甲状腺癌基因变异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的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4
作者 陈灵锋 林洁 +1 位作者 俞训彬 吴义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0,共7页
目的 分析甲状腺癌患者基因变异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结合高通量测序检测甲状腺肿瘤基因变异的结果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38例甲状腺癌中93.7%存在Ⅰ类或Ⅱ类变异。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相比,本中心队列甲状... 目的 分析甲状腺癌患者基因变异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结合高通量测序检测甲状腺肿瘤基因变异的结果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38例甲状腺癌中93.7%存在Ⅰ类或Ⅱ类变异。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相比,本中心队列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PTC)患者的平均年龄较小(44.4±12.4岁vs 46.8±15.5岁,P=0.043),淋巴结转移率较高(57.5%vs 49.2%;P=0.046),BRAF突变的发生率较高(82.4%vs 59.7%,P<0.001),而RAS突变(2.3%vs 12.9%,P<0.001)和TERT启动子突变(1.8%vs 9.4%,P<0.001)的发生率较低,RET融合(5.4%vs 6.8%,P=0.484)和NTRK融合(4.1%vs 2.1%,P=0.127)则无差别。在221例PTC队列中95.0%患者存在基因变异,分别为BRAF(182/221,82.4%)、RET融合(12/221,5.4%)、NTRK融合(9/221,4.1%)、FGFR扩增(6/221,2.7%)、CCND1扩增(6/221,2.7%)、FGF19扩增(6/221,2.7%)、RAS(5/221,2.3%)、PIK3CA(5/221,2.3%)和TERT启动子(4/221,1.8%)等。NTRK融合与年龄较小(P=0.049)和T分期更高(P=0.005)相关,而TERT启动子突变与年龄较大(P=0.003)和T分期更高(P=0.001)相关。8.6%(19/221)的PTC患者具有至少2个驱动基因变异,且倾向于发生在年龄较大(P=0.001)和T分期更高(P=0.001)的患者中,更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BRAF较高的突变丰度与T分期(P<0.001)和N分期(P=0.017)相关。结论 中国PTC患者具有独特的基因变异特征;NTRK融合、TERT启动子突变、多个驱动基因变异或BRAF较高的突变丰度患者表现出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乳头状癌 基因变异 高通量测序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滤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5
作者 王红群 宋欣 +3 位作者 刘鹏 巩幼洁 李莹 石怀银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9,共9页
目的 探讨甲状腺滤泡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s, FT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收集205例FTC的临床资料,分析FT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FTC的骨转移患者最多(25.4%,主要是椎骨和骨盆),其次是肺(15.6%)。影响... 目的 探讨甲状腺滤泡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s, FT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收集205例FTC的临床资料,分析FT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FTC的骨转移患者最多(25.4%,主要是椎骨和骨盆),其次是肺(15.6%)。影响远处转移的因素有:患者年龄(≥55岁)、肿瘤≥2灶、临床分期(Ⅲ~Ⅳ期)、广泛浸润型、复发癌及术后/治疗后的复发转移,完整切除的患者远处转移少(P均<0.05)。影响癌灶数的因素:分期、年龄、广泛浸润型、复发癌、远处转移和高血压病史,再复发转移率高(P均<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影响FTC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和癌症特异性生存率(cancer-specific survival, CSS)的预后因素如下:癌灶数、分期、年龄、手术方式、广泛浸润型、远处转移、吸烟史及术后/治疗后的再复发转移情况(P均<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分期、吸烟和远处转移均影响OS及CSS;分期、亚型及复发癌影响无复发生存率(relapse-free survival, RFS)。伴有未分化癌的FTC组与不伴有未分化癌的FTC相比,分期晚(Ⅲ~Ⅳ期,100.0%vs 32.0%)、年龄大(≥60岁,87.5%vs 37.6%)、体积较大(>4 cm, 100.0%vs 44.2%),均为广泛浸润型(100.0%vs 33.3%),生存时间较短[CSS(4.429±1.152)月vs(120.415±5.765)月,P<0.001]。结论 FTC远处转移的好发部位是骨,年龄大、广泛浸润型及复发癌的患者易发生多灶及远处转移。影响FTC预后的因素较多,伴有未分化癌的FTC预后很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滤泡癌 伴有未分化癌的甲状腺滤泡癌 远处转移 癌灶数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机器学习模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6
作者 胡蓓蓓 张英霞 邓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4-168,共5页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机器学习(ML)模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方法纳入207例经病理诊断的PTC患者,根据术后淋巴结病理结果将其分为转移组(n=103)与非转移组(n=104),并以7:3比例分为训练集(n=144)与验证集(n=...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机器学习(ML)模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方法纳入207例经病理诊断的PTC患者,根据术后淋巴结病理结果将其分为转移组(n=103)与非转移组(n=104),并以7:3比例分为训练集(n=144)与验证集(n=63)。结合临床信息和淋巴结超声特征构建随机森林(RF)、决策树(DT)、K近邻法(KNN)、逻辑回归(LR)及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以预测PTC发生CLNM。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模型预测PTC CLNM的效能。结果患者年龄,超声所见淋巴结横径/纵径比值≥0.5、囊性变、微钙化、淋巴门消失、呈偏高回声团及边界不清均为PTC CLNM的影响因素,尤以微钙化对模型的贡献度最高。所获DT、RF模型预测训练集PTC CLNM的准确率达93.06%,AUC均为0.987。DT模型及RF模型预测验证集PTC CLNM的AUC分别为0.817及0.895,高于其他模型;RF模型的准确率、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4.13%、93.10%及92.86%,为5种ML模型中的最佳者。结论ML模型中,RF模型用于预测PTC发生CLNM较其他模型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 肿瘤转移 机器学习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MRAL1促进甲状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7
作者 谢依婷 龙芯仪 +3 位作者 曹师瑜 肖林 马腾云 叶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2,共9页
目的 探讨DNA跨损伤修复基因NMRAL1(NmrA like redox sensor 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NMRAL1基因在多癌种中的表达及其与甲状腺癌患者生存期的关系;通过免疫组化法分析PTC中NMRAL... 目的 探讨DNA跨损伤修复基因NMRAL1(NmrA like redox sensor 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NMRAL1基因在多癌种中的表达及其与甲状腺癌患者生存期的关系;通过免疫组化法分析PTC中NMRAL1的表达模式,并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构建过表达NMRAL1的TPC-1、Nthy-ori 3-1稳定转染细胞株;利用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NMRAL1过表达对TPC-1和Nthy-ori 3-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RT-qPCR、Western blot实验探究NMRAL1对DNA修复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结果 在TCGA×GTEx数据集中,相较正常组织,NMRAL1在26种癌症组织中均高表达;甲状腺癌中NMRAL1高表达患者生存期显著低于低表达患者(P<0.05);在30例PTC样本的免疫组化验证中:NMRAL1在PTC组织中的阳性率为73.33%,其在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不表达。在染色强度评分上,PTC组织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NMRAL1高表达与肿瘤大小(P=0.027 4)及淋巴结转移(P=0.044 1)均相关。体外功能实验中,过表达NMRAL1细胞系的细胞增殖能力和迁移侵袭能力明显增强(P<0.05);与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的mRNA、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01)。结论 NMRAL1能促进甲状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初步结果提示该功能可通过提高DNA损伤修复能力,进而提高损伤细胞存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NMRAL1 增殖 迁移 DNA跨损伤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泡性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鉴别甲状腺良、恶性滤泡性病变
8
作者 李昱臣 肖丽珊 +3 位作者 闫萌萌 杜梅霞 赵诚 宁春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0-253,共4页
目的观察滤泡性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F-TIRADS)鉴别甲状腺良、恶性滤泡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2例甲状腺滤泡性病变,包括104例单发恶性结节[恶性组,含77枚甲状腺滤泡癌(FTC)及27枚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亚型(FVPTC)]及398例共... 目的观察滤泡性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F-TIRADS)鉴别甲状腺良、恶性滤泡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2例甲状腺滤泡性病变,包括104例单发恶性结节[恶性组,含77枚甲状腺滤泡癌(FTC)及27枚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亚型(FVPTC)]及398例共416枚良性结节[良性组,含197枚甲状腺滤泡腺瘤(FTA)及219枚甲状腺瘤样增生结节];由低年资与高年资医师各1名记录结节超声特征并进行F-TIRADS评分。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F-TIRADS鉴别甲状腺良、恶性滤泡性病变的效能。结果组间病变成分、内部回声、边界、钙化及小梁样结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以≥7为最佳截断值,低年资医师根据F-TIRADS评分鉴别甲状腺良、恶性滤泡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92%、77.40%、77.31%、93.06%及45.98%,而高年资医师分别为78.84%、81.25%、80.76%、93.89%及51.25%,后者效能高于前者(AUC分别为0.827及0.859,P<0.05)。结论根据F-TIRADS可有效鉴别甲状腺良、恶性滤泡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超声检查 甲状腺滤泡 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和NK细胞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9
作者 孙鑫 刘业海 郑美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1,共9页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患者外周血免疫抑制性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NK)细胞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对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和PTC患者的病理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患者外周血免疫抑制性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NK)细胞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对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和PTC患者的病理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评估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 HC)和PTC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和NK细胞的百分比和绝对计数,对比Treg细胞的表型(ICOS、PD-1、Lag3)和IL-10分泌能力;分析NK细胞效应功能(TNF-α、IFN-γ、Granzyme B、Perforin)的改变;流式微球阵列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10的浓度,分析Treg细胞和NK细胞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 PTC组织中炎细胞浸润水平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与HC相比,PTC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的百分比[(6.86±3.10)%]和绝对计数[(4.97±2.82)×10^(6)个/mL]明显增加,且分泌IL-10的能力[(7.18±3.57)%]增强,并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和脉管侵犯有关;相反,PTC患者外周血中NK细胞百分比[(16.56±8.44)%]和绝对计数[(3.29±3.12)×10^(6)个/mL]降低,效应功能下降;PTC患者外周血中NK细胞与Treg细胞的比值(2.49±1.60)下降,且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P=0.04,r=-0.625);PTC患者血清中IL-10的浓度升高[(1.30±1.09) pg/mL],并与肿瘤的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TC患者经1,25-(OH)_(2)-D_(3)治疗后,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的百分比[(7.01±2.13)%]和绝对计数[(4.27±1.62)×10^(6)个/mL]及血清中细胞因子IL-10的浓度[(1.27±0.09) pg/mL]明显下降,而循环NK细胞的百分比[(20.6±6.72)%]和绝对计数[(5.63±2.93)×10^(6)个/mL]显著增加。结论 PTC患者呈明显的免疫抑制状态,Treg细胞与NK细胞数量和功能异常与PTC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提示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TREG细胞 NK细胞 IL-10 1 25-(OH)_2-D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癌中NTRK基因融合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董文彦 孙德正 +1 位作者 方敏 盛湲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0,共8页
神经营养性受体酪氨酸激酶(NTRK)基因融合是多种实体肿瘤的致癌驱动因素,是重要的临床生物标志物。在甲状腺癌中,NTRK基因融合阳性的患者表现出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因此晚期、转移性或碘难治性甲状腺癌患者应该接受NTRK基因融合状态的... 神经营养性受体酪氨酸激酶(NTRK)基因融合是多种实体肿瘤的致癌驱动因素,是重要的临床生物标志物。在甲状腺癌中,NTRK基因融合阳性的患者表现出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因此晚期、转移性或碘难治性甲状腺癌患者应该接受NTRK基因融合状态的评估。然而,关于甲状腺癌中NTRK基因融合的诊断和治疗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建议或标准化的程序。本文综述了NTRK基因融合阳性甲状腺癌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该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NTRK基因融合检测和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神经营养性受体酪氨酸激酶 基因融合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内胸腺癌11例临床病理特征
11
作者 王连营 雷洋 +3 位作者 邵雯 冯振中 王弦 李楠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3,80,共6页
目的 探讨甲状腺内胸腺癌(intrathyroid thymic carcinoma, I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ITC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等,采用免疫组化和Sanger测序法进行蛋白和基因检测,并检... 目的 探讨甲状腺内胸腺癌(intrathyroid thymic carcinoma, I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ITC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等,采用免疫组化和Sanger测序法进行蛋白和基因检测,并检索相关文献,结合本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例患者中女性6例,男性5例,年龄35~75岁,其中2例肿块侵犯周围甲状腺组织。免疫表型:CD5、CD117、p63、p40、CK5/6、CK17及CKpan均阳性,仅1例Syn灶性阳性。基因检测:1例患者出现TERT启动子基因突变(c.-228 C>T)。结论 ITC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其形态学与其他恶性程度较高的甲状腺恶性肿瘤较为相似,易误诊,免疫组化在鉴别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胸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增强瘤内联合瘤周影像组学模型鉴别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价值
12
作者 谢汉民 李成威 +3 位作者 唐大为 王霞 黄育斌 张若仙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5年第1期129-136,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CT增强瘤内联合瘤周三维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鉴别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与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其中PTC 80例,NG 77例... 目的:探讨基于CT增强瘤内联合瘤周三维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鉴别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与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其中PTC 80例,NG 77例,以7∶3的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N=112)和验证集(N=45)。使用Pyradiomics软件从CT动脉期增强瘤内和瘤周2 mm区域提取三维影像组学特征;经过Z-score标准化,统计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筛选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利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算法建立模型瘤内、模型瘤周及模型瘤内+瘤周以鉴别PTC和NG;采用ROC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模型诊断效能。结果:最终从瘤内、瘤周及瘤内+瘤周区域分别筛选出4个、8个和11个最具鉴别力的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模型构建。经分析,模型瘤内+瘤周显示出最佳预测效能,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965和0.934,其决策曲线表明在0.1%~1.0%的获益区间内优于其他模型,具有更好的临床获益效能。结论:基于CT增强的瘤内联合瘤周影像组学模型能有效鉴别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结节性甲状腺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机器学习 甲状腺结节 体层摄影术 ROC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13
作者 汪洁 张行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25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探索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与超声特征和BRAF V600E突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2023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1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分析患者颈淋巴结转移与超... 目的探索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与超声特征和BRAF V600E突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2023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1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分析患者颈淋巴结转移与超声特征及BRAF V600E突变的关系。结果共纳入甲状腺癌患者120例,淋巴结转移率为60.00%(72/120),BRAF V600E突变率为79.17%(95/120)。不同BRAF V600E突变与颈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95,P=0.169)。纵横比>1、病灶多发、钙化、血流丰富、病灶直径≥1 cm是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3.448,P=0.009;OR=3.758,P=0.008;OR=2.834,P=0.047;OR=3.552,P=0.024;OR=3.521,P=0.031),年龄>40岁是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保护性因素(OR=0.357,P=0.024)。结论应对年龄≤40岁,超声表现为纵横比>1、病灶多发、病灶直径≥1 cm、钙化、血流丰富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重点关注淋巴结转移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制定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甲状腺癌 淋巴结转移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与甲状腺癌的发病相关性分析
14
作者 吴宗汶 廖亚周 +5 位作者 黄乘胜 张金华 吴迪娜 张远起 黄胜超 马士辉 《安徽医药》 2025年第2期306-309,共4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乳腺癌与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两种原发性肿瘤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市人民医院于2008年1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同时患有乳腺癌和甲状腺癌的女性病人92例(双原发癌组)。另分别收集近两年该院收治的单发... 目的分析原发性乳腺癌与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两种原发性肿瘤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市人民医院于2008年1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同时患有乳腺癌和甲状腺癌的女性病人92例(双原发癌组)。另分别收集近两年该院收治的单发乳腺癌100例(乳腺癌组)及单发甲状腺癌100例(甲状腺癌组),分析双原发癌组的一般特征、肿瘤先发顺序;比较双原发癌组与乳腺癌组一般特征、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情况、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情况及分子分型,比较双原发癌组与甲状腺癌组的一般特征、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情况、甲状腺激素及抗原抗体水平。结果双原发癌组中,其中乳腺癌先发86例,甲状腺癌先发6例,即绝大多数病人(>90%)乳腺癌先于甲状腺癌;与乳腺癌组相比,双原发癌组确诊时年龄更小,更多处于绝经前状态,肿瘤长径更大,ER、PR更多呈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甲状腺癌组相比,双原发癌组肿瘤发生在双侧的概率增加,且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及甲状腺素(T4)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乳腺癌与甲状腺癌之间发病相关,ER阳性、PR阳性、年龄小、绝经前状态及肿瘤长径偏大的乳腺癌病人应重视甲状腺的常规检查,而高水平T3、T4的甲状腺癌病人也不应忽视乳腺的可能恶性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多原发性 乳腺肿瘤 甲状腺肿瘤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甲状腺素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CER1基因突变甲状腺肿瘤研究进展
15
作者 唐娟 刘志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3,共5页
随着病理医师对DICER1相关甲状腺肿瘤形态特征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多基因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该类肿瘤的检出率正逐渐提升。良性、低风险和恶性肿瘤中均有可能检测到DICER1突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胚系突变以及儿童患者的肿瘤往往展现... 随着病理医师对DICER1相关甲状腺肿瘤形态特征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多基因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该类肿瘤的检出率正逐渐提升。良性、低风险和恶性肿瘤中均有可能检测到DICER1突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胚系突变以及儿童患者的肿瘤往往展现出更强的侵袭性和易复发的特点,因此,准确识别并诊断该类病变显得尤为重要。该文旨在通过系统解读,提升对DICER1突变相关甲状腺肿瘤的认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滤泡性肿瘤 甲状腺滤泡结节性病变 DICER1综合征 DICER1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CT影像组学结合深度学习算法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16
作者 叶媛媛 贺克武 +1 位作者 刘奇峰 洪文敏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6-200,共5页
目的观察增强CT影像组学结合深度学习(DL)算法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单发PTC患者,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70)与测试集(n=30);基于颈部动脉期CT提取并筛选病灶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和... 目的观察增强CT影像组学结合深度学习(DL)算法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单发PTC患者,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70)与测试集(n=30);基于颈部动脉期CT提取并筛选病灶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和最优DL特征,分别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及DL评分(Deepscore)并据以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及DL模型。将临床资料、常规CT表现、Radscore及Deepscore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TC CLNM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预测PTC CLNM的效能。结果共筛选出13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和12个最优DL特征。Radscore(OR=1.698,P=0.002)及Deepscore(OR=1.872,P=0.021)均为PTC CLNM的独立预测因素。影像组学模型、DL模型及联合模型预测训练集PTC CLNM的AUC分别为0.775、0.876及0.880,在测试集分别为0.739、0.776及0.789;联合模型在训练集的预测效能高于影像组学模型(Z=2.551,P=0.011)。结论结合DL算法可有效提高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PTC CLNM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淋巴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诊断囊实性甲状腺乳头状癌
17
作者 王爱珠 黄旴宁 +2 位作者 王乐华 魏云鹏 徐惠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观察常规超声(US)及超声造影(CEUS)诊断囊实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CPT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30例PCPTC(共32个结节)及50例良性甲状腺囊实性结节(PCTN)患者(共52个结节);比较2组US及CEUS表现,评估单一US及US联合CEUS诊断PCPTC的效能... 目的观察常规超声(US)及超声造影(CEUS)诊断囊实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CPT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30例PCPTC(共32个结节)及50例良性甲状腺囊实性结节(PCTN)患者(共52个结节);比较2组US及CEUS表现,评估单一US及US联合CEUS诊断PCPTC的效能。结果组间US所示病灶边缘、实性部分回声、液性部分位置、微钙化、血流分布,以及CEUS所示病灶增强时相、增强强度、增强均匀性、周边高增强环及消退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US联合CEUS诊断PCPT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2,显著高于单一US(AUC为0.750,P<0.001)。结论US对诊断PCPTC具有一定价值;联合CEUS可有效提高US诊断PCPTC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瘤内及瘤周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18
作者 姚琪 刘奇峰 +2 位作者 吕磊 张成孟 丁治民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17,共6页
目的观察瘤内及瘤周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8例PTC患者,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236)与验证集(n=102),并根据有无CLNM于集内划分亚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观察瘤内及瘤周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8例PTC患者,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236)与验证集(n=102),并根据有无CLNM于集内划分亚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PTC 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临床模型;基于CT平扫+三期增强图像勾画肿瘤ROI并将其适形外扩2 mm,分别构建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及多期瘤内、瘤周及瘤内+瘤周影像组学模型,以其中效能最高者联合临床模型构建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预测PTC CLNM的效能。结果男性及年龄<45岁均为PTC CLNM的临床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影像组学模型中,多期瘤内+瘤周模型最优;以之联合临床模型构建的联合模型预测训练集PTC CLNM的AUC为0.859,高于临床模型(0.684)及瘤内+瘤周多期影像组学模型(0.831)(P均<0.05);联合模型在验证集的AUC为0.832,与多期瘤内+瘤周影像组学模型相当(0.819,P=0.368)而高于临床模型(0.605,P<0.001)。结论瘤内及瘤周多期CT影像组学可有效预测PTC CLNM;联合临床可进一步提高其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淋巴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碘难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基因突变特征
19
作者 姜贝贝 尹义强 +4 位作者 刘瑞静 刘稳 薛景丽 李敏 李培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3,共7页
目的 探讨碘难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radioactive iodine-refractory 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RAIR-PTC)的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基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PTC)基因突变特征构建PTC基因... 目的 探讨碘难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radioactive iodine-refractory 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RAIR-PTC)的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基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PTC)基因突变特征构建PTC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采用多重PCR测序对37例RAIR-PTC肿瘤样本和36例放射性碘治疗有效PTC肿瘤样本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PTC肿瘤样本突变,并统计分析基因突变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RAIR-PTC肿瘤检测到BRAF、TERT、TP53、AKT1、NRAS等基因突变,BRAF V600E突变率为70.3%,TERT启动子突变率为24.3%。RAIR-PTC常表现为多个基因突变的累积,以BRAF或RAS和TERT启动子的共突变最为常见,而且此共突变与PTC肿瘤无进展生存显著相关。结论 基因突变的累积可促进RAIR-PTC的发生。TERT启动子突变是PTC的晚期事件,TERT启动子突变及BRAF或RAS和TERT启动子共突变有助于评估PTC患者碘难治的可能性,此特征患者应密切监测放射性碘治疗效果,尽早采取精准有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放射性碘治疗 基因突变 TERT启动子突变 BRAF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1)I-全身平面显像与^(131)I-SPECT/CT评估术后首次放射性碘治疗后分化型甲状腺癌
20
作者 席欢 林琳 +5 位作者 樊蓉 杨珂 魏正茂 郑怿青 王雪鹃 郑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69,共5页
目的对比^(131)I-全身平面显像(^(131)I-WBS)与^(131)I-SPECT/CT评估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经首次放射性碘(RAI)治疗后残余甲状腺组织、淋巴结及远处转移,以及复发危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367例于术后接受首次RAI治疗及其后^(131)I... 目的对比^(131)I-全身平面显像(^(131)I-WBS)与^(131)I-SPECT/CT评估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经首次放射性碘(RAI)治疗后残余甲状腺组织、淋巴结及远处转移,以及复发危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367例于术后接受首次RAI治疗及其后^(131)I-WBS与^(131)I-SPECT/CT显像的DTC患者,对比2种检查识别残留甲状腺、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以及评估DTC复发危险的差异。结果367例中,^(131)I-WBS检出353例存在甲状腺残留、3例可疑甲状腺残留,^(31)I-SPECT/CT诊断349例甲状腺残留,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9)。^(131)I-WBS判断36例存在、67例可疑淋巴结转移,^(131)I-SPECT/CT检出52例淋巴结转移;^(131)I-WBS判断20例存在、35例可疑、312例无远处转移,^(131)I-SPECT/CT判断60例存在、3例无法诊断、304例无远处转移;^(31)I-SPECT/CT对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检出率均高于^(131)I-WBS(P=0.018、<0.001)。随访期间^(131)I-WBS评估DTC复发低危94例、中危155例、高危118例,^(131)I-SPECT/CT评估低危116例、中危137例、高危114例,对其中40例(40/367,10.90%)存在差异。结论相比^(131)I-WBS,^(131)I-SPECT/CT对于评估DTC术后经首次RAI治疗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复发危险具有更高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细胞分化 碘放射性同位素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